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79)必讀沈壽註解太極論(二)

必讀:沈壽註解《太極拳論》(二)2014-05-09 太極健身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虛領頂勁」已成為楊澄甫(1883~1936)《太極拳說十要》一文中第一要,但把「領」字易為「靈」字,含義是頭向上頂起時,要虛靈自然。他說:「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而依王宗岳原有文字釋義的,則有解「虛領」為「虛虛領起」之義者。如顧留馨同志《太極拳術》說:「虛領頂勁意為頭頂要輕輕向上頂著,便於中樞神經安靜地的提起精神來指揮動作。」愚意認為:「領」的本義是以「衣領」借喻為人的頸項部位,全句的原意當是「指頸部的肌筋要放鬆,頭部要正直而自然地向上頂起」。但若從闡發《太極拳論》精義而言,以上三種注釋是一致的,並無矛盾之處。《十三勢行功歌》說:「滿身輕利頂頭懸」,也是指「虛領頂勁」來說的。「氣沉丹田」則是指採用腹式呼吸,使氣息不致上浮。這必須有一個較長的鍛煉過程方能真正做到。《太極拳說十要》中為什麼要把上面這兩句話放在一起呢?因為虛領頂勁則神氣貫頂,如是才能心清、目明、氣順遂;氣沉丹田則氣能下行,如是才能氣固、身穩、勁不浮。所以,上則虛領頂勁,下則氣沉丹田,這兩者既有內在聯繫,又都是初學者所必須努力去做的。它不僅關係到練拳者的儀錶,而且涉及心情、眼法、氣法等諸方面,這無疑是不可等閑視之的。不偏不倚,忽隱忽現。身體不可歪斜搖擺,前俯後仰。勁路的虛實要忽而隱藏,忽而顯現,做到變幻不定,使對方吃不准我的勁路變化,猜不透我的心思,找不出我的破綻,總而言之,其目的是令人莫測高深。這樣,在心理上佔了優勢,自然有助於奪取勝利。「不偏不倚」是以個人重心在底盤中所處的位置來衡量的--但不是絕對地始終把重心放在正中,否則就變成靜功站樁了。所以,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又要注意不可「過正」,過猶不及也。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與人對手時,我左側的肢體如微感重意,就立即將左側的這一部分肢體變虛;我右側的肢體如微感重意,也立即把右邊的勁隱去,使對方無法「得實」而攻。杳,無影無蹤,深遠貌。我們知道,發放必須得著對方的實處,如得不著對方的實處,那就難以得力、得效。因此,凡對方企圖得實,我自當相應地把對方與我相接部位變虛變柔,使人感到像把勁力落到棉花上一樣而無法得力。這裡主要依靠肢體觸覺等感知的靈敏度,來作出迅速和精確的反應,使對方感到難以捉摸。例如:對方好像能按到我的實處了,但真正按來時,實處不早不遲地已經變虛,這「實勁」彷彿已杳如黃鶴了。而李亦畬(1832~1892)《五字訣》說:「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此既本於《太極拳論》,又增添了以腰為軸、借力反攻的含義。這就在大體上相當於外功拳術所常說的「左避右趨」與「右避左趨」了。當然,在趨避的具體方法上,依然是各有特點的。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對方仰攻,我就升高,使他深感高不可攀;對方俯襲,我就落低,使他頓覺深不可測。彌,更加的意思。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對方進身,我就引之向後,使他感到越是向前,形勢越加深長而終不可及;對方退身,我就乘勢進逼,使他覺得越是後退,形勢越加局促而陷入困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衡量敵勁輕重的準確性,不可有一根羽毛分量的誤差;感覺敏銳的程度,要使蒼蠅、蚊蟲落不到我的身上。這話自然只是用來形容觸覺等感知能力的極度敏銳罷了,無疑是帶有文學誇張的色彩。太極推手的實踐證明,各人的感知能力在經過推手訓練後,與常人的差異明顯加大,即使是同學之間,由於鍛煉有是否勤苦、是否得法等差別,特別是對「聽勁」所下功夫有深有淺,所以各人感知能力的強弱亦有所不同。感知能力較差的人,在推手中往往受人制而難以制人--這時就會深切地體會到「棋高一著,縛手縛腳」了。


推薦閱讀:

[轉載]值得體悟回味太極拳修鍊的真話
孫式太極拳樁功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
????陳式太極拳圓圈應注意的要點??
學太極 拜「明」師/陳翠萍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