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世界》2016.01期目錄與作品(四)

詩詞鑒賞

鄭 瑛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上官儀(約608-664),字游韶,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貞觀進士。官弘文館學士、西台侍郎等職。永徽時,見惡於武則天,麟德時又被告發與廢太子忠通謀,下獄死,籍其家。詩多應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時稱「上官體」。又歸納六朝以來詩歌中對仗方法,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對律詩的形成頗有影響。原有集,已失傳。

【鑒賞】作者上官儀是唐初重臣,又是官廷作家。其詩作代表齊梁餘風,綺麗婉媚,有「上官體」之稱。

劉餗《隋唐嘉話》載,唐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儀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即興吟詠了這首詩。當時一起在皇城門外等候入朝的群臣認為此詩「音韻清亮,望之猶神仙焉」。可知此詩是上官儀任宰相時所作,是在他仕途上最得意的時候。

全詩寫他在凌晨由家入朝時沿洛水大堤這條官道信馬由韁的見聞和感受。高宗時,東都洛陽百官上早朝還未設「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須在破曉前趕到皇城外等候。當時的東都皇城傍依洛水而建,城門外便是天津橋。因宮禁原因天津橋入夜落鎖斷絕交通,到天明早朝時才開鎖放行。所以早朝的百官都提前來到橋下的洛堤上隔水等候開禁放行,宰相也不例外。

詩的前兩句寫策馬沿洛堤到皇城門外天津橋頭等候的情景。作者以洛水起興,謂洛水含情脈脈地靜靜流淌,我每天都策馬沿著洛堤進宮早朝。首句暗化古詩《迢迢牽牛星》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以男女喻君臣,表明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流露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得意神氣。次句一個「歷」字,既有多次、重複之意,又表明自己習以為常、心意悠然的風度。

後二句是到了天津橋頭等候入朝時的即景抒懷。這是一個秋天的凌晨,曙光已現,紅霞滿天,月掛西山,鵲鳥出林,金蟬鳴噪,加之河邊野外的晨風吹拂,秋意更濃。第三句巧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郎星稀,烏鵲南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意,取其禮賢下士,收攬人心,艷陽欲出,鵲飛報喜之情,足見天下太平的景象,又流露出自己執政治世的不凡氣魄。末句借用了陳朝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中「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之意,用以暗示即使在這樣的太平盛世,也有人發出煩躁的雜音,流露出作者對那些失意者所發的「不平不鳴」的不悅之意。

總的看來,此詩確屬作者在春風得意時的精心佳作,其特點是巧於構思,善於描景,工於化典,精於修辭,把自己重權在握的神氣表現得相當突出。

張 越

蝶戀花

晏 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七歲能屬文,真宗景德初年(大約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得到皇帝讚賞,賜同進士出身。仕真宗、仁宗兩朝,歷任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宰相。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後降工部尚書,知穎州、陳州、許州,稍復至戶部尚書,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卒謚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一生著作豐富,有詩文集二百四十卷,編選梁陳以後詩文一百卷,均不傳。晏殊詞主要表現富貴人家景緻氣象及閑愁閑緒,承南唐傳統,為北宋初期一大家,尤承馮延已深婉含蓄的風格。王灼在《碧雞漫志》第二中贊曰:「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

【鑒賞】這是晏殊一首頗負盛名的傷離懷遠之詞。主角是一位閨中人。

上闋主要寫所見。起句寫秋曉庭園中的景物。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上去又像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傲霜盛開的幽潔品質,象喻高雅。這裡用「愁煙」與「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情感移於客觀事物,透露出閨中人的高雅和她的哀愁。「愁」、「泣」二字有刻畫痕迹,但在借外物抒寫心情、瀉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兩句寫深秋清晨,羅幕之間盪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在充滿哀愁、對季節特別敏感的閨中人眼中,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之寒而離去的。這與其說是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閨中人的感覺。閨中人不僅在生理上感到深秋的微寒,而且在心理上也盪瀾著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雙飛」,更反襯出人的孤獨。這兩句只寫客觀景物,不但未著明顯的感情色彩,而且兩種物象之間似乎還不一定有什麼聯繫,但細品起來,其味無窮,藝術表現非常委婉含蓄。

後兩句從今晨回溯到昨夜,明點「離恨」,成為全詞的詞眼,表現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景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將斜光照透朱戶,直到天亮,原很自然。既如此,人們不應該去怨恨它,但閨中人卻偏要去怨恨。這種彷彿無理的埋怨,正有力地表現了閨中人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觸,又一次讓人感到其瀉意的深婉含蘊。

下闋主要寫所思。前三句承上闋「到曉」,折回寫今晨登上高傑遠望的情景。「獨上」應上闋「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是從一夜無眠中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望之所見,而且也包含有對昨夜通宵未寐時卧聽西風飄落葉情景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精確地傳達出這一自然景象給予閨中人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瑟,人又孤獨,似乎應接著抒發閨中人憂傷低回之音。但作者卻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闊的境界:一人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這樣寫,不僅能表達閨中人有登高望遠的蒼茫百感,也隱示閨中人有長久不見所思的空虛惆悵。而這種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能給閨中人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馳望騁懷。這種意境從「望盡」二字中可以充分體味出來。此三句儘管包容瞭望而不見的傷離情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盡鉛華,純用白描;意境高遠,氣象宏大,成為名言警句。

末尾兩句緊承前面。高樓馳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彩箋是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閨中人慾寄思念之詩書音訊這種強烈願望,與所思之人遠離故鄉又不知宦遊何處而音書無寄這種可悲現實對照起來描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全詞也就在這渺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與「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遠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了搖曳不盡的情致。

全詞上、下闋之間,在境界、風格上是有區別的。上闋景取較狹,偏於婉柔;下闋境界開闊,近於悲壯。而上闋於深婉中見含蓄,下闋於闊遠中有蘊涵。但全篇仍貫串著意象虛涵概括這一總的特點,閨中人的音容面貌若隱若現,因而具有婉約詞中少見的境界寥闊高遠的特色。

詩詞解讀

周篤文

勇開生面霍公詩

蜚聲四海,壽屆期頤的松林霍公,不僅是一代通才,文史泰斗,而且在詩詞領域,也錯綜參會,卓為大家。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霍眾特,十六歲即考中秀才,為一方名士。對聰慧過人的松林,更是悉心培養,無微不至。兩歲就教其識字,三歲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練書法。五、六歲背詩文、調平仄、查韻書,十二歲即開始作詩。就讀天水中學時,便發表散文、新舊詩詞,有天水神童之譽。于右任先生贊為「我們西北少見的青年」。盧溝橋事變,激起少年霍松林的滿腔忠憤,連續發表了《盧溝橋戰歌》、《哀平京》、《哭佟趙二將軍》、《聞平型關大捷》、《驚聞南京淪陷,日寇屠城》等史詩般力作。時才十六歲。抗戰勝利五十年後詩翁以此榮獲了「以筆為槍,投向抗戰」的獎牌。

松林先生於1945年,這位西北放羊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大學,受到胡小石、朱東潤、羅根澤、汪辟疆、陳匪石等國學大師、頂級學者的厚愛。錢仲聯先生云:「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於詩尤得髓於汪方湖,於詞則傳法乳於陳匪石。」從而打下了深厚的學術基礎和詩藝根基。他的抗戰詩作初試新聲,確大放異彩:其《盧溝橋戰歌》云:「偉哉我守軍,愛國不顧身。寸步不讓寸土守,直衝彈雨摧槍林。守橋健兒力戰死,守城壯士分兵出西門。揮刀橫掃犬羊群,左砍右殺血染襟。一以當十十當百,有我無敵志凌雲……竟使強虜心膽裂,一夕丟盡大和魂。」可謂字字噴血,句句驚雷之作。其《驚聞南京淪陷,日寇屠城》:「虎踞龍盤地,倉皇竟撤兵。元戎方媚敵,狂寇已屠城。血染長江赤,屍填南埭平。此仇如不報,公理更難明!」「忍見人文藪,又成地獄圖。死傷盈百萬,揮淚望南都。」真可謂悲慟天地,鐵證如山,是倭寇罪行的實錄。一九四六年中大複員南京。他受到于右任老人的邀請,創作了《丁亥九日于右任先生簡召登紫金山天文台得六十韻》的洋洋大作。更是大獲稱讚,盛傳一時。其發端六句云:「鍾阜壓江漘,勢與泰華埒。陡起插天關,穴此日與月。煙嵐相澒洞,雲霞忽變滅。」極寫其參齊天地,光耀日月之山水勝概。可謂筆力萬鈞,獨開生面之作。後八句「登高豁遠眸,述志舒健筆。同室忌鬩牆,兆民貴團結。致富追西歐,圖強繼先烈。奚用觀天文,豈徒理秋祓?」則抒發了作者豪情遠抱,表達了企盼兩黨團結,圖強建國,振興華夏的願望。不愧為紀游之傑作。

四九年中大畢業後,松林先生婉拒右任老人赴台之約而受陳匪石先生之聘,就任重慶南林文法學院副教授,時年二十八歲,這是絕對的破格之舉。解放不久先生應西北大學校長侯外廬之聘到師範學院任教。此後六十餘年畢力從事文藝理論、文史研究及詩詞創作諸方面工作。均取得巨大的獨創性的成就,成為一代斗山,詩壇宗匠。他是韻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與中華詞賦的創始人,並榮任中華詩詞學會榮譽會長,而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霍老的詩詞,海涵山負,博大精深,尤能勇開生面,密切反映時代的新機與風貌,獨創一種雄渾雅健的風格。比如其下放幹校諸作,反映親身經歷,真能窮形極態寫出了文革中知識分子的苦難與心態。如《放逐偶吟》:

一息猶存虎口余,破窯權寄野人居。

翻江倒海吾茲懼,淑世匡時願豈虛。

休恨無門可羅雀,也知有釜亦生魚。

攜家放逐寧關命,佳氣曾傳夜滿閭。

雖然虎口餘生,百厄叢集,寄身破窯,仍不忘濟世匡時的責任,與對光明的希冀。較之杜工部秦中吟之作,亦未遑多讓。

其《悼周恩來總理》云:

妖霧迷靈曜,哀音泣電波。

兆民垂熱淚,四海咽悲歌。

竟毀擎天柱,誰揮返日戈?

短弧猶射影,偉績豈能磨?

此詩作於一九七六年元月,簡直是討伐四人幫的檄文。靈曜喻領袖,短弧指江青,皆極高明而巧妙,非凡手所能想像。至其《自蝸居搬入教授樓最高層地接杏園,雁塔、終南皆在眼底喜賦》則完全是令一番氣象了。

豪氣徒招十載囚,暮年著我最高樓。

目迎紅日檐前過,手撥烏雲檻外收。

雁塔題詩懷往哲,南山獻壽傲通侯。

童心不老春常在,休嘆蹉跎志未酬。

儼然是對撥亂反正、國運回春的新時代縱情至放歌哦,目迎紅日,手撥烏雲,童心不老,壯志待酬,這不就老詩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嗎!

改革開放以來。詩人更是豪情萬丈,佳句連翩。如《東湖即興》云:「沁脾山色明如洗,潑眼波光翠欲流。楚國姝姿亦堪戀,不尋西子到杭州。」《壬戌冬,王達津師寄詩見懷》云:「信有文思浮渤海,能無詩興詠崑崙。西來東去非難事,桃李春風酒一尊。」《登赤城》云:「赤似丹砂聳若城,山巔一塔勢崢嶸。振衣直上塔頭立,待看紅霞頌晚晴。」以及《自西安飛重慶機中作》:「遠空落日滾金丸,腳底銀濤卷巨瀾。地上愁陰復愁雨,我於雲外看藍天。」皆蔟蔟生新,奇情萬丈,異響於霄之必傳佳作。

霍老填詞繼承匪石翁法乳,綿密高健而有奇致。如作於一九四六的《高陽台·東坡生日》:

香透梅梢,陽回井底,憶公岳降眉山。雅望英操,不孤滂母知言。玉墀新拜龍團賜,卻贏將,貝錦詩成,嶺海顛連。 笛中重譜南風曲,問人間山水,天上何年。萬柳蘇堤,幾蕃搖落春前。大江從卷英雄去,望晴霄,如見芳顏。便相期,汗漫同游,駕鳳參鸞。

詞的上片寫景仰之情,下片述飛騰之意。落腳到相期汗漫同游,托意高遠,氣象高奇,令人拍岸叫絕。改革開放以後,安民樂業,山水旅遊之作頗多。如《水調歌頭·登岳陽樓》:

神往巴陵郡,徙倚岳陽樓。煙波浩渺無際,日月遞沉浮。屈指今來古往,多少騷人遷客,望遠更添憂。裊裊西風起,木落洞庭秋。 時屢換,樓幾毀,又重修。我來恰值新霽,萬里豁雙眸。且莫坐觀垂釣,堪羨同奔四化,破浪縱飛舟。赤縣春如海,何處覓神州。

上片懷古,筆力健舉,神彩飛揚。下片述今,謂莫學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有羨魚情的釣翁,而應縱浪飛舟、同奔四化,把祖國建成春濃如海的神州仙境。此詞可謂意氣風發,結響入雲。

縱觀霍老詩詞,構思之奇,用語之妙以及押韻之活,真大匠運斤,妙不可言。其《大雁塔》云:

千尋飛瀑瀉瓊漿,光帶流金萬米長。

雁塔臨霄復臨水,自驚身影兩輝煌。

詩寫雁塔廣場之音樂噴泉,水柱高66米與塔等齊。這裡擁有世界最長之光帶與最震撼的音響。噴泉如飛瀑從塔周瀉下,舉世無二。末二句臨霄臨水、兩輝煌,構思之妙,氣勢之強,寫到極致了。

又《自西安飛重慶機中作》:

遠空落日滾金丸,腳底銀濤卷巨瀾。

地上愁陽復愁雨,我於雲外看藍天。

從雲霄俯看落日如金丸滾動,長江如銀瀾翻如腳底。而詩翁卻於陰雲愁雨之上,靜賞藍天,真是逍遙物外的天際真人了。

其《陪內子至澧縣訪舊居》:

嶽麓說詩笑語嘩,回門女婿過長沙,

憐君卅載悲風木,白首同來訪故家。

霍老陪胡夫人回娘家,本應婚後三天。而今卻晚了三十年。岳家老輩俱已作古,才得「歸寧」,「白首」回門,語極直白,意其詼諧,而有無窮的感慨在,可謂意味深長。

霍老詩詞用韻,非常靈活,不死摳古韻。他在一首詩中自明本義道:「作詩宜美更宜新除腐推陳萬象春四海風光開眼界新聲新韻助新吟。」提倡放開韻部,譜寫新聲。並帶頭創作了一批出色的新韻詩。如《金婚謝妻》、《九十思親》及本詩皆是。前舉之《自西安飛重慶機中作》中,「丸」、「瀾」是「寒」韻,而與「天」(先韻)相押,即是詩詞通韻之顯例。此法行之已久。夏承燾夫子也是如此。其論李清照詩:

掃除疆界望蘇門,一脈詩詞本不分。

絕代易安誰繼起,渡江只手合黃秦。

其中「門」,元韻,「分」,文韻,「秦」真韻。河南大學華鍾彥教授更是力主詩詞通韻不遣餘力。放開韻腳之說,始於右任先生。在台灣第一屆詩人節上他就提出「詩應化難為易,和大眾接近。」霍老即是此一主張的身體力行者。不拘泥於古韻,大膽採用鮮活的語言入詩,是霍老創作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其詩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霍老是當代詩壇的魯殿靈光,在聶紺弩文學獎中榮獲最高獎乃實至名歸之盛事。值得我們永遠崇敬,永遠學習。

張福有

水魄山魂 怡然自得

——梁東先生詩詞讀後札記

有幸先讀《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深受啟迪,感悟良多。記憶深者,便是詩家的山水情結,觸目難忘;翳然得境,命筆成吟。

「一柱能擎南嶽起,三軍何懼大江橫」

這是梁東先生《七律·梅城卮言》中的頸聯。其氣勢磅礴,自不待言。這樣的詩句其所以能有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全在於以山水為意象,賦自得之胸懷。南嶽,山者。大江,水也。起,形象俱現;橫,意境皆出。一柱,必然能擎;三軍,當然不懼。寥寥一聯,盡得風流。

瀏覽《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直接寫水的詩詞有:湘水、南湖、淮水、皖江、沙河、響沙灣、梅溪等。從這些以詠水為主的華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水」的厚愛之情。「家國忠魂湘水祭」,「萬里洪泚筆底春」。「石堅何所懼,流水大江東。」「大江共白水,匯作天外泉。」「清波何處接天流,濯足披襟萬里舟。」「滄海曾經白髮多,粼粼寄夢夕陽波。」「萬頃波濤家國夢,一溪泓澗古今愁。」如此佳句,不勝枚舉。所有這些,無不傾注作者借水成吟而傾吐家國情懷。諸如「朝天門外水,昨夜過沙河」,更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大沙河是作者家鄉流入長江的河,因暴雨泛濫成災,由衷惦記表姊馬自持老人而作。

梁東先生筆下的水,有時因「盪開一筆」而更加微妙。如:「無求臨空擷紅豆,何來相思一寸灰!不隔青冥復淥水,無關明月下西樓。」便是這般情形。

梁東先生筆下的水,有時又借其形而言其質。如:「斑斕熔鑄一腔血,悲壯登攀幾度關。」「還鄉悲遠路,喋血傲寒松。」是寫血濃於水。「德重冰壺心許國,白雲深處亦桑麻。」是寫水的固態,冰清於水。「無須高燭照紅裝,伴有芳鄰『水立方』。」這是用其轉意。「藝苑躬親防水貨,德懷頂禮拜真人。」轉得更加高妙,俱見性靈與奧妙。

「筆挾風雷進大山,心裁刀尺扣雲關」

這是梁東先生《七絕·貴州青岩赴大山深處小學寫詩牆有感而贈詩》中的首聯。貴州青岩是中華詩詞之鄉,詩鄉含「菊林書法」。注重中華詩教,是梁東先生為之傾心儘力之舉,建樹頗多,開拓功高。

《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直接寫到的山有:天柱山、潛山、皖公山、蒼山、虎山、十萬大山、塗山、定軍山、五台山、紫蓬山、巫山,等等。從這些以詠山為主的錦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山」的厚愛之情。諸如:「任是南圖興國運,擎天一柱勝千峰。」「風梳霧卷四時融,一柱能同碧落通。」「撥去舒王台上霧,此身已在最高層。」「斑竹生來苦,家山稱作虎。」「寄遠南天心有期,萬重山外掛帆時。」「定軍山外三刀嶺,斬將台前八陣圖。」「雲山四面歸鴻遠,棧閣千年古木香。」一一讀來,渾覺妙語聯珠,耐人尋味。

梁東先生筆下的山,有時如同山名:「潛山」。如:「江邊未允懷沙去,千古詩痕土一丘。」筆法十分高妙。江不忍懷沙而去,留作派什麼用場呢?記下詩痕,積痕為丘!這種「潛山」效應,遠勝「十萬大山」!這就是藝術,詩的藝術。

梁東先生筆下的山,有時未必有山,讀來卻直覺有山,就是因為作品中藉其山意,抒其山志。最典型的是《馬山祭》、《詩二首致沈鵬兄》。「落霞斜映馬山巔,投筆何堪曉夜眠。」這是藉《馬山集》之名,寫聶紺弩詩的風骨和人格之山巔。詩中:「雪擁雲封去不留,青松歸路晚山稠。」其中的「晚山」,未必實指,亦當虛擬之意境。但因是藉《馬山集》而賦詩,詩便有了高度,有了靈魂。這是一種成功的筆法,值得借鑒。

梁東先生筆下的山,常常是拔地而起,浩氣干雲。諸如:「瀚海沉雄金三角,煙波萬里獨峰高。」「南天古皖柱擎雲,更得逍遙龍水津。」便屬此例。萬里獨峰,古皖擎雲,是何等氣概?詩以蘊藉,氣可柱天,讀來自然補氣提神。

「清吟山水夢魂中,歲月回眸道未窮」

這是梁東先生《七絕·讀王兆義新著〈歲月回眸〉》中的首聯。山與水的交融,便是山魂與水魄的內在統一。

在梁東先生的詩中,山一句,水一句,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淮水新翻巨浪,家山芳草如茵。」「赤岸魂猶在,蒼山是雪峰。」「思接煙霞淮水岸,視通苦難皖山頭。」類似這樣的佳句,在梁東先生僅一年中的詩作中就可隨手翻到,可以說明這不會是一種巧合。「錯節盤根山水共,無盡低回月明中。」山與水的交織,密不可分,相映成趣,已經升華為梁東先生詩詞創作的一種筆法。與其說這是一首首詩中對山水的具體表達,不如說是在詩詞創作中的一種詩化自覺和詩性思維。這就由具體創作成果上升到創作方式與方法的層面。掌握了這方式與方法,就不會是偶然的一兩句此類佳句,而會是一批批表達山魂水魄的華麗篇章。一首詩中,能得一兩句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詩眼,這首詩就有了魂靈。

細品唐·元稹《酬樂天寄蘄州簟》中的:「水魄輕涵黛,琉璃薄帶塵」中「水魄」的深層含義,就不難理解「琉璃」「薄」而「帶塵」的狀況,由此遞進,就容易理解「夢成」「傷」「冷滑」,「驚卧」「老」「龍身」的境地是何番景象了。同樣,細讀清·魏源《游山後吟》:「月下煙中互起滅,山魂樹影疑有無」之錦句,對其中奧妙,令人拍案叫絕!狀山得魂,魂在似有若無中,便得意旨和意趣。拙齋以為,梁公之詩,深得唐·元稹所云「水魄」之奧和清·魏源「山魂」之妙,嘗集「水魄山魂」於一詩,不可不謂梁詩之一奇也。這恰如清同治九年湘陰郭嵩燾《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詩集序》中所言:「游山詩,山水草木之奇麗,雲煙之變幻,滃然噴起於紙上,奇情詭趣,奔赴交會。」「每有所作,奇古峭厲,倏忽變化,不可端倪。」

「鐵臂龍門添華蓋,松江河上滾銀盤」

這是梁東先生在《憶江南·長白月並贈福有同志》中的兩句。此詞作於1998年9月9日,拙齋邀請劉征、梁東、周篤文、鍾家佐、林從龍、楊金亭、丁國成等先生到吉林省白山市出席拙編《長白山詩詞選》首發式暨全國第三屆長白山文化研討會。梁東先生詩興大發,在作《憶江南》之後,又作《風入松·晴滿天池》、《一剪梅·陽曆九月九日登長白山天池》,並在長白山天池畔高唱黃梅戲選段,唱罷又說:「我欲高聲吟唱,方知到此無才。」這便是他《風入松·晴滿天池》的結句。全詞如下:

誰家玉女上高台?皓齒笑顏開。不呼不喚無遮面,等閑是、素凈裙釵。詎是雍容華貴,卻含萬種情懷。 推來詞客扣星垓,踏破一雙鞋。半顛半醉痴迷甚,實難顧、放浪形骸。我欲高聲吟唱,方知到此無才。

此詞,無疑是長白山詩詞中之精華。說到「無才」,不禁想到梁東先生《八十自白》中的:「『才偏缺貝』華光淺,『秀卻添金』底氣微。」可謂妙趣橫生。在從西坡登長白山時,劉征老不讓年輕人,徒步攀登1000餘米,終於登頂。梁東先生雙腿半月板有傷,硬是走了上去,並以「半月板」為上聯出對,一路上無一佳對。把讀《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讀到《瓜洲詩教由點到面形勢喜人有贈》中:「一半銀蟾鋪晚渡,兩三星火是瓜洲」,拙齋忽然想到,這「半月板」的下聯有了:「三星堆」!當然,這是插話。

「一半銀蟾鋪晚渡,兩三星火是瓜洲」,堪稱行雲流水,怡然自得。揚州的瓜洲古渡,是個好地方。1992年5月6日,拙齋去過。水魄山魂,怡然自得,如果作為詩詞創作的一種境界,也未嘗不可,值得體味,值得追求。《舊唐書》、《大唐新語》、《唐詩紀事》、《太平廣記》中都記載唐李百葯「七歲能屬文」,「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築山,文酒譚賓,以盡平生之志。」「穿池築山」,也有作「穿地築山」,未知其確。就本文意,選「穿池築山」更切「水魄山魂,怡然自得」之題,故為之取。

2008年3月29日,梁東先生在梅州市豐順百人詩會上的講話中提道:「我常想,人們為什麼如此關注山水,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什麼有如此強烈的山水情結,說到底,還是因為山水後面所體現的文化和精神。」「山水情緒是一種人文精神,人們從親近自然中獲得了一種精神的解脫、個性的解放。他們崇尚『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濠濮間想』。」這,或許就是梁東先生「水魄山魂 怡然自得」詩詞創作的真諦所在。

壬辰新正,沈鵬、周篤文、張岳琦先生與拙齋聯吟一首七律,半月間得同韻和詩710多首,拙齋首唱陽韻七律,亦得和詩520多首,兩韻合計得和詩1230多首。在周篤文先生鼎力支持下,拙齋考證隋煬帝的《紀遼東》是詞的源頭,整理了規範詞譜,兩年多得全國詩友創作《紀遼東》3200多首。又值調查了8年的《高句麗古城考鑒》一書編校瑣事,苦無時間細讀梁東先生更多大作,管窺蠡測,聊表寸心。失當處,請梁東先生和詩友指正為是。言不盡處,以詞補曰:

鷓鴣天·《梁東詩詞》拜讀有記

缺貝添金何以然,斑斕浴眼醉華箋。原知試紙先濡墨,或可掄才必看山。 長白月,大如磐。照心穿石結根緣。賀春兩韻詩千首,也付遼東一紀間。

紀遼東·梁東先生詩詞創作研討會志賀

大荒極頂嘆無才,邀公再度來。鐵壁龍門同玉柱,俱是朗吟台。 情鍾詩教韻神州,披襟萬里舟。又到家山芳草綠,飛瀑接天流。

古 木

以微明大義 醉夢蘊情真

——序劉純斌《醉夢廬集》

與純斌兄相識多年,我們分別生活在湖北相距不遠的兩座城市。情意所至,每年總有三兩次相聚,把盞欲醉、暢懷人生、略述詩情。我們同姓,宛如親兄弟。他為人善良重情義,謙和而曠達,實為楷模。不同性格的詩人就有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作者文如其人,平實中透著真氣,跌宕間凝聚憂思,字裡行間洋溢著赤子情愫。作者的文學底蘊深厚,其創作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在生活的表現形式上選擇了詩詞,這也是因為詩詞在表現形式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靈性或濃縮性。《醉夢廬集》,就飽含著濃濃的情懷。

《醉夢廬集》,創作題裁廣泛,詩集分為華胥追夢、山川尋夢、田園醉夢、花間拾夢、佳節綺夢、詠物託夢、借韻寄夢、賡酬和夢、喜慶圓夢、緬懷遺夢、市井雜夢等十一章,收錄詩詞作品900餘首,量豐質尤,靈動清越,蘊藉深厚,賦比興點染,無處不含情,嘆為大觀。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主情,詩是言志抒情的文學,是思想感情的藝術結晶。思想是詩的靈魂,感情是詩的生命。情就是人內心對外界事物之感應,是由物象到精神世界之升華。真情的基礎在於真實,從真實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詩才能真實感人。沒有情就沒有詩,就是韻語訴說。所謂有感而發,就是言為心聲,至情至真。作者是也!

情,有國情,鄉情,親情,友情,愛情,人生豪情,托物寄情,借景抒情等等。我欲在拜讀純斌兄的作品之中,就其詩情,聊以膚淺地鑒賞:

詩情,首推愛國情。不少愛國詩人曾留下了不朽名句。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打開《醉夢廬集》,開篇第一章第一節是《華胥追夢·強國夢》。中國夢、強國夢,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夢,也是作者筆下最精彩的夢。純斌兄滿懷激情,重彩濃默書寫了《水調歌頭·強國夢》《沁園春·中國夢》等多首詩篇,展現了華夏兒女「紫氣騰龍沖廣宇,強邦追夢起狂飆」(《國慶歡歌》)的恢宏場景。

詩人的愛國情懷,不是空洞的說教,淺薄的吟唱,而是用形象語言表達詩人的心聲。請看《鵲橋仙·嫦娥奔月》:

常思天府,欲登仙埠,唯有雲梯難鑄。今日嫦娥傲蒼穹,卻驚訝、神仙無數。 從今往後,騰雲駕霧,人間信步天路。攀乘火箭即飛天,又何須、鵲橋駕渡?

填詞,「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王國維《人間詞話》)

上闋,造境:「常思天府,欲登仙埠,唯有雲梯難鑄。」作者用浪漫的手法營造出神話意境,千古憧憬。

下闋,寫境:「騰雲駕霧,人間信步天路。攀乘火箭即飛天,」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嫦娥飛船奔月的情景。

「卻驚訝、神仙無數」、「 又何須、鵲橋駕渡?」這兩句,縱觀寫境與造境,二者頗難分別。詞中「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中,沒有直白的歌頌褒揚之詞,而是靠讀者去領悟個中的愛國情懷或象外之象了。

愛國,就需要關心國是,憂國憂民而針砭,也是愛國的另一表現形式。如《貓與鼠》:

夜半房梁老鼠癲,偷糧竊食作佳筵。

鄰家暫借貓除禍,卻見鼠貓同枕眠。

這首詩,令我聯想到《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當時的詩句只是突出了碩鼠由於貪吃而體態肥碩,藉以鞭笞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不難看出,作者巧借其意,不僅諷刺當權者的貪腐,同時也披露執法者貪贓枉法的醜惡嘴臉。結句「誰知貓鼠共床眠」尤佳,譏諷之程度比《詩經·碩鼠》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手法「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清·沈祥《論詞隨筆》)。

作者寄寓愛國情懷的作品在集子中還有不少,許多旅遊和採風詩詞,對祖國山川形勝、人文景觀,精緻描繪,深情讚頌,傾興嘔歌,表達了熱愛中華文明,期盼民族復興,嚮往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懷。如:《中秋台灣海邊賞月三首》《壬辰海峽兩岸中秋詩會組詩七首》《謁魯迅墓三首》等等,都是佳作,就不一一贅述了。

《醉夢廬集》中的田園詩作,濃郁的自然風景,清新可愛,傾聚著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如《憶江南· 蒲陽》:

蒲陽好,風景勝桃源。夕照文峰留勝跡,楚騷風韻蘊團山,仙女浴溫泉。 蒲陽好,富達米糧川。鹽海膏都藏富礦,漁湖波浪漾深潭,鷗戲採蓮船。

蒲陽,即應城的舊稱,還有一個古名叫蒲騷,蒲騷故城在當今應城西北三十里崎山古城畈。這裡曾留下許多文人騷客的足跡,屈原弟子宋玉曾僑居蒲騷崎山,作名篇《九辯》。唐代李白曾留下著名詩篇《安州應城玉女湯作》,宋代歐陽修也曾游蒲騷地,留下《樓頭》詩。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曾信步蒲騷,盡情抒發多首浪漫詩章。蒲騷可謂文人薈萃之地。

蒲陽之好,好在米糧川,富在鹽海膏都,美在漁湖波浪,還有明嘉靖時的文峰塔,蒲騷故地崎山。作者在詞中濃縮勾勒,凸顯地域文化,展示蒲陽的風景勝桃源,其意境邈遠清越,至此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油然而生。

再看《過漁村》:

煙籠湖光映彩霞,蘆花盪里有人家。

漁翁邀我船頭坐,拾把蘆柴煮活蝦。

絕句寄寓了作者對家山湖泊的青睞之情,語言清新靈動,有簡約沖淡之美。簡約,不是直白,而是流暢平白,朗朗上口。沖淡,是意深詞淺。作者來到湖光瀲灧的蘆葦盪,眼見蘆葦深處有人家,應邀與漁翁在船頭煮活蝦。這一幅湖鄉漁歌唱晚的意象,可謂狀物有物味。結句「拾把蘆柴煮活蝦」當是詼諧有諧味,這些都可稱為詩味。《滄浪詩話》說「詩有別趣,」如是也!

親情入詩,自古皆有,然要以小見大,將小我變大我也是不容易的。純斌兄的《醉夢廬集》中不乏以微明大義,醉夢蘊情真的詩句。且看《江城子·夢母》:

三更夜夢到家鄉。見高堂,喚親娘。仰望慈顏,仍是舊時裝。跪拜塵埃三叩首,傾老淚,痛肝腸。 回眸往事黯神傷。話滄桑,訴凄涼。情深恩厚,今世未能償。他日兒歸陰府去,傾寸草,奉羹湯。

此篇雖是記夢,夢醒時分,赤子熱血心腸一氣呵成,躍然紙上。「見高堂,喚親娘。仰望慈顏,仍是舊時裝。」多麼形象的語言。「他日兒歸陰府去,傾寸草,奉羹湯。」字字滴血,凝聚著反哺之心。雖在緬懷自己的母親,卻是申張孝義,讓多數讀者共鳴,實乃小我變大我。

再看《孫女高考》:

梧桐細雨洗通衢,簧苑競開科考書。

十載寒窗磨玉硯,一場激浪釣金魚。

隔江漁父簫聲遠,臨院憨翁霜鬢疏。

當信龍門能躍鯉,唯期及第鳳乘輿。

凡千古文章,詩詞歌賦,都是從心底濃情處流露出來的簡約平白之語言。首聯鋪墊,用下雨的自然鏡像打造成「細雨洗通衢」的意象,老天也在用最清潔的方式迎接莘莘學子臨考;頷聯承接,「十年寒窗」換來「一場激浪;」頸聯一轉,多少貧窮的「漁父」隔江遠遠遙望,多少「憨翁」 期盼得雙鬢髮白稀疏;尾聯大好,一語道破天下父母望子成龍、盼女乘鳳的中華文化傳統,作者愛孫的濃濃情懷收到了天下共鳴之效果。

就韻律而言,起承轉結自然,語言清新,聯句節奏參差錯落,韻腳也注意了陰陽平互換。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純斌兄時任當地詩聯學會會長,德高望重,廣納四海詩朋,交友甚廣,學生葉門庭若市。從《醉夢廬集·賡酬和夢》欄目收錄的大量與詩友唱和的作品中,可看出他為人謙和、重情重義。其中對老師感恩、對詩友褒揚、對學生厚望之作感人至深.。請看《送褚遠安恩師南行》:

文壇學步遇恩師,歲暮相逢時恨遲。

老校勉言多厚愛,程門賜教舉先知。

君行海角天倫樂,我賦詩聯情誼痴。

待到春來猶念起,嶺南梅驛寄新枝。

字字凝結著對老師的敬重和感恩知心。結句「待到春來猶念起,嶺南梅驛寄新枝」寄寓了無限的思念。

次看《鷓鴣天· 趙基詩友惠贈墨寶有作》

煮茗邀君入畫堂,書家研墨聚疏狂。丹青妙筆雲中舞,摯友濃情硯底揚。 臨醉素,效顛張,敢和顏柳比鋒芒。今朝得賜蘭亭玉,高掛書房韻更香。

這是用形象的語言,對詩友趙基書法造詣的褒揚。謙謙之心,贏得詩友的尊重。

再看《酬詩友青絲雅宴有作》:

華堂雅聚若蘭亭,白髮青絲共結盟。

漫道友情添老酒,輕研墨韻對佳楹。

憨翁酬詠秋光醉,紅袖酣歌笑語盈。

莫慮騷壇無後彥,且聽雛鳳唱新聲。

對後學青絲的讚許,發自內心,兩個聯句,老少相對,頗具風趣,尾聯「莫慮騷壇無後彥,且聽雛鳳唱新聲」尤為情深意篤,對後生寄予著殷切的希望。

·詠物寄情,借景生情,是詩人常用的手法,這類詩寫好也不容易。作者卻從小處入題,漸行漸大,以小見大,言微旨遠。請看《石榴花》:

群芳謝後石榴孳,笑迓南風第一枝。

碧玉飛霞爭艷色,怡紅快綠舞嬌姿。

香魂遂隱張騫願,倩夢追隨介甫詩。

莫道花開春暮晚,激情燃焰正逢時。

百花凋零後的五月榴紅,作為起句統領全篇。頷聯細緻描寫石榴花開的景色,「碧玉飛霞,怡紅快綠,」道出榴花點綠一片紅的奇觀。頸聯用典自然,張騫出使西域引進的石榴花,現在已經隨願開放了,又巧用王安石《詠石榴花》的殘句「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在耐人尋味的同時使作者的詩句收到了「動人春色不須多」的藝術效果。尾聯「莫道花開春暮晚,激情燃焰正逢時」是主旨,和起句遙相呼應。形在詠花,實在暗喻自己。作者學詩偏晚,卻正是激情燃焰,即將結出豐碩成果之時。象外之象,讀著讀著,餘音裊裊!

再讀《粉筆》:

玉面妝成正直身,杏壇守職伴西賓。

一生奔走灰飛盡,夢幻光華化粉塵。

作者借物抒情,以粉筆自喻,用形象的語言含蓄之中完成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不可多得!「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劉勰·文心雕龍)「一生奔走灰飛盡,夢幻光華化粉塵。」這是作者自身的寫照,是作者對七十年生涯發自內心的箴言:無論窮通順逆,淡泊名利,盡心盡職。令人欽佩!

吟詠人生,是詩歌永久的情結。作者對人生的理解是陽光的、進取的、坦蕩的。《自題醉夢廬書齋》便可看出:

斗室自名醉夢廬,齋中有味在三餘。

清風雅韻一壺酒,明月幽懷百卷書。

綠蟻餐霞消塊壘,痴儒放膽探璣珠。

凌雲向晚南山望,高枕芸台卧老夫。

這首律詩,是作者在自題醉夢廬書齋之時,籍以對自我地解讀,特別是對退休之後的一種釋懷:

書屋不大,卻記載了一生的情與夢,斗室的欣慰,在於「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魚豢的《魏略·儒宗傳·董遇》)好讀書也;一壺酒,百卷書,寄寓清風明月之襟懷;借霓霞佐酒,抒發心中的糾結,釋放蘊藏已久的珠璣,這就是作者的淡泊情怡;惟期健康高壽,大有效仿龐公、孟浩然之輩隱居鹿門之快意!讀後無不動情。

在《賀新郎·古稀自壽》中,意境與前面一首有異曲同工之處,作者對人生的剖析,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

且盡杯中酒。憶當年、眉高骨傲,不甘人後。慾望名山凌絕頂,誓與群芳競秀。誰料到、風狂雨僽。長鋏彈歌非我有,對蒼天、難舉拿雲手。多少夢,化塵垢。 餘生尚剩風盈袖。趁斜陽、元龍高卧,性情依舊。擊壤興祈唐宋雨,滋潤河清人壽。揮醉筆、風流寫透。老朽如今何所慮?與彭祖、結拜忘年友。斟大白,壽遐耇。

詩中「憶當年、眉高骨傲,」「趁斜陽、元龍高卧,」作者謙和於表,風骨其內,少年的鴻鵠之志,如「慾望名山凌絕頂,誓與群芳競秀。」晚年矢志不渝的傲骨,如「擊壤興祈唐宋雨,滋潤河清人壽。」均彰顯了作者外柔內剛的秉性。雖然「多少夢,化塵垢,」但作者並沒有像古代文人那樣落魄失意,而是依然展露著宛如少時「揮醉筆、風流寫透」的鋒芒。實屬不易!

縱觀《自題醉夢廬書齋》《賀新郎·古稀自壽》,時空延宕,虛實相生,俊逸清朗,渺渺兮於懷,則是對自己詩歌藝術或人生的一種典型詮釋。

讀完《醉夢廬集》,恍然大悟,作者之所以將詩集取名為《醉夢廬集》,很重要的一面是將「情」 和「夢」作為詩集的主軸或人生的主軸,寓情於夢,借夢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情、夢之間也!可謂匠心獨具!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所謂詩,情感是它的本根,語言是它的苗葉,聲律是它的花朵,內容是它的果實。如果沒有本根,那麼苗葉,花朵,果實,便是無本之木。可見,詩主情的重要。

《醉夢廬集》其脈絡就是源於德性,發於才情,最後完形於意象。語言也沒有「模宋規唐徒自苦」(清·張問陶在《論詩十二絕句》)之嫌,而是用自己簡約的語言,通才有性情,吟詠獨道之理。作者在生活之中寫新意,平凡之處寫新奇,成熟之中練精華。讀後不忍掩卷。

倉促之中,乖謬之處,在所難免,請方家酌正!

臨了,以一首小詩恭賀劉純斌《醉夢廬集》付梓:

陌路多行客,燕京獨識君。

相逢心已醉,堪比酒還純。

廬集吟清語,弦音啟故人。

以微明大義,醉夢蘊情真

是為序!

詩藝漫談

鄧 輝

花開葉落生情趣 電閃雷鳴總是詩

我今年63歲了,學歷很低,只上過5年多一點的學,能與詩結緣全靠自學。大半生經歷了眾多曲折坎坷,青少年時期,饑寒如影隨行,不曾離我左右。儘管如此,我依然十分熱愛生活,熱愛詩詞。

我從1968年就開始寫詩,寫了很多,但寫不太好。既然寫不太好,又為何要堅持呢?那是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憂喜,總得找個出口,一吐為快方可釋懷,而詩詞又恰是讓我傾訴的最好載體,為此,我堅持筆耕不輟。在我看來,寫詩就是寫生活。我珍惜生活,更珍愛寫詩。

我認為,要寫生活就應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儘力把這些點滴詩意化、詩韻化,用詩這個載體記下生活的音符。比如,我有高血壓,天天服降壓藥,可有一段時間血壓不降反升,於是我就寫了《服降壓藥》:「天天服一丸,求健欲延年,葯伴光陰老,錢消病卻添。」藉此來抒發我的感受。又如我病癒出院,心情舒暢,立即賦詩一首《出院有感》:「陰霾散盡見天清,澗碧梅香鳥弄晴。冬冷何來春意暖,只因不再喚醫生。」

寫詩如果只寫自己生活中的花開花落那還是不夠的,更應該關注社會生活中的電閃雷鳴。如我在醫院看見患者排成長龍挂號,候診,取葯,我就把看病難這一現象寫成了《等候》一詩,並發送給了醫院領導,求其改進工作。詩是這樣寫的:「長廊候診久徘徊,渴望門開總不開。焦躁情如煎沸水,病災未了長心災。」又如,有天晚上外出,聽人議論,街燈一晚亮到天明,真是浪費。顯然,這是一種誤解。但在社會中,似這種誤解、誤判不是常常都有的嗎?夜裡巡邏的公安幹警,起早貪黑為學生操勞的教師……於是我就寫了首《街燈》:「駐守街邊若哨兵,迎來暑曉送寒更。時人不識真君子,卻道無端夜夜明。」

寫生活,就必須把生活中的感悟用詩的語言、詩的韻味和詩的形象展示出來。我所領導的學校,是一所師生員工近一萬四千人的民辦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一直雄居當地榜首。2014年高考,我校蟬聯十屆榜首之時,我有感而發寫下了《岩隙松·高考成績公布後》:「孤峰罅隙松,無土也青蔥。足插千年隙,身披萬刃風。艱難終未棄,寒暑自從容。蝶影蜂鳴絕,青霄月色中。」這首詩就是我感悟生活、提煉生活的結果。

對寫詩的這種認識,我多次與詩友交流過。2013年底,我校成立了「南苑詩社」。在與詩友的交流溝通時,有人曾問我,選哪些題材寫詩最好,選哪些景象入詩最妙?對此,我曾寫了兩首《答詩友》,其一是:「風騷傳萬古,萬物入詩城。五味酸甜苦,三光日月星。可昭風雪暗,當頌旦曛明。天下歌吟句,殊佳百姓聲。」其二是:「風騷自古出狂痴,草木風雷俱惹思。積似微塵堆峻岭,流如涓滴匯深池。心無去處愁聲韻,情有來時遍地詩。月下花前些小事,油鹽柴米細吟之。」

一個我未曾謀面,但卻在詩歌創作上給了我許多指導的詩人劉慶霖先生,前不久寫了《贈詩人校長鄧輝》:「孤兒院里度童年,浪跡城鄉苦百般。伐取山荊編夢想,擷回虹彩繪家園。情牽時雨滋桃李,愛借東風綠講壇。一擔詩書挑萬里,靈魂必定有雙肩。」這是劉先生對我的鼓勵和期盼,激勵我寫出好詩,寫出有靈魂的詩。

幾十年的風雨歲月,我捨棄了許多不該捨棄的東西,但我卻始終用詩遊走於苦難、幸福之中,須臾也不忍離開。我曾在《自畫像》中寫道:「高門生賤種,少小即窮孤。餿菜殘三頓,萍蹤走五湖。疏狂拼蹇命,執拗跋長途。性僻無他好,偏親酒與書。」我堅信,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總有一天會用生命寫出好詩來的。離那一天還有多遠呢?但願我不負劉慶霖先生的期盼吧!

(此文發表於《詩刊》2015年8月號上半月刊)

楊志學

重慶,詩意蔥蘢的中學校園

在當下中國社會,重視詩歌教育的中小學是越來越多了,有的甚至打出了「建設詩歌特色校」的招牌。我覺得,在這些營造濃厚詩歌氛圍的學校隊伍里,就有重慶市大足城南中學的身影。城南中學在當地頗負盛名。多年來,這所學校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開展素質教育,詩歌愈益成為校園中一道靚麗的風景。詩歌教育不僅沒有影響它的升學率,而且成為促進升學率穩步躍升的因素之一。我知道,這成績既歸功於城南中學每一個心裡有詩的學生和教師,更得益於校長兼詩人——鄧輝先生的引領與垂範作用。

說來有緣,我曾以詩的名義走進這所詩意蔥蘢的校園,聽到了詩歌在這裡所發出的聲音,看到了詩歌在這裡所綻放的花朵。今天,在城南中學創辦的詩歌刊物《南苑詩韻》即將付梓之際,校方約我就這期發表的新詩作品做些點評工作,我覺得情誼難卻,就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吧。

在這期新詩作品中,教師作品43首,高中生作品45首,初中生作品73首。這樣的數字說明什麼問題?是說明年齡小的少年朋友更容易寫詩嗎?或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寫詩的人數在減少?當然,也許這種數量上的差異只是偶然,不必在意。下面就談談我認為其中比較好的詩作。

先說初中生的作品。由於年齡原因,初中生的煩惱也許要相對少一些,他們的詩也相對更加單純、透亮,同時也更多一些自由的想像和天真爛漫的氣息。但不能因此說他們的作品簡單幼稚。由於年歲小,他們在寫作上更少約束、限制,反而表現得更加自然,更多些詩的活潑趣味。比如龍鳳的《小草》:「在繁花似錦的春天裡/只有你最平凡/而你的生機最久遠」。篇幅上只有三行,但其表達是簡潔、準確的。作者把「小草」置於「繁花似錦的春天」,形成對比。小草是平凡的、不起眼的,而它的生命是「最久遠」的。結尾一句可謂詩眼,精闢而乾淨利落。這首小詩也像小草一樣,看似平凡、不起眼,但它顯示了這位小詩人的概括能力,讓這首短詩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力。

初中生作品中更值得一說的也許是曠運琳的《晴·雨》。這首八行詩自然分為兩節。第一節設置情境,把陰、晴矛盾關係寫得很足。按說這樣已經把詩意表達得比較充分了,就此結束也未嘗不可。但我們的小詩人,總覺得意猶未盡,在第一節的基礎上又托出了第二節文字。第二節就字面上看,似乎和第一節所要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仔細閱讀品味,可以感覺到並不多餘,而且很有必要。它是在具體情境之上的提煉,是一種普遍經驗式的概括。

王藍立的《我是一隻鳥》也是初中生作品中一首很有亮點的詩。這首詩的成功之處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想像力,通過小鳥、森林、樹枝、蝸居等意象予以表現;二是轉折,最後一節是對前面三節所表達的思想情緒的逆轉,加大了詩的內涵,也使詩的境界驟然開闊;三是對比、象徵之類手法的恰當運用,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此詩也有美中不足。比如第三節第三行末尾的「撫養」一詞,造成句句押韻,有些單調,不如改為「撫育」好一些。另外後面兩節語言上顯得有些直白,有進一步斟酌的空間。

現在說高中生作品。從初中生到高中生是有變化的。從詩歌里就看到了他們的變化。可能是因為年齡長了,離家住校的日子長了,獨立意識增強了,高中生對生活的冷暖也有了更多的體會。這樣,反映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便增加了對孤獨的詠嘆,增加了冷峻的色調。我們舉兩首詩的例子來看:一是黃建業的《冷漠的夜》,二是張寒林的《木偶》。這兩首詩在高中生作品中算是比較好的。它們也正好印證了我對高中生作品的上述感受。《冷漠的夜》通過逼真的場景設置,表達了「一個人在夜裡」渴望幫助而不得的孤獨感。詩的結尾,揭示出人的孤立無援的原因,並不是「冷漠的夜」,而在於「冷漠的人」。人與人之間的「冷」,比之寒夜的「冷」所帶給人的痛苦,要嚴厲得多。張寒林的《木偶》通過不無荒誕感的寓言式呈現,同樣表達了一種孤獨無依的感受,但作者同時也表達了「我冷但我不會發抖/我孤單但我不會淚流/我害怕但我不會逃走」的倔強個性。雖然詩里流露出一絲悲觀的心理,但這是青少年成長期難免會出現的叛逆性格的表現,在這個年齡段的群體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這樣的詩,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全面了解高中生的內心世界打開了一扇有益的窗口。一方面,我們希望社會和學校能夠給中學生以更多的陽光的照耀,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學生朋友能夠以「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思想激勵自己,經受住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收穫成功的喜悅。

最後說一下教師的作品。陳少輝的《這時候陽光照了進來》寫得頗為陽光,給人帶來一股暖意。陽光司空見慣,但要寫出新意並不容易。這首詩除題目外,四次出現「陽光」的字眼(還有兩處「陽台」,一處「溫暖」),但並不覺得重複堆砌,因為它們的內涵是有明顯差異的。第一個「陽光」是現在進行時,第二個「陽光」是對往日的聯想,第三個「陽光」與「衣服」發生關係,第四個「陽光」與「內心」聯繫在一起。寫得很有層次,詩的內涵也一層層加深。尤其第四次出現「陽光」的結尾兩行,形成詩意的轉折,也是詩意的提煉與升華。

教師作品中,較好的還有梁琴的《懷念石磨》以及唐昌友的《清明祭》。《懷念石磨》宛如一幅歲月的黑白片,顯影出生活的滄桑。詩人的表現,也符合老師這樣的有一定人生閱歷者的身份。作者寫得很有煙火氣,讓人讀來也格外親切有味。唐昌友的《清明祭》在生命的祭奠中,一方面表現了對人生短暫的喟嘆(「一睜眼一閉眼一生就過去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人間祭奠活動之重要意義的詩性概括與揭示(「祭奠者終究也會被人祭奠」)。同時,詩的結尾「斷腸處/柳枝已然新綠」,更是通過這樣的意象化方式,表達了生命輪迴帶給人的慰藉,讓人的悲傷情緒得以緩解。

以上點評是我的目力所及,未必完全恰當,僅供城南中學的師生朋友們參考。另外還要說一句的是,我點評到的詩只是少數,而我沒有點評到的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可取之處。謹此。

胡曉軍

志和情,復與興

——再談當代古體詩詞創作

2014下半年,習近平總書記連續發表了幾次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講話,包括在北師大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說「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在10月15日文藝座談會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這些講話,顯示了中央政府對在當代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極度重視,我們有必要將這些講話鏈接地看待、貫通地探究,以便更加精準、全面地從歷史的深度(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政治的向度(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社會的廣度(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世界的高度(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和藝術哲學角度(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審視、構建和展望包括古體詩詞在內的當代文化的現狀和未來。我們更從「很不贊成」、「涵養」、「站穩腳跟」等用詞上,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的古典詩詞,與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的內在關係。

同時,習總書記還多次使用比喻、排比手法,對當今文化領域的普遍現象作了評析和要求,同樣適用於當代古體詩詞創作。如「有高原缺高峰」,說中了目前詩詞界「詩人多詩才少,詩作多傑作少」的問題;又如「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不能沾染銅臭氣」,看似市場與詩詞較遠,但正因當代古體詩詞的這一處境(這種處境比歷代更顯著。時間已將詩詞曾有的名利都淘乾洗罄,「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的境界應算空前,難言絕後。這對當代的詩人來說,既是一件難遇的幸事,又是一件幸甚的難事),其「文憎命達」的精神優勢和「窮而後工」的發展空間才會彰顯;再如「低俗不是通俗、慾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多年來在藝術商品化、創作產業化的內外交攻下,文藝品位的低下不僅反映、而且加劇了社會道德的滑坡,導致精神層面、社會層面的眾多負面問題。包括當代詩詞在內的文學藝術,正應用現實生活的通俗,用樂觀主義的希望,用傳統和當代的人文思想、美學品格和藝術魅力給人以精神快樂。既然古代經典詩詞能涵養人的性情、修鍊人的品質、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那麼當代古體詩詞也一定能通過繼承和創新,煥發同樣的神采、發揮同樣的效能。

古代經典詩詞擁有悠長的歷史、深厚的底蘊和廣博的內容。因此,正確把握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是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的首要命題。長期以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國人有著或徹底否定過去、重新塑造當下,或完全固守傳統、拒絕絲毫進化的心理偏執;有著或唯獨認同自文化而否定他文化、或徹底否定自文化而全盤接受他文化的思維痼疾。概言之,「中庸」鮮矣,不是「過」就是「不及」。這種思維和行為,無論是在意識形態層面還是在物質生活層面,無論是政治經濟領域還是社會文化領域,都出現過極端的例子,造成思想的左右搖擺、行動的進退失據,後果是整個領域乃至社會的紊亂和倒退,值得反思、警惕和加以避免。惟有秉持中庸的文學觀念、延續辯證的發展思維,方能避免「非此即彼」、「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錯誤,方可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全相對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核心在於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復」,表示這種文化我們曾經有過、曾經失去,需要「復」;「興」,表示當代文化必須出新、必須開創,期待一種基於傳統但有別於傳統、適配於時代並延伸至未來的「興」。筆者以為「復」與「興」作為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的方向,即在文化內涵上,今人必須既有古人發現和表現的思想情懷,又有今人才能發現和表現的思維方式和特有情感;在外在形式上,今人必須既有古人創設和運用的老的文化載體,又有今人才能創設和運用的新的藝術形態。兩者並非涇渭分明,而是互相融合、彼此映照的。

筆者曾以《我們拿什麼愛詩詞》一文,以格律為中心話題,從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角度,談了詩詞形式的繼承與發展問題。本文仍以格律為中心話題,從創造審美與接受審美的相容性角度,來談詩詞內容的創作與欣賞問題。

先秦肇始的詩言志,晉人發現的詩緣情,從思想和情感兩個方面確定了詩詞所表現的內容,並指向以賦、比、興為主的藝術理念及表達方法,經過歷史的生成、演變和存廢,其表達方法逐漸成為格律而相對固定下來。詩詞見於格律,正如思想見於人格、情感見於性格,互相映現、互相制約和互相成就,缺一不能構成有生命、有表徵的整體。由於格律對詩詞中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具有釋放與控制的雙重作用,因此「詩言志」、「詩緣情」與格律存在辯證的、歷史的、哲學層面上的關聯,這種關聯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從創造審美層面看,無形的思想情感需藉助有形的格律以呈現,因此格律本身必然是創造的一部分。儘管格律早已生成,但對真正的創造主體而言,它從來是先被內容(詩人)所選擇,而後才去影響內容(詩人)的。因此,與新詩創作一樣,古體詩詞創作也是一個內容與形式同步完成的過程。不少人對詩詞存在著理解誤區,即僅視其內容為原創,卻將格律視為原創之外的一個個「套子」或「殼子」,於是難免墮入片面、機械的認知怪圈。反過來說,一首詩詞的內容陳舊、用詞熟濫,毫無新意可言,與原創根本不搭邊,那這首詩詞的內容和用詞,又何嘗不是一個個的「套子」或「殼子」呢?

當然應該看到,格律成熟之後出現過不少僵化的時段、大量腐朽的作品,但這並非只是格律的問題,也是而且多是內容(詩人)的問題。將詩詞內容與格律的有機聯繫加以片面理解、機械分割,不但不易看清詩詞創作衰頹的根本思想情感原因,更會對形式上的優秀傳承加以無端指責和無情破壞。以歷代尤其是近現代一批詩詞巨擘如梁啟超、蘇曼殊、郁達夫、柳亞子、魯迅、毛澤東等人的作品為證,我們不僅不能認為格律已成為思想的禁錮和情感的枷鎖,更應充分發現其規範性在創造審美中的獨特作用、強大活力,更看到優秀格律詩詞的思情表達和美感享受,是自由體詩歌和新詩無法模擬和替代的。當然,格律當既非天定、自非永恆,這是古人的歷史探索、後世的公認標準,需要在尊重、繼承的同時,根據時代審美、社會共識的需要逐漸演變和發展。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如當代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樣。

從接受審美層面看,無形的欣賞評價需憑藉有形的格律以把握,因此格律本身必然是審美的一部分。由於格律早已生成,故對真正的接受主體而言,格律從來是首先被辨識、被欣賞,後才進入內容的被感知、被理解的。長期以來,形式的框定、條件的均等既已成為詩詞欣賞的共識、評價的基礎,也已成為詩詞留存、傳播最穩定、最悠長的因素。確實,格律對成詩條件作了諸多限制,包括聲律、詞性和篇幅等;但應看到,詩詞作為民族文化寫意性特質的代表品種,既有獨立性,又有與音樂、美術等其他藝術的兼容性,特別是篇幅與思想情感的容量,並不存在僵化的比例關係。從「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到「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再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優秀傳世的詩作無不是從精短的篇幅里、有限的文字中、愈來愈嚴格的條件下,迸發出幾何級數的能量,從而以個體顯現群體,以個性代言共性,以時段指向時代的。這些詩作多以相對固定的格律呈現,方能更為人所吟唱、所記取、所傳播,可見格律從未遊離於審美的內容和對象之外。

當代古體詩詞必須將言志、緣情與格律更有機、更緊密地融合在創作之中,以此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整體繼承與創新。當代古體詩詞創作面臨的嚴峻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採用格律、嚴守格律,而在於將內容和格律分割開來、區別對待了。當個人的志與情尚不夠博大和深刻,又難以通過個性化的表達和藝術化的抒發,許多詩人便自然地將原因歸咎於形式的格禁、格律的束縛而去盲目突破,卻終不能改變概念化或隨意性的本來面目。

歷史和辯證的「復與興」,涵蓋內容和形式各領域、各層面。且按傳統說法,無論從《詩經》肇始的現實主義創作,還是從楚辭發端的浪漫主義創作,古典詩詞均是在思想深厚、情感豐贍,個性強烈、特色鮮明,且在總體愈來愈嚴謹的形式的發展過程中走來的。這條文脈,當代古體詩詞需要「復」;於此同時,當代古體詩詞必要在現實層面、想像層面以及表現形式上,都去發現「興」必然性(思想情感)及可能性(格律)。

當代詩詞創作既須保持觀照生活,又須適當間離生活。現實主義的首義是從生活中吸取素材、產出靈感、形成作品、寄託主題。由於創造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於詩人最強,因此如《登高》、《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大批傑作,多為對自己或他人個體命運遭際的描繪,從中反映社會歷史鏡態和作者思想情感。但現實主義並不妨礙詩人同時發揮想像力,比如「侍兒扶起嬌無力」、「宛轉娥眉馬前死」,貌似親眼所見,實為詩人想像。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實主義的深義,是詩人完全可以將平時生活中形成的觀念、積累的情感,熔鑄於他認為合適的任何現實題材、或經他有意組合、拼接的現實題材中去。這與「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並不矛盾,因為觀念同樣源自生活,只是被詩人從「彼生活」挪用、活用到「此生活」中來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對「詩言志」產生全面、透徹的理解。那種將生活與創作的關係單向化、將現實主義創作片面化的理念,產出了大量浮光掠影、平淡乏味的作品,便是忽視創作的主體性所造成的。筆者甚而認為,唯心的創造是繆斯女神賦予文藝家尤其是詩人的特權,是文藝家和詩人與科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的最大區別,詩人若捨棄這一特權,等於自動繳械,是無法達到藝術的巔峰的。

當代詩詞創作既要保持形象思維,又要開闢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意味著創造個性的釋放,是所有藝術創造的源頭和前提。古代詩人的形象思維,主要來自對自然現象的未知、對事物變化的不解,加上「天人合一」理念深入人心,導致主客體經常發生混同、出於真誠的想像而成篇,如《離騷》、《天問》、《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水調歌頭》等。這些傑作能將後世讀者拉入當時詩人的處境和心境,生髮出思想情感共鳴而歷久彌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轉型、科學的進步、觀念的變化,人的主體意識極大擴張,幾乎所有的客體對象都不再神秘,主客體混同的思維已十分鮮見了。當年辛棄疾真誠地問月去向:「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木蘭花慢送月》)現今人們乘上飛機,十幾小時就可到達「那邊」。若此詩出於當代詩人筆下,定被視作矯情。同時,生活在變,古代的大量生活現象早已被當今新的生活現象或抹消、或替代,「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情況,已不再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了。當代詩詞創作必須重視這種主體創造思維的巨變,不僅要避免過度的理性傷害形象思維,更要在心靈和生活基礎上,重塑想像力,在哲學、美學的意義上挖掘心靈,探索靈魂,進行創造,與時俱進地弘揚「詩緣情」的作用。

當代詩詞創創作既要保持理想主義,又要發揮批判精神。理想主義是古典詩詞的精神支柱和追求目標,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聚歡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閃耀著博愛、平等、和諧的理想主義光芒。理想主義與批判精神實為一塊硬幣的正反兩面,恰如杜甫同樣有「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還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蘇軾同樣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還有「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的名句一樣,只是杜甫直截、蘇軾隱晦而已。一個完整的創作人格,必然是將理想和批判融為一體的。同時,由於詩人以理想主義觀照現實,因此凡與理想相悖或與理想有距離的,皆是他們批判的對象。也就是說,因現實與理想總有差距,所以詩人的批判精神理應比理想主義更多、更顯著一些。當代古體詩詞創作面臨的嚴峻問題,並不在於追求理想、批判現實,而在於將理想和批判分割開來、區別對待了。當理想被架空,謳歌只能是空洞乏味的;當批判被框死,針砭只能是浮皮表象的。更有許多人將眼前的現實誤作為終極的理想來歌頌,將局部的弊病誤作為全部的問題來批判,這都難免墮入盲目樂觀的虛假或用力過猛的偏激,都難以達到最高的思想情感和美學境界。

當代古體詩詞創作只有歷史和辯證地處理好生活與觀念、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理想主義和批判精神的「復」與「興」,才可能在「志」和「情」上不僅與生活同步,而且超越生活,成為人類社會和時代的「先覺者、先行者和先倡者」。或言簡意豐、以小見大,或婉曲深邈、以近見遠,表達時代思想情感,秉承中華美學特質,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化功能。詩詞教化與知識教育表現在接受者身上的區別,便是後者總體是被動的,接受大大多於反饋;前者總體是主動的,反饋大大多於接受,是接受者自身激發出來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在當代多元文化世界裡,體現「志與情」、實踐「復與興」的文化形態極多,古體詩詞只是一種。從歷史看,古典詩詞具有歷久彌新的魅力;從發展看,當代詩詞擁有吐故納新的能力。固然,古體詩詞早已不是主流文化形態,但若源頭性的創造能夠生成,並進入其他主流文化形態之中,當代古體詩詞同樣可以實現自身的突破和發展。

這一切,俱在當代古體詩人們的眼中、心中和手中。

詩人風采

夏明江

湖北新洲人,1986年畢業於湖北大學中文系,中共湖北省委黨校研究生。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詩歌地理》雜誌特邀副主編,《詩詞世界》雜誌社副社長,中華詩詞出版中心《九州詩詞》顧問,東湖詩社副社長。先後在《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中國詩詞》《文化中國》《國家詩歌地理》《香港詩詞》香港《大公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詩詞800餘首,《中華詩詞十家詩選》《當代詩人詞家作品彙編》等收錄詩詞一千餘首,《登鸛雀樓遐想》等作品在全國詩詞大賽中獲獎,《天堂湖神韻》等作品被翻譯成外文,《雪中》在北京地鐵展出。著有詩詞集《湖之歌》《鄉戀》,即將出版《鄉愁》。主編詩文集《武湖放歌》《東湖風景獨好》等。

隨書畫家秋遊雪萍先生老家莊園

邀朋故土展長箋,奮筆書懷逐夢年。

竹帛名流舒翰墨,丹青妙手繪硝煙。

洪湖蘆盪生英烈,碧浪紅蓮出俊賢。

赤幟曾經鮮血染,今修雅苑賦新篇。

觀陳復榮先生書畫感懷

古硯狼毫雅韻長,描花寫卉彩流香。

匠心運墨情深切,燕翼裁春意蘊藏。

雪菊銀光凝月朗,青山秀水溢梅芳。

冰魂馥骨驅銅臭,妙筆神功憶馬良。

故園柳

千條柳線舞情真,每遇傷離送故人。

戴月披星留靚影,經霜歷雪記年輪。

鵝黃嶺黛三生夢,鸝語鶯歌四季親。

不作豪門樑上客,窮鄉僻壤守清貧。

參編《東湖風景獨好》

贈善臘市長及德順兄

東湖詩浪拍船舷,踏岸行吟唱楚賢。

百里江湖詢信息,十年天水問嬋娟。

新樓猶憶當年事,老校重書晚歲篇。

雪雨難催心志老,抒懷把酒磨山邊。

秋日寫意

落木無邊涼意生,秋風掃霧雨初晴。

南山野菊開新蕊,北岸征鴻返舊營。

澗水悠長遊子夢,月輝灑滿故園情。

長河東去英豪遠,千古湍流蕩盛名。

讀德順兄近作戲贈

彩信飛傳到碧窗,秋來猶帶夏風涼。

詞痕淺出柔情厚,墨浪深流蜜意長。

楓態龍鍾凝古色,桂姿朝氣溢馨香。

晚霞喜照蒙山客,釆菊東籬夢自芳。

夢回湯雲湖

又見輕鷗嬉碧波,相思繞夢似藤蘿。

湯雲湖畔追帆影,煙柳枝頭搗鳥窩。

夕照飛紅新棹槳,朝霞染亮老漁歌。

滄桑羈旅舟歸岸,一夜鄉愁卸滿坡。

秋遊鳳凰山老區

踏秋尋夢步微涼,菊燦茶青肺腑香。

畫向紅樓描百幅,詩從翠竹寫千行。

松聲吼得征鴻遠,楓影搖成夕照長。

血注汗澆荒土熱,錘鐮落處秀山鄉。

重陽感懷

無邊落木聽風聲,萬里清秋斷雁鳴。

多病登台思子美,硬腰出世憶淵明。

韶年闖蕩江湖險,暮歲攀高步履輕。

偑帶茱萸時恨晚,杯傾菊酒酹椿塋。

回 望

客旅江城二十年,牛行沼澤久挨鞭。

貧村盡沐三秋雨,鄉企長熏四處煙。

拍岸驚濤星有淚,行舟商海月無眠。

迷途入仕儒冠誤,痛悔韶光棄硯田。

秋遊八里湖感懷

霜楓露菊互爭妍,落木飛霞接遠天。

白鷺淺吟晨霧裡,征鴻倦唳夕陽邊。

漁歌唱晚游鱗躍,碧浪穿橋古渡遷。

肆虐洪魔東逝去,流離往事已成煙。

陪袁市長與原外經委領導聚會漢口

童顏鶴髮燦秋光,淡飯粗茶滿座香。

鴻雁傳書星路遠,梧桐引鳳月枝長。

艙盈春夢雲天暖,袖舞冬風瀚海涼。

莫道西山霞照晚,江城盡染夕輝煌。

觀農民工工棚隨感

浮萍雨打任飄流,岸泊江湖一葉舟。

鄉夢常回農院樂,灘風不解介棚愁。

城中少有廉租屋,市面多空滯售樓。

為富房商囤廣廈,蝸居冷枕度冬秋。

閑 斌

身居斗室未彷徨,硯墨芳箋久溢香。

筆詠星空歌夜色,窗含竹影曳晨光。

更衣喜感肥還瘦,聽雁欣知暑轉涼。

漫步行吟江畔路,學詩沽酒醉斜陽。

西江月·秋別

漢水藤牽草岸,香山霧繞松峰。雲程往返總匆匆,故道長亭又送。 蘆白花飛意遠,楓紅火熾情濃。冰輪孤寂掛長空,鴻唳五更驚夢。

立冬江畔沉吟

冬臨不凍大江開,浪滌囂塵萬里埃。

風送征帆雲影去,灘妍傲菊蕊香來。

長天月冷空樓夢,古樹秋深斷雁哀。

問道高山流水處,龜蛇無語對琴台。

重上大霧山

重上雲山眼陌生,高峰麗景匾樓橫。

梅林喜鵲抬頭望,梯嶺茶姑繞霧行。

捷徑靈猴輕躍樹,長途倦客慢回城。

當年造地臨荒頂,今聽松濤奏樂聲。

追思胡晚珍兄

駕鶴英年失伴吟,重溫舊作淚沾襟。

柴門借月寒窗苦,倒水流波意境深。

動亂風華遇知己,分離歲月見痴心。

筆耘瘠土空相累,夢裡伯牙彈古琴。

道觀河晨釣

山莊昨夜雨敲窗,晨起擎竿覓釣場。

一路黃花香草徑,幾行兎跡印苗床。

泉聲響亮驚巢鳥,曉霧輕柔飾嶺裝。

澗水匆忙當嚮導,殷勤指引到漁塘。

漁村長夜倚床思,羈旅重歸故土遲。

幼筍成竿搖月影,古梅吐蕊展冰枝。

情濃盞滿鄉間酒,蘆老花飛鬢上絲。

雁躲江南冬又至,炎涼頓悟告休時。

孟冬遊湯湖

湯湖弄棹浪凄清,袖拂鄉愁聽雁鳴。

笛韻霜灘傾往事,潮聲霧海訴平生。

千重心語離前願,萬道風濤別後情。

老荻飛花輕似夢,孤身獨對月初明。

湯湖冬釣

晚年樂趣沐湖光,半日縈思水裡藏。

標羽沉浮心手悟,垂竿起降屈伸忘。

西霞飛去三秋夢,北雁銜來兩鬢霜。

莫道冬臨波浪冷,溫情勝過釣寒江。

深山護林老漢

星鋤月鏟掘年華,情染雲巔雙鬢花。

嶺上晨風吹老汗,坡前夜露潤新芽。

泉流盛夏蒸紅薯,楓火深秋煮碧茶。

孤枕冷床身後夢,丹心夕照滿山霞。

冬 懷

家山夢裡覓梅香,偏遇西風吹葉黃。

露冷霜寒霞沐短,星稀月缺夜思長。

銀裝瑞雪吟千載,赤案殘箋湊一章。

灶氣難燃薪火焰,紫砂慢煮舊時光。

遠眺牛車河

馮崗冬暖約朋游,迤邐群峰隱碧流。

嶺霧鄉風迷古渡,霜松露竹醉芳丘。

霓霞染透兒時境,紫氣環縈壯歲樓。

拾級豋臨雲頂望,村翁柳下泊漁舟。

孟冬夜雨

倚簀無眠聽雨聲,柔絲縹緲拂窗輕。

韶年往事潮重起,歷世霜紋壑未平。

陋室沉思心眼暗,家園遐想腦燈明。

天公解旱連焦土,田畈農翁正搶耕。

鄉 懷

平生不改性情真,養就山林草莾身。

鬧市常煩心世俗,官場久厭水淵深。

黎明喜聽籠雞唱,日暮欣聞山鳥吟。

雪舞霜飛松竹翠,寒梅作伴賞冰輪。

湖畔童年

抓魚釆藕一身泥,捉鳥掏巢盼柳低。

竹笛騎牛尋草甸,藤筐拾糞繞沙堤。

砍柴嶺穴驚灰兔,割稗蘆叢遇彩雞。

最怕春寒田水響,村官怒作杜鵑啼。

小雪節夜宿陽邏山莊

輕車油路到山莊,步履頻添舊歲狂。

籬菊先增三徑艷,雪花正待百梅香。

虹橋鎖塹家園近,皓月懸空夜夢長。

落葉歸根情滿地,鄉愁一夜盡心房。

冬日憶北方詩友

三年筆會鬢添霜,每別京城暖轉涼。

江畔蘆花晴翥絮,燕原雪粒夜敲窗。

冬來秋去雲千里,北往南歸雁幾行。

繞枕情思難入夢,風聲如訴敘愁腸。

與鄉友冬釣湯湖

堅冰不鎖大江流,共歷風霜歲月悠。

赤足淺蒿田埂路,寒雲冷浪捕魚舟。

韶光對酒聚傷別,遲暮垂綸喜夾憂。

再返湖灘重釣雪,揚鞭岸柳逐離愁。

《東湖風景獨好》付梓贈善臘市長及德順兄

策馬經年各舞鞭,白頭受命展芳箋。

拋磚倒水吟濤賦,破卷蒙山詠菊篇。

自古英賢多禮士,從來傲骨少諛仙。

騷壇巧遇成新友,梅嶺東湖頌楚天。

回故鄉

荒村記憶久珍藏,羈旅歸來覓舊庄。

故水新潮船艇快,窮山碧玉果茶香。

風掀草舍紅樓眾,雨滌羊腸墨道長。

多少家書遊子問,才知微信看滄桑。

冬夜沉思

平生寵辱憶成痴,長夜沉思倚枕遲。

詠竹難忘籬畔筍,吟梅更戀故園枝。

韶年血熱三巡酒,暮歲霜塗兩鬢絲。

瀚海追潮腥澀味,湯湖淡水返鄉時。

深山古桂

悠悠歲月傲蒼穹,堅守窮山半嶺中。

立地擎天晨掃霧,吟雲嘯雨暮迎虹。

百年碧葉繁星綴,八月黃花彩蝶瘋。

不懼吳剛揮利斧,一身正氣笑秋風。

明 志

韶年立志走天涯,晚歲思農憫老家。

夢裡騰雲栽玉樹,胸中蓄雨潤桑麻。

故園淚落荒山土,新梓詩吟盛世花。

闖蕩江湖心不改,白蓮出水總無瑕。

觀北湖冬捕

柳放群舟破浪行,曉風散霧日初晴。

清波卷雪連天舞,白鷺追鱗繞棹鳴。

楓艷千秋南岸月,網牽十里北湖情。

沙灘久坐觀漁火,夜幕輕遮笑語聲。

初冬重過湯湖

闊別經年久未游,湯湖冬至浪清悠。

蘆叢兩畝飛絲絮,柳索千條系小舟。

林密巢深棲遠雁,渚寬沙白佇鄰鷗。

新墳又葬老前輩,岸嶺松枝掛月鉤。

老休吟

回望崎嶇路幾程,誤來鬧市戀農耕。

炎涼世態隨寒暑,寵辱人生任晦明。

兩袖清風輕利祿,孤心止水淡功名。

蹉跎歲月煙雲過,舊瑟重彈唱晚晴。

留別木蘭湖

暮辭水畔沐斜陽,欲走還留野趣長。

嶺月光清雲白淡,山林梓老葉金黃。

銀霜碧草危樓影,蜃景霓虹火樹光。

送客船裝情意滿,蘆叢倦鷺夢湖鄉。

牧童生活雜憶

田邊壠埂覓芬芳,春沐晨曦秋踏霜。

竹笛竹簫吹曉霧,牛鞭牛尾甩斜陽。

三餐野食充饑腹,一本叢書讀草場。

月灑銀輝腸鼓響,繩牽縷縷瓦煙香。

歲末雜感

光陰暮歲值千金,陋室愁思憶舊吟。

半路從商嘗苦膽,三年築壩護良心。

老林廟宇百階陡,鬧市江河萬丈深。

夢聽高山流水響,伯牙轉世撫新琴。

登黃鶴樓

危樓傲峙楚荊天,黃鶴崔吟震謫仙。

彩閣蛇身龍鳳舞,虹橋龜塔箭弓懸。

兩江畫舫搖怡夢,三鎮風雲展巨篇。

極目穿城東逝水,心潮逐浪躍詩箋。

賽雨山晚巡感懷

環路輕車沐夕暉,晴峰竹菊盡芳菲。

雲巔廟宇晨煙散,腳底平湖暮棹歸。

月下羊群奔雪影,墳前孤鶩落痕碑。

遙思造地當年事,怕見啼鵑帶血飛。

撤遷老人

庭院經年滿種花,重遷安土惜風華。

驚巢雙燕隨春去,易宅孤翁伴月斜。

老樹長根離故土,新樓舊夢到天涯。

籠中倦鳥啼窗外,天際浮雲遮晚霞。

冬夜旅懷

車騁寒橋過大江,鄉風好客扯衣裳。

韶年苦覓功名地,暮歲欣離利祿場。

逝水湍流催白鬢,霓燈暖夢染黃粱。

湯湖此去無多路,故嶺明春再牧羊。

答友人

耙雪犁霜瘠土生,少離鄉梓作雲行。

窮山竹柏岩磐冷,遠水蝦鱗庫浪清。

倚牖煙茶詩共賦,傍湖墨硯筆同耕。

危樓再聽梅花弄,萬里長風送笛聲。

漫憶少年狂

韶年存浩氣,夢翅翥雲霄。

神筆揮時雨,長衫奏古簫。

懸壺翁濟世,策馬箭瞄雕。

渴飲江湖水,豪情化碧濤。

冬日故鄉行

鄉音悅耳笛聲歡,雨濕征衣血未寒。

兒伴當年欽學霸,老朋今日憫清官。

曬魚山頂贈鮮果,倒水河邊送釣竿。

挑起歸情詩擔重,湯湖酷似子陵灘。

冬夜寄懷

寒舍春遲夜夢涼,愁眠往事久迴腸。

童心欲摘天庭月,老鬢頻添瓦上霜。

才盡無能呼正氣,閑居有意賦華章。

青燈黃卷書生累,待聽雞聲唱曙光。

冬遊倉埠紫嶶園

奪目紫嶶稠,雅園夜色幽。

星垂楓葉燦,月映竹枝柔。

鳥語鄉音繞,茶香故水浮。

老梅新蕊綻,馥陣逐寒流。

冬 雨

嚴冬無雪雨敲窗,點密聲微入卧房。

添暖床書爭眼亮,搖芳梅蕊溢心香。

千根柳線遠牽夢,萬縷霜絲近迴腸。

擎傘出門忘告退,夫人笑囑少衣裳。

冬夜送《國家詩歌地理》主編

福治老弟返京

汽笛初鳴動玉塵,寒星夜送北歸人。

眼浮紅葉香山樹,酒別芳洲漢水濱。

夢繞雲程窗外月,魂牽雪路巷邊身。

心中厚積江城綠,盼寄梅書報早春。

閑居雜感

晚年銳氣盡消磨,壯歲豪情伴逝波。

沃野春時生瑞草,平湖秋後落殘荷。

肩頭擔缷煩愁少,案上茶涼感慨多。

寡慾清心塵世遠,懷鄉淺唱故園歌。

重登新洲縣委辦公樓

重上層樓覓舊蹤,飄瀟白髮櫛寒風。

東流舉水連殘照,北佇排楊隱斷鴻。

世路崎嶇身漸老,韶年夢寐事成空。

他鄉嘗盡囂塵苦,歲月蹉跎指顧中。

湯湖釣歸

沙鷗白鷺返蘆叢,夕照燃燒嶺火紅。

肩上長竿擎落日,雲邊歸雁降遙空。

情懷滿入詩囊里,吟意盈裝竹簍中。

綸線牽回遊子夢,鄉愁夜至盡西風。

鄉愁賦

江湖闖蕩未曾休,一葉漁舟逐水流。

柳舞長條搖別緒,竿垂淺水釣離愁。

韶年入仕儒冠誤,老病還鄉硯墨漚。

蘇武揚鞭抽夢醒,羊群踏翠啃芳洲。

冬遊朱婆湖

槳打漁舟白鷺驚,紅鱗激浪惹鷗鳴。

長堤夜露楓枝濕,曲岸晴光菊蕊明。

風送煙波帆去遠,雲飄墨雁翼搖輕。

平湖麗景迷雙眼,只聽青灘蘆笛聲。

辭賦天地

李 旭

歸田賦

不見三月春光等閑度,東河水暖,桃花千千樹。蓬草千結,覆於陌道。幽禽雙落,並於池湖。泉聲充耳,曦光愜目。天蒼鶴老,石怪峰孤。山中松下,臨榻聽雨。江風皓月,正看柳舒。古井豈無波,寵辱已忘。授人以漁,潭水自不枯。君六十年閱世,宦心沉隱。今隔城三十里,只為岳廬。求一畦蘭香,一方花塢。一日閑書,一挹清壺。不以貧棄,不以富趨。妙歸塵靜,德養方物。

註:吾感寒門之恩,特作此賦,以贈先生也。

汪東君

茶經樓賦

天才門戶,茶聖故鄉。毗吳越襟巴蜀,倚中原控瀟湘。史冊彪乎懿偉,民風篤乎淳良。記南齊八友聚竟陵,迎佛光於方樂,蒙大隋文帝敕龍蓋,傳舍利至西江。立竟陵之學派,著陸子之文章義河東漸,遺義字於村野,柘水西來,引柘絲入棉庄。承佛山之瑞氣,五華集勝,導漢水之清波,百里流光。慶革新鑄就清嘉大業,喜開放招來中外豪商。人民富乎昌盛,事業興乎輝煌。

歲當癸巳,景著秋妝。茶經樓就,六羨歌方。傳市府出公示,為經樓征賦章。鴻儒畢至,高閣重霄昭星月,冠帶蒞臨,層樓茶韻話君王。廊檐九級,非鬼斧神工難成其盛,軒牖萬千,縱能人巧匠休說奇詳。采東海明珠兮分輝四壁,借銀河星斗兮呈列兩旁。雕樑畫棟,有瑤樞任星拱,接地摩天,開玉宇引祥雲。飛鳥不去,怕驚蜃樓海市,茶香飄來,幻出羽衣霓裳。實仙人之遺物,佐丹青以幻化,當平步於青雲,騎白鶴而高翔。移瓊樓碧水,復別業青塘。疏兩湖而浚三世,澤四野而滋八荒。塑鴻漸像兮共景仰,葺雁叫關兮並弘彰。九曲仙歌唱亭閣,滿樓金碧耀荊襄。四水鏡天招日月,百年風物入壺觴。凝目靜觀,覺壁上茶經妙涵天地,潛心臨貼,悟字間龍鳳筆越常綱。陸子凝眸,望橋邊之古雁,狀元下馬,享泉眼之餘芳。瑤池阿母,頒玉帝之聖旨,月里素娥,獻廣寒之瓊漿。借一樓雄峙,俯兩湖寒碧,凈三寺梵行,品四季茗香。禪語涓涓,傳西塔寺中流水之韻,茶香裊裊,繞桑苧廬上紫霞之光。

重讀茶經,蘊千言之駢儷,再品靈泉,留萬國之章篇。振衣樓頂,掩銀漢之星月,濯足湖心,盪水中之昊天。閱石家河文化,感男兒之任重,參雁叫街衍繁,嘆滄海之變遷。榮尊域外,永篤歸鴻之志,落拓江湖,亦爭報國之先。亭閣臨風,筆覽蒼涼,何人得會《六羨》意?湖洲論道,心懷憂樂,陸子曾經《四悲》連。精行求是,儉德修真,淡泊一生操守,學究古今,茶和天下,經書三部聖賢。名利紅塵幾許?禪茶化外霞煙。抬履舄而踏雲靄,悟真如而覓仙源。西塔向佛,借菩提斬心底無名之火,長汀尋夢,啟智慧攀禪宗頓悟之巔。伴三杯佳釀於亭榭,神遊方外,領一襲秋風於湖舟,哦詠其間。物我兩忘,神韻俱仙。

噫呼!登樓賦韻,感慨萬千,浮想聯翩。高歌寄意,浩氣凝箋,天門開啟,大夢無邊。遂作歌曰。

陸邊星宿驚鴻漸,羽上禪衣化聖賢。

茶引仙風天地韻,經牽上國古今緣。

淦家凰

天下第一禪山雲居山賦

真如寺,江南第一禪寺,因佛而立;雲居山,天下第一禪山,因禪而名。

爾其東瞰鄱湖,西偎幕阜,南達洪都,北眺匡廬。山勢雄偉以高峨,雲霧繚繞以輕盈。

雲居山之美,在於有畫有情。自然風光兮明媚,秀麗天成;山色美景兮清幽,人間仙境。松青柏翠,天作之色;松濤鳥鳴,天籟之音。百花谷,植被繁茂,空氣清新;明月湖,奇石突兀,溪橋縱橫。修竹亭亭玉立,古樹綠蔭如雲,瀑布飛雪噴珠,山泉流淌似琴。八百柏樂、八百香果、八百羅漢松,佇立雲嶺山脈以察看氣象;千年古杉、千年古樟、千年古銀杏,傲立歐峰山巔以看淡紅塵。一山一水,皆有佛緣;一草一木,充滿佛性。至若巘路躡雲,攀歐峰之蓮城。前有缽盂峰,圓整聳秀;背枕龍珠峰,幽篁叢生;左倚袈裟峰,湖畔掩映;環圍象鼻峰,蓮城遙屏。此處奇峰怪石,飛瀑流泉,環境幽雅;岩洞幽谷、碧溪潭湖,境遇清靜。峰巒披輝兮燦燦,雀鳥歸翔兮安安。明月湖邊,舉目望月,常憶黎民克己無我;佛塔門前,十字合一,時念百姓奉廉勿貪。雲霧蒸騰于山巔,明月照耀於蓮城。

雲居山之名,在於有佛有緣。悠悠佛境兮恬靜,點化靈性;禪宗道場兮赤誠,凈化心靈。雲居山,中國佛教領袖故鄉;真如寺,佛學高僧參禪中心。囊昔道容始祖,身披袈裟,腳穿草鞋,白鶴引路,披荊斬棘,開創千年基業。見此山峰恰似蓮瓣環列,中央宛如蓮台坦然,潭湖好比蓮蕊點綴,不愧隔世桃花源,真乃絕世蓮花城。道膺禪師,奉行風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親領眾僧,墾劈荊基,開山造田,播種耘耕。農禪並重,世代傳承。看稻田,披蓑側立千峰外,引水澆蔬五寺前;觀明月,置身物外忘舊事,心學蘇黃宜陶然。昔遷客騷人無數,獨愛雲居,尤喜真如。皮子崇尚凝禪,貞白樂見南能;真可遍訪歐峰,戒顯痴情龍潭。閱樂天之詩句,餘墨尚在;品東坡之妙語,意境猶存。近代虛雲,當代禪宗泰斗。氣剛志大,終極一生。坐閱五帝四朝,受盡九磨十難。坐擁十五道場,中興六大名剎,重建八十寺庵。及至雲居,瞻禮祖庭,蒿目荊榛。整肅道風,興廢繼絕;禪風再振,備歷艱辛;古剎重光,中興祖庭。倡導農禪本色,發揚愚公精神。冬則結七安禪,夏則研法講經;秋則收穫加工,春則播種耕耘。僧伽農場有其足跡,僧伽林場有其身影。其功之偉,光耀照人。

嗟夫!巍巍雲居,大士所廬;煌煌真如,冠世絕境。

新詩之頁

李劍鋒

虛 度

放空一盞茶的時光

暗香里旖旎

誰倚著梅枝細數

咯吱咯吱的雪地里

儘是冬蟲的曲子

謝橋畔,柳梢頭

還有黃昏下

點上了月光燈

悠悠的打禪

日子順著你的發尖

滴答滴答的落下

綰成一闋青詞小調

年復一年

春已老去

指尖的溫柔,劃向雲朵

背著花鋤

在春的時光里呢喃碎語

一半在風裡,一半在浪中

塵埃盡去

你,還在低吟什麼?

詩行也化成了一枝桃

妖艷的開放

原來你什麼也不需要

在這個淺淺的青色中蔓延的

只是雲對雨的痴念

意念幾分春色

在歲月的眉心細細淺描

你悄然退出

花落一地,祭奠曾經的繁華

冷香成泥

春已經老去

暖 香

今晚焚一柱暖香

讓夜沉入裊裊的雲煙里

拾起舊時的記憶

唐宋的青瓦紅牆

踏著軒外遠處輕聞的

笛聲落入詩卷

折一梅枝

與暖香呼應

就這樣與你輕語

可好?

別人的故事

因為你的笑

總懸在遙遙的樹上

就像春天的葉子

不肯為我滴落

尋你的路

消失了

自己迷失了自己

在我記憶里

葉子一片片落下的

是那個飄逝的秋天

我很悲哀

在渴望的深淵裡

盡情編織

屬於別人的故事

遙想當年

憶起那個油菜花飄香的季節

暖暖的午後

你采來一籃山花

爛漫在我的心頭

從此

我便把心交給了你

如今

想必定北方已風舞飛沙

我在南方的城市

遙想你當年的模樣

原以為

能與你共守一彎淺月

照我屋後的庭院

卻只有滴滿唇印的衣襟

勾勒曾經的海誓山盟

沒有你的日子

我提一籃情懷

在寂寥的山野空谷

等你

張少林

街頭一幕

過馬路,等紅燈

小朋友,叉開腿

彎下腰,從胯下往後看

嗨!世界好大好大

小朋友,挺直腰

左看看,右看看

牽著媽媽的手往前走

哼!媽媽就是世界

黎明截圖

橋,醒過來了

馬路在延伸中駛向光明

除了聲響

整個城市都模糊不清

站台,迷離獃滯的路燈

抱小孩的媽媽,老人,學生

人群被車輛收容

再往各個站點轉運

一條黑狗與汽車賽跑

享受競爭的公平

樹尖開始搖動

枝頭出現鳥的身影

人潮湧動,車潮湧動

滲透到城市的每一根神經

晨鐘在遙遠的深山敲響

雲,依然飄忽不定

張 琰

冰花之醉

婉如隔了一世的記憶

你又回到了這裡

回到了所有描述過你的夜晚

深刻而具體的意象

跌宕起伏的思緒

似春的夢,是秋的歌

更是冬日裡浮生的一場慾望

讓我在所有寂寞的日子裡

去感受你的執著,忍耐

以及傲氣十足的氣息

不想任意塗抹你緘默的身影

更不敢觸摸你絲潤般的嫵媚

只好,不動聲色的沉醉

在你涅槃的那一刻

點亮我所有的激情

那一場大雪

從子夜開始

一場白色的放逐,越過梵音

像流亡的星座,熙熙攘攘

於飄落中,撞開一扇心扉

穿孔的目光墜入唯一的遠天

不再去冥想江南那青磁白瓦的屋檐

還有手心裡飄逸的溫暖

這浪跡天涯的純白,何止是山重水複啊

天空中充滿了肆無忌憚的悸動

和著遠古的吶喊,在大漠上

悄然踩亮了塵世間的霓虹

一些字詞,敲擊著沉默的胡茄

從久遠的絲綢古道而來

一呼一吸

是我的慟動、或是我的心跳

只為撿起,剪落日子的翎羽

在落雪的地方,化為一粒塵埃

靜聽你呼喚的長音

李夢遊

秋天的雲

喜愛秋天

緣于山頭那片白色的雲

那輕紗般的飄動

加深了天空的深邃

一抹純凈無垠的藍

陶醉了我的雙眼

深遠這個詞

只為秋日的天空準備

看一眼秋水的深情

無法不迷戀

躺進秋天的懷裡

近距離擁抱秋天

只想做秋天的一朵野花

用碎小的花朵

還有單純的顏色

妝扮秋天的多彩

靜等你的身影

朝著秋天走來

李晨欣

初 雪

你悄悄地來啦

就像你悄悄地去

輕輕地飄進我寂寞的夢裡

輕柔、溫潤、美麗

像新娘潔白的嫁衣

你在我的夢裡

分明是晚秋剛剛飄去的小雨

是從蓮花峰飄來

輕輕地把我的衣裳打濕

相伴著我的落寞

聽竹林天籟

看楓葉逐水

憂思化為溪中的漣漪

你飄在我的心上

若素衣輕袂

若潺潺流水

望瑤台 雲霓

我雙手將你輕輕托起

風起啦

你化為一片雲

漸漸消失在書院的黃昏

冬日裡

你又來啦

像春風裡梨花的繽紛 聽!

笛聲何處?

初雪欲催梅開

楊 越

霧繚長白山天上人間

以一簾雨的溫度

測量與天池的淵源

用美人松晨風似的微笑

掀開與白樺相識的記憶

比薩滿部落更久遠的是

天池霧聚霧散的歷史

一掛瀑布寫不盡

原始森林與溫泉的牽絆

石崖一壁擎天

綿綿細雨遷移不了愛的駐足

蔓延在長白山西側的百花坡

代言了長白山大草原的爛漫

她和充滿藝術曲線

萬千柔情的大峽谷一脈相連

天池壯美里透著神秘

心在震撼中無言

霧繚長白山天上人間

詩詞鑒賞

鄭 瑛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上官儀(約608-664),字游韶,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貞觀進士。官弘文館學士、西台侍郎等職。永徽時,見惡於武則天,麟德時又被告發與廢太子忠通謀,下獄死,籍其家。詩多應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時稱「上官體」。又歸納六朝以來詩歌中對仗方法,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對律詩的形成頗有影響。原有集,已失傳。

【鑒賞】作者上官儀是唐初重臣,又是官廷作家。其詩作代表齊梁餘風,綺麗婉媚,有「上官體」之稱。

劉餗《隋唐嘉話》載,唐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儀獨持國政。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即興吟詠了這首詩。當時一起在皇城門外等候入朝的群臣認為此詩「音韻清亮,望之猶神仙焉」。可知此詩是上官儀任宰相時所作,是在他仕途上最得意的時候。

全詩寫他在凌晨由家入朝時沿洛水大堤這條官道信馬由韁的見聞和感受。高宗時,東都洛陽百官上早朝還未設「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須在破曉前趕到皇城外等候。當時的東都皇城傍依洛水而建,城門外便是天津橋。因宮禁原因天津橋入夜落鎖斷絕交通,到天明早朝時才開鎖放行。所以早朝的百官都提前來到橋下的洛堤上隔水等候開禁放行,宰相也不例外。

詩的前兩句寫策馬沿洛堤到皇城門外天津橋頭等候的情景。作者以洛水起興,謂洛水含情脈脈地靜靜流淌,我每天都策馬沿著洛堤進宮早朝。首句暗化古詩《迢迢牽牛星》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以男女喻君臣,表明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流露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得意神氣。次句一個「歷」字,既有多次、重複之意,又表明自己習以為常、心意悠然的風度。

後二句是到了天津橋頭等候入朝時的即景抒懷。這是一個秋天的凌晨,曙光已現,紅霞滿天,月掛西山,鵲鳥出林,金蟬鳴噪,加之河邊野外的晨風吹拂,秋意更濃。第三句巧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郎星稀,烏鵲南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意,取其禮賢下士,收攬人心,艷陽欲出,鵲飛報喜之情,足見天下太平的景象,又流露出自己執政治世的不凡氣魄。末句借用了陳朝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中「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之意,用以暗示即使在這樣的太平盛世,也有人發出煩躁的雜音,流露出作者對那些失意者所發的「不平不鳴」的不悅之意。

總的看來,此詩確屬作者在春風得意時的精心佳作,其特點是巧於構思,善於描景,工於化典,精於修辭,把自己重權在握的神氣表現得相當突出。

張 越

蝶戀花

晏 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七歲能屬文,真宗景德初年(大約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得到皇帝讚賞,賜同進士出身。仕真宗、仁宗兩朝,歷任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宰相。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後降工部尚書,知穎州、陳州、許州,稍復至戶部尚書,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卒謚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一生著作豐富,有詩文集二百四十卷,編選梁陳以後詩文一百卷,均不傳。晏殊詞主要表現富貴人家景緻氣象及閑愁閑緒,承南唐傳統,為北宋初期一大家,尤承馮延已深婉含蓄的風格。王灼在《碧雞漫志》第二中贊曰:「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有《珠玉詞》一百三十餘首。

【鑒賞】這是晏殊一首頗負盛名的傷離懷遠之詞。主角是一位閨中人。

上闋主要寫所見。起句寫秋曉庭園中的景物。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上去又像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傲霜盛開的幽潔品質,象喻高雅。這裡用「愁煙」與「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情感移於客觀事物,透露出閨中人的高雅和她的哀愁。「愁」、「泣」二字有刻畫痕迹,但在借外物抒寫心情、瀉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兩句寫深秋清晨,羅幕之間盪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在充滿哀愁、對季節特別敏感的閨中人眼中,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之寒而離去的。這與其說是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閨中人的感覺。閨中人不僅在生理上感到深秋的微寒,而且在心理上也盪瀾著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雙飛」,更反襯出人的孤獨。這兩句只寫客觀景物,不但未著明顯的感情色彩,而且兩種物象之間似乎還不一定有什麼聯繫,但細品起來,其味無窮,藝術表現非常委婉含蓄。

後兩句從今晨回溯到昨夜,明點「離恨」,成為全詞的詞眼,表現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景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將斜光照透朱戶,直到天亮,原很自然。既如此,人們不應該去怨恨它,但閨中人卻偏要去怨恨。這種彷彿無理的埋怨,正有力地表現了閨中人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觸,又一次讓人感到其瀉意的深婉含蘊。

下闋主要寫所思。前三句承上闋「到曉」,折回寫今晨登上高傑遠望的情景。「獨上」應上闋「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是從一夜無眠中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望之所見,而且也包含有對昨夜通宵未寐時卧聽西風飄落葉情景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精確地傳達出這一自然景象給予閨中人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瑟,人又孤獨,似乎應接著抒發閨中人憂傷低回之音。但作者卻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闊的境界:一人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這樣寫,不僅能表達閨中人有登高望遠的蒼茫百感,也隱示閨中人有長久不見所思的空虛惆悵。而這種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能給閨中人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馳望騁懷。這種意境從「望盡」二字中可以充分體味出來。此三句儘管包容瞭望而不見的傷離情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盡鉛華,純用白描;意境高遠,氣象宏大,成為名言警句。

末尾兩句緊承前面。高樓馳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彩箋是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閨中人慾寄思念之詩書音訊這種強烈願望,與所思之人遠離故鄉又不知宦遊何處而音書無寄這種可悲現實對照起來描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全詞也就在這渺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與「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遠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了搖曳不盡的情致。

全詞上、下闋之間,在境界、風格上是有區別的。上闋景取較狹,偏於婉柔;下闋境界開闊,近於悲壯。而上闋於深婉中見含蓄,下闋於闊遠中有蘊涵。但全篇仍貫串著意象虛涵概括這一總的特點,閨中人的音容面貌若隱若現,因而具有婉約詞中少見的境界寥闊高遠的特色。

詩詞解讀

周篤文

勇開生面霍公詩

蜚聲四海,壽屆期頤的松林霍公,不僅是一代通才,文史泰斗,而且在詩詞領域,也錯綜參會,卓為大家。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霍眾特,十六歲即考中秀才,為一方名士。對聰慧過人的松林,更是悉心培養,無微不至。兩歲就教其識字,三歲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練書法。五、六歲背詩文、調平仄、查韻書,十二歲即開始作詩。就讀天水中學時,便發表散文、新舊詩詞,有天水神童之譽。于右任先生贊為「我們西北少見的青年」。盧溝橋事變,激起少年霍松林的滿腔忠憤,連續發表了《盧溝橋戰歌》、《哀平京》、《哭佟趙二將軍》、《聞平型關大捷》、《驚聞南京淪陷,日寇屠城》等史詩般力作。時才十六歲。抗戰勝利五十年後詩翁以此榮獲了「以筆為槍,投向抗戰」的獎牌。

松林先生於1945年,這位西北放羊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大學,受到胡小石、朱東潤、羅根澤、汪辟疆、陳匪石等國學大師、頂級學者的厚愛。錢仲聯先生云:「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於詩尤得髓於汪方湖,於詞則傳法乳於陳匪石。」從而打下了深厚的學術基礎和詩藝根基。他的抗戰詩作初試新聲,確大放異彩:其《盧溝橋戰歌》云:「偉哉我守軍,愛國不顧身。寸步不讓寸土守,直衝彈雨摧槍林。守橋健兒力戰死,守城壯士分兵出西門。揮刀橫掃犬羊群,左砍右殺血染襟。一以當十十當百,有我無敵志凌雲……竟使強虜心膽裂,一夕丟盡大和魂。」可謂字字噴血,句句驚雷之作。其《驚聞南京淪陷,日寇屠城》:「虎踞龍盤地,倉皇竟撤兵。元戎方媚敵,狂寇已屠城。血染長江赤,屍填南埭平。此仇如不報,公理更難明!」「忍見人文藪,又成地獄圖。死傷盈百萬,揮淚望南都。」真可謂悲慟天地,鐵證如山,是倭寇罪行的實錄。一九四六年中大複員南京。他受到于右任老人的邀請,創作了《丁亥九日于右任先生簡召登紫金山天文台得六十韻》的洋洋大作。更是大獲稱讚,盛傳一時。其發端六句云:「鍾阜壓江漘,勢與泰華埒。陡起插天關,穴此日與月。煙嵐相澒洞,雲霞忽變滅。」極寫其參齊天地,光耀日月之山水勝概。可謂筆力萬鈞,獨開生面之作。後八句「登高豁遠眸,述志舒健筆。同室忌鬩牆,兆民貴團結。致富追西歐,圖強繼先烈。奚用觀天文,豈徒理秋祓?」則抒發了作者豪情遠抱,表達了企盼兩黨團結,圖強建國,振興華夏的願望。不愧為紀游之傑作。

四九年中大畢業後,松林先生婉拒右任老人赴台之約而受陳匪石先生之聘,就任重慶南林文法學院副教授,時年二十八歲,這是絕對的破格之舉。解放不久先生應西北大學校長侯外廬之聘到師範學院任教。此後六十餘年畢力從事文藝理論、文史研究及詩詞創作諸方面工作。均取得巨大的獨創性的成就,成為一代斗山,詩壇宗匠。他是韻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與中華詞賦的創始人,並榮任中華詩詞學會榮譽會長,而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霍老的詩詞,海涵山負,博大精深,尤能勇開生面,密切反映時代的新機與風貌,獨創一種雄渾雅健的風格。比如其下放幹校諸作,反映親身經歷,真能窮形極態寫出了文革中知識分子的苦難與心態。如《放逐偶吟》:

一息猶存虎口余,破窯權寄野人居。

翻江倒海吾茲懼,淑世匡時願豈虛。

休恨無門可羅雀,也知有釜亦生魚。

攜家放逐寧關命,佳氣曾傳夜滿閭。

雖然虎口餘生,百厄叢集,寄身破窯,仍不忘濟世匡時的責任,與對光明的希冀。較之杜工部秦中吟之作,亦未遑多讓。

其《悼周恩來總理》云:

妖霧迷靈曜,哀音泣電波。

兆民垂熱淚,四海咽悲歌。

竟毀擎天柱,誰揮返日戈?

短弧猶射影,偉績豈能磨?

此詩作於一九七六年元月,簡直是討伐四人幫的檄文。靈曜喻領袖,短弧指江青,皆極高明而巧妙,非凡手所能想像。至其《自蝸居搬入教授樓最高層地接杏園,雁塔、終南皆在眼底喜賦》則完全是令一番氣象了。

豪氣徒招十載囚,暮年著我最高樓。

目迎紅日檐前過,手撥烏雲檻外收。

雁塔題詩懷往哲,南山獻壽傲通侯。

童心不老春常在,休嘆蹉跎志未酬。

儼然是對撥亂反正、國運回春的新時代縱情至放歌哦,目迎紅日,手撥烏雲,童心不老,壯志待酬,這不就老詩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嗎!

改革開放以來。詩人更是豪情萬丈,佳句連翩。如《東湖即興》云:「沁脾山色明如洗,潑眼波光翠欲流。楚國姝姿亦堪戀,不尋西子到杭州。」《壬戌冬,王達津師寄詩見懷》云:「信有文思浮渤海,能無詩興詠崑崙。西來東去非難事,桃李春風酒一尊。」《登赤城》云:「赤似丹砂聳若城,山巔一塔勢崢嶸。振衣直上塔頭立,待看紅霞頌晚晴。」以及《自西安飛重慶機中作》:「遠空落日滾金丸,腳底銀濤卷巨瀾。地上愁陰復愁雨,我於雲外看藍天。」皆蔟蔟生新,奇情萬丈,異響於霄之必傳佳作。

霍老填詞繼承匪石翁法乳,綿密高健而有奇致。如作於一九四六的《高陽台·東坡生日》:

香透梅梢,陽回井底,憶公岳降眉山。雅望英操,不孤滂母知言。玉墀新拜龍團賜,卻贏將,貝錦詩成,嶺海顛連。 笛中重譜南風曲,問人間山水,天上何年。萬柳蘇堤,幾蕃搖落春前。大江從卷英雄去,望晴霄,如見芳顏。便相期,汗漫同游,駕鳳參鸞。

詞的上片寫景仰之情,下片述飛騰之意。落腳到相期汗漫同游,托意高遠,氣象高奇,令人拍岸叫絕。改革開放以後,安民樂業,山水旅遊之作頗多。如《水調歌頭·登岳陽樓》:

神往巴陵郡,徙倚岳陽樓。煙波浩渺無際,日月遞沉浮。屈指今來古往,多少騷人遷客,望遠更添憂。裊裊西風起,木落洞庭秋。 時屢換,樓幾毀,又重修。我來恰值新霽,萬里豁雙眸。且莫坐觀垂釣,堪羨同奔四化,破浪縱飛舟。赤縣春如海,何處覓神州。

上片懷古,筆力健舉,神彩飛揚。下片述今,謂莫學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有羨魚情的釣翁,而應縱浪飛舟、同奔四化,把祖國建成春濃如海的神州仙境。此詞可謂意氣風發,結響入雲。

縱觀霍老詩詞,構思之奇,用語之妙以及押韻之活,真大匠運斤,妙不可言。其《大雁塔》云:

千尋飛瀑瀉瓊漿,光帶流金萬米長。

雁塔臨霄復臨水,自驚身影兩輝煌。

詩寫雁塔廣場之音樂噴泉,水柱高66米與塔等齊。這裡擁有世界最長之光帶與最震撼的音響。噴泉如飛瀑從塔周瀉下,舉世無二。末二句臨霄臨水、兩輝煌,構思之妙,氣勢之強,寫到極致了。

又《自西安飛重慶機中作》:

遠空落日滾金丸,腳底銀濤卷巨瀾。

地上愁陽復愁雨,我於雲外看藍天。

從雲霄俯看落日如金丸滾動,長江如銀瀾翻如腳底。而詩翁卻於陰雲愁雨之上,靜賞藍天,真是逍遙物外的天際真人了。

其《陪內子至澧縣訪舊居》:

嶽麓說詩笑語嘩,回門女婿過長沙,

憐君卅載悲風木,白首同來訪故家。

霍老陪胡夫人回娘家,本應婚後三天。而今卻晚了三十年。岳家老輩俱已作古,才得「歸寧」,「白首」回門,語極直白,意其詼諧,而有無窮的感慨在,可謂意味深長。

霍老詩詞用韻,非常靈活,不死摳古韻。他在一首詩中自明本義道:「作詩宜美更宜新除腐推陳萬象春四海風光開眼界新聲新韻助新吟。」提倡放開韻部,譜寫新聲。並帶頭創作了一批出色的新韻詩。如《金婚謝妻》、《九十思親》及本詩皆是。前舉之《自西安飛重慶機中作》中,「丸」、「瀾」是「寒」韻,而與「天」(先韻)相押,即是詩詞通韻之顯例。此法行之已久。夏承燾夫子也是如此。其論李清照詩:

掃除疆界望蘇門,一脈詩詞本不分。

絕代易安誰繼起,渡江只手合黃秦。

其中「門」,元韻,「分」,文韻,「秦」真韻。河南大學華鍾彥教授更是力主詩詞通韻不遣餘力。放開韻腳之說,始於右任先生。在台灣第一屆詩人節上他就提出「詩應化難為易,和大眾接近。」霍老即是此一主張的身體力行者。不拘泥於古韻,大膽採用鮮活的語言入詩,是霍老創作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其詩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霍老是當代詩壇的魯殿靈光,在聶紺弩文學獎中榮獲最高獎乃實至名歸之盛事。值得我們永遠崇敬,永遠學習。

張福有

水魄山魂 怡然自得

——梁東先生詩詞讀後札記

有幸先讀《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深受啟迪,感悟良多。記憶深者,便是詩家的山水情結,觸目難忘;翳然得境,命筆成吟。

「一柱能擎南嶽起,三軍何懼大江橫」

這是梁東先生《七律·梅城卮言》中的頸聯。其氣勢磅礴,自不待言。這樣的詩句其所以能有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全在於以山水為意象,賦自得之胸懷。南嶽,山者。大江,水也。起,形象俱現;橫,意境皆出。一柱,必然能擎;三軍,當然不懼。寥寥一聯,盡得風流。

瀏覽《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直接寫水的詩詞有:湘水、南湖、淮水、皖江、沙河、響沙灣、梅溪等。從這些以詠水為主的華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水」的厚愛之情。「家國忠魂湘水祭」,「萬里洪泚筆底春」。「石堅何所懼,流水大江東。」「大江共白水,匯作天外泉。」「清波何處接天流,濯足披襟萬里舟。」「滄海曾經白髮多,粼粼寄夢夕陽波。」「萬頃波濤家國夢,一溪泓澗古今愁。」如此佳句,不勝枚舉。所有這些,無不傾注作者借水成吟而傾吐家國情懷。諸如「朝天門外水,昨夜過沙河」,更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大沙河是作者家鄉流入長江的河,因暴雨泛濫成災,由衷惦記表姊馬自持老人而作。

梁東先生筆下的水,有時因「盪開一筆」而更加微妙。如:「無求臨空擷紅豆,何來相思一寸灰!不隔青冥復淥水,無關明月下西樓。」便是這般情形。

梁東先生筆下的水,有時又借其形而言其質。如:「斑斕熔鑄一腔血,悲壯登攀幾度關。」「還鄉悲遠路,喋血傲寒松。」是寫血濃於水。「德重冰壺心許國,白雲深處亦桑麻。」是寫水的固態,冰清於水。「無須高燭照紅裝,伴有芳鄰『水立方』。」這是用其轉意。「藝苑躬親防水貨,德懷頂禮拜真人。」轉得更加高妙,俱見性靈與奧妙。

「筆挾風雷進大山,心裁刀尺扣雲關」

這是梁東先生《七絕·貴州青岩赴大山深處小學寫詩牆有感而贈詩》中的首聯。貴州青岩是中華詩詞之鄉,詩鄉含「菊林書法」。注重中華詩教,是梁東先生為之傾心儘力之舉,建樹頗多,開拓功高。

《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直接寫到的山有:天柱山、潛山、皖公山、蒼山、虎山、十萬大山、塗山、定軍山、五台山、紫蓬山、巫山,等等。從這些以詠山為主的錦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山」的厚愛之情。諸如:「任是南圖興國運,擎天一柱勝千峰。」「風梳霧卷四時融,一柱能同碧落通。」「撥去舒王台上霧,此身已在最高層。」「斑竹生來苦,家山稱作虎。」「寄遠南天心有期,萬重山外掛帆時。」「定軍山外三刀嶺,斬將台前八陣圖。」「雲山四面歸鴻遠,棧閣千年古木香。」一一讀來,渾覺妙語聯珠,耐人尋味。

梁東先生筆下的山,有時如同山名:「潛山」。如:「江邊未允懷沙去,千古詩痕土一丘。」筆法十分高妙。江不忍懷沙而去,留作派什麼用場呢?記下詩痕,積痕為丘!這種「潛山」效應,遠勝「十萬大山」!這就是藝術,詩的藝術。

梁東先生筆下的山,有時未必有山,讀來卻直覺有山,就是因為作品中藉其山意,抒其山志。最典型的是《馬山祭》、《詩二首致沈鵬兄》。「落霞斜映馬山巔,投筆何堪曉夜眠。」這是藉《馬山集》之名,寫聶紺弩詩的風骨和人格之山巔。詩中:「雪擁雲封去不留,青松歸路晚山稠。」其中的「晚山」,未必實指,亦當虛擬之意境。但因是藉《馬山集》而賦詩,詩便有了高度,有了靈魂。這是一種成功的筆法,值得借鑒。

梁東先生筆下的山,常常是拔地而起,浩氣干雲。諸如:「瀚海沉雄金三角,煙波萬里獨峰高。」「南天古皖柱擎雲,更得逍遙龍水津。」便屬此例。萬里獨峰,古皖擎雲,是何等氣概?詩以蘊藉,氣可柱天,讀來自然補氣提神。

「清吟山水夢魂中,歲月回眸道未窮」

這是梁東先生《七絕·讀王兆義新著〈歲月回眸〉》中的首聯。山與水的交融,便是山魂與水魄的內在統一。

在梁東先生的詩中,山一句,水一句,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淮水新翻巨浪,家山芳草如茵。」「赤岸魂猶在,蒼山是雪峰。」「思接煙霞淮水岸,視通苦難皖山頭。」類似這樣的佳句,在梁東先生僅一年中的詩作中就可隨手翻到,可以說明這不會是一種巧合。「錯節盤根山水共,無盡低回月明中。」山與水的交織,密不可分,相映成趣,已經升華為梁東先生詩詞創作的一種筆法。與其說這是一首首詩中對山水的具體表達,不如說是在詩詞創作中的一種詩化自覺和詩性思維。這就由具體創作成果上升到創作方式與方法的層面。掌握了這方式與方法,就不會是偶然的一兩句此類佳句,而會是一批批表達山魂水魄的華麗篇章。一首詩中,能得一兩句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詩眼,這首詩就有了魂靈。

細品唐·元稹《酬樂天寄蘄州簟》中的:「水魄輕涵黛,琉璃薄帶塵」中「水魄」的深層含義,就不難理解「琉璃」「薄」而「帶塵」的狀況,由此遞進,就容易理解「夢成」「傷」「冷滑」,「驚卧」「老」「龍身」的境地是何番景象了。同樣,細讀清·魏源《游山後吟》:「月下煙中互起滅,山魂樹影疑有無」之錦句,對其中奧妙,令人拍案叫絕!狀山得魂,魂在似有若無中,便得意旨和意趣。拙齋以為,梁公之詩,深得唐·元稹所云「水魄」之奧和清·魏源「山魂」之妙,嘗集「水魄山魂」於一詩,不可不謂梁詩之一奇也。這恰如清同治九年湘陰郭嵩燾《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詩集序》中所言:「游山詩,山水草木之奇麗,雲煙之變幻,滃然噴起於紙上,奇情詭趣,奔赴交會。」「每有所作,奇古峭厲,倏忽變化,不可端倪。」

「鐵臂龍門添華蓋,松江河上滾銀盤」

這是梁東先生在《憶江南·長白月並贈福有同志》中的兩句。此詞作於1998年9月9日,拙齋邀請劉征、梁東、周篤文、鍾家佐、林從龍、楊金亭、丁國成等先生到吉林省白山市出席拙編《長白山詩詞選》首發式暨全國第三屆長白山文化研討會。梁東先生詩興大發,在作《憶江南》之後,又作《風入松·晴滿天池》、《一剪梅·陽曆九月九日登長白山天池》,並在長白山天池畔高唱黃梅戲選段,唱罷又說:「我欲高聲吟唱,方知到此無才。」這便是他《風入松·晴滿天池》的結句。全詞如下:

誰家玉女上高台?皓齒笑顏開。不呼不喚無遮面,等閑是、素凈裙釵。詎是雍容華貴,卻含萬種情懷。 推來詞客扣星垓,踏破一雙鞋。半顛半醉痴迷甚,實難顧、放浪形骸。我欲高聲吟唱,方知到此無才。

此詞,無疑是長白山詩詞中之精華。說到「無才」,不禁想到梁東先生《八十自白》中的:「『才偏缺貝』華光淺,『秀卻添金』底氣微。」可謂妙趣橫生。在從西坡登長白山時,劉征老不讓年輕人,徒步攀登1000餘米,終於登頂。梁東先生雙腿半月板有傷,硬是走了上去,並以「半月板」為上聯出對,一路上無一佳對。把讀《梁東詩詞》(2010-2011選輯),讀到《瓜洲詩教由點到面形勢喜人有贈》中:「一半銀蟾鋪晚渡,兩三星火是瓜洲」,拙齋忽然想到,這「半月板」的下聯有了:「三星堆」!當然,這是插話。

「一半銀蟾鋪晚渡,兩三星火是瓜洲」,堪稱行雲流水,怡然自得。揚州的瓜洲古渡,是個好地方。1992年5月6日,拙齋去過。水魄山魂,怡然自得,如果作為詩詞創作的一種境界,也未嘗不可,值得體味,值得追求。《舊唐書》、《大唐新語》、《唐詩紀事》、《太平廣記》中都記載唐李百葯「七歲能屬文」,「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築山,文酒譚賓,以盡平生之志。」「穿池築山」,也有作「穿地築山」,未知其確。就本文意,選「穿池築山」更切「水魄山魂,怡然自得」之題,故為之取。

2008年3月29日,梁東先生在梅州市豐順百人詩會上的講話中提道:「我常想,人們為什麼如此關注山水,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什麼有如此強烈的山水情結,說到底,還是因為山水後面所體現的文化和精神。」「山水情緒是一種人文精神,人們從親近自然中獲得了一種精神的解脫、個性的解放。他們崇尚『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濠濮間想』。」這,或許就是梁東先生「水魄山魂 怡然自得」詩詞創作的真諦所在。

壬辰新正,沈鵬、周篤文、張岳琦先生與拙齋聯吟一首七律,半月間得同韻和詩710多首,拙齋首唱陽韻七律,亦得和詩520多首,兩韻合計得和詩1230多首。在周篤文先生鼎力支持下,拙齋考證隋煬帝的《紀遼東》是詞的源頭,整理了規範詞譜,兩年多得全國詩友創作《紀遼東》3200多首。又值調查了8年的《高句麗古城考鑒》一書編校瑣事,苦無時間細讀梁東先生更多大作,管窺蠡測,聊表寸心。失當處,請梁東先生和詩友指正為是。言不盡處,以詞補曰:

鷓鴣天·《梁東詩詞》拜讀有記

缺貝添金何以然,斑斕浴眼醉華箋。原知試紙先濡墨,或可掄才必看山。 長白月,大如磐。照心穿石結根緣。賀春兩韻詩千首,也付遼東一紀間。

紀遼東·梁東先生詩詞創作研討會志賀

大荒極頂嘆無才,邀公再度來。鐵壁龍門同玉柱,俱是朗吟台。 情鍾詩教韻神州,披襟萬里舟。又到家山芳草綠,飛瀑接天流。

古 木

以微明大義 醉夢蘊情真

——序劉純斌《醉夢廬集》

與純斌兄相識多年,我們分別生活在湖北相距不遠的兩座城市。情意所至,每年總有三兩次相聚,把盞欲醉、暢懷人生、略述詩情。我們同姓,宛如親兄弟。他為人善良重情義,謙和而曠達,實為楷模。不同性格的詩人就有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作者文如其人,平實中透著真氣,跌宕間凝聚憂思,字裡行間洋溢著赤子情愫。作者的文學底蘊深厚,其創作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在生活的表現形式上選擇了詩詞,這也是因為詩詞在表現形式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靈性或濃縮性。《醉夢廬集》,就飽含著濃濃的情懷。

《醉夢廬集》,創作題裁廣泛,詩集分為華胥追夢、山川尋夢、田園醉夢、花間拾夢、佳節綺夢、詠物託夢、借韻寄夢、賡酬和夢、喜慶圓夢、緬懷遺夢、市井雜夢等十一章,收錄詩詞作品900餘首,量豐質尤,靈動清越,蘊藉深厚,賦比興點染,無處不含情,嘆為大觀。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主情,詩是言志抒情的文學,是思想感情的藝術結晶。思想是詩的靈魂,感情是詩的生命。情就是人內心對外界事物之感應,是由物象到精神世界之升華。真情的基礎在於真實,從真實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詩才能真實感人。沒有情就沒有詩,就是韻語訴說。所謂有感而發,就是言為心聲,至情至真。作者是也!

情,有國情,鄉情,親情,友情,愛情,人生豪情,托物寄情,借景抒情等等。我欲在拜讀純斌兄的作品之中,就其詩情,聊以膚淺地鑒賞:

詩情,首推愛國情。不少愛國詩人曾留下了不朽名句。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打開《醉夢廬集》,開篇第一章第一節是《華胥追夢·強國夢》。中國夢、強國夢,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夢,也是作者筆下最精彩的夢。純斌兄滿懷激情,重彩濃默書寫了《水調歌頭·強國夢》《沁園春·中國夢》等多首詩篇,展現了華夏兒女「紫氣騰龍沖廣宇,強邦追夢起狂飆」(《國慶歡歌》)的恢宏場景。

詩人的愛國情懷,不是空洞的說教,淺薄的吟唱,而是用形象語言表達詩人的心聲。請看《鵲橋仙·嫦娥奔月》:

常思天府,欲登仙埠,唯有雲梯難鑄。今日嫦娥傲蒼穹,卻驚訝、神仙無數。 從今往後,騰雲駕霧,人間信步天路。攀乘火箭即飛天,又何須、鵲橋駕渡?

填詞,「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王國維《人間詞話》)

上闋,造境:「常思天府,欲登仙埠,唯有雲梯難鑄。」作者用浪漫的手法營造出神話意境,千古憧憬。

下闋,寫境:「騰雲駕霧,人間信步天路。攀乘火箭即飛天,」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嫦娥飛船奔月的情景。

「卻驚訝、神仙無數」、「 又何須、鵲橋駕渡?」這兩句,縱觀寫境與造境,二者頗難分別。詞中「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中,沒有直白的歌頌褒揚之詞,而是靠讀者去領悟個中的愛國情懷或象外之象了。

愛國,就需要關心國是,憂國憂民而針砭,也是愛國的另一表現形式。如《貓與鼠》:

夜半房梁老鼠癲,偷糧竊食作佳筵。

鄰家暫借貓除禍,卻見鼠貓同枕眠。

這首詩,令我聯想到《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當時的詩句只是突出了碩鼠由於貪吃而體態肥碩,藉以鞭笞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不難看出,作者巧借其意,不僅諷刺當權者的貪腐,同時也披露執法者貪贓枉法的醜惡嘴臉。結句「誰知貓鼠共床眠」尤佳,譏諷之程度比《詩經·碩鼠》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手法「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清·沈祥《論詞隨筆》)。

作者寄寓愛國情懷的作品在集子中還有不少,許多旅遊和採風詩詞,對祖國山川形勝、人文景觀,精緻描繪,深情讚頌,傾興嘔歌,表達了熱愛中華文明,期盼民族復興,嚮往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懷。如:《中秋台灣海邊賞月三首》《壬辰海峽兩岸中秋詩會組詩七首》《謁魯迅墓三首》等等,都是佳作,就不一一贅述了。

《醉夢廬集》中的田園詩作,濃郁的自然風景,清新可愛,傾聚著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如《憶江南· 蒲陽》:

蒲陽好,風景勝桃源。夕照文峰留勝跡,楚騷風韻蘊團山,仙女浴溫泉。 蒲陽好,富達米糧川。鹽海膏都藏富礦,漁湖波浪漾深潭,鷗戲採蓮船。

蒲陽,即應城的舊稱,還有一個古名叫蒲騷,蒲騷故城在當今應城西北三十里崎山古城畈。這裡曾留下許多文人騷客的足跡,屈原弟子宋玉曾僑居蒲騷崎山,作名篇《九辯》。唐代李白曾留下著名詩篇《安州應城玉女湯作》,宋代歐陽修也曾游蒲騷地,留下《樓頭》詩。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曾信步蒲騷,盡情抒發多首浪漫詩章。蒲騷可謂文人薈萃之地。

蒲陽之好,好在米糧川,富在鹽海膏都,美在漁湖波浪,還有明嘉靖時的文峰塔,蒲騷故地崎山。作者在詞中濃縮勾勒,凸顯地域文化,展示蒲陽的風景勝桃源,其意境邈遠清越,至此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油然而生。

再看《過漁村》:

煙籠湖光映彩霞,蘆花盪里有人家。

漁翁邀我船頭坐,拾把蘆柴煮活蝦。

絕句寄寓了作者對家山湖泊的青睞之情,語言清新靈動,有簡約沖淡之美。簡約,不是直白,而是流暢平白,朗朗上口。沖淡,是意深詞淺。作者來到湖光瀲灧的蘆葦盪,眼見蘆葦深處有人家,應邀與漁翁在船頭煮活蝦。這一幅湖鄉漁歌唱晚的意象,可謂狀物有物味。結句「拾把蘆柴煮活蝦」當是詼諧有諧味,這些都可稱為詩味。《滄浪詩話》說「詩有別趣,」如是也!

親情入詩,自古皆有,然要以小見大,將小我變大我也是不容易的。純斌兄的《醉夢廬集》中不乏以微明大義,醉夢蘊情真的詩句。且看《江城子·夢母》:

三更夜夢到家鄉。見高堂,喚親娘。仰望慈顏,仍是舊時裝。跪拜塵埃三叩首,傾老淚,痛肝腸。 回眸往事黯神傷。話滄桑,訴凄涼。情深恩厚,今世未能償。他日兒歸陰府去,傾寸草,奉羹湯。

此篇雖是記夢,夢醒時分,赤子熱血心腸一氣呵成,躍然紙上。「見高堂,喚親娘。仰望慈顏,仍是舊時裝。」多麼形象的語言。「他日兒歸陰府去,傾寸草,奉羹湯。」字字滴血,凝聚著反哺之心。雖在緬懷自己的母親,卻是申張孝義,讓多數讀者共鳴,實乃小我變大我。

再看《孫女高考》:

梧桐細雨洗通衢,簧苑競開科考書。

十載寒窗磨玉硯,一場激浪釣金魚。

隔江漁父簫聲遠,臨院憨翁霜鬢疏。

當信龍門能躍鯉,唯期及第鳳乘輿。

凡千古文章,詩詞歌賦,都是從心底濃情處流露出來的簡約平白之語言。首聯鋪墊,用下雨的自然鏡像打造成「細雨洗通衢」的意象,老天也在用最清潔的方式迎接莘莘學子臨考;頷聯承接,「十年寒窗」換來「一場激浪;」頸聯一轉,多少貧窮的「漁父」隔江遠遠遙望,多少「憨翁」 期盼得雙鬢髮白稀疏;尾聯大好,一語道破天下父母望子成龍、盼女乘鳳的中華文化傳統,作者愛孫的濃濃情懷收到了天下共鳴之效果。

就韻律而言,起承轉結自然,語言清新,聯句節奏參差錯落,韻腳也注意了陰陽平互換。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純斌兄時任當地詩聯學會會長,德高望重,廣納四海詩朋,交友甚廣,學生葉門庭若市。從《醉夢廬集·賡酬和夢》欄目收錄的大量與詩友唱和的作品中,可看出他為人謙和、重情重義。其中對老師感恩、對詩友褒揚、對學生厚望之作感人至深.。請看《送褚遠安恩師南行》:

文壇學步遇恩師,歲暮相逢時恨遲。

老校勉言多厚愛,程門賜教舉先知。

君行海角天倫樂,我賦詩聯情誼痴。

待到春來猶念起,嶺南梅驛寄新枝。

字字凝結著對老師的敬重和感恩知心。結句「待到春來猶念起,嶺南梅驛寄新枝」寄寓了無限的思念。

次看《鷓鴣天· 趙基詩友惠贈墨寶有作》

煮茗邀君入畫堂,書家研墨聚疏狂。丹青妙筆雲中舞,摯友濃情硯底揚。 臨醉素,效顛張,敢和顏柳比鋒芒。今朝得賜蘭亭玉,高掛書房韻更香。

這是用形象的語言,對詩友趙基書法造詣的褒揚。謙謙之心,贏得詩友的尊重。

再看《酬詩友青絲雅宴有作》:

華堂雅聚若蘭亭,白髮青絲共結盟。

漫道友情添老酒,輕研墨韻對佳楹。

憨翁酬詠秋光醉,紅袖酣歌笑語盈。

莫慮騷壇無後彥,且聽雛鳳唱新聲。

對後學青絲的讚許,發自內心,兩個聯句,老少相對,頗具風趣,尾聯「莫慮騷壇無後彥,且聽雛鳳唱新聲」尤為情深意篤,對後生寄予著殷切的希望。

·詠物寄情,借景生情,是詩人常用的手法,這類詩寫好也不容易。作者卻從小處入題,漸行漸大,以小見大,言微旨遠。請看《石榴花》:

群芳謝後石榴孳,笑迓南風第一枝。

碧玉飛霞爭艷色,怡紅快綠舞嬌姿。

香魂遂隱張騫願,倩夢追隨介甫詩。

莫道花開春暮晚,激情燃焰正逢時。

百花凋零後的五月榴紅,作為起句統領全篇。頷聯細緻描寫石榴花開的景色,「碧玉飛霞,怡紅快綠,」道出榴花點綠一片紅的奇觀。頸聯用典自然,張騫出使西域引進的石榴花,現在已經隨願開放了,又巧用王安石《詠石榴花》的殘句「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在耐人尋味的同時使作者的詩句收到了「動人春色不須多」的藝術效果。尾聯「莫道花開春暮晚,激情燃焰正逢時」是主旨,和起句遙相呼應。形在詠花,實在暗喻自己。作者學詩偏晚,卻正是激情燃焰,即將結出豐碩成果之時。象外之象,讀著讀著,餘音裊裊!

再讀《粉筆》:

玉面妝成正直身,杏壇守職伴西賓。

一生奔走灰飛盡,夢幻光華化粉塵。

作者借物抒情,以粉筆自喻,用形象的語言含蓄之中完成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不可多得!「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劉勰·文心雕龍)「一生奔走灰飛盡,夢幻光華化粉塵。」這是作者自身的寫照,是作者對七十年生涯發自內心的箴言:無論窮通順逆,淡泊名利,盡心盡職。令人欽佩!

吟詠人生,是詩歌永久的情結。作者對人生的理解是陽光的、進取的、坦蕩的。《自題醉夢廬書齋》便可看出:

斗室自名醉夢廬,齋中有味在三餘。

清風雅韻一壺酒,明月幽懷百卷書。

綠蟻餐霞消塊壘,痴儒放膽探璣珠。

凌雲向晚南山望,高枕芸台卧老夫。

這首律詩,是作者在自題醉夢廬書齋之時,籍以對自我地解讀,特別是對退休之後的一種釋懷:

書屋不大,卻記載了一生的情與夢,斗室的欣慰,在於「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魚豢的《魏略·儒宗傳·董遇》)好讀書也;一壺酒,百卷書,寄寓清風明月之襟懷;借霓霞佐酒,抒發心中的糾結,釋放蘊藏已久的珠璣,這就是作者的淡泊情怡;惟期健康高壽,大有效仿龐公、孟浩然之輩隱居鹿門之快意!讀後無不動情。

在《賀新郎·古稀自壽》中,意境與前面一首有異曲同工之處,作者對人生的剖析,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

且盡杯中酒。憶當年、眉高骨傲,不甘人後。慾望名山凌絕頂,誓與群芳競秀。誰料到、風狂雨僽。長鋏彈歌非我有,對蒼天、難舉拿雲手。多少夢,化塵垢。 餘生尚剩風盈袖。趁斜陽、元龍高卧,性情依舊。擊壤興祈唐宋雨,滋潤河清人壽。揮醉筆、風流寫透。老朽如今何所慮?與彭祖、結拜忘年友。斟大白,壽遐耇。

詩中「憶當年、眉高骨傲,」「趁斜陽、元龍高卧,」作者謙和於表,風骨其內,少年的鴻鵠之志,如「慾望名山凌絕頂,誓與群芳競秀。」晚年矢志不渝的傲骨,如「擊壤興祈唐宋雨,滋潤河清人壽。」均彰顯了作者外柔內剛的秉性。雖然「多少夢,化塵垢,」但作者並沒有像古代文人那樣落魄失意,而是依然展露著宛如少時「揮醉筆、風流寫透」的鋒芒。實屬不易!

縱觀《自題醉夢廬書齋》《賀新郎·古稀自壽》,時空延宕,虛實相生,俊逸清朗,渺渺兮於懷,則是對自己詩歌藝術或人生的一種典型詮釋。

讀完《醉夢廬集》,恍然大悟,作者之所以將詩集取名為《醉夢廬集》,很重要的一面是將「情」 和「夢」作為詩集的主軸或人生的主軸,寓情於夢,借夢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情、夢之間也!可謂匠心獨具!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所謂詩,情感是它的本根,語言是它的苗葉,聲律是它的花朵,內容是它的果實。如果沒有本根,那麼苗葉,花朵,果實,便是無本之木。可見,詩主情的重要。

《醉夢廬集》其脈絡就是源於德性,發於才情,最後完形於意象。語言也沒有「模宋規唐徒自苦」(清·張問陶在《論詩十二絕句》)之嫌,而是用自己簡約的語言,通才有性情,吟詠獨道之理。作者在生活之中寫新意,平凡之處寫新奇,成熟之中練精華。讀後不忍掩卷。

倉促之中,乖謬之處,在所難免,請方家酌正!

臨了,以一首小詩恭賀劉純斌《醉夢廬集》付梓:

陌路多行客,燕京獨識君。

相逢心已醉,堪比酒還純。

廬集吟清語,弦音啟故人。

以微明大義,醉夢蘊情真

是為序!

詩藝漫談

鄧 輝

花開葉落生情趣 電閃雷鳴總是詩

我今年63歲了,學歷很低,只上過5年多一點的學,能與詩結緣全靠自學。大半生經歷了眾多曲折坎坷,青少年時期,饑寒如影隨行,不曾離我左右。儘管如此,我依然十分熱愛生活,熱愛詩詞。

我從1968年就開始寫詩,寫了很多,但寫不太好。既然寫不太好,又為何要堅持呢?那是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憂喜,總得找個出口,一吐為快方可釋懷,而詩詞又恰是讓我傾訴的最好載體,為此,我堅持筆耕不輟。在我看來,寫詩就是寫生活。我珍惜生活,更珍愛寫詩。

我認為,要寫生活就應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儘力把這些點滴詩意化、詩韻化,用詩這個載體記下生活的音符。比如,我有高血壓,天天服降壓藥,可有一段時間血壓不降反升,於是我就寫了《服降壓藥》:「天天服一丸,求健欲延年,葯伴光陰老,錢消病卻添。」藉此來抒發我的感受。又如我病癒出院,心情舒暢,立即賦詩一首《出院有感》:「陰霾散盡見天清,澗碧梅香鳥弄晴。冬冷何來春意暖,只因不再喚醫生。」

寫詩如果只寫自己生活中的花開花落那還是不夠的,更應該關注社會生活中的電閃雷鳴。如我在醫院看見患者排成長龍挂號,候診,取葯,我就把看病難這一現象寫成了《等候》一詩,並發送給了醫院領導,求其改進工作。詩是這樣寫的:「長廊候診久徘徊,渴望門開總不開。焦躁情如煎沸水,病災未了長心災。」又如,有天晚上外出,聽人議論,街燈一晚亮到天明,真是浪費。顯然,這是一種誤解。但在社會中,似這種誤解、誤判不是常常都有的嗎?夜裡巡邏的公安幹警,起早貪黑為學生操勞的教師……於是我就寫了首《街燈》:「駐守街邊若哨兵,迎來暑曉送寒更。時人不識真君子,卻道無端夜夜明。」

寫生活,就必須把生活中的感悟用詩的語言、詩的韻味和詩的形象展示出來。我所領導的學校,是一所師生員工近一萬四千人的民辦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一直雄居當地榜首。2014年高考,我校蟬聯十屆榜首之時,我有感而發寫下了《岩隙松·高考成績公布後》:「孤峰罅隙松,無土也青蔥。足插千年隙,身披萬刃風。艱難終未棄,寒暑自從容。蝶影蜂鳴絕,青霄月色中。」這首詩就是我感悟生活、提煉生活的結果。

對寫詩的這種認識,我多次與詩友交流過。2013年底,我校成立了「南苑詩社」。在與詩友的交流溝通時,有人曾問我,選哪些題材寫詩最好,選哪些景象入詩最妙?對此,我曾寫了兩首《答詩友》,其一是:「風騷傳萬古,萬物入詩城。五味酸甜苦,三光日月星。可昭風雪暗,當頌旦曛明。天下歌吟句,殊佳百姓聲。」其二是:「風騷自古出狂痴,草木風雷俱惹思。積似微塵堆峻岭,流如涓滴匯深池。心無去處愁聲韻,情有來時遍地詩。月下花前些小事,油鹽柴米細吟之。」

一個我未曾謀面,但卻在詩歌創作上給了我許多指導的詩人劉慶霖先生,前不久寫了《贈詩人校長鄧輝》:「孤兒院里度童年,浪跡城鄉苦百般。伐取山荊編夢想,擷回虹彩繪家園。情牽時雨滋桃李,愛借東風綠講壇。一擔詩書挑萬里,靈魂必定有雙肩。」這是劉先生對我的鼓勵和期盼,激勵我寫出好詩,寫出有靈魂的詩。

幾十年的風雨歲月,我捨棄了許多不該捨棄的東西,但我卻始終用詩遊走於苦難、幸福之中,須臾也不忍離開。我曾在《自畫像》中寫道:「高門生賤種,少小即窮孤。餿菜殘三頓,萍蹤走五湖。疏狂拼蹇命,執拗跋長途。性僻無他好,偏親酒與書。」我堅信,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總有一天會用生命寫出好詩來的。離那一天還有多遠呢?但願我不負劉慶霖先生的期盼吧!

(此文發表於《詩刊》2015年8月號上半月刊)

楊志學

重慶,詩意蔥蘢的中學校園

在當下中國社會,重視詩歌教育的中小學是越來越多了,有的甚至打出了「建設詩歌特色校」的招牌。我覺得,在這些營造濃厚詩歌氛圍的學校隊伍里,就有重慶市大足城南中學的身影。城南中學在當地頗負盛名。多年來,這所學校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開展素質教育,詩歌愈益成為校園中一道靚麗的風景。詩歌教育不僅沒有影響它的升學率,而且成為促進升學率穩步躍升的因素之一。我知道,這成績既歸功於城南中學每一個心裡有詩的學生和教師,更得益於校長兼詩人——鄧輝先生的引領與垂範作用。

說來有緣,我曾以詩的名義走進這所詩意蔥蘢的校園,聽到了詩歌在這裡所發出的聲音,看到了詩歌在這裡所綻放的花朵。今天,在城南中學創辦的詩歌刊物《南苑詩韻》即將付梓之際,校方約我就這期發表的新詩作品做些點評工作,我覺得情誼難卻,就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吧。

在這期新詩作品中,教師作品43首,高中生作品45首,初中生作品73首。這樣的數字說明什麼問題?是說明年齡小的少年朋友更容易寫詩嗎?或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寫詩的人數在減少?當然,也許這種數量上的差異只是偶然,不必在意。下面就談談我認為其中比較好的詩作。

先說初中生的作品。由於年齡原因,初中生的煩惱也許要相對少一些,他們的詩也相對更加單純、透亮,同時也更多一些自由的想像和天真爛漫的氣息。但不能因此說他們的作品簡單幼稚。由於年歲小,他們在寫作上更少約束、限制,反而表現得更加自然,更多些詩的活潑趣味。比如龍鳳的《小草》:「在繁花似錦的春天裡/只有你最平凡/而你的生機最久遠」。篇幅上只有三行,但其表達是簡潔、準確的。作者把「小草」置於「繁花似錦的春天」,形成對比。小草是平凡的、不起眼的,而它的生命是「最久遠」的。結尾一句可謂詩眼,精闢而乾淨利落。這首小詩也像小草一樣,看似平凡、不起眼,但它顯示了這位小詩人的概括能力,讓這首短詩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力。

初中生作品中更值得一說的也許是曠運琳的《晴·雨》。這首八行詩自然分為兩節。第一節設置情境,把陰、晴矛盾關係寫得很足。按說這樣已經把詩意表達得比較充分了,就此結束也未嘗不可。但我們的小詩人,總覺得意猶未盡,在第一節的基礎上又托出了第二節文字。第二節就字面上看,似乎和第一節所要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仔細閱讀品味,可以感覺到並不多餘,而且很有必要。它是在具體情境之上的提煉,是一種普遍經驗式的概括。

王藍立的《我是一隻鳥》也是初中生作品中一首很有亮點的詩。這首詩的成功之處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想像力,通過小鳥、森林、樹枝、蝸居等意象予以表現;二是轉折,最後一節是對前面三節所表達的思想情緒的逆轉,加大了詩的內涵,也使詩的境界驟然開闊;三是對比、象徵之類手法的恰當運用,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此詩也有美中不足。比如第三節第三行末尾的「撫養」一詞,造成句句押韻,有些單調,不如改為「撫育」好一些。另外後面兩節語言上顯得有些直白,有進一步斟酌的空間。

現在說高中生作品。從初中生到高中生是有變化的。從詩歌里就看到了他們的變化。可能是因為年齡長了,離家住校的日子長了,獨立意識增強了,高中生對生活的冷暖也有了更多的體會。這樣,反映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便增加了對孤獨的詠嘆,增加了冷峻的色調。我們舉兩首詩的例子來看:一是黃建業的《冷漠的夜》,二是張寒林的《木偶》。這兩首詩在高中生作品中算是比較好的。它們也正好印證了我對高中生作品的上述感受。《冷漠的夜》通過逼真的場景設置,表達了「一個人在夜裡」渴望幫助而不得的孤獨感。詩的結尾,揭示出人的孤立無援的原因,並不是「冷漠的夜」,而在於「冷漠的人」。人與人之間的「冷」,比之寒夜的「冷」所帶給人的痛苦,要嚴厲得多。張寒林的《木偶》通過不無荒誕感的寓言式呈現,同樣表達了一種孤獨無依的感受,但作者同時也表達了「我冷但我不會發抖/我孤單但我不會淚流/我害怕但我不會逃走」的倔強個性。雖然詩里流露出一絲悲觀的心理,但這是青少年成長期難免會出現的叛逆性格的表現,在這個年齡段的群體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這樣的詩,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全面了解高中生的內心世界打開了一扇有益的窗口。一方面,我們希望社會和學校能夠給中學生以更多的陽光的照耀,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學生朋友能夠以「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思想激勵自己,經受住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收穫成功的喜悅。

最後說一下教師的作品。陳少輝的《這時候陽光照了進來》寫得頗為陽光,給人帶來一股暖意。陽光司空見慣,但要寫出新意並不容易。這首詩除題目外,四次出現「陽光」的字眼(還有兩處「陽台」,一處「溫暖」),但並不覺得重複堆砌,因為它們的內涵是有明顯差異的。第一個「陽光」是現在進行時,第二個「陽光」是對往日的聯想,第三個「陽光」與「衣服」發生關係,第四個「陽光」與「內心」聯繫在一起。寫得很有層次,詩的內涵也一層層加深。尤其第四次出現「陽光」的結尾兩行,形成詩意的轉折,也是詩意的提煉與升華。

教師作品中,較好的還有梁琴的《懷念石磨》以及唐昌友的《清明祭》。《懷念石磨》宛如一幅歲月的黑白片,顯影出生活的滄桑。詩人的表現,也符合老師這樣的有一定人生閱歷者的身份。作者寫得很有煙火氣,讓人讀來也格外親切有味。唐昌友的《清明祭》在生命的祭奠中,一方面表現了對人生短暫的喟嘆(「一睜眼一閉眼一生就過去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人間祭奠活動之重要意義的詩性概括與揭示(「祭奠者終究也會被人祭奠」)。同時,詩的結尾「斷腸處/柳枝已然新綠」,更是通過這樣的意象化方式,表達了生命輪迴帶給人的慰藉,讓人的悲傷情緒得以緩解。

以上點評是我的目力所及,未必完全恰當,僅供城南中學的師生朋友們參考。另外還要說一句的是,我點評到的詩只是少數,而我沒有點評到的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可取之處。謹此。

胡曉軍

志和情,復與興

——再談當代古體詩詞創作

2014下半年,習近平總書記連續發表了幾次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講話,包括在北師大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說「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在10月15日文藝座談會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這些講話,顯示了中央政府對在當代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極度重視,我們有必要將這些講話鏈接地看待、貫通地探究,以便更加精準、全面地從歷史的深度(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政治的向度(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社會的廣度(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世界的高度(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和藝術哲學角度(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審視、構建和展望包括古體詩詞在內的當代文化的現狀和未來。我們更從「很不贊成」、「涵養」、「站穩腳跟」等用詞上,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的古典詩詞,與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的內在關係。

同時,習總書記還多次使用比喻、排比手法,對當今文化領域的普遍現象作了評析和要求,同樣適用於當代古體詩詞創作。如「有高原缺高峰」,說中了目前詩詞界「詩人多詩才少,詩作多傑作少」的問題;又如「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不能沾染銅臭氣」,看似市場與詩詞較遠,但正因當代古體詩詞的這一處境(這種處境比歷代更顯著。時間已將詩詞曾有的名利都淘乾洗罄,「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的境界應算空前,難言絕後。這對當代的詩人來說,既是一件難遇的幸事,又是一件幸甚的難事),其「文憎命達」的精神優勢和「窮而後工」的發展空間才會彰顯;再如「低俗不是通俗、慾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多年來在藝術商品化、創作產業化的內外交攻下,文藝品位的低下不僅反映、而且加劇了社會道德的滑坡,導致精神層面、社會層面的眾多負面問題。包括當代詩詞在內的文學藝術,正應用現實生活的通俗,用樂觀主義的希望,用傳統和當代的人文思想、美學品格和藝術魅力給人以精神快樂。既然古代經典詩詞能涵養人的性情、修鍊人的品質、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那麼當代古體詩詞也一定能通過繼承和創新,煥發同樣的神采、發揮同樣的效能。

古代經典詩詞擁有悠長的歷史、深厚的底蘊和廣博的內容。因此,正確把握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是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的首要命題。長期以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綜合作用,國人有著或徹底否定過去、重新塑造當下,或完全固守傳統、拒絕絲毫進化的心理偏執;有著或唯獨認同自文化而否定他文化、或徹底否定自文化而全盤接受他文化的思維痼疾。概言之,「中庸」鮮矣,不是「過」就是「不及」。這種思維和行為,無論是在意識形態層面還是在物質生活層面,無論是政治經濟領域還是社會文化領域,都出現過極端的例子,造成思想的左右搖擺、行動的進退失據,後果是整個領域乃至社會的紊亂和倒退,值得反思、警惕和加以避免。惟有秉持中庸的文學觀念、延續辯證的發展思維,方能避免「非此即彼」、「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錯誤,方可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全相對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核心在於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復」,表示這種文化我們曾經有過、曾經失去,需要「復」;「興」,表示當代文化必須出新、必須開創,期待一種基於傳統但有別於傳統、適配於時代並延伸至未來的「興」。筆者以為「復」與「興」作為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的方向,即在文化內涵上,今人必須既有古人發現和表現的思想情懷,又有今人才能發現和表現的思維方式和特有情感;在外在形式上,今人必須既有古人創設和運用的老的文化載體,又有今人才能創設和運用的新的藝術形態。兩者並非涇渭分明,而是互相融合、彼此映照的。

筆者曾以《我們拿什麼愛詩詞》一文,以格律為中心話題,從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角度,談了詩詞形式的繼承與發展問題。本文仍以格律為中心話題,從創造審美與接受審美的相容性角度,來談詩詞內容的創作與欣賞問題。

先秦肇始的詩言志,晉人發現的詩緣情,從思想和情感兩個方面確定了詩詞所表現的內容,並指向以賦、比、興為主的藝術理念及表達方法,經過歷史的生成、演變和存廢,其表達方法逐漸成為格律而相對固定下來。詩詞見於格律,正如思想見於人格、情感見於性格,互相映現、互相制約和互相成就,缺一不能構成有生命、有表徵的整體。由於格律對詩詞中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具有釋放與控制的雙重作用,因此「詩言志」、「詩緣情」與格律存在辯證的、歷史的、哲學層面上的關聯,這種關聯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從創造審美層面看,無形的思想情感需藉助有形的格律以呈現,因此格律本身必然是創造的一部分。儘管格律早已生成,但對真正的創造主體而言,它從來是先被內容(詩人)所選擇,而後才去影響內容(詩人)的。因此,與新詩創作一樣,古體詩詞創作也是一個內容與形式同步完成的過程。不少人對詩詞存在著理解誤區,即僅視其內容為原創,卻將格律視為原創之外的一個個「套子」或「殼子」,於是難免墮入片面、機械的認知怪圈。反過來說,一首詩詞的內容陳舊、用詞熟濫,毫無新意可言,與原創根本不搭邊,那這首詩詞的內容和用詞,又何嘗不是一個個的「套子」或「殼子」呢?

當然應該看到,格律成熟之後出現過不少僵化的時段、大量腐朽的作品,但這並非只是格律的問題,也是而且多是內容(詩人)的問題。將詩詞內容與格律的有機聯繫加以片面理解、機械分割,不但不易看清詩詞創作衰頹的根本思想情感原因,更會對形式上的優秀傳承加以無端指責和無情破壞。以歷代尤其是近現代一批詩詞巨擘如梁啟超、蘇曼殊、郁達夫、柳亞子、魯迅、毛澤東等人的作品為證,我們不僅不能認為格律已成為思想的禁錮和情感的枷鎖,更應充分發現其規範性在創造審美中的獨特作用、強大活力,更看到優秀格律詩詞的思情表達和美感享受,是自由體詩歌和新詩無法模擬和替代的。當然,格律當既非天定、自非永恆,這是古人的歷史探索、後世的公認標準,需要在尊重、繼承的同時,根據時代審美、社會共識的需要逐漸演變和發展。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如當代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樣。

從接受審美層面看,無形的欣賞評價需憑藉有形的格律以把握,因此格律本身必然是審美的一部分。由於格律早已生成,故對真正的接受主體而言,格律從來是首先被辨識、被欣賞,後才進入內容的被感知、被理解的。長期以來,形式的框定、條件的均等既已成為詩詞欣賞的共識、評價的基礎,也已成為詩詞留存、傳播最穩定、最悠長的因素。確實,格律對成詩條件作了諸多限制,包括聲律、詞性和篇幅等;但應看到,詩詞作為民族文化寫意性特質的代表品種,既有獨立性,又有與音樂、美術等其他藝術的兼容性,特別是篇幅與思想情感的容量,並不存在僵化的比例關係。從「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到「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再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優秀傳世的詩作無不是從精短的篇幅里、有限的文字中、愈來愈嚴格的條件下,迸發出幾何級數的能量,從而以個體顯現群體,以個性代言共性,以時段指向時代的。這些詩作多以相對固定的格律呈現,方能更為人所吟唱、所記取、所傳播,可見格律從未遊離於審美的內容和對象之外。

當代古體詩詞必須將言志、緣情與格律更有機、更緊密地融合在創作之中,以此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整體繼承與創新。當代古體詩詞創作面臨的嚴峻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採用格律、嚴守格律,而在於將內容和格律分割開來、區別對待了。當個人的志與情尚不夠博大和深刻,又難以通過個性化的表達和藝術化的抒發,許多詩人便自然地將原因歸咎於形式的格禁、格律的束縛而去盲目突破,卻終不能改變概念化或隨意性的本來面目。

歷史和辯證的「復與興」,涵蓋內容和形式各領域、各層面。且按傳統說法,無論從《詩經》肇始的現實主義創作,還是從楚辭發端的浪漫主義創作,古典詩詞均是在思想深厚、情感豐贍,個性強烈、特色鮮明,且在總體愈來愈嚴謹的形式的發展過程中走來的。這條文脈,當代古體詩詞需要「復」;於此同時,當代古體詩詞必要在現實層面、想像層面以及表現形式上,都去發現「興」必然性(思想情感)及可能性(格律)。

當代詩詞創作既須保持觀照生活,又須適當間離生活。現實主義的首義是從生活中吸取素材、產出靈感、形成作品、寄託主題。由於創造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於詩人最強,因此如《登高》、《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大批傑作,多為對自己或他人個體命運遭際的描繪,從中反映社會歷史鏡態和作者思想情感。但現實主義並不妨礙詩人同時發揮想像力,比如「侍兒扶起嬌無力」、「宛轉娥眉馬前死」,貌似親眼所見,實為詩人想像。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實主義的深義,是詩人完全可以將平時生活中形成的觀念、積累的情感,熔鑄於他認為合適的任何現實題材、或經他有意組合、拼接的現實題材中去。這與「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並不矛盾,因為觀念同樣源自生活,只是被詩人從「彼生活」挪用、活用到「此生活」中來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對「詩言志」產生全面、透徹的理解。那種將生活與創作的關係單向化、將現實主義創作片面化的理念,產出了大量浮光掠影、平淡乏味的作品,便是忽視創作的主體性所造成的。筆者甚而認為,唯心的創造是繆斯女神賦予文藝家尤其是詩人的特權,是文藝家和詩人與科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的最大區別,詩人若捨棄這一特權,等於自動繳械,是無法達到藝術的巔峰的。

當代詩詞創作既要保持形象思維,又要開闢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意味著創造個性的釋放,是所有藝術創造的源頭和前提。古代詩人的形象思維,主要來自對自然現象的未知、對事物變化的不解,加上「天人合一」理念深入人心,導致主客體經常發生混同、出於真誠的想像而成篇,如《離騷》、《天問》、《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水調歌頭》等。這些傑作能將後世讀者拉入當時詩人的處境和心境,生髮出思想情感共鳴而歷久彌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轉型、科學的進步、觀念的變化,人的主體意識極大擴張,幾乎所有的客體對象都不再神秘,主客體混同的思維已十分鮮見了。當年辛棄疾真誠地問月去向:「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木蘭花慢送月》)現今人們乘上飛機,十幾小時就可到達「那邊」。若此詩出於當代詩人筆下,定被視作矯情。同時,生活在變,古代的大量生活現象早已被當今新的生活現象或抹消、或替代,「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情況,已不再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了。當代詩詞創作必須重視這種主體創造思維的巨變,不僅要避免過度的理性傷害形象思維,更要在心靈和生活基礎上,重塑想像力,在哲學、美學的意義上挖掘心靈,探索靈魂,進行創造,與時俱進地弘揚「詩緣情」的作用。

當代詩詞創創作既要保持理想主義,又要發揮批判精神。理想主義是古典詩詞的精神支柱和追求目標,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聚歡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閃耀著博愛、平等、和諧的理想主義光芒。理想主義與批判精神實為一塊硬幣的正反兩面,恰如杜甫同樣有「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還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蘇軾同樣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還有「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的名句一樣,只是杜甫直截、蘇軾隱晦而已。一個完整的創作人格,必然是將理想和批判融為一體的。同時,由於詩人以理想主義觀照現實,因此凡與理想相悖或與理想有距離的,皆是他們批判的對象。也就是說,因現實與理想總有差距,所以詩人的批判精神理應比理想主義更多、更顯著一些。當代古體詩詞創作面臨的嚴峻問題,並不在於追求理想、批判現實,而在於將理想和批判分割開來、區別對待了。當理想被架空,謳歌只能是空洞乏味的;當批判被框死,針砭只能是浮皮表象的。更有許多人將眼前的現實誤作為終極的理想來歌頌,將局部的弊病誤作為全部的問題來批判,這都難免墮入盲目樂觀的虛假或用力過猛的偏激,都難以達到最高的思想情感和美學境界。

當代古體詩詞創作只有歷史和辯證地處理好生活與觀念、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理想主義和批判精神的「復」與「興」,才可能在「志」和「情」上不僅與生活同步,而且超越生活,成為人類社會和時代的「先覺者、先行者和先倡者」。或言簡意豐、以小見大,或婉曲深邈、以近見遠,表達時代思想情感,秉承中華美學特質,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化功能。詩詞教化與知識教育表現在接受者身上的區別,便是後者總體是被動的,接受大大多於反饋;前者總體是主動的,反饋大大多於接受,是接受者自身激發出來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在當代多元文化世界裡,體現「志與情」、實踐「復與興」的文化形態極多,古體詩詞只是一種。從歷史看,古典詩詞具有歷久彌新的魅力;從發展看,當代詩詞擁有吐故納新的能力。固然,古體詩詞早已不是主流文化形態,但若源頭性的創造能夠生成,並進入其他主流文化形態之中,當代古體詩詞同樣可以實現自身的突破和發展。

這一切,俱在當代古體詩人們的眼中、心中和手中。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毛不易的《借》?
寶寶棉襖棉褲裁剪圖紙和作品
藝術家油畫繪畫作品《賞花女》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TAG:世界 | 詩詞 | 作品 | 目錄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