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化學迫擊炮?

博物館內展出的4.2英寸M2化學迫擊炮

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獻資料中經常看到「化學迫擊炮」這個詞,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這是某種化學武器。其實這是美軍使用的一種很特別的迫擊炮,最初它還的確和化學戰有一定關係。

4.2英寸M1化學迫擊炮是線膛武器,炮管內有膛線

1928年,美國陸軍裝備了一種特殊的武器——4.2英寸M1化學迫擊炮,4.2英寸是其口徑,換算成公製為106.7mm。這種武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24年問世的英國MK.I型4英寸煙幕迫擊炮。所謂「化學迫擊炮」是因為這種武器最初是裝備美國陸軍中的化學兵(相當於我軍中的防化兵),用途是發射白磷煙幕彈和化學毒劑炮彈,用於化學戰。和大多數滑膛、發射水滴形尾翼穩定炮彈的迫擊炮不同,這種化學迫擊炮是線膛的,發射的炮彈也不是水滴形,而是長圓柱體+弧形頭部的形狀。

在本公眾號之前的文章中,已經介紹過傳統的滑膛迫擊炮炮彈直徑比炮管內徑略小,炮彈上沒有彈帶,是通過水滴形彈體中部的幾道環形閉氣槽讓火藥燃氣在此形成渦流來閉氣的。而化學迫擊炮是線膛武器,炮彈需要有彈帶嵌入膛線才能在發射的時候讓炮彈自旋穩定,這樣一來彈帶的直徑肯定要比膛線陽徑略大,那麼它如何從炮口滑入炮管底部呢?不是會卡在炮膛中間下不去嗎?辦法是有的,化學迫擊炮的炮彈採用的是「膨脹彈帶」。

4.2英寸化學迫擊炮炮彈使用膨脹彈帶,結構和滑膛迫擊炮的尾翼穩定水滴形炮彈

差別很大。

炮彈裝填時膨脹彈帶還沒脹開,直徑比炮膛內徑小,可以順利滑落到炮管底部

這種迫擊炮彈的底部有一塊鋼製壓板,壓板壓著一圈銅製的金屬彈帶。在平時,彈帶的外徑要比線膛內徑略小,這樣裝填的時候炮彈可以順利地滑落到炮管底部。擊發瞬間,因為發射葯爆燃的壓力,彈頭底部的壓板被火藥燃氣推向前擠壓這圈膨脹彈帶,膨脹彈帶被擠壓後向四周脹開,直徑變大,正好嵌入膛線閉氣,並且讓炮彈旋轉起來。

士兵正在安裝4.2英寸化學迫擊炮彈的附加裝葯

這種迫擊炮彈也有尾管,尾管內也有基本葯管,尾管側面也有小孔,但是它的附加裝葯不是用小布袋捆紮的,而是壓制好的一片片小方片,安裝時炮手旋下尾管的底蓋,把小方片附加裝葯套在尾管上,再旋上底蓋壓緊,就安裝好了。這種迫擊炮彈還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它是自帶擊針的,尾管的底部有一個向內的擊針,落到炮膛撞擊後擊針就向前擊發基本葯管,基本葯管燃燒的火焰從尾管側面小孔噴出點燃附加裝葯,把炮彈打出去。所以這種化學迫擊炮炮筒底部不再另行安裝擊針。

正在發射白磷煙幕彈的4.2英寸化學迫擊炮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軍列裝的已經是改進型的M2化學迫擊炮,口徑仍是4.2英寸,它不是步兵師或者步兵團屬火炮,而是編入專門的獨立化學迫擊炮營,一個營四個連,一共48門M2化學迫擊炮。最初這種炮如同當初設計的初衷那樣,專門發射煙幕彈(畢竟二戰中美國沒有使用化學毒劑),但是有美軍軍官發現,這種迫擊炮彈體質量很大,裝填係數很高,如果發射高爆彈豈不美哉?!於是從1942年開始,美軍給獨立化學迫擊炮營配發M3高爆彈,這種炮彈彈體結構和白磷煙幕彈差不多,但是裝填物從白磷發煙劑改成TNT炸藥,一發高爆彈重11.11kg,內裝3.64kgTNT炸藥,最大射程4000m。化學迫擊炮改打高爆彈後效果出奇的好,因為它的炮彈圓柱部分特別長,加上初速低可以用比較薄的彈體,炸藥裝填係數明顯高於後裝炮發射的榴彈,爆破威力很大;加上迫擊炮彈的飛行軌跡是一條高拋物線,炮彈幾乎是直著落下來的,爆炸時彈片向四周均勻飛散,破片殺傷效果也比彈道比較低伸的榴彈炮、加農炮更好。美軍用上之後大喜過望,把獨立化學迫擊炮營作為加強分隊加強給步兵部隊,一般一個步兵師能得到一個連甚至一個營的化學迫擊炮加強。到了朝鮮戰爭時期美軍修改了陸軍師、團編製,直接把一個化學迫擊炮連配屬給步兵團,作為步兵團固定的火力支援分隊。

M30化學迫擊炮

越南戰場上一名美軍士兵拿著一枚M30化學迫擊炮發射的M329A1榴彈,能夠看到尾管上夾著淡黃色的方形附加裝葯

以M113裝甲輸送車為底盤的M106自行迫擊炮

1951年,新的,性能更好的M30化學迫擊炮逐漸開始替代M2化學迫擊炮,外觀上它的座板改為圓形,炮管更長,射程也更遠,有最大射程有6840m,代價是全炮重量從M2的151kg增加到305kg。因為太重,也為了跟上機械化部隊的行軍速度,M30迫擊炮被安裝在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底盤上,變成了M106自行迫擊炮,成為美軍機械化步兵營的火力支援武器。目前這種火炮已經從美軍中退役了。


推薦閱讀:

孩子們都喜歡吃的棒棒糖,安全性到底怎麼樣?
一年要變八種顏色的多瑙河在哪裡?
【元素家族——連載152】元素周期表的初次勝利
危化品爆炸了應該怎麼辦?

TAG:化學 | 迫擊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