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真相:大明朝亡就亡在崇禎帝不會用人!
崇禎在上吊前,咬破手指用鮮血悲催地寫了份遺詔(《明史》有記載),看著像是自責、自悔,其實主要是在表達「諸臣誤朕」,推卸責任,可偏偏那些人又都是你親自任用的,歸根結底怨得了誰?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是因為善於用人,韓信、彭越、英布有毛病,也是等到功成之後再下黑手解決,就連朱元璋也是如此。你朱由檢用人眼光不行,偶有靈光之處,卻盡幹些自毀長城的傻事。那麼我們就聊聊崇禎在用人方面到底有那些錯誤,不是馬後炮精神,確實昏招連連!!!
天啟七年朱由檢登基,立馬除掉魏太監,扳倒閹黨,緊接著就任命袁崇煥督師薊遼,是有雄心壯志的,也有起用孫承宗的想法,卻遭到時任兵部尚書王在晉的誣告、阻攔(無恥小人風範,為了個人恩怨誤國啊),直到崇禎二年,皇太極都快打到家門口了,才被起用。可別小瞧了這兩年的時間差,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假如有孫承宗在崇禎身邊,袁崇煥敢吹出「五年復遼」的牛?排擠滿桂(可能性不高,好歹也是孫老頭一手提拔出來的)、殺掉毛文龍,或許袁崇煥還是能幹得出來,但有孫承宗居中調解,他和崇禎的隔閡不會越來越深。袁崇煥是不懂政治,但作為優秀的戰術執行者、大明的頂樑柱、民族英雄,被冤殺,還是凌遲,不免讓人痛心疾首!
都說崇禎是倒霉蛋精簡驛站,想省點錢吧,還逼出個李自成,更別說一直在東北虎視眈眈的滿清了。農民起義、清軍入侵若只是一頭在鬧,倒還容易擺平,但兩頭一起鬧,拆了東牆補西牆,哪一頭又都搞不定,最終導致滅亡。這時能夠力挽狂瀾、挽救大明王朝的也只有孫承宗了,作為明末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有威望、有謀略,主持全國軍務,完全可以起到二戰時期馬歇爾的作用,至少比崇禎極為信任的楊嗣昌強!楊嗣昌雖也並非無能之輩,他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圍剿計劃差點就平定了農民起義,但讓其總掌軍事,就差太多了。此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氣度、沒有氣量,就因為政見不合,在盧象升抗清時事事掣肘,使其戰死;孫傳庭幹掉了高迎祥,幾乎滅掉李自成,也是同樣的原因,被進讒言,白白蹲了三年牢獄,就是這三年李自成、張獻忠一點點做大做強,一發而不可收拾;洪承疇松山兵敗的鍋倒輪不到楊嗣昌來背,那是崇禎和陳新甲的事。至於楊嗣昌的結局,因為洛陽、襄陽失陷,福王、襄王被殺,自己畏罪服毒自盡。可悲!可嘆!
從小讀歷史納悶怎麼蕭何、李善長會是漢、明開國第一功臣,而不是攻城略地的韓信、徐達,看到崇禎這一段徹底明白了,沒有錢糧,哪個丘八肯去拚命,沒人拚命就是將領再厲害也白搭。說起楊廷和,自然要提到明武宗朱厚照,這位奇葩、貪玩、好色、據說有很強軍事才能的皇帝,先後重用了以劉瑾為首八隻沒有小丁丁的老虎、錢寧、江彬,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政治腐敗黑暗。兩個王爺起來造過反;正德五年,在河北爆發了劉六、劉七大規模農民起義;蒙古韃靼小王子(達延汗),也時不時南下搶一把,也算是內憂外患了,就這樣大明也沒到崩潰的邊緣,全是依賴李東陽、楊廷和在支撐,保障國家機器正常運轉。
反觀崇禎在位17年換了16任首輔,任職時間最長的溫體仁,還被明史列入《奸臣傳》,最後一任魏藻德甚至連臉都不要了,吏治腐敗嚴重,國家治理的一團糟。一打仗就為軍餉發愁,就得加賦稅;天災還不斷,更沒錢糧賑災,就算有,層層盤剝,落百姓手裡又能剩幾個,所以一句「迎闖王不納糧」的廣告,引無數百姓走上造反的道路不回頭。可見有個能臣、有個穩定的中樞機構把持國政的重要性!
大明帝國到了崇禎這一代,經過他哥哥一頓折騰,黨爭、腐敗、邊患、流寇,確實千瘡百孔、江河日下。可朱由檢不是昏君,他本人勤政節儉卻剛愎自用,有抱負卻資質平平,如果能用人得當、用人不疑,依靠幾個精英是完全能延續明朝的統治,未必成為「中興之主」,但絕不是「亡國之君」!
推薦閱讀:
※崇禎在掛上煤山那棵樹之時,後悔的是自身氣度還是養了一群白眼狼
※崇禎悲歌
※重用東林黨人而滅國,這是崇禎最大的敗筆
※奸臣的妙用:沒有奸臣,崇禎連南遷苟延殘喘都不行
※此人是第一代闖王,走子午谷卻被活捉,被崇禎凌遲1560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