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證嚴法師:八大人覺經講義3

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

愚疑生死。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愚疑生死

  眾生常流轉於愚疑生死中,愚疑是不明道理,醉生夢死,只知追求享受,造諸惡業。於四大調和──身體健康、行動自如時,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所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以為每天都會如此安樂。卻忽略了「明月不常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的道理,因而極難想像無常變化於瞬間的可能,而只顧耽於眼前的欲樂。

  世人所認為的孝,都以物質為主,以為在日常生活中能供給父母吃飽、穿暖或物質上的享受,就是盡孝了,其實不盡然。

  佛陀所說的孝道是:除了物質生活安逸之外,重要的是──能使父母離愚痴、長智慧得永恆的心靈解脫。

  佛陀成道後,專程回到皇宮度化父王信仰佛法,並感化了養育他的姨母出家;又於圓寂之前,特地到忉利天為母說地藏經(地藏經被稱為佛教孝經)以報母恩。

  又有高僧蓮池大師做七筆勾文,第一筆勾文:「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離得塵垢,子道方成就。啊!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文中的意思是:父母恩德重如山丘一般無比崇高,雖然極盡世間美物孝養,亦難盡報其愛徹骨髓、牽腸剖腹的宏恩於萬一,也無法救親得脫五道;故云:「親離得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父母能得超脫,做人子的孝道才可完成。

  要如何使父母能離塵垢呢?有二種方式:

  一這是自修:自修才能自得,地藏經說過,在生的眷屬用最虔誠的態度,請法師誦經超度,即使再恭敬,七分功德,六者生者自得,亡者只能得七分之一。所以要讓子孫為我們做功德,倒不如自己去做,才能分分己得。好好自修是得道解脫的因,如期望後人代做「超度」,那種希望實在是太渺茫了。所以我們應引導父母踏入佛門,好好體解佛法,及時自修。

  佛教中有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組織了一個僧團,浩浩蕩蕩的回到他的國家宣揚佛法。他要回國之前先派遣弟子向父王報訊,凈飯王聽說兒子要回了的消息,非常高興。天還沒亮就帶領全國的大臣,到大河的岸邊等候。那時佛陀也帶了他的僧團來的河的彼岸,隔岸相對,看到對岸僧團莊嚴的氣氛,全國人民油然興起歡喜、敬重、虔誠的心理。

  佛陀用竹筏一批批的把僧眾度過河,凈飯王把他們安頓在一個清凈的地方,供養他們。等他們吃完飯,凈飯王與大臣到佛住的地方,看到僧眾們服裝整齊,形象莊嚴得不可冒犯,竟看不出那一位是自己的兒子──佛陀(他們已分離十四、五年之久)。那時佛的弟子阿那律(佛的堂弟),就上前引導。凈飯王見到佛陀,心中難免有父子之想,阿那律告訴王說:「大王啊!你知道嗎?佛陀現在是三界之師、人天之父,以超越人間,智慧圓滿,覺行齊備,是超越三界的聖人,你不能做父子之想啊!」凈飯王聽了頓時覺悟,做皈依佛想,於是便對佛虔誠禮敬。有人就說:這是違背世俗之禮儀啊!

  「我生他的是血肉之身,是有生有死,會腐爛散敗的不凈身體。而他給我的是清凈不死的慧命,所以我依他為師,理應做禮。」凈飯王並向大眾說:「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雖然身為國王,但行在五欲之中。我的兒子能成就佛道,給我一分光明,一個解脫的機會,這真是殊勝的因緣……。」

  所以說真正的孝道,不是物質的供給,而是要救親,而救親之道在於使父母得道解脫。

  二是仗子的道業:我們的身軀來自父母的精血,父母無法做的,我們應以他遺留給我們的精血骨肉,為父母修、為父母做,把功德迴向他們。因為我們的身體都是父精母血所結成的,體中精血是父母遺留給我們的延續物。所以做子女的如能好好修持而有成就,那麼父母也可得福德受用。

  因此,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趁現在能自由說話、自由走動的時候,趕快去做,去福利人群、去宣揚佛法、去導人向善。不要把能說話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業上,也不要把能行動的身體用在吃喝玩樂、耽戀物慾中,否則有損子道,生有何益?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因為眾生「愚疑生死」,耽戀眼前欲樂,不知生死之苦。

  所以「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多聽、多學,就能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大樂。

  成就辯才

  說法辯才有: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這就是四無礙辯才,也可稱為四無礙智。

  一、法無礙:佛陀的教法是圓融的,能隨眾生的根機去分析教法名相,使人心能通達,這就是法無礙。

  二、義無礙:通達諸法義理,能為眾生諄諄善導、細細分析,就是義無礙。

  三、詞無礙:運用深妙教義,面對眾多的人群,知道利用各種適切的言辭、言語去分析,使人人都能了解佛法教義,這就是詞無礙。

  四、樂說無礙:是隨順眾生的根性所需的教法而說,能圓融無礙、毫無厭倦,是樂說無礙。

  佛陀說法有兩種方式:一、所他語意,二、隨自語意。

  「隨他語意」,是同樣的道理要看眾生的根機、知識能聽懂什麼,就以什麼方法來教導,說方便法,諄諄善誘。

  「隨自語意」,就是把佛陀自己想說的法,也就是成佛之道、奧妙的真理實相,隨著自己的心意而暢說無礙。

  不管隨他語或隨自語,都是四無礙智。有如此辯才,才能教化一切眾生,遠離愚疑生死。

  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度眾生有兩種工具:

  一是身的威儀,也就是「色」;二是口的說法,也就是從「聲」。如果能夠把身心見解、觀念、行為舉止改正過來,行為律儀就可俱足,而所表現的形態就自然而莊嚴。然後運用智慧辯才去說教法化,使一且眾生都得到究竟的大樂。

《八大人覺經》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眾生都是受業力牽引來到人間。業分善業、惡業;惡業的眾生如無善緣,這個惡業的種子就會生生不息,所以有很多業障重的人,時常苦不堪言,往往有接連不斷的災害發生。

  人往往在貧苦中再造惡業,不由自主的「橫結惡緣」。有一位男子因家貧又不守家業,竟然為了太太生產時缺錢,向老母親要錢,母親不給,一氣之下殺死母親,這些都是貧窮造的業。

  菩薩布施

  真正要做菩薩,就要常行布施。台北有位女士,原本要把她生的積蓄留給兒子,後來,她認為把錢留給兒子所能發揮的功效限,但建設醫院卻是千年百世都在發揮愛的功能,永遠都在放出愛的光輝。因此,她就以兒子的名義捐出一大筆錢,這就是菩薩的布施,愛的教育。

  我們一定要能提出這份菩薩精神來從事社會福利事業,希望大家把這份菩薩的精神用在家中,再以媽媽的愛心推廣於社會──人間。把世間哀叫苦難的眾生當作是我們的兒子一樣地去愛他,這就是菩薩,如能把菩薩智慧用在家中,發揮這份愛的教育,這就是先生事業中的知識賢婦,也是兒女心目中的慈愛良母。

  布施除了「財施」以外,還要注重「法施」與「無畏施」。「法施」就是精神教育。「無畏施」則使眾生消除恐慌,離開罪惡的險道。

  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我們應該「怨親平等」就像慈濟本著「誠」與「正」,以誠懇、公正的態度去救助那些的確需要幫助的眾生,無怨無親,一律以平等看待。菩薩只有愛,永遠沒有憎怨的心、惡的念,無論過去曾與人結下任何惡怨,我們也要放棄這分怨念。孔夫子教學生要以德報怨,何況我們是要學出世的菩薩法,怎可有怨恨在心呢?既然是菩薩平等的心,當然就無怨無親的念──也就不念舊惡了。釋迦牟尼佛受提婆達多生生世世的迫害,但佛陀在法華經中還為提婆達多授記。他成佛的時間,依報、正報都比其他的弟子莊嚴,這就是以德報怨的精神。所以說「不憎惡人」,我們不可對惡人起憎怨心,這就是菩薩的平等心。

  佛陀教導眾生要修大直道,雖然尚有其他很多方便法門,但人在世間的時間不長久,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既然有一條筆直的康庄大道,可從凡夫地直通佛的境界,為何我們不走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正的菩薩道。我們應向這條福慧雙修的大道直走,不僅偏在少善根,應兼顧大福德。如此,極樂世界就在眼前。

推薦閱讀:

法學是大人的學問?!
民間的大人蔘堪比真人蔘, 化痰解毒、降三高
母親大人葬儀使用對聯
《孫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啟示
愛喝茶,是大人物的共同點

TAG:法師 | 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