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好萊塢經典敘事策略----以《功夫熊貓》為例

解讀好萊塢經典敘事策略 ----以《功夫熊貓》為例一、 拉片子說明

我自己並不喜歡看動畫片,但這次拉片子作業,為什麼要讓大家拉《功夫熊貓》呢?原因有三,一是這個片子大家可能都看過,比較熟悉,我相信很多人也比較喜歡;二是這個片子幾乎具備的好萊塢經典電影的所有敘事要素;三是這個片子經過全球市場驗證,它的確是成功的征服了不同文化和不同種族的觀眾。 我之前已經說過,迪斯尼的決策者們認為,經過無數的市場分析證明,經典的敘事方法是最安全的,是觀眾接受度最高的一種講故事的方法。也就是說,相對來說,它是市場風險最小的一種故事模式。

況且,所有的故事創新,都必須建立在你對一些行之有效的敘事模式和故事技巧已經充分掌握的基礎之上的。我經常看到一些新手編劇說,他創作出了一個可以一竿子打死好萊塢的偉大故事,可是,這些編劇往往連什麼是三幕劇結構都搞不清楚。

所謂創新,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的創作突破,而不是不懂規則的胡來。狂妄往往是起源於無知。人人都看過電影,但並不意味著,你看了100部電影后,你就會寫劇本。所以今天,我們就以《功夫熊貓》為例,看看這種經典敘事是怎樣工作的。

當然,這是一個給編劇新手們留的作業,我必須從一些最基礎的東西講起。儘管我認為,最基礎的東西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東西。就像我們每個人現在用來交流的文字和語法,基本上都是從小學老師那裡學來的一樣。

二、《功夫熊貓》的戲核是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故事。

戲核這個東西,從英語中直譯,其實就叫故事線。但我更喜歡戲核這個中文辭彙,因為它更形象生動。所謂戲核,其實就是一個劇本故事的中心情節。

一般來講,一個故事只有一個戲核,不可能有好幾個戲核,如果是好幾個戲核的話,你的故事就一定是寫亂了,或者是你自己沒有想清楚你到底要寫什麼。

就像上次我在群里說,《北京愛情故事》的戲核是:一個富二代和一個窮屌絲的角色互換。這句重要!很多的故事,故事核是「碎的」新手編劇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其實駕馭不了。

北愛用三十多集的長度,完成了這個戲核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刺骨的傷痛,多少無奈的掙扎,多少血淚,多少犧牲,以及被顛覆的生活和被改變的命運,這些都是耕植在這個簡單戲核上的花朵,枝葉,和血肉。

那麼,《功夫熊貓》的戲核是什麼呢?

我的結論是:一個懶惰而肥胖的熊貓,在夢想的驅動下,最終成為了一代功夫大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注意一下我的用詞……懶惰而肥胖的熊貓……夢想……一代功夫大師。

因為懶惰而肥胖本身說明的是先天性障礙。沉重的肉身,和貪吃的本性,這些都是我們對熊貓這種動物的一般印象,也就是說,熊貓基本上是與功夫大師無緣的一種動物,這是先天決定的。從肉身到精神,讓一個熊貓變成一個功夫大師,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電影就是電影,他不是生活本身。

在這個一句話的戲核里,我試圖呈現出的是一個兩極狀態,是一種極端衝突和對立的兩極狀態,一種不可能的狀態。所以說,這是一個電影創意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更重要的辭彙,還是夢想。正是因為夢想,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整個電影說的就是這個。所以,單從這一點上,觀眾就有理由喜歡這個電影。因為,這個電影實際上是一個充滿了正能量的勵志片。原因很簡單,人性都是相通的,而且,每個人都有夢。你有,我也有。你看看,我們雖然長的不像熊貓,但是,我們的內心其實和它一模一樣。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點,因為人性的相通,所以才能引發強烈的共鳴。

既然好萊塢能讓一個動物打動人心,想想你自己正在構思或者正在寫作的電影故事吧!你的故事有什麼東西能夠走入觀眾的內心?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 關於主題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不同的觀眾可能會解讀出不同的主題,這是因為,每一個觀眾的生活經驗不同,觀眾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讀電影的。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個編劇在寫作時可以不知道自己劇本的主題,或者給一個劇本多個主題。大家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多個主題,等於沒有主題。而主題越是單一明確,越是簡單,誤讀和解讀的空間就有可能越大,這是老生常談,我打住。

一個電影可不可以沒有主題呢?要我說,不可以,絕對不可以。因為一個電影,表達的是一個編劇對生活的理解或著見解,主題,就是你想對朋友說的那句話,或者是一個生活感悟。我相信,生活中的大多數普通人,在內心都會時常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比如說,你在受了委屈後或者是受了欺騙以後,你可能會在心裡這麼想:儘管這個社會很黑暗,但我還是要做一個好人。或者你也會這麼想:這社會真他媽的太黑暗了,好人做不得,我以後一定要比侮辱我的那些人更強悍。

我想說的是,這兩句話,經過你的思考和提煉,都可以作為一部電影的主題。因為這是你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且是建立在你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想法。 主題這東西,無所謂複雜或簡單。恰恰相反,事實上,好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他的主題,就像童話一樣簡單。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夠成為主題的。至少有一種想法不能作為主題,那就是,當你受了欺騙或者侮辱之後,你在心裡想:唉,算了,就這樣吧,誰讓人家比我強呢?為什麼這種想法不能成為主題呢?那是因為,電影故事寫的永遠都不是生活的常態,而是一種非常態。這種常態的想法無法驅動一個有力的故事。新編劇往往會把這一點搞混了。

你要時刻記住,觀眾最喜歡看的是他們熟悉的生活,但觀眾最不喜歡看的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所以,如果作者缺乏對於生活的真知灼見,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可能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奈、濫情、和無病呻吟。誰願意看這樣的故事呢?你自己願意嗎?

電影就像是一個夢,它導引著我們進入別人的生活,或是我們不熟悉的生活,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慰藉我們貧乏的精神。或者,我們更願意看到,那些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在銀幕上完成了積存在我們心中很久以來的夢想,從而引發我們的感情共鳴,讓我們感嘆人生。

或許,當你在心裡想:唉,算了,就這樣吧,誰讓人家比我強呢?當你這樣想時,可生活卻偏偏不讓你這樣生活下去,有一些事情逼迫著你不得不反抗,或者不得不做出反應。這時候,你就找到你的主題了,但這個主題已經不再是「算了」的那個主題。這是一個新的電影主題,可能是一個關於反抗的主題。

回到正題,那麼,《功夫熊貓》的主題是什麼呢?

我的解答是:一個人只要學會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你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奇蹟!!

可以說,這是一個普通的主題,甚至放到別的電影里也能用。但大家想想看,這個主題,和上面講到的戲核,是不有一種奇妙的對應關係?更多的時候,主題是以一種抽象的思想的形式出現的。它是一種想法,是你對生活的感悟,概括,和總結性發言。

三、《功夫熊貓》故事梗概

先說說,我為什麼要把故事梗概限定在300字以內呢? 其實,字數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訓練你的提煉和概括能力。很多成熟的編劇都認為,寫故事梗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話很對,我贊同。另外,更重要的是,故事梗概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工具,是編劇自己的一個工具,是檢驗你的劇本是否有效和成熟的重要工具。

儘管每個人的創作習慣不一樣,但我要提醒你的是,如果你在創意階段不能很好的概括出你的故事梗概的話,那麼,我強烈建議,你在完成劇本初稿後,一定要花兩天時間,認真整理出你的故事梗概。因為,故事梗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第一,他是你能不能吸引製片商和劇本編審們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文本。沒有一個好的故事梗概,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劇本可能沒有機會被他們閱讀。我自己做編審時,從來不願意直接讀劇本,我首先要求的就是故事梗概。

第二,故事梗概更像是一個地圖,上面畫著你前行的主要線路,如果你的故事梗概不清晰的話,你的劇本很難寫的清楚有力,很可能寫著寫著就走偏了。或者,如果你已經寫完了劇本,卻總結不出你的故事梗概的話,最可能的情況是,你的劇本已經被你寫亂了,寫砸了。這時候,你就需要重新畫圖。當然,劇本也一定得要重寫了。

第三,故事梗概其實就是一個劇本的結構圖,你自己和製片人都可以看的一目了然,他不僅規定了你的故事走向,也限定了你的故事內容。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上次在群里講,把劇本比作一個人體?我記得我當時說過:一個劇本的結構就像是一個人的骨架,只有當你有了這個骨架的情況下,所有的血肉才有可能附著在上面,故事才可能成形。我還說過,情節其實就是人的每一部分肢體和器官,也包括血肉,缺了一樣,人就不能動了。衝突就是人的心臟,是沒時每刻的心跳,心跳停了,人就死了。故事中的情感就是人的血液,隨時都在以一種隨機浮動的壓差奔流著,沒有血液,人就活不了。

主題思想就是人的大腦,時時刻刻,所有的素材都在在這個主題的調動下,才能發生功效,不然就是多餘的,或者是死的。人物的動機和慾望,就是人的神經和筋脈,強力的牽動著人物的方向和故事的走向。而故事的轉折點,其實就是人的膝蓋和胳膊肘,還有腰關節,脖關節這些重要的關節部位,沒有這些關節,一個人不僅不能轉身,而且不能前行,幾乎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你們看看,上面提到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人命關天,缺了哪一個都不行,不是導致死亡,就是嚴重的致傷致殘。

所以,一個劇本就是一個整體,它不僅相互關聯而且互相聯動,一不小心,你的劇本就會失敗。我們看看,《功夫熊貓》第一幕的故事梗概應該是怎樣的?

第一幕故事: 懶惰而肥胖的熊貓阿寶是父親麵館的一個夥計,他不滿現狀卻又好吃懶做,始終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本來,父親一心想讓阿寶繼承麵館的生意,可阿寶卻有一個非同一般的夢想,那就是要做一個雄霸武林的高手。但是,當阿寶陰差陽錯地被烏龜大師選作神龍大俠後,師傅和其他所有人,也包括阿寶自己都不相信他能勝任。就在阿寶已經決定要放棄時,卻得到了烏龜大師的善意忠告。

但我為什麼要這麼寫第一幕的故事梗概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很多人往往就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犯錯誤。

第一,寫故事梗概的第一個要點是:這是誰的故事?他是誰?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很多人往往就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犯錯誤。我記得我剛剛回國時,和幾個專業編劇一起吃飯,席間說起了一些編劇觀念。我當時說起的話題就是這個話題。當時,我問在座的三個編劇,我說,一個人在救火,這是誰的故事呢?有兩個編劇都回答說,這是一個人和一場火的故事。我又說,小黃男和小白女在談戀愛,這是誰的故事呢?三個人都說,這是小黃和小白的故事。可惜的是,答案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在救火,他最後有沒有把火撲滅?他是怎麼撲滅火的?這是我們要說「一個人在救火」這個故事的視點和角度。反過來我說:「那火很大,我還沒有看清楚裡面有幾個人,結果那火就把樓房燒塌了」,這是另外一個說話的視點和角度。

新編劇:老師!我覺得是天意或者死必然的。

北京編劇-故事(438151115) 22:08:34 其實,在我看來,這既不是巧合,也不是天意,而是人物。為什麼呢?其實我多次強調的一句話是:人物關係出故事,人物動機出情節,人物個性齣戲。在這裡,我還是強調這麼一句話: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兒。 現在,我們來看看,烏龜大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烏龜大師第一次出場,是在一個莊嚴的殿堂里,身後是封存了千年的神龍寶典。他第一次說話,就是對浣熊師傅這樣說的:我預見到,太郎將重出江湖(I have had a vision,Tai Lung will return.)烏龜大師說的很肯定,語氣不容置疑。而浣熊師傅解釋說:這怎麼可能?太郎正在監獄裡關押著,有一千個看守嚴密守護著。可烏龜大師又說:一切皆有可能。 新編劇:老師!這是鋪墊嗎?

北京編劇-故事(438151115) 22:11:23 烏龜大師第二次出現,是在比武大會的現場,他武斷地選擇了坐著準備慶典的禮炮從天而降的阿寶作為神龍大俠,浣熊師傅不同意,說這是一個巧合,可烏龜大師卻說:這世上沒有巧合。 烏龜大師第三次出現,是在阿寶決定回家的路上,烏龜大師對阿寶說:未來,是一個謎,只有今天,才是上蒼贈給我們的禮物,所以,要把握當下。北京編劇-故事(438151115) 22:12:42 烏龜大師第四次露面,就是最後一次了,也就是在第二幕里,烏龜大師圓寂之前的那場戲,浣熊師傅得知太郎逃出了監獄,跑來給烏龜大師報告。浣熊師傅心急火燎地說:大師,我有個壞消息向你報告。烏龜大師卻平靜地說:消息就是消息,沒有好壞之分

新編劇:這「消息」難道是為了突出幽默效果?

北京編劇-故事(438151115) 22:13:32 不是!! 烏龜大師在電影里只有這四次露面,就去世了。而這短暫的四次露面,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最常說的人物塑造問題。我們知道,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有烏龜長壽的說法,也有「千年老龜成精」的說法,烏龜大師的形象真好符合了中國文化中對烏龜這一動物的傳統認識。在這裡,烏龜大師就是一個千年老道,一個先知,他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說話只說理,不說事兒,他說話簡短,慢慢悠悠,甚至比耶穌說話更不具體。現在我們看到,人物的重要性,和人物在關鍵劇情中的功用了吧?我還是那句話,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兒。 3、電影開場和兩個人物。

我們注意到,《功夫熊貓》是以阿寶的夢開場的,而整個電影講的也是阿寶如何實現夢想。但是,在兩分鐘的阿寶夢之後,緊接著出現的鏡頭,就是隨著阿寶父親叫阿寶起床的聲音,我們看到肥胖的阿寶躺在床上,他再三掙扎著,但還是起不了床。這給觀眾的第一個信息就是,阿寶的肥胖和懶惰,沉重的肉身和不切實際,以及他想入非非的夢。緊接著,阿寶懵懵懂懂的下樓到了餐館,結果,一進門就摔了大跟頭。阿寶的父親出現。我們看到,阿寶的父親是一個勤勞,現實,精明而世俗的餐館小老闆,就跟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父親一模一樣。 通過父子之間的簡短對話,我們馬上了解到,父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和緊張對立。父親想讓阿寶繼承餐館生意,可是阿寶卻提起了夢。父親認為一切夢想都是騙人的。

這場戲,雖然不像我們的家斗戲一樣打的雞飛狗跳,但是場景乾淨利落,衝突顯而易見,對話貼近主題而又深藏不露。幾句話就把兩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在這麼短的一場戲裡,不僅提到了夢想,整部戲的關鍵詞,而且提到了湯料的 「秘方」,為以後整部戲的中心道具,最大的秘方「神龍寶典」埋下了伏筆。最重要的,這是一場非常生活化的戲,台詞樸素自然,毫不做作和生硬,潛台詞運用十分出色。總之,高手寫戲,值得學習。 現在,我們看看後面的故事 第二幕故事和第三幕故事:兇惡的太郎真的越獄成功,他要來搶走神龍寶典,和平谷面臨著重大危機。師父本以為阿寶已經回家賣面去了。沒想到,阿寶卻早早的起床在晨練。由於烏龜大師臨終前告誡師傅要學會相信,師傅現在接受了阿寶。可是,當阿寶聽說烏龜大師已經去世,而太郎就要來時,他嚇的又一次逃跑了。師傅利用阿寶貪吃的本性訓練他,阿寶果然不負眾望,在短時間內成了一個武林高手。為了打敗太郎,師傅決定把一直封存的神龍寶典交給阿寶。可令人意外的是,阿寶打開的神龍寶典卻是一張空紙。絕望的師傅只好決定自己去對付太郎,讓阿寶和中原五傑帶領和平谷的村民們逃亡。在逃亡的路上,父親告訴阿寶,家裡祖傳的麵湯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秘方,味道好的秘訣就是面的本身。阿寶突然悟出了,其實世上沒有什麼秘方和寶典,武林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相信自己。阿寶決定去迎戰太郎。經過與太郎的幾番大戰,阿寶救下了師傅,並且終於打敗了太郎,拯救了和平谷。

問題解讀:1、 關於第二幕和第三幕

關於三幕劇的結構問題,希德菲爾德在他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里,有過出色的論述,這本書相信大家都讀過。我在這裡不再重複。我們只看《功夫熊貓》。第二幕的是以太郎逃出監獄開始的,這突然給劇情增加了壓力。很多人在寫第二幕時感到困難,因為這一部分沉長而軟弱。《功夫熊貓》用兇猛的反角太郎越獄成功給故事增加了張力。而另一邊,烏龜大師卻死了,留下了一群失落的孤兒。所謂的神龍大俠阿寶,不但完全沒有進入角色,而且一聽說烏龜大師死了,他嚇的落荒而逃。師傅和所有人都陷入絕望之中。而太郎已經在前往和平谷的路上。 這樣的設計無疑非常聰明的,劇情的緊張感和危機感在不斷加劇。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當你感到你的主角疲弱和無事可干,劇情也顯得軟弱無力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加大你的反面力量,讓反面力量激發正面力量的潛能,這樣你會發現,劇情很快就會又一次充滿活力。

在這個沉長的第二幕里,我們發現,劇情其實一直在朝著低落的方向直奔而去。而且,越來越低落。首先是烏龜大師死了,阿寶逃跑了,為了對付太郎,中原五傑嬌虎、仙鶴、金猴、靈蛇、螳螂前去阻截太郎,結果是個個身負重傷,落敗而歸。打敗太郎的最後希望,就是那本封存千年的神龍寶典,可是,寶典卻是一紙空文。

在第二幕里,唯一的正面情節就是,師傅在絕望中發現了阿寶貪吃的本性,決定利用阿寶的這一個特性去訓練他。儘管如此,一切似乎都已經來不及了,師傅只好讓阿寶和中原五傑組織村民撤離。這已經是劇情的最低點了。

現在,我們基本上看明白了第二幕的精髓,那就是,整個第二幕的劇情持續走向低落,其實都是為了第三幕最後的高潮----也就是最後的勝利做準備。如果沒有如此低落的第二幕,就不能足以襯托出第三幕的高潮,也無法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 關於第三幕,無需多說,一般都是經過一番苦鬥,英雄勝利。

下面我說說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2、人物個性的實際運用在好萊塢的經典三幕劇結構中,一般有人物驅動和情節驅動兩種類型。關於情節驅動類型,這裡不說,只簡單舉兩部電影,《七宗罪》和《生死時速》,這兩部就是典型的情節驅動型電影。情節驅動型電影一般賣的創意,也就是點子。一個點子就能撐起整個一部電影。 舉例說《生死時速》的點子就是,一個壞人為了報復,在一個公交車上安裝了一個定時炸彈裝置,這個裝置要求公交車一旦啟動,就要以不低於50邁的速度一直前行,否則,炸彈就會爆炸。那麼,車上的乘客怎麼辦?公交車遇上堵車怎麼辦?道路斷了怎麼辦?等等等等,你可以隨便發揮。 但是,大多數電影還都是人物驅動的,就像《功夫熊貓》一樣。我們常說,一部電影光有故事不夠的,還要有個性化的人物。現在,我在加一句,一部電影,光有個性鮮明的人物還不夠,人物個性必須是故事延伸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此,我說說對人物個性的設置,以及對人物個性的運用。

就像在《亮劍》里,愛站便宜的毛病成就了李雲龍這個人物一樣。在《功夫熊貓》里,貪吃這個巨大的性格弱點,也成就了熊貓阿寶。 本來,貪吃導致肥胖,沉重的肉身一直是阿寶成為功夫大俠的天然障礙,可是,師傅卻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把阿寶變成了真正的神龍大俠。

再說師傅。浣熊師傅這個人物表面冷酷嚴厲,但其實內心善良而重情。太郎其實是他收養的義子,就因為師傅的溺愛,才導致了太郎的變成了故事裡的反一號。 在這裡,師傅的重情和善良,這個一般被稱為美德的性格特徵,相對於太郎來說,卻變成了師傅最大的弱點。因為太郎正是利用了師傅的這一性格特徵,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為此,師傅一直在感到傷心而愧疚。 烏龜大師當然更典型了,但前面我已經說過,不再重複。想想,如果沒有烏龜大師這樣一個神性的人物存在,《功夫熊貓》的故事肯定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在一個人物驅動的劇本里,怎麼設計人物,怎麼利用人物的個性做戲,不僅是新手編劇要學習的重點,也是很多專業編劇所欠缺的東西。 3、轉折點問題

轉折點其實是三幕劇分界點的一個標誌。一般來說,轉折點是導致劇情跌宕起伏的一個重要工具。在一個經典的好萊塢三幕劇里,你至少能夠找到三個轉折點。

第一個轉折點,一定會出現在第一幕的結尾和第二幕的開始處。第二個轉折點一定是在第二幕的結尾出現。其實很多好萊塢電影,在第二幕的中間也設置一個轉折,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把好萊塢三幕劇也稱作四幕劇結構的原因。關於轉折點問題,我還多說一句的是,因為國內在翻譯出版希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一書時,把轉折點翻譯成了情節點,導致我長期聽不懂編劇同行們所說的「情節點」這個專業術語。 其實,轉折點的英文是turning point,意思就是導致劇情朝著相反方向發展的一個逆轉情節,所以,我個人認為,還是表述為轉折點更加準確一點。用現在的話說,可能就是逆襲吧。

現在,我們來看看《功夫熊貓》里的三個轉折點在哪裡?

第一個轉折點,顯然出現在第一幕的結尾,也就是,當阿寶陰差陽錯地坐上了神龍大俠,卻發現自己與名號和環境格格不入,於是他決定不當神龍大俠了,他要回去賣麵條。可是,烏龜大師給了忠告後,阿寶決心要面對一切困難,留在翡翠宮,繼續他的神龍大俠之夢。 第二個轉折點,出現在第二幕的中間,阿寶聽到太郎來了,烏龜大師又死了的消息後,他慫了,逃跑了。結果,又一次被浣熊師傅拉了回來。這時候,電影里第一次出現了人物自白。我們看到阿寶跟師傅吵了起來,他不僅公開抱怨長期師傅忽略並瞧不起自己,而且表達了一個一直壓在他內心的話語,他說:我不是神龍大俠,弄來弄去,我還是我自己,一個胖熊貓。他還對師傅說:我希望改變自己,你能嗎? 這樣說來,阿寶的逃跑,就不能僅僅以懦弱來解釋了。現在的阿寶,已經不再以前的阿寶,他已經有了自我角色認同的問題。換句話說,他的內心已經覺醒了。事實上,他嘴裡說著他還是原來的阿寶,但其實已經不是了。這就是人物的轉變。

第三個轉折點,顯然也在第二幕結束的地方,就是在逃亡的路上,阿寶從父親那裡感悟到了,世上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秘籍和寶典之類的東西。要相信自己,無招就是武林的最高招。這個轉折點,把劇情推入高潮,直到結局。

4、關於中心道具

中心道具,是好萊塢經典電影最常使用的一個工具,而且對劇情的影響巨大。

這個不用多解釋,看看電影就知道了。比如《泰塔尼克》中的「海洋之心」鑽石,《奪寶奇兵》中的寶物,《越獄》里的那五百萬美金等等,都是一部電影里中心道具。但是,對於中心道具運用最好的,無疑還是《功夫熊貓》里的那個「神龍寶典」。我們知道,太郎最早就是因為想奪走「神龍寶典」入獄,烏龜大師選擇神龍大俠的目的也是要把「神龍寶典」傳給他。而太郎後來越獄的目的也還是要奪取「神龍寶典」。因為,「神龍寶典」似乎包含了所有的武林秘笈,誰得到它,誰就能成為永遠不敗的大王。整個劇情都在圍繞著這個道具展開。可奇妙的是,當阿寶拿到「神龍寶典」時,卻發現是白紙一張。這就很不一般了,把一個中心道具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甚至有了哲學化的意味,而且跟電影的主題配合的天衣無縫。

下面,我給大家說說好萊塢的編劇公式吧??

四,三幕劇結構和十二個段落

我在布置這個拉片子作業時,在群里說過的有關好萊塢電影的8-12個段落問題。我相信,關於三幕劇結構,大家已經有了一個基本清晰的認識。在好萊塢,編劇的劇本有嚴格的字型大小和字體規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標準規範的英文劇本,一頁紙剛好等於拍攝一分鐘的電影。因為電影不同於電視劇,電視劇我們常常說一集有25-40場戲,但電影時間是用秒來計算的。一個120分鐘以內的電影,要保證每一個鏡頭和每一句台詞對觀眾都是有效的,實在是一件很嚴格的事情。

好萊塢電影的劇本一般在110頁到120頁之間,也就是說,有人把三幕劇結構的電影分成:第一幕30分鐘,第二幕60分鐘,第三幕30分鐘。當然,每一部電影的故事不同,這個時間點不可能嚴格保持,但大體上不能錯的太多。這是他們衡量劇本是否專業的一個標準。

現在我重點說說三幕劇中有關8-12個段落的問題。

我相信很多編劇,在自己寫戲的時候,都會劃分段落,每一個具體的段落講什麼,編劇心裡很清楚。有一部分編劇還要給每一個段落加上標題,提醒自己不能走偏。這是一種好的寫作習慣。 好萊塢電影也是這樣,有一些編劇和導演也會給每一個段落寫上標題,比如,傑克救了露絲,就可能成為一個段落的標題。 但是,我說的段落有可能與編劇工作的段落有所不同。我說的重點在於劇本在劇情的進展過程中的一些必要橋段。 簡要的來說,大概有一下這些內容: 第一段:我們一般叫正常世界。 所謂的正常世界,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經歷的正常生活內容和正常生活環境。在《功夫熊貓》里,一開場的阿寶在父親的麵館當夥計,就是正常世界。而且,一直到阿寶被陰差陽錯地選為神龍大俠之前,都可以叫做正常世界段落。 為什麼要這個段落呢?原因很簡單,一般的電影主角最後都成了所謂的英雄。而英雄對於觀眾的生活來說,畢竟是顯的遙遠了一些,我們對於英雄的感情更多是崇拜,而不是認同。崇拜和認同這兩個詞,是有區別的。如果一部電影的開頭,有正常世界這個段落,就更加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觀眾會有一種親切感,心裡會想:哦,原來他很跟我一樣啊。這樣,觀眾更容易對主人公發生移情。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代入感更強。你想想,認同加上崇拜,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感情的投入是不是會更加自然而強烈一些?

第二段:慾望的召喚。這一段簡單說,就是一個生活在正常世界的普通人,由於某一件事情的發生----其實這件事情就是我們常說的前提性事件,他的正常生活被打亂了,在內心的召喚下,主人公必須要面臨一種不同於正常世界的冒險或者挑戰。在《功夫熊貓》里,我們看到,由於阿寶一直有做武林大俠的夢想,所以他才去了比武大會看熱鬧。結果,無意中被選中了,阿寶的正常生活被打亂。 第三段:選擇的風險。我們任何一個人,當正常生活被打亂後,突然進入一個你還沒有準備好的未知世界,誰都會惶惶不安的。這時候,你的主人公需要作出選擇,而且這個選擇一定是要冒巨大風險的選擇。這時候,一般人都會猶豫,退縮,因為他還不能評估未知的風險。常常是,主人公選擇逃避,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知道,人性從本質上都是保守的,誰也不願意去冒那些不知道有沒有回報的風險。在《功夫熊貓》里,我們看到,熊貓阿寶在遭到師傅的排斥和中原五傑的嘲弄後,他退縮了,他決定回家跟父親去賣麵條。

第四段:導師的鼓勵。

就在主人公面對未知世界打了退堂鼓後,有一個導師出現了,這個人可能是主人公的朋友,長輩,或者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者。他會給主人公一些有益的建議和鼓勵,促成主人公去冒險。在《功夫熊貓》里,這個人,剛好就是烏龜大師。 第五段:第一道門。這不是一般的門,這是故事之門,這個門你一旦踏入,基本上都是有去無回,不是死亡就是重生。

謝謝包子鼓勵,這是對新手的老生常談 這就是劇本故事裡主人公的真正啟程。新世界的新生活開始了,九九八十一難也由此發生。這個段落一般都是在第二幕的開頭髮生。在《功夫熊貓》里,阿寶得到烏龜大師的善意忠告後,有被動變主動,起個大早,開始練武功。我們知道,阿寶在電影里出現的第一個鏡頭,就是起不了床,他父親叫了半天,他也爬不起來。但他現在變了。

第六段:嚴峻的考驗。這個橋段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新的世界中,主人公必須由一個菜鳥向一個成熟英雄發展。其中的障礙和艱難可想而知。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艱難考驗以及磨礪中,主人公開始融入新的環境,並且有了同路人或者是志向相同的夥伴。但與此同時,主人公也觸及到了敵對的力量,也就是反面力量或者反面角色。在《功夫熊貓》里,我們看到阿寶已經擺脫了被敵對的狀態,他用他祖傳的手藝,給中原五傑做麵條吃,中原五傑已經差不多開始接受他了,但太郎這時候已經在前來和平谷的路上。 第七段:最深的黑暗。這一段落的內容主要是,主人公已經快要接近他能力的最高極限,而且他感覺到了自己的能力不敵和智慧的局限性,而客觀現實卻把他拉到了最深的谷底。他首先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因為他已經接近了最大敵對力量的挑戰。這一段落,無疑是整個電影情緒最低落的時候。在《功夫熊貓》里,我們看到,阿寶實際上逃跑了,但是,他的逃跑不僅僅是因為懼怕太郎,還有他對師傅不滿以及隔閡。

第八段:真正的磨難。這一段落是對主人公最大考驗,不成功便成仁。這也是一部電影中最讓人揪心的部分,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一個橋段。主人公在這裡不是受傷就是貌似死去,不然,他既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獲得新生。在《功夫熊貓》里,貌似可以為師傅決定把《神龍寶典》交給阿寶,可是,阿寶展開後確實一張廢紙,而阿寶的功夫這時候卻絕無把握戰勝太郎。 第九段:尚方寶劍。這一段的內容說的是,主人公得到了他要完成他慾望目標的一個法寶。這個法寶可以是一個中國式上級的一個命令,可以是武俠電影里的一個絕密神器,或者一個秘傳武功,也可以主人公智力爆發,發現了得勝的絕招。總之,這個東西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有時候,甚至可能是一個女人的愛情鼓勵或者承諾,但無論如何,有了這個,主人公就會如虎添翼,勝券在握。在《功夫熊貓》里,表現為逃亡路上,阿寶終於從父親的談話里覺悟出,這世上跟本就沒什麼秘訣,武林無招勝有招。 第十段:高潮對決。這一橋段通常都是一部電影的高潮部分,槍戰中片中的火拚,戰爭片中的最後大決戰,諜戰片中的最後追逐,傳記片中的英雄得勝,等等。我想,這個橋段不用多做解釋,大家憑經驗都能理解。在《功夫熊貓》里,當然也是阿寶救下師傅,和太郎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第十一段:英雄重生。這一橋段可能不是必須的,有的電影有,有的電影里沒有,但是,這一橋段要表達的內容也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主人公在經歷了以上的這一切人生洗禮之後,他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他了,他被他所經歷的這一個奇特經歷所改變,變成了一個全新的自己。其實,不管有沒有這個橋段,每一部電影,所要表現內容,都是這個橋段要表達的內容。在經歷了炮火和風雨之後,主人公學到了什麼?他還是原來的他嗎?顯然不是了。就像一個青年經歷了殘酷的青春之後變得成熟,就像一個女人經歷了離婚的折磨後變得懂得珍惜。就像肥胖而懶惰的熊貓阿寶,真的變成了神龍大俠一樣。

第十二段:回歸秩序。寫回歸秩序這幾個字的時候,其實我也不知道它的準確意思。但無論如何,在大多數電影里,都有回歸正常世界這一橋段。比如警匪片里,英雄滅掉了恐怖分子,使得被恐怖分子打亂的生活恢復到原來的平靜,也就是讓世界復原了。比如家庭倫理劇里,經過夫妻大戰,夫妻倆重歸於好。再比如《功夫熊貓》里,逃難的和平谷村民們簇擁著神龍大俠阿寶,重回和平谷生活,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總結:通過對《功夫熊貓》和三幕劇結構,以及十二個劇情橋段的解讀,和公式套用,我們最後來看看《功夫熊貓》簡要敘事模式。事實上,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很多好萊塢電影都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套用著這個模式。

讓我們來看看,熊貓阿寶由一個肥胖懶惰的吃貨到真正的神龍大俠的三段式故事演變模式:

1、開始的失落狀態:夢想做功夫大師卻不得不賣麵條。 2、完成自我實現的過程:克服自身的弱點和內心的恐懼,努力練功,衝破環境的阻礙。 3、最終的自我實現:感悟到武林的最高境界,拯救村莊,實現自我。

五、備註及其他

以上,我以《功夫熊貓》為例,對好萊塢經典電影的敘事模式進行了一次可能是不太準確的解讀。有些內容源自我在美國讀書時的課堂記憶。

但我要說的是,寫作沒有公式。儘管電影劇本的敘事的確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我們絕不可以按照公式寫作。當然,也許你可以按照這個公式寫出一個出色的商業電影,但並不能說明這個公式對所有故事管用。

我的初衷只是,讓新手編劇們看清楚所謂經典敘事的方法和脈絡,不要被羽毛所迷惑。還是那句話,創新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前人們做過什麼,和他們是怎麼做的。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我本人也在學習之中。這次解讀,只針對新手編劇學習之用,大神們可以當做我在說些無用的閑話。


推薦閱讀:

《功夫熊貓》中的經典台詞

TAG:經典 | 策略 | 功夫 | 熊貓 | 敘事 | 解讀 | 好萊塢 | 《功夫熊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