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1008」- 名師苑丨訪國際法學院王瀚教授
文字編輯丨胡芷若
忠挾秋風著姿容,汲揚警策法情忠
個人簡介:
王瀚,男,1962年出生,漢族,河南長葛市人,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法學教育研究》主編,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院長,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國際法學科帶頭人,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航空法治現代化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首席專家,陝西省三秦人才津貼專家,陝西省國際法學科三秦學者特聘崗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司法部、中國法學會、外交部等多項課題,出版個人專著3部,合著或主編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曾獲陝西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司法部三等獎一項,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各一項,三等獎兩項,西安市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獲「陝西省師德先進個人」、「陝西省師德標兵」、「陝西省勞動模範」、「陝西省高校優秀教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十大傑出法學博士後」等稱號,中國法學會 「全國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新近獲得榮譽:陝西省三秦學者特聘崗位教授(2017年2月陝西省委、省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十大傑出法學博士後(2017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宣部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2017年10月,武漢大學)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本科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政治系的王瀚教授,卻與西北政法大學結下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緣。正所謂有些事必須經歷過,才能真正知道其中的壓力和煎熬。真正戰勝了它,你才能站到更高的高度。王教授回憶起大學時代的生活和師友,雖覺得那時生活艱辛,卻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王瀚教授跟法學的結緣,可算得上是機緣巧合。初入大學,就被全國赫赫有名的法學大家吳文翰老師的風采所吸引。「雖說當時所學內容與法學無關,但吳老師的法學概論課著實讓我著迷,他深厚的法學功底,旁引博證的授課方式,讓我感觸頗深。」那時,他便覺得開啟了看待世界的另一雙眼睛,從此與法學開始結緣。於是,在濃厚興趣和現實關懷的雙重驅使下,他從自己為數不多的助學金中掏出一定資金堅持訂閱法制周報,每一期看完後都會用鋼筆修改,加以備註。後來,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法治周報上面的一則題為「中國對外開放急需涉外法律人才,司法部首批國際私法講習班成功舉辦」的消息,於是潛下心來,在圖書館查閱有關書目,待有些領悟後,親自來到吳文翰老師家拜謁,恰巧當時我國對外域法律缺乏研究,吳老師便為他指明了研究國際法的道路。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要想立足於國際舞台,首先必須要有很好的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功底,再者外語也是第一通行證。於是他找來諸多有關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的書來仔細研究,為了克服語言的問題,他咬牙背完了一本詞典。沒有老師的指導,壓力接踵而來,考研的路更是一波三折。他曾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庭佐副教授寄信,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熱切地希望能夠報考本校的研究生,而鄭老師回信中,字裡行間的話語讓他頗感失落。於是他又轉而報考西南政法大學,可惜結果也不稱心意。幾經周折又寫信給華東政法大學的胡文治副教授,因遲遲沒有音訊,便聯繫到西北師範大學劉克元副教授,親自上他家求教,卻得知上海城市排外力強,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無數次的回絕打擊使他有些心灰意冷,但勵志要考國際私法研究生的目標卻一直堅定於他的心中。後來一次偶然機會,他看到了西北政法大學的招生簡章,於是便試著給劉振江老師寫信,一周時間便有了回信。「老師的一席話對於當時正處迷茫期的我來說,固化了我報考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的想法。」他講道。由於考試內容相差很大,一切都得重新學習,他投入百分百的精力,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順利考入了西北政法大學,從此與它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聞其風,汲其流,得其一緒則足以卓然自樹立。王瀚教授從未離開過法學研究這片熱土,他的弟子也已長成為當今學術界的中堅力量,將現代國際法研究的純正道統和獨立品格薪火相傳。從「春華」到「秋實」,五十五歲的王瀚教授已是碩果累累、桃李天下。因為他的感召,很多學生在讀完博士後又回校任職,並在他的帶領下組建了航空法研究團隊。國際法學院航空法領域的研究也在全國處於一流水平。這樣的欣欣向榮局面,與他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曾拜訪英國倫敦大學華裔終身教授、傑出國際法學家、國際航空法學家鄭斌教授)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王瀚教授年輕時夢想著做一名外交官,抱著這個心愿考了國際法的碩士研究生,通過了深圳中級法院、外交部條法司面試,卻因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實現夢想。然而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學術界的重要的地位。在講到赴法國巴黎第二大學從事學術訪問和講學時,他指出法國的法學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教學占相當大的比重,教學方法上特別重視實踐性,教授在備課時以案例講解相關的法學理論,引人入勝,從判例中挖掘法治思想。「即便是法理學,他們在講述一個法學原理時往往都要有很多權威經典判例作為支撐,這成為法國法學教育的傳統。」他談道。反觀我國的法學教育,他也切實指出不足之處,在我國實踐性很強的部門法學,很多法學院校未核定案例分析的課程,沒有規範的指引,使得法學的實踐性教育不足。同時他還強調我國法學教育目前有兩個大弱點,一個是案例教學,沒有佔據法律教學的相當比例,無法彰顯法律教學魅力,學生的法律思維水平難以得到提高,應對司法統一考試競爭能力不強,缺乏法科學生應有的素質和技能;二是規則教學欠缺,法律條文與法理知識沒有相互結合,使得法科學生偏離了法律最核心的問題。針對一系列問題,王翰教授認為我們要對比國外的法律教學,反觀我國的法律教學問題,加以改進。
沒有平庸的時代,只有平庸的人。王瀚教授在採訪中講道,「學好法律首先要有系統的法學理論訓練,必須處理好法學核心類課程,不能有所偏好。」他鼓勵學生積极參加司法考試,這是衡量法科學生大學四年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通行證。同時他也提出,我們的法學教育應當對接國家司法考試,平時的課堂教育應當更接近司法考試方面的內容,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通過考試,培養成為國家需要的法治人才。現在的法學已經到了一個越來越綜合的階段,新型法律不斷出台,立法的創新和實踐的創新交織在一起,成了法治發展進程中一個大變革時代,因此當代的法學生還應在專業領域,在導師的帶領下,進行系統的訓練,滿足今後更複雜的法律工作的需要。他主張破解全國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之限,提出涉外法律人才單獨舉行全國性考試,打破現在法學教育的制度困境,重視國際法律人才培養。
儒者雖然己經博學,但仍然學習不止;雖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既然要遠行,就一路風雨兼程。儒者風範,士的精神。王瀚教授,他以自己的言行,教誨莘莘學子在四年大學生活中,勤于思考,勤於觀察,勤於實踐,在讀書中發現自己,成長自己,完善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本期責編:胡芷若
推薦閱讀:
※中國強硬表態 國際法不是美國霸權的橡皮圖章
※【講座記錄】Phillip Sands: The Origin of Genocide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