標籤:

詩詞英譯的三美原則

古詩詞英譯的三美原則詩在任何國家的語言中都被認為是思維表達的最高形式。表達那些思維呢?無外乎抒情、言志和敘事。就其本質而言,詩歌是抒情的。一首悲憤悱惻的詩,能使人心弦和鳴、低回激蕩。一首豪邁雄壯的詩, 能使人意氣風發、蕩氣迴腸。詩之根本為詩,就是因為它有區別於其他語言表現形式的語言特徵。比如它有諧美的音韻、嚴整的格律,以及某些規定的形式。譯事難,而譯詩則更難。這似乎成了譯界的一種共識。因為一般翻譯,只要譯出原文的意思,語言通順,即大致可以。但詩歌翻譯,除要譯得忠實於原文外,還要求傳達原文的風格,表現出原文的美感。在譯界,就詩歌翻譯,一直存在兩種意見。一種主張「以詩譯詩」,要求譯詩具備譯入語文化對詩所定義的特徵,這些特徵被進一步細化為譯詩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標準,即音美、形美和意美。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要數當代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許先生不僅提出了詩歌翻譯的「三美」論,而且其後又提出了驚世駭俗的「競賽論」,認為譯作可以勝過原作。持相對意見的被稱為「散體派」。這一派主張採用自由體或白描手法譯詩。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位便是呂淑湘先生,他在《中詩英譯比錄》序中指出:「以詩體譯詩之弊,約有三端。一曰趁韻……二曰顛倒詞序以求協律……三曰增刪及更易原詩意義。」 詩體翻譯,「即令達意,風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叢生。」所以呂先生主張以散文體譯詩。筆者比較贊同「以詩譯詩」。認為譯詩應儘可能達到與原詩的形似和神似。詩歌被廣泛認為是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譯詩就好比繪畫中的臨摹,必須力求形神皆似,而只有亂真的臨摹才稱得上是神品。這就是說,譯詩在意義上要力求忠於原詩,盡量存真,同時力求形式上的移植,即將該詩在原語中的形式移植到譯入語文化中。也就是說,要盡量以英語格律詩譯漢語格律詩,英語散體詩譯漢語散體詩。相對而言,格律詩的翻譯較難。難就難在很多原詩本身的音樂性無法通過譯詩傳遞出來。所以產生了「詩不可譯」之說。然而譯詩之事業一直有人在做,而且今後也必定會有人繼續做下去。佳譯是在反覆不斷的譯詩實踐中產生的。譯者需要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積極調動思維和自身的知識儲備,努力再現原詩本身在音、形、意三方面的美感。音美,就是譯詩也應具有英詩的節奏美和押韻美。中詩講究平仄。中國古典格律詩在英譯時可採用英詩的抑揚格或揚抑格音步。除此而外,中詩的音美還常常藉助於雙聲(聲母相同)、疊韻(韻母相同)或尾韻得以體現。英譯時,可考慮用頭韻或尾韻譯之, 使富於韻律美的原詩,在譯詩中也能保存其歌詠性和音樂性。形美,就是譯詩也應有英詩的形式美。漢語詩歌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在詩的行數、每行的字數及平仄上都有相應的規定。近體詩還可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這些詩詞在英譯時,可考慮自由選擇英詩中的抑揚格格律詩,英雄雙行體或十四行詩。意美,就是指譯詩也應有意象以及由意象組合而成的順理成章的意境。中國詩詞非常講究「言不盡意」的「弦外之音」,重含蓄,字少意多。更由於歷史悠久,寥寥數語往往包含許多傳統意象。英譯漢語詩詞時要特別注意傳達原詩的這種意象美。請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一則譯例1:天凈沙?秋思 Autum Thoughts 馬致遠 -- translated by 趙甑陶枯藤老樹昏鴉, 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小橋流水人家, 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古道西風瘦馬, Ancient road, wind from west, bony horse;夕陽西下, The sun is setting,斷腸人在天涯。 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就筆者所搜集到的,這首詞共有6種譯文,其中以該例譯文詩句最短,又較好地傳達了原作的節奏感和押韻美。更為重要的是,它很好地傳遞了原詞中的意境美:時已深秋,一位遠離故鄉的「斷腸人」還在天涯漂泊。他騎著瘦馬,迎著西風,在荒涼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裡是歸宿。糾纏著枯藤的老樹上,已經有烏鴉棲息,太陽落山,已到了黃昏。一脈溪水從小橋下流過,那邊出現了人家,可那不是他的家呀。於是,他只能騎著那匹瘦馬,繼續在天涯漂泊,漂泊……譯文用幾乎與原詞等同的字數,以意象的疊加堆砌重新構建了原詩中秋思的意境美。可看作比較成功的一個譯例。關於音美和形美,我們再來欣賞許淵沖先生所譯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Between th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聞郎江上唱歌聲。My beloved in a boat is heard singing a song.東邊日出西邊雨,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道是無晴還有晴。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這例譯文採用抑揚格六音步,形式工巧,又採用aabb韻式,較好地傳達了原詩的形美和音美。以上簡單地介紹了古詩詞翻譯的「三美」原則。但應該注意,音、形、意「三美」並非鼎足三分。在三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主張首先考慮保存原詩的意美,其次保存音美,再次是形美。古詩詞翻譯,除了要努力傳遞原詩詞本身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外,還有幾點需要譯者特別留意:詩歌翻譯,首先要求譯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尤其當翻譯名作佳作之時,更需要譯者豐富的想像力。因為愈是偉大的作品,其語言愈精鍊含蓄,其內涵的延展性也愈大。中國古典詩詞向來講究意境,一首詩中往往有著「溢出它自身」的東西。畢竟,追求獨特性的詩歌,根本上取決於詩人有著什麼樣的獨特性靈。而這需要譯者展開想像的翅膀,悉心不斷地揣摩,從而對詩人創作該詩時的生命衝動有所體悟,才能進一步在譯詩中有所體現。並且,就一首詩而言,儘管孤立的字、詞、句等語言因素是可讀懂的,但當這些要素組合成一首詩時,它的意義就往往變得難以確定。很多詩的含義常常是模糊的、多義的,遠遠多於字面上所直接呈現的那一部分。字面意思常常只是一座冰山的水上部分。譯者更應該關心探索其水下部分的意義並將其傳遞出來其次要求譯者具備英詩和漢語詩歌的基礎知識。詩作為語言的創造,作為人類精神存在的宏大見證,如果僅從淺層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單詞對單詞地翻譯,肯定會把一首詩譯成「非詩」,不僅譯不出什麼詩,而且對翻譯本身造成某種損害。因此譯者不僅需要具備漢語詩歌的基本知識,如中國古典詩詞的特徵及現代詩的特徵,更需掌握英詩中各種詩體特點,這樣翻譯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會胡翻亂翻了。了解中詩偏向含蓄、深沉和質樸,重意境;而英詩多直抒胸境和偏重哲思的特點。再次,譯詩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譯者對原詩的理解和闡釋。不同譯者對同一首或同一句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譯者水平的高低不光是從外語水平不同開始的, 更是從閱讀這一複雜的個人化行為開始的。不同人讀詩,其獲得的對詩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是不同的。另外,一首詩常常同某種節奏、某種詩體、某種精神狀態相關。這就需要譯者在無數次的閱讀中悉心領悟,直到在譯出語的語感中,這些因素也相應地油然而生。人常說,熟讀千遍,其意自現。詩不厭讀,譯者必須精讀待譯之詩,方能在反覆的閱讀中體味到詩的音樂性。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該詩的精神和神旨。心中有了整體觀,就可以在翻譯時大膽地作字、詞,甚至句子等層面上的調整,以使譯詩儘可能地接近原詩的內涵。著名詩歌翻譯家黃新渠先生在提到他的翻譯時說:「我在譯詩前通常要反覆吟詠原詩,從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中的韻味,然後才提筆翻譯。譯完後再吟詠幾遍譯文,看看讀起來是否上口。如有音節不自然的地方再修改,甚至放在抽屜里,過幾天再吟詠一兩遍,一直改到讀起來自然流暢為止。」筆者認為,黃先生的經驗和對譯事認真負責的態度,值得每一個詩歌翻譯者學習和借鑒。
推薦閱讀:

「法不溯及既往」原則
中風康復九原則
老年用藥一定要記住這六大原則!
會為愛丟原則的星座
我的讀書筆記第12回:達里奧的原則——我的歷程(下)

TAG:詩詞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