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

克里米亞:「黑海門戶」的歷史與現實發布時間:2014-03-19 作者:徐菁菁

3月6日,烏克蘭克里米亞普雷瓦爾內軍事基地被身著無標識軍服的武裝人員封鎖

  歷史的相似點   2月底,烏克蘭政局發生總統亞努科維奇流亡的戲劇性轉折後,並未向談判桌方向發展。克里米亞半島迅速取代基輔成為牽動全局的焦點。2月27日凌晨,武裝人員佔領了克里米亞議會和政府大樓,並在樓上升起俄羅斯國旗。同日,克里米亞議會舉行非例行會議,選舉「俄羅斯統一黨」領導人阿克肖諾夫為新總理,並決定將就擴大自治共和國權力舉行全民公決。阿克肖諾夫3月1日發表聲明,請求俄羅斯總統普京提供幫助,以保障克里米亞的和平。   俄羅斯方面於2月26日組織了「西部地區緊急軍事演習」,西部俄軍自當天莫斯科時間14時起至3月3日止進入戒備狀態。3月2日,普京要求俄羅斯議會授權其在烏克蘭境內用兵,俄上院隨即通過了這一授權,以「在特殊情況下採取行動,確保在烏俄羅斯公民的生命安全」,「確保在烏俄羅斯公民不受烏克蘭新政府所縱容的極端民族主義犯罪行為的威脅,確保其生命財產安全」。烏克蘭方面不斷發出「俄軍業已入侵」的警告。新任俄國防部長伊戈爾·特紐科赫甚至直接給出「俄羅斯在烏克蘭增派了6000兵力和30輛裝甲車」的具體數量。   此後,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3月5日宣布,成立自己的執法和安全機構,6日通過決議,決定克里米亞以聯邦主體的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並決定3月16日就這一問題舉行全民公決。   目前的烏克蘭局勢似乎越來越向著2008年的俄羅斯與喬治亞衝突的方向發展。2008年8月8日凌晨,喬治亞與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南奧塞梯開戰,很快遭到俄羅斯方面的軍事打擊。在國際調停下,8月13日,格俄達成停火,俄軍從南奧塞梯撤軍。俄羅斯宣布承認原屬於喬治亞的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   激烈的俄格衝突容易令人忘卻當時戰前的另一個焦點。那一年的4月1日,正在基輔訪問的美國總統布希表示,美國堅決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同一天,俄國家杜馬舉行聽證會,討論「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狀況,及《俄烏友好、合作與夥伴關係條約》義務的履行問題」。聽證會之後的建議方案之一是:「鑒於烏克蘭未事實履行該條約,俄羅斯可能會考慮從中退出。」《俄烏友好、合作與夥伴關係條約》是1997年5月3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庫奇馬在基輔簽署的。這個條約使得雙方有關克里米亞歸屬之爭基本上得到了解決。在此之前,俄羅斯國家杜馬獨聯體事務委員會主席奧斯特羅夫斯基就曾警告說:「如果烏克蘭入約的活動加速,俄羅斯將提出克里米亞半島的歸屬問題。」克里米亞問題從來都是俄烏關係中重要的一張牌。而這張牌的來由必須回到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3月8日,克里米亞總理阿克肖諾夫(中)出席克里米亞武裝部隊成立宣誓儀式   葉卡捷琳娜的嫁妝   2008年6月,克里米亞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市迎來了建城225周年紀念。市議會決定在城裡立下一座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雕像。這最早是塞瓦斯托波爾老兵委員會的主意。當時的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強烈反對這個計劃,但是市議會最終通過一個行政花招實現了目的。他們把雕塑的建設放在了發展城市綠地的項目里,這類基礎建設不需要經過受基輔直接管轄的市長的批准。這尊高6米的雕像最終豎立在黑海艦隊的港口附近,表情嚴肅而高貴地俯覽著列寧大街上的一個小花園。   對於今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人來說,女沙皇葉卡婕琳娜是他們歷史的起點。也正是她改變了整個克里米亞的歷史軌跡。   克里米亞半島位於烏克蘭的最南部,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它僅在北部有狹長地帶與烏克蘭大陸相連,東部則與俄羅斯相鄰,距離剛剛舉辦完冬奧會的索契只有約322公里。從地圖上看,2.7萬平方公里的半島整體向黑海的中央鋪展開去。克里米亞自古就有「黑海門戶」之稱。而對於俄羅斯來說,幾百年來,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通過它可以遏制與克里米亞隔海相對的土耳其,南下地中海、印度洋,染指東南歐門戶的巴爾幹。   今天的俄羅斯版圖是400年擴張的結果。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統治時期,俄國版圖北臨北海和巴倫支海,南達切爾尼哥夫、普梯夫和梁贊地區,西起芬蘭灣沿岸至戈麥爾、斯摩棱斯克一線,東抵北烏拉爾和下諾夫哥羅德地區。但由於北方海域封凍期長,俄國仍然是個地處東歐平原的內陸國家。為了貿易的發展,伊凡四世沙皇強烈意識到俄國需要出海口。當時他就提出:「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來衡量的。」   18世紀初,彼得一世通過吞併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領土,獲得了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出口,得以「瞭望歐洲」。到了18世紀後半期,沙皇葉卡捷琳娜瞄準了黑海,而她的目標就是克里米亞:「它是俄國和土耳其領地的鑰匙,當它屬於土耳其時始終是危險的,當它屬於俄國時,俄國的安全就可靠而穩固,亞速海和黑海也會處於俄國的統治之下。」

  俄羅斯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由於處在東西方交匯的十字路口,克里米亞在歷史上從未獲得過長久的平靜。今天的考古發現認為,克里米亞半島最早的文明居民是凱爾特人,即今天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公元前7世紀,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取代凱爾特人。希臘人隨後抵達,陸續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國家。公元前15年,羅馬人征服了克里米亞半島。此後隨著羅馬帝國分裂,哥特人、匈奴人、保加爾人、可薩人、欽察人、蒙古人如潮水般先後佔領過克里米亞。   成吉思汗西征後,克里米亞歸其長子朮赤一系所建的金帳汗國所有。1430年,朮赤的後代建立信奉伊斯蘭教的克里米亞汗國,臣屬於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在那個時候,韃靼騎兵經常深入東歐大草原,捕捉白人並賣給土耳其人為奴:俄羅斯人和波蘭人身強體壯,賣到戰艦上做划槳奴隸很受歡迎;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和德意志人則有體格纖弱的壞名聲,被認為「幹不了苦工」。自克里米亞汗國建立後的200多年中,克里米亞韃靼人共販賣了300多萬白奴。   16世紀,當莫斯科公國逐漸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時,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衰敗。從1676年開始,此後200多年裡共爆發了11次俄土戰爭。在沙皇葉卡捷琳娜的主導下,1768年,通過第五次俄土戰爭,沙俄強迫土耳其簽訂《凱納爾基條約》。其要求之一就是讓土耳其承認克里米亞汗國「獨立」。接著,葉卡捷琳娜大帝又通過第六次俄土戰爭迫使土耳其在《雅西合約》中正式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國。1787年,她為了宣示對克里米亞的主權,特意邀請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和她一起前往克里米亞半島「度假」,她甚至讚美說,克里米亞是她的嫁妝。

  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俄軍陣地   被改造的克里米亞   烏克蘭獨立後的20多年裡,各地逐漸清算蘇聯時期的歷史,許多具有蘇聯象徵意義的街道被改名,雕塑被推倒。但在黑海艦隊的所在地塞瓦斯托波爾,歷史似乎已經停滯。巨型列寧雕像依舊矗立,平靜地遙望著遠方的黑海,他的旁邊的就是白色的俄羅斯艦隊營房。城中起伏的街道中點綴著蘇維埃時期的紀念碑。「二戰」時蘇聯士兵的墓碑還沉睡在那裡。小城的地標是列寧廣場、斯大林格勒英雄之路、莫斯科電影院。   對於克里米亞人來說,蘇聯是一段榮耀的歷程。1783年,在獲得克里米亞後不久,沙皇葉卡捷琳娜就命令俄國海軍名將波將金在這裡創建了一支海軍:黑海艦隊。在衛國戰爭時期,黑海艦隊是蘇聯功勛最大的艦隊。   1941年10月,德軍第11集團軍向克里米亞發起猖狂的進攻,企圖乘機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以奪取黑海艦隊基地,控制整個黑海。在付出了巨大傷亡後,德軍攻佔了克里米亞的大部分地區。塞瓦斯托波爾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島」。而蘇聯人在這座孤島上打了一場長達250天的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戰。   衛國戰爭結束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特授予一些城市最高榮譽稱號:「英雄城」。從1945年5月1日的第一批到蘇聯解體,共有13個城市榮獲殊榮,其中有4個都在黑海流域:塞瓦斯托波爾、敖德薩、新羅西斯克和刻赤。塞瓦斯托波爾和刻赤都在克里米亞。   「冷戰」中,克里米亞依舊是蘇聯防衛的橋頭堡。黑海艦隊進入了鼎盛時期,艦艇數量超過了300艘,不僅配備了核潛艇,還擁有了蘇聯海軍最大的戰艦——「基輔號」航空母艦和「莫斯科號」直升機母艦。黑海艦隊在歐洲南翼與美國、北約海軍對峙,是地中海一帶唯一一支能與擁有核武器的美國第六艦隊相抗衡的艦隊。   根據雅爾塔塔夫里安地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泰提亞娜·楚查科娃的說法,在蘇聯時代,克里米亞已經習慣了作為一個地位特殊的半島而存在。外國人,即使是來自社會主義陣營,也只能在阿盧什塔和雅爾塔這兩個城市活動。克里米亞人必須獲得特殊通行證才能去塞瓦斯托波爾。而塞瓦斯托波爾的居民則不能去該市下屬的郊區巴拉克拉瓦。在旅遊旺季的夜晚,南部的海岸線會被邊境衛隊緊密看管。   這段歷史對於克里米亞產生了深遠影響。楚查科娃指出:「克里米亞在軍事史上一直是反西方和土耳其敵人的堡壘。這種『防衛意識』深深紮根在克里米亞人頭腦里,尤其是在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和刻赤。」2007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6.9%的人認為北約是侵略性的軍事集團。只有4.7%的人認為它是防務聯盟。74.6%的人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支持者只有5.9%。2006年5月,美國與烏克蘭準備在克里米亞舉行聯合軍演,但遭到當地民眾的圍攻,導致美軍被迫撤離克里米亞。2008年7月,北約擬與烏克蘭在克里米亞舉行軍演,約有300人用石塊對抗在半島西岸登陸的參演北約海軍陸戰隊,最終也導致軍演流產。   楚查科娃指出:「由於克里米亞是『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蘇聯將它建設成了軍事和國防工業基地。即使在1954年,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交割給了烏克蘭後,相關工業、軍隊和科研機構依然處於莫斯科的管理之下。因此,克里米亞的人民和精英們在遇到問題時習慣性將目光投向莫斯科而不是基輔。」   蘇聯對克里米亞的另一大影響,是徹底改變了克里米亞的民族結構。在克里米亞汗國時期,信仰伊斯蘭教的韃靼人是克里米亞的主要居民。被俄國吞併後,韃靼人經歷了幾次大遷徙,主要流亡到土耳其等地。但在1897年人口普查時,克里米亞的韃靼人仍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俄羅斯族、烏克蘭族總共佔45%。 最初,列寧為消除韃靼人對蘇維埃政權的抗拒,決定在1921年以韃靼人為基礎建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發展當地的民族文化,讓韃靼語和俄語並列為當地使用的語言。這一時期,韃靼人的政治地位優越,克里米亞曾出現了許多韃靼語學校和劇院,韃靼文學和藝術也受到鼓勵。但1927年底,反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清洗運動席捲克里米亞。此後有3萬~4萬人被流放到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同時開展的反宗教運動則把大部分伊斯蘭教阿訇處決或流放。   1944年5月11日,蘇聯紅軍收復了克里米亞半島。同一天,國家國防委員會發出了斯大林簽署的第5859號決議。這項決議的第一個執行條款寫道:「將所有韃靼人從克里米亞領土驅逐出去,到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地區作為特殊定居者永久定居。」韃靼人的罪名是「與德國佔領軍合作」。事實上,克里米亞的韃靼人中確有幾千人因各種原因參加了德國軍隊,但同時有更多的人參加了紅軍,其中有十幾個人還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   2.3萬名蘇聯官兵和9000名工人,100輛吉普車、250輛卡車和67個列車梯隊參與了驅逐行動。1944年5月18日清早,韃靼人的家門被敲開,得知自己「因為背叛祖國被驅逐」,要在20分鐘內整理好家庭財物。他們很快被送到火車站。   僅用了3天時間,蘇聯就成功遷徙韃靼人共計18.3155萬人。其中,與家人失散的1.1萬名年輕人被派遣到建築營或莫斯科煤炭盆地等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有17.6746萬名克里米亞韃靼人抵達特殊定居點,6409人在途中失蹤——絕大多數人是在途中病死後被遺棄的。   韃靼人在烏茲別克的特殊定居點建在偏遠的村莊,被哨所、檢查站、路障和鐵絲網包圍。他們被密切監控。每家每戶派出一個代表,每隔10天就向當局登記一次。每個人每個月也必須進行登記。在這裡,瘧疾、黃熱病、痢疾大規模爆發。根據蘇聯內務部的記錄,僅在1945年1月1日至1946年1月1日的一年間,就有1.3183萬克里米亞韃靼人在烏茲別克特殊定居點死亡。   而克里米亞被流放者留下的財產和土地分給了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原來的韃靼地名都改用了俄國名字。克里米亞的歷史被重寫。1937年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里還講到克里米亞汗國的文化成就和韃靼人所受沙皇的壓迫;1953年再版時,韃靼人的痕迹就消失了。   赫魯曉夫上台後對斯大林時期的政策進行清算。1956年,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釋放了所有居住在特殊定居點的克里米亞韃靼人,但仍禁止他們返回克里米亞。從1957年開始,克里米亞韃靼人開始了要求返回克里米亞的群眾運動。1968年,他們曾在烏茲別克的奇爾奇克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根據戈爾巴喬夫的回憶錄,1987年7月,韃靼人的示威到達了一個頂峰。「3天的時間,他們不斷在克里姆林宮牆周邊舉行示威,提出的口號是:『沒有祖國毋寧死。』」   1989年,葉利欽簽署的一項法令正式承認斯大林驅逐克里米亞韃靼人到特殊定居點的行為構成了種族滅絕。韃靼人終於獲准重返家園。但克里米亞的面貌已經被徹底改變了。如今,克里米亞半島的主導者是佔總人口約60%的俄羅斯族人,烏克蘭族人口占約25%,而韃靼人只佔12%。

  克里米亞南部塞瓦斯托波爾市某海軍基地內的水兵正在做操(攝於1994年)   引而不發的戰爭   1954年1月25日,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與會者討論了赫魯曉夫的一個提議:將克里米亞半島作為「恆久友誼的象徵」贈與烏克蘭,以慶祝「兄弟的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僅僅15分鐘後,他們就通過了相關法案。   關於赫魯曉夫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廣為流傳的是,那只是他的一時興起。但赫魯曉夫的女婿,也是他的非官方外交政策顧問阿朱別伊提供了另一種說法。阿朱別伊說,1953年,赫魯曉夫訪問克里米亞,發現那裡依然殘留著戰時痕迹。他對當地的經濟狀況很不滿意,還注意到當地瀰漫著對中央的不滿情緒。那些「二戰」後被遷移到這裡的俄羅斯人尤其有怨言。此後,赫魯曉夫飛往基輔,在和基輔當局談到重建和發展克里米亞時,他提出了可以改變邊界。   而根據另一名前蘇官員的回憶,赫魯曉夫第一次提出將克里米亞給烏克蘭是在1944年。當時,赫魯曉夫在烏克蘭執政。斯大林要求遷徙10萬烏克蘭人到俄羅斯,幫助進行戰後重建工作。據這位官員回憶,赫魯曉夫對這個要求十分生氣,他提出,應當把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來交換。   還有一種說法是,赫魯曉夫認為,斯大林對烏克蘭歷史上的大饑荒負有責任。為了盡釋前嫌,需要贈送給烏克蘭一份大禮。不管怎樣,赫魯曉夫個人和烏克蘭的關係最有可能是這一決定背後的重要推手。赫魯曉夫的曾孫女尼娜·赫魯曉娃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赫魯曉夫對烏克蘭的好感是很公開的。我想這是他個人對自己喜愛的共和國的一種表態。他是俄羅斯族人,但他真心地喜歡烏克蘭。」赫魯曉夫出生在烏克蘭,在烏克蘭東部城市頓涅斯科長大,曾經在烏克蘭共產黨的宣傳部門工作。他在1938年擔任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次年成為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衛國戰爭期間,赫魯曉夫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軍事委員。他在烏克蘭建立的關係網路被認為是他後來成功登頂蘇聯領袖寶座的重要支持力量。   對於1954年的赫魯曉夫來說,將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不過將財產從左荷包移到右荷包而已。而在1991年,當烏克蘭正式獨立時,兩國在核武器的移交、克里米亞地區的最終合法地位、黑海艦隊以及其母港塞瓦斯托波爾的歸屬權問題上都存在著巨大分歧。兩國之間很快展開了立法大戰。   1992年4月,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簽署了「關於將黑海艦隊劃歸烏克蘭國防部行政管轄」的命令。同年4月7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布了「關於將黑海艦隊劃歸俄羅斯聯邦管轄」的命令。1992年5月21日,俄議會通過決議,宣布1954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並要求俄烏和半島三方就半島地位問題展開談判。次年俄議會又通過關於收回克里米亞的重要海軍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法令。   而克里米亞內部的局勢也在激化這種矛盾。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烏克蘭研究會分析家塔拉斯·庫奇奧指出:90年代早期,當時的烏克蘭政府沒能夠為新生的國家找到一種能夠凝聚全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克里米亞曾經處於衝突的邊緣,並有可能引爆整個高加索地區。危機曾經兩次達到頂點。第一次是在1992年5月,當時克里米亞政府宣布自己擁有國家主權。第二次是俄羅斯民族主義領袖梅什科夫被選舉為克里米亞總統。他主導下的克里米亞議會稱,克里米亞可以根據條約和協定自行確定與烏克蘭的關係。烏克蘭議會立即發出最後通牒。烏克蘭軍開始在半島集結,駐半島的軍人數量從1.8萬人增至5.1萬人。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警告烏克蘭當局不要使用武力,俄羅斯黑海艦隊也隨時處於戰備狀態。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處於戰爭邊緣。

  3月9日,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市親俄示威者揮舞著俄羅斯國旗要求回歸俄羅斯   1992年5月的民意測驗表明,當時克里米亞有80%的民眾主張脫離烏克蘭,實行自治;有82%的民眾要求實行烏、俄雙重國籍。除了文化上的身份認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是促成這一民意的關鍵。蘇聯時期,克里米亞的經濟支柱是軍工產業、旅遊業和農業。在克里米亞的刻赤、費奧多西亞、塞瓦斯托波爾等地均有大型軍工造船廠,在辛菲羅波爾設有無線電廠。據統計,克里米亞幾乎有一半居民從事軍工造船行業。這一行業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專業化和一體化生產,近70%的配套產品來自俄聯邦和蘇聯其他共和國。   蘇聯解體後,軍工生產萎縮,一體化生產的經濟體制被打破,克里米亞經濟受到了致命性打擊。烏克蘭和克里米亞政府均未能拿出有效的轉軌方案。1994年,克里米亞的工業生產率下降27%,大大超過了烏克蘭全國14.1%的下降水平。島內有76.2%的工業企業減產。從前,克里米亞的35%的財政收入由旅遊業提供。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每年向克里米亞大量投資,其中俄羅斯的投資佔到45%。1993年,到克里米亞來休假的人數比兩年前減少10倍,1994年只接待往年遊客的1/4。在蘇聯時期,克里米亞每年向俄羅斯出售30%的葡萄、40%的葡萄產品,37%的水果和罐頭食品。而向烏克蘭的出口僅為17%、20%和20%。   這場劍拔弩張並沒有最終醞釀成戰爭。美國海軍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專家史蒂芬·布蘭克告訴本刊,其根本原因在於俄烏兩國都認識到自己無法承擔一場戰爭的後果,這可能導致核戰爭,或者摧毀整個國家的經濟。在這一背景下,兩國對彼此的需求都做了切合實際的考量。   對於當時的烏克蘭來說,克里米亞關係到生死存亡。當時烏克蘭東部及南部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哈爾科夫、扎諾羅茲等東部各州均出現了與中央政府的離心傾向。中央政府必須避免克里米亞失守可能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而對於俄羅斯來說,俄烏關係的當務之急是確保烏克蘭向俄羅斯移交核武器,並保住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的存在。當初,波羅的海艦隊於1994年被迫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撤出,艦隊損失了30%的機場、65%的船舶修理廠、80%的潛艇駐泊地和一半以上的水面艦艇基地,其中包括愛沙尼亞塔林設備齊全的不凍港和利耶帕亞這一最重要的潛艇基地。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能再失去黑海艦隊基地。黑海是原蘇聯與歐洲和亞洲貿易的重要通道,其進口運輸的25%,出口運輸的50%都經過黑海。黑海、亞速海、頓河、伏爾加河到裏海的海河聯運航線是俄羅斯及各共和國與外部經濟聯繫的大動脈。烏克蘭獨立後,眾多的天然良港劃歸該國所有,俄羅斯僅剩下亞速海東岸和黑海北岸的庫班地區一段狹長的海岸線。黑海艦隊若不能繼續駐紮在克里米亞,俄國商船往來必受制於人。從軍事上說,黑海艦隊還是俄羅斯南部門戶最後的屏障。失去黑海艦隊意味著失去了在東地中海部署艦隊的能力和在印度洋的海上實力。   俄烏雙方都明白,它們各自在國內都面臨千頭萬緒的問題,一場戰爭是雙方都無法承擔的。庫奇奧指出,葉利欽在很大程度上使自己遠離了支持讓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的議會政治。「事實上,很多支持克里米亞俄羅斯分離運動的政治精英對他都頗有微詞。葉利欽政府一直持溫和的態度,通過俄羅斯大使館和烏克蘭方面接洽,他在幾個不同的場合都堅持,克里米亞問題是烏克蘭自己的內部問題。」   從1993至1997年5月為止,經過5年的談判、僵局和斷斷續續的外交爭吵談判之後,烏克蘭和俄羅斯最終達成了《俄烏友好、合作與夥伴關係條約》。這個協議確保了烏克蘭對克里米亞的主權,也使得俄羅斯獲得了長期使用塞瓦斯托波爾黑海艦隊基地的權利。   在這個時期,克里米亞的韃靼人組織開始和基輔合作,這降低了民族政治的分級和對立。美國哈佛大學約翰·肯尼迪學院黑海安全項目主任謝爾蓋·克諾洛夫告訴本刊,烏克蘭庫奇馬政府上台後,開始通過修改法律、任命親基輔官員的方法控制克里米亞。1995年,基輔方面推動了憲法改革,規定塞瓦斯托波爾由基輔直接管轄,該市長官不再由克里米亞議會選舉產生,這分割了獨立勢力最活躍的地區。接著,基輔廢除了克里米亞的總統制,並通過1996年憲法改變了地區的政治規則。這部憲法規定任何政黨都必須是全國性政黨,要在烏克蘭的幾個州都有活動機構。這遏制了地區性政治組織的發展,也使得克里米亞的地區政治更加貼近中央。很快,克里米亞修改了自治共和國憲法,不再提國家和公民權利,接納烏克蘭語為克里米亞官方語言。一個外部因素是,俄羅斯在1998年時期的經濟全面困難也使得它失去了對克里米亞人的吸引力。

普京需要什麼   在2008年的俄格衝突中,當俄羅斯陸軍第58集團軍在喬治亞東線發動進攻後,俄黑海艦隊同步抵達阿布哈茲海岸,掩護地面部隊搶佔喬治亞西部多座軍事重鎮,讓格軍身陷兩線作戰的困境。   2008年8月26日,北約10艘戰艦以人道主義援助為名齊聚喬治亞沿海。這支北約特混艦隊實際上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遠征打擊群。8月27日俄黑海艦隊旗艦、號稱「航母殺手」的「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率領另外4艘艦艇疾馳出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在海面上擺開陣勢,開始了包括導彈試射在內的實戰對抗演習。不少觀察家指出,這場俄格衝突再次凸顯了黑海艦隊及其克里米亞基地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   2000年後,國家經濟實力復甦使得俄羅斯有機會重新評估自身的安全環境和政策。蘇聯解體後,黑海沿岸國家由4國變成6國,俄羅斯在黑海已經難尋盟友,日顯孤立:獨立後的烏克蘭和喬治亞逐漸疏離俄羅斯而偏向西方;北約成員國土耳其,正積極尋求加入歐盟;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也已成為歐盟、北約成員國,它們與早期加入的希臘、土耳其一起,對俄羅斯共同形成了環黑海的戰略包圍。加入北約後,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都已經同美國談判共享基地協議,允許美軍在羅保兩國駐留人員、儲存設施和後勤物資。北約海軍很希望儘快進駐喬治亞的波季軍港,建立起登陸高加索並從側翼牽制黑海艦隊的橋頭堡。俄羅斯西部其他方向都已經幾乎與北約相接,只有西南部的黑海作為天然的海洋屏障可以依託。   能源上,在俄羅斯新建的三條對歐天然氣管道中,「南流」要通過黑海海域從東岸新羅西斯克到西岸的瓦爾納港;「藍流」更要通過建設黑海海底管道進行運輸。眾多的油氣管道網路在黑海地區交匯,使黑海地區在能源地緣上成為一個戰略要地。   普京曾經指出:「俄羅斯在世界各大洋,包括黑海和地中海的地位已遭到明顯削弱,已經出現被擠出歐洲南翼的危險趨勢」;「黑海艦隊的危機狀況應儘快加以扭轉,以捍衛高加索的利益」。2000年,普京把國家國防訂貨資金的20%撥給海軍,超過1999年的兩倍。同年4月,俄杜馬批准的俄羅斯聯邦海軍戰略明確規定:給海軍的撥款應當不少於國家國防預算總額的20%。2010年12月,作為總理的普京宣布,未來10年,俄羅斯將投入20萬億盧布以實現軍隊現代化,其中,海軍將得到4.7萬億盧布撥款。俄羅斯已計劃在2020年前,為黑海艦隊增設10艘護衛艦及5艘柴油電動潛水艇。在2010年10月,俄羅斯調整軍事區劃和部署,專門在黑海地區組建南方軍區。   尤先科政府執政時期,烏克蘭外交部曾宣布,俄羅斯黑海艦隊必須在2017年5月29日前撤離烏克蘭,這一問題「不容討論」。2010年,亞努科維奇在大選中獲勝,烏克蘭同意把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境內駐紮的期限延長25年,即從2017年5月28日起延長到2042年5月28日為止,並且在該期限屆滿後雙方有權選擇是否再延長5年。   用美國海軍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專家史蒂芬·布蘭克的話說:「今天的克里米亞處於縈繞在俄羅斯心頭的大國夢想的中心。」那麼,莫斯科會像2008年時那樣施出重拳嗎?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的邁克爾·塞西爾認為,克里米亞和2008年時的高加索確實具有一些共同點,但這兩者之間的量級是不同的。「烏克蘭比喬治亞要大得多。這個簡單的事實意味著俄羅斯不能像在俄格衝突時那樣部屬和使用其軍事力量。地理和人口統計學數字也同樣重要:克里米亞半島的面積大約是1萬平方英里,而南奧塞梯的面積不到它的1/6。克里米亞有200萬人,南奧塞梯只有5.5萬人。更重要的是,克里米亞的情況要微妙得多。南奧塞梯的人口幾乎一邊倒地傾向俄羅斯,克里米亞卻沒有那麼統一,克里米亞的獨立首先會受到內部的激烈反對。2月26日克里米亞議會外親烏克蘭示威者和親俄示威者之間的衝突就是例子。」   在哈佛大學約翰·肯尼迪學院黑海安全項目主任謝爾蓋·克諾洛夫看來,目前克里米亞出現的局面是因為烏克蘭出現了政治權力的真空,而大多數克里米亞人懷疑烏克蘭領導人無力阻止混亂和保持國家的統一,因而將俄羅斯視為唯一的救星。「一個事實是,今天俄羅斯的經濟已經大大強過烏克蘭,人們自然希望擁有更好的生活。他們不相信基輔能夠給予他們這些。」
來源: 三聯生活周刊 | 來源日期:2014-03-18

推薦閱讀:

那些歷史上骨骼驚奇的波音飛機是幹什麼用的?
李蓮英是怎麼得到慈禧太后的寵幸的?
博克圖 | 有鹿的地方
第十一章(2):天府軍強佔龔家莊 御史台誹謗武太傅

TAG:歷史 | 現實 | 克里米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