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竹: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四大理論來源

2015-07-19 09:54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我有話說2015-07-19 09:54:55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網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蔡青竹

  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現實的理論和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從資本主義經濟的最簡單細胞商品開始,以剩餘價值理論的發現為標誌,揭露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非自由性和不可持續性,進而提出共產主義產品生產和分配的構想即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以期實現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可以說,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深入經濟、政治、社會各個方面,兼備了價值性與科學性。但從學術界當前的研究來看,對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全方位解析相當不足,對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理論來源的考察更是嚴重缺乏。研究馬克思公共性思想,有必要按照歷史脈絡及邏輯演進、自上而下地梳理馬克思曾受到過何種「已有思想材料」的啟示。研究發現,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的理論來源主要包括四類,分別是古希臘的城邦公共精神、空想社會主義的公共理想、德國古典哲學的公共性反思及自由主義的公共性理念。

  一、古希臘的城邦公共精神

  公元前8-4世紀的古希臘時代,最引人注目的特徵就是城邦林立的獨特政治景觀和發達活躍的公共政治生活。構成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的一些最基本要素都可以在城邦這個搖籃中覓得蹤跡。正是在城邦背景下,希臘人賦予了「民主」最原始的涵義。在馬克思關於理想社會的思想中我們也能夠發現一個古希臘原型。學者斯拉文指出:「我們有理由認為馬克思正是通過古希臘的城邦國家的民主建制、城邦國家權力的公眾性質和市民的高水平的休閑方式看到了未來社會的某種歷史雛形。」就公共性這一主題而言,古希臘文明對馬克思思想的最大影響體現在人與共同體的關係之上。

  古希臘的世界觀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繫的。這種世界觀儘管樸實,但卻為人和他所生活的場域之間的聯繫提供了必須的本體論支撐。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將古希臘的世界觀概括為一副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一)真正的人是公共的人

  在人的存在問題上,馬克思與古希臘的認識有很強的相似性。馬克思認為,共同體是人類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反映出人是具有社會性特徵的存在。

  1.從人進行公共活動的內在需求看,「人是天生的城邦動物」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按其本性必須過城邦生活,因為城邦代表了「至善」,只有在城邦中生活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善業」。亞里士多德對城邦本質的這種抽象化詮釋傳遞出的信息是,城邦的公共生活是人完善自己的必要前提。但在自我實現之前,城邦時代的公共性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安全性的需要。這是由城邦的特殊形成背景和存在形態造成的。城邦一詞源於「衛城」(acropolis),意為「高的要塞」,與不設防衛的鄉村相對應。邁錫尼王權覆滅後,希臘世界的政治格局完全破碎。人口的增長和移民浪潮使氏族內部出現分化、混居;各部落之間衝突的加劇導致了聯合的需要和內聚力的加強。移民城邦、種族征服和自然長成是城邦的三種主要類型。

  小國寡民是城邦的顯著特徵。典型的城邦是以一個城市或城堡為重心,包括附近數公里以內的若干村落組成,與其他城邦之間往往有山河海洋為自然邊界。還有如斯巴達那樣不存在城市,只有村社聯合的城邦。一般城邦的面積在50-100平方公里之間,總人口在數千人。城邦領土的狹小及公民集團的封閉性帶來了城邦內部異常緊密的生活。公民把城邦視為整體,自己是這個整體中的一份子,公民的全部生活都屬於城邦。公民與城邦是渾然一體的,「若干公民集合在一個政治團體以內,就成為一個城邦」,於是,城邦由於有了公民而成為城邦;而公民則在城邦的庇護下生活。公民與城邦的聯繫非常真實,城邦繁盛,得益的首先是公民;城邦遭難,他們也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城邦在,公民存;城邦滅,公民亡。因此,公民積極地參與政治,與其說是一種自覺,還不如說是一種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為感受到了公民身份的可貴,因此格外地珍惜這份權利。

  2.從公共活動與其他活動的差別看,公共政治活動是「真正人的試金石」

  「公共」是檢驗人是否真正具備人的屬性的重要依據。古希臘城邦有非常嚴格且明顯的等級之分:自由人和奴隸。自由人中包含本邦人和外邦人。只有本邦人是享有政治權利的公民(婦女、兒童和超過免役年齡的老人不是全權公民)。

  自由是希臘人熱愛的珍寶。而政治自由又是所有自由中最受推崇的。這點從各等級的權力範圍就能看出。公民擁有政治上的統治權,通過公民大會直接參与到城邦重大事務的討論和決策中。官吏一般都是業餘的,他們擔任公職或屬義務,或屬自願,這樣便實現了公民與政府最大可能的一致。與自由人相對的奴隸沒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被視同牲畜一般,由主人隨意處置。奴隸連自由的身份都沒有,更別提進入公共生活領域,參與政治事務的討論。在古希臘人的認知中,勞動被認為只具有生物性的價值,只反映人的自然屬性,因此只存在於私人領域而不能進入公共視野。從事勞動的人被強制隸屬於「自然的物質代謝」,存活於不具備共同性質的組織之中,無法擁有城邦公民的資格。希臘民主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於,民主不僅是制度,更是公民的生活方式,他們把和政治事務無關的人稱為「無用」之人,是「根本沒有事務」的人。希臘人認為,參與公共生活是人格充分發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擁有人格的最重要體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阿倫特將公共領域稱為「真正人的試金石。」

[責任編輯:蔣正翔]41

上一篇: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推薦閱讀:

我總是會認為別人做事情別有用心,不由自主的往壞的方面想。這是什麼心理?如何調整?
窮人思想封建
閱讀書籍時有那些零碎卻精闢的話給了你感悟?
為什麼我看到災難或者意外沒有一點同情?

TAG:思想 | 理論 | 來源 | 大理 | 共性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