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小時候被吼過,不代表你就可以吼孩子

敏敏問答

微信公眾號開設至今,大家給與了我很多支持。在微信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教育界人士以及其他創業夥伴與我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問題非常具有共性,因此今後每周五,我都會選取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問題與大家進行交流。

敏敏老師問答第五十三期

提問敏敏老師,你好,有時候孩子會讓我感覺非常生氣,氣到我控制不住自己。上次我叫他吃飯,叫一次叫兩次,怎麼叫都沒用,然後我就忍不住了。還有的時候,我說孩子兩句,他居然頂嘴,我就忍不住要吼他。我也不想這麼激動,我想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能更有耐心,但每次都會因為一點小事,孩子就能激怒我。說實話,每次吼完孩子,我都感覺很難過,但當時就是沒法控制自己,會說一些很傷人的話。請問,我該怎麼讓自己不要那麼憤怒?

這位家長,你好。當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想給孩子展現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們想變得更客觀、更和藹、更耐心、更善解人意……

有時候,就算孩子惹我們生氣了,我們也依然想讓自己保持這些良好的品質。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期望往往很輕易地就會被拋在腦後,接著化作一縷青煙消失不見。

事實上,和藹的晴天可能會在一瞬間變成狂風驟雨,我們也會因為一點點的小事失去控制,從而做出一些我們曾經保證絕對不會做的事情。

其實,這都是因為家長已經習慣了這種粗暴的懲罰式教育。

雖然懲罰式教育並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還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但依然有很多父母難以控制地使用懲罰式教育。

原因很簡單,因為懲罰式教育能讓父母快速看到「效果」,雖然這種「效果」短期有效,但事實上無異於飲鴆止渴。

此外,懲罰的行為本身,為父母的憤怒和沮喪提供了一個發泄渠道,這時候的家長看起來是在教育孩子,其實是在釋放自己的壓力,這顯然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幫助。

當家長情緒激動的時候,建設性的教育效果很難出現,而且有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吼叫,會讓孩子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這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越來越嚴重。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要情緒激動、懲罰教育呢?

下面是我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1

走出童年經歷

家長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童年經歷。

在國外教育家Siegel的著作《從內而外的父母》中,他談到了父母的童年經歷對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影響。

「雖然每個人的成長都會伴隨著痛苦的經歷,但那些在成長中獲得了父母足夠耐心和愛的孩子,在成為父母之後,可以更好地進行換位思考。」

當你發現自己無法理解孩子感受的時候,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歷,是否自己也曾經被父母缺乏耐心的教育著。

對於在童年成長中沒有被善待的家長,孩子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會被這些家長放大。

面對同樣的行為,這些家長所感受到的憤怒和沮喪,要遠比其他家長多。

此外,還有一些父母總是傾向於採用懲罰式教育,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中,主要的受教育經歷就是懲罰式教育。

因此,他們缺少使用其他教育方法的知識和技巧。

他們相信責罵、吼叫、甚至是打孩子是教育孩子,讓孩子學習的最好方式。

所以,家長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維,想一想其實有些教育上的事情,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曾經的教育讓自己獲得了現有的成就,但總有一些更好的方法可以代替那些方法。

2

思考自己的負面情緒

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因為孩子而生氣,還是本來就在生氣,只是孩子恰好在這個時候觸發了自己。

有些時候,家長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倒不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而是家長被生活中的其他問題弄的焦頭爛額。

這時候的家長通常只想快點讓問題得到解決,很難在意孩子的感受。

家長遇到了讓人感覺不愉快的事情後,應該學會隔離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家長心情不好,又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時,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的對象,讓對象代替自己給孩子提出友善的建議。

3

面對自己的感受

當你發現自己的情緒因為憤怒,快要超過自己控制的時候,讓自己從當時的場景中離開。

重點是當你感覺自己接近爆發的時候,千萬不要再和孩子對話。

你可以什麼都不用說,直接離開當時的房間。

當你獨自待著的時候,可以深呼吸,然後感受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批判的想法來看待自己,也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純粹面對自己的情緒。

這時候,只需要簡單地安靜一下,你剛剛的情緒強烈程度就會下降,這給了你一個寶貴的暫停機會,讓你不至於說出或者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東西。

4

反思自己的憤怒

有時候憤怒實在是難以避免,但在事態平息,自己也冷靜下來之後,要學會反思剛剛發生了什麼。

敢於找出自己憤怒的原因,不要把責任都推給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不好行為上。

家長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憤怒背後的情緒上。

比如提問中提到的叫孩子吃飯,家長應該弄明白自己之所以會感覺到憤怒,是因為什麼。

是因為孩子不尊重自己,把自己的呼喚當做了空氣;還是因為孩子不吃飯對身體不好,自己心裡著急?

不要待著批判來看待自己的憤怒背後的情緒,雖然對孩子的憤怒不好,但情緒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狀態。

避免孩子輕易放棄的重點在於,換位思考,正確面對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同一件事情在家長眼中和孩子眼中,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

比如,家長叫孩子吃飯這件事情。

家長的心理是,當我第一次叫孩子的時候,他就應該出來吃飯。

而孩子的心理可能是,當我父母來叫我的時候,我給他們看看我剛剛做出來的成果。

雖然這不一定是事實,但如果家長能意識到事情有多種可能的話,家長就不會那麼容易衝動和爆發了。

歡迎提問
推薦閱讀:

孩子該窮養還是富養?
痣的秘密全解,女孩子一定要看哦!
結了婚,你的世界只剩下老公孩子|這是我聽過最悲慘的故事
為什麼我喜歡狗,不喜歡小孩和老人?
哪個時辰生的孩子命如金元寶,日後大富大貴、光耀門楣

TAG:孩子 | 小時候 | 小時 | 代表 | 對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