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抗戰精神
論抗戰精神
2014年09月24日16:39 來源:北京日報
主持人 張記合
話題嘉賓
榮維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沈 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
劉庭華(軍事科學院原軍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話題緣起
過兩天就是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偉大的抗戰精神。今年7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抗戰精神」,要「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基於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什麼是抗戰精神、其核心內容是什麼、有何重要意義、如何弘揚等問題。本刊特邀專家學者共同探討。
弘揚抗戰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持人:今年7月7日,習近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這一號召有何現實意義?
榮維木:我們中華民族處於上升而走向振興道路的時候已經到來,民族整體(通常是以執政黨和中央政府為核心)與民族成員之間的利益表現出了高度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總結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弘揚「抗戰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作為「抗戰精神」核心內容的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
沈強: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不斷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這一重要論述,既深刻揭示了抗戰精神所承載的內涵,又為我們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動力。
主持人:「抗戰精神」的提出,對抗戰史研究有何價值?
劉庭華:「抗戰精神」問題的提出、討論與研究,無疑是對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學術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它已經不是對抗戰史某一個案的研究,如戰役戰鬥、軍事人物、戰略戰術、地域經濟、文化等內容的「特殊性」單一性課題研究,它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上來,即認識論的層面,它是屬於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普遍性」、一般性問題。所以,這必然會推動抗戰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抗戰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民族凝聚力
主持人:抗戰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那麼,抗戰精神的特點是什麼,其核心內容是什麼?
劉庭華:「抗戰精神」,應該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發展與升華,它為戰勝日本法西斯發揮了強大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的作用。因而,「抗戰精神」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我們不能把抗日戰爭的經驗、意義、地位、作用與抗戰精神這一概念混淆。同時,又必須將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事件或不同人物命名的有關「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區別開來。
我認為,「抗戰精神」有四個重要特點:從國家、民族、階級與政黨的關係上說,它屬於全民族的,而非某一階級或政黨的。從地理上講,它是全國的,而非某一區域的。從時間上講,它應富於時代特點的,即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在20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集中體現。從認識論的哲學層次上講,它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實踐的思想認識的抽象與概括。
榮維木:什麼是「抗戰精神」?可以有很多理解,而我認為,民族凝聚力是「抗戰精神」的核心內容。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分裂的民族是容易遭受外侮的民族。而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很明顯地是利用了中國內部的分裂狀況。日本何以在九一八事變後能夠輕易佔領中國東北,何以能夠很快地把侵略勢力滲透到華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那時正處在嚴重的民族分裂狀態。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主導下,處於代表民族整體位置的國民黨中央,沒有調動一切可以用於抵禦外侮的力量去與日本的侵略抗爭,而是把槍口對準了共產黨和其他異己力量。民族整體與民族成員之間的矛盾處於水火不容的狀態,所謂引狼入室,所謂民族災難,就是在這樣的民族離心力作用之下發生的。
歷史的經驗同樣告訴我們,一個團結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民族。抗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我們戰勝一切敵人的必要條件。民族凝聚力是一種合力,它包括了民族整體對民族成員的吸引力,民族成員對於民族整體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其中,民族整體對於民族成員的吸引力處於主導的地位,它經常地制約和影響著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親和力的狀況。
主持人:那麼,民族凝聚力是如何產生的呢?
榮維木:一般來說,民族凝聚力的產生有兩個顯著的時間條件:一是當一個民族的生存受到極大威脅的時候;一是當一個民族處於上升而走向振興道路的時候。因為在這樣的時間條件下,民族整體和民族成員的利益往往會高度一致起來。
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正處於第一個時間條件之下。我一直認為,把《義勇軍進行曲》確定為中國國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曾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空前強大起來。日本的全面侵略使得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和繼絕興滅的抉擇。在生死攸關的共同利益之下,無論是國民黨也好,共產黨也好,無論是資本家也好,工人也好,無論是地主也好,農民也好,也無論是國內同胞也好,海外華僑也好,以打敗日本侵略者為目標,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團結。「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成為了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心聲。正是靠著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而築成的血肉長城,中國最終戰勝了日本,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
抗戰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
主持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思想與道德的精髓,在抗日戰爭期間表現得更強烈、廣泛和持久,充分體現了抗戰精神的本質。其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劉庭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較以前任何時代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更持久、更具戰鬥性,它超越了階級、階層、政黨、地方實力派和不同軍事集團的常規範疇,其最高層次和其他層次在抗日問題上找到了有機結合點,使愛國主義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它既不同於中國歷史上如宋朝岳飛、文天祥的「忠君報國」的愛國主義,也有別於近代「義和團」的狹隘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近代以來許多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愛國主義只是表現在某一派別(如統治集團的主戰派)、某一階層、某一團體,其範圍窄,力量小,從來沒有達到全民族團結一致對外抵抗的程度,有時還不如農民起義的規模能量,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抵抗外敵入侵屢遭失敗的主要原因。
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主義具體表現為:愛國須抗日,抗日即愛國;一切為了抗日,抗日高於一切。抗日成了區分是否愛國的唯一標準。抗日成了全民族不同階級、階層、政黨、派別、各軍事集團的共同信念及判斷是非的標準。各階級、各政黨、各派別和各軍事集團均能以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發揚愛國主義傳統,捨去歷史上的舊有恩恩怨怨,自覺地使自己的利益服從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這個最高的民族利益,為祖國的危亡、民族的命運,捐棄前嫌,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共赴國難。這就是偉大抗戰精神的核心靈魂和本質所在。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沒有出現過的現象,這是中華民族新覺醒的里程碑和質的飛躍。
沈強:抗戰時期,民眾覺醒和民眾參與達到空前高度:在獻金運動中,連衣衫襤褸的乞丐也慷慨捐輸;在華北平原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以「抗戰到底」作為春聯的橫批;無錫雷尊殿道士、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在貧病交加、食不果腹之際,仍以「說新聞」的特殊藝術形式,怒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向民眾傳遞救亡的吼聲。
抗戰精神是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
主持人:隨著日軍侵略步伐的加速,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兩黨捐棄前嫌,聯合抗日,這種大局意識保證了民族團結和一致對外,從而最終戰勝敵人。是什麼力量促成了這種大局意識?
劉庭華:近代反侵略鬥爭史告訴我們,光有愛國主義精神還不足以打敗外敵入侵,只有以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赴國難,才能戰勝敵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是抗戰時期愛國主義內涵的核心體現,是愛國至上,團結禦侮的最好明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
抗日戰爭中,日軍的主要對手,既不是甲午戰爭時的腐朽、軟弱、無能的晚清政府,也不是簽署《二十一條》的竊國大盜袁世凱政權和九一八事變時採取不抵抗政策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而是面對一個團結起來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其中特別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以國家和民族解放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
八年抗戰參加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的各階級、各政黨、各派別、各軍事集團,雖然也為各自的利益鬥爭過、磨擦過,有時甚至矛盾十分尖銳,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卻始終沒有破裂,一直堅持到抗戰最後勝利。可以說,空前的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巨大民族覺醒的生動體現,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沈強:在民族存亡續絕關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海內外華胄「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四萬萬眾,堅決抵抗」。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特別是已經對峙十年之久的國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不計前嫌,攜手合作,共赴國難,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雲南,20萬各族同胞自帶乾糧,手挖肩扛,用9個月時間在崇山峻岭間開鑿出近千公里長的滇緬公路,時任美國駐華大使詹森稱讚說:「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這真是「舉國鼎沸兮,全民總抗戰」,「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抗戰精神是堅毅不撓、愈挫愈奮的必勝信念
主持人:戰爭,不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意志與信念的較量。若從1931年算起,抗日戰爭一共進行了14年。持續時間這麼長的反侵略戰爭,本身就體現了中華民族堅毅不撓的精神,而且廣大軍民始終保持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心,這種必勝信念從何而來?為何能始終保持?
沈強:日本侵略者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生靈塗炭,十室九空,軍國主義的暴行慘絕人寰,令人髮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面對強悍凶暴的日寇和亡國滅種的危險,中華兒女不甘屈辱、不畏強暴,廣大抗日軍民化悲憤為力量,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共同向日本侵略者發起猛烈進攻。
儘管戰局時好時壞,陣地時得時失,但無論如何艱苦卓絕,廣大軍民始終保持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心。在敵後戰場的平型關戰役、雁門關伏擊戰、百團大戰和正面戰場的台兒庄戰役、萬家嶺戰役、第三次長沙會戰等戰鬥中,中國健兒奮勇殺敵,重創日軍,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自強、堅韌、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造力的中華民族,勝不驕,敗不餒,打出了一場讓敵人膽寒的戰爭,打贏了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最終取得百年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迸發出的驚人力量,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
劉庭華:由於抗日戰爭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從而最大限度地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感,中國軍民以正規戰與游擊戰、前方與後方、武裝與非武裝、公開與非公開、軍事與經濟、文化等手段,密切結合,特別是敵後戰場的廣大軍民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等戰術,使日本侵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14年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兇殘的日本侵略者。
抗戰精神是威武不屈、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主持人:在長期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人威武不屈,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也是抗戰精神的化身,戰爭的勝利正是他們長期浴血奮戰的結果。這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傑出代表有哪些?
沈強:在空前慘烈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寧教白山黑水盡化為赤血之區,不願華胄倭奴同立於黃海之岸」,冒著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的威脅義無反顧,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 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日聯軍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都體現了中國人民威武不屈、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劉庭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各國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戰鬥所取得的成果。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曾經得到過有關國家的援助(比如,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援外租借物資共485億美元,其中英國所得佔63.71%,蘇聯所得佔22.76%,中國所得只佔1.8%約7.48億美元),但主要是中國人民自強獨立抗爭,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長期浴血奮戰的結果。
抗戰期間,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和五分之二的日本海空軍力量,使其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也無力在中國大陸或參加東北地區支援關東軍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在空前慘烈的抗日戰爭中,面對武器精良的日本法西斯軍隊,不管是正面戰場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速戰速決神話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會戰,還是在山區平原廣泛開展游擊戰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後抗戰,中華大地到處都湧現出不畏強暴、勇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用同敵人血戰到底、同歸於盡的英雄氣概,譜寫了自強抗爭的愛國主義新篇章。
主持人:為什麼中國人民具有如此強大的自強抗爭的民族信念和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劉庭華:《易經?乾?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以說,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顯著特點。自力圖強,永不懈怠,像天地運行一樣,永遠剛健不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本質所在。從春秋戰國至今,戰亂、貧困、天災、人禍,連年不斷,人民生活處在沒有安全感的饑寒交迫困境中,「多難興邦」,中華民族素有在亡國滅種的危境中開闢出民族復興的新道路,從而造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品格,在世界各民族中,最為突出,而著稱於世。到20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得到充分展現,並發展成為自力更生的民族品格,成為抗戰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將偉大的抗戰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
主持人: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自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為什麼還要特別提出弘揚「抗戰精神」?
沈強:抗戰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植於中華民族博大厚重的文化土壤中。
當年,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其後,從解放戰爭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又戰勝了無數的曲折和困難,而蘊含於其中的偉大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對抗戰精神的繼承。如今,抗戰精神依然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主持人:我們總結抗戰精神,是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如何才能將抗戰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的動力?
榮維木:我們知道,抗戰時期,為了形成一致對外的民族凝聚力,共產黨修正了在反帝問題上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呼籲全國各黨派、各軍隊和各界同胞,不論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均應停止內戰,建立廣泛的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最終,在共產黨的主導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可以看出,民族離心力向著凝聚力的轉換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中國共產黨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依然如此。
沈強:作為新時代的主人翁和建設者,我們應當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從抗戰精神中汲取營養,將偉大的抗戰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勤奮學習,紮實工作,奉獻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追求之中,不斷以新的輝煌成就來告慰抗戰前輩和英烈!
(責編:張湘憶)
推薦閱讀:
※民間吉祥圖樣的文化精神
※謝暉:公民文化、制度轉型與死磕精神
※被李光耀剝奪了32年自由的謝太寶獲頒「林連玉精神獎」
※請問關於精神?
※為什麼說董卿之美在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