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錦城紅葉,詩歌靈光

錦城紅葉,詩歌靈光
沈嘉祿

  ◎沈嘉祿

  收到趙麗宏兄的新著《趙麗宏散文精品集》《錦城覓詩魂》,前一本中的許多篇什在平時已經讀過了,印象深刻的有《永遠的守燈人》《日晷之影》等,在窗前的光影里,呷著明前龍井,重溫性靈美文,誠為陽春一大享受。但我又迫不及待地翻閱起後一本來,雖然看上去更像遊記,但讀了幾頁後發現其實是作者文化之旅的真切感悟。在熟悉的風景里翻尋似乎遙遠而陌生的歷史細節,或許能讓網路時代的讀者暫時平息焦躁的心緒,踏著前賢的足跡,體驗一番幽微靜穆的思緒。

  成都是一個美麗而麻辣的城市,成都人又是一個熱情而曠達的群體。我去過成都兩次,印象非常好。這種好,在乎飲食,在乎景色,在乎歷史人文,更在乎成都人的性格。成都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我更看重歷史人文這一塊。杜甫草堂是它的原點,然後是武侯祠、錦里、青羊宮、望江樓、文殊院、青城山、都江堰……還有寬窄巷子。如果在各個景點之間行走或跳躍,寫得感性而率真,也可以成為一本趣味盎然、圖文並茂的集子,但趙麗宏的發現之旅則以歷史為場景,以詩歌為線索,以人的命運為感情依託,將杜甫、薛濤、陸遊、李白、楊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王建、楊升庵等詩人在錦城的足跡仔細撿拾,悉心解讀,讓讀者在字裡行間巡遊各景點後,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感悟。

  趙麗宏是詩人、作家,近年來在書法上也顯現相當深厚的造詣,在這本《錦城覓詩魂》里,他的感性思維發揮著強大功能,而類乎史學工作者的索隱考證功夫,卻也不淺。著墨最多的是詩聖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的杜甫,於759年從甘肅同谷來到成都,在浣花溪畔的荒地上建起一座雖簡陋卻春意盎然的草堂。建草堂的費用由朋友資助,美化周邊的樹木,則以詩與粉絲們交換,而當地的縣令果真願意用三百株桃樹換得他一首詩。後來,連草堂里的大白瓷碗,也是用詩換來的。更有唐人意趣的是來了一位朋友韋偃,表示送兩匹馬給杜甫,但不是可供驅馳的千里良駒,而是在白牆上當場創作的壁畫。遠古時期的岩畫,唐代杜甫草堂的壁畫,原來就是今天街頭塗鴉的母本啊。

  草堂是杜甫避風遮雨的港灣。草堂的花香與油燈,見證了杜甫微醺後的豪邁揮灑,在草堂時期創作的二百四十多首詩篇,是中華民族傳唱千年的樂譜,永恆不滅的記憶。然而欣喜之後讓我更為感激的是,在杜甫身後,草堂幾經荒廢(其中一次徹底毀在張獻忠手裡),但都由後來者精心修復,其中有官員也有文士。由此深信尊重文化名人、保護歷史遺迹在中國是有傳統的,也是高度自覺的,那是一種真心的欽仰與守衛。對照今天時時見諸報端的某文化名人故居遭到破壞的消息,不能不仰天長嘆。

  此外,趙麗宏還對在成都留下屐痕的歷代詩人進行梳理和關注。他賞識薛濤才華,同情女詩人的命運,對她追求個人幸福而落空發出一聲嘆息,可見作者的性情所在。而對陸遊蹤跡的尋訪,又讓我感到了文字中音符的快樂跳動。陸遊的人生哲學與樂觀態度,以及對世俗生活的低要求與滿足感,分明感染了作者,故而在引用「江湖四十餘年夢,豈信人間有蜀州」這句詩時,按捺不住激動心情,珠璣文字如錦江春波,一路飛來眼前。此外,作者在訪問楊雄故里,神遊子云亭時,在徘徊琴台與慧園之間,暢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時,在憑弔永陵古墓,解讀前蜀石雕藝術時,都調動了大量的文化積累與經驗,以令人信服的考證與詮釋,再現歷史場景,領略前賢的襟懷和風度。


推薦閱讀:

TAG:詩歌 | 錦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