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凈土文集 五、浴佛節上的講話: 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 - 徐恆志居士 - 顯密文庫 佛教文集

五、浴佛節上的講話: 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徐恆志老人講於上海佛教居士林(1999年5月22日)各位同修,各位居士:今天四月初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生日,也就是所謂浴佛節。我們禮拜儀式已做過。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本來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叫悉達多。父王本想他作為接班人,但釋迦牟尼佛心目中不想做皇帝,特別是在游四門後,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種種苦惱,看到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和尚,對他觸動很大,一直想出家修行,父王當然不同意他出家,因此,雙方糾纏很久時間,後來終於離開了他可愛的妻子和家庭,牽了一匹馬,走向修行的地方。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苦惱,碰到了許多外道。這些外道雖是修行的,但解決不了生死。佛法的目的是要了生脫死。釋迦牟尼佛了解到無量眾生受到種種苦惱,正如《法華經》所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學佛人都曉得人生有許多不如意之事,非但身體上生老病死,在心理上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五陰熾盛等種種痛苦,每一位學佛居士都有切身體會。釋迦牟尼佛經過了許多艱難彎路,六年之後,在菩提樹下靜坐觀照,夜睹明星,豁然開悟。照見自性不生不滅的實相境界。證到實相境界之後,了解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假的。為啥是假的呢?因為都是因緣所生。《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是虛妄?因為是因緣所生,所以是虛妄靠不住的,生生滅滅,不斷變化。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開悟以後,了解到世間一切眾生所受苦惱都是冤枉,都是不了解事物的真理,不了解自性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實相境界,這實相境界是人人都有的,每一位修行的居士對這一點首先要相信:就是任何人都有佛性。《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如果不相信自己是佛,修行就不能成佛。雖然我們現在不是佛,還要經過許多修持功夫,但是從理體上講,我們本來是佛,這一點對我們每一位修行居士來講非常重要。各位同修,各位居士: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根據大悲心,講了許許多多妙法,根據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講的五時八教,他先講華嚴時,講大乘教理,很深,一真法界就是以萬行因華,去莊嚴此佛果,所以叫華嚴。小乘人聽了之後,莫名其妙,因為華嚴經所講,來聽的都是法身大士,所謂法身大士是破無明,見法身。我們普通凡夫在教理上講有三惑:見思惑;見惑,初果斷見惑。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惑斷了之後,叫須陀洹。譯為入流,入聖人之流,見惑斷了之後,其思想境界就不同於我們凡夫。凡夫是人我是非,以我為中心,處處我執。在見里,我見也就是身見非常厲害,有我見之後,有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乃至於有許多是是非非。還有邊見,或斷或常,有些以為人列之後,就完結了,一切斷滅,叫斷見;還有一種叫常見,人死之後靈魂不滅。各位,佛教不講靈魂,靈魂還是生滅的東西,正像佛教所講的業識。業識也是生生滅滅的東西,不是真正不變的。因此,或說斷,或說常,這叫邊見,著於二邊。還有邪見,邪見是不信因果。因果難道可以人不信嗎?但我們在明白佛理之前,在未接觸到聖賢的言教之前,許多人就不信因果,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做了壞事,遲早要受到惡報,做了好事,遲早要得到善報。譬如在困難時,人家幫你忙,雖沒馬上報答他,過了一定時期,當他困難時,你一定想法去報答他,否則心裡會不安。同樣,你待人一分好,甚至於在小地方協助他,他總要想法子來報答你。當然,佛教所講的因果,更加遠、更加深。不但講前世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還講因果通於三世。有些人講我心裡並不壞,也並不想害人,但碰到事情、碰到命運總是不好的。實質上因果是很複雜的,可能宿世、前幾世情況就不可能了解。因此,我們還是要相信佛講的話,有因必有果。須陀洹破了見惑之後,三界見惑與疑全斷了,進一步要修思惑。思惑是經常現前的,就是使我們苦惱的貪、瞋、痴、慢。辦為思惟道中才能斷這個惑、所以叫思惑。見思惑還是粗惑,到大乘境界非但見思惑要破掉,還要破塵沙惑,無明惑。破塵沙惑後,思想境界進一步提高了,對於一切眾生如塵如沙的煩惱並不怖畏,「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救度眾生,破掉塵沙惑。破塵沙惑之後,等於破了細惑,還有個微細的惑,就是無明惑。這三種迷惑到初地菩薩破了無明惑,就成為法身大士,所以初地菩薩是大乘見道位,小乘見道位是須陀洹。大乘見道位就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以後,部分見到了自性不生不滅境界,廣大圓明的佛性與一切諸佛平等無二。所以《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即真如之法、實相之法,無有高下,人人都有份。這樣就能提高我們信心,我們學佛是一個非常積極、奮發向前的境界。許多人說佛教迷信,是求福報、求發財、求兒子升大學,實質上完全不是這回事。當然佛教也講求福報,也講消災免難,也講解除病痛,但是主要目的不在此。主要目的,學佛的居士、學佛的同修,必須要了解,否則會被人講你是迷信。應該如何來認識佛教呢?我們所謂修行,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就是要認識自己本有的實相境界,要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東西。從世間法來講,我們所有的一切,眼前的一切事事物物,不管物質上的東西也好,精神上的思想境界也好,無不是生生滅滅的。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你開悟、明白自己本有的實相境界。因此,這是學佛的關鍵問題。如果不是從這根本上下手,從根本上著眼,慢慢就會不相信佛教。因為求福報、求消災免難,雖可求到,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但畢竟不是究竟解決問題。臨命終時,如果平常沒有深入的定慧功夫,難免要流轉六道,有生死之苦惱。因此,我們修佛法過程中,非但要除掉粗的見思惑,也要除掉塵沙惑、無明惑。一般來講,叫粗惑、細惑、微細惑。可見,我們要除掉煩惱、妄想是不簡單的。無始以來不曾離開過煩惱習氣,煩惱者,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所謂根本煩惱。這些習氣人人都有,譬如見色聞聲,心難免要動亂。投胎到世間上來以後,就是被六塵境界所流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來時,都要隨它流轉,自己不能作主,所以流轉生死。要處處自在作主,這是修行的重要關鍵。我們可以考量自己,究竟我這修行能不能了生死;究竟這修行有沒有效果。在平時境界來時,喜怒哀樂來時,能不能自己作得了主。如果作不了主,毫不客氣還是要生死流轉,無有止境。「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可以說一直要受苦流轉下去。當然,我們學佛的所有善根還是帶了去,不會消滅。即使現在功夫不到,不能做到隨緣自在,但念佛功夫、打坐功夫決不消失。佛世時,有一老人到釋迦牟尼佛處號啕大哭,佛問他為什麼哭,他說要想出家修行。當時舍利弗等幾位弟子不讓他出家。為什麼不讓他出家呢?認為這老人沒有善根。因釋迦牟尼佛關照過,沒有善根的人,不可能出家。所以他大哭。佛陀明了這情況後,憑智慧觀察,說他可以出家。這樣按佛陀的意思,就讓他出家了。弟子就問佛陀,你過去講過,沒善根不讓出家,為什麼現在又讓他出家。佛講過去八萬劫前,這老先生在山林中碰到一隻老虎,老虎見到他就趕過來想吃他,他發現後馬上爬到樹上,老虎無法吃他,過一會兒就走掉了,老人下樹慶幸自己拾到一命,無意中口念一聲「阿彌陀佛」。經八萬劫後,這種子還在,而且成熟了,到佛世時,這句阿彌陀佛種子出現,就出家,而且具足善根。就是當時從樹上下來時念一聲阿彌陀佛的善根,八萬劫不消失。《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就是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能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講了無量法門,斷見思惑的法門,破無明的法門,種種法門都有。斷見思惑什麼境界,有些大德可能還不太熟悉。所謂破見思惑,就是日常之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中能作得主,能轉化得了,就叫破見思惑。見思煩惱都破掉了,這是阿羅漢境界。阿羅漢翻為無生,見到無生本性,所以到阿羅漢地步,就能了生脫死。他不是由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是憑自己力量就能了生脫死。但有些根性高的還可由小乘轉大乘,非但自己了生脫死,還要救度眾生了生脫死。《法華經》中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成佛。所謂二乘、三乘、阿羅漢、緣覺、辟支佛,這些都是善巧方便。正如《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講的一樣,在半路中化一城子給大家休息休息,因為眾人是一聽到佛道長遠,三大阿僧祇劫,有些退墮,太辛苦了,所以佛講可以成道、成阿羅漢、成辟支佛,實質上是善巧方便,好比長途旅行,半路中到一城子中休息一下。弟子們很高興,總算到了目的地。但在城子休息好後,又要前進,回小向大廣度眾生,所以歸根到底沒有二乘三乘。十方佛土,就是講一乘。從這裡我們可以相信,更得引起我們信心,在座的每位居士既然已經接觸佛教,一定能成佛,與佛菩薩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佛的開示,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小乘見思惑斷了之後,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分分段段的,像父母生我們身體,一段一段有形色的,這個生死叫分段生死。斷了貪瞋痴慢疑各種煩惱,各種污染,依靠自己力量把分段生死了脫。有些弟子知道這不是究竟的,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方面自度,上求佛道,成就無上菩提;一方面下度眾生,見眾生苦惱而去救度。因為眾生心性與我一樣,我有苦惱眾生也有苦惱,無二無別。另一方面從佛教角度來看,許多眾生互為眷屬、朋友,甚至於有許多眾生是我過去的父母。清定老法師開示時經常講「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生生世世不離開生緣,不離開這親屬關係。因此,不要忘記眾生。在眼前來講,每一位同修的家庭,可以自己觀察,沒有苦惱、沒有煩惱逼迫的很少,即使有錢有勢、有名有利地位的,也不久就轉化,一切無常,都是假的。雖然是假,也得假戲真做,還是要認真對待,照樣應付。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開世間覺」,否則,難免人家講佛教是消極的。佛法是奮發向上,自強不息,並不是叫你消極逃世。《金剛經》有句話可證明「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為一切法皆是佛法,「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都是佛法。過去有些大德說法時,上座醒木一拍,就下座了,說法說好了,拍醒木就是佛法。今天浴佛節向釋迦牟尼佛頂禮、浴佛、拜願,這是事相,但事相就是理性。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注意這點,理性上本來空無一物,一切煩惱就是菩提,一切生死就是涅槃,了無一法可得。但不能拋棄事相,理性要顧到,事相也要顧到,理事不二。今天四月初八大家來頂禮釋迦牟尼佛,就是事相,這事相就是理性。所以在佛菩薩聖誕、出家、成道日子,凡是有佛事可做的,我們佛弟子都來頂禮、供養、很好。佛教中有兩句話「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在佛法佛事門中任何活動,布施、供養、禮拜、讚歎、迴向,這一切一切都是佛事,這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每一法都有利於本心的修證,有利於證到自性的清凈三昧。還有一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實際從理性上講,對六塵境界一點不隨流轉。從理性上化空,從事相上照做,但不粘不著。《金剛經》中處處講破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切相、我相、法相、空相等全破掉。但又講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講修一切善法,都是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修行人對於理事不二這一點應很好領會。我們聚在一起慶祝釋迦牟尼佛生日,因緣十分難得。而且人生無常,佛問弟子人命有多久,有的弟子講幾天吧,講不定過幾天就死了,化掉了;有的講人的生命很快,一餐飯的時間就死了,現在心肌梗塞、腦血栓特別多,一下子就死。但釋迦牟尼佛認為還沒講到點子上。「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生命結束,與世界告別、與親人告別,這完全是事實,在現實世界中也可看到、聽到。在醫院裡生癌的,特別是心血管病的,子女送進去後,第二天就死了,人命真的在呼吸之間。根據釋迦牟尼佛講的不生不滅的實相境界,我們還是要深刻的體會,才能獲得學佛的利益。第二部分簡單講修行的方法。眾生根性萬有不齊,眾生習慣、環境、文化、背景都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五時說法,說無量法門。但這些無量法門中,都是靠自力,說難也不難,只要把妄想轉化,把我執轉化。我們修行惟一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轉化我們的妄想、習氣。我執者,就是以我為中心,這「我」就是法相中的第七識,第六識專門是分別的,是是非非;第七識好比貨物進來,要經過他檢查好、壞、是、非,第七識是以我為中心來看待一切事物,是我執。第八識好比檢驗員檢驗過後送到倉庫。因此,六識是分別依、七識是染凈依、八識是根本依,互相依賴,主要轉化第六、第七識。從法相來講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和第八識都是現量的。所謂現量者,他本身不起分別,起分別最容易造業的是第六識、七識,而第六識、七識中最猛烈的是第六意識,第六識是我們普通講的妄心、妄想。因此,修行通過一定的方法,把妄想、我執轉化了,就成就菩提。當煩惱妄想轉化後,清凈的境界就是菩提心。不必懷疑,佛菩薩一直都有這樣的開示,《楞嚴經》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所以我們修行時,修任何法門都是把妄念化空,把我執破掉,就能成就菩提,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在第八識里都含藏起來,八萬劫前念一句阿彌陀佛還沒忘記。在修行時種種習氣都會翻出來,如沒辦法對付它,就要受生死流轉之苦。眾生畢竟是眾生,苦惱很深,釋迦牟尼佛深慈大悲,因此,說了種種法門之後,又說了凈土法門,凈土法門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今天將念阿彌陀佛的道理簡單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修持有限,非常淺薄,也不一定講得清楚,供大家參考,互相交流。釋迦牟尼佛見一切眾生業障深重,見思煩惱不斷湧現,因此,在許多經典中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特別是大本《大乘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中講得很是明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如何成佛?法藏比丘如何發願?特別大本中勸諭策進,講得入木三分。小本中很重要一段:「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連續念佛到七天(七天不是一個定法,不能把佛法看成一成不變),要求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四字很重要,就是一心不亂嘛!因此,臨終一關每一個修行居士都要碰到,究竟能不能了脫生死,是不是自心顛顛倒倒,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這時親愛別離,大哭小嚎,悲傷哀悼,難免心有所動,或財產、子女、房子放不下,或債權債務放不下,臨終時,這樣要了生脫死就較困難,因為其心顛倒不安。心不顛倒就是正念頭分明,臨終時萬念皆空,歡歡喜喜上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世尊為我們開導,彌陀世尊慈悲接引,我們按佛的教導依法修持,就可往生。堅持做功課十分重要,全事即理,不能光空講理論,事相上不能忘記。當各種生死苦惱境界來時,特別在修行中間,非但要靜中修,而且要動中修。上座做功課時是修行,大悲咒、心經、普門品或大乘無量壽經念一遍都可以,各人安排不同,但功課後多數居士忘了修行的任務,忘了自己是一個佛弟子。佛弟子就是以修行為家務,二六時中念念不忘,寂而常照。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照。在功課時要念,平時也需要念,念就是轉化習氣,消磨習氣,處處與習氣鬥爭。這是修行重要關鍵。功夫不易上去,得定開慧,不易做到,境界來時往往不易洒脫自在,因此,不但要理事不二,同時還要動靜不二,靜中要修,動中也要修,上座時修定,下座時用智慧對付一切、影響一切、化空一切、把一切法化空,一切法化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做功課時,常念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從這裡可看到,為什麼不講其他波羅蜜,而講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對我們學佛人來講是不能少的。因此,歸納這兩點,勸請各位大德、同修,在修持時一方面身口意事相上恭敬禮拜、恭敬修持,特別在日常生活中,境界來時,喜怒哀樂來時,要提高警惕,不能隨它隨隨便便流轉,否則,功夫白用。講得通俗一點,是處處與自己反對,與自己過不去,這是修行的重要關鍵。希望在座各位同修、居士,不要辜負釋迦牟尼佛一片好心,在無量法門中開出一個凈土法門,這法門提起就是,用不著布壇場,如密宗一樣;用不著研究深的道理,如止觀法門一樣;一句阿彌陀佛驀直念去,隨時隨地提起就是。這法門三根普被,法身大士普賢、文殊、觀音等菩薩也不離開念佛,只有依佛才能究竟圓滿菩提心。凡夫大多數業障深重,很痛苦,家庭干擾也大,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奉勸各位對一切世務、家務也要安排,好比做戲一樣,明知是做戲,但做得不好大家不要看。所以要精心處理好,安排好,盡自己能力做好世務、家務,在這基礎上要「心無所住」,過而不留。《金剛經》妙義無窮,任何四句偈可勝過七寶布施,勝過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因為一個是無為法,一個是有為法;儘管七寶布施,還是有為的,而《金剛經》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還是要生,但要生無所住心,不要粘住。每位居士要反問自已,一切六塵境界來時,不住牢,也不斷滅,還是有心。這是什麼心?請各位自己去參究。總的來講,凈土法門即事即理,即心即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不可思議的奇妙法門。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用不著其他方便,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心開。自心開悟,知道去了妄心,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還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實相,這是一方面;還有「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攝起來;這時清凈之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佛念,凈念相繼,念念不污染,念念都是實相境界,這時也就是涅槃境界,「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通過今天祝賀浴佛節,大家皆大歡喜,繼續努力用功吧!
推薦閱讀:

《第十八願講話》 --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十善業道經講話
最新創衛推進會講話稿
【轉載】婚禮上男方家長講話
廖 暉:在紀念安子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2年6月26日)

TAG:佛教 | 文集 | 凈土 | 第二部分 | 講話 | 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