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應用四逆散經驗(附驗案兩則)
名老中醫應用四逆散經驗
石景亮,1939年生,河南理工大學原副校長、附屬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焦作市中醫藥學會會長、焦作市中醫院名譽院長,第二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先生臨床喜用四逆散加味治療多種病證,他認為四逆散雖然藥味雖簡,但其條達肝氣,和悅脾土作用確有奇功,後世疏肝諸方多以此化裁,臨床多用於:
①陽氣內郁,不能達於四肢,而出現四肢逆冷之陽厥,甚至見心下痞悶,胸脅苦滿或腹中痛者。
②肝胃不和或肝鬱氣滯所引起的胸脅脹痛,脘腹痛,噯氣反酸、噁心等症。
③肝胃不和引起的痢疾、腹瀉、腸鳴、腹痛、里急後重等症。
④婦女肝鬱、月經不調、脅腹脹痛、微惡寒熱等症。
⑤由於肝木偏亢所致的頭暈、耳鳴、吐血、咳喘等症。
⑥婦女情志抑鬱、胸悶不舒、氣短太息、沉默不語、表清淡漠者。
四逆散在《傷寒論》中,用以治療少陰病傳經熱邪,陽郁不伸的四逆證。本法理法嚴謹,用藥精練,經後世引申發展,成為治療肝脾疾病的有效方,對臨床中頗為棘手的抑鬱症(神經官能症),患者自我感覺全身上下無處不病,補之無功,下之不受,若證屬肝氣鬱結者,應用此方加味,每復效驗。
先生認為,小柴胡湯多用於偏外感方面,逍遙散則多用於偏內傷方面,而四逆散的應用則是居於兩方證之間,有和解表裡,疏肝理脾之作用。
其一,方中寓有三方:即《傷寒論》的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及《金匱要略》的枳實芍藥散。方中柴胡與枳實同用可升清降濁,疏肝理氣;芍藥與甘草同用,可緩急舒攣,和中止痛,柔肝健脾。柴胡主升,枳實主降,芍藥主收,甘草主和,四葯相配,有升降通調之妙用,方劑的結構精密而和諧,再配以其他的藥物,就成為治療多種病證的有效方劑。
如脅痛加鬱金、川楝子;
胃脘痛加甘松、延胡索;
腹脹加木香、大腹皮、青陳皮;
胸悶加瓜萎皮、厚朴花、桔梗;
反酸噯氣加緞瓦楞、烏賊骨、刀豆子、丁香;
痰濕重加半夏、陳皮、茯苓;
食滯加雞內金、焦三仙、砂仁;
耳鳴加磁石、石首蒲、蟬蛻;
頭暈、頭痛加蔓荊子、茺蔚子、薄荷、石決明;
梅核氣加茺蔚子、急性子、浙貝母等。
案例一王某,男,34歲。
患者素有胃病,又患肝炎,休息已近1年。近2個月來,脅下疼痛,以右側為甚,並有噯氣、反酸、燒心、腹脹、腹鳴,大便日3-4次。不成形,時夾黃白黏液,自覺全身乏力、頭暈、頭痛、手麻等。
西醫檢查:肝、脾皆腫大,且有壓痛,肝功能不正常,轉氨酶120單位;大便化驗:黏液(++),紅細胞2-3,白細胞5-7。
確診為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潰瘍病等。現診察苔薄白、脈弦。
證屬 肝胃不和,清濁升降失司。
治宜 疏肝和胃,升清降濁。
方用 四逆散加味。
藥用
柴胡10g,白芍20g,枳實12g,
甘草10g,鬱金15g,川楝子10g,
甘松10g,緞瓦楞15g,半夏15g,
黃連6g,吳茱萸2g,佩蘭10g,
浙貝母15g,丹參20g,桔梗6g,
仙鶴草20g,麥芽30g。
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藥5劑,脅痛輕減,守上方隨症加減繼服2月余,自覺癥狀消失,肝功能及大便化驗全部恢復正常。
案例二樊某,男,40歲。
患者左胸疼痛、氣短已半年余,伴有低熱、盜汗、頭暈、耳鳴,腰酸等症。
西醫診為:肺結核,左側胸膜粘連。
現症見苔厚膩微黃,脈弦細。
證屬 肝氣不舒,痰濕交阻。
治宜 舒肝氣,化痰濕。
方用 四逆湯散加味。
藥用
柴胡10g,白芍20g,枳實12g,
甘草10g,半夏15g,茯苓15g,
竹茹10g,鬱金15g,通草5g,
百部15g,陳皮10呢,延胡索10g。
二診:服藥3劑後,胸痛減輕,後守原方加減繼服15劑,自覺癥狀基本消失。
按語四逆散疏肝解郁,若肝氣不舒,一則升發太過,或疏泄不及,都將影響全身氣機的調節與中焦脾胃功能產生明顯的病理變化。因此,先生認為在應用四逆散的時候多結合辮證的兼夾情況,進行隨證而治,在肝鬱的基礎之上,結合辮證論治的情況組方用藥,故而臨床療效顯著。
END
「·
·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但根據筆者個人經驗還覺得最主要`最準確的方法還是
※我的修道經驗---常用的幾種方法
※中國面相實戰經驗一百招
※經驗|連錢都不願意為你花的人,難道你還指望他對你不離不棄么?
※尿毒症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