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主播芮成鋼思考中國與世界

風暴主播芮成鋼思考中國與世界(全本)

風暴主播 芮成鋼

芮成鋼,央視經濟頻道主持人,青年學者,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中國意見先鋒和經濟評論人之一,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專業畢業, 2005年成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耶魯世界學者」(Yale World Fellow)。他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經所客座研究員,2001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青年精英」 (Global Leader forrrow)。2007年他成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事務委員會委員。在他10年的記者生涯中,從比爾?蓋茨到柯林頓,從布萊爾到陸克文,數百名國際政要,《財富》500強全球CEO和中外頂尖專家學者,一直出現在他的話筒前,激蕩思考。

無論是掀起全球輿論熱議的「星巴克走出故宮」事件,還是備受關注的《直擊華爾街風暴》,他始終在用獨特的視角觀察傳播著中國與世界,被美國《財富》周刊描述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財經節目主持人。

他與改革開放同齡,1995年以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外交學院。1997年在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獲第二名,並代表中國參加了1997年倫敦國際英語演講比賽,並從此開始走向世界的傳播生涯。1年他畢業分配至中央電視台,成為中國第一代英語財經主播。2003年開始主持央視經濟頻道的新聞及專訪節目,現任《經濟半小時》欄目主持人,並主持《直擊華爾街風暴》、《堅定信心促發展》、《創業英雄會》等特別報道。

推薦序1(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過去多少事。1978年,我還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名學生。那時的我,正在學習漢語;那時的中國,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很神秘。中國對世界的大門尚未敞開。

也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進程開始啟動。這個進程讓我們看到了今天不斷進步的現代化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之一,也是全球事務的積极參与者。中國的變化不僅使本國受益,也讓世界受益。

儘管中國的成長在統計數據上讓世人注目,但中國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數字上。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真正的變化,正是人們生活中發生的那些不可思議的改變。

對於現在中國三十歲年齡段的這一代人來說,他們成長過程中所處的國家環境和世界環境與他們的父輩迥然不同。改革開放的中國取代了革命的中國,他們的生活也因此有別於父輩的生活。

中國今天的變化仍在繼續,並會一直延續到未來。三十多歲的中國年輕人在未來也會引領和推動這個變化的過程。我的朋友芮成鋼就是這一代中國青年的典型。

這本書,記錄的是在改革開放後的世界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之子關於中國的思考,講述的是他眼中的中國和他心中對未來中國的祝願。

像芮成鋼一樣,我也相信,對於現代世界來說,國家之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相互依存。為了尋求更加美好的未來,所有的國家都需要聯合起來,共同找到一條能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和平共處、生活工作的未來之路。

芮成鋼的這本書描繪了在我們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裡中國所應擔當的角色。所有關注中國未來的有識之士,無論中國人、澳大利亞人或是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應該在這場關於21世紀中國未來的大討論中盡一己之力。21世紀,是亞太的世紀。澳大利亞總理 陸克

推薦序2(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

三十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前所未見的。1760年工業革命肇始,歐洲人和北美人在70年間逐漸脫離了貧困;而中國僅在30年間就做到了更好。比中國的經濟進程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的文化、社會以及觀念的國際化轉變。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人,如果用歷史連續性的眼光來看待未來的話,會看到中國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必將成為相互依存的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的力量不僅推進了中國的經濟騰飛,也改變了中國年輕人審視外界的方式。他們看到的不再是陌生與異樣,而是中國正在廣闊的世界畫卷上塗抹的濃墨重彩。

芮成鋼正是這樣一位在變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之子。他出生在改革開放伊始的前一年,未滿三十歲便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成功的電視記者。他不斷用各種方式傳達著當前中國的價值和觀念。他才華橫溢,充滿熱忱,富有自信,滿懷自豪與愛國熱情;同時,他也保持著開放、求索、好學的態度,不斷向世界學習。他會堅決地捍衛中國的一些政策方針,也會堅持改變他人的一些既有看法,而這一切都正是基於他國際化的經驗和反思。

我和芮成鋼――這位積極上進的、現今中國年輕人的代表,相識於五年之前,那時,我在北京第一次接受他的採訪。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的會議期間,我鼓勵他申請加入「耶魯世界學者計劃」。這一計劃每年會邀請18位深具潛力的全球領導者來耶魯大學進行一系列強化學習。我相信,通過在耶魯大學的那段校園時光以及隨後在美國的數月遊歷,芮成鋼對於世界的觀察和思索一定犀利和深邃了許多。我也相信,他回國後一定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中國要擔當全球創新和創意領導者的角色,就一定要繼續堅持強化自己的教育體系,開展大學教育改革。作為中國一流大學教育改革探索的參與者和倡導者之一,這也正是耶魯大學一直秉承的信念。

在耶魯大學期間,芮成鋼不遺餘力地與外界溝通,向大家講解中國複雜的現實狀況,對於那些持不同意見的人更是如此,這一點,讓我印象很深。同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也同時不遺餘力地與國內溝通,幫助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複雜性。這正是他作為一名記者所擔負的雙重使命,而這一目標也在他的著作中表露無遺,那就是:加深世界對中國的認識的同時,也加深中國對世界的了解。我相信,本書的讀者們一定會發現,這一目標在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作者自序:生命從30歲開始

父輩,與新中國同齡,我們,和改革開放同歲。

我們今天的所思所想,決定著未來世界眼中的中國形象。

三十載投石問路摸石過河,終究要揚帆起航,世界給中國的問號,需要少年中國和少年的我們來回答。

世界絕不是平的,平的世界裡必然有中心,任何一點都可以是中心,也都可以不是中心。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強大,靠的是實力,偉大,靠的是胸懷。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如此。

我們曾經是受壓迫者,但這樣的心理暗示應該少一些,躺在歷史的傷痛中,用扭曲的心靈看世界,會錯失每一根向我們伸出的橄欖枝。此世界,非彼世界。

各領風騷數百年,過去時;牽一髮而動全身,進行中。當災難降臨,我們同此冷熱,當群星閃耀,我們不分彼此。

財富累積與刀槍劍戟,無法引領今天的世界。引領,需要和地球脈搏共同躍動並超越時代的思想與理想。

用過去的工具解決全新的問題,這是此時此刻全球的尷尬。舊石器時代的刀具,永遠無法破解新石器時代的鬱結。中國,是四大發明、三山五嶽,是56個民族13億民眾,是20 000億外匯儲備,是8%的GDP增長……但,中國不僅僅是這些。中國,更應是屬於全世界的,一種觀念,一個夢想。Life beginshirty, 三十,而勵。

30而勵 前言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縱觀歷史,每一個世紀的第一個10年都曾經為那個世紀奠定了主旋律。

18世紀,英國人牛頓在1701年提出對流換熱的牛頓冷卻定律。 1705年,英國人紐科門發明了大氣活塞式蒸汽機,取代了薩弗里的蒸汽機。他們共同開啟了隨後100年科學探索的序幕。那時的歐洲以英國為主,普遍流行開展各種實驗,進行新的發明,創建各種理論,並對地球、太空、古代文明等多種領域開始了最初的探索。

19世紀,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輪船克萊蒙特號在1807年下水,標誌著海上霸權的爭奪戰打響了。整整瀰漫了100年的硝煙中,海上貿易進入黃金時代,對土地的爭奪日趨激烈;掌握制海權,爭奪世界霸權,成為那一世紀的主旋律。

20世紀,以1903年亨利?福特汽車公司成立為標誌,大規模工業革命開始了。福特開始建造日後運行了90年的流水線。這100年將工業文明發展到了頂峰。

21世紀轉眼過去9年了,第一個10年已經接近尾聲。

在這9年中,哪些事件能夠引領未來百年的主旋律呢?未來百年的主旋律又會是什麼呢?無論歷史將會給出我們怎樣的答案,這個世紀都註定會造就世界財富格局、生產力格局以及政治格局的全面變更。

21世紀註定是經濟的世紀,將以人類經濟發展為本質奠定全球秩序。

當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將要結束的時候,中國的改革開放也迎來了30周年的里程碑。30年,對一個人來說是短暫的,對一個民族的發展來說也並不漫長。我個人也已經30歲了,中國古語云:三十而立,對我來說,還談不上立什麼事業,僅僅能夠明確的是,需要進一步地勵志,自我激勵;於此同時,也希望藉助國家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來勉勵自己。

於是,就有了這本書的誕生。第一部分是自我成長30年的所思所想,對東西方文化的疑惑以及自我解惑,也希望藉此參與到中國文化的自我深思中。第二部分討論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事件,註定成為人類歷史中不能忘卻的、傷痛的大事件,那就是源於華爾街的全球金融風暴和經濟衰退。在風暴爆發的前前後後,我有幸專訪了眾多全球風雲人物和熱點人物,在短短的百餘天時間內,高密度的集中訪談和節目製作也讓我有了一些隨想,在這裡班門弄斧,意在拋磚引玉。第三部分是向朋友們介紹我曾經專訪過的各國政要和商界領袖,這其中包括了那些全球媒體都想訪談而最終卻走進了央視經濟頻道《直擊華爾街風暴》演播室的人物。在這部分內容里既有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又有我在訪談前準備工作的心得。

願這些隻言片語成為我30歲人生的一個註腳。

各方讚譽

芮成鋼是中國年輕人中為數不多的,能在東西方兩種文化中自由游弋的,善於深刻思考、敏銳捕捉、細緻分析的人。

――朱民 中國銀行副行長我們都在努力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未來又會怎樣。芮成鋼用令人信服的文字道出了他眼中的國家與世界。

――海聞 北京大學副校長一個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一個緊扣社會熱點的話題,一個熱情睿智的主持人,央視二台芮成鋼先生成功的背後是勤奮、敬業、嚴謹、求實。

――陳佐夫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在新一代中國媒體人中,芮成鋼的經濟思考值得我們關注。 他的文字清晰流暢,蘊涵著全球的視角,充溢著年輕的激情。

――李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芮成鋼是一位引領公眾觀點的傳媒傑青。他見識廣泛,思想敏銳,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具有深切的關注。

――方星海 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

原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成鋼常憂國憂民,在沒有硝煙和階級鬥爭成長的而立之年,我常為他而感動,今天他用深邃的目光,國際化的視野,詮釋他們這一代人對中華民族和對人類的責任,值得大家一讀。

――曾偉 棕櫚泉控股董事長自由遊走於華盛頓、紐約、東京之間,輕鬆推開各國政要辦公室的大門,用地道的英語穿越東西方文化,用麥克風揭開這個世界的真相,三十而立的芮成鋼對中國和世界的思考就像一把斧子,幫我們打破思維的樊籬。

――王緝思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芮成鋼, 這顆華爾街金融風暴催生的中國電視新聞的新星, 以他獨特的國際視野為我們展示了中國下一個三十年必須改變的心態和思維,值得社會各界的關注!

――李稻葵 著名經濟學家,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

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此次金融危機以中央電視台為代表的中國媒體的影響力明顯上升,芮成鋼先生通過《直擊華爾街風暴》迅速成為有知名度的主持人,反映了中國觀眾對全球涼熱的關注,以及全球觀眾對中國聲音的期待。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一部卓越的著作,以樸素而又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觸及到了經濟危機的核心。

――何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對話者,是一個滿懷責任的號召者,是年輕、有力、智慧的表率。

――周春生 長江商學院EMBA學術主任,金融教授喜歡和成鋼一起出席時尚晚會,一種高雅!也喜歡和成鋼一起做直播節目,一種享受!更喜歡和成鋼做朋友,厚道……

――唐駿 新華都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認識成鋼是8年前在瑞士達沃斯會議上,他是屬於特別勤奮和動腦子的人,別人睡了他還忙著給報紙寫稿子。很難得見到一個如此具有向上精神和努力的年輕人。

――馬雲 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30而勵》真實地記錄了這場經濟危機風暴爆發的前前後後,與眾多的風雲人物和熱點人物的深度碰撞,引人深思。

――王文京 用友軟體公司董事長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對現在的生活已經感到習慣,對中國經濟增長感到習慣。但是,經濟畢竟是有跌有浮、有景氣規律的,在面對這場全球性的經濟枯景時,中國的競爭力如何保持不被磨滅,個人如何在這變動的時代保持競爭力優勢,芮成鋼的見解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環球企業家》既發人深省又引人入勝的記述……出自一位思想深邃的優秀經濟評論人之手。

――《中國經營報》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獨特的探索之旅。它試圖提供答案,但它更迷人的氣息在於尋覓和求索。它是一個人的思考,也是一個時代的思考。

――《第一財經日報》如果你想了解中國與世界,了解華爾街危機背後的思索,探尋風雲人物的思想與內心,這本書是開啟探索之門的鑰匙。

――《IT經理世界》華爾街風暴帶給我們的是機遇和挑戰,《30而勵》帶給我們的是厚重的思考,濃濃的赤子之心。

――《北大商業評論》一部通過第一手資料深入思考的作品。作者最大的成就,就是通過他的記述和思考,為我們帶來一個真實的世界。

――《商學院雜誌》精彩紛呈、引人入勝,金融風暴肅殺氣息之後的反思,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一把鑰匙。

――和訊網

引言

當所有的國家沒有了明顯的貧富差距,甚至,也沒有了教育的差距、文明的差距、膚色的差距、語言的差距、文化的差距,中國,將以什麼角色立於世界之林?世界眾多的國家,各自又將如何彼此面對?我們將組成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村?

1997年,我有幸代表中國參加了在英國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倫敦國際英語演講大賽並獲獎,我演講的內容就是對中國的國家定位、中國的未來發展等主題的深入思考。雖然,那表達的是我十一年前的稚嫩思考,但依然能代表我現在的基本看法。

1997年夏天在英國參加倫敦國際英語演講大…

東方與西方,我們能在兩種文化中共存嗎?尊敬的裁判、女士們、先生們:

英國詩人吉普林說過:「東方就是東方,當然,西方就是西方,兩者永不相遇。」但是,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兩者相遇了。在商業上相遇了,在教育上相遇了,在藝術上相遇了。有些人不以為然,強調說這種相遇不過是兩者中擇其一的相遇,而我認為,世界理想的未來就在兩者創造性的結合之中。我們可以接觸西方的思想、習俗以及科技,同時也可以採納並應用。我們有能力分享世界之最,何況從傳統文化出發,選擇最佳的為我運用才是真諦。

那麼,西方的方式、價值觀是否威脅我們的自我認識呢?歷史常誤導我們有這樣的疑心,不小心就有了戒備之心。比如,以採納西方婚慶習俗為例,在中國,白色通常是表示哀悼的顏色,新娘穿著白色就不符合我們的婚慶習俗,是對外國文化入侵的一種屈從,我們習慣的婚慶色彩是紅色,屈從違背了我們的傳承,於是擔心被全球化了,我們就再也不是中國了。對此,我有保留。歷史是這樣教育我們的,真正強大自信的民族在向外來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是輕鬆的、無所畏懼的。

東西方婚慶的文化,不管是紅的還是白的,不過是一種多元的選擇。不過是來自世界各地有獨特風味的盛宴。作為一個業餘美食家,中華美食是我的最愛,但是,我的味覺卻有能力品味任何國土來的美味盛宴。當然就算是暫時犧牲一下我的品味和口感,我也仍然不排除麥當勞的方便。在我牙牙學語的時候,耳畔回蕩著的是京劇的悠揚哼唱,那是深深烙印在靈魂中的旋律。我熱愛中國的京劇,它不斷提醒著我,讓我時常牢記我是哪裡來的,以及我到底是誰。但同時,我也是一個流行音樂的愛好者,校園中廣為流傳的辣妹組合也始終佔據我心中第一的位置。

當然,遠遠不止是美食、音樂以及舞蹈那樣簡單。其實,那是一種世界價值觀的思考。曾經有一次,我的老師說,一個中國男孩與美國女孩發生爭吵,而爭吵的原因居然是為了在花園中找到的邦尼兔的所有權。當然,無論是誰都會一眼就看到那個綠草中享受陽光的邦尼兔,不能再可愛了,再自然不過了,他們當然都想擁有。中國男孩演奏二胡,快樂以及幸福,渴望以及激情,在空氣中流淌和涌動。邦尼兔搖頭擺尾,耳朵聳立轉向音樂的方向,沉醉在旋律中。女孩拿出小提琴,空氣中頓時傳來更加悠揚的旋律,邦尼兔向女孩的方向轉身。男孩、女孩對音樂都是那麼投入,已經忘卻了周邊的一切,陶醉其中。交織在一起的東西方旋律讓邦尼兔陷入了迷惑,到底應該向哪個方向去呢。孩子們停止了音樂,向不同的方向離去,留下惆悵的邦尼兔,孤獨地呆立在疑惑中。

如果他們用心傾聽,傾聽對方旋律,而不是用自己的旋律來對抗呢?當小提琴的樂曲在我耳畔迴響的霎那,我的眼前是快樂的男男女女載歌載舞,歡笑一堂,樂曲中的旋律發自大地、山巒和河流,以及我家鄉的土地。

是我的音樂嗎,或者是你的,還是我們的?我真正要聽的是二胡與小提琴協奏曲的那種共鳴和迴響。我們可以共同譜寫全新的篇章,美妙的樂章,富饒以及縝密,流暢以及沉醉,都是人類和諧的輝煌之音。

邦尼兔陷落在綠色的草叢中,過眼是夕陽西下的餘暉,期待著和弦再次降臨,它是不是會永遠一直等下去呢?,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一次,某所大學請我去演講,我問了所有在場的大學生一個問題:作為中國人,你有自豪感嗎?大家一致回答,有!我接著問:那到底是什麼讓你產生這種自豪感的呢?有人回答是長江、黃河、長城、泰山,也有人回答是經濟的高速發展、5 000年的文明、文字、祖先、四大發明、奧運、火箭升空……

我緊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假如清晨醒來,你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菲律賓人,你還會為自己感到自豪嗎?或者,你變成了一個盧安達人,生活在非洲,經歷過種族屠殺,營養不良,經常處於飢餓狀態,此時,你還能夠自信地面對全世界嗎?

頓時,整個會場鴉雀無聲,我能夠體會到,學生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自信」的含義,大多數人都不能從自我中尋求自信;如果自信只能從自身本質以外的特徵或事物來獲得,那麼你就無法從容地去理解世界問題、###和關乎自我的問題。

自信最本質的來源是什麼

一個人的自信、自豪到底來源於什麼?又依靠什麼而存在?

我剛到耶魯時,同班同學互相做自我介紹,有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同學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是菲律賓前能源部部長,時任總統阿羅約的得意門生。他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講解得特別詳細。他說:「我的名字(Vincent  Perez)由兩個片語成,第一個詞是典型的英語名,第二個詞是典型的西班牙語名,我的名字包含著菲律賓曾作為殖民地國家受多國文化影響的痕迹。」

他沒有因為自己國家有不那麼光彩的歷史而感到自卑,在講述自己名字的過程中,他用自己的語言,用平和的音調,回顧了菲律賓的歷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他的自信來自於一種信念:沒有人可以因為非我以外的東西來貶低我,沒有人可以因為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貧窮來輕視我。他能夠那樣客觀而冷靜地描述歷史,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絕對超然的自信。

自信源於對共性和差異的坦然對待

7年,我參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聯歡會。孩子們各有各的故事,說出來讓人潸然淚下。經濟上的困難不但沒能帶走他們的笑容與快樂,反而造就了他們超人的毅力與勤奮、樸素的態度與性格,經歷過磨難的他們更懂得珍惜。

如果你像他們大多數人一樣,來自平均月收入低於300元人民幣的家庭,橡皮丟了,都不敢對父母講,請問,你還能自信嗎?

在他們教室的牆角,小山似的堆滿了空可樂瓶和飲料罐,這些都是從不喝飲料的他們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級和學校撿來的。正是這些廢品,讓他們攢出了幾百塊錢的班費。與宏志班的同學們一起過新年他們是經濟上的弱者,卻是品德與能力上的強者。在他們身上看不到獨生子女的嬌浮,卻能夠看到很多我所採訪過的世界各地的成功者們的習慣。客觀條件的限制沒有阻止他們努力學習。他們學習書法,練習琵琶,用自己的行動顯示出了一種自信。

我們都是平等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差異既然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應該坦然地面對。

一個人如果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執著於自己的追求並為之不懈努力,就是一個強者,就是一個成功者。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真正的自信應該來自於深植於心的這種信念。強調自己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能夠認識到在人這個本質層面上,大家都是一樣的,這才說得上是真正的自信。

平等的觀念與自信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每個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我價值。在這個地球上,在這個世界中,「我」只有一個,我這個人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起碼的尊嚴,有最基本的權利。我們的這種自尊和自信應該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即使我是一個乞丐,我也可以坦然面對一個億萬富翁。作為人,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不會也不應該在他人面前矮一截,這樣的自信和自尊才是真正堅實的精神基礎。

有人說西方人的自我意識太強,但是自我意識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自信和自尊的表現。這樣的自尊和自信從何而來?部分來自西方歷史和宗教。因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百姓。

現代西方人有很多也不信上帝,但是他們獨立的人格已經形成了。儘管我們有宗教信仰的人並不是很多,但是我們依然要形成這樣的人格。中國人只有在國內的社會和生活當中、在家庭和學校的生活當中建立起獨立、平等、自尊的人格,才能夠在面對外國人的時候展現真實的獨立和自尊,才能做到不卑不亢。

中國式的家庭教育

在中國,很多家庭中沒有培養自信的環境。在通常的家庭關係中,父母並不尊重孩子的平等地位。我們的父母溺愛孩子,但不尊重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溺愛、對他無私的奉獻,往往遠超過西方的家長。但是我們缺少對他們獨立人格的尊重。我們可以為了孩子的前途把父母整個都奉獻出去,但是我們總想把孩子的前途納入我們的軌道和框架,孩子要按家長的設計去成長,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去發展,這就不是尊重。

無論在美國,還是英國,每次在餐廳,總會看到一個現象,父母不代替孩子點菜,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點。孩子會直接對櫃檯前的服務員說,「我要一個三明治,其中火腿兩片,雞蛋要生一點,加生菜,蕃茄片加三片就可以。」他們點的精細、具體。對比之下,在中國經常看到的現象是這樣的,父母問孩子要吃什麼,孩子說,隨便。中國家庭的教育從小就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利,甚至根本沒有培養的意識。而且,中國的孩子說了隨便以後,父母替孩子點了菜,等菜來了,孩子又不吃,說不喜歡,但是,給予充分的自由,讓他去點,他又不會。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沒有主見,卻挑剔人生的人。中國極端的應試教育在西方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對動物都不忍心這麼摧殘,可是有時卻在如此「摧殘」自己的孩子。

有一句英文說得好:「Charity   home」(一切美德源於家庭)。家庭是塑造人個性和人格的最重要環境。對孩子尊重,大多數中國的家庭都做不到。孩子們走出家庭到了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師生關係總是不平等。進入社會後,高低、貴賤和尊卑的關係到處都是。因此,我們在國內的家庭生活和社會工作當中,很難接觸到真正平等的關係。沒有平等,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自尊、獨立和自信。

一個人如果自信,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表現,刻意地去維護,自信的人不太在乎面子。自信的人用自己的標準給自己定位,而不是依靠別人的標準。

在這裡也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從小就把我當平等的朋友來看,培養我的自信。

有時,與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我的父母來了電話,電話交談結束後,我的朋友特別奇怪地問我,你怎麼與你的父母這麼客氣呢?沒錯,我在與父母溝通中經常會說的話是,爸爸你好,媽媽晚安。這是客氣嗎?對父母難道不需要表達感謝嗎?要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成長,首先是來自家庭的,從家庭中得到互相尊重,才能夠建立發自內心的自信。

中國人的自信

中國是我們的家,只有在自己的家裡被平等地看待,你才會自信地走出去。如果在自己的家裡都感覺不平等,那麼走在世界各地也會有同樣的感受。我們在國際事務上,在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和關係中,如果刻意地表現出自信、自尊,往往過猶不及。一個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獨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來的。面對外國人,尊重是贏得的,而不是強求來的,是以你的自信展現出來的。

如果你有機會出國,會發現另外一個奇怪的事情。在不同國家入關的地方,對將要入關的人都會分成兩類,在美國的指示牌分為兩類:美國公民,非美國公民。在中國海關入關的地方,你會看到也分為兩類:中國公民,外國訪客。我們總喜歡用外國來表示對方,而美國比較偏向用人來標識不同的人。

魯迅曾經講,中國人沒有個人的自大,有集體的自大。中國人都是背靠著一個偉大的祖國、古老的文明,來尋找自我的意義。經常說我是一個中國人,而不是說我是一個人。經常說我們有古老的文明,我的祖先怎麼偉大,經常會有一些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不符合實際的認識,並容易以此為基礎養成虛驕自大。而這種自大是缺少事實依據的,這種自大經常會在瞬間轉變為自卑。一旦遭受什麼波折打擊,一下就把自大打掉了,因為缺失自信的基礎,立刻就變成極其自卑。

人的自信是來自內心的,不是外在的。外在的自信可以變遷,內在自信則永恆存在。人的自信也不是通過強調歷史,強調遺產,甚至強調完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得來的。

四大發明怎麼樣,有400大發明又怎麼樣?請你到鏡子中去看一下自己,從外套、上衣、褲子,到襯衣、內褲,上上下下,都不是我們發明的,因此,簡單地比較誰發明了多少東西沒有意義。泰山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就在我的家鄉,我熱愛黃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還有比黃山更壯觀、更秀麗、更雄偉的,難道因為世界上還有黃石公園、乞力馬扎羅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世界上美好的東西並不一定要在自己家,那是全人類的,是全世界的。

我們不用依賴歷史的傳承,不用依賴多麼驚人的GDP增長速度,我們完全可以追求能夠讓自己幸福的目標。只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為背景的不同,不因為文化的不同,不因為是否有悠久的歷史,不因為人口多少,也不因為國土面積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異。我們應該堅信:每一個人都有追求自己目標的權利,都是彼此平等的,都不應該因為膚色的差異或財富的多寡而被歧視。

我們應該牢記的是,自信最本質的來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們不用太在意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如何評價我們,不用每次都要問他們,對我們國家怎麼看,他們怎麼看那是他們的事情。其實,他們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在意我們對他們的評價。我們應該關注自己是否真的有自己的目標,真的對人類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將目光轉向自己,自信也許更加長久和堅實。

自信來源於自我比較

中國有一支足球隊,他們的口號是「永遠爭第一」。通過這個口號就可以知道,這支隊伍可能沒有拿到過第一。追求第一可以是目標,可以用來鼓勵自己。但是,第一是什麼?第一不過是人類向一個目標努力的過程終點,是一個結果。強調結果,就容易陷入對過程的忽視。金融危機也是一樣,五大投行同時陷入了對資金回報的過度追求的漩渦,導致了對過程中細節的忽視,甚至忽視了其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今天,中國人的自信往往來自於不平等。你月薪3 000元,我月薪10 000元,所以我自信;你騎自行車上班,我開車上班,所以我自信;你開本田上班,我開寶馬上班,所以我自信;你開寶馬320上班,我開寶馬750上班,所以我自信。說到汽車,在歐洲,多數賓士、寶馬這類級別車輛的尾部,並沒有出現在中國大城市常見的同類車輛尾部的「S500、 i750」等用於代表性能的標識。歐洲的消費者經常要求取消車上的這些標識,而中國的一些人卻特彆強調要用這些標識來體現身份,從而獲得自信。

這種來自於不平等的自信,可以在一瞬間轉為自卑。因為,開S500的會遇到開S600的,會遇到開勞斯萊斯、法拉利的、還會遇到開遊艇和私人飛機的,最後在與沙特王子阿瓦利私人購買的A380比較後,這些人會徹底喪失自信。此時,他們會自嘆弗如,自我安慰地說,誰讓人家是石油王子呢。我堅信會有這麼一天,而且不會超過10年,「S500、S600」這樣的標識就等於一種恥辱,就等於隨地吐痰,就是對人類環境的踐踏。

如果真的要進行比較,那麼就應該與自己比較,用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績與自己昨天的成績進行比較,再與自己能夠預測的明天的成績進行比較。只要自己是在不斷進步,哪怕取得的是微不足道的進步,也是自己的勝利,是任何人無法剝奪的。當然,在自我比較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與他人競爭和比較,哪怕輸了,你依然可以感到自信,因為你盡了全力。承認對方確實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發自內心向對方學習,你不應該感到羞愧;一朝得勝就洋洋得意,甚至羞辱對方,你才應該感到羞愧;暫時落後就垂頭喪氣,怨天尤人,你才應該感到羞愧。

同樣,中國不要與外國進行過度的比較,中國應該與自己的過去比較,我們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確實也存在很多問題,認清差距,認清問題,踏踏實實,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讓世界去說吧。這才是中國人應有的自信。

我有一個朋友,一直想去美國考察,苦於沒有機會,最終我幫助他實現了這個心愿。他到美國後,給我寄來一張明信片,上面寫道:「能夠到美國來考察,對人類來說是一小步,對我來說卻是一大步。」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此話來源於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說的一句話:「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mall step for, oneleap for mankind.)這句話給我印象很深,當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有一點點進步的時候,都可以用這樣的話來激勵自己:對人類來說可能是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乎其微的一小步,但對我個人來說,卻是一大步。

布萊爾記住的話

8年10月,在上海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我有一段發言。聽眾中有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有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有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我的發言有30分鐘,發言結束後,布萊爾專門走過來與我攀談,讓我吃驚的是,他居然將我發言的整段內容都複述了出來。

將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橫向的,平行的;一種是縱向的,垂直的。如果用橫向來比較,沒錯,中國的確有許多地方存在不足,無法比較,簡直不能同日而語。但是,縱向來看,用今天的中國與30年前的中國比較,哪怕用10年前來比較,用5年前的中國與現在比較,或者用去年來比較,你可以發現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才是中國的進步。西方人經常習慣進行橫向比較,認為中國還很落後,對中國多有不滿,一旦你換一個視角來看,縱向地用發展的眼光,用歷史的視角來看時,你才能發現全新的中國。

以上這段是我的演講中的話,他不僅複述了出來,還給予了評價,他說:「沒錯,我們的確是應該變化不同的視角來看到中國的進步。」

當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人交往日漸頻繁的時候,一旦你遇到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進行橫向比較的時候,你就可以用上面的話來回答,相信,你也會展示出作為中國人的自信。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東方不是僅僅只有中國一個國家,太陽從東邊升起,會先照耀到的一個國家,那是日本。我們是隔壁的鄰居,但我們彼此之間真的相互了解嗎?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否曾試著客觀地、自信地了解一下日本?

你可能並不知道這樣一個事實: 幾乎每一位日本首相在就任之後, 都會拿毛筆寫下幾個漢字,甚至是幾句中文,來概括他的執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中曾根康弘寫的是:蚯蚓斷鳴千丈之井,回頭仰天白雲悠然。森喜朗寫的是:春風接人。 橋本龍太郎寫的是:百福。小泉純一郎寫的是:壯而學,老不衰,老而學,死不朽。安倍晉三寫的是:夢。福田康夫寫的是:信義。這些首相們寫下的每一個漢字都如此耐人尋味。

日本現任首相麻生太郎寫的是:風雪育大樹。在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歐美日經濟都步入衰退的時候,這句話聽起來就更加意味深長。在經濟的風雪中培育參天大樹般的世界級企業,這是各國共同的願景。

曾經的國恥我們當然永不能忘,也不會忘。每次去爬香山,看到被英法聯軍燒毀的香山寺的斷壁殘垣,我都會感慨:如此恢宏的國家,當年竟會被如此侮辱。

我們所有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該經常去看看香山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感受、去思考。 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應該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揭開陳年的傷疤,更不是去種下仇恨,傳播仇恨。我們的目的是:記住歷史,自強不息。

中國和日本

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究竟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日本這個國家,看待日本這個民族呢?這確實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特殊的成長經歷讓我們對日本有著比較複雜的心理。

我們是邊看《小兵張嘎》和《地道戰》,邊哼著《鐵臂阿童木》的主題歌長大的。我們在模仿著電影中日本鬼子的慫樣時,山口百惠和高倉建也正在塑造我們心中對男性女性最初的審美。學校包場去電影院看《南京大屠殺》的時候,自己卻還正收集著《聖鬥士星矢》的貼畫。第一次聽到「靖國神社」這四個字的時候,《東京愛情故事》也正陪著我們度過最艱苦的一段學生生活……

今天,從物質到文化,來自日本的點點滴滴滲透著我們的生活,但打開郵箱,卻能看見號召大家抵制日貨的郵件。開車的時候一抬頭還能看到前車的後屁股上赫然寫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但我們的生活中,竟然就存在著無法或缺的日貨。請花點時間回答一下如下這個問題:

下面的中文詞語中哪一個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

服務 組織 紀律 政治 革命 黨 方針 政策 申請 解決 理論 哲學 原則 經濟 科學 商業 幹部 後勤 健康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封建 共和 美學 美術 抽象 邏輯 證券 儲蓄 創作 刺激 代表 動力 對照 發明 法人 概念 規則

反對 會談 機關 細胞 系統 印象 原則 參觀 勞動 目的

衛生 綜合 克服 馬鈴薯

答案:統統都是,全部來自日語。

沒想到吧,其實,來自日語的中文還遠遠不止這些,數不勝數,就連我們常說的「總理」這兩個字都來自日語。雖然日語的文字源於中文,但上面這些詞語可都是日本人的創作。

比如,「經濟」在古漢語里的意思是「經世濟民」,和現代漢語里的「經濟」沒有任何關係,這是日語對英文「ey」的翻譯。「社會」在古漢語中是「###結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來翻譯英文「society」。「勞動」在中文裡的古義是「勞駕」的意思,日語拿它來譯英文「labor」。「知識」在古漢語里指的是「相知相識的人」,日語拿它來譯英文「knowledge」。而我們又統統把它們變成了現代中文中的常用語。

試問想抵制日貨的朋友,這些日貨詞語你也抵製得了嗎?中國近代的孫中山、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們無一不是在日本學習生活,把更先進的理念和思想帶回當時落後的中國。這些人的思想,你也能抵製得了嗎?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我還想說: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國電視節目,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攝像機、編輯機製作播出的。那麼,所有的中國電視節目,你也能抵製得了嗎?

中國的確當過一次日本的老師,而日本卻兩次走在我們的前面。自隋唐,中日始有往來,中國比日本更早進入文明社會,遣唐使們虛心來到中國取經(中國的電影人們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題材,說說中日的友好淵源)。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強大。甲午戰爭,日本不但戰勝了中國,之後更是擺脫了西方對日本的控制,遠遠地走在了中國前面。

迅速崛起的日本給當時的整個東方世界帶來了希望,成為亞洲國家擺脫西方控制,獨立崛起的樣板。當時的交通不便,中國人向西方直接學習難上加難,向日本學習成為唯一選擇。李大釗、陳獨秀、孫中山這樣的中國政治和知識精英們,紛紛東渡日本,學習探索中國自強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為自己的基地。

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這是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的,也是日本必須永遠銘記在心的。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篡改這段歷史,顛倒是非黑白。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在一片廢墟上又一次崛起。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為我們市場經濟的老師。只是進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們的可恥行徑才讓我們似乎遠離了日本。

從中日建交開始,日本的首腦就有過一次次的道歉和謝罪。只是到了小泉這幾代領導人才出現了傷害中國人情感的劣跡。我們不能為了幾個心懷叵測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幾股落後可悲的日本政治勢力,而忘記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計,忘記了從周恩來、田中角榮時代開始的,幾代中日領導人苦心經營的中日友誼。中日兩國間那段痛苦的歷史,也只是中日交流兩千年里的一段陰影,而絕不是全部。中日交流的未來,會更長。2008年5月,###主席在日本與時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簽署了《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 ,標誌著中日友好關係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為此歡欣鼓舞。

我們不能只念叨著中文是日語的祖宗,恨不得連日本人都是當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長生不老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代,而忘記或甚至根本不承認日本對中國的貢獻。承認別人的長處,並不意味著妄自菲薄,相反,這是自信的表現。

對一個人尚且要多看優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應如此,不能以偏概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簽名售書,竟然還有人打著反日的旗號抗議。這是中國人的尷尬,這樣的做法,毀的是中國人自己的形象。但願我們這一代,在聲討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可恥行徑之後,也不會忘記回家去聽聽小澤征爾的音樂;在痛斥東京市長石原生太郎的反華言論之後,也還會去翻翻村上春樹的小說。

強大與偉大

新版《霍元甲》是一部讓我感動得夜不能寐的電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回答了一個無數中國人,特別是正在國際化的中國青年人思考的問題:今天的我們,究竟該以什麼樣的眼光和胸懷來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影片中,在列強瓜分中國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對生死狀,第一句話卻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國人歷來的陋習,可是我們有另一種傳統,叫做以武會友。」在那樣屈辱的背景下,還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後再不卑不亢地面對強大的對手,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

霍元甲戰勝每一位對手,都不僅是用武力讓對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風範讓對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讓別人輸,而是讓別人「服」。服並不意味著誰喊誰一聲大哥,服意味著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意味著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見和執拗,用人性的光輝去照亮他人內心不曾見過陽光的角落。

影片對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為二,非常客觀的。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對霍元甲由衷敬佩,而策劃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會會長卻是一個陰謀家。日本武士最後痛斥日本商會會長為了自己的賭局而侮辱了日本的榮譽,給日本人帶來了恥辱。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大大方方地在日本放映,卻並沒有日本人說它醜化了日本人的形象。

霍元甲在臨死前,徒弟們怒不可遏,要去報仇。而他對徒弟們是這樣說的:「你們要做的不是去報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強壯自己。」歸根結底,還是要自強不息,自身的強大才是最硬的道理。強大,靠的是實力,偉大,靠的是胸懷。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們,也是用這樣的胸懷,來期許我們這些後來人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中國和世界之間的誤會(1)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也問問周圍所有罵小日本的朋友,大家都去過日本嗎?和日本人交過朋友嗎?我自己原來對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捫心自問,我自己對日本的印象也大都來自道聽途說,我沒去過日本,沒有一個日本朋友,甚至也沒有採訪過幾個日本的政要和企業領袖。

如果一個美國人,從未來過中國,沒有中國朋友,而只是在媒體上看到了一些有關中國的不良言論,就斷言中國不好,我們肯定不能接受。我們會駁斥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中國人一無所知,憑什麼做出判斷?

日本是一個離我們最近,但我們卻最不了解的國家。中國大多數青年人可能對歐美的了解遠勝於對日本的關注。當然,日本不是一個容易了解的國家,日本人也的確存在著兩面性。但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日本並不比中國更難了解。問題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們願不願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編者注著的《菊與刀》,賴肖爾(Edwin Reischauer)賴肖爾(1910-1990),美國歷史學家和外交家。生於日本東京,1961-1966年任美國駐日本大使。--編者注寫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闢的關於日本的著作。

凡是來過中國的外國朋友,幾乎無一例外地對我說,中國要比他們想像中精彩的多,優秀的多。一次中國之行,往往會改變他們許多從小積累的對中國的不良或錯誤印象。而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變許多我們對日本的固有看法。正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變了從前許多過於簡單、過於主觀的判斷。

在耶魯給美國學生講中國的時候,我經常用盲人摸象這個成語來概括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誤解,以及中國人對美國的曲解。甚至一些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美國朋友和在美國定居的中國朋友,由於生活的圈子相對固定,也都沒能對一個國家有多角度的立體的理解,而是偏執於自己的一些個人經驗體會。

中日之間更是如此。我經常聽到有些在日本生活過的中國人,痛斥日本人的種種不是,聽完之後,往往會激起我的一些反日情緒。事後想想,這些人如果一直在國內,也許也會連篇累牘地抱怨中國人的種種不是。我也認識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國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駕馭的、欺負的連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國人。

歷史上,許多國家之間的衝突和戰爭,最初都起源於相互的不信任,由於相互不信任,產生對對方行為的誤判以及過分敏感的反應。這種不信任和誤判會製造出相互敵視的氛圍,繼而相互激發,最終使基於誤判做出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今天的文明人類,應該能夠避免不信任和誤判釀成的悲劇。為了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可能,我們要努力消除這種不信任,防止誤判的發生。

到了一個發達國家,服務員態度不好、司機不老實,我首先都會往「歧視」這兩個字上想,接著就借著自己英語的優勢,噼里啪啦地把對方說的無地自容,再借著自己對西方規則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闆投訴,然後覺得自己又為中國人出了口氣(相比較而言,日本恰恰是我感覺投訴率最低的國家)。從凡爾賽宮的保安到悉尼機場的檢疫人員,從美國的交警到奧地利的空乘,我記不清有多少次是因為自己或是為其他的中國人受到不正當待遇,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中國和世界之間的誤會(2)

這些投訴,當然有很多是必須做的,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但冷靜下來,我卻經常發現,有些時候,這些我投訴的當地人,其實對本國人的態度也都是一樣的,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人。就像我們在國內也經常遇到無禮的人一樣。倒是咱們中國人,有時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容易產生自我心理暗示,產生聯想。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寮國或是###,自己也許就不會往那個方面去想了。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認為,雖然表面上很懂禮貌,但骨子裡卻很排外。對此,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有同感,而我們卻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日本人對中國人獨有的歧視。而日本的這種島國心態,其他國家也有,比如英國人,直到現在還不把自己看成是歐洲人,對此,法國人深有感觸,也意見很大。

另外,必須承認,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針對中國人的,往往也是因為咱們的一些同胞們,總不按當地的規則做事,給別人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為中國人「出」口氣,更需要用自己的修養為中國人「爭」口氣。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我們為之驕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頭,卻已經很難尋覓到當年長安的清晰輪廓了。想看看長安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嗎?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當年就是按照長安的結構、建築和規劃建設起來的城市。我們的長安,如今模糊朦朧,而日本的京都卻保存完好。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個遺憾。

離開京都的那天,我打了一輛車。計程車司機問我是哪裡來的。中國,我答道。話音剛落不久,突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衝進了我的耳膜。原來,司機的車載MP3上錄了幾十個國家的國歌,搭載哪國的客人就放哪國的國歌。高興之餘,當時我的一個想法是:多奇怪啊,《義勇軍進行曲》產生的背景,恰恰是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如果司機知道這個事實會怎麼想呢?他還會放中國的國歌給我聽嗎?他是不是應該先替他當年侵略中國的爺爺們和那幾個喜歡做秀的政客們向車裡的幾個中國人道個歉,再放音樂?也許,我想多了吧。

看著京都計程車司機臉上樸實簡單的微笑,坐著被國歌圍繞的計程車,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讓我自信地享受這個美妙的瞬間吧。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不知你是否對比過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的世界地圖和中國普遍使用的世界地圖有什麼不同。如果比較過,你就不難發現,地球上的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地圖上,所處的位置卻有所不同。在中國的世界地圖上,中國赫然屹立在世界的中心,而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地圖上,中國卻在東邊的位置上。這說明了什麼呢?

以自我為中心的國民心態

我們從小是通過學校教育、通過地理課、通過看到的世界地圖來認識世界的。我們眼中的世界地圖是有明顯含義的。在我們常用的世界地圖中,中國在世界的中央,既不是完全靠東,也不是完全靠西。相反,西方國家常用的世界地圖非常明確地表示了中國是在東邊,所以,西方人經常說中國在東方。

我一直好奇的是,既然地球是圓的,那就沒有誰在東邊,誰在西邊的概念,我的好奇心一直驅使我要搞清這背後的道理,結果我發現,有關中國屬於東方的說法源於公元前300年左右。當時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人從東邊來的人那裡學會了馴化雞鴨,培育植物,在他們心目中,東方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後來到了中世紀,馬可波羅到東邊走了一趟,回去廣為傳播,東方有一個國家叫中國。

不過,從小學習的中國版的世界地圖確實讓我一直都認為,中國真的就是世界的中心。

走出國門,突然覺得他們的世界地圖讓我看著不習慣,而且有一點不舒服,卻也不明白到底為什麼。後來有機會看到很多國家版本的世界地圖,這不免讓我覺得中國是不是被世界其他國家故意擠到了角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的中國人,我的心情怎麼能平復呢?而在這樣的大國心態下,我們怎麼能夠容忍別人品評我們的不足,怎麼能允許別的國家對我們指手畫腳?

8年8月18日,一位中國運動員,在參加一個以往中國觀眾並不在意的體育項目的比賽時,突然宣布放棄,國民震驚了,很多人都在質疑,難道他不知道,他身上背負的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證據嗎?這樣的反應,是不是表明,對於國家尊嚴和形象,我們已經在意到了過火的程度?

一時信心爆棚,一時灰心喪氣,這都是不正常的,不是一個真正妥當的民族心態。

真正的大國心態

國民心態決定國家前途,何謂「大國心態」?我非常同意國內某位專家的觀點,大國心態總體上說就是一國的國民既要有自信心,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又要有包容心,吸納別人的文明。當前,伴隨著國家的發展與以前屈辱歷史的積澱,有些人過於浮躁,有些人具有狹隘的民族情結,部分國民顯得過分崇洋,脆弱的自卑與盲目的自大交織於這些人身上。一個國家的強大在於它的整體國民素質,而國人這些不良心態亟需修正。

中國當然是大國。不過,在英語當中,我幾乎沒有聽過或看到歐美各強國用簡單的「大」來形容自己。「big,, huge, large,  grand」等等這些辭彙並沒有頻繁出現在他們的自我描述當中。「powerful, competitive, gre」這些辭彙倒是更常用。

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光說大,不夠精確。中國的很多方面,確實大,比誰都大。中國也有很多小的地方,小到我們不願意承認的地步。我們國土面積大、GDP總量大,但這些除以13億之後,都是如此的小。同理,一旦我們出現個小問題,乘以13億之後,就是大得不得了的問題了。這也是大。

胸懷與視野的博大是真正的大。

1963年6月,肯尼迪總統在美蘇對峙的冷戰巔峰時期,曾在美利堅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過一次極具前瞻性的演講。這篇對今天的我們非常有借鑒意義。

肯尼迪說:「讓我們(美國人)自己也重新審視我們對蘇聯的態度……沒有哪一個政府或是制度本質上是邪惡的,以至於它的人民都是缺乏美德的……我們不應該只用一種扭曲的、極端的觀點來看待對方,不能認為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不能認為彼此體諒是不可能的,更不能把彼此威脅當作交流的唯一形式……我們不能對我們彼此的分歧視而不見,但是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共同的利益上,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共同利益來消除我們的分歧,即使我們現在解決不了這些分歧,我們也至少可以以多樣化的名義讓世界變得安全。歸根結底,連接我們共同的根本紐帶是:我們都生活在這顆小小的星球上,都呼吸著同一種空氣,我們都珍視我們孩子們的未來,我們也都是血肉之軀。」

我一直認為這是那位英年早逝的總統說過的最不朽的話。當大多數人都還鑽在冷戰的牛角尖里欲罷不能的時候,他卻能號召國人一起去自省。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對蘇聯尚且可以如此,2009年的中國對那些曾經與我們有瓜葛的國家更應該豁達。

不卑不亢是我們常說的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如果問問周圍的朋友,走遍世界能夠做到不卑不亢嗎?很多人說差不多。然後再問為什麼呢?通常的答案是:因為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我們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們的經濟增長10%,我們有四大發明、萬里長城,我們有56個民族、長江黃河,我們曾經傲視群雄,如今大國崛起。這些事實都是我們引以自豪的,但光靠這些還做不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反省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沉迷於歷史,忽略現在與未來,這固然重要,但不是關鍵。

真正的不卑不亢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根本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分種族、膚色、男女、國家大小、強弱、新舊,作為人,都是平等的。在這個基礎上的自信與反省才是堅實的、健康的、和諧的。

走向成熟的少年中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創新,也需要更多的自信心、責任心和寬容心。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達沃斯(Davos)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東部主峰西側的地名,那裡常年積雪,是世界上聞名遐邇的滑雪聖地。如今,達沃斯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熱點之地。這個巨大的轉變是由一位教授實現的。1971年,日內瓦大學商業政策領域32歲的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在達沃斯會議中心,邀請444位歐洲工商業人士共聚一堂,舉辦了「歐洲管理論壇」。當時的會議議題是「歐洲企業管理」。會議主辦方有歐盟委員會、歐洲工業協會,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向歐洲企業界介紹美國的企業管理模式、風格和特點。隨後,這個會議就成為了每年定期召開的會議,在施瓦布的主導下,確立了「歐洲管理論壇」的名稱。

聞名遐邇的世界經濟論壇

「歐洲管理論壇」持續了16年後,也就是在1987年,更名為「世界經濟論壇」。目的就是通過論壇的形式擴大歐洲在世界的影響力。參加這一盛會的有發達國家的政府要員,也有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者,他們一致同意,定期參加這樣的論壇,一起討論不同的見解,以及商討解決不同的爭端。

1988年1月,希臘與土耳其在論壇上籤署了「達沃斯宣言」,有效解決了當時瀕臨爆發的一場戰爭。這應該是世界經濟論壇舉辦以來到達頂峰的一年。1992年,在論壇上,當時的南非總統克拉克與非國大領袖曼德拉在南非國內分裂衝突以來首次會面,並從此奠定了南非的和平進程。1994年,當時的以色列外交部長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領導人阿拉法特在論壇期間進行了會晤,並開啟了中東的和平進程,而且是第一次沒有美國人參與斡旋的。2008年,比爾?蓋茨在論壇上首次演說,主題是「創造性資本主義」,核心內容是號召企業在獲得市場利潤的同時,也要能夠解決人類生存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其實,施瓦布已經通過非營利性論壇組織的形式,不僅獲得了利潤,也獲得了能夠為世界解決問題的聲譽,可能也正是因此,比爾?蓋茨從2001年起,幾乎每年都親自參與世界經濟論壇。

從世界經濟論壇的主要發展過程來看,越來越像是聯合國、世界銀行、G7或者WTO。但是,這是以歐洲為主導的一個世界組織,而且,議題越來越廣泛,組織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有固定在達沃斯小鎮舉行的年會,也有在各大洲重要城市舉辦的地區峰會和專題論壇。

我第一次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是2001年,施瓦布教授授予我「2001年全球青年精英」(Global Leader forrrow)的稱號。現在,我在達沃斯有多重身份:世界青年領袖評審委員會委員、達沃斯全球事務理事會(Global Agendl)理事、論壇會議的主持人之一以及中央電視台的記者。

8年,在天津舉辦的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施瓦布教授握著我的手說:「成鋼,十年前,我認識你的時候,你是我們世界經濟論壇為數不多的中國朋友之一,論壇在中國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你作為一個傳媒人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的這些話是對我8年達沃斯生涯的最好的鼓勵和肯定。我從施瓦布教授手中接過「2001年全球青年精英」的證書8年的時間,非常快,也非常慢。當置身達沃斯的時候,你會覺得慢,周圍沒有任何變化,會議廳、建築、道路幾乎都是老樣子,參加的人雖然來來往往,但也感覺不到什麼太大的變化。但同時你也會覺得快,比如,近幾年來,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見到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有來自中國企業的代表,也有來自中國政府的代表。我覺得變化真快,但我不確定的是,8年來到底是中國改變了達沃斯,還是達沃斯用它的方式影響了中國。

儘管世界經濟論壇宣稱在1976年就曾經參與了中國政府經濟改革的討論,但是,中國人了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確實是從2001年前後開始的。我們中國有很多論壇,我期待有一天其中的一兩個也能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世界性論壇,而不僅僅是地區性的,也可以做出對人類發展有貢獻的議題。

世界經濟論壇的影響力

對於世界經濟論壇,中國企業家的態度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非常樂於參加,他們會興奮地圍繞於全球商界、政界領袖身邊,與他們平等的對話;也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家,根本不願去參加或是去了一次便不想再去。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語言上有障礙。很多問題不能及時、深入地交流,帶翻譯又會破壞現場隨意的氣氛。

第二,心理上有落差。很多中國企業家習慣了在國內眾星捧月、前呼後擁的生活,但在達沃斯,除了國家元首或個別企業家身邊帶保鏢之外,其他人多是獨來獨往。很多《財富》500強的CEO也都是一個人拎個包,穿著大膠鞋在雪地里走。

第三,會議上討論的很多議題離中國企業比較遠,因為全球大企業關注和討論的問題,還沒有出現在中國企業的議事日程上。比如去年達沃斯討論全球變暖問題,很多中國企業還沒真正發展到關心公益、關心環境的問題上,他們關心的是扭虧為盈,顧不上考慮綠色問題。雖然也知道國際趨勢重要,但對他們來說,還不是最緊要的。

沒有帶著具體目的和想法的人最好不要去世界經濟論壇。因為純粹看熱鬧、看名人,去過一次便不想再去。大多數人都是見面寒暄幾句,擦肩而過。雖然都是全球大老闆,但如果你沒有具體的任務、使命和話題,僅僅是去感受、熱鬧一番,還不如回去看網上發的會議紀要。

達沃斯有兩面性:一面是被廣泛報道的達沃斯;一面是媒體上看不到的達沃斯。每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都會舉辦相當多的行業會議,這個會議在正式議程上找不到,是單獨私密的會議。這部分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才真正吸引大企業的總裁們。

達沃斯的准入門檻非常高,很多美國企業家以去達沃斯為榮,還有人為了能去達沃斯專門坐私人飛機到瑞士去遊說。你看見誰像誰,他就是誰,總統、首相、CEO都可能是你身邊不經意走過的那個普通人。

在達沃斯,你會發現,有的人只能參加正式會議,還有一些人大部分時間不參加正式議程,而是忙於參加所謂行業巨頭會,這也是西方人管達沃斯叫資產階級俱樂部的主要原因。但近年它也逐漸開始邀請世界各地弱勢群體的代表,如社會福利組織、殘疾人組織以及宗教界的領袖們參加。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的幾次發言中,每當話題涉及公益、環保、健康,都會得到積極的響應,甚至是熱烈的掌聲。

我與施瓦布教授有個約定,每年我都會在北京為他舉辦一個私人晚宴,我會為他引薦中國各行各業的先鋒人物。最近一次聚會時,我是這樣描述他的: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有人說美國總統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可美國總統的任期最多也只有八年,但施瓦布影響世界幾十年,無數人因為達沃斯見到了自己潛在的商業夥伴、政治盟友,甚至是未來的老闆與太太。它像一個樞紐,無數的信息、人脈在這裡交匯,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世界。

透過達沃斯看中國

在達沃斯,人們對於中國的看法,近幾年有了顯著的變化。最早大家把中國當作怪物來看,當作一個特殊的國家來看。忽而中國崩潰論,忽而###,不是好的不正常,就是壞的不正常。今年開始,大家對中國的討論不再是這些內容,而是把中國真正當成一個正常的國家來看。

在我看來,達沃斯的不足是歐美髮達國家話語權的偏重。冬季達沃斯起主導性的是歐美國家和企業,略有一點排他性。所幸的是,發展中國家的聲音也越來越被重視。達沃斯對亞洲以及中國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達沃斯有專門的亞洲部,負責中國項目的有二三十個工作人員。事實上,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感覺到中國的分量了,那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有所創新。比如我曾主持過的「工作空間」 (work space),主題是談中國與印度的未來。幾百個企業家在一起,像學生一樣一起討論、評述、互動。遺憾的是,類似這樣的討論,作為主角的中國企業家屈指可數。

1年「9?11」恐怖事件發生之後,時隔半年,達沃斯年會破天荒地選擇了紐約,可見他們多麼會把握時機。現在把每年一屆的夏季達沃斯「新領軍者年會」放到中國召開,又一次展現了施瓦布的遠見,他把目標放在下一代,請的是未來的領軍人物。而且,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達沃斯同時在美國紐約以及中國北京建立了辦事處,可見世界經濟論壇和論壇成員對中國和中國經濟地位的重視。中國也每年派出高層領導人參加達沃斯年會,而且派出的領導級別越來越高,陣容也越來越強。2009年1月的年會被稱做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達沃斯年會,###總理將出席。

今天的世界經濟論壇雖然仍冠名以「經濟」,但已不只是討論經濟,實際上它的意義變得更加寬泛,幾乎成了全球事務論壇。多年參加達沃斯的經歷給了我全球化的視角,讓我對世界的面貌和走向有了新的解讀。有一次我跟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紐約見面。他坦言,他小時候經濟學學的很少,就是一介武夫,受冷戰影響,以為這個世界上只有美國是好人,其他都是壞人。到今天,他跟俄羅斯的外交部長成了朋友,世界遊戲規則變了。

未來的世界不再是誰是老大、誰是老二的世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不僅僅是成為下一個美國,成為另一個超級大國。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世界的潛規則--哪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分量輕了或重了--都會在達沃斯得到體現。有的人去達沃斯確實抱著改變世界、讓世界更美好的目的,還有一部分人是機會主義者。還是那幾句話:到了達沃斯,你看這個人像誰,他其實就是誰。

無論是達沃斯改變了中國,還是中國改變了達沃斯,無論是世界融合了中國,還是中國融合了世界,通過達沃斯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21世紀確實是一個經濟世紀。而經濟發展健康的國家也就能夠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如此,一旦接觸了,有了直觀的印象,神秘的面紗褪去後,看到的原來只是平民般的真實。

比如說象徵美國政治最高權力的白宮,在中國語境中,「宮」字通常用於「宮殿、宮廷、皇宮、行宮」等。宮在古代的最初本義是對房屋、居室的通稱,自秦、漢之後特指帝王的住所。由此,一提到「宮」,人們腦海里聯想到的就是富麗堂皇、莊嚴雄偉、寬敞奢華的建築。白宮也就自然而然被想像成如北京的故宮、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愛麗舍宮和俄羅斯的克林姆林宮般的建築。

不是宮殿的白宮

其實不然。白宮的英文是「Whi」,「house」就是房子的意思,任何人住的房子都可以稱為「house」。所以,「Whi」準確的譯法應該是「白房子」--一個很簡單、很平實的概念。而事實上,這個美國總統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就是個普通的大房子。我們中國人又一次按著我們的想像對世界做了自己的演繹。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白宮其實並不是總統辦公的地方,而是總統一家的住處和接待賓客舉行社交活動的地方。真正的美國政務中心--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其實坐落在白宮的西翼 (Wes。美國有部熱播多年的電視連續劇《白宮風雲》就是圍繞幾位主要的總統幕僚發生在西翼辦公室的故事展開的。西翼部分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才加蓋的,為的是將總統居住和工作的區域分開,並適應不斷擴大的辦公空間的需要。

我去白宮西翼辦公室參觀,最大的感觸就是,總統班子辦公的地方怎麼這麼窄小,每間辦公室(包括副總統辦公室)都很小,秘書們很多是在辦公室外面的公共區域辦公,辦公室總體上來說是很局促的設計。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在白宮工作過,他和另一位秘書共用一間洗手間般大的辦公室,僅夠兩張辦公桌並排緊挨著擺放,真有點讓人難以置信。我去西翼參觀的時候是晚上十點以後,正常的公務時間早已結束。穿行在狹窄的走道之間,就能設想到白天辦公時人來人往的擁擠場面。

參加2006年胡錦濤主席訪美白宮歡迎儀式後

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其實並不大,長不過11米,寬不足9米,比中國任何一個民營企業總經理的辦公室都要小。通常見到的照片或是影片都是拿廣角鏡拍攝的,所以顯得很大。辦公室里的裝飾也很簡單,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唯一總統有權利決定的恐怕就是地毯和窗帘的顏色,這也成了歷任總統上任時媒體必報的一個小插曲。

西翼部分和主樓都開放給美國大眾參觀,每年大約有200萬參觀者光臨白宮。遇到重要節假日,還會由第一夫人親自做導遊。西翼與總統就寢的主樓之間只有一條狹窄的走廊相通。走廊兩邊的牆上掛滿了總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照,白宮的攝影隊伍每天記錄總統工作生活的重要時刻,隨時更新和發布,向大眾展示白宮生活的平常一面。

至於白宮為什麼是白色的,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意義。根據白宮歷史研究協會記載,最初建造時使用的石頭是灰色的,由於這種石頭多孔,華盛頓的冬季又很冷,為防止石頭受凍形成損害,於是工人們就用一種綠檸檬提煉的白灰把外牆的石頭粉刷了一遍,這就是白色的來源了。由於白石灰會不斷褪色,讓外牆顯得很臟,所以白宮的外牆過一段時期就會重新粉刷。

整個白宮大院,算上西翼、東翼(第一夫人的辦公室)和南北草坪,總共近3畝地。這在美國真不算什麼,很多中產階級的房子都比這要大。我在美國讀書時,一位教授家裡的莊園就有十幾畝。

總統與平民的共同點

白宮給美國大眾所傳遞的形象並不是國家最高權力的威嚴象徵,而是和平民生活緊密相連。白宮的裝飾、所舉辦的活動和美國的文化傳統、大眾生活緊密地聯繫著。比如說,三月份的復活節是美國兒童的節日,每年的這一天,白宮南草坪都會向公眾開放,迎來數千名兒童參加一年一度的白宮「滾彩蛋」活動。每年感恩節,總統都要在玫瑰花園赦免一隻火雞,白宮的這一習俗自林肯總統開始已經有61年歷史了。每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四,由總統和第一夫人共同點亮草坪上樹立的「國家聖誕樹」,宣布美國正式進入聖誕節倒計時。每年的10月是美國的全國乳腺癌月,這個月,白宮就會披上燈光做成的粉紅色外衣,提高公眾對乳腺癌這一女性健康最大殺手的關注。

住在白宮裡的是美國的「第一家庭」(the first family)。「第一」並不是說總統一家是「全國第一重要的家庭」,「第一」的更深含義是「最具表率的」、「領頭的」。總統和總統夫人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公眾的眼光下,第一家庭的一言一行也成為美國大眾家庭所推崇的榜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lson)一家就在白宮草坪上放養了一群羊,成了美國國土後方支持前方作戰的重要表率。這18頭羊成了白宮的新住客,不僅為白宮節省了剪草的開支,而且羊毛拍賣所得的52 823美元全部捐給了紅十字會。

白宮草坪上的羊群:白色在東西方文化中的不同…

東西方文化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互相不一定理解的文化底蘊,在對「白宮」的翻譯較真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藉此機會多了解一下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典故。

英語中有「white man, white people, white knight, white day, whi, white-collar, white page, white h, white paper」,以上辭彙譯成中文分別是「有教養的人、有性格的人、正義的騎士、吉日、援手、辦公室工作、居民電話號碼本、電腦衛士、重大長遠議題報告」。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是積極的,這樣來看,美國總統居住的白色房子的含義就更加清楚了。那麼白旗是不是就是消極的呢,不是!在西方文化中,白旗的含義是請求接受和平,接受非暴力的條件,是請求磋商的意思。當然,中國文化也可以理解為是投降的意思,但是,投降就是貶義的了,而請求和平則是積極的。

再來看看白色在中國文化中的意思。常用的辭彙有「白字、白軍、白忙、白旗、白條、白開水、白頭髮、紅白喜事、白色恐怖」。可見,白在中國文化中沒有什麼積極的、美好的意思。不過,也有清白、潔白、白凈、白花花等積極的象徵。通常來看,從孔夫子時代起,白色就意味著哀悼或者死亡。我們常說東方漸漸露出了魚肚白。魚死了以後,肚子向上,從而讓我們看到的是魚肚的白色。所以,白色在中國文化中多數情況下表達了消極的含義。白旗意味著投降,是來自西方的直接譯法。

白宮為什麼是白的,因為他們知道,一張白紙可以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因為我們也知道,無論是出生還是死亡,人類面對的都是共同的困難,都在共同的理解基礎上追求進步和發展。無論什麼文明,彼此都是鄰居,無論有多少堵隔閡的牆,終究都可以共同攜手翻越。

真實的白宮沒有那麼大,真實的白宮不是宮殿,真實的白宮是總統辦公的地方,而不是豪華奢侈的所在。參觀白宮要看到真實的白宮,學習英語要學到本質的語意,應該尊重原文最實在的有淵源的含義來翻譯,而不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文化的理解來詮釋。我們經常責怪西方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但我們也不應用自己的邏輯詮釋別人的生活與文化。

對西方的文化,對西方的語言,對西方的一切表面現象,如果能真真切切地把握了其本原,東西方之間一定會消除許多的誤解,能夠更加客觀地理解對方,當然,這涉及更多文化層面上的交流。只有通過對歷史、語言、藝術等所有方面的深入學習才真正可以透徹認識這一切。

從這個意義上看,東西方的交流和交往確實需要更多人較真,需要更多較真的人傳播,需要更多傳播的人成為橋樑。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1996年,我還在外交學院讀書的時候,第一次注意到中文「龍」和英文「dragon」的差異。從那時起,每當和西方的朋友聊天,都會提起這個詞。後來,無論是去倫敦參加世界英語演講比賽,還是在耶魯大學給美國學生上課,我一直用這個例子來折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解。

西方人認為,中國人通常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龍在中國文化中確實有特殊的含義,不僅僅是代表著某種動物,還是在中國文化漫長的發展史中形成的一種圖騰,有其確定的象徵意義,也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符號。

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遠古人類文明兩大發源地之一。人類文明的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糧食的控制問題。能夠有計劃地控制農作物的生長、繁殖、儲藏,就可以把人類在解決食物上耗費的大量時間節省出來,才可以有閑暇的時間來從事其他的事情,文明由此發端。而解決糧食問題的核心又是對天氣的預測,甚至是適應,並能夠針對不同的天氣有計劃地協調不同作物的生長、播種等。此時,龍的象徵意義就浮現出來了。

龍象徵著風調雨順,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可以控制風雨的圖騰,是可以抵禦自然災害的神靈。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雨水來得突然、迅猛,又消失得無聲無息,因此,一旦有了可以依託的有形神靈,人類就可以通過祭祀、禮拜、燒香、做法事等活動來寄託美好的期望。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人的圖騰,隨後,中國人也將自己稱為龍的傳人。

西方也有所謂的「龍」,他們稱之為「dragon」,這個詞源自於古希臘,代表的是一種有翼的蛇形動物,口中噴火,象徵怪異、兇猛,寓意邪惡等。

正是因為這兩種神靈外形相似但所承載的意義不同,東西方之間互相解釋的矛盾由此凸顯出來了。

關於龍的解決方案

經過十年就這個話題的廣泛探討,我總結出了一些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解決方案一:請西方人把中國的「龍」翻譯成「long」, 從此以後,英文字典里,l除了形容詞「長」以外,就會多了一個名詞的解釋:「中國傳說中的具有良好象徵意義的像會飛的蛇加上野獸頭的吉祥動物」。同時,請中國人把「dragon」翻譯成「德拉根」,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西方民間傳說中的噴火怪獸」。

解決方案二:所有會說外語的中國人,團結起來,用流利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告訴西方人「龍」和「dragon」不是一回事。

解決方案三:所有中國人和我們的國家一起,用行動證明:中國代表的是和諧與文明,偉大與包容。龍代表的是善不是惡,是水不是火。

我以為:如果能做到解決方案三,改不改字典,說不說所以然,都不那麼重要了。那樣,不知不覺中,「dragon」已被中國人賦予了新的意義。事實勝於雄辯,西方人常說:Sh,ell去展現給人看,而不是說給人聽)。最好的向西方人證明自己的辦法就是展示給他們看,讓他們口服心更服。而中國當然應該,也必然繼續以「龍」作為民族的象徵。這一點並不需要討論。

龍的誤譯,也許純屬偶然,或者並非出於什麼惡意,就像中國人當年也把「Africa」譯成了「非洲」,就有懂中文的外國人為此打抱不平說:「非」這個字在漢語中代表的都是不好的意思,不應該用來形容如此美麗廣袤的大陸。而事實上,中國人今天在說到「非洲」的時候,從來不會往那個方面去想。我們曾經稱韓國的首都為「漢城」,可是,又有幾個人在提到「漢城」的時候會去想一千年以前的歷史,而不是辣白菜和烤肉呢?

而每一個英國人當提到新約克(紐約的直譯,約克是英國的一個郡)的時候,腦子裡想的難道會是那段殖民歷史而不是他們心中嚮往的時尚、現代和繁華之地嗎?世界上知道紐約(新約克)的人里又有幾個知道約克,有幾個知道紐約這個名字的來歷?當華爾街漸漸遠去,消失地無影無蹤的時候,當日本大筆資金進入收購美國金融企業的時候,新約克也有可能改名為新東京甚至新北京。

當我不厭其煩地佈道般地向西方人講述龍和德拉根的區別時,也常常遇到從未把中國人和德拉根的陰暗面聯繫起來的歐美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已經很自然地把中國的「dragon」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德拉根了。

在西方的文藝作品裡,德拉根也不總是壞的,迪士尼的動畫片《花木蘭》里,中國的龍雖然也被叫做德拉根,但卻是可愛的精靈。好萊塢大片《龍騎士》(Er里,德拉根是人類最好的夥伴。

不同文化間存在大量誤讀是正常的

學語言的人都知道:兩種語言之間往往找不到完全對等的詞語來翻譯,所以誤譯總是有的。英國文豪蕭伯納說過:「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偉大的國家,被同一種語言(英語)遠遠地分隔了開來」。同樣一個英語單詞在美國、英國或是澳大利亞,可能表示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同一種語言尚且如此,中文與英文之間的距離和誤差就更可想而知了。

可見,不同文化之間確實存在大量彼此誤解的可能性。比如,「engage」這個辭彙就非常有意思。美國的各界政要,從柯林頓到保爾森,都用這個辭彙表達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但這個詞到底該怎麼翻譯呢?engage既有「訂婚」的意思,又有兩軍「交火」的意思,最後,我們統一譯為「接觸」。中美建交已有30年了,我們依然用「接觸」來形容當前和未來國際上最重要的國家的雙邊關係。

「engage」一詞有很多用法和多層含義。有調動積極性的意思,有抓住對方注意力的意思,有長期合作的意思;在形容中美關係的語境里,更深層的含義就是我主動尋求與你合作,我不排斥你,就像奧巴馬所說:

貿易與投資有助於促進繁榮,而美中兩國之間的雙邊經濟關係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經濟關係之一。美國與中國分別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貿易國,最近幾年,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場。我深知,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能夠受益於對華貿易……在過去三十多年裡,美中兩國已經建立了成熟而廣泛的合作關係。但如果我們希望建立高度互信,而這種互信正是在這一快速變化的地區開展長期合作所必需的,我們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東西方文化間的類似誤解還有許多。兩個文化都總是試圖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來解讀對方的含義,有時就會將比較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誤會、誤解、誤導都有可能發生在不同文化的互相交往中,這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應該知道誤解可能是非常常見的,是經常發生的高概率事件,所以,要不斷核實彼此的想法,加強溝通,加強對對方語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這也正是我的人生使命。

誤解的本質原因

人類文明發源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思維方式,首先,從語言的用途上開始出現分支。一條路是,人們想辦法把彼此交往中說的話,使用的音調記錄下來,設法用某種符號來記錄不同的人說話的聲音,於是,字母文化出現了。這就是拉丁語出現時最原始的驅動因素。

另外一條路是,人們當時的目的是將看到的東西表示出來,比如看到了月亮,就用一個符號表示出來,看到了山,用另一個符號記錄。於是,甲骨文誕生了。中國文字的誕生驅動因素是「看」,因此,我們有了象形文字;而西方人是「說」,因此,他們有了語音文字。他們看到一個不認識的辭彙,也可以準確發音,我們就算不知道如何發音,但是,也可以知道是什麼意思。西方人是通過溝通發展起來的,東方人是通過閱讀發展起來的。

英語是在不斷溝通中掌握辭彙含義的。中文是在聯繫所有具體的事情時掌握辭彙含義的。因此,東西方產生誤解的原因其實是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同的途徑導致的。如果我們不理解西方人總統住房的社會約束前提和背景,就會用我們對故宮的理解來詮釋,如果我們不理解「engage」這個辭彙的背景含義,翻譯為「接觸」也就不能準確地解釋其核心的含義。

《聖經》與《論語》是不一樣的,強調的核心出發點有著巨大的差別。當然,耶穌與孔孟也是不一樣的。儘管有著種種的不同,但是,追求正義的理念仍然是一致的,在這個基礎上,無論文化差異有多大、文明的表現形式有多麼不同,都是可以實現互相理解,並找到合作的共同點的。

人類散落在不同的大洲,膚色不同,但是,血液的顏色卻都是鮮紅的。

在核心本質共同的基礎上,誤解註定是短暫的。

連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消除東西方在文化上、文明上、習俗上的誤解,成為連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是世界上千千萬萬人都在做的事情。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我訪談了很多美國有影響力的人物,將他們介紹給中國;在中國,我訪談了很多企業家、領導人,將他們的理念、觀點、看法介紹給全世界。

幸運的是,許多最聰明的學者、專家都給予了我很多支持與幫助,比如巴里?納勒布夫(Barry Nalebuff)。巴里是耶魯商學院的核心智囊之一,被很多學者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是世界上把博弈理論最先引入商業領域中的先鋒,他出版過三本暢銷書:《合作競爭論》pe、《策略思維》(Thinking Stregically)、《創新DIY》(Why,這三本書都有中文版。他的教育背景無懈可擊:麻省理工本科、牛津博士、哈佛學者、普林斯頓教授。他自己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是幾家財富500強公司的董事。他熱愛中國,一家四口都會說中文。女兒巧巧說中文帶南京口音。在耶魯,他是我博弈論的導師。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巴里燦爛的微笑(1)

當年我開博客時,巴里特意為我寫了祝賀語,作為對我的肯定和鼓勵:致成鋼的朋友們,得知芮成鋼開辦了自己的博客,我們耶魯大學的校友都非常興奮。能有這樣一位如此出色的世界學者讓我們深感榮耀。作為他的教授,我深知他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不僅如此,還發現他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

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曾說過,美國和英國是兩個偉大的國家,卻被相同的語言而分割了。我們說著同樣的語言,卻時常代表了不同的意思,而這樣的語言誤解幾率甚至十倍於中美之間。

成鋼讓我們知道:原來最簡單的概念其實也同樣可以造成誤解。

比如,在美國,中文「龍」這個字簡單地翻譯成了「dragon」,對於我們來說,dragon是吐著火的兇殘猛獸。它把公主關押在牢籠中,最後卻被身披閃耀盔甲的騎士屠殺。因此它就是可怕而邪惡的代名詞。但對於中國人來說,龍則更像美國人文化中的蛇,送來珍珠和好運。同樣的辭彙卻蘊涵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在幫助中國朋友理解美國人民方面,成鋼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他的英文優雅而又流利。我們簡直無法想像他來耶魯大學之前從來沒有在美國長期生活過。他具有一種強烈的親和力,讓人們敞開心扉和他交流。

他不只是理解語言本身,更能揣摩語言背後的深刻含義。所以,你們更容易真切地(通過成鋼)了解到美國老百姓,而並非僅是政治家、富豪、影星們。因此當你們閱讀他的博客的時候,會知道他並不是只在做字面翻譯,而是在傳達文字背後的內涵。

我將用他作為老師的另一個故事來結束今天的信。我那個正在學中文的女兒曾參加一個中文詩歌比賽。她在芮成鋼的輔導下完成了「聞一多的《一句話》」。成鋼不但讓她理解了字面意思,還讓她體會出背後的寓意。女兒最終獲得了冠軍,他倆都非常開心。

在下一封信里,我希望我們能一同分享文化融合的快樂。我也很希望美國人都能看到中國中央電視台。這樣我們就可以繼續直接地了解你們了。

歡迎各位訪問我的網站,聽聽我那些能把世界變的更美好的鬼點子:-)

巴里?納勒布夫教授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

he?s friends

Here  Yale we are very excited by the bef Rui Che?s ble were very forvedisshed Yale World Fellne of his professors, I kh hefast learner. We quickly learlsre teacher. George Bernargland werereries divided byn le. Evgh we both speak English, we often mean different things wime words. This possibilities for misunderstandrgreerhe dialog bChhehtevmost simpleepts become misunderFor example,, we transle LDrFor us, a drs a fierce fire-brehl th gets captures princgets slain by knights in shrmors generally speakfearvil beast. Bhinese, the drs more likke, carries a pearl, and brings good luckmelirely different me

hesque poshelp the Chirmerpeople. His Englpolifluent, we couldn?t believver livbefore his tripYalebility to rele to people allpen up tnd speak from their heart. He is ablederir words but also their myll have the privilege of learbhe regular folkpols, millres, and movie starlls you about his time here, yll kh he is translhe me,rds.

巴里燦爛的微笑(2)

end withher example of his bere teacher. Tre personal story. My 16-year old daughter Rachel is studyhipporypetehe foreign le teachers? poetry compeHer poem was YHua by Wen Yi Dh Che?sring,blederrds, bmef this poemrcredit for her  first place resulll tryp a linkyhear her vers

future message, I hopill be ablre with you some ideas about brr cultures togethermake enjoy the best of bothlso hope th all Americans will havppory tTVlearn about you , please visit my websip

Barry Nalebuff

linbach Professor

Yale School ofement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我於6年間在耶魯大學生活和學習了一年。這一年讓我改變了很多。

耶魯大學創建於1701年,是常春藤聯盟成員,也是美國第三古老的大學;哈佛大學始創於1636年,威廉瑪麗大學創建於1693年,然後就是耶魯大學。

耶魯大學以培養領袖人物而聞名。2001年的總統競選被認為是耶魯哈佛之爭或耶魯人之間的較量,因為除戈爾外,其餘三位候選人利伯曼、布希、切尼要麼畢業於耶魯,要麼從耶魯輟學。最近連續三屆總統都畢業於耶魯大學,這的確是一個奇蹟。在美國歷史上有五位總統畢業於耶魯大學:第27任總統威廉?霍華德、第38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第41任總統喬治?布希、第42任總統比爾?柯林頓和第43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所以,耶魯大學被稱做「領袖的搖籃」一點都不為過。

耶魯世界學者計劃

我和耶魯的緣分最早要追溯到我的少年時代。有一年父親帶我到北京參觀詹天佑博物館。在陳列展品的玻璃櫃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封面上寫著「Yale University」,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耶魯。

年,我有幸入選「耶魯世界學者計劃」(The Yale World Fellow Program),也成為了歷屆「耶魯世界學者計劃」成員中最年輕的一位。那一年,參加這一計劃的有18位成員。「世界學者」正如其名稱所示,來自世界各國,但其成員中從來沒有美國人,來參加這個計劃的成員都是抱著「改變世界」的心態來的。

這18位成員中藏龍卧虎,有菲律賓前能源部部長、巴拿馬前貿易部部長、巴哈馬公安部部長、奈及利亞律師、立陶宛總統的首席幕僚以及錦湖韓亞集團的繼承人等。

耶魯大學及其校友們對世界學者計劃的重視程度是首屈一指的,傾注了許多硬體和軟體的資源。比如說,耶魯世界學者們有專屬的別墅辦公樓。這棟美麗的老房子有幾百年歷史,原是一位富豪的私宅,後年久失修,布希總統最好的私人朋友,也是曾經的生意夥伴和耶魯本科同班同學羅蘭?貝茨(Roland Betts)一家出資把它修繕完畢,捐給了耶魯,所以叫做B。這可能是全耶魯最美的一棟房子。一樓是耶魯全球化中心以及墨西哥前總統,現任中心主任塞迪略(Ernesto Zedillo)的辦公室,所以常年有墨西哥警衛守護,一樓還有美麗的圖書館和古色古香的餐廳。二樓和三樓是耶魯世界學者的辦公室和會議室。別墅坐落在山坡上,隔壁就是著名的耶魯神學院,別墅門前門後有著大草坪,第一天來的時候讓我想起呼嘯山莊。在耶魯,另一個我經常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那是耶魯最神聖的地方。圖書館裡有個演講堂,耶魯比較著名的演講都在那裡進行,而且每個星期都有。記得當時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的崛起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B耶魯世界學者的教學樓

向耶魯的大學生們介紹中國

「耶魯世界學者計劃」涉及的都是最前沿的系列性全球化議題,如大戰略、城市建設、全球艾滋病的控制、能源和環保、司法改革、WTO貿易等。耶魯幾乎各門重要學科的殿堂級教授們都親自來給我們授課,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國的興衰》(The RiFall of the Gre Powers)的作者--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所有課程都是以討論會的方式進行,教授做一個簡短陳述,然後大家各抒己見,因為學者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和成長經歷也迥然不同,所以常常會激烈地爭論起來,在爭論中碰撞觀點,互相學習。我和同學常常在課上或是演講的時候激烈辯論,但生活中卻很和睦友好。在某些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並不會妨礙我們成為相互尊重的朋友。

培養世界級的先鋒人物,不是空喊口號那樣簡單,而是落實在課程全方位的設計中。比如,每周都會有一位世界級的政界或商界人物與我們坐談並共進晚餐。耶魯還為我們安排了許多實地考察,比如到華盛頓訪問美國最高法院並與###官座談,拜訪國會議員,到紐約參加CEO論壇,等等。

在去耶魯之前,我是從很局限的角度看中國和世界的;而耶魯的經歷使我能夠站在「世界人」的角度,更清楚地認識到應該怎樣去向世界介紹中國,以及怎麼幫助中國。

耶魯大學與中國和中國學生有著不解之緣。在世界學者專用的樓里,一層的書房中擺放著一個中國青年人的銅像。他就是耶魯大學歷史上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容閎。容閎於1854年畢業於耶魯,他在耶魯期間,不僅參加校合唱團、打橄欖球,還是著名的耶魯划艇隊的成員,並奪得全校英文文學大獎。2006年4月###主席訪美期間,在耶魯大學演講時還專門講了容閎在耶魯的故事。後來容閎在學成回國後又先後組織中國青少年學生赴美求學,其中包括詹天佑等20多位學生在耶魯學習。

我每天經過容閎的頭像,一種特殊的親切與自豪,油然而生。

直到今天,中國留學生在耶魯大學國際研究生學生中的比重都相當可觀,難怪耶魯校長萊文會說:「沒有中國學生,耶魯將黯然失色。」

耶魯式的教育值得借鑒(1)

耶魯大學是美國知名的綜合性大學,除了本科生部與研究生部外,還擁有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音樂學院等多所以培養各類職業人才為目的的專業學院。值得一提的是,耶魯大學是美國名牌大學中非常注重本科教育的一所學校,這一點從學校對本科教育的師資投入就能看的出來。另外,耶魯大學的本科教育秉承了美國教育體制中的很多共性,比如:對學生創造性、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等素質的著重培養。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在耶魯我其實是雙重身份,一重是學生,一重是老師,我也給耶魯的本科生授課。剛開始給學生上課時,被群起而攻之,著實讓我好一陣招架。

耶魯傳承的高等教育方式叫做大文科教育,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Liberal Arts Ed」,這個是中國非常缺少的。北京大學創立之初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大文科教育就是淡化本科生專業的色彩,盡量涉獵,從西班牙語到中國文化,從音樂戲劇到人文社會學。我接觸過的耶魯學生,今天晚上學中國古代繪畫史,明天晚上學哥特建築,完全把自己放在人類文明的星光下浸染,然後再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中國學生見到美國學生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專業是什麼,而美國學生之間卻很少這樣問。本科時期學什麼課程只不過是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經過三四年以後,有個廣泛的積累,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大概的專業方向,比如完成本科學業後,再準備選擇一門專業進一步深造。

更難能可貴的,是耶魯大學給本科學生提供的資源。就算是一個初入學的本科生,也可以聽到像保羅?肯尼迪這樣一位可以左右美國政壇的、泰斗級教授的講課。這一點是其他許多的名牌大學都做不到的。通常的情況是著名的教授只帶研究生,就像中國大多數高校一樣。而且耶魯的本科都是小班上課,世界知名的學者就「伺候」那十幾二十幾個本科生,師生之間可以充分地互動討論。

另外,耶魯在學術上的寬容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中國會有很多學者一起攻擊一個學者的情況。在耶魯的時候,我親眼看到很多本科學生在大師肯尼迪的課上發言說他的觀點不對,肯尼迪教授也會饒有興趣地聽他們理論,或加入討論。你可以不贊成我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發言的自由。

耶魯大學有眾多專業學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耶魯法學院。這裡曾經培養過五位美國總統。我的好朋友詹姆斯曾在耶魯法學院就讀,他也向我介紹過很多關於耶魯本科和法學院的情況,對我們的高等教育有很多啟發。

之所以拿耶魯法學院同其本科教育進行比較,是因為法學院教育同本科教育之間的可比性很強。換句話說,法學院的教育模式比較接近本科的大文科教育模式。從學生的挑選來看,兩所機構均不限制報考人的學術以及專業背景,全美任何一所高中應屆畢業生均可報考耶魯大學的本科。耶魯法學院雖然是一所專業學院,但也不限制其考生的專業背景,任何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均可報考。

從教育形式上來看,法學院也同本科生部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法學院給予學生最大的選課自由,除了第一學期必須上四門必修科目之外,其餘的學期全部上選修課。從授課的內容與方式來看,法學院的課程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文字,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深入討論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而這些也全都是大文科所倡導的。耶魯大學的圖書館是美國校園圖書館中最大的,也是收藏圖書最多的。

耶魯式的教育值得借鑒(2)

但本科生部和法學院的教育目標是不同的。本科的教學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不同類型的人才,法學院則是要把學生塑造成一個領域的專才。本科是真正意義上的通才教育,並不尋求把學生塑造成某種特定模式的人才。在課程和業餘活動上,學校不僅給予學生完全的自由,還提供足夠的資源使其能夠完成自己的計劃。從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即成了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憑藉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安排自己的學業。經過四年的學習,每一位學生走過的軌跡都是不一樣的,他們之間不僅是學的專業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思考方式以及世界觀都是很獨特的。

耶魯法學院作為一個專業學院,錄取的學生各有各的背景,他們過去學習的可能是文科、理工科或者是藝術,可能做過職員、老師、記者、運動員,但是他們到了法學院,必須學會一種統一的思維方式與專業語言。學生在論述自己觀點時必須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如果不能掌握,那麼就是再有天賦,也不能成為一位好學生。在這裡,學生首先應該具有洞察力,而不是創造力,應該更多地利用現有的資源,而不是自己進行原始創作。在本科,經常是不同專業的學生來共同上一門課,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討論一個共同的問題,但是在法學院這麼做就很困難。

法學院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另外一個差別,就是前者更強調學生對細節的注重。本科生的課也經常能接觸到一些前沿理論,但在法學院不同的是,各種理論必須同案例結合起來學習,而這些案例均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生動的事情。法學院的授課經常是同時講解兩個案例,它們的事實看起來極其相似,但往往是因為事實上最細微的差別,導致某條法律或者理論適用與否。這種訓練足以改變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培養學生對微觀問題的重視。

耶魯的本科生可能喜歡熱忱地談論政治問題,而法學院的學生很少談論抽象的政治問題,他們更喜歡談論的是更微觀的問題。法學院的學生也關注宏觀問題,區別是他們在討論宏觀問題時也善於從微觀來分析,比如涉及憲法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們茶餘飯後喜歡討論的話題)。這些問題其實和政治是緊密相連的,很多政治和法律的現象與規律也都是一致的,但是他們在論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卻不應該用政治的語言。他們最關注的可能不是總統誰來當,參議員眾議員由誰來當,而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誰來當。他們同本科生一樣熱衷於改造社會,同樣注重公益事業,但是他們的切入點可能不一樣,他們更喜歡從實際生活中提取素材,來達到自己設定的目的。法學院的學生有時也是矛盾的結合體,他們要做的經常是,分析在現行法律下應該怎樣,所以他們得出並要予以支持的結論很可能與自己的觀點背道而馳,這些問題本科生可能會較少碰到。

其實這兩種教育方式沒有優劣之分,只不過適用於不同的教育對象。本科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而法學院則專註於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當然,由於專業不同,耶魯大學其他專業學院的教育模式也是不一樣的。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耶魯大學的教育模式並不一定就代表了美國其他高校的教育模式,但是作為美國教育體制的一個傑出代表,耶魯模式無疑體現出了美國教育模式的很多優點。

教育的真正含義

生活中、學習中經常碰到與別人意見相左的情況,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見是好事,批判性思維是我們中國學生從小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在耶魯學習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坦然地面對各種不同意見,在國外,這些攻擊往往是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針對中國的,我逐漸學會用他們最能接受的方式去一點一滴地改變他們的偏見,去為中國多爭得哪怕是一點點的公正和積極的印象。這樣做的中國人還有很多很多。

有一句名言,「教育是把所學到的所有東西忘記之後,剩下的東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教育不僅僅是攝入簡單的知識,因為,知識和信息是可以去積累的。教育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培養我們認知世界、感受世界的方法。教育就是要開放我們的思維,開放我們的視線,開放我們的思想。開放的教育給我們的不是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方法。

在耶魯一年中學到的正視自己、正視世界的方法,我將一生受用。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上海,1925年。照片中這位有著蘇格蘭血統的天使般的中國少女,曾用這把手槍保護自己的愛人。這朵嬌艷的槍炮玫瑰與上海灘的當紅名角曾有過一段長達半個世紀刻骨銘心的愛……

翻開今天中國任何一本時尚雜誌,裡面都是在教你如何打領帶,抽雪茄,打高爾夫,穿禮服,品紅酒,戴名表。新富起來的中國人,也想學著像西方人一樣去享受西方人發明的奢侈和文化。這挺好,都是地球人,有時不分彼此。曾經確實落後的中國人,能去理解和感受來自西方的享受,多幾種選擇,沒什麼不好。

不過,越來越國際化的中國青年們,在培養自己隨便一瞥就能分辨出是萬寶龍Blanc)還是法蘭克(Frank Muller)的慧眼,還有那嘗一口就能說出是澳大利亞的西拉(Shiraz)還是勃根地的黑比諾(Pr)的味蕾之外,還應該留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體味中國人自己曾經擁有也應該繼續珍愛的美好神秘傳奇。把根留住……

了解自己與了解別人同樣重要

站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裡一幅幅梵高畫作的面前,我也會睜大了眼睛帶著崇敬的心情去琢磨那帆布上奇異的線條和絢爛的色彩,這時的我會想到那本小時候從同學那裡借來的梵高傳記,那本從未讀完的《西方美術史》,還有那首深情的「Starry Starry Night」。這真是難得的審美感受。

但當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站在一幅董其昌的山水畫前細細品味的時候,不知不覺,每一個中國人從小耳濡目染的詩詞歌賦、典籍文章,從蘇軾的《江城子》到關漢卿的《沉醉東風》,從曹操的《觀滄海》到席慕容的《河流之歌》,再到每一個聽過看過的故事、軼事、野史、影視、旋律, 加上自己對中國山水的記憶情感,就會化成一縷縷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緒,隨著血液流遍每個毛孔,直到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欲罷不能。

這是我很難向外國朋友解釋的感受,他們無論怎樣學習欣賞中國的文化藝術,也不會有這樣強烈的心理感受,正如他們的宗教、文化、教育決定了他們對盧浮宮館藏瑰寶的審美要遠遠深刻於我們。

幾百年來,西方是強勢的世界。強勢的國家把強勢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地。今天的我們也穿著他們的衣服,留著他們的髮型,說著他們的語言,享受著他們的發明,跟隨著他們的時尚。強勢國家的老百姓們也自然會變得自滿,他們的標準就是世界標準,他們逐漸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有人說,這是他們走向衰落的徵兆。而在迎頭趕上的國家裡,人們對外面的世界依舊充滿好奇。

這種好奇是如此強烈,有時甚至讓他們忘記了燈火闌珊處,還有同樣值得好奇,值得了解的自己民族的文化。

紅酒和京劇一樣讓人心醉

京劇就是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它是國粹,但我們卻不願給自己多一點點時間,多一點點機會去了解它。不去了解,當然無法喜歡。我想大多數中國人在第一次喝法國紅酒的時候,也喝不出什麼果香或是什麼胡椒、橡木桶的味道。有的人一直也沒學會怎麼品紅酒,所以就往裡面兌可樂或是綠茶以便下咽。久而久之,有的人甚至花錢去學習喝紅酒的學問,主觀上也不斷自我心理暗示這是學問、時尚、品位和檔次,很快也就入門了。而如果我們也給予京劇以學習喝紅酒的一半的時間和精力,恐怕大家都早已成票友了。

畢竟是中國人,給自己一個機會,就會發現自己也會,而且也很容易愛上自己的國粹,而我們給自己點時間去接觸了解傳統文化的精華,實際上也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文化。

京劇本身當然也需要改進,以更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有人說當年的京劇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流行歌曲,所以我們可以忘記京劇。我不同意。京劇當年的普及性甚至可能超過今天的流行音樂,但不同的是,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裡面的歷史文化積澱非常之深,歷久而彌新。

我和父親都是麒派藝術創始人麒麟童周信芳的戲迷。大家可以到他的官方網站()去了解這位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家。我對周信芳老生唱腔的著迷,最初是從高中讀的一本愛情小說開始的。書的名字叫《伴飛》,講的是周信芳與愛妻裘麗琳半個多世紀的愛情。裘麗琳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20世紀20年代上海灘社交圈的首席名媛。她為了愛與周信芳私奔育子,為了保護周信芳而隨身帶槍,從舊社會到文革,歷經風雨,她與周信芳的愛情傳奇和周信芳的藝術一樣讓人魂牽夢縈。

前一陣子,我還慕名去了傳說中的梅府家宴,只因對梅蘭芳的敬仰。這個餐廳很讓人失望,餐食極其一般。但總覺得去了,就離梅蘭芳近了些。大年初一,在家裡欣賞了一下午吳祖光為梅蘭芳拍的京劇選段。《霸王別姬》里,梅蘭芳扮演的虞姬有一千種手勢,處處傳神。而梅蘭芳演的白娘子更是經典,有一場與許仙在斷橋的戲,只見生氣的白娘子用手指往許仙的額頭上一點,許仙往後一仰,白娘子又同時把他往回一拉,生怕他摔倒。一點一拉之間,把白娘子對許仙的又愛又恨演繹的出神入化,無人能及。據說,這個細節是梅蘭芳吃飯的時候無意中筷子碰到了演許仙的俞振飛之後,而得到的靈感。

京劇值得我們了解和關注的理由很多,隨便幾個戲裡戲外的故事就能夠成就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劇本。而無論是梅蘭芳還是周信芳,也都是德藝雙馨的大師。演戲做人,都是後人的楷模。

法國紅酒和中國京劇一樣讓人心醉,給自己一個機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老話,無需多解釋。

越是走遍世界,越是國際化的中國人,回過頭來,越會懂得如何去珍惜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8年年底,中國上映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梅蘭芳》。應該說這是一部下了工夫的好電影,但是有兩個遺憾。

一、沒有拍出京劇之美;二、不應把梅蘭芳的人生高潮之一定為在美國演出。他在西方人眼中的價值來自於他在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的大師並不一定非得在美國贏得鮮花和掌聲才能稱得上是世界的大師。同樣,美國的藝術家也不會因為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獲得轟動而覺得登上了世界巔峰。我與梅葆玖先生探討如何讓中國的青年愛上京劇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博客是什麼?今天問這個問題肯定會引發周圍人鄙視的目光。但如果換作是10年前,大家的反應會是非常好奇。

6年在耶魯的時候,我收到不少老友的簡訊,大家都熱情地建議我寫博客。我是一個天生不愛湊熱鬧的人,大家都一窩蜂做同一件事的時候,我總是會選擇干點兒別的。博客這兩個莫名其妙的字,讓我以為它也只是一種被過多的人追捧而顯得有些俗的時尚而已。

我對博客態度的轉變發生在我想通了博客的意義之後。

信息時代新的表達工具

博客這個詞原本出自於英文「weblog」,由兩個單片語成,一個是「web」(網路),一個是「log」(日誌),合在一起就是網路日誌的意思,被縮寫成「blog」。一個傳統概念的音譯被翻譯成「博客」之後,似乎成了一個純粹的新鮮時髦的事物,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聽而生畏。

「log」這個辭彙並不新鮮,最早指的是航海日誌。茫茫大海上,船長們每天晚上打開那個發黃的皮本子,用墨水記錄下每天的航程和路線、一路上的風與景、人與事,當然還有氣象,目的是為自己梳理航程中的事件,也可供後來者參考查閱。這為人為己的日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當年的「博客」。

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段海上的航程,每個人都有一艘屬於自己的船,都是自己這艘船的船長。我們最初都從同一個港口揚帆起錨,而最終又都駛向同一個目的地。相同的起點和終點,不同的只是路線與旅程本身,是沿路的停泊,是四周的風景,是船上的故事。月朗星稀的夜晚,你坐在船頭,帶著與風浪搏擊的記憶,打開你的小本子,記下你看到的日出、躲過的暗礁,說說莫名的哀愁,還有水手們的歡笑,這,就是今天的「log」,你的航海日誌。

不過,今天你不是記錄在發黃的本子上,而是記錄在網路世界的某個地方,而且能夠閱讀的人也不一定是你身邊的人,可能相隔一個大洋,可能相差20歲,甚至在太空中也有可能有人閱讀你的人生航海日誌。由於可以隨便到處寫,於是寫作的成本大幅下降,終於就有了許許多多的船長在寫著他們各自人生航海的日誌,當許許多多的船長們聚在一起,分享自己記錄下的經驗與見聞,一起琢磨最佳的路線與天氣,博客就有了圈子。這些船合在一起,就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

日誌是航海時代的產物。航海時代是特指一些國家將全部國力用於造船,並徵集最優秀的青年出海,尋找新大陸,尋找新的希望,尋找太陽升起的地方。

今天的博客是21世紀這個信息時代的產物。信息時代特指以信息為核心展開的人類活動,並通過對信息的收集、歸納、分析、傳播,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

信息時代的博客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年航海日誌的作用。博客完全是個人書寫、個人整理、個人傳播,其中,沒有了負責任的編輯,沒有了負責任的主編,沒有了審稿人,也沒有了簽字才可以發表的權力管束。信息時代是橫向的,是平行的,不是縱向的,不是由上而下的,信息時代呼籲全新的信息管理方式。

當自由馳騁在博客的人生海洋中時,我一下子就被它的巨浪所震撼了。

「故宮裡的星巴克」事件

7年,中國十大文化現象中的第一個就是星巴克與故宮的話題,為此,一些地方電台還為了讓人們表達意見而開通了簡訊渠道,前後三天,共收到將近十萬條簡訊。在短短的三個月內,這個主題在全球的媒體覆蓋已經超越了寶潔公司在全球投放的OLAY玉蘭油的市場宣傳,而寶潔一個季度為其主打產品玉蘭油投放的廣告費用高達1億美元。故宮與星巴克這個事件的話題是由我的一篇博文引發的。而讓我吃驚的是,事後有人指責我,說我一定是與星巴克密謀了一次,為他們的名聲進行了一次炒作。多麼膚淺的陰謀論呀。

請星巴克從故宮搬出去(1)

聽說星巴克還沒從故宮裡搬出去。

故宮很大,走累了確實需要喝點兒吃點兒。故宮本來小賣部的飲料食品未必就比星巴克好,而且服務肯定不如星巴克。但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並不會在中外遊客感受故宮的宏偉,徜徉中國歷史的時候,構成什麼特彆強烈的滑稽、可笑的感受。而星巴克,雖然東西不壞,甚至還為賺中國人的錢做了些本土化改造,但終究是美國並不高級的飲食文化的載體和象徵,在西方已經成為一種符號。開在故宮附近或許可以,但開在故宮裡面,成為世界對於中國紫禁城記憶感受的一部分,實在太不合適。這不是全球化,而是侵蝕中國文化。

據說在長城腳下也有星巴克。只要不是在長城上,倒也罷了。但隱約記得上海新天地邊上著名的中共一大會址的隔壁好像也變成星巴克了,這又算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正如一位朋友開玩笑說的,皇城老媽是否也可以把分店開進白宮,狗不理包子難道也可以上國會山嗎?更恰當的類比是把中國的連鎖茶館開進法國的盧浮宮。如果你跟一個法國朋友說這個,他可能會說你太有幽默感了。

隨便用英語Google一下「紫禁城裡的星巴克」(Starbuckshe Forbiddey),竟然有289 000多個條目,照片也是一大堆。讀讀這些文章,發現這簡直成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又一個滑稽的獵奇,也有大量的西方人,尤其是知識界人士,覺得這種做法太噁心,是對中國的不尊重。當西方人都對故宮裡的星巴克表示憤慨的時候,我們中國人自己也該發出聲音了。

在耶魯CEO峰會上邂逅星巴克的新任CEO兼總裁吉姆?當諾Donald)時,我半開玩笑地利用在會上發言的機會,勸他把星巴克在中國故宮裡的店撤掉。當時我的原話大概是這麼說的:

鑒於中國人並沒有喝咖啡的嗜好和傳統,星巴克能讓中國成為它的全球第二大市場,是可喜可賀的商業成功。但是有一件事做的嚴重欠妥,中國的紫禁城裡竟然也有一個星巴克的店,我和我無數的中外朋友們都認為它和中國故宮的氛圍極不協調,有礙觀瞻。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白金漢宮等世界文化瑰寶和奇蹟里開分店的宏偉計劃,但請先從中國的故宮裡撤出來。

當用英文表達這段話的時候,由於文化差異和語言色彩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於星巴克在美國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不同,現場一片大笑,讓吉姆多少有些下不來台。但大多數在場的美國CEO都同意我的觀點。休息的時候,吉姆告訴我,他是新任的總裁,他本人也並不欣賞把星巴克開在紫禁城裡的做法。他要回去和同事們商量商量,特別是和星巴克在中國的本地合作夥伴們說說這個事。說實話,我對吉姆本人的印象不錯,大家聊得很好,我也相信他的誠意。如果這是星巴克中國合作夥伴的主意,那就真得做做這些中國人的思想工作了。

從耶魯回來都快四個月了,發現星巴克還在故宮裡,印象中原本豎在外面的綠色帽子摘掉了。不知道這個也許並不存在的變化發生的早晚,也不知道背後是否也有我一點兒微薄的貢獻,但看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問題還不止是星巴克,故宮裡每一個景點的英語介紹牌上都赫然寫著:「Made possible by AmerExpress」,直譯過來就是:是因為美國運通公司,本牌子才可能豎在這裡。

請星巴克從故宮搬出去(2)

如果是因為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實在太少,以至於要向美國公司出賣軟廣告的話,那麼我們就拜託聯想、海爾們替我們把美國公司給換了吧,實在不行,我們這些不願意看到這樣畫面的人也許應該捐錢給故宮了。

在我周圍的朋友中,外國人對星巴克開在故宮的反感並不亞於中國人,有時甚至還更強烈,因為他們更懂得星巴克在美國和西方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就更覺得它給故宮乃至中國帶來的形象上的損害。記得有一次和耶魯畢業的好萊塢影星愛德華?諾頓的父親,一位在中國雲南工作過的了不起的環保專家,一起吃午飯時,聊起了這件事。我故意用他兒子當年演的一部電影里的台詞「obscene」來形容故宮裡的星巴克。他連聲叫好,還問是從哪兒學來的詞,說實在太貼切了。「obscene」在這裡最好的翻譯大概就是「有礙觀瞻」了吧,也許更為甚之。在電影里被用來形容人類戰爭的殘酷場面。

其實我對星巴克並沒有什麼反感,對中國人喝咖啡的現象除了健康之外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只是覺得星巴克在中國的價格不應該和美國一樣貴,而是應該至少像巨無霸那樣,根據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做一些調整。作為一個財經節目主播,我尊重而且佩服星巴克在中國的商業成功,也誠心誠意地追問了星巴克總裁他們成功的經驗。吉姆親口告訴我,其實,即使是在美國,星巴克的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它為人們在最應該的地點提供了一個以前沒有的休息聚會的場所,與咖啡本身並無太大的關係。在中國的成功,我以為這也是最大的因素。這些敏銳的商業判斷,還有那些匪夷所思的營銷技巧,我們要好好學習研究。相信有一天,也會有聰明的中國商人用最合適的方式把中國的飲料打入西方主流社會的。有一天,外國人也不會再問為什麼西方的低檔快餐必勝客到了中國就成了要排隊的高級餐廳了呢?

也許你覺得故宮裡有沒有星巴克並不那麼重要。但依在下的愚見,正是這許許多多可說可不說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在不知不覺地編織著世界和中國相互的誤讀。

這篇文字寫到一半的時候,我給星巴克CEO吉姆本人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看看他有什麼新說法。如果不回信,我會堅持寫下去的。

祝願星巴克在中國繼續成功,但請務必早日從故宮裡撤出去。

當全球的媒體將關注點集中到故宮裡的星巴克時,作為個體的我也同樣被排山倒海的浪潮淹沒,被扭曲,被誤解。

我被誤解為一個民族主義者,被誤解為一個不懂全球化的人。我是中國人,我如同使用母語一樣使用英語,我知道自己的觀點的本質是什麼,那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故宮是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物,星巴克是美國通俗文化的一種象徵物,兩者都有其應該有的價值,當然也有屬於各自的表達自由,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美國通俗文化還沒有接近,也沒有融合的時候,擺放在一起就是一種衝突,就是一種不和諧。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值得驕傲的標誌以及象徵,越是民族認同的,往往也就越是世界關注的,也是世界其他文化互相差異的地方,也是屬於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人類是以各自的民族差異與多元性共存的。

如今,故宮裡已經沒有了星巴克,沒有了不和諧的衝突,也迎來了更多的來自西方世界的遊客。故宮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請星巴克從故宮搬出去(3)

這個事件之後,發生了另外一個應該來說在全球都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一個電視節目的主播要播出一段自己引發的新聞事件。有關星巴克的博文一經發出後,就成為了全球熱點,也成為了CCTV9當天財經節目不得不報的新聞,當晚我作為播音員播報了與自己有關的星巴克的新聞事件。

一篇不到2 000字的博文,竟然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這應該是信息時代的特點。信息時代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以及勇氣,主動放棄過去特別擅長的手段,主動尋找新時代需要的全新的工具。

造就你今天成功的所有的手段都屬於過去了,並應該停留在過去的那個時間點上了。未來的成功需要你找到適應今天信息時代的新的手段。

網際網路時代,如果有學者和專家能夠解決信息扁平化的管理與運用,那麼一定是可以獲得人類經濟學最高成就獎的。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與幾位好友們有一個共識:大家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大家以這個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成為朋友,是否應該長期交往。這裡的「有意思」,用英語說就是「interesting」,不過這個詞的內涵遠遠不僅是「有意思」。

所謂有意思的人,應該是代表有某種思想、某種判斷、某種激情的人,這個人應該是聰明的、可愛的、有趣的。他從事的可以是老師、學生、商人、政客、軍人、計程車司機或任何職業。這個人獨特的經歷造就著他的豐富。每次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許是你和他截然相反的觀點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許是被他的幽默啟發出了那麼一點兒靈感。

在耶魯讀書的時候我也注意到,這也是一個在美國,特別是知識階層很多人都認同的一個標準或說法。反過來的說法你一定聽到過,「你這個人真沒意思,真無聊!」(You are so bor想必這是批評一個人最狠的一句話了。

不光朋友之間,男女之間我以為也是這樣。當年採訪柯林頓的時候,覺得他說的很多話都和他那本自傳一樣,有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嫌疑。但有一句我敢斷定是真心話。當我問及他和希拉里的關係時,他說:「After allyears, we are still verynterested in each other.」(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對彼此仍然還非常感興趣。)

男女之間,韶華總會溜走,激情總會變淡,最終能維持兩個人一路走下去的,還是要看彼此對對方的興趣。對方人性、智慧、經歷使然的魅力,才會讓你多少年後面對「白髮+皺紋」的他或她,依然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當有意思的人

人與人是這樣,對事情的判斷也許也應該是這樣。

耶魯法學院有幾個即將拿到法學博士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準備一畢業就到中國來生活兩年,學習中文,了解文化,也許再干點兒什麼,掙點兒錢在四處遊歷一下。以他們的學歷,在紐約或者華盛頓找一個年薪十幾萬的工作易如反掌,為什麼偏偏要做這樣的選擇呢?

他們的回答非常簡單:「中國現在這麼讓世界關注,到中國生活兩年,學會中文,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說那你不掙那幾十萬美元的高薪了?回答是: 「錢,以後有的是機會掙,趁年輕的時候,要讓自己高高興興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他們的這種想法和做法在同齡人中很普遍。同樣是耶魯法學院畢業的柯林頓,當年也是選擇跑到英國連讀帶玩了兩年。

而我們中國的年輕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學一畢業就攢錢或找父母借錢買房子,然後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不敢冒險、小心謹慎、天天想著供房供車的人。這樣的選擇,只會幫助成就了幾個富豪榜上的地產商,卻失去了自己該有的朝氣和勇氣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機會和可能。在發達國家,幾乎沒有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買房的情況,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歲事業有成之後才會考慮買房子。我們是不夠自信,還是太缺少安全感了?

要不然就是膽子特別大的,被媒體上天天熱炒的暴富明星們弄得渾身發熱,蠢蠢欲動,一畢業就要「創業」,咬牙切齒要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陳天橋。

當然,地產蒸蒸日上,年輕人瘋狂創業,中國的GDP也能跟著漲幾個點。但這幾個點的機會成本是:我們少了很多有意思的中國人,有意思的事也會變得越來越少。我們本來可以更和諧的社會也就多了很多遺憾。

做有意思的事

我們的年輕人,考不考大學,考什麼樣的大學,讀什麼專業,畢業找什麼工作,很多都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家人、學校,甚至是社會在替我們選擇 。搞得自己最後也不知道究竟喜歡什麼,究竟對什麼真的感興趣,什麼對自己來說是真正有意思的事。

今天,聽到的對人的評價也更多的是他是個富人,還是個窮人,是個有背景的人,還是個沒背景的人。大家的興奮點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財富和地位上,很少去真正感受一個人的精彩之處。

在國外的時候,國內有些熟人電話問候,常常是沒幾句話,就主動提起他又在哪裡買了什麼房子,或是又把自己的「座駕」換成了更豪華的名車。我為他們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話題而遺憾。不知道是我們在消費這些奢侈品,還是這些奢侈品在消費著我們,消耗著我們,把我們變成無趣的人。

非常反感所謂的富豪榜:把一個人的,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多少的個人存款,加上可能明天股市崩盤就被蒸發的股票,還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數字加在一起,就說誰是中國的什麼首富。這種對上榜者和受眾不負責任的聳人聽聞,不知不覺中在誤導著這個年輕的、59歲的共和國未來任重道遠的建設者們。

於是,財富、地位、名氣、逐漸在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浪漫,越來越不解風情,遠不如當年去北大荒建設的父輩們那樣有激情,那樣有理想;遠不如在新疆、西藏邊境駐守的邊防戰士那樣純凈充實,那樣帶著微笑入眠。我們變得乾澀、易碎,離自己越來越遠。

也許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從未富有過,大家對財富本身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和信任。財富和幸福真的不一定成正比。物質沒有止境,沒有最好,總有更好。總有更舒適的座椅,更精緻的晚餐,更大的房子,更眩目的汽車,而你可能已經感覺到了,這些東西一旦擁有,你很快就會失去對它們原先的興趣,習以為常以至並沒有特殊感覺。你想要的安全感它們也未必能給你,有時還適得其反。

奮鬥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了物質,你總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一位身家30億美元的美國商人曾經對我感慨:這個世界上真正花錢完全不用去想的人,只有比爾?蓋茨那幾個。其他像他這樣的所謂富豪,也都還要量入為出。因為財富越多,開銷也越大,無論你有多少錢,總有辦法讓你很快花個一乾二淨,也總會有更多的財富和奢侈誘惑著你,讓你望洋興嘆。這位商人買下了好萊塢電影《天羅地網》(The Trffair)里的那艘遊艇,但維護和泊位費都異常昂貴,和我聊天的時候,他也正在辛苦琢磨該怎麼解決這個麻煩。

在國內的某些場合,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位成功人士,你在介紹他的時候如果不添油加醋地誇張一下他的財富、地位和影響,似乎是對他的一種不尊重。而在別的國家,這樣做,往往會招致反感。

今天,我們太多的中國人,特別是我們這些媒體人,在我們的節目和文章里張揚財富,炫耀財富,讚美財富,歌頌財富。太多的未必真實的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在躁動刺激著本來屬於我們的那份寧靜,剝奪著我們本來的選擇。

就像如何度假一樣,我們可以選擇出國旅遊過年,可以選擇聚在一起遊戲,可以選擇唱歌……還可以選擇寫博客,在網際網路上即時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一起聊天。

人生因為選擇而精彩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回到家裡,看到紙上有一個圓圈,就說那是太陽。母親問:誰說的。答曰: 老師教的。母親很生氣,去找老師評理,理由很簡單: 圓,可以是太陽,可以是月亮,可以是地球,可以是比薩餅,可以是一杯水……為什麼要讓那麼小的孩子就把它一定認為是太陽呢?

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發現在英語當中甚至是整個西方文化中,「choice」 (選擇)是最關鍵的詞之一。凡事要給幾個選擇,不能強加。認真選擇之後,就無怨無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從孩子開始,就應該給他們選擇,讓他們習慣選擇,而不是一問就是:不知道,隨便。

選擇越多,人們的幸福指數也就越高,社會也就越和諧安定。各過各的,各有各的樂趣。當所有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選擇,自己不同的樂趣時,西格瑪之後的總和恰恰是最一致的快樂,中國人追逐了幾千年的夢想--安居樂業。

世界因為多元而美麗,人生因為選擇而interes

《30而勵》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VIP充值方式詳解!

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在這段時間裡支持本書,為了給予作者創作的支持,小說的後面章節將是VIP章節,每天保持勻速更新,你可以每天看到最新更新。所以大家如果喜歡這本小說,可以看下去,請繼續支持,不過,後面內容需要付費才能閱讀(普通用戶每1000字3分錢,白金用戶每1000字2分錢)。由於一些讀者可能會如何成為VIP用戶不了解。現在說明如下:

步驟一:註冊新浪帳號,註冊的地址是:

步驟二:進入新浪讀書個人中心,地址是:

點左邊第一欄的充值付費

步驟三:在右邊的頁面中選擇充值付費的方式,有以下方式:

1、網銀充值:網銀充值無手續費,但需要預先開通網上銀行的戶頭。

通過雲網用網銀進行充值,已開通的銀行卡有:工商銀行 建設銀行 農業銀行 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 興業銀行 招商銀行 華夏銀行 廣東發展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 民生銀行 (注意:浦發、中信等銀行的的支付未開通)

2、簡訊充值:移動或聯通的手機可發簡訊1元、2元充值,方便快捷,但要收取50%的手續費

3、手機錢包充值:開通手機錢包後,移動和聯通都可以一次充值5元或15元,每個月限充2次,同樣要收50%的手續費。

4、中 國 電 信固定電話充值:按新浪的提示,撥打電信服務號碼16839918,根據語音提示操作!使用電信固定電話新浪讀書賬戶充值,支付平台會扣除55%的交易手續費。(手續費比較高,請大家謹慎選用)

5、神州行手機充值卡代支付:買張神州行充值卡照頁面上的提示輸入卡號和密碼就可立即充值,非常方便,手續費是15%或19%,還可以接受。

6、新浪讀書點卡充值:1,新浪商城已有10元面值的點卡出售,無手續費,可到以下地址購買,即買即用:購買方式按照新浪商城的提示進行)。

7、淘寶也有10元讀書卡出售,大家可以搜索一下。

8、支付寶充值:開通支付寶後,選擇充值渠道列表中的支付寶充值,輸入您的支付寶賬號和要充值的金額後,點擊確定。接下來頁面會轉到支付寶平台,按提示輸入您的支付寶密碼,就可以為您的新浪賬號直接充入讀書幣。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充值方式,充值時請記住自己的訂單號,有問題可直接打客服電話95105670。

跋 航海時代

美國在兩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現代化社會的轉變,成為所謂的強國,而美國百年強國的重要標誌是經濟的復興。

美國的發展是有借鑒意義的

簡要回顧一下美國在過去急速成長的200年歷史就會發現,美國的經濟也是從分散的農業經濟發展成為統一而且發達的工業經濟。在美國獨立的第一個100年里,美國居住地的面積增長了8倍,人口激增85倍,人口增長的幅度遠大於歐洲,同期歐洲人口僅增長4倍。美國從1774年到19世紀30年代實際人均GNP年均增長率不到1%。之後,上升到每年,而在186年間,每年增長率幾乎超過了。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庫茲涅茨(SSmith Kuznets)對兩個世紀數據資料的統一,從100年的整體規模上看,人均收入共增長了11倍,人口增長85倍,意思就是美國總體經濟規模幾乎增長了1 000倍。

美國經濟增長如此迅猛的部分原因其實是美國工業化開始時間較晚,而且,趕上了好時機。美國從國家的興建,到經濟起步的時機幾乎與工業革命開始對世界經濟發揮作用的時間同步。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可以從以前一代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那裡汲取營養。歐洲工業化初期幾乎所有的新科技知識、實用技術都率先在美國得到商用化,高效地運用到生產力的發展中,從這一發展來看,技術革新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與一國現有的地理、自然等客觀條件相比,與一國的人民學習能力,運用能力相比,技術方面的創新、科技的革新帶來的經濟增長几乎是沒有上限的。(客觀地說資源有上限,人類的學習能力也是有上限的。)

從這個意義上看,美國是在歐洲技術革新,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發展的,他們的生產力從此走上了高速發展之路。

中國的發展有自己的道路

東方的中國,有5 000年文明史,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的兩個發源地之一。中國也有密集的農業文明,也有龐大的人口,同樣具備地理上的龐大,資源上的豐富,背負著如此的歷史聲譽,中國步入了21世紀。

從1978年開始,中國開始了全新的經濟發展和建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開始了改革開放。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大會上,###主席指出了中國建國100年時的目標,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鬥目標。

擺在中國人面前的更多的是騰飛的途徑以及方法。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歷經了許多坎坷,也遭受了挫折,遇到了困難,然而,###主席仍然強化了我們的信心: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實踐永無止境,探索和創新也永無止境。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紀念改革開放30年最好的辦法,是繼續深化我們的改革,繼續擴大我們的開放。用改革來紀念改革,應該是我們的選擇。「30而勵」的中國一定會再次破繭成蝶、鳳凰涅磐,躍上新境界。

展需要持久不變的方法論

從美國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他們並不是追求一個絕對的大國的形式。大僅僅是形式上的,大國的意思不是地域遼闊,大國的意思也不是人口眾多。###總理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回答學生提問的時候提到:人多、不發達,這是中國的兩大國情。讓13億中國人生活都好起來,是中國政府的巨大任務。其實,傑弗遜在寫《獨立宣言》時,也把人的生存權擺在了第一位。 不管多麼小的問題,只要乘以13億,那就是很大很大的問題;不管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是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這是中國領導人反覆強調的。

中國追求的應該是強國的形式。強國是經濟發達、人民健康、生活幸福、自信、自強。能夠實現強國夢依靠的是方法論。對比美國的發展,社會不斷變化的形式來推動科技創新的落實,推動技術革新的實現,不斷以提高生產力為核心的保障體系。

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大會上,###主席說到: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我們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人民新期待,堅定信心、砥礪勇氣,堅持不懈地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30年對人的一生來說,是一個總結的時候,同時也是為下一個30年奠定基礎的時候。我也到了這個年齡段,也要開始自我激勵、回顧和總結。作為要以致力於促進東西方交流、推動東西方理解為事業的記者,也必然會有新的發現,找到新的方向。

如果今天的發展算是成功的,那麼成就今天的那些因素可能都已經或正在失去意義,然而,人類的慣性是,經常依賴已經現有的經驗去從事明天的事業。如同這次金融危機,現在所有的解決辦法都是落後的,過時了的,都已經不適應全新的信息時代的了,因此,需要有創新精神。成就今天事業的方法很有可能就是明天成功的絆腳石,勇於創新是從破除眼前固有的方法,固有的觀念開始的。21世紀的中國,已經完全不同於20世紀以前的任何時候了,我們進入了心靈與思維的航海時代,開始了一個偉大時代的航程!

中國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起航了。中國不僅在解決貧困問題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將會在經濟領域、金融領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類共同的生活改善作出貢獻,21世紀的中國,註定會再一次與西方在海上相遇、相知,共同發展和成長。

在本書的最後,請允許我真心感謝中央電視台台長趙化勇先生、中央電視台副台長羅明先生和中央電視台副總編輯袁正明先生等各位台領導,衷心感謝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總監郭振璽先生、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副總監韓建群先生等中心和部門領導,以及各欄目製片人、記者和編導們,還有我所有的同事們。

電視是一個團隊的藝術,屏幕上每一分鐘背後都是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附錄 芮迷空間(1)

有這樣一群親切可愛的朋友,一直在我身邊,不曾謀面,卻天天相見。我的一舉一動會被他們捕捉,我的信箱里時常出現他們帶來的驚喜和感動;他們真誠的建議和鼓勵伴隨著我成長。從他們的身上,從他們的話語中,我才真正體會到我的工作是這麼地有意義。

感謝這群朋友,感謝你們給我的這份信念,感謝能與你們同行。我只是你們當中的一員而已,願我們永遠在一起。芮成鋼成鋼最大的貢獻是, 他讓許多原本陌生的人走到了一起, 彼此相識, 結為朋友。 而喜歡同一個人的人都是有很多共同特點、共通之處的。 原本陌生的城市, 因為這些朋友也變得不那麼冰冷了! 就像很多愛情過了很久,最初的激情消失了,漸漸轉換為融於血脈的親情一樣。這些老芮迷們也是這樣,雖然不再像最初那樣頻頻留言了,但是那份關注還在,那份牽掛還在。對一個人說思念也好,說欣賞也好,你覺得深刻了,是因為他和你共同見證了你的一段青春歲月。這份記憶是最寶貴的財富!

光之翼(網名)

ed your programs several timfelt very , the Foreffairs College Alsent yrd.

「Ifer comes,spring be far behind?」

YOURS

he firf the Foreffairs College Al

外交學院第一屆校友(江蘇無錫)

你陪我度過了3年的學習時光。

這3年來,我被身邊的每個芮迷感動著。也是他們,從另一個側面,詮釋著你的品格。

這3年來,我也在用實際行動去影響著身邊更多的人加入芮迷這個大家庭。

這3年來,我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附錄 芮迷空間2008年的我,有幸能和你一樣,成為奧運火炬手,共同傳遞北京奧運聖火,繼承發揚奧林匹克精神!

當與人分享我的火炬手經歷時,我都會對別人說到你,因為我是受你的影響而成長的年輕人。

這3年, 我很充實, 快樂。 我們是芮迷, 迷的是你的品質, 你的才學, 這才是我這3年來最大的收穫!

我想對你說, 我的未來要像你一樣出色!

雞西市 永遠的super芮

你為我們芮迷樹立了一個榜樣,因為對你的崇拜,我認真學習英語,認真對待學業的每一個部分。雖然很辛苦,但是剛剛工作三個月的我,就獲得了出國工作的機會。感謝有你,讓我快速的成長。

芮不可阻(網名)

你說年輕人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眼光放遠一點。所以我每每遇到困難或是不如意,總能想想未來,然後站起來繼續戰鬥。

真水無香(網名)

認識他,始於他的節目;了解他,緣於他的博客。孟京輝說,「只要走進劇場,我就能把你搞定。」而對於成鋼,只要你去了解他,他就有能力讓你喜歡上他。成鋼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主持人,更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中國公民。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著一顆善良正義之心,他用他的影響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說人活著應當讓這個世界因你而變得更加美好,他做到了。

北京 孫菲

品如梅獨自開

令女佩無以言

成就千萬偉業績

鋼氣猶在謙笑談

河北省石家莊市 高二學生 白竟楠

現在的我從事著一份我並不喜愛的職業,但我努力改變著現狀,因為你,給了我力量,讓我有了精彩的勇氣,雖然尚未達到人生光輝的彼岸,但我正不斷地努力,因為我相信:How profound you are ,essful yll be.

上海 凌冰

在芮成鋼的採訪中看到這樣的一段話:「基辛格說的,兩個朋友吵架,他說:『如果你所知道我知道的內容,你掌握我掌握的信息,你完全會同意我的看法。』」這句話隔天就使我倖免於一場爭吵。我與子公司的一個同事因一件事意見不合、僵持不下,彼此都想說服對方,也強烈感覺到對方是在故意刁難,這時腦中忽然出現芮成鋼的這段話,帶著這句話給我的五秒鐘的冷靜,我認真並誠懇地跟對方解釋了我公司的需求,一場在所難免的爭吵就這樣被化解了。

北京 紅葉邀雪 (網名)

7年達沃斯經濟論壇來到大連。我一個人坐在星海廣場的華表下遠望博覽廣場。心中想:今天,就在這裡面,有成鋼;希望10年達沃斯再來大連的時候,裡面有我,當然是作為志願者;更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天,在瑞士達沃斯,我是參會者。

大連 呦呦(網名)

透過你,思考最多的還是生命該如何利用,才能使靈魂豐富,對此生不留一點空虛的遺憾。因為生命無限,但對生命的使用卻是有層次的。常常感覺:你就像一棵樹,從文化里伸展出思想的枝幹,伸向我們未知的世界。叢生的枝丫,可能在遠離主幹的方向;蒼翠的葉子,可能在遠離土地的天上。但最終的最終,都將還土地一個枝繁葉茂,毫無保留。

河北 簡越

高考填志願的那天,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新聞專業。成鋼老師說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加利的話影響著他選擇了新聞傳媒,而他的這番話最終也影響著我走向了傳媒。在剛進大學的自我介紹中,我把這句話告訴了全專業的同學,偌大的教室中頓時掌聲雷動,此時的我感受到了作為「准新聞人」的一種自豪,當然還有夢想,肩上沉甸甸的夢想。

附錄 芮迷空間(2)

南京 夏文燕

感謝你為了讓全世界聽到中國聲音而做的努力。加油,成鋼!

上海 Lydia D

如果沒有有幸認識、了解老芮,我不會意識到原來一個人生命的光彩可以如此光彩奪目,卻又溫潤如玉,也不會意識到原來夢想的天空是那麼高遠可以讓我盡情翱翔。

感謝老芮,如果你是個平凡的人,那麼你的平凡是一個讓我仰望的平凡;如果你是一個站在雲端的人,那麼你的高度讓我感受到了作為芮迷的溫暖。

分手的想念(網名)

時間總會沖淡一切,「偶像」總有一天會被人淡忘,如同流星一樣划過黑暗的夜空一閃即逝,最終能被人記住的寥寥無幾,但能被人們記住的「偶像」並不是他擁有迷人的外表也不是名氣,而是他的精神、品質時刻的影響著我們,改變著我們。

湖南 嚴鵬

支持芮成鋼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英語學好,把傳統文化繼承好,用國際化的思維做本土化的事情。

山西 free breeze(網名)

Eye castedlobal affairs in depth,A posdykfocus,A sayvoice heardrld。

dy Chebodia

認識芮的兩年,也是我在自我發展和蛻變的兩年,在成鋼的身上,我聞到了世界的氣息,我聽到了世界對於當代中國青年的評價和認可,這是作為一位精神領袖的最好界定吧!認定了成鋼,認定了自己不斷努力的方向,希望以後自己也可以成為媒體人,真真正正地與你接觸--芮成鋼--讓世界驕傲的中國人。

黑龍江 苑成銘

8年的夏天,是我度過的最美好的一個夏天。在奧運志願服務的過程中,每當看到各國友人匯聚一堂的那種喜悅、融洽的氛圍,我會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快樂,體驗著那種美妙的和諧。成鋼哥哥,謝謝你,謝謝你在精神上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我想我會繼續努力,站在一個國際化的視角感受世界、思考中國。也許我的力量微乎其微,但是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總會發揮這一滴水的作用!

北京 姚茜虹

觀點是芮成鋼與眾不同的關鍵,觀點是他在思想激辯戰場燃起的第一把狼煙,觀點會把鼓勵變成陽光照亮你。小芮藉助現代傳媒平台,或針砭時弊,或個體關注,或環保責任,或青年理想。如是種種,足見作為一個青年學者,「學」而有所擔當的勇氣。作為被他帶動思考的青年朋友,願以隻言片語給予嘉許和贊同。

小芮實乃良師益友,他筆端流淌的是經過思考的墨跡。

北京網友 公孫烏龍(網名)

北緯三十四度的守望

合上文學課本,忽然有了想寫東西的衝動;

仔細算算,今天剛好是我認識你四年零九個月的日子;

彼時,我15歲,高二;

此時,我19歲,大三。

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這一次的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堅定;

14個月的努力,準備上海交大英語語言文學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以及外交學院外交學專業第二學位的考試;

我知道我選擇的這條路有多麼難走,然而接下來等待我的是怎樣的命運,我不知道;

開始早出晚歸。暗無天日的生活、晦澀難懂的文學課本、冗長的文學史、頭疼的日語、努力地堅持著,每天第一個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

微微眯起眼睛,看著手機上的你,微笑;

雖然現在努力的方向是上海,可暗暗告訴自己,南下,是為北上做好充分的準備;

和自己約定,五年後,考到北京去;

偶然在系裡看到外交學院第二學位的招生通知,決定要考,即使比考研更艱難,即使對自己不抱希望;

只是為了去看看那個你曾經讀書的地方,只是以外交學院的名義而努力;

在揣測,那時的我,會是朝聖一般的心情;

3年中考,一分之差落榜,那時,我還不認識你;

年冬天,參加山東大學小語種提前考試,三分之差,折戟而歸,那時,你在大洋彼岸的耶魯;

6年夏天,以歷史最低的成績結束高考,留在家鄉的二本學校讀著自己還算擅長的英語專業,那時,你已從耶魯華麗歸來;

8年初秋,以682分結束CET-4考試,此時,你在忙於直播《直擊華爾街風暴》;

2010年春天,我會去北京,那時,你會是什麼樣子?

四年的時間,我看到了你的變化,看到了自己的成長;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遇到這樣一個人,縱使他與你天遙地遠,相會無期,卻還會默默地等待,不離不棄地守望,告訴自己:「總有我的峰迴路轉,春暖花開」;

成鋼,於我,你就是這樣一個人;

我站在北緯三十四度,遙望北緯四十度的你;

還是繼續等待下去吧,沒有什麼不好,一個過程會比一個結果更刻骨銘心;

你要保重,我會努力;

2010,北京見……

濟南  獃獃貓(網名)

70後芮成鋼

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一開始就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才智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充滿了希望的春季,也是失望的冬季。」

出生於80年代中期的我由於趕上一個英雄輩出的財富年代,至今為止已日積月累向數不清的英雄人物學習致敬:先有蘋果公司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青年才俊邁克?戴爾、「全美最有權威的商界女性」卡莉?菲奧莉娜,後有雅虎酋長楊致遠、谷歌雙子星拉里?佩吉和謝爾蓋?布林……遺憾的是習慣重物輕人的國內媒體只會大肆渲染西方精英的豪奢生活,近視眼的功利社會墮落到對金錢爵位以外毫無興趣。人可以一夜暴富,但是不可能一夜得到文化。物質可以促進文化的提升,但是不可能取代文化。

我們生活在中國,可對自己存在的價值缺乏認識。

於是,冥冥中,大家都在期待著這樣一個人,來做一個思想的傳教士,給予我們80後指導和幫助,引導我們少走彎路。他應該有著驚人的知識、敏銳的思考和判斷力;他應該學貫中西,土生洋長,擅長多重思維考慮問題;他應該身體力行,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因為天才、財富、權勢都無法代替親身感受,親身感受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他應該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對祖國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應該平易親和,而不是高高在上,夸夸其談。

這種期待,來自多重邏輯推衍,但他果然出現了,他脫穎自與改革開放同時代的70後群體。一切與我們的期待契合。

他叫芮成鋼,中國中央電視台記者型雙語主持人,職業和專業與我們的期待簡直天衣無縫。芮成鋼曾是最年輕的耶魯世界學者,能成為耶魯世界學者絕非等閑之輩,我猜芮成鋼的個人悟性決不在馬寅初、林瓔等耶魯校友之下。在耶魯期間,芮成鋼不遺餘力地開展他的民間外交,糾正西方青年對中國的誤解和偏差,他對此自詡為「把統戰工作開展到耶魯秘密社團,從娃娃抓起!」芮成鋼的上進心、執行力、溝通力以及支撐這些的地道的英語,確實令人欽佩。芮成鋼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相互理解,並將其視為自己的責任。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人是不可戰勝的。歷史上的許多戰亂都來源於貪慾和交流不暢,所以我堅信直接的民間交流可以完善整個人類。

富蘭克林說過:「你想知道未來的樣子么?那麼請你看看身邊的年輕人。」

1年世界經濟論壇上,慧眼識才的論壇主席施瓦布先生親自提名芮成鋼為「全球青年精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芮成鋼充分發揮閃擊戰精神,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採訪了數百位國際商業界、經濟學術界及政界的領袖人物。不得不讓我想起摩西?達揚的那句經典名言:速度可以彌補任何弱點。在緊張的專訪現場,光憑流利的外語遠遠不夠,見機行事的機敏及對對方國內政局的了解,對該國實力派發自內心的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會飛,才能擁有一副翱翔的翅膀。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平坦。競爭已從國家與國家之間突破到個人與個人之間。芮成鋼鼓勵眾多的當代大學生以一個世界人的角色定位自己,做一個世界的中國人。這一觀點與早稻田前校長奧島孝康提出的「全球地方思想」,即「以地球居民的眼光辦好自己家鄉的事」不謀而合。

而芮成鋼本人,就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的中國人。

無論如何,70後的他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杭州張琦


推薦閱讀:

世界名犬____你喜歡哪個?
人死之後真的可以一了百了嗎?
哪些科幻小說或電影對未來世界的宗教有獨特的描述?
盤點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黑幫:義大利黑手黨和日本山口組
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 作者 李述民 筆名 山凸

TAG:中國 | 世界 | 思考 | 芮成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