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知音 知己

朋友 知音 知己

朋友、知音、知己,是處世論交的言辭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三個詞。它們經常混用卻又有著微妙的實質區別。

《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對知音、知己的詮釋大致相同,說知音都源自於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演繹為,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和知己朋友;說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的人。

從歷史看,知音遠比知己出現得早:知音源出於春秋故事,《荀子·勸學篇》就有「伯牙鼓琴,六馬仰秣。」的記載。那就是形容伯牙琴聲優美,連馬都抬起頭來邊聽音樂邊吃草(看來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懂得音樂能增進家禽家畜食慾的科學道理了)。到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把它演繹為《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說善解音律的鐘子期能從俞伯牙抑揚頓挫的琴聲中聽出洋洋乎意在高山、湯湯乎志在流水。後來鍾子期因故聽不到俞伯牙的琴聲而抑鬱致死,俞伯牙也因失去知音而摔碎瑤琴不再彈。於是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美名揚天下。

到近代以雲南反袁世凱的名將蔡鍔與京師名妓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拍成的電影《知音》和那首優美纏綿的插曲,更使知音一詞披上了浪漫情調。而知己一詞我們最早見於唐代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二者發源相距上千年。

從字面上看,同一知字,是知道曉得之意。知音、知己都是動賓結構的名詞,都表示相互理解感情深厚。但是知音偏重於聽,能聽懂我的本心本意,聽出潛台詞和弦外之音;而知己則偏重於了解知情,就像春秋時的管仲鮑叔牙那樣的相互了解。

知己、知音都用作褒義,作為名詞,當朋友講,相互之間不是經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也不是抱團結夥的鐵哥們,不必為哥們兩肋插刀。而知音知己間相互比較理智,是跌倒時可以扶你起來,歡樂時與你分享,困窘時雪中送炭的摯友;是精神的驛站,心靈的港灣,可以敞開心扉敘說,作高山流水的交談;是那種結緣時相見恨晚,說再見時依依不捨,分別後天各一方時不必悲傷的那種君子之交。

和朋友有男朋友女朋友一樣,知己也有紅顏知己藍顏知己,只是知音卻沒有像這樣的專門詞語,但看來都沒有性別之分,都是指心靈相通、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知音並不等於知己。比如一場音樂會,演奏者與眾多聽眾皆可互為知音,但未必知己。再比如網路,就像我的博名,網友知道有個古怪的博名叫悲繩墨,也可以從我的《卷首語》中知道博名源由,還可以從我的博文中情感觀點和文化修養,對諸多觀點形成共識,這樣的博友可算知音了,但是他們並不知道我的身世經歷,不識廬山真面目,不能算是知己。

於是我們知道,朋友—知音—知己之間在情感交往上存在一種遞進關係,或者說,知音知己是朋友中的摯友。這正所謂朋友遍天下,知音有幾人;千古難得一知音,魯迅更是感慨人生得知己足矣!

知己知音也不是水晶心玻璃球絕對公開透明,也應保持適當距離,相互間也會有隱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隅死角,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走不進去,想讓對方抖出全部隱私來共產,那必然要失去朋友和知音知己的。

推薦閱讀:

紅顏與知己、知音、知心
人生何處話知音
友不貴多,貴在知人,知心,知音,知情
知音.知己.朋友 ?
人再完美, 也需要知音

TAG:朋友 | 知己 | 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