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最富」的十大城市
中國大城市正拉動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當然,未來任何城市都具有跨越的可能,本文總結了中國即將「最富」的十大城市。
在全球化時代,城市競爭力可能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源於它的性價比,人們會「以腳投票」,尤其是越來越壯大的中產階級,都願意到性價比高的城市生活。
在中國的四個一線城市裡,北京、上海常住人口都已超過2000萬,廣州、深圳已經超過1000萬。而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數字還要變大。 目前,中國很多人口增速最快的城市都是中國的省會城市或者在經濟增速最快地區的大城市,這些城市正拉動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
當然,未來任何城市都具有跨越的可能,本文總結了中國即將「最富」的十大城市。
1、香港
雖紛爭不斷,香港GDP過去半年增速約2%,與同類型的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的經濟增速算是相當穩健;香港的失業率過去一段時間長期維持在3%左右,這是在經濟學上的數據,實際經濟活動中已相當於幾乎全民就業。
從中長期來看,香港未來可能有點糟糕:除了製造業空殼化、樓價持續高升、貧富差距擴大、政治生態走向偏激且扭曲、行政立法惡鬥不止和特區政府管治癒趨弱勢之外,還包括基層市民缺乏向上流動機會、中產階級負擔沉重「向下沉淪」、富人階級安於現狀得過且過,利益集團積極制定遊戲規則尋求更大權錢利益等。
香港綜合競爭力雖然仍是全國首位,但增速乏力,其中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落後於台北及澳門,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全國排名18位,反映香港人才、軟體設施優勢逐漸消失,創新氣氛無提升。香港缺乏土地令租金高昂,阻礙中小企發展。
而且過份倚重金融地產等少數行業,令香港經濟缺乏穩定增長點。人口老化加速、國際及國內城市競爭,令香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但是這些競爭力指數前十的城市,未來房價的升值潛力仍然比較大。
面對高高在上的香港樓市,有人斷言,沒有永遠只漲不跌的市場,香港樓市即便回不到2003年的低谷狀態,也肯定會出現一次大跌。
但也有相反的意見,認為香港的樓市是一個狹小的開放型市場,香港土地本身供應極其有限,每年落成的單位屈指可數。
但香港樓市的需求不僅僅來源香港本身,而且還來自內地和海外,來自四面八方,有鑒於此,香港樓市的表現不能用一般的市場規律來解釋,香港樓市更多的應該從稀缺資源角度來判斷,由於面對龐大的需求,香港樓市顯得越來越稀缺,因而只會越來越貴,出現大跌的可能性不大。
樂觀則是相信中央政府對香港政府不會大幅改變,加上香港的皮實、務實、現實等特性,只要眾多港人取得共識,重歸經濟發展、民生問題,香港未來依然是一塊得天獨厚的福地。2、北京
近年來,從各功能區常住人口比重變化看,城市發展新區的人口所佔比重從2011年的31.2%上升到2014年的31.8%,上升了0.6個百分點,城市功能拓展區人口所佔比重僅增加0.1個百分點,而首都功能核心區及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所佔比重分別下降0.3個和0.4個百分點。
從各功能區人口增速看,城市發展新區人口增長最快,與2011年相比,快於全市2.1個百分點。這一變化體現了人口從中心城區向發展新區聚集的趨勢。
從就業人口構成看,2013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所佔的比重分別為8.4%、12.8%和8.6%,比2004年分別提高4.4個、3.8個和3.1個百分點。
製造業從業人員繼續排在前列,但其規模已從2004年的148.8萬人降到138.5萬人,減少10.3萬人,所佔比重下降8.6個百分點。就業結構的變化反映出北京市產業結構向更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方向發展。3、上海
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項國家戰略體現了中央對上海進一步集聚和融匯全球科技要素推進產業升級的要求,也是對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升級的積極探索。
從中長期的發展階段看,科創中心的發展將引領並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戰略充分對接——「四個中心」指向的現代服務經濟和市場功能建設,與科技創新中心指向的科技創新資源的積聚與輻射效應相互支撐與共榮發展,以此謀求上海對外開放的新優勢,並進一步助推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型升級。
具體來看,科創中心不是簡單與「四個中心」構成「4+1」目標的關係,而是在彼此動態發展中形成相互依存關係,在戰略路徑上形成協同。
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將與上海城市功能和對外開放新格局與新優勢的構建充分對接,兩大戰略的結合將充分做實「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上海競爭力主戰略,助推上海科技創新要素集聚「高地」的建設,謀求上海對外開放新優勢的成型。這是我們認識「四個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互動關係的出發點。 作為國家戰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既是上海謀求開放水平提升的「起跳板」,也是上海服務於中國整體經濟增長轉型挑戰的中長期方略。
在這一戰略下,上海將以科技活動便利、科技要素的集聚為通道,謀求海內外高端要素的優化配置,推進上海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的多層次新型工業化進程,謀劃新型工業化競爭優勢的升級。
因此,科創中心的發展又將引領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發展,是「四個中心」背景下上海城市競爭力提升的核心動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於上海在城市創新、創意與企業家創業所需的資金融通、人才流動和國際化網路建設上構成亞太區域內的集聚與輻射原點。4、深圳
今年以來深圳的房價領漲全國,平均漲幅達到三成,最高的樓盤漲幅近五成,這也導致深圳買房賣房交易中毀約情況大幅飆升。
房地產交易活躍,當然,這裡面有一部分是從2011年開始調控房地產政策密集出台後,壓抑的房地產消費剛需的釋放;另一方面,從去年年中啟動的股票市場的牛市讓部分先期獲利豐厚的投資者將浮盈變現轉投房地產,利用房地產的按揭槓桿鎖定和放大收益。
這種房價上漲趨勢在今年銀行降准降息的措施推出後越發迅猛,許多深圳人在一邊感嘆快買不起房中,又被愈漲愈高的房價裹挾著參與到買房炒高樓價的循環中。
改革開放雖有30多年,但中國的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進入市場化經濟,從1992年算起也不過20多年,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後的中國經濟嚴格來說,還沒有走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現在中國經濟仍然在享受著初期改革開放成果帶來的紅利。
因此,多數中國人並沒有真正體會到經濟低迷的痛苦,或者說以往所經歷的波動都是大的上升周期中的波動,但我們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承受比以往更大的經濟下行結果。
深圳房價重拾升勢這只是經濟運行的結果,我們必須警惕,深圳房價繼續任性將削弱深圳城市的競爭力。
深圳的發展是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其中高新技術重點發展方向為新能源、生物醫藥、互聯網產業,這些產業都是技術密集、創意密集、創新性極強的行業,需要吸納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參與其中。
尤其是大量年輕的人才,假如房價過高,就會直接推高這些人才居留深圳創業創新的生活成本,也會大大推高創業型企業的營商成本,不利於吸引優秀人才來深創業創新,不利於創新型創業企業落戶深圳。5、廣州
近年來廣州把發展重心轉向重工業中的先進位造業,把實現廣州工業做大、做強、做優作為目標。未來3年,廣州要把高端製造業打造成廣州新型支柱產業,打造若干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到2017年廣州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值力爭突破1.1萬億元。
歷史上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7年曾被定位為泛珠三角核心城市,但深圳的迅速崛起,令廣州為之側目。2009年,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向深圳學習的決定也說明了這一點。
再則,國家既把廣州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也把深圳定位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這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至少是讓深圳分流了珠三角地區的人才。特別是,深圳作為新興的移民城市,很多政策對於吸引人才有利,而廣州則顯得保守了一些。
雖然上世紀80年代曾經流傳「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但當時吸引的是成千上萬的南下打工的農民。如今30多年過去了,經濟在轉型,產業在升級,人才的爭奪,特別是高端人才的爭奪更趨激烈,可以說,誰贏得了人才,佔領了人才的制高點,誰就取得了發展的優勢。
廣州如何從城市定位、產業結構等方面奪回優勢,或者與深圳走錯位發展的道路,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6、天津
「十二五」前三年,天津地區生產總值保持兩位數增長,連續領跑全國。成績單漂亮,天津市委市政府沒有沾沾自喜,在轉方式上下功夫,在調結構上用實招,在促創新上出成效,轉身走出新天地。
截至今年一季度,天津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達到6.5萬家,佔全市企業總數的比重由2010年的9%提高到20%以上,占工業比重由23%提高到45%。其中科技小巨人企業3400家,湧現出多項行業尖端的「殺手鐧」產品。
科技型中小企業就業人數佔全市的25%,從業人員年均收入超過7萬元,有力促進了就業增加和收入提高。如果每個企業平均按5個股東計算,6萬家企業就增加了30萬個「小老闆」。全市湧現出一大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成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生力軍。
前不久,天津市政府拿出5億元支持眾創空間建設,鼓勵大學生、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等,為創新創業添柴加火。
到2016年,天津每所普通本科高校、獨立設置的高職學院、獨立學院至少建設1個眾創空間,各區縣、濱海新區各功能區至少建設3至4個眾創空間,政府給予每個眾創空間最高500萬元的財政補助,全市眾創空間總數超過100個。
由於佔地少、無污染、效益好,樓宇經濟被形象地稱為「立起來的開發區」。在萬眾創時代,天津不僅打造眾創空間,同時利用已有資源,形成一定規模的樓宇經濟。
在天津開發區有一片被綠植環繞的高端寫字樓,這裡是泰達MSD(現代服務產業區)所在地,聚焦了搜狐視頻總部、58同城運營總部、中建六局、中海油等知名企業。為打造國際化商務區,MSD引入國際知名服務式辦公室供應商德事商務中心,為企業提供從服務人員到辦公設施的完備服務,實現企業「拎包入駐」。
從2011年開始,天津把加快發展樓宇經濟,作為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戰略舉措,拿出10億元專項扶持資金,啟動四批214個重點支持的樓宇項目。截至2014年底,天津全市運營商務樓宇達707個,稅收超億元的樓宇達166個,累計實現稅收突破459億元,入駐企業達5.7萬家,從業人員達54.6萬人。7、武漢
根據仲量聯行發布的《中國城市60強》報告顯示,武漢人力資源位於中國城市60強首位。
「中國城市60強中只有9所大學躋身於世界最著名的500所高校,而武漢就佔了其中兩所:武漢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仲量聯行武漢董事總經理李傑分析,隨著經濟發展節奏的放緩,中國經濟正轉向更持續、更高價值的消費驅動型的增長模式,而這些產業都需要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來支撐,而這些人力資源也是潛在中逐漸壯大的中產階級。
其次,便利的交通也是武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據報道,7月1日起,武漢將開通開往貴州的高鐵,全程僅需5小時。武漢的「米字形」高鐵網將進一步延伸,可快速直達24個省會(含直轄市)城市。
「武漢作為中國交通樞紐中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來漢落戶,甚至包括美領館、英領館。」李傑透露俄羅斯和泰國也或將來漢設領事館。
最後,武漢樓市供應量和空置率都將在可預期的「穩健狀態」。仲量聯行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武漢將分別有200多萬平方米辦公樓和零售物業供應,租金將穩步上升。「這些優質項目的入市將給武漢帶來更多『目的地的消費』,例如漢街和武漢天地。」
李傑表示,未來武漢的發展需要更重視打造宜居、工作和發展商務的城市環境。高素質人才、產業集群、商業發展便利程度、環境條件和生活質量問題對現代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從整體趨勢來看,武漢的零售額增長強勁,2014年全年增長13%;另一方面,未來三年大量零售項目完工,使得武漢到2017年將成為中國第四大存量市場;預計未來隨著新購物中心入市,租金水平小幅回落,室外購物中心依舊主導整體零售市場。8、南京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為821.61萬人,戶籍人口648.72萬人,2013年城鎮化率為80.5%,排全國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鎮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2010》,截止2010年底,南京市區非農業戶籍人口510.59萬人,居全國第8位,江蘇第1位。南京人口居住相當集中,人口密度大。2010年底,南京市人口密度超過1215人每平方公里,列上海、廣州、北京之後的全國第四位。
南京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國領先,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為26.11%,在副省級市中列第1位,低於北京(31.5%),高於上海(21.9%)。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有209.1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6.12%,相當於每4人就有一個大學生。相比江蘇每10人有一位大學生和全國每11人有一位大學生,大幅領先,顯示出文化名城和擁有眾多高校的優勢。
南京是國家發改委定位的「全國重要區域金融商務中心」,在長三角地區中是僅次於上海的商貿中心城市和區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業是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金融總量及金融資源占江蘇省的四分之一,金融中心指數居全國第六,總部經濟排名全國第七。
南京是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和國家軟體出口創新基地,中國唯一的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軟體產業是南京著力培育的第一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9、重慶
聯合國大廳世界地圖上,標註出中國的4個城市,其中一個就是重慶。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重慶。
亞太房地產研究學會專家李戰洪則指出,「亞太商谷模式」的意義在於:它在「攜手一個區域的發展」,影響的是「一個區域」或「一座城市」,所輻射的範圍無法用有形的地理空間和項目體量來計算它,它的能量聚集與發揮能影響到更為廣闊的無形空間,如城市發展、經濟領域、產業服務平台構築、人們的生活方式等。
十年破繭弓已搭就縱觀中國經濟版圖,不難發現,中國政府在30年的改革中苦心經營著一個神秘的經濟圖騰,那就是以珠三角、環渤海和長三角為三大支點,沿海地區悄然構築了中國未來外向型擴張的經濟強弓。那麼箭在何方?當然是長江!利用長江資源恩澤九千里的地緣優勢,把西部豐富的資源和產品帶出,又將沿海的資本和人才優勢帶入,從而拉動整個國家經濟框架。
重慶自直轄以來,經過10年發展已成為帶動西部的經濟中心,這一點毋庸置疑。
重慶作為長江流域經濟帶的通訊樞紐和信息中心,其商業、商務、現代物流輻射功能、科技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競爭優勢非常突出。
新加坡亞太城市發展研究中心(APURC)統籌顧問John先生稱,APURC通過對中國西部和重慶產業的大量調研後發現,帶動重慶、帶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行業有15個行業:高新技術產業、醫藥器械、電子信息、創意會展業、機械製造業、醫藥、旅遊和生態治理、建材及家裝材料、家居傢具、印刷包裝、耐用消費品、裝備製造、汽車摩托車、資源加工。10、成都
成都宜居的環境和資源,已經成為有口皆碑的招牌。
世界500強企業、全球第二大化工企業陶氏化學中國區總裁石博韜此前表示,「在西部城市中進行考察時,成都的環境和資源是吸引我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當我們決定到成都來投資時,員工們都來跟我申請,希望能到成都工作,這也正顯示了成都對人才的巨大吸引力。」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說,成都強大的城市競爭力,來源於成都的綜合實力。
他認為,成都無論是在生產要素的豐富度,良好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充沛的人才資源方面,都具有優勢。不僅如此,成都也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相對集中,落戶成都的大型企業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上,都具有很強的實力。
「可能成都不會在所有方面都是中西部城市中最強的,但是把多個方面綜合起來評價,成都的領先優勢就變得非常明顯。」盛毅說。
成都這種通過綜合實力造就的城市競爭力,與僅僅是在某個單項上非常強的城市相比,發展潛力更大,未來的城市競爭力還將更進一步增強。
推薦閱讀:
※從quora學英文寫作24大城市比較
※小城市靠關係,大城市靠實力是這樣嗎?
※「見世面」的世面是什麼?
※第一次來到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大城市是什麼感覺?
※吃茶三千 你走過的城市,有我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