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傅山·親情 半紙心灰為君冷(圖)

傅山·親情 半紙心灰為君冷(圖)時間:2007-08-11 02:49 來源:山西新聞網 三晉都市報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我要評論

首席記者 戴曉傑攝傅山先生學問精深,品格高尚,他一生光明磊落但也充滿苦難。他生逢改朝換代之際,雖心系明朝卻回天乏術,此為痛失「大家」之恨。在個人家庭生活方面,妻子、母親和兒子的相繼離去使他屢屢承受喪失親人的悲痛。「大家」之恨,「小家」之痛,讓這位堅貞剛毅的老人承受了許多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傅山一生翻越過無數名山但是親情這座大山,他卻始終無法逾越。訪談要點●即使環境險惡,也不忘盡孝。●反對把忠君與孝聯繫起來,反對厚葬。認為孝是人的天性。●教育子孫時重視「志」的作用。降大任:晉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厚余:山西傅山研究會副會長侯文正:山西省史志院副院長、《傅山傳》作者傅山的家庭記者:傅山是怎樣孝順他母親的?張厚余:傅山早年喪父,是母親將傅山撫養長大,母親對傅山的影響非常大。傅山在反清復明的戰鬥期間,也把母親帶在身邊,給予細緻的照顧。傅山因朱衣道人案(甲午之獄)坐牢,兒子傅眉被人營救出獄,傅山就囑咐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對母親盡孝。在傅山的《哭孝》這一首詩中就充分體現了兒子對母親的孝道:「亂離動轉徙,虧爾升斗謀,祖母不至餓,我每暗點頭……相守又六年,祖母將彌留,扶抱至揩拭,一切代我周,逕以孫為子,竭力無猶豫。」這首詩說傅眉代自己盡孝的種種情景,讀起來感人肺腑。侯文正:傅山對家庭問題一直都很看重,尤其是對他的母親。傅山在坐牢期間念及老母,「孝母」的責任一直縈繞心間,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他要「盡忠」,在親子之情方面,他又要「盡孝」,「盡忠」和「盡孝」使他感到矛盾,讓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他的詩中也曾說「有頭朝老母,無顏對神州」。記者:傅山怎樣看待「孝」這一問題呢?降大任:傅山對孝道的認識是傳統的中國儒家思想,是貫徹始終的。雖然他是一個道士,受老莊的影響很深,但他骨子裡是一個真正的儒生。侯文正:傅山認為孝是人的天性,是發自人內心的真實感情,「以一人言之,孝無始終;以世界言之,孝無古今。世界有變而孝無變」。傅山還很贊成孔子的觀點:「菽水可盡歡,聖言何其章」,只要盡心撫養父母,喝口水父母也很高興。傅山揭露腐儒的所謂「孝」的煩瑣虛偽、徒具形式。有些人提倡厚葬,傅山認為這些只是 「博一孝名」,與其這樣,還不如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對他們孝順。傅山這樣對待孝的問題,排除了「父為子綱」的內容,反對了「移孝作忠」的說教,破除了把「忠君」和「孝親」連在一起的封建宗法理論,恢復了尊重人性的孝的本來內容。記者:傅山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子傅眉?張厚余:傅山對待自己惟一的兒子傅眉,是十分嚴格的。傅山在帶著兒子輾轉逃亡或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時,仍是白天奔走,晚上學習。傅山對兒子的教育既重身教,也重言傳。在傅山的嚴格教誨下,傅眉不僅成為一位詩文書畫皆通、武藝高強的文武全才,而且和父親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一同反清復明。傅山不僅僅對自己的兒子嚴加教誨,對自己的侄子、孫子都嚴格要求。傅山特彆強調「讀書求志」的道理,這個「志」字,就是讀書要對國家、人民有利,官不是絕對不可以做,做官與否要以「志」能否實行而定,如果志不得行,那就一世也不可為官。侯文正:《訓子侄》這一首詩就充分體現了傅山的教育思想。傅山還有《書示蓮蘇》這封家書,傅眉有兩個兒子,一名蓮蘇一名蓮寶。在這封家書中,傅山對兩個孫子的性情作了確切分析和比較,並指出他們應該注意的方面,這說明傅山對他們的了解不亞於他們的父母。本報記者 李尚鴻 實習生 續靜傅山的親情世界喪妻之痛傅山什麼時候結婚,到現在仍然難以確定,惟一可以確定的是1628年春,傅山21歲時,傅眉出生。可見他結婚應是在21歲之前。他的妻子張靜君是山西忻州人,岳父張泮為人耿介廉直,當過官,因得罪權貴而被罷免,他與傅山很合得來。張氏善良賢惠,識文達理,他們婚後感情一直很深厚。然而,在傅眉剛5歲的時候,即1633年,張氏不幸染病身亡,那時,傅山才26歲,青年喪妻,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妻子去世後,他發誓不再婚娶,在當時那樣一個年代,續弦納妾都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傅山卻很忠於愛情,他對妻子的感情強烈而堅貞,即使是在今天,依然令人感動。蘇軾一首《江城子》感人肺腑,在傅山心裡,始終無法做到對妻子的忘情,在妻子去世11年後,1644年,傅山在壽陽縣的五峰山出家為道。他也沒有解脫,朋友說他「自謂聞道,而苦於情重」。當1647年,傅山「斷愛十四年,一身頗瀟洒」時,在清理舊物偶然翻出妻子為他繡的吉祥物時,他明白,所謂「斷愛」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謊言,睹物思人,傅山以一首感情真摯的詩作表露了愛妻早逝給他心靈上帶來的綿綿苦痛。一句句都蘊涵著對亡妻綿長的思念和深切的悲痛,其情深意長之處,令人動容。在晉東的太行山上漂泊流浪時,他想到的是「不然爾尚存,患難未能舍」的心酸之語。傅山先生後來精通醫術,其《傅氏女科》尤為著名,悲懷其妻也是他從醫的一個最初動因。喪母之悲傅山的母親是忻州人,姓陳,傅山排行老二,傅山母親生傅山的時候,一種說法是母親懷孕時間長達12個月;一種說法說母親夢比丘而生,這可能是尊重傅山的人杜撰的,可信性都不強。傅山的母親品性如何,從1654年傅山入獄事件可以看出,當時,傅山因宋謙案受牽連,被捕入獄,他的母親說:「我兒被捕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就是死了也值得,不必救他。」傅山出獄後,她見了兒子並沒有大悲大喜,只是微微頷首而已。傅山長期在外漂泊抗清,與母親對傅山反清復明事業的理解支持是分不開的,正是有這樣的母親,傅山才能夠為了自己的事業而不斷漂泊流浪。傅山對母親也十分孝順,他精通葯膳,傳說太原的名吃「頭腦」就是他發明的。他母親因為年老,身體感覺不適,傅山想方設法予以診治,各種葯都試過了,母親的身體卻仍不見強健。傅山苦思冥想之後,認為老年人身體虛弱光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應該給母親找一種以飯食代藥物的吃法。於是,他經過反覆對比篩選後,選中了羊肉,因其性溫適宜於老年人服食。可是,老母吃過幾次後覺得氣味太重,還有些口膩,不想再吃。傅山就又加了些藕片和山藥塊在裡面,並配些黃酒,用麵粉調成糊狀,送給母親嘗。母親吃後感到很好,就堅持吃了一段時間,人慢慢變胖了,只是覺得氣還有些不夠用。傅山就又往裡加了些黃芪等補氣藥物,並佐以腌韭菜讓母親服用。這樣吃了一冬,母親身體開始恢復,面色紅潤,大有還童之顏。傅山的母親84歲時去世,雖已是高壽但仍讓他悲痛不已。母親一生含辛茹苦,是一個見識非凡的老人。為了紀念母親,傅山想慎重地為她老人家寫一篇墓志銘,這時,他想到了當時的大理學家孫奇逢。一年多後,他不辭勞苦輾轉來到河南省東夏峰村找到了孫奇逢,孫奇逢很痛快地答應了,當即便寫下了《貞髦君墓誌》,用感人的文字讚譽傅山母親。傅山也為母親盡了最後一次孝。晚年喪子傅山子傅眉也是清初的一個文化名人。他很有才華,不但詩寫得好,而且精通經史,在治學上也很有成就。他不但能文,而且能書善畫,還練就一副好身手,可謂文武全才。對這樣的兒子,傅山自然愛惜。如果說母親的離去是天常難違,那兒子傅眉的去世更是讓傅山深受打擊。傅眉是他惟一的兒子,妻子去世後,他把年幼的兒子撫養大,雖是獨子但他從不嬌生慣養。他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格,他曾對他的兩個孫兒回憶道:「爾父秉有異才,而我教之最嚴,自七八歲以後,風期日上(限定時間學習,學問一天天上進)。」就是在明亡清兵入關後的兵荒馬亂中,傅山帶著兒子輾轉逃亡時,也是白天奔走、粥葯四方,晚上仍教導兒子課讀經史騷選諸書。傅眉在父親的教導下詩文書畫皆通,武藝亦很高強,是傅山學術上的繼承者。有時候傅山不在母親身邊時,傅眉就替他盡孝,為了讓祖母吃上一餐飽飯常常不惜一切。同時,傅眉還是父親在反清鬥爭中的親密同伴、並肩戰友,被宋謙案牽連時,他們一起在獄中經受了考驗,他們還曾一同南下江淮與鄭成功、張煌言的反清隊伍接應,一同詩酒唱和、論文作畫……傅眉是他精神上的支撐。有這樣的才華,可是卻得不到施展,傅眉長期鬱鬱不樂,57歲時,他患病去世,留下了年邁的父親和年少的兩個孩子。年近八旬的傅山痛不欲生,他用血淚一口氣寫出了14首《哭子詩》,其中有「爾志即我志,爾志惟吾知」、「吾詩惟爾解,爾句得吾憐」這樣刻骨銘心的句子。寫出了自己和兒子在詩歌書法、政治志向上的默契和一致,悲痛之情溢於言表。白髮人送黑髮人,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傅眉的去世是傅山一生最沉重的打擊,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也在5個月後溘然長逝,結束了自己傳奇高潔的漫漫人生路。傅山一生翻越過無數名山,但是親情這座大山,他卻始終無法逾越。□ 薛凌波(編輯:白雲飛)
推薦閱讀:

老家的核桃樹
一碗粥的傳承
感悟親情
情感的最高境界---- 親情
對女人來說,愛情輸給時間、輸給金錢、輸給家境、輸給親情都沒那麼受傷,最受傷的是輸給另一個女人 - 蘿蔔網 - 人人都是藝術家

TAG:親情 | 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