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2017-03-08 貓心偵探 心理Kr 心理Kr

psykr360

心理客,是一個專業服務於心理諮詢行業的平台。通過互聯網+,結合優質的心理諮詢行業資源,為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免費提供包括學習、交流、成長和工具等在內的專業、全方位綜合服務。 We Serve.

在前幾篇介紹完基本的依附理論概念之後,本文即將帶讀者進入愛情的浪漫世界中了!

等等,在進入戀愛之前,是不是還少了些什麼?沒錯,就是約會。什麼,你說約會也在依附理論的研究範圍內喔?

沒錯,依附理論就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從母子、父子、朋友、伴侶、曖昧對象,甚至連兒子女兒長大之後,如何照顧年邁父母的方式都無所不包的理論,只是我將這一系列文章的重心定位在伴侶依附之上罷了。這一篇文章,就要來談談不同依附風格的人,在交往前的約會與曖昧當中,會展現出什麼樣的風貌。

從朋友關係慢慢升級成「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接著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的過程中,調情(flirting)和約會(dating)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於調情互動以及約會,是一件充滿情緒的過程,在這之中,可能會引起害怕失敗與害怕被拒絕等擔心的感受[1]。因此,依附風格的不同可能會影響約會歷程的進行。

例如,有研究透過讓受試者想像和假想的潛在約會對象互動的情形,發現受試者會把他們本身的依附模式套用到這個想像的對象身上[2];除此之外,如果過去交往過的對象和現在的約會對象特質越相似,我們越會把過去和前任伴侶的互動經驗套用到現在的約會對象身上[3]。

依附風格如何影響約會過程?

既然依附風格會影響到約會歷程,那麼實際的情形又是怎麼樣呢?試想你今天和你心儀的女生來到了一家簡餐店,結果你們才坐下來點餐沒多久,她卻突然接到公司老闆的電話,說有急事需要馬上趕過去處理。這時候你的心情一定很複雜,你要是結屎面給她看,可能就會給她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如果你能夠有風度地跟她說沒關係,她或許還會覺得有些虧欠,而主動約你下一次的行程。

而安全型依附的人呢,就如同前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他們比較能夠應付生活中的壓力,自然而然地也比較能夠掌握約會互動當中的這些威脅,並且享受、品味約會關係中的浪漫,創造一個舒適、正向的約會氛圍[4]。因此,安全型依附的人在約會互動當中比較能夠體驗到正向的情緒[5]。

有一個研究就是針對不同依附類型的人,「在一次社會互動當中會展現出哪些不同樣貌」為主題而設計的,參與這個研究的受試者,在一周當中,只要每進行一次超過 10 分鐘的社會互動,他就要完成一份名為「羅查斯特人際互動記錄」(Rochester Interaction Record)的問卷(要是我的話,我就會在家裡耍孤僻一整周,然後領受試金)。

結果發現,安全型依附的受試者和焦慮型或逃避型的受試者相比,他們在這些互動當中經歷到了較多的正向情緒[6][7],因為在這些社會互動當中,焦慮型的人可能會不斷擔心對方不贊同自己或是拒絕自己,逃避型依附則會感到無聊且無法專心投入在他們的每日互動當中。

約會中的秘密分享

兩個人要變得更熟悉彼此,進而發展成為伴侶,分享秘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了,你知道了我很多秘密,我也知道了你很多秘密,代表著彼此都握著對方的把柄,喔不是啦,代表著彼此都很信任彼此(雖然有時候吵架或是分手之後確實會成為對方的把柄啦QQ)。在心理學研究當中,我們把這樣的行為稱之為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安全依附的特質能夠促使一個人在約會過程中願意自我揭露[8],這聽起來並不難理解,畢竟安全型依附的人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而善良的,因此比較不會害怕和其它人分享秘密。

而焦慮依附者呢?他們總是害怕自己得不到對方的愛,但同時又渴望被愛,因此他們的焦慮,常常使得他們太快地向對方吐露秘密[9]。可能雙方才認識兩天,他們就急著向對方吐露自己的心事,期望對方可以了解自己的需求,但是對方可能根本就還沒有準備好,反而覺得這個人怪怪的,怎麼還沒那麼熟就不斷講自己的秘密了,所以他們常常因此感到挫敗。這樣的結果,讓他們再次印證了「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想法,「對方果然是沒辦法接受我的。」他們總是這麼告訴自己,但其實只是他們講得太快了而已。

我個人就曾經遇過這樣的人,在認識一兩天的時候,就不斷向我分享自己的黑暗面,而在這背後呢?我猜其實對方擔心自己不夠好,認識久了遲早會被討厭,與其到時候再來受傷,不如一開始就把自己的黑暗面都告訴對方,好讓對方早點認清事實;但同時又期望對方在聽到這些之後仍然能夠承接住自己,能夠幸運地遇到一個人,能接受如此糟糕的自己。

「我是一個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人」、「我還是很渴望有一個人來愛我」,這兩個衝突的概念,不斷地在他們心中拉扯著,因而造成了他們容易太快吐露心事、黑暗面的結果。

而逃避型依附呢?如同我先前所提到的,逃避型依附的人害怕和對方過於親近,因此在約會關係中也很少談及自己的秘密,總是在講其他人的事情[9][10][11],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而其他人也不值得相信,他們害怕說了自己的秘密之後,會成為其他人攻擊自己的武器,因此當他人觸碰到自己的秘密時,他們總是顧左右而言它。

逃避型依附的人害怕和對方過於親近,因此在約會關係中也很少談及自己的秘密,總是在講其他人的事情

我曾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焦慮型依附和逃避型依附的人,對於自己的看法都是負面的(心理學家稱之為負向自我概念),他們都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不值得被愛的;在一個實驗操弄中[12],實驗者試圖證實對自己的負面看法,會造成這些不安全依附者對於分享秘密這件事情感到很不安──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因此他們害怕說出秘密將使自己變得脆弱。

實驗者的作法是,他們告訴這些參與者在一場競爭測試當中失敗了,而其中一半的人被要求告訴他們的約會對象這件事情,另一半的人則被要求「即使心裡苦,但是不能說」:

那些被要求告訴約會對象這件事情的人,如果同時有著低自尊的話(通常是那些焦慮依附者[4]),那麼他們會比那些被要求不能說的低自尊者,更擔心未來的約會關係會變得更糟。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高自尊者,那麼當你被要求告知約會對象你的失敗經驗時,你反而比那些被要求不能說的人,對於未來的約會關係有著更正向的期待。

同時,在另一個研究裡面發現,那些安全型依附的人,在「進行自我揭露」和「對於伴侶的自我揭露做出回應」這兩點之上,都有著相對較高的得分:他們會對高自我揭露的對象分享更多的私人信息,而且他們會細心的注意對方的自我揭露內容,並揭露自己的秘密來響應對方[9],而自我揭露與響應,正是形成親密、長期關係的基礎[8]。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是一個有自信的人,並不會把你的失敗等同於你就是一個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人;但是低自尊的人,就常常會把這兩件事情連結在一起(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篇關於脆弱高自尊的文章,裡面有詳細介紹這個概念)。

良好的互動關係,應該是雙方慢慢地培養默契,互相接住彼此的需求

而雖然安全型和焦慮型都會進行自我揭露,但是安全型的自我揭露比較像是傳接球,他們在丟與接之間不斷地培養默契,而焦慮型的自我揭露比較像是打擊練習場的發球機,或是日本棒球動漫裡面的變態教練,在大太陽底下訓練每個球員連續接一百顆內野滾地球,他們不斷的把自己的焦慮瘋狂的丟到對方身上,也許一開始對方還能給予響應,但是當接球者接了上百顆球之後,遲早還是會累癱的。

心理學家透過日記研究(diary studies,一種要求 受試者每天回家寫日記記錄彼此互動關係的研究),再次證實「好的傳接球能夠培養好彼此的默契」這件事情:當一個人察覺到關係中的互動伴侶是個有回應性(responsiveness),和他相處能夠感到安心的對象時,那麼他就會做出更多的自我揭露,並且到親密與愛[13][14]。

同樣的,另一個研究採取錄像記錄的方式來研究這件事情,實驗者把伴侶請到實驗室中,讓他們彼此討論關係中曾經發生過的傷害事件,並錄像記錄。結果發現在討論過程當中,「其中一方能夠給予有同理心的回應」和「另一方自我揭露的深度(depth)以及廣度(level)」有關;同時,如果雙方在討論時,男方能夠給予同理響應並揭露自己的秘密,將使女方在討論之後感到更加親密[15]。

除了焦慮依附者會像鐵血教練一樣瘋狂的發球之外,或許他們發的變化球也比較多。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焦慮依附者比較會對朋友撒謊,逃避依附者則比較會對伴侶隱瞞秘密[16]。

另一份研究則指出,安全型的人對於親密伴侶的互動行為更真誠,同時也比較不會撒謊與欺騙他們;而透過一些實驗操弄喚起受試者的安全感,也能增加一個人的真誠的傾向,減少他欺騙、撒謊的傾向[17]。

我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約會呢?

從上面的研究看來,安全型的約會對象比較討喜,似乎是顯而易見的[18][19],例如一些研究就透過讓受試者想像和安全型或不安全型的對象約會,來測量他們的情緒變化,結果很顯然的,不論你是哪一類型的人,和安全型的對象約會,都會帶給我們比較多的正向情緒[20][21][22]。除了你和哪一型的人約會會造成你的情緒感受有所差異之外,你本身的依附型態,也會決定你是否滿意一段約會關係:低焦慮或是低逃避的人,比起高焦慮或是高逃避的人,更滿意他們的約會對象[詳見23]。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如何發展成伴侶關係又是另一個議題

進入約會關係的人,總是會希望能和眼前的人發展成為伴侶關係(也許某些人例外啦)。雖然高焦慮的人,總是能夠期望被愛(hunger for love),但是他們獲得愛的機率,往往比安全型的人來得更低:

在一個快餐約會(speed dating)的研究中發現[24],焦慮型依附的人在快餐約會當中,往往會採取亂槍打鳥的方式(unselective),他們總是想和每一個對象都發展看看,但是往往招來的結果就是不受大家的歡迎(unpopular)──他們往往會錯失了那些可能發展的機會,做出許多的錯誤嘗試,而這是快餐約會當中容易被拒絕的擇偶策略[25]。逃避型依附則剛好相反,他們預期約會關係會失敗,同時也厭惡承諾,因此比較不會和約會對象發展成長期的約會關係[26];相反地,低逃避的單身者則比較有可能將約會關係發展成為伴侶關係[27]。

簽樂透式的約會關係

俗話說「事出必有因」,如果用演化的角度來看,焦慮依附者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依附策略,勢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其中可能的原因就是,即使失敗的機率很大,但是他們的策略就跟簽樂透一樣:「有買有機會」。伊斯特維克(Eastwick)與芬克(Finke)在他們的研究中,就操弄了實驗者的焦慮依附感,結果發現,這樣的操弄將會增加受試者尋找接近對方的可能性(proximity seeking)、表達溫暖和愛意,以及其他親近對方的行為[28]。

除此之外,焦慮依附者也會對愛情有著較為不切實際的正向期待,儘管在第一次約會當中的幸福感很低,焦慮依附者仍然會預期自己會在接下來的約會關係中變得更快樂(可能是因為他們渴望愛情、被對方支持的感受以及安全感),因此會更積極的去尋求愛情。

但是,他們過高而不切實際的期待,常常是他們的約會對象無法負荷的[29]。這也驗證了我們常常說的:「期望透過愛情來救贖自己,往往會讓幸福的可能性變得更低」,如果能夠讓自己過得更好,然後尋找一個能夠一起享受生活的人,會比自己過得很糟,期望一個人來救贖自己,更能夠找到一段長期而穩固的關係。

延伸閱讀

·[1] Zeifman & Hazan(2000). A process model of adult attachment formation. In W. Ickes & S.Duke(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 37-54). New York: Wiley.

·[2] Brumbaugh & Fraley(2006). Transference and Attachment: How Do Attachment Patterns Get Carried Forward From One Relationship to the Nex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ntin, 32, 552-560.

·[3] Brumbaugh, C. C., & Fraley, R. C. (2007). Transference of attachment patterns: How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feelings toward novel peopl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 369 – 386.

·[4]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a).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5]Simpson, J.A. (1990).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 ,871-980.

·[6] Tidwell, Reis ,& Shaver(1996). Attachment attractiveness ,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 diary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1, 729-745.

·[7] Pietromonaco &Feldman Barrett(1997).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and diary soci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2, 1409-1423.

·[8] Altman & Taylor(1973). Social pene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9]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ttern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321-331.

·[10] Bradford,Feeney&Campbell(2002). Links between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dispositional and diary-based measures of disclosure in dating couples: A Study of actor and partner effects. Personality Relationships,9, 491-506.

·[11]Keelan,Dion,and Dion(1998). Attachment style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Test of a self-disclosure explan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30,24-35.

·[12] Cameron, Holmes , and Vovauer(2009). When self-disclosure goes awry;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revealing personal failures for lower self-esteem individu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5,217-222.

·[13] Lippert & Prager(2001).Daily experiences of intimacy. A Study of coupl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8, 283-298.

·[14] Shelton, Trail, West & Bergsieker(2010). From strangers to friends; The interpersonal process of model of intimacy in developing interracial friend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7,71-90.

·[15] Mitchell, A.E., Castellani, A.M. ,Sheffield, R.L., Joseph, J.I., Doss, B. D., & Snyder, D. K. (2008). Predictors of intimacy in couples』 discussions of relationship injurie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2,21-29.

·[16] Ennis, Vrij & Chance(2008).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lying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 Relationships,25 ,105-118.

·[17] Gillath ,O., Sesko, A. K., Shaver, P.R., & Chun, D.S.(2010).Attachment ,authenticity, and honesty: Dispositional and experimentally induced security can reduce self- and other-dece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8,941-855.

·[18]Baldwin, M.W., Keelan,J.P.R., Fehr,.B. , Enns, V.,& Koh Rangarajoo,E.(1996).Social-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effe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ail Psychology,61, 226-244.

·[19]Frazier, Byer, Fischer, Wright, & DeBord(1996).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partner choice; Correl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s. Personal relationships3, 117-136.

·[20]Chappell & Davis(1998).Avoid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defensive process. In J. Belsky & T.Nezworski (Eds.)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ttachment(pp. 300-323).Hillsdale ,NJ: Erlbaum.

·[21]B.Feeney, Cassidy & Ramos-Marcuse(2008).The generalization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to new social situations; Predecting behavior during initial interactions with stran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5,1481-1498.

·[22]Klohnen & Shanhong(2003).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personality; What is Attractive—self intimacy, ideal similarity, complemetarity , or attachment secu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5, 709-722.

·[23] Mikulincer, Florien, Cowan & Cowan(2002). Attachment security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 systemic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dynamics. Family process,41,405-434.

·[24] McCLure, Lydon, Baccus & Baldwin(2010). A signal detection analysis of chronic attachment anxiety at speed dating; Being unpopular is only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ble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ntin,36,1024-1036.

·[25] Eastwick, Finkel , Mochon &Ariely (2007).Selective versus unselective romantic desire; Not all reciprocity is created equal. Psychological Science,18,317-319.

·[26] Birnie, McClure, Lydon & Holmberg(2009).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commitment aversion: A script for relationship failure. Personal Relationships,16,79-97.

·[27] Schindler,Fagundes,&Murdock(2010).Predictor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formation: Attachment style, prior relationship, and dating goals. Personality Relationships,17,97-105.

·[28] Eastwick&Finkel(2008).The attachment sytem in fledgling relationships; An activating role for attachment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5,628-647.

·[29] Tomlinson, Carmichael, Reis& Aron(2010).Affective forecast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ccuracy for relational events and anxious attachment.Emotion,10,446-453.

本文系「心理Kr」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互聯網,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內審核處理。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浪子:這是我5年間教3000個學員戀愛技巧的精華總結,肺腑之言
全程記錄:內向屌絲和「酒托女」鬥智斗勇
案例:高級撩妹技巧,發散性思維
為約會的事情頭疼?教你一場約會就讓女生喜歡你的秘籍

TAG:約會 | 理論 | 怎麼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