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過的穆斯林同性戀者

導讀

虛無縹緲的「優越」,要通過具體的生活方式踐行,在日常中區隔「我」與「非我族類」。具體到穿戴、飲食、婚姻、禮拜等等,當然也包括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遇到過的穆斯林同性戀者

十多年前,我在埃及首都開羅留學。到當地沒幾天,趕上一樁大新聞:警方在尼羅河上攔截兩艘豪華郵輪,船上正通宵達旦開同志派對。報道說,這幾十個男同性戀不是第一次了,終於被抓了現行。最終各判數年監禁。

《古蘭經》這部穆斯林精神指引兼生活準則中,有這樣的表態:「你們一定要舍婦女而以男人滿足性慾,你們確是過分的民眾。」(第七章 高處:81)記載先知穆罕默德言行的《聖訓》中,對同性性行為的譴責聲色俱厲:「當一個男人跨在另一個男人上面時,真主的寶座都會震動」。但有學者提出,從上下文判斷,這些只能證明伊斯蘭教禁止強制性的同性性行為,未必詛咒同性戀愛。也有人論證,伊斯蘭教在歷史上曾經比其他宗教更加寬容同性戀,對同性戀定罪的程序也比較慎重。

一名穆斯林在閱讀《古蘭經》(圖源網路)

無論如何,目前絕大部分伊斯蘭國家都拒絕同性戀(一如天主教對同性戀的排斥,直到最近教宗方濟各稱自己「怎能論斷同性戀者」)。在阿富汗、伊朗、沙特等國,同志還曾遭石擊或絞刑。

另一方面,在開羅街頭稍做觀察,你就會發現,這裡的年輕男子似乎特別喜歡拖手、摟肩,互相雞啄米一樣地親臉頰。一種解釋是,由於不能接觸女性,他們轉而在同性身上尋求親密,但這些人未必都是同性戀,也不一定有進一步的同性性行為。

同是穆斯林佔大多數的土耳其,社會風氣開放,對同性戀也相對寬容,有同志常去的吧(不能公開稱為同志吧,默契而已),甚至容許他們每年六七月間舉行年度大遊行,最大規模的一次達到十萬人。

兩年前,為採訪埃爾多安政府強拆蓋齊公園引發的全國抗議,我在伊斯坦布爾結識了哈桑。 迎面走來,只見他瘦得像一根竹竿,背心垂在身上晃蕩。滿頭小辮,耳釘鼻環,刺青從脖子一路延伸。

見面前,只知道哈桑是第一個「讀書抗議者」——朝警察高聲朗讀書本的即興舉動,為眾人效仿。他領著我在巷子里左彎右繞走了很遠,經過許多咖啡館而不入,直至一家大麻氣味嗆人的小店。正納悶,他解釋:「我是同性戀,很多地方不歡迎我,而這家是熟客。」怎麼能從外表看出性取向呢?他說自己的打扮已經讓大多數同胞覺得不正經,而他也不想刻意掩蓋。

哈桑出生在穆斯林家庭,名字也是典型的教名。問起信仰,他說自己早就不去清真寺了。生活在歐亞大陸連接點上的城市,他自認與歐洲人更近,與那裡的LGBT團體聯繫密切,常結伴旅行。

穆斯林齋月(圖源網路)

2011年在巴林,我遇到亞歷山大。巴林人口主體什葉派穆斯林,起義對抗遜尼派王室。街頭手無寸鐵的遊行,遭遇子彈橫掃,示威者倒下、再來,其狀慘烈。中間有一日,王室內部出現分歧,暫時讓步,允許示威者回歸首都廣場。

廣場人潮湧動,高舉經書和玫瑰。《古蘭經》打開,高舉齊眉,上面常常橫亘一枝鮮紅玫瑰。「給你的——」一個瘦瘦的年輕人追過來,遞上一枝粉色玫瑰,「我們分發鮮花,是想告訴全世界,巴林人是和平示威,我們什麼武器都沒有。」

亞歷山大,地下同性戀團體一員,基督徒。我馬上明白這個身份在巴林有多麼受到壓制。「你是記者嗎?謝謝這時候來巴林,只有你們報道,全世界才知道這裡發生的事情。」

他帶我到廣場四周,看人們製作標語,看其他團體籌備遊行。他仍無法亮明同志身份,但此時走在廣場抗爭人群中,他真心喜歡這種不分彼此,親如一家的氣氛。而經年的隱藏,令他願意向一名外國記者訴衷腸。

巴林基督教人群占人口百分之十,外國人居多,也有少數本地基督徒,在當地已經生活幾個世紀,與穆斯林社群相安無事。對亞歷山大而言,信仰上的小眾,為性取向上的異數撐開一點點空間,躲避主流社會的壓力。

穆斯林世界的同性戀者,或多或少需要隱匿身份。也正因為這一層壓抑,他們有著異常強烈的政治參與感。不放過任何一個站出來展示自己的機會。與社會疏離,卻與社會問題緊密。哈桑在公園抗議中引人注目,而亞歷山大也是當地活躍的異議博客。

圖片來自網路你願意誓死保衛你的生活方式嗎?

奧蘭多槍擊案兇手是一個美國土生土長的穆斯林。有報道指他很可能是一個「深櫃」,埋得很深,甚至自我厭惡的同性戀者。

他以槍聲宣告效忠伊斯蘭國(ISIS)。相比基地組織,ISIS對海外年輕穆斯林別具吸引力。這一事件,恰恰點醒我們,原因何在。

你從沒聽過ISIS宣稱,自己的使命僅僅是要為穆斯林討公道。那是本.拉登老掉牙的思路:在是非對錯上跟美國人爭論:你們欺負了穆斯林,我要替天行道。ISIS換了一個邏輯,超越正邪,直接宣稱穆斯林族群優越性—— 恢復伊斯蘭帝國鼎盛時代榮光(ISIS掌門人巴格達迪,自詡哈里發,上承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時代)。待末日將臨,伊斯蘭信徒統治世界,而異教徒將在地獄永受煎熬。

正是這樣的「族群優越性」,鼓舞了許多生活在西方,心理上屈於二等公民的年輕穆斯林。這遠比本.拉登的正義論更擊中他們的心理痛點。

虛無縹緲的「優越」,要通過具體的生活方式踐行,在日常中區隔「我」與「非我族類」。具體到穿戴、飲食、婚姻、禮拜等等,當然也包括對同性戀的態度。

如果奧蘭多槍手馬丁真是未出櫃的同志,這場屠殺相信是他與自身所謂「邪念」的鬥爭,以殺死其他同性戀者,證明自己仍是純潔的穆斯林。

關乎生活方式的戰爭,在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案時已經打響。當時受到ISIS襲擊的,不是什麼地標建築,而是當地人留戀的夜生活場所。襲擊者聲稱拒絕西方式生活。

身處歐洲的穆斯林青年(圖源網路)

主流宗教不容許同性戀,想必早期是擔心這種行為擾亂信徒繁衍,妨礙教派興盛。而伊斯蘭教的例子中,在殖民時代及後殖民時代,又常與「西方腐朽生活」勾連。阿富汗塔利班執政時期,霍梅尼初定天下的伊朗,同性戀者被當作西方洪水猛獸對待。

今日俄羅斯,也制定了「反同志法」,號稱抵擋西方生活方式入侵,以保守價值觀鞏固政局。普京吞併克里米亞時,烏克蘭民意決裂成兩大陣營:親歐盟派與親俄羅斯派。 一名要求併入俄羅斯的婦女,這樣向我解釋烏克蘭不應加入歐盟的理由:「歐洲同性戀很多,加入歐盟意味著我們這裡也會有很多同性戀。」

這讓人聯想到法國記者迭戈.布努埃爾在一期《媽呀,我在……》系列中,受邀參觀朝鮮一座農場。他與陪同人員閑聊:「你們這兒有同性戀嗎?」朝鮮陪同斷然擺手:「沒有,沒有,絕對沒有!」「那你知道什麼是同性戀嗎?」「不知道。」「不知道怎麼知道沒有呢?……」

自13世紀蒙古鐵騎踏破伊斯蘭帝國宮殿,歷代矢志「伊斯蘭偉大復興」的穆斯林思想家,都要求凈化生活方式,將自己區隔於壓迫者——蒙古人、西方殖民者,以及後來的猶太人。本.拉登也曾拒絕現代生活,回歸帳篷山林。 但誰都沒有像ISIS這樣,強調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面貌分野,是不可調和的鬥爭本身。然這鬥爭的理論基礎如此不堪一擊:同性戀與地域、文化無關,屬自然現象。伊斯蘭教也承認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先知,主流宗教本一脈相承。

做祈禱的穆斯林少年(圖源網路) 【責任編輯:劉元】
推薦閱讀:

一個幾乎沒有穆斯林的國度
日本,一個沒有穆斯林的世界
穆斯林為什麼不吃豬肉?
王宇潔:美國什葉派穆斯林社團初探
世人的誤解:穆斯林一夫四妻艷福不淺?

TAG:同性戀 | 同性 | 穆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