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祖師太極拳十要解析
三豐祖師說:"虛靈,含拔,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1. 虛靈
虛是虛空、是虛無,靈是生命的靈動,是神氣的表現。沒有虛靈,周身一氣則澀滯而運行不利,身體則沉重、拙笨,無靈巧可言。只有神虛,才能體靜,才能在外感知萬事萬物微小的變化,在內斡旋自身的氣機運轉。只有意靈,才能使陽氣散布周身,無微不至,才能使我們的身心與宇宙自然相契相合。蔣發先師說:"虛靈在中",就是由心意來領導。先使心意放鬆,剪除外界和思慮的干擾,專註自身,檢查渾身上下是否有任何一處還沒有放鬆,然後觀氣運轉之靈機,行氣遍及周身百骸,帶領腰胯肢節運動。儘管這也是身體的運動,但已與日常習慣性的運動有所不同,他是"虛靈在中",心意主導,久而久之,身心將合為一太極。
2. 含拔
含是包含、收攏,拔是拔長、展開。做到了"含",就能夠"拔";同樣,實現了"拔",就能順利的"含"。"拔"是要拔筋骨,我們身體最主要的是椎骨和骨盆,一身是否能靈動,就看椎骨和骨盆關節是否拔開。筋骨經常在"拔"的狀態,骨髓、氣血就能暢通,就能促進他們的吐故納新,激發筋骨的活力,使筋骨堅強有力。頭容微含,則拔頸椎;胸微內含,則拔胸椎;臀部微含,則拔腰椎和骶椎;胯部微含,則拔骨盆關節。有了筋骨的堅固與靈活,虛靈之意就容易與其合一了。
3. 松腰
身體要實現放鬆,首先要松腰。只有腰部筋骨、肌肉放鬆了,氣血才能不受阻礙的到達雙腿,我們的下盤才能靈活。三豐祖師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腰不放鬆而僵硬,則氣血流通受阻,則無法養護兩腎和命門這個先天之本。人的生命壽數基本為128歲,這個先天程序就存儲在腎臟之中,若不養護他而破壞了先天之本,人的壽命則會受到影響。所以通過松腰來養腎護命門。
4. 定虛實
對我們身體來說,虛實是最重要的一對陰陽關係,必須確定,我們才有所依據。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已說明了兩層大關係。其一,心意為虛,是清虛無礙,身體為實,是心意的歸宿和依賴。其二,上為虛,下為實。這兩層關係不能顛倒。在這個基礎上,再確定小的虛實關係:身體以百會穴至會陰穴的中線為軸,而有左右。在行功時,陰陽一分,則虛實就定,在同一時刻只可一側為虛,另一側為實,王宗岳先師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說的就是左右虛實關係。各肢節也有虛實關係,這些肢節關係主要是臂、身、腿全身各部的三節關係,哪一節遇到阻礙的力量,哪一節就要變成"虛"的狀態。
5. 沉墜
身體以大地為基本,心意以天空為準則。只有使身體有下沉、墜落之勢,才能和意念分別虛實,才能形成相輔相成的陰陽關係,才不會使身體漂浮無根。如果能生了根,才能有穩重,心意才能使氣調動我們的筋骨。以生根為本,我們的行為才能從容自然而不會漂浮慌張無措。
6. 用意不用力
用心意為主導是太極拳行功的關鍵,這是以內導外。如果反過來,用力而不用心意,則就成了失去統率的盲動。同時,沒有心意控制下的力量他也不可能凝聚,而是散漫的、僵硬的後天之力,這種力越用則離太極越遠,而不可能形成意、氣、力的合一。王宗岳先師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這就是行功中的使用心意之法,只要按此方法,行拳自然動作順隨,而不會造成緊張,也就不會用後天之力了。對初學者,在行拳中時刻要注意全身上下各處是否有肌肉、筋脈緊張的地方,並將其放鬆。如果緊張,氣就不通順,動作就不會自如,將來也做不到隨心所欲。
7. 上下相隨
身體上下的關係在練拳中很重要,如果上下不能相互協調、互相順隨,就是一片散亂,稍遇敵人來擊,不是跌倒就是為敵所擒,所以三豐祖師說:"上下相隨人難進"。上欲動,下必先動,下若動,上必跟隨。若要靜,上下各部一致全部達到靜,不可互相抽扯而不統一。上下的關係中,下為根基,是為陰,上為枝葉,是為陽,若要身體現出陽動之勢,必須下部根基牢固紮實。有了這種關係,上下才能協調和順隨。
8. 內外相合
對我們身體來說,內是心意、是氣血、是骨髓和臟腑,外是觸覺、聽覺、視覺和骨骼、筋膜、肌肉、皮膚等,先做到外三合,這靠練習拳架來做到;再要做到內三合,這靠動功、靜功相輔練習來達到;最後做到內外相合,這要靠採用打手法來磨練而實現。
9. 相連不斷
相連不斷有兩個意思。一是心意與氣相連不斷,氣與身形、身勢相連不斷,這個不斷就是要保持連續,不能因思想雜亂跑飛而時斷時續,注意力一點也不能分散。另一個意思是,太極拳是圓圈運動,圓圈是沒有起點和終點的,他是循環無端的,因而拳勢是相連不斷的。如果有了斷,就不會圓滿,就會凹凸不圓。這樣,就使外不能達到統一,內不能達到凝聚,內外不能達到相合,所以要相連不斷,最終渾圓如一。
10. 動中求靜
為什麼要"靜"?因為靜是修鍊丹功、返樸歸真的基本方法,只有"靜",才能使後天之氣回收,最終先天之氣顯現。有了先天之氣,才能采大葯而修鍊丹功。但要做到長時間"靜"的狀態,沒有身體和精神上的堅固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通過"動",來達到氣血通暢,身心合一,精神凝聚,有了這種身體狀態,要"靜"則"靜"自來,這就是動中求靜的基本原理之一。三豐祖師說:"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動不是亂動,而是以靜定之心性為依據的動,靜不是死寂,而是具有活潑潑心意的靜,所以動靜相依,相輔相成,而達到動靜相合的太極狀態,這是動中求靜的基本原理之二。"靜"的目的是要養氣、收斂後天之氣,"動"的目的是要使氣通行全身,使臟腑、骨筋肉等陰精牢固,所謂修宅舍。這樣,動靜就構成了一對矛盾,動中求靜就是協調這一矛盾,在行拳時,使精神內斂,專心致志,用意不用力,意無旁騖,陽氣不泄,這就是動中求靜之法。
推薦閱讀:
※一塊兒聊聊「太極」吧(內含大量乾貨) | 太極當道
※太極拳中「領勁」(二)
※太極混元功是氣功嘛? - 已解決 - 搜搜問問
※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八)
※怎樣練習好太極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