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崩漏是中醫名詞,是指經血非時暴...]]
06-02
崩漏是中醫名詞,是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稱崩中或經崩,後者稱漏下或經漏。《諸病源候論》云:「非時而下淋漓不斷,謂之漏下。」「忽然漏下,謂之崩中,屬經亂之甚也」。崩與漏義雖有異,但「崩為漏之甚,漏為崩之漸」,且在疾病演變過程中,二者常相轉化,故臨床上概稱崩漏。1 病因病機 崩漏的病因不越三因(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不離寒熱虛實四綱。《內經》將它的病機納入陰陽之軌,提出「陰虛陽搏渭之崩」。後代醫家又補充了臟腑、氣血、沖任的病理機制:脾虛,統攝無權,沖任不攝;腎虛,封藏失職,沖任不固;血熱,熱傷沖任,迫血妄行;血瘀,瘀阻沖任,新血不得歸經。總之,不論何種病因,致使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都可以成崩中或漏下。 崩與漏,臨床表現不同,崩勢急,出血量多,漏勢緩,出血量少,兩者可互相轉化,若久崩不止,氣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勢日進,亦將成崩。正所謂「漏為崩之漸,崩為漏之甚」。「崩漏之病,本系一證,輕者謂之漏下,甚者謂之崩中」。崩與漏在病因上有著內在聯繫,互為因果,但在癥狀表現和區別治療上又各異。 2 辨證論治 崩漏以下血為主症,對本病的辨證,筆者認為,首先應根據月經的期、量、色、質變化及其主要臨床癥狀,以辨其寒、熱、虛、實屬性;再結合兼症及素體狀況;舌、脈辨其病累何經何臟,或在氣在血。此外,患者的不同年齡階段亦是崩漏辨證的重要參考,如青春期患者多屬先天腎氣不足,育齡期患者多見肝鬱血熱,更年期患者多因肝腎虧損或脾氣虛弱。 臨床上常可分為4種證型:脾虛、腎虛、血熱、血瘀。一般而言,崩漏虛證多而實證少,熱證多而寒證少;即使是火,亦為虛火。但由於相互因果關係與干擾因素,臨床表現往往錯綜複雜,虛實互見。如脾腎陽虛互見,肝腎陰虛互見,脾腎虛兼肝氣鬱滯,氣虛血熱兼有瘀阻。另外,因病程久暫不同,病之性質亦可轉變,如初起為血熱實證,久則氣血耗傷而轉為虛證。 崩漏論治,歷代醫家提出不少理論和經驗,總結了治崩的三大法:塞流、澄源、復舊。 筆者體會,崩漏論治仍應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謹守病機」參合臨床見症,採取塞流需澄源,澄源當固本的靈活運用原則。 2.1 塞流 為急則治其標之法,崩之勢急宜固脫,「有形之血不能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傅青主曰:「其最妙者,不去止血,而止血之味合於補氣之中也」。在「塞流」中補氣攝血為常法,常選用獨參湯,取「甚者獨行」之意。「膠固」和「炭澀」可隨證加入補氣葯中使用。葉天士云:「留得一分自家之血,便留得一分氣」,可知塞流固脫之重要。 2.2 澄源 即是澄本求源,「緩則治其本」之意,用於出血將止或明顯減少之後,此時重在辨證求因,從因而治。據寒、熱、虛、實之不同,採用「清而止之」,「溫而止之」,「補而止之」,「瀉而止之」的方法,以溫、清、補、瀉4法以控制繼續出血。 ①清而止之:血熱致崩為多為常,而此熱又有實熱、肝鬱化熱、虛熱之分,因崩漏之熱以虛熱居多,故用藥時既要注意熱的一面,又要注意「護陰」的一面。實熱崩漏常用代表方為清熱固經湯,其組方原則是清熱、護陰兼固澀;肝鬱化熱的常用代表方為丹梔逍遙散,常加入養肝柔肝之品,如旱蓮草、桑椹、女貞子等;虛熱多為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心之火偏亢,常用代表方為六味地黃湯、二至丸等,還可加入龍骨,牡蠣、龜板等育陰潛陽藥物。總之,血熱採用「清而止之」法,使血安而止。 ②溫而止之:此法適用於平素體質虛寒或熱崩過用苦寒之葯之變證,以及失血過多,氣隨血耗,陽隨陰走,真陽無權鎮攝之寒崩,常用代表方為固本止崩湯,方中姜炭為治寒崩之要葯,姜炒炭後去其辛味,加上炒黑有止血澀血之功。治寒崩選葯上,注意「溫陽不能用桂附,養血不能用芎歸」。因辛溫之葯走而不守易動血,寒證往往兼有虛證,故多選用甘而溫的藥物,且溫而能散寒,甘能生血能助正,甘能緩能補,常用藥如艾葉、續斷、杜仲等。 ③補而止之:因腎、肝、脾虛能致崩漏,氣虛、沖任虧損亦可致崩漏,暴崩久漏後也可成氣血兩虛或陰陽兩虛。「虛者補而止之」是對臟腑、沖任、氣血、陰陽的虛損所致崩漏的治法,如肝腎陰虛的治療應滋腎陰涵肝木,常用左歸丸、二至丸;脾腎陽虛宜溫補脾腎,常用右歸丸去附、桂、歸,加入黃芪、党參、白朮、炮姜等,以補腎健脾,益氣攝血,在補腎法中,還可適當加入一些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如鹿角膠、阿膠、紫河車、龜板等。 ④瀉而止之:是據「實則瀉之」原則,針對氣滯血瘀之實證,即採用「通因通用」活血化瘀法。適用於崩漏中夾有瘀症者,在選擇活血祛瘀葯時,既有活血又能止血化瘀生新之品,如蒲黃、益母草、三七等,常用方為失笑散。但瘀血不是崩漏的全過程,而是疾病的某一階段,血止後則隨症治療,以達到化瘀而不傷正。 2.3 復舊 是恢復氣血,調整和鞏固月經周期,防其複發為目的,此法用於血止之後,及時補其精血,恢復機能,鞏固療效,以調補肝、脾、腎為原則,特別是益腎為主。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是沖任之本與月經關係極為密切,所以補腎在治療崩漏後期及調整月經周期至關重要。肝有謂「女子之先天」之說,是指肝主疏泄司血海,胞宮的充盈、溢泄與肝之氣機調暢順達有很大關係。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所以補脾在治療崩漏後期恢復氣血甚為重要。 3 體會 崩漏一證,為月經的期、量嚴重紊亂的一類月經病,臨床以區別於其他病症所致的似崩似漏的陰道出血症。本病病因複雜,病機隨變,證型錯綜複雜,臨床以虛證居多(脾腎陽虛、肝腎陰虛),實證較少;熱證較多而寒證較少,「若去血過多,則熱隨血去」,實熱也轉變為虛熱。治療崩漏,急則治其標,健脾補氣攝血為要,注意止血而不留瘀;緩則治其本,重在補腎調肝。新病症輕,病在氣血,著重氣血辨證(氣滯、氣虛、血熱、血瘀),以調理氣血為主。久病重病,病在臟腑(肝、脾、腎),以調補肝、脾、腎為主,同時治療上須顧及各個年齡階段的不同和腎氣盛衰的特點:青春期腎氣初盛,機體尚未完全成熟,影響沖任,治以補腎為主;中年婦女因經、孕、產、乳易傷於血,肝為藏血之臟,常為肝血不足、氣血不暢,則應調養肝脾為主;更年期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氣血皆虛,當益血之源,脾統血主運化,故重在健脾補腎。在用藥上,辛溫動血葯雖不宜用,但純用芩、連一類苦寒傷陰葯又不宜,須選用甘寒之品滋陰清熱。在使用炭類止血藥中,應根據寒、熱、虛、實之不同而選用,如血熱宜選側柏炭、炒梔子、地榆炭;虛寒用姜炭、艾炭、血餘炭;血瘀則用山楂炭、蒲黃炭等。 總之,崩漏乃屬急證,大失血時能致暈厥虛脫,在治本時必須治標,必要時或以治標為主;本病雖愈,但易複發,血止後仍宜藥物調養,尤其注重養肝健脾補腎以調理陰陽氣血為原則,以鞏固療效。 患者,女,14歲,中學生,2007年11月2日初診,月經40~50天來潮1次,量大持續2周,已有2年。症見:月經量多,淋漓不斷十多天,經色淡而稀,面色蒼白,頭暈心慌,氣短無力,四肢不溫,納少脘悶,舌質淡腫有齒印,苔薄白,脈細無力。證屬脾虛型崩漏,治宜補脾益氣,養血止血。方熟地12g,白朮8g,黃芪20g,黑姜4g,党參12g,當歸10g,焦山楂15g,荊芥炭4g,二花18g,龍眼肉15g,巴戟天15g,藕節炭10g(後下為引)連服2周,諸症盡除.##split##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婦女非周期性子宮出血,其發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崩與漏雖出血情況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兩者常互相轉化,如崩血量漸少,可能轉化為漏,漏勢發展又可能變為崩,故臨床多以崩漏並稱。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多見。 崩漏可見於西醫學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宮出血。西醫學認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是由於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機制失常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而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存在,可分為排卵性和無排卵性兩類。 病證名。見《濟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失常的病證。經血非時而下,並量多如注,謂之崩、崩中或經崩;淋漓不斷謂之漏、漏下或經漏。崩漏在發病過程中常互相轉化,如崩血漸少,可能致漏,漏勢發展又可轉變為崩,故臨床常以崩漏並稱。本病以青春期婦女、更年期婦女多見。多因血熱、氣虛、肝腎陰虛、血瘀、氣鬱等損及沖任,沖任氣虛不攝所致。治崩要以止血為先,以防暈絕虛脫,待血少或血止後,可審因論治,亦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病因病機】 本病發生的主要機理,是由於沖任損傷,不能固攝,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素體陽盛,外感熱邪,過食辛辣,致熱傷沖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鬱,肝鬱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內傷,氣機不暢,或產後余血未凈,瘀血阻滯沖任,血不歸經發為崩漏。憂思勞倦過度,損傷脾氣,統攝無權,而致沖任不固;腎陽虧損,失於封藏,使沖任不固,或腎陰不足致虛火動血,而成崩漏。本病病變涉及到沖、任二脈及肝、脾、腎三臟,證候有虛有實。 【辨證】 1.實證 主症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血色紅。 兼見血色深紅,質粘稠,氣味臭穢,口乾喜飲,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血熱;出血量多,色紫紅而粘膩,帶下量多,色黃臭穢,陰癢,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濕熱;血色正常,或帶有血塊,煩躁易怒,時欲嘆息,小腹脹痛,苔薄白,脈弦者,為氣鬱;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紅而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後疼痛減輕,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沉澀者,為血瘀。 2.虛證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凈。 兼見血色淡,質薄,面色萎黃,神疲肢倦,氣短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而胖,苔白,脈沉細無力者,為脾虛;出血量多, 日久不止,色淡紅,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者,為腎陽虛;下血量少,色紅,頭暈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為腎陰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實證 治法 行氣散寒,通經止痛。以足太陰經及任脈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中極 次? 配穴 寒凝者,加歸來、地機;氣滯者,加太沖;腹脹者,加天樞、氣穴;脅痛者,加陽陵泉、光明;胸悶者,加內關。 操作 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義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經而止痛。中極為任脈穴位,可通調沖任之氣,散寒行氣。次?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 (2)虛證 治法 調補氣血,溫養沖任。以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三陰交 足三里 氣海 配穴 氣血虧虛者.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者,加懸鐘。 操作 毫刺補法,可加用灸法。 方義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以健脾益氣,調補肝腎,肝脾腎精血充盈,胞脈得養,沖任自調。足三里補益氣血。氣海為任脈穴,可暖下焦,溫養沖任。 2. 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內生殖器、交感、皮質下、內分泌、神門、肝、腎、腹。每次選2~4穴,在所選的穴位處尋找敏感點,快速捻轉數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也可用埋針或埋丸法。 (2)皮內針法 選氣海、阿是穴、地機、三陰交。消毒穴位後,取撳釘型或麥粒型皮內針刺人,外用膠布固定,埋入2天後取出。 (3)皮膚針法 選下腹部任脈、腎經、胃經、脾經,腰骶部督脈、膀胱經、夾脊穴。消毒後,腹部從肚臍向下叩刺到恥骨聯合,腰骶部從腰椎到骶椎,先上後下,先中央後兩旁,以所叩部位出現潮紅為度,每次叩刺10-15分鐘,以痛止、腹部舒適為度。 (4)穴位注射法 選中極、關元、次?、關元俞。用2%普魯卡因或當歸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藥液2毫升,隔日1次。 崩漏的辨證論治應分別出血期以塞流、澄源為主與止血後以復原、澄源為主不同進行辨證論治。腎虛型【證見】 經亂無期,陰道出血淋漓不凈或量多如崩,或崩與漏交替出現。經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夜尿多,心煩多夢,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發育不良。舌質偏紅,苔少,脈細數。【治法】 滋腎益陰,止血調經。【方葯】1.主方左歸丸(張介賓《景岳全書》)合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處方:熟地黃20克,山藥3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菟絲子20克,鹿膠、龜膠各15克(烊化),党參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女貞子30克,旱蓮草30克。水煎服。如陰虛火旺,去枸杞子、党參,加太子參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腹痛,經血有塊者,去二膠,加失笑散。2.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每次6克,每日3次。3.單方驗方(1)滋陰固氣湯(《羅元愷論醫集?崩漏》)處方:菟絲子,山茱萸,党參,北黃芪,白朮,炙甘草,阿膠,鹿角霜,何首烏,白芍,續斷。水煎服,每日1劑。(2)固腎攝血湯(陳慧珍《廣西中醫藥》1989.3)處方: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各12克,蒲黃炭、山茱萸各10克,菟絲子20克,續斷、党參、北黃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劑。脾虛型【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崩中與漏下交替反覆,經色淡而質稀,可有血塊。面色自光白,氣短神疲,甚則兩目昏花,面浮肢腫,四肢不溫,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脈細弱。【治法】 補氣攝血,養血調經。【方葯】1.主方固本止崩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處方:党參35克,炒白朮20克,北黃芪30克,熟地黃20克,炮姜10克,當歸12克,炙甘草9克,鹿銜草15克,馬鞭草15克,何首烏20克,桑寄生20克,續斷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2.中成藥(1)歸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2)補中益氣丸,每次6克,每日3次。3.單方驗方(1)益氣固沖止崩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處方:黃芪30克,白朮、醋柴胡、陳皮炭、仙鶴草、甘草各10克,党參、荊芥炭、當歸、炒續斷各15克,升麻4克。水煎服。(2)獨參湯:紅參10~15克,燉服,每日1次。血熱型【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時崩時漏,淋漓不止,經色鮮紅或深紅,質稠或夾小血塊。面赤唇紅,口乾渴,頭暈耳鳴,或五心煩熱,夜睡不寧,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 滋陰清熱,止血調經。【方葯】1.主方保陰煎(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處方: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白芍20克,山藥30克,續斷15克,黃芩15克,黃柏10克,甘草9克,女貞子30克,旱蓮草30克,地榆30克,麥冬15克。水煎服。血熱致崩漏虛熱多,實熱較少。如屬實熱,可去續斷、熟地黃、女貞子,加焦梔子15克、生藕節30克、貫眾20克,以清熱涼血止血。熱邪傷陰耗氣,失血亦傷陰傷氣,故宜適量配以養陰益氣之生脈散,以清熱涼血,益氣養陰。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見血熱致崩,虛熱、實熱均有。臨床還有鬱熱或濕熱之邪,導致血海不寧,崩漏不止者,當隨證加減。血瘀型【證見】 經血非時而下,時下時止,或淋漓不凈;或停閉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繼而淋漓不斷;經色紫黑有塊。伴見下腹痛脹不適,或痛則下血有塊,塊出痛減。舌質紫黯,苔白,脈弦澀。【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調經。【方葯】1.主方失笑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烏賊骨一蘆茹丸(《黃帝內經》)加減處方:五靈脂10克,蒲黃10克,海螵蛸20克,茜根15克,三七末3克(沖服),鹿銜草15克,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參30克,香附子10克。水煎服。血瘀致崩漏者,臨床並非少見。必須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選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以溫經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長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離經之血為瘀,必須配以化瘀止血之品。2.中成藥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3.單方驗方(1)三七末3~5克,開水沖服,每日2~3次。(2)化瘀理沖湯(張達旭《中醫婦科驗方選》)處方:蒲黃炭15克,大黃炭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根10克,血餘炭6克,每日l劑,水煎服。若屬寒凝血瘀者,去大黃炭,加炮姜、艾炭、肉桂。若兼氣滯者,加白芍、橘核。若腹內有包塊,或疼痛較劇者,可加三棱、莪術。出血後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分別恢復。青春期、生育期婦女調周期促排卵,多聽腎、肝、脾三經同調可選用中醫人可周期。恢復正常3個周期。更年期補脾調氣血促康復、防複發。【按語】 1.絕經期婦女反覆多次出血,需作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排除癌性病變。 2.大量出血,出現虛脫時應及時採取搶救措施。##split## 經驗方 1. 【原料】豆漿1碗 韭菜250克 【製作】韭菜洗凈,搗取汁,對入豆漿煮沸即可。 【用法】空腹時1次服下。 【功效】補氣溫經。適用於氣虛型崩漏。 2.取益智仁、沙苑子各25克、艾葉30克。將益智仁、沙苑子研細末,以艾葉煎取汁調敷臍上,外蓋紗布,以膠布或繃帶固定。每6小時換藥1次,連敷5日為一療程。##split## 診斷崩漏應注意哪些問題 1.崩漏的臨床主症是陰道出血,表現為月經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勢急或淋漓不斷。出血情況有驟然大下而淋漓的,也有淋漓連月不休的,或停經數月又暴下或淋漓的。2.對病人應作全面的檢查,包括全身檢查、婦科檢查及血液化驗等,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生殖系器質性病變。3.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症表現為崩漏癥狀者,可藉助其診斷方法,如診斷性刮宮、基礎體溫測定、宮頸粘液結晶檢查、陰道脫落細胞塗片檢查及激素測定等。4.月經病中的月經先期、月經先後無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量多等雖亦屬月經周期、經期或經量異常的一類病症,但發病機理、臨床表現、病情的輕重等卻各不相同,應予鑒別。還應與下述疾病引起的陰道流血作鑒別;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血液病、肝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等;②異常妊娠及產後併發症,如流產、宮外孕、滋養細胞疾病、胎盤殘留、子宮復舊不良等;③生殖系統感染,如急性或慢性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等;生殖器腫瘤,如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此外還應與服用避孕藥或性激素類藥物使用不當引起的陰道出血,及與安放宮內書育器有關的出血予以鑒別。 崩漏如何辯證治療 1.血熱型 (1)虛熱型:證見經血非時突然而下,量多勢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鮮紅而質調,心煩潮熱,或眠差不寐,溲黃或便結,舌質紅,苔黃,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涼血止血。方葯:生地黃10g 熟地黃12g 白芍10g 黃芩8g 黃柏8g 山藥8g 續斷10g 甘草6g。加減:若出血量多加龍骨20g 牡蠣20g 仙鶴草10g以增強固澀止血之效;淋漓不斷者,加生蒲黃10g 三七粉(吞)3g,以化瘀止血。眩暈,烘熱易怒,加龜板20g 白芍10g以柔肝育陰潛陽。(2)實熱型:經血非時忽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凈,色深紅質稠,口渴煩熱,或有發熱,小便黃或大便乾結。苔黃或黃膩,脈洪數。治宜清熱涼血、止血調經。方葯:沙參12g 黃芩12g 焦梔子12g 生地12g 地骨皮10g 地榆10g阿膠(烊)12g 生藕節10g 陳棕炭8g 炙龜板20g 牡蠣20g 生甘草4g。加減:脅脹痛、心煩易怒、脈弦者加柴胡10g 夏枯草10g以清肝熱。苔黃膩,少腹疼痛者,加黃柏10g清熱、燥濕止血。 2.腎虛型 (1)腎陽虛:證見經來無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盡,色淡質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宜溫腎固沖,止血調經。方葯:制附子8g 熟地12g 山藥10g 山茱萸10g 杞果10g 菟絲子10g 杜仲10g 鹿角霜3g 黃芪15g 覆盆子10g 赤石脂15g。加減:患者若為年少腎氣不足,加仙茅、仙靈脾各10g,以加強補益之功;兼見浮腫、納差、四肢欠溫者,加茯苓10g砂仁10g 炮姜8g健脾溫中。證見出血量多色暗紅有塊,小腹疼痛者,為寒凝致瘀,加乳香10g 沒藥10g 五靈脂10g,共奏溫經活血之效。(2)腎陽虛:證見經亂無期,出血淋漓不盡或量多,色鮮紅,質稍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心煩、舌質偏紅,苔少,脈細數。方葯:女貞子10g 旱蓮草12g 熟地黃12g 山藥10g 枸杞子10g 山茱萸10g 菟絲子10g 鹿用膠6g 龜板膠8g。加減:若證見夜寐不安,加酸棗仁12g 夜交藤12g;口乾喜飲,加石斛10g 天花粉10g。 3.脾虛型 證見經血非時而至,繼而淋漓不絕,血色淡而質薄。氣短神疲,面色皖白,或面浮肢腫、手足不溫,或飲食不佳。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或沉弱。治宜補氣攝血,養血調經。方葯:人蔘10g 黃芪20g 白朮15g 熟地12g 炮姜10g 升麻10g 山藥10g 烏賊骨10g。加減:兼血虛者加首烏12g 白芍12g 桑寄生10g。久漏不止,或少腹脹滿者,加黑荊芥10g 木香12g 益母草10g。 4.血瘀型 證見經血非時而下,時下時止,或淋漓不凈,或停閉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繼而淋漓不斷,色紫黑有塊。小腹痛疼或腹痛,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澀。治宜活血化瘀,止血調經。方葯:熟地黃10g 當歸12g 白芍12g 川芍12g 五靈脂10g 蒲黃10g。加減:若出血量多夾塊,兼下腹疼痛,加三七粉(吞)3g 茜草10g 益母草10g;若出血量少兼脅腹脹悶,加川楝子12g 制延胡索10g 柴胡12g。若寒凝血瘀、血色暗,加艾葉10g;若久漏不凈,加桃仁10g 生山楂10g 制大黃8g 馬齒莧10g。 崩漏應如何護理 血得熱則宜流,得寒則凝滯,受濕則礙氣機。故崩漏患者宜避炎暑高溫,或過食辛烈香燥之物,及辛溫暖宮之劑或寒涼凝血、滯血之藥物,忌吃生冷飲食;出血期間不宜涉水冒雨。勞則氣耗,氣不攝血,故出血期避免過度疲勞和劇烈運動,必要時應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療。嚴禁房事,加強營養。臨床觀察當記錄出血的期、量、色、質的變化及伴隨證情的變化,若出血量驟多不止當及時處理,以免陰血暴亡發生虛脫危候。 崩漏預後如何 崩漏就病之新久而言,新病者,雖來勢猛,治起來相對容易。病久者,病較深,治起來相對較難。就其治療而言,止血稍容易,使月經恢復原來的周期則相對較難。總之本病屬婦科重症,但治療得當,並能堅持調理,預後亦良好。##split## 功能性子宮出血的患者常見癥狀為:無規律性的子宮出血,多數月經周期紊亂,無法預知。帶血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幾天,長則2-3周,甚至數月不凈。經血量多少不定,少者點滴出血,多者如血沖。常伴有不孕、貧血等病症。 患者一旦遇到月經量多,來勢猛急時,首先應解決的是減少月經量的問題,避免出血性休克的發生,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對於大出血,自療方法療效欠佳。 中醫治療本病有著豐富的經驗,古代醫家提出要以塞流、澄源、復舊為治療大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所謂塞流,即為止血,中成藥可選用補中益氣九合荷葉丸、固經丸治療。湯藥可選用經驗方: 生黃芪15g 黨 參10g 白 術10g 升 麻9g 柴 胡9g 當 歸10g 棕櫚炭10g 女貞子10g 旱蓮草10g 三七粉3g 陳 皮10g 仙鶴草10g 水煎服 每日2次。一般7天為一療程。 其次要澄源,即調整月經,中成藥可用婦科調經丸、烏雞白鳳丸。湯藥可用 當 歸10g 黃 芪10g 香 附10g 益母草10g 紅 花6g 生地黃15g 女貞子10g 旱蓮草10g 黨 參10g 白 術10g 生黃芪10g 水煎服,每日2次。 最後要復舊,即固本善後,使機體復原。中成藥可選用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黃丸、金匾腎氣九治療。湯藥可用; 女貞子10g 旱蓮草10g 杜 仲10g 川 斷10g 菟絲子10g 何首烏15g 紫河車10g 復盆子10g 黑芝麻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ml。 飲食療法可選用黑芝麻(或黑大豆)150g.赤小豆30g,白扁豆30g,水煮成粥 也可磨面做餅、蒸饃,加工成麵條,或將三者煮熟晾乾磨面 加糖開水沖服,3個月為1療程,療效不佳者可連服半年。另外可取豬皮1000g、黃酒250ml.紅糖280g,將豬皮切小塊,加水燉熟至肉皮爛透,汁液粘時加黃酒、紅懷調勻即可停火,冷藏備用。經常佐餐食用。時輔助治療月經量多、崩漏症。 婦女要注意經期保健,經前、經期不能人冷水中工作不宜過累或負重。尤其在經血多時,還要卧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忌性生活,保證潔具衛生。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飲食調理得當,葷素搭配,容易消化。如蛋類、豬肝、豬血、魚類 菠菜、油菜、黑木耳、紅棗等富含高蛋白及大量鐵質和微量元素,混合食用可取長補短。石榴、蓮子肉、芡實、榛子、胡桃肉、藕、龜肉等有補脾固經作用,可以適量選用輔助治療。山楂、桃子、鯊魚、蟹、灑、酒釀、辛辣等食品有活血刺激作用,不宜食用。對月經淋漓,日久不止,不要疏忽大意,不及時治療可釀成血崩急症。更年期反覆崩漏,或者絕經後又見崩漏,應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腫瘤的可能性。崩漏經治療停止後,需鞏固一段時間,最好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食療,以免病情複發。##split## 民間治療崩漏小方: 1.薺菜、龍芽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劑。 2.飛龍掌血(散血丹)、陳艾各9克,陳棕炭、百草霜各12克,水煎服。白糖為引。每日1劑。 3.黑木耳60--80克,加水煮熟爛,再加紅糖60克,每日1劑,分2次服。療效甚佳。 4.野瓜藤(地枇杷)100克,去葉加水700毫升,煎至 400毫升,再加甜酒糟30克同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5.普通鹿蹄草30克,地榆18克,龍芽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3~5劑。 6.高粱殼30克,五倍子根5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服1劑即可見效, 3~5劑即可痊癒。##split## 婦女不規則陰道出血,若出血量多,來勢急猛的稱崩,又稱崩中;出血量少淋漓不凈稱漏下,又稱經漏。如發病開始時陰道出血如崩,既雨淋漓不凈的稱為崩漏。崩與漏互為因果,相互轉化,即血崩日久,氣血耗損漸而成漏,久漏不止,病勢漸進而成崩。本病可發生於婦女各年齡階段,一般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發生的崩漏,其臨床表現類似西醫的無排卵型功血。育齡期婦女發生崩漏的臨床表現,類似西醫的有排卵型功血。崩漏的定義歷來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崩漏僅指月經的期與量的異常,廣義崩漏泛指一切不規則陰道出血,如流產及產後大出血,子宮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大出血等,本書指狹義崩漏。如崩漏大出血而致昏厥者,根據《內經》「急則治其標」的原則,迅速止血,必要時中西藥同時治療,以防血脫亡陽,生命危在旦夕,如積極治療,預後還是良好的。 【病因病理】 由情志抑鬱、操勞過度、產後或流產後起居飲食不慎、房事不節等引起沖任二脈功能失調而致。 1.暴崩致脫 血崩日久不止,導致臟腑氣血虛脫。 2.氣血兩虛 崩漏反覆發作,氣隨血去,導致氣血兩虛。 3.脾腎兩虛 素體脾虛或多產房勞傷腎,同時飲食不慎,脾胃受損,脾腎兩虛,統攝無力而致崩漏。 4.肝腎陰虛 素體陰虛或大病失血,精血兩虧,沖任失養而致。 5血熱妄行 素體陽盛或情志不暢,郁而化火,傷及沖任。 6.氣滯血瘀 肝鬱氣滯,久滯血瘀,瘀阻胞宮,新血不得歸經,離經之血妄行而致。 【診斷要點】 1.必須具備月經的周期、經期及經量的嚴重紊亂才能診斷本病,即指狹義崩漏。 2.與月經過多、月經先期、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少、經期延長和月經中期出血等月經失調進行鑒別,主要從月經的周期、經期和經量的特點進行鑒別。 3.如發現漏下不止,有時腹痛,有時無腹痛,需與胎漏鑒別,胎漏者也有月經後期,伴陰道少量滴血或流血,有的有噁心泛嘔,厭食,有的無早孕反應癥狀。檢查尿或血妊娠試驗或b超可予鑒別。如上述癥狀伴劇烈下腹部疼痛者,警惕宮外孕。需嚴密觀察。 【辯證分型】 1.暴崩致脫 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質清稀,頭暈乏力,胸悶氣短,肢冷汗多,面色蒼白。舌淡胖,脈細弱欲絕,血壓偏低或低於正常。 2.氣血兩虛 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質稀,怕冷自汗,面色蒼白,全身乏力。舌淡,脈細弱。 3.脾腎兩虛 經血紊亂,經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納少,腰膝軟酸。苔薄,舌淡,脈細弱而沉。 4.肝腎陰虛 崩漏日久,血色鮮紅,潮熱口乾,手足心熱,頭暈腰酸。舌紅,脈細數。 5.血熱妄行 經血或崩或漏,色紫紅稠,煩熱口渴,下腹脹痛,尿黃便秘。苔黃糙,舌紅,脈弦數或滑數。 6.氣滯血瘀 崩漏日久,色紫有塊,下腹脹痛拒按,血下痛減。舌紫暗,邊有瘀斑。脈弦細或澀。 【分型治療】 1.暴崩致脫治法:益氣回陽救脫。 方葯:參附龍牡湯加味。 野山人蔘3克(另煎)熟附片9克 煅龍骨30克(先)煅牡蠣30克(先煎)黃芪60克 炮姜5克 雲南白藥2克(吞服)加減:舌紅傷陰者,加麥冬15克、五味子9克,去附片;陽回後加阿膠12克(烊沖)。 2.氣血兩虛治法:補血益氣止血。 方葯:固本止崩湯加減。 吉林參 3克(另煎)(或党參 30克)黃芪 30克制首烏10克 白朮30克 阿膠15克(烊沖)鹿角膠10克(烊沖)炒棗仁10克 煅牡蠣30克(先煎)黑姜6克3.脾腎兩虛治法:健脾益腎固沖。 方葯:大補元煎加減。 党參30克 淮山藥12克 白芍12克 炒白朮15克 熟地12克 杜仲10克 山茱萸9克仙鶴草30克 陳阿膠10克(烊沖)牛角(角思)30克炮姜炭9克 補骨脂12克4. 肝腎陰虛治法:滋陰益腎固沖。 方葯:左歸丸加減。 熟地12克 淮山藥12克 枸杞子10克 山茱萸9克 菟絲子12克 龜版膠12克(烊沖)仙鶴草30克 旱蓮草15克 女貞子12克 生地榆30克加減:眩暈者,加夏枯草9克、煅牡蠣30克(先煎);出血量多者,加陳阿膠10克(烊沖);偏腎陽虛者,加鹿角膠12克(烊沖)、鎖陽10克、牛角(角思)15克,去生地榆。 5.血熱妄行治法:清熱涼血固沖。 方葯:清經散加減。 丹皮12克 地骨皮10克 大生地15克 大白芍12克 肥知母10克 黃柏9克 白蔽12克生牡蠣30克(先煎)側柏葉20克 花蕊石30克(先煎)生蒲黃10克(包煎)加減:若有血熱主證,又伴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心悸少寐等症,為氣虛血熱之象,宜加白朮12克、黃芪15克、党參12克、生龍骨18克(先煎)。 6.氣滯血瘀治法:理氣祛瘀止血。 方葯:隔下逐瘀湯加減。 當歸10克 川芎9克 桃仁10克 枳殼9克生蒲黃15克(包煎)五靈脂15克 牛角(角思)15克 丹皮6克 烏葯9克 小薊炭15克加減:氣虛乏力者,加黃芪15克、白朮12克;瘀久化熱者,加粉丹皮10克、旱蓮草15克;如熱而傷陰者,加沙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 【中成藥】 1.歸脾丸、十全大補九或補中益氣丸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於氣血虛弱漏下不止戰血止後調治。 2.震靈丹 每日2~3次,每次6克,吞服。用於止血。 3.三七粉 血多時,4小時1次,每次3克,血止停用。對血瘀者更直。 4.雲南白藥 血多時,4小時1次,每次2~4克,血止停用。 5.新癀片 每日3次,每次4片,飯後吞服。用於血熱者。 6.野山人蔘粉 血多時,2~4小時1次,首次劑量1克,以後0.5克溫水吞服。用於暴崩血脫者。 如無野山人蔘粉,也可用吉林人蔘粉,血多時首次劑量1.5~2.0克,以後每次1克,血止停用,作為急救中藥。有時也可用吉林人蔘粉1克、三七粉1克,2小時1次,吞服,血量明顯減少,全身情況好轉後逐漸延長服藥時間和減量。 【簡便方】 l.胡桃肉500克、黑芝麻250克、紅棗肉250克、黃芪200克、阿膠250克、冰糖150克,製成膏方,病後調服。 2.黃芪30克、党參15克、仙鶴草30克、生蒲黃12克(包煎),水煎服。另三七粉3克,分2次吞服。 【其它療法】 ⅰ 急救處理 l.獨參湯 野山人蔘1支(約2~3克),即刻煎,頻頻服。或吉林人蔘3~5克,煎湯後頻服。用於暴崩血脫之急救方。 2.參附龍牡湯 吉林人蔘3~5克、熟附片12克、煅牡蠣30克(先煎)、煅龍骨30克(先煎),煎服,每日2帖,分4次服。用於暴崩厥脫,大汗亡陽者。若伴舌淡紅,兩顴淡紅,為陰陽俱脫,於上方中加入五味子9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用於急救暴脫者。 3.文條熏隱白穴,或文灸百會穴。 4.斷紅穴 食指和中指間進針,先針後灸,留針20分鐘。 5對症處理 輸液、輸血、吸氧等,測血壓,記錄出血量和全身情況。 6.育齡期婦女血崩不止,不能排除流產者,在全身情況改善後,立即診斷性刮宮,以迅速止血,刮出物送病理,明確出血原因。 ⅱ 中醫藥周期療法 血止後一面調治全身,一面要恢復月經周期,可採用中醫藥周期療法,根據不同月經周期進行辨證治療。參見內治法??中醫藥周期療法。 ⅲ 針灸治療 1.人中穴 如暴崩血脫昏厥時可針刺人中穴以使蘇醒。 2.針刺促排卵 在血止後服中藥調整月經周期的同時加用針刺促排卵,具體方法是在月經第12天開始加用針刺,取穴:腎俞(溫灸)、關元(溫灸)、足三里及三陰交針刺(提插加捻轉,中度刺激)。至月經第16天停止針刺治療,在治療期間每天測bbt,觀察bbt有否上升,如上升0.3℃以上,提示有排卵現象可能。可作尿測排卵試劑以進一步證實有否排卵。 【注意事項】 1.崩漏常反覆出現或崩或漏,出血持續不止,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如暴崩出血不止又可危及生命,故崩漏是一種難治的危重病證。大出血時應住院治療,血止出院也需繼續調治,恢復正常月經周期,才能防止複發。 2.有關崩漏的治療必須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掌握塞流、澄源、復舊三法。 即在暴崩之際,急當止血防脫,用塞流止血法。血減後進一步求因治本,標本同治,止血和調理同時進行,即用澄源法。出血完全止後,臟腑氣血尚未恢復正常功能,採用復舊法進行善後調理和調整月經周期。以上治法是古人治療崩漏重要的經驗總結,也是現在臨床上用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崩漏治療三法必須循序進行:塞流一澄源一復舊。如果不循此規律治療,就會耽誤病情。 3.不同年齡階段婦女患崩漏的病機和治療不一樣,如青春期患者多屬天癸初至,先天腎氣不足,治療以補腎為主,調整月經周期。育齡期患者多見肝鬱血熱,治療以疏肝理氣,調補肝腎為主,調節月經周期。更年期患者多因天癸漸衰,肝腎虧損,或脾腎虛弱,治療宜補益肝腎或健脾益腎,順利渡過更年期。因此掌握年齡與崩漏的關係,對崩漏的治療極為重要。 4.搶救暴崩血脫如不能及時止血,病情加重時,應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迅速止血,血止後再予辨證調治。 5.崩漏血止後,可配合食療。如党參30克,紅棗30克,煎服代茶。如胃納不佳可加生山楂15克同煮,或服紅棗赤豆羹等。並注意保暖,慎防感冒等。##split## 女科經綸 第七章,崩漏門第七章,崩漏門第一節,經論血崩屬悲哀陽氣內動素問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數溲血。第二節,經論血崩屬悲哀熱氣在中素問曰: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第三節,經論血崩屬陰虛陽搏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第四節,經論血溢屬勞力傷腸胃絡脈靈樞曰:猝然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外。(慎齋按〔已上經論三條,序婦人血崩之屬內傷為病也。血崩有得之悲哀者,此七情傷心之崩也,有得之勞力者,此內傷勞倦之崩也。第五節,經論血崩屬於熱運氣曰: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血泄。少陽在澩,火淫所勝,民病便血,歲金小及,炎火乃行,民病下血。綱目曰:是火炎助心,血盛而血下也。第六節,經論血崩屬於寒運氣曰:太陰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民病血泄。太陽之勝,血脈凝泣,感為血泄。陽明司天之氣,民病便血,治以諸熱。綱目曰:是寒攻心,血虛而下血也。第七節,經論血崩尼於風運氣曰: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民病血崩。(慎齋按〔已上經論三條,序婦人血崩之屬火熱、風寒、外感為病也。血崩固屬內傷不足證,而火熱風寒客邪之感,亦間有之。但血崩為婦人前陰病,屬於內因,運氣血泄便血,是言大腸下血,屬於外因。綱目列之血崩證內則誤矣。序書之訛,在於全善且然,而況下此乎,故存以俟正之。第八節,金匱論血崩屬三焦絕經張仲景曰:寸囗脈微而緩,微者衛氣梳,梳則其膚空;緩者胃弱不實,則 消而水化; 人於胃,脈道乃行,水人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府必梳,三焦絕經,名曰血崩。第九節,金匱論崩漏屬虛寒相搏張仲景曰:寸囗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慎齋按〔已上金匱二條,序婦人崩漏本於三焦絕經,而 減之脈,為虛寒相搏之病也。第十節,崩漏屬敗血膿積王海藏曰:或因胎產,或因酒色,前後脫血,帶漏不已。先由子臟,俱入赤腸,滓液惡穢,前行太周,滓糞燥結,後滯不通,此胎腸俱病,治宜推去敗血膿積,益血致新也。心所不生,脾所不裹,肝所小藏,此三焦經絕也。宿雖為病,亦有淺深新久,治亦從輕重之。第十一節,血崩有瘀屬惡血未盡戴原禮曰:血大至日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勢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第十二節,血崩屬涎郁胸膈朱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小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此論血泄之義甚明,蓋以開胸膈間之濁涎,則清氣升,清氣升,則血歸隧道而不崩矣。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 h,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止則悶,或臍上動。治宜開結痰,行滯氣,消污血。(慎齋按〔已上三條,序血崩之屬污血痰涎,實邪為病也。凡病先明虛實寒熱,如崩漏證,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虛者主於血虛氣虛,陰虛陽虛。實者主於污瘀惡血,痰涎郁滯。虛則為寒為冷,實則為火為熱,此證之不可不先辨者也。第十三節,崩漏屬沖任血虛不能約制聖濟總錄曰:婦人崩漏病,經血淋瀝不斷是也。沖任之脈,所至有時,若非時而下,猶器之津泄,故名曰漏下。蓋由血虛氣衰,不能約制。又有瘀血在內,因冷熱不調,使血敗。其色或赤如豆汁,黃如爛瓜,黑如 ,青如藍,血如膿,五色隨五臟虛損而漏應焉。第十四節,崩下屬沖任氣虛不能制朱丹溪曰:崩下由臟腑傷損,沖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勞傷過極,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當大補氣血,升舉脾胃之氣,微加鎮墜心火之葯以治心,補陰瀉陽,而崩自止。東垣有治法,但小言熱,其主在寒,學者宜細思之。第十五節,血崩屬陽虛不足趙養葵曰:血崩之疾,當分陰陽而治。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總之血隨陽氣而升降。陽氣者風也,風能上升,然必須東方之溫風始能升,故用助風益氣湯。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食飲無味,久病者有之。(慎齋按〔已上三條,序血 之屬血虛、氣虛、陽虛不足也。血崩本為血病,而有陽氣之虛者,血脫氣亦脫也,陰陽相維,互為其根,陰血大下,陽不能維,固當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也。第十六節,血崩屬熱為陽脈有餘病張子和曰:婦人天癸盡,本小當下血,血得熱而流散,非寒也。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則肺葉布,心係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脈不足,陽脈有餘,數則內崩血下流,世有以虛損治之,莫有知其非者,可服大劑黃連解毒湯。第十七節,血崩屬陽乘於陰為陽邪有餘病許學士曰:崩中多用止血及補血藥,不效,以霹靂酒治之,此陽乘於陰,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是也。經云:「陰虛者尺胍虛浮,陽搏者寸脈弦急也」。是為陰血不足,陽邪有餘,故為失血內崩證,用奇效四物加膠艾,再入黃芩。醫曰:「心主血,血得熱則行,得寒則止。」故漏下屬熱兼虛者,四物加黃連。凡婦人感熱,血脈妄行,病曰熱崩,以抑氣散,倍加生地。第十八節,血崩屬熱不可作寒論王海藏曰: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豈可作寒論,治宜清補,兼升提,不可驟止。第十九節,經血暴崩屬火熱為喜怒驚恐所致張子和曰:婦人經血,終於七七之數,數外暴下,經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憂急驚恐所致然也。慎不可作冷病治之,用峻熱之葯則死,可用黃連解毒湯以清於上,更用蓮房殼灰棕灰以滲於下,後用四物加胡索散,涼血和經之葯。第二十節,血崩屬陰虛火逼妄行關心腎二經馬玄台曰: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蓋尺脈既虛,虛則血已損,寸脈搏擊,虛火愈熾,謂之曰崩,由 火逼而妄行也。婦人血崩,是從胞絡宮來,血久下行,已為熟徑,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皆從此滲漏矣。然胞絡下系於腎,上通於心,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宜有陰虛陽搏之脈也。束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葯,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葯止之。若徙用黑葯,不先服領血歸經葯,病亦難愈也。第二十一節,血崩屬真陰不能鎮守包絡相火張潔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瀝不斷也。將息失宜,勞役過度,喜怒不常,大傷於肝,肝為血府,傷則小藏血,而為崩中漏下。或悲思憂恐太甚,陽氣內動,真陰虛,小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宜養血安神為主。或困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熟下迫而致,宜調脾養血為主。或大小新產,遽觸房事,皆作崩漏,或經水未絕,欲熾而傷血海,亦致崩漏;皆宜養血鎮守為上。第二十二節,崩漏屬脾胃虛火乘心包李東垣曰: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心氣不足,致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夫脾土,滋榮周身者也。心生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血之府也,心脈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絡代之。心系者,包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生孕,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當除濕去熱,用昇陽除濕湯,此葯乃從權衡之法,以風葯勝濕,為胃氣下陷而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若病癒,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除,後必須以黃 、人叄、甘草、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根本,當益脾胃,退心火之亢甚,是治其根蒂也。第二十三節,崩漏屬心火亢甚肝實不納血虞天民曰:婦人崩漏不止,先因心火亢甚,於是血脈泛溢,以致肝實而不納血,出納之道遂廢。經曰:「子能令母實」。是肝腎之相火,挾心火之勢,從而相扇,所以月水錯經妄行,無時而泛溢也。若不早治,漸而崩中;甚則為血枯發熱勞極證,不可治矣。(慎齋按〔已上八條,序崩漏之屬火熱為病也。血崩漏下,內經運氣均主於火,然火亦有虛實之分,惟子和、學士、海藏三家,則以陽邪有餘立論,故有不可作寒冷治法之說。至潔古、東垣雖言包絡相火,心火乘脾,而曰真陰虛,曰脾胃虛,則又不可純以火熱為治矣。玄台、天民亦從張李以發明其未盡,臨是證者,毋竟從火治,必兼潔古、東垣之論,為不易也。第二十四節,血崩屬寒在下焦陳良甫曰:婦人沖任二脈,為經脈之海,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陰陽和平,則經下依時。如勞傷不能約制,忽然暴下,甚則昏悶。若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則吐血衄血。尺脈微遲,為寒在下焦,則崩血便血。法當調補脾胃為主。第二十五節,崩漏日久化寒主升舉論李東垣曰: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經漏不止,是前陰之氣血己下脫。水瀉不止,是後陰之氣血又下陷。後陰者,主有形之物,前陰者,精氣之門戶。前後二陰俱下,是病人周身之氣,常行秋冬之令,主肅殺收藏。人身中陽氣升浮, 氣上行,則陽生陰長,春夏是也。既病則周身氣血皆不生長, 氣不升,前雖屬熱,下焦久脫,已化為寒。久沉久降,寒濕大勝,當急救之,瀉寒以熱,除濕以燥,大升大舉以助生長,補養氣血,不致偏枯。聖人立治法雲,濕氣大勝,以所勝助之,用風木上升是也。經云:「風勝濕。」是以所勝平之,當和調胃氣而滋元氣。如不止,用風葯以勝濕,此之謂也。 第二十六節,血崩服寒葯變寒用熱治法薛立齋曰:有婦人患崩,過服寒葯,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加附子;崩減,日服八味丸愈又有久患崩,服四物涼血劑,或作或止,有主降火,如腹痛,手足俱冷,此脾胃虛寒所致,先 用附子理中湯,次用濟生歸脾、補中益氣二湯,崩頓愈。若泥痛無補法,則誤矣。(慎齋按〔已上三條,序血崩之屬虛寒為病也。血崩屬火熱致病者多,崩中日久,則熱變為寒,亦有服寒涼過甚,中寒內生者,東垣、立齋之案治,小可不留意也。崩漏有實、有虛、有熱、有寒,寒熱虛實之辨明,而治法可以不忒矣。第二十七節,崩漏有五色之分王叔和曰:五崩何等類?師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 血。第二十八節,崩有陰陽以五色分五臟屬虛冷所致齊仲甫曰:受熱而色赤者,謂之陽崩。受冷而色白者,謂之陰崩。五臟皆虛,五色隨崩俱下,一臟虛,隨臟見色而下。其色白如涕,知肺臟之虛冷也。其色青如藍,知肝臟之虛冷也。其色黃如爛瓜,知脾臟之虛冷也。其色赤如絳,知心臟之虛冷也。其色黑形如肝血,知腎臟之虛冷也。五臟俱虛,五色相雜,謂之五崩。第二十九節,崩漏有陰證陽證之分龔雲林曰:崩漏之證,有陰陽。若埽人年五十後,經止數年,忽然又行,兼腹痛,或身熱囗渴者曰崩,此陰謹也。若婦人年三十四十後,經行三十日,涌暴小止者曰漏,此陽證也。(慎齋按〔已上二條,序崩漏有陰陽、五色、五臟之見證也。第三十節,血崩心痛名殺血心痛陳良甫曰:婦人血崩心痛,名曰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者,亦虛也。用馬賊骨炒末,醋湯下失笑散。第三十一節,血崩心痛屬血虛心無所養薛立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周多,心無所養,以致作痛,十全湯倍叄、術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陰血耗散者,烏賊丸收 之。(慎齋按〔已上二條,序血崩有兼心痛之證也。第三十二節,治崩漏先調其氣許叔微曰:治下血不止,成五色崩漏,香附是婦人仙藥,醋炒為末,久服為佳。又曰:女人以氣血為主,小知因氣小先理,然後血脈不煩,即生崩帶諸證,抑氣散,異香四神散,大有奧理。(慎齋按〔香附味辛氣溫,能行十二經八脈,為血中耗氣之葯,婦人虛寒,氣鬱不舒,用之固宜。若陰虛血熱,有囗乾燥渴,骨蒸,五心煩熱等證,而必謂婦人之仙藥以用之,末免抱薪救火矣,慎之。第三十三節,崩與漏有分證治法李太素曰:崩為急證,漏為緩病。崩必是大怒傷肝,衝動血海;或火盛之極,血熱沸騰而然。漏則房勞過度,傷損沖任二脈,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小時漏泄。崩宜理氣降火升提;漏宜滋陰養氣養血,或兼制火。第三十四節,治血崩有初中末之三法方約之曰:血屬陰,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故七情過極,則五志亢甚,經血暴下,久而不止,謂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復其舊。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涼,則滔天之勢小能遏。若止澄其源,而小復其舊,前孤陽之浮無以止,不可不審也。(慎齋按〔治崩之法,有消逐污血,有寒涼降火,有收澀固脫,有大升大舉,有扶脾健胃,有補氣補血,有溫暖下焦,種種不一。方氏三法,分初中末,有倒行逆施之弊,予謂中法當為初法,初法當為末法,末法當為中法,庶無差治也。第三十五節,治崩漏宜調脾胃為主薛立齋曰:人以脾胃為本,納五 ,化精微,清者入榮,濁者人衛,陰陽得此,是謂橐 。人得土以養百骸,失土則枯。東垣以飲食自傷,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小降,乃生 脹,所以胃 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入中焦,當用補中湯,使濁氣得降,不治自安。若因飽食後致崩漏,是傷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所致,宜甘溫之劑調補脾胃,則血自歸 。若誤用寒涼,損傷胃氣,則不能攝血歸經。東垣曰:「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湯收功。」厥有旨哉,此皆從脾胃本源病治,不可不知也。(慎齋按〔已上四條,序治崩漏之大略也。第三十六節,婦人血崩服四物湯問王海藏曰:婦人月事不至,是為胞閉,為血不足,宜服四物湯。婦人崩者,是為血有餘,亦服四物湯何也?曰:婦人月事不至者,內損其原,不能生血,故胞閉不通,是血不足,宜服四物湯,是益原和血之葯也。崩中者,是血多也;暴損其原,是火逼妄行,涸竭為根,亦宜四物湯,乃潤燥益原之葯也。第三十七節,崩漏屬虛熱用藥之法朱丹溪曰:崩漏有虛有熱,虛則下溜,熱則宣通。氣虛血虛,皆以四物加叄、 。因勞力者加升麻,熱加黃芩,寒加乾姜。又曰:漏下乃熱而虛,四物加黃連。崩過多者,先用五靈一服。紫色成塊者,血熱也,四物加柴胡、黃連,後用四物加黑姜。急則治標,用白芷湯下百草霜。第三十八節,崩漏分諸證用藥之法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又云:「陽絡傷,血外溢,陰絡傷,血內溢。」又云:「脾統血,肝臟血。」其為患: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經。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下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行。或因怒動肝火,血熱沸騰。或因脾經鬱熱,血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傷而下崩。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六君子加芎、歸、柴胡。脾胃虛陷者,補中湯加白芍、山梔。肝經血熱者,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蒼朮。肝經風熱者,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加山梔、白芍、丹皮。若怒動肝火,亦用前葯。脾經鬱火者,歸脾湯加山梔、柴胡、丹皮。悲傷胞絡者,四君子加升、柴、山梔。故丹溪、東垣云:「凡下血證,須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也。若大去血後,毋以脈診,急用獨叄湯。若發熱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假熱之脈也,尤當用人叄。此等證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察其中有胃氣受補則可救,設用寒涼,復傷脾胃生氣,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第三十九節,血崩用藥有三治醫壘元戒曰:女子經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澀之益之。血閉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則四物人紅花,調黃 、肉桂。次則四物人紅花,調鮫鯉甲、桃仁、桂,童便和酒煎服。末則四物人紅花,調易老沒藥散。(慎齋按〔已上四條,序治血崩用藥之大法也。第四十節,血熱崩漏用荊芥四物湯論武叔卿曰:血藏於肝, 氣小升,則熱迫於下,故血不能藏而崩也。況厥陰之經環陰器,廷孔前陰皆屬之荊芥升肝氣,香附理肝氣,條芩除內熱,四物養血涼血,故能收功也。第四十一節,血熱崩漏用河間生地黃散論武叔卿曰:河間生地黃散,治經漏不止,脈虛洪,經水紫黑。夫脈虛洪者,氣不足也。紫黑者,熱之甚也。黃 所以補氣,氣盛則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氣中之火;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涼,尤慮妄行,故以生地、黃連涼心,芍藥、甘草緩肝益脾,柴胡升畢,枸杞、地黃,又肝腎同歸者也。第四十二節,熱崩用涼血地黃湯論武叔卿曰:涼血地黃湯,治婦人血崩小止,腎水陰虛,鎮守胞絡相火,血走而崩。夫陰者,從陽而亟起也,血屬陰,陰不自升,故諸經之血,必隨諸經之氣而後升,若氣有所陷,則熟迫血而內崩矣。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之火;心者,火之主也,故以生地、黃連治火之原,知母、黃芩滋水之母,歸尾破瘀,紅花生血,所謂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餘,蔓荊涼諸經之血,升、柴、防、羌、? 說b細辛諸風葯,皆所以升諸經之氣也。諸經氣行,則陰血不得不隨之而起矣,故曰從陽亟起也,有是證者法之。(慎齋按〔血崩不止,則去血過多矣,方中風葯大半,不敵生地一味,獨小慮風葯燥血乎?雖雲升舉,而血之耗者已多,用力者酌之。第四十三節,虛寒崩漏用丁香膠艾湯論武叔卿曰:丁香膠艾湯,治婦人崩漏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小節,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按之無力。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厚衣被以禦寒,白帶白滑之物 多,間下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不多,右尺脈時微洪。屋漏水暴下者,是弦急脈為寒多,洪脈時貝乃熱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脈時出者,命門胞絡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成屋漏水之狀也。以四物湯加丁香、阿膠、生艾。第四十四節,虛寒崩下用鹿茸丸論武叔卿曰:鹿茸丸治經候過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氣,臍腹冷極,則汗如雨,兩尺脈微小,由沖任虛衰,為風冷客胞中,氣不能固,可灸關元百壯。夫丹溪以紫黑為熱,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氣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然女子氣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溫而後氣升血行。如鹿茸以血成形,由氣而長,血隨氣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生升。又以附子、艾葉,佐而溫之;以赤石脂、禹餘糧鎮而固之;柏葉清之:歸、地續斷補之,誠下元虛寒之全力也。不加人叄,豈無意焉,而灸關元之意可想矣。第四十五節,虛寒崩漏用伏龍肝散論武叔卿曰:伏龍肝散治勞傷沖任脹虛,非時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難,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囗乾,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夫五色者五臟之色,崩久則五臟氣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見焉。蓋血生於氣,而化於中焦,氣生於下元,而培於脾胃。如臍腹疼痛者,下元氣寒也,以艾葉溫之。黃瘦食減無力者,中焦氣寒也,以乾姜暖之。伏龍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濁之能。肉桂、甘草,和榮衛而通調血脈。麥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虛煩囗乾。石脂、當歸,補血以固脫。通之、澀之、溫之、濡之,誠治久脫藏寒之良方也。第四十六節,勞傷崩漏用當歸芍藥湯論武叔卿曰:當歸芍藥湯,治婦人經脈漏下不止,其色鮮紅。先因勞役,脾胃虛弱,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熱悶亂,惡見飲食,四肢倦怠,大便時溏,東垣制此方,一服後,諸證悉去。大抵因勞役下血,若拘血熱之說,用四物加黃芩則不愈矣,蓋血虛須兼補氣,譬之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