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直解(釋妙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直解 釋妙如講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世尊以金剛譬喻智慧,金剛乃世間最堅固之物,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毀,般若波羅蜜為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梵語般若此雲智慧,梵語波羅蜜此雲到彼岸,此岸為生死,彼岸為涅槃。經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乃契合本心之義,又為繩墨,如木匠墨斗,兩點一線,取直取正故。般若智慧照見世、出世法,當體皆不可得,而能到達涅槃彼岸。又般若如目你能見一切,本經金剛般若照見究竟之處,曰:諸法實相。般若為六度之一,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契入實相般若。此經為文字般若。此文字般若是從佛的悲心流出,由語言轉化成文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聞,如是之法是阿難尊者在此法會親見親聞。(阿難尊者多聞第一,結集佛所說一切經典)一時,古印度二千五百年前沒有曆法記載日期,一時;謂當時某一天某一時,佛為弟子說過此法,確有此事。佛,佛陀耶,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此處指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此乃波斯匿王之國都也。祇樹給孤獨園,即是道場,說法之場所。波斯匿王太子,曰祇陀,此雲戰勝,園林之樹是太子所植,孤獨長者,預供佛說法處,建造精舍,願以金磚鋪地,購買此園,感太子布施此地供養佛陀說法,以二人名,此園名曰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喬陳如等五比丘五人,優樓頻羅迦葉五百人,其弟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連各一百人,耶舍長者子五十人,共千二百五十五人。稱千二百五十人,皆為大權示現。常隨世尊,做影響眾。「如是」謂信成就。「我聞」謂聞成就。「一時」謂時成就。「佛」謂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謂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謂眾成就。每一部經有這六種成就;信、聞、時、主、處、眾,證明這個經是可信的,是佛所說的。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制日中一食。時間約在上午九、十點,佛著僧伽黎衣亦名祖衣(二十五條)。手持缽多羅此雲應量器,入舍衛城,以平等心,不分貴賤,隨緣乞食。乞食以畢,還至祇園精舍,飯食後,坐在法座之上。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歷三百餘會,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二十二年說般若時,其中一會一處。尊者須菩提起座禮拜,單膝跪地(亦名胡跪),合掌恭敬讚歎如來,為大眾請法。(佛令弟子重佛法故,先以啟請,後方宣說。)讚歎稀有者,世尊能在日常當中安住實相(三昧),此為稀有。又佛世難值,如優曇花,時乃一現,具足無量方便波羅蜜,能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為菩薩導師,此為稀有。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是發菩提心的四眾弟子的通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翻無上正等正覺,又簡稱無上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無上菩提之心。我們習慣稱為發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已發菩提心,今如何能安住菩提心,如何能降不安住之心?金剛經並非告訴我們如何發菩提心,而是發菩提心之後,如何安住菩提心、安住佛道,禪宗曰:向上一路。切記!切記!菩薩行道,必須以大智慧作為先導,若無大智,著相修行,菩提心則難以保持,雖慈悲利生,亦屬愛見大悲,並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需行深般若體悟諸法空相,方能常住菩提心中。此為尊者啟教問法因緣。按:安住就是降伏,降伏就是安住,二問是一義。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世尊連稱善哉,必有所由,因為如來出世,唯以教化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教授菩薩荷擔如來大業。如來能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故,今須菩提尊者啟請,故佛連聲讚歎。問的正好!諦聽者;秉承一心,心無旁騖,專註而聽。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菩薩已經發度一切眾生大願,應該如是安住菩提心,能永保不退。謂菩薩度眾生時,不住能度所度之相(不住四相),即能安住菩提心,永保不退,此謂三不退之念不退(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應該如是降伏著我相之心、著眾生相之心。若心有著住即有能所,執著能所,則難得一心。故應降服,令心不著不住。然菩提心本有,稱為本覺,但當降心不住,即是安住本覺。在一切時中心無對待,無自他分別,便是安住菩提之心。願樂欲聞者;聽法者信心百倍,願聽此法。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菩薩摩訶薩--菩薩的全稱菩提薩埵,此翻覺有情,摩訶薩為大菩薩,大道心眾生,發菩提心者。菩薩應當發願,令一切眾生成佛入於無餘涅槃,若不爾者,則不名菩薩,然而菩薩度眾生要面對一切眾生,這是必須的!即面對而不住四相,就是此金剛經的宗旨。(此經。不是空掉四相,不顧眾生。)然則我與眾生同一覺性,明心者,能自覺覺他同時。自度度他一心。一心行道即是安住,法華經所說一乘,乘大白牛車,度眾生運載無量。降伏即是安住,故佛直言降伏,若能覺悟本性本自不住,即明降伏之要,亦明安心之要。古德雲;但去凡情,別無聖解。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一切眾生,即三界內十二生類;卵生:如鳥蛇龜等,胎生:如人、畜生包括四天王天等,濕生:如潮蟲等,化生:如天人、地獄、餓鬼,有色:謂色界天,無色:謂無色界天,有想:謂有想天(除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天,其餘盡為有想天),無想:謂無想天,非有想非無想:謂非想非非想處天。 梵語涅槃,此翻圓寂,亦翻不生不滅,有兩種涅槃,分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阿羅漢所入是有餘涅槃,佛所入是無餘涅槃(大涅槃)。度一切眾生入大涅槃,此為真發菩提之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已發無上菩提之心,又恐眾生無量難度,易生退心,為降伏易退之心,故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照見退處不可得,住處不可得。菩薩度眾生時,應以智慧照見諸法空相,照見諸法空相,能使菩提心不退轉。為何?然諸法空相中能度(我相)與所度(眾生相)當體性空,故能不住能度相,不住所度相。簡而言之,菩薩度眾生時,當體即是空相。而不廢除能度所度,此正是無相無不相,就是諸法實相,故菩薩在此一心當中,圓滿佛道,以無住本,立一切法,盡未來際,任運方便而度眾生。以般若照見眾生相即涅槃相,無復更入涅槃,故無眾生可度,更無眾生可入涅槃。又不住生死涅槃兩邊,凡聖性空故,住處不可得,退處亦不可得,則不退入二乘、凡夫位中。能以無住心(不住生死涅槃),而行布施,此為無我利生,大白牛車運載無量。 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此是前半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是後半句,和起為一整句,滅度眾生而無眾生得滅度者,此謂絕待圓融;無眾生可度為絕待(離能度所度,絕對待故,唯是一心),度一切眾生為圓融,即絕待而圓融。即圓融而絕待。理能圓事,事能彰理,中道一心而度眾生,與眾生同體故,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果有難度的眾生,根性不熟,你可暫時把他放在涅槃里,眾生相即涅槃相嘛,別太著急度他。以一心三觀,觀眾生相是假法,此假,即空、即中。眾生即是中道。觀一切眾生是佛,卻有此理。以大智慧,了知諸法實相,無一法可住,如是即是降伏其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反之如果菩薩若有眾生可度,則有四相,有我相、人相,就有能所,能所不斷故,則永為凡夫,故不名菩薩。一心不可得中沒有能所,然而證得一心方為菩薩。 四相者:常解;我相,二解,一、以自身為我相,二、以自心為我相。一、我相之外為人相,眾多人相為眾生相,壽命(時間)長短為壽者相。有三大阿僧祇劫觀念,也是壽者相。二、以自心為我相,心裡執著所證(法執),也是我相。另解;為心取相分別,取任何一相,即落四相,比如;布施結緣佛經,此是我的佛經【我相】,結緣給人為他人佛經【人相】,共有為【眾生相】,此佛經能用幾年【壽者相】。萬法皆是如此,離此四見,則離四相,一切法如鏡花水月,相即非相。我相;如我身、我家、我市、我省、我國、我......等。逐漸擴大,又如,我身體,我穿的衣服,我坐的坐墊,座位,座位落在地上,之間相連,何處可分自他?我相對面為人相以此類推,萬法悉皆如是,是知見而立。故後經文云:「當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菩薩行菩薩道時,一切時中,應該遠離四見,遠離四相,遠離自他分別,安住此心,方能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之法,乃菩薩所必備,菩薩利益眾生必須有所布施,然布施有三種,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又有內財、外財兩種之分,內財是自己身體,外財是身外之財寶、物品。法布施;就是為眾生說法(及法寶布施),無畏施;眾生怖畏生死,(有兩種生死,一分段生死、二變異生死)。菩薩在生死中能施於眾生無畏,為做依靠。菩薩布施時不求來世福報,應觀三輪體空,三輪者:能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法)。於此三輪心無所住,而行布施。此三者當體性空,相即非相,當體即是實相。此段重點菩薩於法,菩薩不住菩薩法,不住我是菩薩、我應布施、我莊嚴佛土,般若經云:菩薩法不可得。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菩薩度眾生不住我相、眾生相,為何不住六塵相?,因為我相、眾生相在六塵範疇之內,故把我相、眾生相轉化為六塵相,這就直接了,當菩薩不住六塵布施時,就等於不住四相了。布施不住於相就是安住菩提心。不住塵相,心自然清凈,以此清凈心行布施即是菩提心,如是即是安住菩提道。菩薩行道不住空有兩邊,不住有相不住無相,不住有相六塵,不住無相自心,則里無身心外無世界,智境一如,與眾生同體故,空悲一體。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莊嚴佛土利樂有情,亦需福德,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後,積功累德莊嚴佛土,即是此意。布施得福,此乃因果定律,然住相布施,謂有漏布施,在生死中,得福有量;不住相布施,是稱性而顯,謂無相布施、無漏布施,所得福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為莊嚴凈土之資糧。無相布施就是無我利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為什麼得福無量?因為不住塵相故,則心如虛空,無量無邊不可思量。能以此心布施,所得福德亦如虛空,無量無邊不可思量。即無相而能布施,菩薩應當如是安住菩提心。稱性布施,則能性相不二,全體大用,每舍一法皆得無量無邊福德。此為福德性。祖師云:「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極樂世界就是如是莊嚴的。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叫須菩提,承上因地菩薩已不應住四相,那麼果地如來三十二身相,可稱為如來嗎(真佛)?是不是聖人的三十二身相,不在四相之內呀,這是初學佛者常見,以三十二身相為真佛。尊者答,不應以三十二身相稱為如來,三十二相是報化二身,如鏡中像、水中月、空中花,有無不可得,當體即是非相。 如來以法性為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佛的法身,此身無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何能見到如來法身,見三十二相當體非相,就見到如來。一、不但見三十二相,當體非相是如來,見世間萬象當體非相,亦是見到如來,見性就是見如來。二、不但見世間萬象虛妄,如來三十二相亦屬虛妄,所有相皆是虛妄,如鏡中像有無不可得,若見所有相當體非相,就見到如來了。不是離開相之外,別有非相,而是相的當體即是非相。此為實相。見諸相非相之理,貫徹全經,須仔細斟酌,詳參!楞伽經,外道心外立法,在一切法中,立有立無,如:牛有角處立有見,兔無角處立無見。牛有角是因兔馬等無角而顯,反之兔無角是因牛有角處而顯,有無互顯,世間一切法皆如是,如果能見『有當體不有,無當體不無』,即知一切法,如鏡中像、水中月、空中花,即是見諸相非相。例如;一座新建樓房,層層裝潢一致,其中一層,客廳牆壁掛有西方三聖像,其他層都沒有掛,有人在此佛像處,立有見,如果層層都掛佛像,就不以為然,認為平常,就是有處不立有見,反之其中一層不掛,有人在此不掛處,立無見。我們出生到今天,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有無中分別,若能見有即不有,無即不無,見眼前所有現象,猶如鏡中像,我們的心當下清涼、解脫、自在。心地自然擴大,猶如虛空。不妨試試看。能體會平常心是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此文直接,尊者唯恐未來眾生。聞諸相非相之理,難生真實信心,故問如來。頗有者;會有一些眾生。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佛言,不必擔心,會有眾生相信此理。佛滅度後五個五百歲,最後五百歲,正值末法,有持戒修福者對此諸相即是非相能生信心。然修福有多種;有供養修福、有布施修福、有持戒修福,其中持戒者,具足正信,有出離心,能實信此法。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此人善根久植,多劫隨佛熏習故,能實信此法。不但深信深解,乃至一念凈信,如來皆知,此人能得無量無邊福德。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見實相般若故。見實相般若即是見性,此文所明,能信解此經之人,善根必定深厚,多生般若熏習,故能信解此法,此有佛語為證,多生多劫在無量諸佛處所熏習而來。善根二字與信解是分不開的,沒聽說不解此經是有善根的,不是胎里素(出生前即吃素),腿子盤的好就有善根,信解越深就是善根越深,若想善根增長,必須信解大乘經典。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此段直截痛快,破除法執,直至如來之地,一念凈信,即入實相。此人若能體會諸相非相,就能信解實相,此實相當中,本無四相,亦無佛法之相,亦無非佛法之相。如果不體會實相,不知諸相是虛妄的,在此顛倒取著,就在虛妄當中生出四相。今日覺悟聞法修行,反之又取佛法相與非佛法相,也落入四相之中。我、人、眾生、壽者相,四相為世間法;法相與非法相為出世法。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為心取相分別,取任何一相,都著於四相,上文已說。故應不取不住。法相與非法相;然今是通過佛法而見四相空,反之又取著佛法相亦落四相,取著非佛法相(舍佛法之意,舍亦是取),亦落四相。若知法與非法是非二相,如水中樹影,此影非樹非非樹,鏡中之像,非相非非相。不立是非,不立有無。禪師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總不得。若見諸相非相,破除四相,亦破除佛法與非佛法相,關鍵一詞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如來即是見性,所以古人稱見性金剛。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說法皆是方便,譬如渡江之人必須乘船,上岸之後,則棄船而行。佛法是為破除煩惱,需學種種法門,待煩惱破盡,則不需要佛法。解佛法是方便,就能破除法執。知佛法是方便,不應取著。此經是頓悟法門,直見本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承上眾生不取不著世間法與出世法,直見本性,無法可得。佛再追問尊者,眾人皆見如來成道,說法度眾。那麼如來真有菩提法可得、有法可說嗎?。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須菩提尊者,尊敬謙虛,非自己決定說,故言如我所解。沒有指定哪一法是菩提大道,無法可得,方為菩提,故如來無定法可得,亦無定法可說,如來所說法皆是方便,為對治眾生煩惱故,眾生煩惱不等故說法亦不定。馬祖曰:我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是,有時教伊揚眉瞬目不是。然如來證得自心,自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萬法不離自心,心外無法故,心外無一法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一定法可得,即成楞嚴經所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無定法可說,故如來所說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說;謂此是佛法,此是非佛法(此是非法(非)、此是非非法(是)),行者對佛所說法不取不住,不立是非,此心當下即是無為。為什麼?因為一切賢聖,都是修無為法,證根本智,聖人位次不同,只是所證差別智不同而已。此處重點所明,一賢聖皆證無為法,世間法不取不住,佛法亦不取不住,當下即是無為。注;我們亦須佛法而得度,應學種種法門。好好念佛呦。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已經學無為法何須布施?此顯無為無不為,菩薩利生必須布施。菩薩行道,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最後妙覺成佛,得無為法性是十住位,十行是安住法性而行布施、十迴向是中道一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行布施迴向利益一切眾生。 此處所明法布施之殊勝。布施得福,眾所共知,財布施與法布施,此經多次相比較,由兩方面去解;一者;布施者之心量;財寶布施時貪著來報,為有漏布施,在無常生滅法中為福德多,法布施為無漏布施,由全體真心顯現,稱性而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為福德性。二者;受施者所得之利益;財布施能使受施者一生安樂,法布施能使受施者無量劫而得解脫。比較,法布施功德真是無量無邊。每舍一法皆得無量無邊功德。因為般若是諸佛之母,十方諸佛與諸佛所得法皆由此經出生。法布施就是供養未來諸佛。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乃至四句偈布施,為他人說,得福無量,勝過三千大千七寶布施。何故?因般若而能出生諸佛。然而諸佛所證菩提謂福足、慧足。若徹悟此經甚深般若為慧足因,能以無相布施為福足因,故能出生一切諸佛及菩提之法。菩提之法,乃眾生本性,信解此經,則能明心見性。 說法布施時,又恐有人執著佛法,隨立隨掃,故說所謂的佛法即非佛法,當體性空故。 此經多贊受持演說功德無量無邊,受持自立,演說利他,自立立他,體用不二。壇經云:宗通及說通,如日處虛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承上所明,如來所得菩提,無法可得,亦無定法可說,行者於佛所說法,不取不住自入無為法中,今舉四果為證。一、初果,須陀洹翻譯為入聖流,斷見惑,七返人間,證四果阿羅漢。入聖流,有人認為,入道入聖流,有個聖流可入,實則不然,沒有一個聖流可入,只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是入聖流,自心是佛,不入六塵本自是佛。信心銘云:不惡六塵,還同正覺。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二、二果,斯陀含翻譯為一往來,一返人間,證四果阿羅漢。一往來,在聖者自心所證,沒有往來之相,沒有來處,沒有去處,實際沒有往來,只是名字為一往來果。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三、三果,阿那含翻譯為不來,不來人間,升到廣果天,而直證四果。在聖者所證,沒有不來之相。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四、四果,阿羅漢翻譯為無生,斷見思二惑,不入三界受生,阿羅漢只是證本來無生,無生中無阿羅漢名,已達無我,故不能做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如果阿羅漢做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就落入四相當中之我相。 不住凡聖名阿羅漢,住著聖人,亦是凡夫,古德云:聖人具足聖人法不知,聖人若知,即同凡夫。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佛雖讚歎我(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是第一阿羅漢,但我不做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如果我要這樣想,佛就不印證我是寂靜行者。(阿蘭若此翻寂靜處,尊者解空第一,為第一寂靜。)若心有證聖之念,則心不寂靜,故不名為樂寂靜的行者。然心無所行,是寂靜行。寂靜行是無諍三昧,就是不與萬法為侶,不與諸塵作對。此心寂靜,與世無諍,無心無念。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開悟的人,尚無悟跡可存,何況聖人。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上舉四果聖人,入無為法,無法可得。又佛在因地做菩薩時有法可得否?然世尊在燃燈佛處,為第二大阿僧祇劫時,得不退轉地,證無生法忍,名為得法,而實無法可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方諸佛皆有凈土,不可缺少菩薩因地莊嚴,故佛問菩薩莊嚴佛土不。若菩薩有莊嚴佛土之心,即是執著,法執不斷,謂錯用心。故說即非莊嚴。那麼菩薩如何莊嚴佛土呢?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菩薩不住六塵而生清凈之心,就是莊嚴佛土。是真莊嚴,維摩詰經雲;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明悟本心,不住六塵,心本清凈,本自具足。本自莊嚴。法藏比丘攝受諸佛凈土後,發四十八願,莊嚴佛土,而所修行卻是護持身口意三業,經雲;「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意業清凈無染。」莊嚴佛土卻護持三業,此意所在。大般若經;若見有身語意,即是身語意不凈。不見身語意即是三業清凈,一心清凈即是莊嚴佛土。維摩詰經雲;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六祖在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悟道--見壇經: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應無所住是降伏其心,而生其心是安住菩提心。此處破除對佛土依報的執著。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有佛土即有報身,佛說此報身只是名大身,非是如來法身。報身雖大,亦在法身之內非常渺小,故佛說此報身非真身,只是大身而已。此處以般若破除對報身執著。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舉恆河沙之多恆河又舉諸河之沙數,恆河之沙粒細小,為顯諸多之意。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布施得福,多施多得,此乃眾生常見,以恆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福無法計算。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此是第二次較量,財布施與法布施之懸殊,財布施是有漏福德,再多也不如四句偈法布施的福德,法布施是以福德性,顯無漏福德,此是真莊嚴凈土。法布施亦須財布施為後盾,例如發菩提心建立塔廟,道場莊嚴,以此現象,接引眾生,此是財布施中含法布施,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佛贊若人偶爾演說此般若經,即使不是全部經典,此處皆應受到天人供養,如佛塔寺。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況受持全部經典,一生受持為盡能受持,為依教奉行為受持,此般若經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處,尊重佛,亦應尊重受持此經之佛弟子。例如:不論此人出身如何,如果聽到他常誦金剛經,此人會受到他人尊重,真實不虛。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般若無住本來無名,為利益後人,故以經名顯示此法大意。以便大眾受持。經名為總綱。故問經名。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空性猶如金剛,無法不破,般若觀照凡聖二法當體性空,皆不可得。故如金剛摧毀一切。般若波羅蜜,翻譯為智慧到彼岸。又恐行人執著般若,故云,即非般若波羅蜜,了知萬法性空,即是般若。更沒有般若法另為執著。般若之法乃人人覺悟之心。此心本有,念念不住,無法無名,遇緣而照,照者---因萬法當體性空,了知而已,強名般若。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承上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如來四十九年說法,有法可說耶?然法身寂滅,言說相亦寂滅,故無法可說,若有法可說便有定法。眾生必生執著。則有法執,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世間法當體性空不可得即是佛法,非是別有佛法可說、可修可證。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承上,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下舉一佛土寂滅否?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有百萬億星球,星球是微塵組成的,這是微塵數眾多。微塵當體性空有無不可得,所組成的世界,亦是當體性空有無不可得。世界當體寂滅即是般若波羅蜜。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此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世界當體性空即是般若,非離此別有般若。般若照見世出世間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住,不可住即是般若波羅蜜。此舉世界性空與般若性空不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承上世界為性空,那如來三十二相真實吧?不然佛之三十二相當體有無不可得,當體亦性空,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捨身命為內財布施,外財易施,內財難捨,頭目腦髓身命布施,即使能舍,亦不及受持演說此經之法布施,因為身命當體亦性空故。舍內財證三十二相,舍外財證國土。無相布施具足二施。第三次讚歎,法布施功德。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早得慧眼,今日聞經涕淚,觸動真心,尚贊稀有,可見此經甚深!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對此經典深信解者,則生實相,實相者:謂無相無不相,實相即是眾生本性,見性是為第一稀有,故稱見性金剛。所謂的實相,就是見一切相的當體非相,即是實相。非離相之外別有實相。相當體即非相為實相,故稱實相無相無不相。又單舉此信心,我們最初信佛,是心光的一點亮光,漸漸信解開發,光越來越大,信心大到極處,即生實相,如白天室內之光,乃是室外陽光的折射餘光,我們的信心是真心的折射。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尊者解空第一,信解此經不難,佛滅度後第五個五百年後,今天末法時眾生,能信解此經,則實為稀有。然末世眾生對我法二執著太深了,不易離相。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諸相非相即是實相,諸相等於四相,能見實相者就是等於空無四相,故說此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我相本來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本來即是非相,以般若智慧照見四相,當體有無不可得,如鏡中像、水中月、空中花,就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菩提,亦名諸佛。也就是說離此四相,就是諸佛。我相非相就是實相,故永嘉大師雲;幻化空身即法身。楞伽經;牛有角兔無角云云。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深肯須菩提所解,故雙贊如是如是,又贊聞此般若經深信者,聞此性空,不驚不怖不畏,深心信解者,具足善根,贊為稀有。法華經雲;凡夫聞空生大恐懼,菩薩聞空生大歡喜。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般若為第一波羅蜜,佛說非第一波羅蜜,為何?見般若波羅蜜者,當體而非有般若法可得,方是般若波羅蜜。 天台德韶國師因僧問云:「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既見般若,為什麼卻被縛?」師答:「爾道般若見什麼?」僧云:「不見般若,為什麼卻被縛?」師云:「爾道般若什麼處不見?」又云:「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般若且作么生說見不見?」明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故。餘五度當體亦不可得。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具足忍辱波羅蜜,為四相空故,忍者、刀杖、持刀杖者,皆不可得,此雖稱忍辱波羅蜜,但空性中忍辱波羅蜜不可得,乃名為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舉實例為證,我在過去哥利王時做忍辱仙人,那時已悟般若性空,無我無人,遠離對待,故能忍辱。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如果當時有我相,則有身見,以身為我故,受刀杖加害時,便有嗔恨。菩薩舍頭目腦髓,若不悟空性,是很難做到的。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哥利王時之前已經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以悟般若性空,四相不可得故。具足忍辱波羅蜜。此為無生法忍!無法可忍。一切法性空故,二祖雲,覓心了不可得。其餘如:般若波羅蜜中具足布施波羅蜜,施者、受者、所受法,為三輪體空故,性空中布施波羅蜜不可得,乃名為布施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亦具足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就不一一講述。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總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皆應離相方能圓滿,故佛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離一切相,為不住世出世間法。此乃為不可得的異稱。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不住一切相太廣,可以轉換一下。但不住六塵,即是離一切相。若心住相,就不住菩提了,發菩提心,必須要布施,應該為利益一切眾生布施,但是不應住六塵而布施。即是無我利生。無我利生方能大作佛事。有我者即有六塵,不住六塵即無我相,近未來際,無我利生。即是以無住本,立一切法。此經多次提到布施,因為發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為令眾生獲益,所構成的條件必須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此經隨立隨掃,所利益一切眾生,怕執著眾生相,所以要掃去。承上明諸相有無不可得,當體即是非相,那當然一切眾生當體即非眾生了。若悟實相一心,則任運而度。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久證實相,如實而說,從不妄語,故說法不虛,為何說諸相即是非諸相,眾生亦非眾生呢?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因為佛所得此菩提之法,此法即是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故言此法無實無虛,經言:一切法皆佛法,故一切法亦無實無虛,所以說諸相非相、眾生非眾生。依此而言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一法不可得,無虛者;萬法具足,無實者,離一切相,無虛者,即一切法,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一切法皆是實相,包括布施,不離實相。古德雲;六度萬行體中圓是也。溈山禪師云:「實際理地,不容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住法者,住生死涅槃兩邊也、住六度也、住六塵也,住此凡聖之法,名為住法。布施為求來世福報,是心住於法,如人入暗,了無所見,其所布施唯種生死因。在生死中受報。因不究竟,果亦不究竟故。無論財布施與法布施,都應回心自問,看自己的發心,是不是無我布施,還是所求布施。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住法而行布施即是無相布施,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般若照見諸法不可得,得無障礙,故般若如目,照見一切法真實之相,所做明了,如目見種種色,修因時解脫,得果時亦解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越無住,智越通達。 此處又一番較量,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之差別。若悟菩提之法,無實無虛,能以無相布施,無論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皆是佛法。皆是自心展現,皆是莊嚴佛土。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受持讀誦此經即是口誦心惟,依教而行,發無我利生之心。依般若波羅蜜智慧而行布施。佛以般若之功,證得一切種智,如有受持讀誦此經現在未來所得功德,唯有如來能知,佛之智慧與相好莊嚴,皆因般若而生,經雲;般若乃諸佛之母。乘般若船,游薩婆若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第四次贊此經功德,古印度一日分為六時,初、中、後日,初、中、後夜,稱為晝夜為六時。身命布施為內財布施,一日之中有如此眾多身命布施,何況無量百千萬億劫,身命布施,功德大的不可說,行菩薩道,菩薩舍頭目腦髓是也。如果對此經起信解心,就超過上所說功德,何況能書寫(印經)、受持、讀誦(誦經)解說(講此經)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此經功德無量,主要三句可以概括,就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大乘梵語摩訶衍,菩薩所修六度萬行,趣佛菩提,為大乘。傳如來心印,紹隆佛種為最上乘,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金剛般若之法,佛為發大乘、上乘心者說。於此深般若經,若能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自利利他,就是荷擔如來家業。故佛皆悉知悉見,此人將來所獲功德無量無邊,直至成佛。受持並講此金剛經者就是傳佛正法。佛在此授記。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信佛語。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小法者;小乘之法,只為自了,與本性不相應,四見者;不悟相即非相,在虛妄法中,立自立他,乃至立生死立涅槃。故於此經,不能聽受信解,更不能弘揚此經。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可見此經甚深,顯實相理,故應尊敬,如塔如寺,凡有此經的地方,都應禮拜、圍繞(繞佛)、香花供養。塔供奉佛肉身舍利,此經為佛法身舍利。所有經典是佛說的語言音聲轉成的文字,我們看經時應如對佛面。如佛親為你宣說,如能這樣看經必能獲益。一切法是因緣,我們能親見親聞佛經,這是佛緣深厚,得度因緣成熟。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此經之人,宿世業障因緣,今世被人輕賤,甚至來世應墮三惡道,由持經功德之力故,消宿世惡業,來世不墮惡道。而且能成就佛道。誦金剛經感應故事,不勝美舉。誦此經典福慧雙增,若能演說,更不可思議。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此段所明供養諸佛功德,與法布施功德比較。法布施為勝。阿僧祇:此翻無央數。佛在燃燈佛是為第二大阿僧祇劫,在此之前經無量諸佛,曾供養諸佛,無有空過。植無量功德。不及末法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多。此佛深贊此經功德。因為此經能見佛性,是成佛正因。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佛贊末世讀誦信解此經之人,所具功德稱不可盡,此是佛稱性而贊、如實而贊。若聞此功德而懷疑者,此人心即狂亂,此是我相作怪,果報自然如是,不必未來報也。此人不悟本性,意識普度,故生此疑。疑心令人心狂。法華經五千人退席,為信心不足。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第二番講述,安住與降伏,此與前文同,不一一解釋了,此雖重複為引後文故。不離實相一心而度眾生,所度眾生當體亦是實相,故能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段與上半部經不同,上半部是發菩提心之後,云何安住與云何降伏。然此處所明,實無發菩提心者:謂度眾生不住眾生之相,然自他不二,圓融一心,本是菩提,實無法另為可發、可住為菩提者。昔日佛一魔王發菩提心,魔王說,待眾生皆成佛道,我再發菩提心。此明菩提心不發而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無菩提心可發,在燃燈佛所,(為第二大阿僧祇劫時,得阿毗跋致地。俗謂得道,得法,)有菩提之法可得不?須菩提自說所解,言;佛在燃燈佛時無法可得,名為得法。無法可得,正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毗跋致即是無生法忍,無法可得方為無生法忍,若有菩提法可得,即不名無生法忍。故說佛在燃燈佛所於菩提之法。為無所得。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若有所得,燃燈佛則不為授記,因為已經有所得,不需要授記,又在燃燈佛時得無生法忍,此時方為授記,如有所得,即非無生法忍,不夠資格被授記。無生法忍,無一法可得,故無名字,所以燃燈佛授記給名,故有釋迦牟尼佛之稱。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二字,乃諸法如如之義,諸法如法性,如者不二之義,謂理事不二,性相不二,諸法即是法性,不二故,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如如之法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如來非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即菩提,菩提即如來,世間法佛法如如故,是為菩提。一切法無內無外無大無小,一處即是一切處,此真如如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來無得而得之菩提法,無實無虛,無實者是離一切相,無虛者是即一切法,無實者,覺後空空無大千,無虛者,六度萬行體中圓。無實者,真空,無虛者,妙有。無實無虛,真空妙有。一切法即是自心,般若觀照,法皆性空。當體無實無虛,故一切法皆是佛法。覺遍一切故,所以佛稱為正遍知覺。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言一切法,又恐人執一切法,故言非一切法,當體性空故。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世間法、佛法皆是無實無虛,若執著報身為自己者,即著我相,報身當體無實無虛,是名大身而已。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菩薩亦如此,若有此念,我能度眾生,我當度盡眾生,還是有我相,我相不斷故,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菩薩只是名字,非是有一法是菩薩,有菩薩道可行,若有法是菩薩,就有我,我行菩薩道,我能度眾生,我相不斷,有我就有人,四相不斷故。應該覺知一切法無我,遠離能度所度,人法雙忘,此真無我是真菩薩謂一切法皆是心法,心不住心,本來解脫。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既然無有法名為菩薩,那麼菩薩莊嚴佛土一事如何解釋?佛經既然有莊嚴佛土一詞,則必有莊嚴佛土事實,菩薩莊嚴佛土是必須的,但是若菩薩起莊嚴佛土之心,就是著於四相。就不是菩薩了。如何莊嚴?只要菩薩無我利生,就是自然莊嚴佛土,不必執著,要如何莊嚴佛土。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所以要在一切法中通達我,盡未來際無我利生。此真謂嚴土利生。真是菩薩。實有莊嚴事,卻無莊嚴心,隨其心地凈,佛土自莊嚴。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菩薩因地無我利生,諸佛果地而得五眼。無我心如圓鏡,五眼是智慧光明本來具足。佛天眼;見十方世界不為障礙,大小事物,無一不了。佛肉眼;如蓮花瓣,如四大海。明亮照人。佛法眼;見於俗諦,見三世十方,一切眾生因緣果報,以何法得度,而為說法。方便引導眾生出離苦海。佛慧眼;見世出世間法當體性空,一相無相。佛佛眼;見一切法差別相,同時又見一切法總相,非一非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此偈頌可以詮釋五眼佛五眼實是徹證心性而顯,譬如明鏡,所顯萬像。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五眼一心,猶如明鏡,萬像皆照,一念之中照真達俗,見俗見真,名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眾生起種種心,如來悉知。何故如此?謂佛與眾生同體故,十方一切眾生之心,皆是虛妄,有無不立,如鏡中像。覺一切法,故能如此。故又稱為正遍知覺。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何為非心?眾生所起種種心念,盡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執著,過去、現在、未來是眾生妄心所造,是眾生勾畫出來的。三世虛妄不可得;過去心已過不可追尋,未來心未至不可思索,現在心念念即成過去也不應住。敢問一句,有未來嗎?古德雲;掃三心,非四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處所明。世間所修福報,皆是在虛妄當中,再多亦是虛妄,故佛說是福德多。而非福德性。夢裡修福,夢中受福而已。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具足色身即是三十二相,此為報身佛也,不要以為此三十二相就是佛,而法身為真佛。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具足諸相即是八十種相好、及無量相好。佛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無量相好,當體性空,在法身中,如鏡中像。鏡像無論多莊嚴華麗,亦不出鏡體之外。故言具足非具足,是名具足。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一般人所知,佛說法四十九年,若有人謂如來有所說法,是為謗佛。何意?此指法身佛不說法,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能說與所說,當體寂滅。故無法可是說。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尊者又恐後世眾生不信此法,故問,未來會有一些眾生能信此法否?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當體即是寂滅相,又不否去眾生的假相,眾生相如鏡中像,水中月,空中花,有無不可得。等於說眾生全體是寂滅相,而不信寂滅之法,笑話。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稱倆眾生,上所說非眾生與非不眾生。只是名字,亦不可執著。如果菩薩先立眾生,再度眾生是顛倒見。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即然無法可說,佛所得菩提;應該無所得?故無法所說?!佛言「如是,如是」此乃肯定之詞。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本有,非心外得。放下即是。楞嚴經雲;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無一法可得。就是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再者,菩提之法,亦名平等法,平等之法,即是菩提,平等的標準就是沒有高下,若在各法門中,見我高你低,此是為法執,不名菩提。沒有指定修哪一法而得菩提的。平等又名不二,色空不二,內外不二,自他不二等等。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只要無四相(平等法),不分別自他,能修所修不二故,而修一切善法,就得菩提。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恐執修善法,故言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所修善法亦不執著,善法本有,自心本具,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覺不分自他,大覺智境不二。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又贊此經功德,贊法布施,此經多贊法布施,多贊福德,布施得福,事所必然。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佛法之妙,非凡夫能測,不落兩邊,眾生常見,佛度眾生,此是必然。但是在如來自覺所證,則無眾生可度,然在諸佛心中,眾生相即是涅槃相,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與眾生同一覺體。 前者菩薩度眾生要求離四相,今如來可以例外否?不然,假設如來能度眾生,如來則有我、人等四相。所謂我者,當體性空,只有凡夫在虛妄中,假立有我。而此凡夫之名,也是假立。所以我們在虛妄法中假立有我,由生至死圍繞假我,生無量煩惱,實在冤枉。無我誰受煩惱?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觀如來與見如來同,三十二相是佛的報化二身,不錯世人皆說此為佛。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反問,如果此三十二相即是佛,那轉輪聖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也應稱佛?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色見我,是見三十二相,音聲求我,是佛梵音之聲,若心住聲色,名為顛倒,是行邪道,非正道,不能見如來之性。 註:(此非指稱念佛名)為【以音聲求我】,我等應知,勿錯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又恐後人執著無相,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是為成無相佛、虛空佛,(執法身而廢報化),然佛必須以三十二相身,而示現成道!不是成虛空佛,法華經云:"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如果成虛空無相佛,無身無口誰來說法。此為斷滅見。不要有此見解。如果謂成佛時不需要三十二相,此人發菩提心時,著空,起斷滅見,而佛不說斷滅法。取斷滅見者:謂但取性空,而廢布施修福。上者不著三十二相,此處不離三十二相,不即不離,中道一心,空有不住。方顯法報化三身一體。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無我功德,此是真無漏福,菩薩了知一切法中無我,忍不為所動;菩薩久行布施必得福報,福報現前,無法迴避,而無我不受故,此福即時無實無虛。如鏡中像,不為所礙。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不受不貪著故。有福而不受,再行布施,迴向眾生。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至今未貪一法,此為真所做福德不應貪著。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認三十二相身為如來者,必為有來去坐卧,此人不解真如來義,如來之義,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如之體,如來者已來,不再來也。已去不再去也。法身周遍,無在無不在。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世界可析為微塵,因為世界是微塵組成的,此是小乘析空觀。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此經為大乘體空觀,故說微塵眾非微塵眾,微塵當體性空,有無不可得。其所組成之世界當體亦性空。故是說世界非世界。古德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另見楞嚴經七大,地大云云。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有世界這個現象存在,此是微塵組成的一合相,承上微塵當體性空,此世界之一合相,當體亦性空,故言非一合相。一合相有無不可得、不可說,是凡夫之人不覺,貪著所合成的事相,以為它是真實。楞伽經雲: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花,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世間萬象猶如空花、水月,本無生滅,凡夫不覺,貪著其中,受虛妄生死。而智者了知,世間如幻,有無不可得,興起大慈大悲之心。【對一合相,古德另有多解,請去參考】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前者,佛言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世人不解,誤為實有此四種見。以為實有,而欲破除,而不解如來真實之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此四見當體性空,故此四見當體即非四見,不需廢除。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不立有、無,不否去現象,亦不立佛法之相,一切法如水中月,空中花、鏡中像。不生世、出世間法相。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此為臨濟三問佛法大意三度被打。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最後又贊此經功德,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數量更大,重贊受持,演說之功德。付囑演說者。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者已說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信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則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其說法時,能如理如實而說。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結經流通,四眾歡喜,依教奉行。金剛經不長不短,以般若照見諸法實相,在因地中知究竟處,離一切相,發菩提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直解竟


推薦閱讀:

金剛經義隨說(王驤陸)
《金剛經》系列開示 47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二十八講
金剛經通俗譯解
金剛經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