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提要(附釋)
太極玄圓無巧法, 全憑足下有功夫;
書中道理都成誦, 步履飄搖勢未符。
中正安舒神內斂, 含拔松沉氣自敷;
虛實互生成一體, 剛柔相濟莫迷糊。
20多年前在教學生時寫了以上這首七律,提供給學習者參考;後來它以一幅書法的形式見刊於《武林》雜誌(幾年前已停刊)公諸社會。近年來退休者漸多,在職者很多人也參加到太極拳鍛煉的隊伍,我想,前面的《練習提要》或許會有益於他們認識和較好地把握太極拳的鍛煉要領。
太極拳始自前清乾隆中葉,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它的確被人們披上多層玄妙的外衣。有人說它產生於「道」,張三丰是始創者;有人說它來自河南溫縣陳家溝,由陳家九世陳王廷創造;有人說它是以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為理據,說它深含著不易解釋清楚的「五行」與「八卦」的哲理;更有甚者,說太極拳運動本自《易經》,將太極拳說得玄之又玄,令人難以理解。於是乎「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把太極拳帶離了「武功」的範疇,引進了「虛無」的玄學境界!
太極拳的演練其實離不開一個「圓」字,所以前人在教練太極拳時曾產生過一篇《亂環訣》。我在學太極拳過程中李天驥先生也多次強調太極拳運動要「臂成弧形」、「動作成弧形」!突出了太極拳「圓」的特性。我在幾十年的練習中,也體悟到太極拳的運動軌跡基本上無處不圓「無處不是圈」:大圈、小圈、豎面圈、平面圈、斜面圈,圈圈相疊,環環相扣。初學時可以將圓弧斷開先練分解動作,但不能將斷折的、直線分解動作固定成習慣;要通過不斷練習,將斷折處連起來並練得圓滑。這就是前人總結的「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折處」的運動規矩。太極拳要練得穩定、圓滑、柔和,中規中矩,非經長期努力、踏踏實實鍛煉不可,除此一途,別無取巧捷徑。一些人開始接觸太極拳就讀不少理論書籍,「功理、功法」說得頭頭是道,甚至引經據典,書中的一些句子都可以背誦出來了,但練出拳架來鬆鬆散散,腳下無根,步履飄搖。只知「畫弧」,不知「弧」何以「畫」。只知弓步、虛步之名,竟不知完成這些步型及其步法的要領。也有一些初學的人,習慣於背誦分解教學口令,他們不重視「足下」的根本功夫,以從背誦「分解口令」去記住「運動套路」為滿足。
學太極拳要分階段去學,練也要有步驟去練,最終除了熟識運動套路之外主要是訓練技法!除了外形架子,太極拳主要鍛煉內氣、精神!外形要求中正安舒,精神內斂而不表現外露;要學規矩、懂規矩、明規矩、化規矩,最終處處中規中矩又不拘泥於規矩,即前人所說的「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在練習中,如果在外形上你能做到含、拔、松、沉(正確的含胸拔背、松胯落腰、沉肩墜肘),那麼,你內在的神、氣就有所表現,內勁就潛在於筋骨肌肉間了。初練拳及功夫深了以後的運用都要注意虛實分清。虛實的變換不是對立的,虛與實在運動中協調成統一體;運動的過程就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虛一實相互轉變的過程。前人就說過「虛實即為拳經」,「一虛一實即盡拳術之妙」諸如此類的話,可見弄懂「虛實分清」的重要。
太極拳不是綿拳,不是純柔無剛,它是由剛入柔,運柔成剛;一招一式都是剛柔相濟、綿里藏針。太極拳的另一特點是「輕而不浮,沉而不滯」,初學太極拳的人不要把太極拳學成萎軟無力。「剛柔」除了解說勁力之外,在武學中它更是攻與防的代名詞(假如你讀通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某些章節,自然就會明白其中道理,於此不作探討);所以,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是攻防兼備的,如「攬雀尾」、「摟膝拗步」、「倒卷肱」、「白鶴亮翅」、「玉女穿梭」、「搬攔捶」等等,它們絕不是光畫畫弧而已!學、練太極拳要多動腦筋,要學會用「心」練拳,不可長久地依賴錄音口令或聽著音樂去練拳。
推薦閱讀:
※膝關節損傷非太極拳之過--李秒豐 - 李秒豐 - 個人專輯 - 太極拳資料庫 太極,視頻,...
※怎樣看太極拳推手-殷鐵軍
※練習太極拳鞏固提高階段技術訓練要點是什麼?
※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七)
※太極拳的剛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