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句偈摘錄 【乾隆大藏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法師恭誦)

卷一句偈摘錄

  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卷二句偈摘錄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卷三句偈摘錄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卷四句偈摘錄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0。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卷五句偈摘錄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卷六句偈摘錄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凈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凈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卷七句偈摘錄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0。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饑渴貧窮,應念銷散。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凈戒律,悉得清凈。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咒名如來頂。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卷八句偈摘錄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髮生。顛倒妙圓真凈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凈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凈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凈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凈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凈,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凈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凈修證,漸次深入。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凈。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卷九句偈摘錄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凈,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氵曶,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凈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卷十句偈摘錄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凈,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強力推薦有聲經文--《大佛頂首楞嚴經》

想聽聞 【乾隆大藏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經文的有福有慧有緣人,請點擊:http://www.tudou.com/home/item_u61260129s0p1.html

楞嚴經原文讀誦第一卷

楞嚴經原文讀誦第二卷

楞嚴經原文讀誦第三卷

楞嚴經原文讀誦第四卷

楞嚴經原文讀誦第五卷

楞嚴經原文讀誦第六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讀誦第七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讀誦第八卷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九卷

楞嚴經原文讀誦第十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最後佛說:「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聽經的好處: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限也。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

出處:佛說堅意經

末法時期,佛弟子護持正法,當首推《大佛頂首楞嚴經》。而真正護持《楞嚴經》,又當首推護持和弘揚原經經文。虛雲老和尚曾說:「學習《楞嚴經》,只管讀誦、聽聞原經經文,就一定會有悟處,能悟多少算多少。」

又當今世界,災難頻繁,若想自救,若救世界,請您發願,至心聽聞,晝夜播放《大佛頂首楞嚴經》有聲經文。並發心護持,廣泛傳播,以緩解世間眾生的共業和災難。真佛弟子,必當仁不讓,讓我們共同努力吧!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說楞嚴經先滅?因為該經所講的道理太真實啦!天魔外道受不了,所以用種種方法來破壞、來消滅它。首先造出謠言,說楞嚴經不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的經,而是後人偽造的經,這是外道強辭奪理的說法,故意破壞真經的卑鄙手段。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 虛雲老和尚

在佛教里,所有的經典,都很重要,但是《楞嚴經》更為重要。凡是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楞嚴經是佛的舍利,楞嚴經是佛的塔廟。所有的佛教徒,必須拿出力量,拿出血汗來擁護這部楞嚴經。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逐漸而滅。』如果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因此,我們佛教徒,必須以性命來護持楞嚴經,以血汗來護持楞嚴經,以行願來護持楞嚴經。令楞嚴經永住於世,發揚光大,流通到每粒微塵中。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去,流通到盡虛空遍法界中去。如果能這樣,正法就能大放光明。

——宣化上人

《楞嚴經》是正法的代表,一旦消失,就意謂著佛教徒混淆是非,真假不分,魔教自然得勢,正法便難以住世。因此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逐漸而滅。」因此在佛教里,雖然所有的經典都很重要,但唯獨《楞嚴經》更為重要。凡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

身為佛子還應當清楚:所謂『法滅』,不是書本滅,而是學這個法的人沒有了(或者學如無學)!因為法為人說,法由人傳。如果沒有人能傳承法的思想、實踐法的功用,那麼即使滿街都是經書也毫無意義,這就是法滅。

佛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正是因為末法眾生根性漏劣,認少為多,識淺為深,以乏為足,不肯深入經藏,不思續佛慧命,反侮學子為「雜學不專」,漸令無上大法束之高閣。——所謂滅法者,非由外而滅,皆是自滅。所謂魔教,也非外來,皆是自心魔。

欲令正法重現,必首推楞嚴大經!欲令佛法久住,必首推楞嚴大經!值此時代,邪說流行,禍患頻生,更需要弘傳流通此經,以正人心、僻邪說,導人於正信。弘傳楞嚴大經,實為教內最要之務,一切法事,莫過於此!

——高雄文殊講堂 慧律法師


推薦閱讀:

什麼是大藏經?
佛陀是怎麼教我們布施的

TAG:法師 | 乾隆 | 楞嚴經 | 乾隆大藏經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