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嘮嗑(七十)悟道·(11)

(十五)

友:您好,我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對儒釋道的學問稍有研究,自從發現您的公眾號,如獲至寶,您的文章涉獵廣泛,像「十萬個為什麼」一樣,文史哲琴棋書畫無所不包,博大深邃,雅俗共賞,觀點新穎,令人耳目一新,我非常喜歡,一直在讀。

我:謝謝,喜歡就好。

友:不久前我看到您在公眾號里倡導去私慾,我昨天也靜坐試了試,可能是我的傲病比較重吧,只找到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私慾,那就是我特別希望聽到別人的讚美,這好像是私慾吧?

我:什麼好像啊,這就是私慾,是虛榮心。

友:嗯,我也感覺是虛榮心的問題,但另一個聲音在對我說,我作為一個從河北小山村走出來的窮孩子,今天在北京已經小有成就,為什麼不能讓老鄉和朋友們看到我的成功呢?比如我最近買了一部好車,想開回老家過年,這裡面可能有讓人讚美和認可的心理,但凡事有利有弊,我這樣做不是可以激勵村裡的年輕人努力奮鬥,改變貧窮的現狀嗎?

我:行了,不要自欺欺人了,你的心思是「富貴不還鄉,如同穿新鞋走夜路。」什麼激勵別人啊?將心比心,你喜歡富人在你面前嘚瑟顯擺嗎?我看你是想氣氣別人還差不多。你很空虛嗎?為什麼那麼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讚美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呢?

友:好吧,這就算我為了自己的虛榮心找的託詞吧,不過,您不是也經常說不要只注重物質財富,人生應該追求精神上的快樂,那來自於別人的讚美不就是精神上的快樂嗎?

我:哈哈,繞來繞去,理由一套一套的,就是不知道你的另一個聲音是私慾這個老鼠發出的。我說過,私慾的特點就是一本正經地擺事實講道理,一般人的良知都會敗在它的歪理邪說和強詞奪理之下,所以會一錯再錯而無法醒過來。你的良知已經提醒你不要得意,不要有虛榮心,但私慾立刻千方百計地找到各種理由來說服你,看來你差不多已經被老鼠拿下了。

我說的快樂與你說的快樂不是一回事,你所謂的精神上的快樂來自於心外的物質世界,所以它是短暫的,而正是因為這個短暫的快樂強化了你外求快樂的慾望。你回憶一下,從小到大,升學、找工作、結婚、生子、升職、提薪、買房買車、吃喝玩樂、打麻將、K歌等等的快樂還在嗎?這些依賴外界帶來的快樂能保持幾天?接下來又苦苦追求下一個目標,追到了就樂一下,追不到就煩惱痛苦,人們喜怒無常的人生就是由此而來。你是不是大部分時間都處在煩惱焦慮之中?

友:有什麼辦法呢?人生不就是這樣么,悠悠歲月,苦樂年華,大家不都是這樣活著的嗎?人在世上如果連這一點快樂也要去掉,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您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我:莫名其妙,你我素不相識,我說我的,你愛聽不聽,我要求你幹什麼?你這個人有點兩面派了,一面口口聲聲說自己喜歡傳統文化,還說喜歡我的文章,好像是個有上進心的人。另一面呢,想通過發財、出名和被讚美獲得快樂,這就是你活著的意義?既然你願意這樣喜怒無常地活著還和我啰嗦什麼呢?

友:對不起,我沒有別的意思,可能是表達的不好,我只是和您說說我的真實心理。我當然渴望成為像您這樣智慧而快樂的人,還請您老不吝賜教。

我:我沒什麼賜教,你不要自欺欺人就行。虛榮心就是虛榮心,為什麼要用激勵別人、尋找精神快樂等等說辭來騙自己呢?你要知道,你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聖賢定義的禽獸人生,活千年也不過是千年的禽獸,它不是真正「人」的人生。

為什麼要說你是禽獸人生呢?你想想,猴子的快樂是什麼?1、成為猴王,高高在上,大搖大擺,吆三喝四,享受著其他猴子低眉順目的服侍、「讚美」和「恭維」;2、多吃多佔,擁有更多的吃的、住的、用的、玩的等等物質財富;3、母猴都歸它享用,別的公猴都不能碰。你看,名利色俱全,這就是猴子的成功和快樂,你的追求不也是這些東西嗎,與猴子有什麼區別?

友:您說的是。按照馮友蘭的說法,不要說一般人是禽獸,就是偉人,只要他沒有覺悟也是禽獸,馮友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就是讓人不做禽獸,成為真正的「人」。

我:是的。人啊,其實連禽獸也不如。王陽明和曾國藩等聖賢為什麼不罵自己禽獸一般,而是罵自己禽獸不如呢?因為一般人的確不如禽獸。

我在文章里談過:獅群捕獲一個獵物後,一家人飽餐一頓,然後悠閑地曬太陽或在大樹下嬉戲玩耍睡覺。牠們不會吃飽了再去拚命殺一百頭鹿擺在樹下顯擺嘚瑟,試圖告訴其他獅子自己是多麼地優秀和成功,由此獲取廉價的讚美。因為獅子明白:虛榮終究是虛的,無止境的貪婪是愚蠢的,一家人的身心健康快樂才是生活的意義所在。而貪婪的人類卻不一樣,他們即使擁有一輩子吃不完的食物(金錢),還是會去拚命攫取,恨不得把天下的鹿都殺了擺在樹下顯擺,最後全部都爛掉。人們為了這種愚蠢的行為付出的代價是絞盡腦汁、傷筋動骨、煩惱焦慮、終生忙碌。

你看,人在智慧上竟然輸給了動物!所以,說一般人是禽獸還是客氣的,其實是禽獸不如。你覺得你比禽獸如何?

友:您說話和提問總是這麼犀利,一針見血地戳到了人的痛處,讓我無地自容卻又無從辯解。

我:不舒服了?我對假裝糊塗又喜歡狡辯的人一直如此,你明明知道自己有虛榮心卻不去克服,還試圖辯解,浪費我的時間,你說我該怎麼和你說話呢?

友:沒有不舒服,我只是有些羞愧和吃驚,因為您說的是事實。我知道我的想法有問題,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準備挨批的。您不是一般人,看問題直達本質,結論總是與眾不同,出人意料,令人震撼。我雖然喜歡讚美,但也沒敢想從您這裡得到。說實話,我這個傲人已經很久沒有佩服過誰了,但我今天要尊稱您一聲老師,因為我仰視您的智慧。您下棒子吧,謝謝您。

我:我不是什麼老師,也無需誰來仰視。你也不是個好學生,棒喝是針對真糊塗之人的,一棒可以打醒他,而你明知錯了還找理由,可見是個假糊塗的人,是個假裝睡著的人,你自己死活不願意醒過來,我的棒喝能打醒你嗎?你看你,老天爺給了你一點名利就嘚瑟顯擺,還求表揚讚美,多膚淺啊。

友:老師說的是,我的確不是個好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我自身毛病太多還看不起別人,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狐狸尾巴。我有個不情之請,老師能否屈尊到我這裡小住幾日,讓我能夠當面聆聽教誨,我想這對於我個人、家庭和企業都是莫大的榮幸。

我:我見微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誠意。等你不這樣顛顛倒倒,有了足夠的修行誠意,真正開始去私慾再說,否則見面也是說廢話。

友:老師洞若觀火,我的確立志不堅,目前還在搖擺之中。請教,怎樣才能不做禽獸,成為真正的人呢?讀書、去私慾、反省、覺悟?

我:知道了還問?去做呀。

友:去私慾太難了,比做企業難多了。

我:笑話,當然難多了!做企業可以獲得名利色,再苦再累你都樂意,因為這符合你的私慾,但你企業做的再大也不過是為了滿足你動物的本能慾望而已,不值一提。而去私慾不是滿足你的慾望,恰恰相反,它是要剋制、控制、去除你的名利色心,這是和自己過不去,有幾個人願意去做?從禽獸變成「人」是天下最苦最難的事情,所以說它是大丈夫事業。物質世界哪裡有什麼事業可言?偉人征服別人不足為奇,聖人征服自己才是真正的偉人。

很多微友問我,為什麼他們周圍的人,不管貧富貴賤,都有各自的煩惱,怎麼就看不到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呢?我回答說,這是紅塵中的常態,因為願意實實在在修行去私慾的人太少了。前兩天我和朋友做了一個統計,一萬個愛好傳統文化的人中,願意實修去私慾的大約只有100人,而最終能夠堅持下去的人還剩多少呢?去私慾之難,實修人之少,由此可見一斑。所以梁啟超說像曾國藩那樣刻苦去私慾的人,億萬人中難有一人,的確是實情。而像孔子那樣以命相搏悟道的人只能是千古一人了。

友:我這個意志不堅定的搖擺分子真是不應該打擾您。我知道您每天要回答好多網友的問題,答疑解惑,還要把與他們的對話編輯成《嘮嗑》,利益大家,這種無私無我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而從您文字中透出的智慧和快樂更加令人嚮往。雖然去私慾難,但我主觀上還是願意去做的。

請允許我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我從小家境貧寒,學習刻苦,大學畢業後,想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一直忙於企業經營,中間幾經反覆,焦頭爛額,根本無心學習,荒廢了許多時間。企業稍具規模後,我聘請了一個職業經理人做總經理,盈利狀況不錯,我心情好了許多,有時間了,於是我開始接觸傳統文化,讀了《易經》、《論語》、《道德經》、《傳習錄》、《金剛經》等等儒釋道的經典。

自從看到您的公眾號,讀了幾篇您關於儒釋道,特別是陽明心學的文章後,我發現自己被一些學者解讀經典的書誤導了,突然感覺以前的書都白讀了,很多觀點在心裡發生了衝突,疑慮重重,到了現實中分不清是非,無所適從。就拿我說的喜歡讚美這個私慾來說吧,一方面,我心裡知道讚美不能帶來一分錢,另一方面,我卻總是期待聽到別人的讚美,一聽到別人的讚美心裡就美滋滋的。

我知道,我希望聽到別人讚美的根子在於求樂之欲,但我還是不太明白,同樣都追求快樂,我與聖人的區別在哪裡呢?

我:古人云:「聖賢之樂在心,故順逆窮通隨處皆泰,眾人之樂在物,故山溪花鳥遇境才生。」聖人的快樂與肉身無關,也與物質財富和名聲無關,它是純粹心靈上的快樂,是本體之樂,它無需外求、無須理由、心外無事、心外無樂,所以,聖人之樂有兩個特點,一是永恆,二是無憂。而你不修心,真假我不分,根本不知道本體在哪裡,這樣你只好心外求樂了,依賴物質財富和別人讚美帶來的快樂怎麼可能是真樂呢?所以,你的快樂只是被私慾遮蔽的心靈對環境的一種情感反應,它受制於變化無常的環境,人生起起伏伏,你無法把握,所以你的快樂必然是短暫而有憂的,這就是聖俗快樂的本質區別。

友:為什麼說俗人之樂裡面有憂呢?

我:一方面,不管你如何成功和富有,你也無法讓所有人都恭維讚美你,因為你擋不住天下悠悠之口,人怕出名豬怕壯,這樣,你被人詆毀、嘲笑、誤解就在所難免了;另一方面,你怎麼能保證自己一直成功呢?一旦事與願違,你失敗了,變得窮困潦倒或負債纍纍,你除了被別人輕視和嘲笑,到哪裡去找讚美呢?那個時候你又如何自處呢?

友:那隻能忍著了。

我:好,你的「忍著」就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是憂啊。如果你沒有虛榮心,達到了孔子的「耳順」境界,不祈求別人的讚美,也無視別人的貶損,寵辱不驚,毀譽不動其心,怎麼需要「忍著」呢?

人世間,有陰就有陽,有美就有丑,有喜歡就有不喜歡,一體兩面,二者「同出而異名」。你貪圖富貴就必然討厭貧窮,喜歡成功就必然害怕失敗,喜歡讚美帶來的快樂就必然討厭貶損帶來的煩惱,也就是說,喜歡讚美隱含著得不到讚美的憂愁,所以,俗人的快樂就意味著煩惱,它不是純粹的快樂,而是煩惱的根源。

友:俗人的快樂竟然就是煩惱,那麼追求名利色就是在追求煩惱,喜歡讚美就是自尋煩惱,這個結論太令人目瞪口呆、振聾發聵了。這就是您的得失平衡理論?

我:是的。聖人無為不爭、順其自然、無欲無求,所以他們無得無失、無喜無悲、如如不動。道、本體、良知、真我等等都是一,所以聖人的快樂也是一,是純粹的至樂。而俗人的樂是二,苦樂參半、禍福相依、得失平衡,這就是有求必苦,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

友:第一次聽到這麼清晰的觀點和解說,太受教了。不過,您說聖人無欲無求,那麼他追求快樂不就是有求嗎?

我:聖人是覺悟之人,已經具有本體之樂了,樂在心中,他還要求什麼樂?

人生是苦,我們當然要求樂,這個「求」是為了達到的無求境界,找到了「孔顏之樂」就無求了。而你是心外求樂,通過追名逐利以滿足自己的慾望,從中獲得一時之樂,而慾望的特點就是永遠無法滿足,所以你的求是無止境的,永遠也做不到無求。

友:嗯,還有您經常說不刻意,那麼,一個人從自私到無私,從懶惰到勤奮等等去私慾的過程不就是刻意嗎?

我:去私慾是刻意,你挖空心思獲取名利色也是刻意,而去私慾的刻意就是對治你私慾的刻意,私慾的刻意一消除,去私慾的刻意自動消失,這樣就不存在刻意了,從而實現了從心所欲、自然而然的大自由、大自在、大快樂。

友:說來說去還是要用心領悟學問,實修去私慾,別無他途。

我:是的。你沒有信仰也不修心,這樣,心靈這個真我就無依無靠了。你擁有的知識、經驗、技能和財富等物質層面的東西根本解決不了非物質的心靈問題,這樣只能寄托在肉身上,把肉身當成自己,心靈這個良知從此迷失了。

友:我執嚴重,這就是我的病根子所在。可笑前面我還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對儒釋道的學問稍有研究,其實連邊還沒摸到,可悲。

我:看來你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跟你說個實話吧,你離真正的學問還差得十萬八千里呢。你看過《論語》就應該知道,《論語》里絕大部分談的都是做人做事的學問,所以一般人都看得懂,但顏回為什麼說孔子的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忽前忽後,無從把握呢?

友:應該是說孔子的學問高不可攀和鑽研不進去的意思嗎?

我:執著於文字了,你這樣的解釋怎麼說的過去呢?可見你學問沒入心啊。真正的學問都是心裡的,都是形而上的,語言和文字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同時,它也是無法思考的,你就是把腦子想爆炸了也不可能明白。

顏回知道,孔子做人做事的學問僅僅是下學,而天命、生死、神鬼、快樂等等上達的學問才是孔門的真骨血。「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因為上達的學問孔子也無法說出來,所以他只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讓學生自己去悟了,這就是「修行在個人」的道理所在。智慧的顏回去悟了,越領悟越感覺其深不可測,難以把握,他像老子、蘇格拉底一樣,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所以發出這樣的浩然之嘆。

儒商鼻祖、聰明絕頂的子貢也感覺到孔子言語後面有東西,所以他也嘆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的文章可以看到也容易理解,而孔子關於「性」和「命」的學問就不可知了。子貢關注的是孔子說不說,而不是自己悟不悟,所以他沒有像顏回那樣體會到孔子學問的「高」和「堅」。子貢和顏回的差距就是聰明與智慧的差別,所以顏回聞一知十,子貢只能聞一知二了。

友:老師真是以心印心讀經典啊,文字背後的東西一覽無餘,您是我看到唯一把經典解釋得這麼透徹和準確的人,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老師我真是太幸運了。還請老師指條明路。

我:什麼明路啊?明路就是你現在要好好靜坐去私慾,不要有妄念,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胡思亂想。我知道,你恨不能有一個便捷法門讓你當下頓悟,一了百了,遺憾的是,這個法門是不存在的。八萬四千法門,終究離不開一個「悟」字,頓悟亦不離漸悟,不要著急,修行悟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慢慢來吧。有些東西我便是現在與你說了,你也聽不懂,先踏踏實實靜坐去私慾,不作它想。

如果你能夠堅持修行去私慾,心靈會越來越純凈,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用刻意,靜坐自然轉入打坐,觀念頭自然轉入觀空觀心,這樣自然就上達去了。十年後,你我如果有緣,到時候看看能不能聊聊上達的學問。

友:真嚮往那一天的到來啊,有您這樣的明師,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一定努力靜坐去私慾。

我:我的學問都在我的文章里,你不僅要讀完它,而且還要讀懂它,這個讀懂不是腦子裡懂,而是要心懂,要領悟我文字背後那些沒辦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入了心才是你的學問,這就是「學問為己」。我是聖人學問的搬運工,不謙虛地說,我的學問是純正的,說是聖人的真骨血也未嘗不可,這一點我心裡是知道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驗證。

友:感恩老師對我說出這番肺腑之言,我還有什麼理由不認真領悟您的文章呢?可能是我太愚笨,沒領會您學問的精神實質。

我:做學問既不要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設置障礙。精神實質有那麼複雜嗎?大道至簡,老子的學問就是「無為」二字;釋迦摩尼的學問就是「覺悟」二字;孔子的學問就是「無憂」二字;陽明先生的學問就是「良知」二字,孟子的學問就是「放心」二字;莊子的學問就是「逍遙」二字;蘇格拉底的學問就是「智慧」二字,這些聖人說來說去都是圍繞兩三個字進行的,而且,他們各自的兩三個字都是一個意思:良知=覺悟=智慧=無為=放心=無憂=逍遙,這就是聖人的精神實質。我的學問雖然淺薄,但也就是「快樂」二字,千言萬語,旁徵博引都是為了說明這一點。你讀書不入心有什麼用?你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嗎?

友:恕我愚昧,請老師指點迷津。

我:就在於你不信命認命。不信命認命的人缺乏敬畏心和感恩心,你就是這樣,你把自己從小山村出來,由窮變富的歷程歸結為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自我膨脹,感覺自己了不得,所以才會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如果你信命認命,相信一切都是老天爺的安排,怎麼可能虛榮嘚瑟呢?再說,如果哪天老天爺收回賜予你的財富和名聲,你是不是會罵自己愚蠢和不努力呢?我看不會,到時候你會罵老天爺給你的命不好,你說是嗎?

友:您說的是,一語道破我的癥結所在,我唯一感到困惑和難以接受的就是您的命運學說。但這並不影響我對您的由衷欽佩,您靈活多變的方便說法總是讓我感到驚嘆不已,沒有真功夫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我:你真是奇怪,我的學問是前後呼應、一以貫之的整體,如果中間某個環節有問題,必然帶來前後矛盾,不僅無法自圓其說,而且最終的結論也會出現問題,你這個「唯一」從何而來呢?

友:是不是又與我的私慾有關?

我:對呀。你的這個「唯一」之病在今天國學專家和學者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他們談孔子,一天到晚就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而對孔子的「天命」觀點避而不談,為什麼呢?因為孔子的天命觀違背了他們的私慾,他們要追名逐利,怎麼能信命認命呢?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如果孔子沒有「五十知天命」,哪來的「耳順」和「從心所欲」呢?不信命認命,「孔顏之樂」又從何而來?孔子提醒他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他們偏偏要做小人。還有,孔子一生搏命聞道,「朝聞道夕死可矣」,而他們為了追名逐利就偏偏說孔子想當官,建功立業,你說他們談的是哪家的孔子?

當下「陽明熱」,陽明心學是儒釋道學問的集大成,它是一個邏輯縝密、首尾相應、嚴絲合縫的整體,而研究陽明學的專家學者對陽明心學系統進行了切割,斷章取義,他們對於陽明先生提出的心外無物、真假己、一團血肉、本體、本體之樂、恭敬奉承天命的觀點避而不談,天天空談「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不知道這些學問都是有根的。他們的無知在於,如果陽明先生不能做到「恭敬奉承天命」就必然會執著於「假己」這「一團血肉」,這樣「認賊作子」的「桀紂之心」怎麼可能去私慾呢?不切實去私慾,致良知豈不是一句空話?「知行合一」是心裡的統一,哪來的知易行難?「心外無物」,到哪裡去建功立業?「心外無事」,哪來的事情上磨鍊?找不到「真己」這個本體,「本體之樂」又從何而來呢?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曲解陽明學呢?一則因為缺乏智慧。陽明心學是上達的學問,是主觀唯心主義,良知「非言語能喻」,而這些專家學者卻執著於大腦和文字,從來不用心領悟,也不去實修,這樣,心靈的智慧就無法啟動了,結果就把心學變成了腦學、學問變成了知識、內求變成了外求、求樂變成了求名利、心外無事變成了心外有事;二則因為私慾作怪。陽明先生的內求致良知不符合他們外求名利的私慾,所以他們避之不及。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什麼經世致用、百戰百勝、建功立業、修齊治平等等「心外之事」就統統出籠了,這樣就把博大精深的陽明心學變成了騙人的成功學,多麼可悲可惡啊!

你看看,這些陽明學專家搞的是什麼名堂?既沒有「恭敬奉承天命」這個前提,又沒有「本體之樂」這個終極目標,中間還沒有修行去私慾的具體方法,這樣斷章取義的心學,是不是一個「三無產品」?

友:哈哈,的確如此。這樣看來,我也是因為私慾帶來了對您命運學說的疑惑,如果我認可了命運註定,那麼就等於否定了我的努力和成功,否定了我的價值,同時,我的得意和顯擺也就失去了前提和理由,這樣就會讓我感到很難受。倒過來看,這個「難受」就說明我有私慾沒有得到滿足。在心裡一追,這個私慾就是虛榮心,它的表現就是嘚瑟顯擺,要讚美,要表揚,而要去除這個私慾就必須信命認命,嗯,我有點明白了。

我:你這樣理解就對了。我糾正一下,不是我的命運學說,命運註定是東西方聖人、哲人和科學巨人的共同認知,所以儒釋道的聖人們都是不遺餘力地提醒世人要畏命、知命、順命、安命、信命、隨命、認命、恭敬奉承天命。我之所以把《快樂的前提——認識命運》放在公眾號的第一篇,就是因為信命認命是做學問、悟道和快樂無憂的前提。

回到你喜歡讚美這個主題,你要去除這個私慾必須要意識到這個私慾潛在的危害。你現在小有成就了,一定有做大做強的慾望,此時最需要的是敬畏、冷靜和客觀。而你現在聽到讚美心裡就美滋滋的,沉浸在被恭維的得意中,「君子畏因小人畏果」,你沒有意識到,周圍人的吹捧和讚美會讓你一步步變得盲目自信、剛愎自用、得意忘形,進而變得狂妄而目空一切,胡亂作為的結果就是樂極生悲。你要去了解這幾十年倒下的一代代企業家,他們的失敗都與此有關,還有那些倒下的官員也是在別人的吹捧讚美聲中一步步變得麻木不仁,從而走向毀滅的。正所謂「上帝要滅誰就先讓他嘚瑟和瘋狂」,狂妄等同於愚蠢,你要防微杜漸,居安思危啊。

友:您對後果的分析讓我想想都後怕,如果任由我這顆虛榮之心蔓延,失敗是早晚的事請。我還真沒想那麼多,謝謝老師的警示。

我:你要知道輝煌後面必然是暗淡的道理,你看那些退下來的政府和企業的領導,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身邊的恭維、讚美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不屑,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他們異常煩惱和痛苦。那一刻,他們才發現,一切都是「要還的」,禍福相依,得失平衡才是人生的真相。

還有,如果你對人性有足夠的了解就會發現,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和煩躁焦慮的社會,人們都是帶著假面具生活的,別人的讚美是很廉價的,他們要麼是逢場作戲,要麼是有求於你,假的很啊!你問問自己,你在一些場合里讚美別人有幾分誠意?

你還想把豪車開到老家村子裡顯擺,村民的讚美和恭維有幾分真誠?包含了多少羨慕嫉妒和恨?當你開著豪車在村裡得意忘形地轉悠時,可能你心裡認為大家都在看著你,羨慕你,非也!如果我說有的人心裡恨不得你立馬撞到樹上,你信嗎?

友:我信。老師啊,我喜歡讚美這個私慾到了您那裡竟引發出這麼深刻的宏論,您的學問不僅在理論上圓融無礙,關鍵它是落地的,是真學問,到處用得上,良知真是無所不知啊!這就是您說的對私慾要一追到底,連根剷除的功夫吧?

我:是的,不追到根子上,你怎麼能徹底去除愛慕虛榮這個私慾呢?去除私慾才能心如明鏡,心如明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還有,你想過沒有,你這個顯擺的蠢財主回鄉,如果拒絕鄉親們的借錢,或者想及時收回借出去的錢,他們會怎麼對你?你還想要讚美嗎?

友:不被罵死就算好的了,看來我就是一個沒有智慧、沒有遠見、自找麻煩的糊塗蛋,真是禽獸不如。

我:知道自己禽獸不如就好,這樣才能堅定去私慾的決心。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可以考慮為村裡做一些實實在在的的好事,比如修路、辦學、幫助孤寡老人什麼的。君子救急不救窮,儘可能不要發生私人之間的借貸,借錢還錢兩張臉,它是引發煩惱的根源。你如果有足夠的財富,像劉強東那樣在村裡「撒錢」也未嘗不可,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還是先把家人照顧好,把企業經營好。做人做事要低調、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樸素還鄉、多做善事,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心安理得地生活。

友:老師教訓的是。您對素不相識的我如此關心,不厭其煩地諄諄教導,讓我很感動萬分,這是我的福分啊。老師如此睿智和快樂,這足以說明去私慾是悟道的正途,我還有什麼可懷疑和猶豫的呢?去私慾不動搖,如蒙不棄,我會一直追隨老師的。

我:追隨我這個閑人幹什麼,你應該追隨聖人,尋找孔顏之樂。


推薦閱讀:

TAG:嘮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