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的王府

北京的王府八王書屋2013年7月1 日重新收集整理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據史書記載,乾隆年間京城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親王府、11座郡王府。嘉慶年間有王府42座。隨著時代的變遷,因那些「鐵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襲,一些王府易主進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沒有被封為親王、郡王等原因,出現了王府數量不斷變化的局面。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約有50餘座。

  北京尚存府邸22座,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兩座貝勒府,共有王府19座。其中親王府15座,郡王府4座。保存比較好的有8座,即恭親王府、醇親王府、老醇親王府、孚郡王府、雍親王府、禮親王府、慶親王府、淳親王府。這些王府大都有比較完整的府牆及府門、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築,昔日王府的面貌基本上保留了下來。

  仍然有點王府樣子的有7座,即克勤郡王府、寧郡王府、惠親王府、鄭親王府、和親王府、敬謹親王府、循郡王府。這些王府或存府門,或存正殿,或殘存一些其他建築,已經不完整了。

  殘存的王府有4座,即儀親王府、定親王府、恆親王府、老睿親王府。這些王府已經面目全非,只剩下殘垣與幾間舊房舍了。

  恭親王府

恭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北海后街。解放後有中國藝術研究院使用,是北京保存最好的王府。1988年,恭王府花園對外開放。今年,國家又撥款1.83億元對王府進行修繕,奧運會前夕,恭王府對外開放。「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這是史書上對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選址而言,它佔據京城絕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園很注重風水,北京據說有兩條龍脈,一是土龍,即故宮的龍脈;二是水龍,指後海和北海一線,而恭王府正好在後海和北海之間的連接線上,即龍脈上,因此風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為財,在恭王府內「處處見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從玉泉湖引進來的,而且只內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風水學斂財的說法。我國十大元帥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長壽。據說,北京長壽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這個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開始在這東依前海,背靠後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華宅第,時稱「和第」。有說法稱、明弘治年間、大太監李廣也曾經置第於此。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曆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估計全部財富約值白銀兩千萬兩,相當於清政府半年的財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而宅子本身,則如願歸「愛豪宅不愛江山」的胞弟慶僖親王永璘所有。與此同時,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豐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親王奕訢成為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對恭王府的評價。

詳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21/15/2556131_128465598.shtml

 郭末若故居  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園,後因和砷被抄,花園遂廢。同治年間,此處成為恭親王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時,恭親王后代把此地專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為宅院。郭沫若故居的院子是不規則形狀,前院有兩座小山,居住的院落位於院子的北部,是一個二進的四合院。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郭沫若坐像,二進院中種有臘梅和海棠。後院有葡萄或紫藤之類的攀爬植物的架子。大門是垂花門,進入大門後是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的院落,正房與東西廂房都有檐廊,還有抄手游廊將檐廊銜接起來。前排正房分別是客廳、辦公室、卧室,穿過小月季園,後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婦研磨書法的地方,它們都依舊保持著郭沫若在世時的狀況。東西廂房及後排東房為生平陳列室,展示這位詩人、學者兼戰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學、歷史、考古、翻譯等領域中的成就和為和平運動所作的貢獻。  從正房西側的耳房可以進入由後罩房以及東西暖廊組成的里院。里院的暖廊把正房的後檐廊,和後罩房的前檐廊連接起來,並用窗戶將靠外的一側封閉,窗戶下面安裝暖氣,形成全室內的環境。

  

 醇親王府:國家宗教事務管理局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康熙年間,明珠的府邸花園正是坐落於此。後來明珠獲罪,這府花園又被和所佔,嘉慶即位後,花園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賜予成親王。光緒年間,這座府邸又賜給了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建成醇親王府。

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先生故居就建在醇親王府的西花園,她在這裡工作、生活了18年。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

  作為北京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清代王府建築,2003年12月8日,醇親王府維修工程全部完工。暖衛工程更換給排水系統、採暖系統、排雨水系統,新增中央空調及消防系統,電氣工程全面改換配電系統、電話系統,新增計算機區域網、衛星接收及有線電視系統,該維修項目曾獲得2003年度「全國建築工程裝飾獎」。該院修繕後將成為國家宗教事務局的辦公地點。

醇王府的西花園,即今「宋慶齡故居」。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為大學士明珠的府邸花園,乾隆年間為和珅別院,嘉慶年間為成親王永瑆王府花園,後為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府邸花園,清末又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即攝政王府花園。

  克勤郡王府: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克勤郡王府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克勤郡王是死後追封的,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順治年間所建。民國後售給了熊希齡為住宅。克勤郡王府去年11月初完成了大修,基本保持了清代王府建築的原汁原味。

克勤郡王府現在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不對外開放。

 和親王府:被李鴻章改成西式建築

  位於東城區張自忠3號。1919年後,這裡改為總理府,1921年為段祺瑞執政府所在地。

  目前王府舊址分屬兩個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社科院。不對外開放。

 和敬公主府——陸軍總部——賓館

位於東城區張自忠路7號(原鐵獅子衚衕)。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下嫁後的賜第。和敬公主(1731—1792)系孝賢純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嫁蒙古科爾沁部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原府是王府建制,有正門、正殿、後寢、後樓和東西配房等附屬建築。公主的後人曾受封為貝子,所以又稱達貝子府。民國後成了北洋軍閥政府陸軍部所在地,現為和敬府賓館。中路主要廳堂均保存完好,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老睿親王府:現為普度寺院

  位於南池子路的普度寺建在兩米高的石階上,這就是原來的老睿親王府。

  睿親王即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睿親王,是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1694年,康熙下令將睿親王府改建為瑪哈噶喇廟,1776年,乾隆皇帝將該寺賜名為普度寺。

  1984年,普度寺被定為北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9月,普度寺高台上的186戶居民全部搬遷,撤併了佔用普度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學,基本恢復了原有的範圍和規模。

普度寺現在對外開放。

中路大門

肅王府

府邸遺跡

府邸遺跡

 禮親王府:院里蓋起樓房

  禮親王府位於西城區西皇城根南街,大醬坊衚衕東口路北。 禮親王府現在為部隊所佔,院內已經蓋起了不少樓房,院內地面已經硬化,闢為停車場。大醬坊衚衕東口路北原來的王府正門,現在變更為側門,大門緊閉。

  禮親王府原來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現在是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正殿銀安殿

後殿

蘭亭書室

禮親王宅院內山石景觀

禮親王宅院內亭榭

亭榭

清音齋

正門裡面

大門

  慶親王府:用做辦公場所

  位於德勝門內大街南口定阜街衚衕。  

慶親王府現在是解放軍的辦公場所, 慶親王府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府邸,現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有部隊站崗,不對外開放。

孚郡王府:淪為大雜院

  孚郡王府位於朝陽門北小街附近,孚郡王府門口有一對特大號的石獅子,多年來孚郡王府因此享譽京城。  

孚郡王府的建築規模很大,其主體建築精美且保存較好,但至今仍被多家單位佔用。王府院門的柱子因為年久失修已經腐朽,外面的紅漆剝落,露出裡面的朽木。

王府院內除了辦公單位外,還有不少民宅,孚郡王府的西院牆還被改建成一家餐廳,生意不錯。

  孚郡王府最初是怡親王的新府。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遷出皇宮居住於此稱孚郡王府。建國前曾為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舍,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濤貝勒府——愉王府——輔仁大學

在西城區柳蔭街27號。現已定為西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這裡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於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濤貝勒府。

現存古建築約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後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後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假山等。

民國時期,馬圈及花園前空地建成輔仁大學主樓。濤貝勒府府邸改作原輔仁大學附中男生部校舍,

1952年輔仁男中改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藏書樓東側

斜廊及假山石

宜安宮(中路第二院落主殿)

主路(東路)正門

方亭

恆親王府:被高樓所包圍,僅存幾間偏房

  恆親王府處在二環路朝陽門段西側,一片高層建築的包圍中。  

這座院子東西兩側高大的灰磚院牆基本保存完好,院子中私建房都已經拆除,這些柱子和檁子中有不少也已經腐朽,但仍然可以修復;恆親王府現存建築的地基都仍然完好。

  王府現存建築被高樓包圍,北面僅一牆之隔是一個居民小區;東面是幾棟正在建設的高檔寫字樓;東南面是正在施工中的新聞出版信息中心大廈;南面是名雅會館;西面王府原來的建築早已被拆除,現在是外交部和海關總署漂亮的宿舍樓。

恆親王允祺是康熙第五子,故恆親王府也稱五爺府。

 循郡王府:被劈成兩半

  位於安定門內大街的方家衚衕。循郡王府已經被割裂為13號和15號兩個門牌號。方家衚衕13號院的門口,循郡王府的匾額上方掛著「東城區老幹部活動中心的牌子。王府門口的牆上,還掛有東城區老幹部大學、東城區老幹部黨校的牌子。

  走進13號院,這裡的地面被鋪上水泥方磚,院內停放著小轎車。這裡的建築都是新的,沒有老房子。13號院內原來是府學小學的校辦工廠,1998年校辦工廠搬出,房子都進行了翻修,然後作為東城區老幹部活動中心使用。15號院是外交部的宿舍。

  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後追封循郡王爵。循郡王府按貝勒府的級別修建,現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敬謹親王府:王府變實習飯店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街1號,是當年的敬謹親王府。但昔日王府已經成為了飯店。門口的銅牌上有「北京市外事服務職業高中實習飯店」字樣。大門有翻新的痕迹,該王府的正門早已不存在了,王府僅存的舊址大多在這個小院里。

  院內有一間正房、兩間偏房,在大門東側小園子成了茶樓,而門西側的房屋上又添了一層同樣用來招待客人。王府的舊址上,除了這家飯店還有某武警招待所。

  敬謹親王府為清太祖之第一子褚英之第三子(努爾哈赤之孫)的王府。光緒年間這裡改為學部,民國時期為北洋政府教育部,魯迅先生當年曾在此任職。

 鄭親王府:被眾樓吞掉的王府

  鄭親王府位於西單大木倉衚衕35號,正門雖然朱漆有所剝落,但仍能彰顯出深宅大院的氣派,迎門的建築是王府正殿,正殿與大門之間擺放著刻有「中國華育發展總公司」字樣的石刻。現在這是教育部辦公所在地,拒絕外人進入參觀拍照。挨著大殿正北,有一棟嶄新的辦公樓。鄭親王府的北面,凈是現代化的辦公大樓,除了正門與正門所見的「和樂堂」的正殿與後院「逸仙堂」,王府里的建築所剩無幾了。鄭親王府是清代開國元勛濟爾哈朗的封邸。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之子,順治九年(1652)加封叔和碩鄭親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府今為國家教育部所在地,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不對外開放。

鄭親王府為善堂

  淳親王府:變成私人住宅

  淳親王府僅存的一角就在位於東長安街四號公安部家屬院內,戒備森嚴。

  幾間古建築位於家屬院的東北角,從圍牆外就能看出造型的不凡。其中靠近大門的大殿用作老幹部活動室,單獨被圈到一個小院子里,從窗戶里看到擺放成會議室模樣,窗檯後隨意擺放著自行車與建築用的三輪車。

  挨著大殿的一排古建築都是私人住宅。可以看到雕花木窗上掛著窗帘,有的窗下安裝著空調,順著一扇打開的門往裡看,室內完全是現代化的裝修。

  淳親王府原系康熙帝第七子淳親王允佑的府邸。

僧王府:居民大院

僧王府位於東城區炒豆衚衕,是清代保存比較完整的蒙古王府。僧格林沁,為元太祖弟弟哈布國哈薩爾第二十六代,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自治區)人﹐博爾濟吉特氏。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道光五年(1825)襲科爾沁郡王爵﹐歷任御前大臣﹑都統等職。

《燕都叢考》載:「博多勒噶台親王府,在安定門內炒豆衚衕。科爾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齊尚仁宗三女莊敬公主,追封親王街,其子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咸豐時以剿賊功,食雙親王俸,謚曰忠,配享太廟。今王伯彥訥謨祜嗣府為忠王所建,非公主賜第也。」據此可知,此府之所以稱「僧王府」,是因為第一代府主是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死後,其長子伯彥訥謨祜襲爵,此府遂稱「伯王府」。伯彥訥謨祜死後,因其長子那爾蘇早死,故由其長孫阿穆爾靈圭襲爵,此府又稱「阿王府」。確切地講,此府應稱「博多勒噶台親王府」,因為「博多勒噶台親王」是世襲罔替的。

  僧格林沁承襲科爾沁郡王,因軍功加封親王、食雙俸。因此,僧王府最初只是一般的郡王府,其規模和規制遠不能與後來幾乎佔了整條衚衕的「世襲罔替」的親王府相比,後來的僧王府是累年擴建改建而成的。

  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銀6690兩認買了前任杭州織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間。認買後,進行改建,與西部的原府連在一起,構成由東、中、西三所四進院組成的王府。其中東所除正院四進外,還有東院四進。東所的大門被改建成五脊六獸三開間的府門,以符合親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

  衚衕南側有一座大照壁正對府門,府門兩旁有上馬石,上馬石旁有一對雕石矗燈;府門裡兩廂置兵器架,後器架上插著兩排「阿虎槍」①,面闊五間的腰廳和垂花門、後罩房等均有抄手廊相連,院內有假山、水池和爬山廊、游廊、花廳、亭、台等建築。正殿台階五層,舉架高大,有脊獸;每間面闊一丈有餘,進深超過兩丈;殿內用「金磚」②墁地,牆上掛著一幅僧格林沁頭戴秋帽、身穿「巴圖魯」③鹿皮坎肩的油畫像。

  僧格林沁的曾孫阿穆爾靈圭曾任清廷鑾儀衛大臣,清廷退位後又曾任民國的國會議員,家道日趨衰落。阿穆爾靈圭死後,因欠族中贍養費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開拍賣「僧王府」。該府西部成為溫泉中學,中部賣給了朱姓人家,東部除留一部分為阿穆爾靈圭之子和琳自住,其餘賣給了西北軍。一座顯赫的王府未及百年便被分割得七零八落。1954年,煤炭部買下原「僧王府」的大部分院落作為宿舍。

  僧格林沁(1811—1865),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爾的第26代孫。清末著名將領。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左翼後旗(今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人。道光五年(1825年)襲科爾沁郡王,曾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都統。咸豐三年(1853年),任參贊大臣,率所部騎兵防堵太平天國北伐軍,咸豐五年(1855年),因擒殺太平天國北伐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咸豐皇帝頒詔:「僧格林沁進封親王,世襲罔替。」咸豐十年(1860年),抗擊英法聯軍,失守大沽、天津。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在山東、河南、安徽對捻軍作戰,同治四年(1865年),被賴文光、張宗禹率領的捻軍在山東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高樓寨附近的吳家店圍殲斬首,其所部騎兵亦全軍覆沒。

  僧格林沁死後,謚曰「忠」,配饗太廟,並繪像紫光閣,其子伯彥訥謨祜襲親王爵,並賞「博多勒噶台」王號。光緒年間,清廷在今地安門東大街路北為僧格林沁立專祠,名「顯忠祠」,春秋致祭。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將八旗制度變為純粹的軍事組織,八旗子弟,盡僉為兵,「以清語、騎射為務」,實行世襲兵役制。乾隆皇帝曾說:「朕常躬率八旗臣僕,行圍較獵,時以學習國語,練習騎射,操練技勇,諄切訓誨,此欲率由舊章,以傳奕祀,永綿福祚。」簡言之,為大清江山千秋萬代計,滿文不能失傳,兵權不能旁落。然而,到了道光年間八旗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了,幸好還有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尚稱勁旅,能與曾國藩、左宗棠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相提並論。

  僧格林沁一死,清廷從此喪失了滿蒙八旗的勁旅,軍權漸次落入湘軍、淮軍手中,清廷能不震掉?!從這個意義上講,僧格林沁確是一位清末標誌性的人物。

 惠親王府:已成尋常百姓家

 惠親王府位於燈市口西街路北。富強衚衕六號、甲六號及二十三號。 原址為弘升貝勒府。始王綿愉為清仁宗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晉親王。咸豐年間,授奉命大將軍與僧格林沁督辦防剿,抵禦太平天國的北伐軍。他倡導鑄鐵錢以輔大錢。英法聯軍入侵時,又與僧格林沁會辦防務。同治三年(1864年)卒,謚端。其第五子奕祥繼襲郡王,後晉親王爵。光緒十二年(1886年)卒,謚敬。其長子繼襲貝勒,直到清亡。 今該府正門及後部均已改建樓房,正殿、後寢尚在,其餘多被改建,現為機關宿舍。 

英親王府:只剩幾塊無名石礅

  英親王府現位於東華門大街路北,現為北京第27中學所在地。英親王始王阿濟格為清太祖第十二子,驍勇善戰,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武英郡王,順治元年(1644年)晉英親王,靖遠大將軍,破李自成軍,殺劉宗敏、俘獲宋獻策。多爾袞死後被指謀亂於順治八年(1651年)被削爵、賜死。十年後其第二子傅勒赫無罪,恢復宗室,康熙元年(1662年)追封鎮國公。該府原為明代的光祿寺署。清王府只有英親王府和睿親王府在皇城中。 民國時期,這裡成為法國人辦的孔德學校,現為北京第27中學。只是門口留有三個直徑一米高半米的石墩,是英親王府的原物。

 定親王府:無人再識的王府

位於西城區西四南大街缸瓦市,是世襲遞降親王府。該府原為巽親王府。始封王永璜系高宗第一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後追封為定親王,其子綿德襲定親王。乾隆朝,巽親王府改建為定親王府。府之範圍約略為:南起今羊皮市衚衕,北至今頒賞衚衕,西起「沙鍋居」飯莊一帶,東至今九三學社。佔地約2.7萬平方米,有房400餘間。中路建築,有面闊3間的宮門、面闊5間的銀安殿、面闊3間的小殿、面闊5間的神殿、上下均面闊5間的後樓。東路原為花園,後改建成三進院落及一排北房。今九三學社院內的古建築,當為府中遺迹。

寧郡王府:  寧郡王府位於東單北極閣三條西口路北71號。弘皎(1713-1764),字鏡軒,為怡賢親王允祥第四子。雍正八年(1730年)受封寧郡王,並在東單建府。他死後,由第二子永福襲貝勒。至同治三年(1864年)鎮國公載敦時,恢復怡親王爵,由載敦繼襲。以上各代均追封怡親王。由載泰繼襲載敦的鎮國公爵,寧郡王府也變成了新怡親王府。載敦1890年卒,謚端。由第一子溥靜繼襲。毓麒為最後一代。現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使用,基本保持完整,格局與《乾隆京城全圖》基本一致。

成親王府 成親王府位於後海北沿,原為康熙間大學士明珠府。始王永瑆為清高宗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受封成親王,並賜明珠府。永瑆自幼擅長書法,深得高宗喜愛。嘉慶年間曾刻《詒晉齋帖》。嘉慶四年(1799年)曾任命永瑆軍機處行在,開親王領軍機的先例。後屢受處分,嘉慶末令「於邸第閉門思過」。道光三年(1823年)72歲時卒,謚哲。《清史稿》稱「高宗諸子多擅文學,尤以成哲親王為最,詞章書翰,無愧古人」其曾孫載銳繼襲成郡王,載銳長子溥庄繼襲貝勒,後晉郡王。嗣子毓橚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繼襲貝子。《京師坊巷志稿》將該府稱為橚子府。 光緒十四年(1888年)將這裡設醇親王府,毓橚遷居西直門內後半壁街。

溥儀當年在成王府花園

成王府天春堂

成王府花園裡的來聲閣

成王府跨虹亭

成王府靜真亭

溥儀當年在成王府花園

********************************************************************************************************************* 北京有多少王府?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三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據史書記載,乾隆年間京城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親王府、11座郡王府。嘉慶年間有王府42座。隨著時代的變遷,因那些「鐵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襲,一些王府易主進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沒有被封為親王、郡王等原因,出現了王府數量不斷變化的局面。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約有50餘座。 清一代共封王爵49位,除去無後斷爵、有罪除爵、兩爵合一、多王一府這些情況。至20世紀30年代,陳宗蕃在一本叫《燕京叢考》的書中記載了當時存留王府46座。他們是:1、肅王府(老),已為日本正金銀行、日本使館及日本兵營佔用。肅王府在玉河橋東。2、淳親王府,已為英國使館佔用。淳親王府在玉河橋西岸。3、溫郡王府(俗稱空府)在理藩院大街。4、裕親王府在台基廠。

5、安郡王府在台基廠。6、饒裕親王府在王府井大街。7、廉親王府在王府井大街。8、惠王府在奶子府。9、怡親王舊邸在頭條衚衕,同治初,載垣死,爵歸寧王后人,此邸賜孚郡王。怡親王舊府在煤渣衚衕,怡親王府在東單牌樓大街東。10、豫親王府在東單牌樓三條衚衕。

11、寧郡王府在新開路。12、睿親王新府在石大人衚衕。13、儀親王府在長安街。14、恆親王府在東斜街,今為敦親王府。15、敦親王府,見上。16、禮親王府在東斜街醬房衚衕口。17、鄭親王府在大醬房衚衕之北18、巽親王府在缸瓦市,今為定親王府。19、定親王府,見上。20、克勤郡王府在石駙馬大街北。21、榮王府:在太平湖,今為醇親王府。22、醇親王府,見上。23、敬謹親王府在東鐵匠衚衕。24、鄭親王府在西城大木廠。25、誠親王府在大佛寺。26、恭親王府、貝子允禟府俱在鐵獅子衚衕,貝子宅今為和親王府。27、和親王府見上。28、循郡王府在方家衚衕。29、理郡王府在王大人衚衕。30、履親王府在東角樓寬街。31、謙郡王府在羊肉大街。32、承澤親王府在太平倉。33、順承郡王府在麻線衚衕。34、果親王府在宮門口葡萄園。35、端親王府在祖家街。36、誠親王舊府在官園,今為質親王府。37、質親王府,見上。38、泰郡王府在扒兒衚衕。39、直郡王府在丁家井。40、恂郡王府在西直門大街。41、成親王府在凈業湖北,原明珠宅。42、慶郡王府在定府大街。43、愉郡王府在三座橋西,後為鍾郡王府。44、鍾郡王府,見上。45、恭忠親王府在銀錠橋,原和珅宅。46、武英親王府在東華門。   北京尚存府邸22座,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兩座貝勒府,共有王府19座。其中親王府15座,郡王府4座。保存比較好的有8座,即恭親王府、醇親王府、老醇親王府、孚郡王府、雍親王府、禮親王府、慶親王府、淳親王府。這些王府大都有比較完整的府牆及府門、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築,昔日王府的面貌基本上保留了下來。  仍然有點王府樣子的有7座,即克勤郡王府、寧郡王府、惠親王府、鄭親王府、和親王府、敬謹親王府、循郡王府。這些王府或存府門,或存正殿,或殘存一些其他建築,已經不完整了。 殘存的王府有4座,即儀親王府、定親王府、恆親王府、老睿親王府。這些王府已經面目全非,只剩下殘垣與幾間舊房舍了。**********************************************************************************************************************


推薦閱讀:

北京最好的 brunch 在哪?
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開售,都有哪些?
如何看待這番言論? 我本人比較認同。?
在北京租房需要注意什麼?
北京本地人都從事什麼工作,大概什麼薪資水平?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