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經梧太極內功 二

李經梧太極內功(完整版)二

  七 太極內功的操作方法   (一)姿勢:太極內功的姿勢可分為三類:靜練式、動練式、活練式,每一類里又有不同的姿勢。依據患者需要和練功的要求目的,可任意選擇和按步分段鍛煉,現分述於後。   (1).靜練式:靜練式是練功初階段應用的姿勢,適於治療疾病。它可分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種形式進行鍛煉。   1.仰卧式:採取平時睡覺時的仰卧姿勢,頭頸部端正,枕頭略高一些(枕頭25公分左右),肩膀下墊高3—6公分,以舒適為宜。兩腿併攏伸直,兩足跟相靠;兩足尖分開,成自然八字形,兩上肢自然伸直,手放於身體兩側,手心向下平貼於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貼於床上。全身關節,肌肉放鬆,可根據情況適當加蓋衣物。   2.靠式:靠式又分靠卧式和靠坐式兩種   靠卧式:即採取平時休息時的半卧姿勢。半卧床上,枕頭要高,背下墊起來(約35—45公分),成坡形。身體自然放鬆,胸微含,頭微前傾,手放於身體兩側(同仰卧式),全身各關節、肌肉放鬆,下肢自然伸直,另一式左腳搭於右腳背上,壓住解溪穴,或右腳壓左腳背,舒適為宜。兩眼輕閉內視,或微露一線之光。   靠坐式:這種姿勢就是平時在躺椅上,所呈現的姿勢,姿勢的要求與靠卧式同。這種形式,因為應用躺椅,坡度正巧適於做靠坐式,運用方便,感覺舒適,故可多採用。   3.坐式:採取平坐位置,身體端正穩坐於凳上,兩腿自然分開,寬度與兩肩之寬度相等,膝關節彎曲成90度角,兩小腿平行而垂直於地,雙腳踏地,凳的高度要適宜。頭正直,微前傾(頭頂懸之意)要含胸拔背,頸部放鬆,全身關節、肌肉放鬆。兩眼微閉內視。    4.站式:站式是太極內功的基礎功,採用的時間比較長。姿勢與太極拳預備式相似,立正姿勢,左腳橫開,腳尖向正前方,橫開寬度與肩寬相等。頭正微微前傾頂頭懸之意)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兩手貼於身體兩側,全身關節、肌肉放鬆,直立於地面,兩眼凝視。   (2)動練式:動練式又分單練式和帶功練,這種式適用於治療、強壯階段,是太極內功的中級鍛煉階段。有以下幾種形式。   1.站式:與靜練站式相同,配合導引運氣呼吸法,凝神後兩眼微合看會陰,頭慢慢下垂,隨呼氣,身體慢慢下蹲,降至兩膝發疼為度,姿勢到此定型,開始調息練功。   2.活步站樁(1)預備姿勢立正,含胸拔背,吸氣意貫丹田,使帶脈充實,此時閉息不呼,兩拳緊握,兩臂抬起,右手在前右腿同時邁步,兩拳變掌,右腳尖點地,十分之七體重在後腿,其餘在前腿。右肘略高,左肘低於右肘。此步閉氣,待閉氣不能堅持時,再呼氣換式。(2)換式:將兩手輕落身體兩側,隨落隨慢慢呼氣,將氣吸盡後再抓閉。抓閉後再向左前側按出,姿勢要領與右側同,只左右之分。   此式可以隨練功者身體情況靈活掌握鍛煉時間。在抓閉後向前按出時,兩眼看前手之手指,故又稱太極看手式。   此步功是在動練式里的站式鍛煉基礎上進行的。   3帶功練拳:在練完以上作基功之後,身體一強健,有了一定功夫。由於姿勢、呼吸、意守的鍛煉,身體內部有了變化,以意領氣,氣能達於命門,帶脈充實後將氣停住不放(抓閉呼吸法)即可開始帶功練拳。因為這是中級階段,功夫持續不長,所以要適當交替鍛煉。當命門帶脈之氣消減不足之時則可重新抓閉充實,待充實後再繼續練拳。此後再堅持鍛煉即可達高級階段,即活練式。   (3)活練式:活練式是太極內功的高級鍛煉階段,練功達到這一步,功夫已經練到身上,這個階段沒有固定姿勢。這種功夫是看不到的,是無形無相的東西,用則有不用則無。鍛煉中採用喉頭或意識呼吸法,以意行氣,氣通全身,帶脈充實。此時可以帶功練整套太極拳。平時更隨便,不必採用固定姿勢,可走路練、說話練、坐車練即隨心所欲,不受時間、地點限制。   (二)意守:太極內功的意守是首要問題之一,現依據本功之特點和鍛煉步驟分述如下:   1.守會陰法:這裡所指的會陰也即通稱的下丹田。意守會陰配合呼吸和凝神、采物意守這個部位可以迅速排除雜念,使神凝心穩。意守開始,兩眼平視,向正中處視為一線,將視野放到最遠處,尋找一個目標,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勝景等,待凝神後,將所采之物收回離眼約1尺2寸左右,停住凝視,待氣物出現後,頭慢慢下垂,眼看會陰。此時要與內視合一,以意下達會陰(意氣同行),意守會陰。   2.意守湧泉法:練功開始以意領氣,從會陰慢慢經過大腿、膝關節、小腿最後到湧泉(腳心)。以意領氣要緩慢,不可過急過快。初練時呼吸不長,氣不能隨意到達時,可先不管口鼻呼吸,此即氣斷意不斷,經過一定時間鍛煉,意氣自然合一而下達湧泉。因為氣從會陰到湧泉走得是一條線,故亦稱連線意守。   3.意守命門法:意守命門是太極內功鍛煉中,最重要的一環,以守命門為主以氣連絡其它部位,循環不止,故又稱循環意守。練功開始,以意領氣,從湧泉開始配合吸氣,經小腿、關節、大腿到會陰合而為一,上達後丹田即命門。稍停後,以意領氣,從命門開始經會陰再分兩線經大腿、關節、小腿達湧泉。如此周而復始的進行,久而久之命門即可達到充實。姿勢可採用站坐兩種。注意氣的運行要緩慢、均勻、細長、無聲、無息,不可過快過急,不可用力。   4.意守關元法:這裡指意守關元也即通稱的前丹田,但此功之意守前丹田不同於其它功法,因為它不是固定的守丹田,而主要是充實帶脈。練功開始,即以意領氣,從命門分兩路沖向關元。經久鍛煉,前後貫通,在腰的周圍,似有一條帶子敷住。功夫練到這一步,帶脈充實,只稍用意功夫便來,內在力量極大,配合呼吸便可產生鼓盪勁。帶此功練拳,即可增加爆發力,提高拳術技擊能力。   5.意守上丹田法:上丹田即兩眉之間也,印堂部位,亦有稱玄關,這是此功最後意守部位,必須在以上功夫的基礎上,才能運用,又因不易掌握火候,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不可早練此步。它的操作法是由吐納的吸氣不放,再將氣提到背部,經夾脊至玉枕、百會,達印堂即上丹田。須說明的是太極內功的守上丹田不同於別種功法,就是把氣提到印堂後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轉。此時即可帶功練拳,兩眼有內視之意,全身有意氣貫滿之感,精神貫注。在機體感覺和精神狀態方面都不同於平常,此時如參加拳術技擊,似有萬夫不擋之勇的趨勢。   6.命門湧泉連線意守法:此法多用於臨床治療疾病,練功開始可採用卧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氣,以意領氣,使氣從命脈門下引到會陰,由會陰分兩線經兩大腿兩膝關節,小腿到腳心「湧泉」,然後再吸氣,以意領,使氣從湧泉經兩腿,關節,大腿至會陰,合而為一到命門,然後再配合呼氣,以意領氣下達湧泉如此周而復始進行。   7.意守解溪法:此法系治療應用之法,不是原太極內功的鍛煉法。主以在治療高血壓病人和失眠患者時應用。練功開始,即取仰卧式或靠卧式,以一支腳搭於另一支腳背上,壓住解溪穴。全身放鬆,採取沉氣呼吸法。呼氣時,使氣下沉到解溪(或達湧泉亦可)。   (三)呼吸法:依著鍛煉步驟和臨床運用可分為以下幾種:   1.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法適用於初級階段的第一步,或者練功開始。練功開始即採取平時的呼吸形式,自然緩慢的呼吸,並由胸式呼吸逐漸引導轉變為腹式呼吸。不停頓,不默念。要求逐步達到緩縵,均勻,細長。   2.導引運氣法:此導引運氣法適用於初級段的第二步。練功開始,口對會陰細長吐氣,隨著吐氣身體慢慢下降,降到兩膝發酸為度。此時用意引導氣由腳心經小腿,膝關節、大腿,會陰達命門。呼氣時再由命門經會陰降到大退、關節、小腿、達腳心。如此周而復始,使氣運行。   3.抓閉呼吸法:抓閉呼吸法是在第二階段應用,也就是在練完導引運氣法後,再開始練習此呼吸法。這種呼吸法也稱之謂吸、貼、抓、閉練功法,操作法是:採取站式,練完導引運氣法之後,呼氣時將氣以意引導到腳心(湧泉),至此開始停頓呼吸,停頓後再進行吸氣,以意帶動氣慢慢上提,經兩小腿、關節、大腿、會陰、尾閭至命門。此時隨吸氣,兩手用力緊抓(緊握拳),兩腳十趾抓地不放。舌尖輕貼於上齒與齒齦之間,緊縮肛門並上提。吸氣到不能再吸為止,然後停頓。停頓後,隨呼吸再將氣慢慢以意下引按原路達腳心,手指放鬆,腳趾放鬆,全身放鬆。這裡所指之呼吸,是一種內呼吸,對於口鼻呼吸可不必管它。如此周而復始的進行,因這種呼吸法較猛烈,抓閉鍛煉時間不宜過長。抓閉停頓時間也要隨著鍛煉的時間延長而加長。   4.候.4.候頭呼吸法這是內呼吸法的一種,是在抓閉基礎上進行的。在以上幾種呼吸法鍛煉的基礎上,身體強壯,有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病後的健康,預防疾病的再次發生和增強太極拳的技擊能力,還必須進一步加強這種內呼吸鍛煉,達到帶脈充實,神經及內臟健壯。呼吸時口鼻之呼吸形式不必管它。用意配合喉頭納氣,只稍用意整個帶脈即刻充滿起來,腰部充實,氣貫全身。這種呼吸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將氣閉住,接著進行抓閉呼吸鍛煉。這種呼吸多用在太極拳技擊上,因為它無固定形式,以意領氣,隨用隨來,非常方便。   5.內轉呼吸法:將吐納之吸氣引到腹部後再向中丹田吸氣,前後充實之後,再以意引導氣圍繞腰的周圍轉圈。先從小圈由右向左轉大圈,計三十六圈,然後再由大圈轉小圈,從左向里轉計二十四圈。此法主用於帶脈充實,前後貫通,產生鼓盪勁。   5.意識呼吸法:這種內呼吸法是太極內功鍛煉中最後的一步呼吸,也可說是長期呼吸法鍛煉所得之一種特殊呼吸法。它是在嚴格遵守以上幾種呼吸鍛煉方法並循序漸進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呼吸法。無形無相,沒有任何形式,完全以意行氣,用則有,不用則無。   (四)收功法:太極內功之收功非常簡單隨便,如果治病擇用功法,可以在不練時即停止收勢不練,兩眼慢慢睜開,兩手相搓發熱後撫摸面部,活動肢體即可,太極內功之收式以意收住,身體直立,以意使氣下沉到腳心,活動肢體,散步。   八 關於練功的時間和進度   太極內功練功時間的長短,進度快慢,次數多少,可依據疾病程度,身體健康情況,練功條件,採用,姿勢、呼吸法,意守法及練功目的等不同情況而靈活掌握。在一般情況下,用於治病時由疾病痊癒到恢復健康,快者一個月,多者半年,如以延年保健為目的者,需持之以恆常年堅持鍛煉。   一般病情輕者,疾病單純者治療時間快;病重而疾病又複雜者治療時間就慢;方法對頭有人指導,掌握正確,見效快,反之則慢。   從鍛煉階段上談,治療階段時間宜長,恢復階段宜短,而高級階段,主用以延年保健和增強技擊能力,所以要長年堅持鍛煉。   從練功姿式和要求來談,練習靜功宜長,動功宜短;靠卧式宜長,站式宜短。從呼吸方法上談,自然呼吸法,沉氣呼吸法時間宜長,導引運氣法宜短,抓閉呼吸則更不宜過長,以練功者之體力情況靈活規定。每日二至三次,每次五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一刻鐘。   總之,時間進度、次數,均要依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靈活掌握。   九關於太極內功和太極拳的結合   太極內功和太極拳是一個完整的功法,只不過分兩個方面來鍛煉。單練內功可以治病、強身、保健延年,練習外功(太極拳)也可以治病強身,而兩者合一(內外合一)可以發揮兩者之長,鞏固療效提高治療效果,加強保健預防的作用。又由於內功的鍛煉而加強了拳術技擊能力。所以內外合一,是提高和加深功夫的重要關鍵。   結合的原則是因人、因病、因時、定時、定量相結合,一般是按階段劃分,初級階段以靜為主,動為輔,中級階段動靜並行,高級階段要求動中求靜,也就是先以靜中求動為主,再動靜並行發展,後動靜合一。   在具體結合的方法上可分為三種   (一)循環交替,其中又分集中交替和交叉交替。   1.集中交替:是指在一節功內交替結合,有兩種方法:一是兩頭靜,即在一節功內先靜練,中間動練最後又是靜練;一是兩頭動,即在一節功內先練習動功,中間練習靜功最後又是動練。   2.交叉交替:是指在一日之間靜、動交替,一次專靜練,一次專動練,一日數次,交叉進行。   (二)定時定次:在一日之內規定動練幾次。靜練幾次。依具體情況規定鍛煉時間和次數。   (三)動靜合一:系指帶功練拳而言,此步功可依功夫深淺自行掌握。   從練功(指練太極拳)的形式和過程來說,可以先集體學,後分組提高,以後個別專練。學的過程又可以先學國家體委規定的簡化太極拳,然後學老架子拳,最後學太極劍、吳家拳和陳家拳為適宜。   十一 練功中的效感和反應   在練功過程中,不僅治療了疾病,使體格健壯,增加了拳術,姿勢上的優美,提高了技擊能力,在生理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和反應。現將一般常見的幾種簡述一下。   (一)練功入靜後,氣下沉,全身關節肌肉放鬆,心神舒暢,精神非常愉快輕鬆。食量大增。毛髮生長快,黝黑,面部光澤紅潤,眼珠有神。有色。   (二)由於呼吸之鍛煉,腹肌動之伸縮強度加大,腸胃蠕動加大加快,消化力強。   (三)長期循環意守,可感覺有一股熱流隨氣沿著兩下肢運行,腳心發熱。有時出汗。   (四)由於長期守命門,感覺腰部及前丹田,前後貫通發熱,熱流從命門散放到腹部及會陰和全身。   (五)由於抓閉呼吸之鍛煉,氣達於背(神通於背),此時背部發熱,熱氣上行達兩肩推動兩肘、兩手,手及臂發燒發脹,非常有力。也有提肛,縮睾之感覺。   (六)帶脈充實後,氣通全身,感到腰部周圍,似有一條鐵的帶子相護。內里又似有一觸即發的爆發力量。   (七)長期練功,性慾亢進津液生多,不思飲水。   (八)內外合一(動靜合一)後帶功練拳不感覺疲勞,動作連貫自如,體輕、神凝。練功後機能旺盛精神充沛,體適神逸。    十二 個人練功心得   (一)原太極內功介紹:   1.調息:姿勢和太極拳預備式相同。自然呼吸法,進行調息,使心神達到安寧,心平氣和為止。   2.吐濁氣:將腹中氣由口向外吐出,越細越長為佳,最好做到周身吐空為止,然後再做第二口。初練可三、四口吐完,久練一次一口即可達到吐空。   3.凝神:立式:用意推動兩眼之光,使視野向前方最遠的地方放出,找個目標,如太陽、月亮、星辰、山川勝景、花朵、湖泊等。采其精華,然後不停的收回,離眼一尺二寸左右的時候停住,精神貫注,兩眼目不轉睛的盯住,三、五分鐘,久之則產生象氣球一樣的一個氣物。   4.採氣物:氣物出現後,再把凝成之氣物,用眼和意送入會陰。作法:用鼻子吸氣,隨吸氣,頭慢慢下垂,到鼻對肚臍為止,兩眼垂簾看會陰,舌貼於下齒與齒齦之間。開始鍛煉,三、四口即可,最後達到一口為止。   5.吐納:吐的第一口開始,口對會陰,細長吐氣,隨吐氣身子下降,至兩腿發酸為度。用意摧動氣下降到腳心(湧泉)。納氣:用鼻吸氣,以意引導氣由腳而腿經會陰到命門(後丹田),如此周而復始的吐納。鍛煉時間長短,以兩膝發酸不支為度。   6.內轉法:將吐納的吸氣引到腹部,再向中丹田(前丹田)吸氣,使氣充實後,再以意引導,由小圈從裡到外,先從右向左轉三十六次,再大圈轉小圈,由外向里,從左向右,轉二十四次。   7.神通於背:由吐納之吸氣不放,再領氣至背部,使氣達於背部,此即神通於背。姿勢有二:① .靜練式取站樁 ② .動練式取走式。   8.靈機於頂:由吐納之吸氣不放,提到背部,使氣達於背部(神通於背),再於背部至玉枕、百會達上丹田(印堂),此步不可早練,必須有人指導。   9.步法鍛煉:練完以上各功,方可進行步功鍛煉。步法分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   (二) 太極內功的幾個結合:   氣功和太極拳的結合   古代用以養生的方法,本有內功和外功兩種。據傳說古代人為了求取長生,以內功進行修練,結果有的在深山多年修練的人,達到了長生目的。但這種人雖然壽是長了,而身體不能活動,有氣無力,喪失了勞動力。這說明內功修練是可以使人長生,在鍛煉方法上,還存在一定偏向,這就是缺少外動。古人針對這種情況又創造了外功和內家拳等。外功著重身體運動,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   通過古今實踐證明,只專門練調息靜坐,而不使身體參加活動是偏差的,必須內外合一,動靜相兼進修鍛煉。現在流傳最廣的太極拳,就是配合內功鍛煉最理想最科學的外功。在全國各地開展了氣功療法的醫療單位,幾乎全部都配合太極拳運動。   內功發源的時間比較悠久,在兩千多年前,總結上古醫學的經書「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外功則晚於內功,而太極拳產生的年代就更近些。   太極拳創造於三百多年前,是綜合當時各家拳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結合古代的「導引術」(俯、仰、屈、伸運動肢體)如「吐納術」(吐故納新)以及武術運動中的意識、動作、呼吸等整理出來的一套鍛煉方法。鍛煉方法上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成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太極拳動作的弧形,螺旋形地伸縮轉折,始終用意識引導氣血循環周身,達於「四稍」(兩手和兩足尖端),內臟作自我按摩運動,是與中醫的「經絡學說」有密切關係的。   我們說太極拳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就是指的它綜合併融會貫通了我國源遠流傳的拳術、養生法、呼吸法、經絡學說,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而說的。   太極拳本身雖然已經包含了治病保健方法的合理內核,由於時代需要不同,過去是偏重於技擊。採取螺旋形的圓運動和結合內呼吸的鍛煉。都是為了加大運動效果,加大爆發力量,動作上也有快有慢,有發勁,有竄奔跳躍。在一百年前,太極拳適應時代需要提出了「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口號,逐漸演化為以治病、保健、防止早衰和延年益壽為基本功能的拳套。這就是流行國內的動作輕鬆柔和,速度均勻,連貫圓活,不縱不跳的太極拳。由於它有治療多種慢性病,如治療高血壓、胃潰瘍、心臟病、肺結核、神經衰弱等功效,又適於中老年人,婦女和腦力勞動者,與祖國醫學氣功有同樣的效果,所不同者氣功是靜,太極拳是動,所以影響面極廣,為人民健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已引起國際醫療體育界的重視。這種醫療保健性的太極拳有楊架(楊式開展大方)、吳架(架式緊湊小巧)、武架(架式更為緊張)、孫架(步法靈活)以適應不同對象的需要。   解放後黨和國家為了推廣太極拳增強人民的體質,國家體委根據流行最廣的楊架編成「簡化太極拳」易練易學,極便於初學。作為一種全身的鍛煉方法,它有很好的保健意義,太極拳的優點在於此。大家知道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一開始就要求「心靜」「不存絲毫雜念」,注意力集中,並且要「用意」「不用力」,此外由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太極拳的動作,練習時要「完整一氣」,由眼而手部、腰部、足部,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複雜,必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   太極拳練習中的柔和性、連貫性、圓活性、完整性的特點,又決定了它在鍛煉方法上對姿勢動作的種種要求。根據臨床實踐,氣功配合太極拳的治癒率是較單用為高的,以我個人二十餘年研究太極拳的經驗,治療各種慢性病以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治療,收到了滿意效果。另外通過太極拳的鍛煉,對全身關節起到調節作用,也就是靜與動的結合不可分離。氣功是靜中求動,太極拳是動中求靜,一是內功,一是外功。一是靜功,一是動功。內外合一,動靜相兼,真乃珠聯璧合。如果大力開展氣功與太極拳的配合工作,可以肯定還可以縮短疾病痊癒的過程,可以防止複發。   在開展綜合快速療法中就得到了證實,以氣功太極拳為主的綜合快速療法,一個療程僅二十一天,成功經驗證明絕大多數只十至十四天就告痊癒。我們知道在開展快速療法時,首先要病人政治挂帥,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作氣功,練太極拳正是培養和鍛煉病人主觀能動性的最好方法。   而如果單練太極拳不練內功,尤其是太極內功,便不能使太極拳功夫深入,只有外架,沒有內在的意氣和技擊性的爆發力。配合太極內功練拳,不僅可以彌補單練中不足之處,而且可以增加姿勢的優美、柔和、自然、沉著、毫無造作。久練太極拳者沒有不知道和不如此鍛煉的。   (三)太極內功的「八練一句話」   1.八練:練內、練外、練靜、練動、練意、練氣、練精、練神。   2.一句話:通過八練的手段,採取八結合的方法,達到四用的目的,即用於治病,用於保健,用於技擊,用於節育。

推薦閱讀:

【養生】形意拳和內功推拿
[轉載]太極拳內功力學原理 — 李和生
拳架姿勢與內功勁法
少林五形八法拳 24內功式[配圖] 第3頁
內功心法有哪些 練內功需注意什麼

TAG: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