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心靈雞湯
陳世旭
有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裡,每次都會發布一段心靈雞湯,都是最聰明、最柔和、最精到、最正確、最得體、最無可辯駁、無可非議、無可挑剔、無懈可擊、最有道德高度的話。起先我饒有興緻,作文時還加以引用,但不知為什麼,看得多了,漸覺過於甜熟,有種說不出的膩歪,終至關閉話框。
1993年,美國人傑克·坎菲爾與馬克·漢森共同負責出版和發行了《心靈雞湯》系列: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祖母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等等,超過200種。進入我國後,逐漸成了一種文體,產生無窮無盡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從前幾年市面上隨手可以買到的《讀者》,到如今的微博、微信、QQ,到處充斥著《姑娘啊!可長點心眼啊》《人生不得不提的30個忠告》《遇到這種女人,請格外珍惜》《最想結婚的那個人不一定是最愛你的那個人,還可能是能在婚姻中獲利最大的人》《最愛你的人,最後還可能不跟你在一起》《有錢的人,生活未必就一定幸福》諸如此類的文字,從而得到廣泛的追捧。
心靈雞湯試圖通過生動的故事或精鍊的格言和詩句,表達出某種人生感悟,目的據說是給人以啟發。果能如此,當然是好了。然而,我們常常看到的心靈雞湯,不過是轉換看問題的角度,把所謂「負能量」轉換為所謂「正能量」,目的並不在解決問題。
不經意間看到一個視頻,大學生問紅極一時的人生導師:我和女友畢業留京,買不起房子,租房住著;朋友請吃飯,我們不好意思,因為沒錢回請。我們可以說是一無所有。請問如何是好?導師的回答是:第一,你的多少同學想要留京卻沒有留下,而你留下了,還有了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能與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你有朋友請你吃飯。一個人擁有這麼多,怎麼說一無所有呢?
大學生頓時如醍醐灌頂:聽你這麼一說我突然挺高興的。但問題是,買不起房、沒錢請人吃飯,是物質上的困窘,導師卻繞過了這些,把問題轉到了精神層面。一個情緒失落的人,被牽著鼻子轉了一圈,忘記了問題的起點。但人不可能永遠活在雞湯中,喝完雞湯,還得面對實實在在的問題。人生規劃、職業選擇、心智磨礪乃至理財方案,等等,才是最終的人生正題。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生導師,應該不會故意迴避這樣的正題。
心靈雞湯中有個富翁和漁夫的故事,講的道理堪稱典範:很多時候別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們現在擁有的,比起追求我們追求不到的,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道理似乎不錯,但事實上,雞湯作者有意忽略了富翁享受選擇生活的權利,而漁夫為了生計,只能終日守在沙灘上,終老至死。這樣的人生感悟,用來安慰自己可以,拿去啟發別人,顯然是一種偽善。
大談特談這種大家都能判斷的是非,就像說一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是洋蔥可以讓人流眼淚,廢話而已。
世界上比道德敗壞更可怕的是無知。道德敗壞顯而易見,而無知遁於無形。心靈雞湯大都迴避問題空談道理,取意淫、詭辯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只能讓人沉湎於虛幻的自得,變得思想懶惰以至於淺薄無知。
不知何時開始,人們在公開場合都只說好的、正面的、討人喜歡的,不好的、負面的、讓人厭煩的則在背後說,或悶在心裡。連文藝作品也排斥揭露和批判,迴避重大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阿諛奉承者登堂入室,仗義執言者被斥為「憤青」,還美其名曰「不給人添堵」。現實中多的是哪怕蠅頭小利受到觸犯都要拚命的人,少見為了社會正義放棄自身利益的人。某種程度上,心靈雞湯迎合的正是這種社會心理。
注重感性,忽略理性,重名輕實,指鹿為馬,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用感性、道德、人情,取代理性、科學、法律,貫穿了幾千年的歷史。敢於直面問題,善於分析問題,懂得解決問題,由一個感性的民族轉變為一個理性的民族,這是民族復興繞不過去的問題。這些,恐怕都不是心靈雞湯能帶給我們的。
本文來源:今晚網-今晚報
推薦閱讀:
※十大反雞湯語錄
※路人甲的偽雞湯和橫店二三事
※毒雞湯語錄搞笑 毒雞湯語錄反雞湯
※毀掉心靈雞湯的57個人生真相,是不是精神為之一震?
※一句話毀雞湯,說好的正能量呢 | 逗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