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孩子人生成功的關鍵

情商——孩子人生成功的關鍵

默認分類 2009-02-06 23:32 閱讀46評論0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目前大家耳熟能詳的世界乒乓球冠軍鄧亞萍,童年曾因個頭矮、手臂短的生理缺陷,三次被淘汰出省級和國家級乒乓球隊。又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樣一個先天條件處於劣勢的運動員最終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呢?還有那曾在學校沉默寡言,毫不出眾的美國兒童比爾·蓋茨,在他15歲退學後,更是一鳴驚人,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界電腦王國的主宰,個人財富排名第一的富翁。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童年不被別人看好的人走上生命的成功之路呢?綜觀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我們不難發現,在他們的童年時代,似乎都並非是智商過人之輩,而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最多的,則是自我勤奮與實現目標的頑強意志力。這便是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之一——情商問題。那麼什麼是情商呢?如何來培養孩子的情商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將在這裡找到答案。

第一節情商新解

一、何謂情商

我們大家都知道智商,目前大多數孩子家長也都非常重視發展孩子的智力,認為智力因素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其實這是一種不全面的育人觀念。智商是指一個人的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邏輯能力等的總和,是一般認識能力。

情商是EmotionalQuotient的英文縮寫。它的漢語意思是情緒智慧或情緒智商,簡稱為情商(EQ)。國外最新研究表明,最精確、最驚人的成就評量標準是EQ,而不是IQ。

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利用情商的理論和實踐,推出了他的新著《情商智商》一書,首次提出了「情商概念」一下子使「EQ」一詞風行世界,掀起了一場「劃時代的心智革命」。它對人類有關自身能力的研究和開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情商定義

情商即情緒智力,全稱是「情緒智力商數」它是衡量一個人情緒智力水平高低的一項指標。情緒智力是相對於智力而言的,如果說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簡寫成IQ)分數更多地被用來預測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學業成就,那麼情商分數是指一個人的感受、理解、控制、運用和表達自已以及他人情感能力的總和。智商代表了人的一般智力水平,智商的高低反映著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則代表了人的情感智力水平,情商的高低反映著情感品質的差異。情商對於人的成功起著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

根據哈佛大學的彼得·薩洛瓦里曼和新罕布希爾大學的約翰·梅耶兩位心理學家的觀點,用來描述對成功至關重要的情感特徵是:①同情和關心他人;②表達和理解感情;③控制情緒;④獨立性;⑤適應性;⑥受人喜歡;⑦解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⑧堅持不懈;⑨友愛;⑩善良;⑾尊重他人。也有學者用六句話來闡述情商的定義: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別人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別人的情緒;自我激勵;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未來是否成功20%取決於孩子的智商的高低,80%取決於他的情商的高低。常常有這樣現象,高智商的孩子高考時發揮不好,腦子裡昏昏沉沉,會的也不會了;而有些平時大大咧咧,學習成績平平的孩子在考試時倒發揮得好,這是為什麼呢?這是情商在起作用。又例如,小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要求發言和回答問題,他們都認為自己行,我能行。這種孩子表現出來的自信、主動性、樂觀就是情商的一部分-。

人可以分成四類:A類是情商高智商高的人,這類人的命運是飛黃騰達,代表人物:胡錦濤、畢爾蓋茨;B類人是情商高智商低,這類人的命運是總有貴人相助,如劉邦、劉備;C類人是情商低智商高,這類人的命運是抑鬱不得志,懷才不遇;D類人是情商低智商也低,就是傻子,但傻子沒有嚴厲,看起來還挺幸福呢!

舉一個例子:博士生和他的研究所所長的故事;在我們身邊也大量存在一些現象能感覺到情商的重要。

二、情商對培養孩子的作用

談到情商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它的功能,即:情商具有評價與表達功能。就是對自已的情緒能及時識別,並準確地表達出來,使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和諧相處;情商具有調節功能,能使人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情緒或改變他人的情緒,並維持積極的心態;情商還具有通過激發動機來解決複雜問題的智力活動的作用。正是由於它有上述功能,情商才會在人的智力活動,乃至人的全部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情商能有力地補充一個人智商的不足

卡爾·威特是l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l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l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與那些過早失去後勁的神童們不同,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裡授課,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逝世為止。

卡爾·威特能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後被認為是個有些痴呆的嬰兒。但他的父親相信通過適合的教育能夠使孩子成才,當然卡爾·威特本人一定是有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勤奮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也就是情商在起作用。這個例子說明在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中,其智商高低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情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要想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父母本身也應具有高情商。比如,有的時候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打罵,就是情商低的表現,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還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很多家長專找孩子的問題進行批評,這就是不能控制別人的情緒,所以孩子逐漸就背叛了父母。

(二)情商可以促進智商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領域

情商和智商雖然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有關,但是,它們與遺傳、環境因素的關係是有所區別的。智商與遺傳因素的關係遠大於社會環境因素。情商主要是靠後天培養的。但是在一個人情商培養的過程中,智商也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這是不容置疑的。

雙耳全聾的周婷婷的成功事迹可謂人盡皆知,她創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人間奇蹟。當初百分之百應該上聾啞學校的周婷婷,不僅沒上聾啞學校,進了普通小學,還連跳兩級。她8歲時能倒背如流圓周率小數點後l000位的數字,三年時間學完了小學的全部課程,繪畫、書法、寫作門門課獲獎,小學畢業時她以全校排名第二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學。她十歲時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20歲至今在美國最著名的聾人大學——蓋勞德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2002年榮膺首屆海內外中國婦女十大人物,並排名第六。

周婷婷是一個身殘志堅的成功者,她在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她的身上透射著高情商的品質。由此說明,一個具有積極進取、良好品德、頑強意志、勇於克服困難、情緒穩定、樂觀向上、積極探索等情緒智力特徵的人,可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三)情商能有效地提高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情商實際上是一種生存技巧,自知、自控、熱情、堅持、社交技巧等品質,構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活智慧,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社會適應性。

大家都熟悉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在尋找適合做燈絲材料的試驗過程中,做了1200次的試驗,全都失敗了。他總是找不到一種能耐高溫又經久耐用的好材料。這時,有人關心他,也有人嘲諷他。但他說「我並沒有失敗,我已經發現有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愛迪生的精彩回答中透露出一種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樂觀進取的精神,他從失敗中看到發現,從挫折中受到鼓舞,並面對現實,從正面思考問題悅納自己、相信自己,這就是一個搞情商的人所具備的品質。有研究表明,高情商的人通常對生活較滿意,並能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

三、情商的測試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彼得·塞拉維提出:現代社會,凡期盼在人牛道路上獲得成功者,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高情商。你想了解自己的情商嗎?根據國內外有關情商的研,這裡設計了一組測試指標,你不妨試試,測試一下自己或孩子的情商如何?

對下列問題請回答:「是」或「否」。

1.對自己的性格類型有比較清晰的了解。

2.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情緒波動。

3.懂得從他人的言談與表情中發現自己的情緒變化

4.有捫心自問的反思習慣。

5.遇事三思而後行,不贊同「跟著感覺走」。

6.遇到不順心的事能夠抑制自己的煩惱。

7.遇到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能夠冷靜應付。

8.受到挫折或委屈時,能夠保持能屈能伸的樂觀心態。

9.出現感情衝動或發怒時,能夠較快地「自我熄火」。

10.聽到批評意見或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意見時,沒有耿耿於懷的心理。

11.在人生道路上的拼搏中,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12.決定了要做的事不輕言放棄。

13.工作或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能夠自我鼓勵,克服困難

14.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

15.做事出了差錯,自己能總結經驗教訓,不怨天尤人。

16.對同學、同事們的脾氣或性格有一定的了解、,

17.能經常留意自己周圍人們的情緒變化。

18.與人交往,知道要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19.能夠說出親人和朋友各自的一些優點和長處。

20.不認為參加社交活動是浪費時間。

21.沒有不願同他人合作的心態。

22.見到他人的進步或成就沒有不高興的心情

23.與人共事懂得不能「爭功於己,諉過於人」。

24.朋友相處能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25.知道失信和欺騙是友誼的大敵。

如果在第l~4題中答「是」達到3個以上,則表明對自身情緒有較高的認知。如果在第5~10題中答「是」達到4個以上,則表明對自身情緒有較高的控制力。如果在第11~15題中答「是」達到4個以上,則表明善於自我激勵。如果在第16~18題中答「是」達到3個則表明能夠了解他人的情緒。如果在第19~25題中答「是」達到5個以上,則表明善於人際關係管理。

總體衡量,25道題中答「是」達到20個以上者屬高情商。答「是」在14~l9個之間者情商屬中等。答「是」在l3個以下者情商則偏低。倘若發現你或家人的情商偏低,也毋須恐懼,找出欠缺點,有針對性地加強自我修養和鍛煉,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節情商培養

現在世界發達國家都非常注意情商的培養。美國的教育道德標準定出四條:提倡誠實、責任感、尊重他人、勤奮。他們認為光有品性,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沒有品性,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的潛在威脅。如果才華橫溢,但不誠實;有豐富的知識,但不關心他人;具有豐富的創造性思維,但沒有責任心,那麼美國也不會強大,這是美圍的教育思想。實踐也證明了高情商的人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有關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遺傳的影響較少,更多是靠後天培養。這就為做父母的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無論你的孩子天賦如何,只要我們的教育得法.只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可能通過對孩子情商的培養來彌補孩子個性中的不足,讓孩子更接近成功或獲得成功,成為一個心理品質優良的人。既然情商可以通過後天進行培養,那麼我們家長應在哪些方面來對孩子進行訓練呢?

一、誠實守信——做人的根本

2005年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國家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誠信教育。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優秀文化,「誠實守信」歷來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誠實守信」是當今社會最基本的社會準則。人們為人處世,做事立業,最講一個「誠」字,最重一個「信」字。離開了誠信,人就會言而無信;言而無信的人,是無法得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的。

「誠實守信」也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是做人的最起碼要求。孔子早就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那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要培養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家長就必須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誠實守信的品質要從小養成。但有時候我們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說謊。小學時期的孩子出現說謊的情況很多,原因也很多,要注意區別對待。

(一)孩子說謊的緣由

(1)父母對兒童的某些不適當的行為橫加責罵或濫施懲罰,兒童就會本能地通過撒謊來進行自我保護,藉以逃避懲罰。比如說.把家裡的東西弄壞了,怕受到父母的懲罰,就會說不是自己做的。

(2)兒童愛說謊也與期望獲得重視有關,想要受到老師、同學、父母的表揚或重視。比如說小學生把自已的錢交給老師,卻說是自己撿到的,以獲得老師的表揚。

(3)兒童說謊也與兒童不願參加勞動或貪玩有關。比如說,全班學生下午勞動,孩子不願意勞動,就跟父母說頭痛,讓父母給請假來逃避勞動。想出去玩,又怕父母不讓出去玩,便找各種理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等。

(二)誠實守信的內容

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嚴格要求自已,言行一致,不說謊話,知錯就改,不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借東西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作業和考試力求真實,不抄襲、不作弊。

(三)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措施

1.父母應做誠實守信的人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應在說話、辦事時做到言行一致,誠實、不說謊,不欺騙孩子,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孩子誠信品質形成的最重要的影響源。父母與孩子的交往是孩子獲得概念的基礎,而對誠信的理解,並不是父母以不要說謊,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來恐嚇孩子,而是父母以自己的言行實際告訴孩子什麼是誠信,讓孩子明白誠信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而父母的誠信,首先表現在父母與孩子之問的交往上,父母隨意地允諾孩子,卻又不能兌現,使孩子認識到父母老是說話不算數。長此以往,必然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喪失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最壞的是孩子從父母那裡學到了欺騙,而不是誠信。當然,父母在與其他人之間的交往是否誠信,也都會直接地影響孩子對誠信的認識,影響孩子誠信品質的形成。

有一位家長,自已參加職稱考試,回到家和家裡人大談特談自己考試時是如何如何抄襲的。過了不久,他就被孩子的老師請到了學校,原因是孩子在考試時作弊。當問及孩子時,孩子說你考試能抄,我考試時為什麼不能抄呢?家長無言以對。由此可見,父母的示範作用有多大。

另外.父母還要加強自我修養,通過自身的修養潛移默化地來培養誠實的孩子。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這話雖講得有點絕對,但卻說明了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上小學三年級的小明媽媽經常以生病為名不上班,偷偷干私活,單位領導來看望就裝病。後來小明也常常不到學校上課,在外面東遊西逛,到放學時間後再回家。回到家說自己在學校上課,但在學校卻和老師講自己生病了。結果成績一天不如一天,期中考試全不及格。對這樣的說謊,家長就應該自我反思。要讓孩子確信父母教育的正確性,父母必須給孩子做出表率。

2.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

經常抽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玩,來溝通感情;經常和孩子聊聊學校和孩子關心的話題;孩子在說活時,父母應注意認真、仔細地聽孩子講活;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討論或談論問題時,要和藹、親切,讓孩子能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這樣就體現了對孩子尊重,也便於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情況,即使孩子有了錯誤、做錯了事情,也願意和家長溝通。

3.鼓勵孩子與他人誠信相處

把與人誠心相處視為重要的做人和做事原則。誠信是友誼和關心的基礎,也是獲取信任的法寶,失去信任,要想再被信任是比較困難的。誠信品質,不僅僅是言語中的承諾,更主要是對承諾的實踐。誠信不僅是對自已負責,也是對事情和他人負責,結果是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以給孩子講一些誠實守信的放事讓孩子來聽,教育孩子明白誠實的重要。

比如說,給孩子講《宋濂借書》的故事。內容大意是: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4.父母應充分相信自己孩子

當孩子講一件事時,即使有疑問,也要在當時表現信任。如果認為事情不像孩子所說的那樣,可以事後進行調查了解,與學校老師或他的朋友聯繫,看看真實的情況怎樣。

當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條件不允許要跟孩子商量,說明道理。

5.及時矯正孩子說謊的毛病

如果孩子有不誠實、說謊的行為時,家長應怎樣做呢?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要發火,因為發火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心情平靜時與孩子談話,了解孩子不誠實的原因是什麼。當然在談話時,父母要讓孩子感到您是真正關心他,態度要和藹,但讓孩子感覺到你真的很生氣;其次,抓首次教育。當孩子第一次說謊時,父母應當注意讓孩子覺得說謊是不對的,好孩子是不說謊的,要明確地提出下次不許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最後,要和孩子探討如何改掉說謊的毛病。如果孩子想不去勞動而說謊,可以告訴孩子勞動的重要性,學生應熱愛勞動,參加集體活動等,也可為孩子說謊的行為進行一點懲罰,讓他做一點家務來警戒他。

總之,要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質,這是做人之本,同時也是做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二、學會自理——孩子獨立生存的保證

現今社會,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孩子當作小太陽、小皇帝,奉若神明。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家長如此對待孩子,是不是孩子就能夠很好地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家長的抱怨聲也此起彼伏。

我兒子讀小學五年級,可至今還得我送他上學。這且不說,就連手絹、紅領巾也要我來洗,書皮兒得我幫他包,被子得我幫他疊……

其實孩子今天的結果是家長一手造成的,自已釀的苦酒如今只能自己來喝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21世紀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重視對他們自理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一)讓孩子學會自理的重要性

1.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來看

小學的孩子已經具備初步做事的能力。一些簡單的家務事和一些生活行為都能夠自已來做,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來做,鍛煉一下孩子,不要怕孩子做不好,費時間。

「我性子比較急,看見女兒慢吞吞地穿衣、穿鞋,常常迫不及待地說『算了,算了,媽媽給你穿好算了。』現在女兒上小學已有一段時間了,衣服,褲子還是我給她穿。」當會計的張女士有時嫌麻煩,怕孩子事情辦不好,自己也就幫她做了。

2.從人成才的經歷來看

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在他們拼搏奮鬥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他們從小獨立性、自立能力就很強。在做事情、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時鍛煉了意志,為他們後來走向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礎。

有位家長培養孩子就十分成功,他女兒是老大,從小經常要照顧弟妹,安排家務,所以生活能力極強,到了小學是小班長,幫助教師組織班上活動,到中學、大學是班幹部,工作後被選入聯合國做譯員。家長說:「從小凡是她力所能及的事都讓她自己去做,因此她很善於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有頭腦、邏輯性強。如整理書包、安排預習、複習及課間十分鐘活動,她都能井井有條,而且摸索出一套規律。」

從這則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生活能力強,善於安排、策劃、處理問題,這種能力可以遷移到她的學習和今後的工作中,使其終生受益。

3.從中外教育家的實踐與論述中看

比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所辦的學校中非常重視學生動手實踐,他認為兒童的才智反映在手指尖上。

我國教育學陳鶴琴、陶行知也十分強調教育孩子手腦並用,做自立自強的小主人,強調要讓孩子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如果不讓孩子使用自己的手和腦,等於不讓兒童的身心得到發展。

4.21世紀人才競爭的需要。

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除了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外,還必須具備以下能力:很強的生存意識和能力、競爭意識和能力、科技意識和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未來社會是能力型社會,需要開拓創新型的人才,要開拓創新,需要同時具備動腦動手的能力。家長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面向未來,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世界上一些國家十分重視對孩子自強的培養。德國規定:6~10歲的兒童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14歲兒童要參加修理草坪一類的勞動。日本一些學校把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輪流送到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讓他們自已搭帳篷,自己做飯,自己晾海鹽,他們生活了九天,讓孩子在這裡嘗盡艱苦生活,讓他們克服困難,鍛煉得堅強、成熟起來。這些國家的孩子,生活很優越,但他們還是重視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一)培養孩子學會自理

家長不僅要轉變觀念,還要了解、掌握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應在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1.家長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愛是要講科學的,不講科學地愛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裡泡大,並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另外,家長之間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有不同意見,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切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得面紅耳赤。

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這樣的父母多表現為:過分的愛子之心使孩子沒有鍛煉自已、自我獨立的機會。家長為了孩子不受累,不讓孩子學幹家務活,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幹的事情也不讓干;另外,一些家長忽視了孩子在逐漸長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生怕孩子上學途中讓車撞著,長期為孩子當「隨行保鏢」;怕孩子上課不會削鉛筆,總要先給孩子把鉛筆削好。有些家長過分護孩子的短處。一位家長說:「兒子每天到家還有很多作業要做,自己怎麼忍心叫他再去掃地、疊被子。」殊不知,孩子遲早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從小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是為人父母者應盡的職責,也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護。有的家長,孩子都挺大了,上課時還替孩子抄筆記,成了孩子離不開的拐棍,養不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提高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

當前,我國兒童、少年特別是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很差,北京市某小學低年級一班32人調查發現,其中20人不會穿衣服,10人由父母幫助洗臉、洗腳。一年級的學生應培養孩子基本能力,如扣紐扣、系鞋帶、收拾學慣用具,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不要害怕孩子做不好,如果不讓他們自己去做,他們就永遠做不好,可以在旁邊進行指點,時間久了,養成了習慣,就熟能生巧,不再依靠父母。以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了,並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拒絕教他們生活的技能。

1993年中日兩國曾舉辦過一次少兒夏令營,中方的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與日本的孩子相差很大,很多都不能自理,並且垃圾亂丟,而日本孩子能夠自己搭帳篷、做飯,清理垃圾,不亂扔亂放。甚至有一個孩子天天瞅著雞蛋發獃,老師問她「你不愛吃雞蛋嗎?」她說:「愛吃,但我家的雞蛋沒有皮呀,這有皮的雞蛋怎麼吃啊?」

著名教育家楊文在培養自己的孩子時,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就都交給孩子做,不怕做不好,多給鍛煉的機會,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孩子都能養成自律自立的能力,所以,楊文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劍橋大學的博士生。

3.讓孩子做家務勞動

據北京市教科所對北京11所小學作了調查,在2294名學生中僅有27.7%的學生參加每周平均2.1小時的家務勞動,大多數小學生不參加家務勞動。以我國同一些發達國家兒童少年參加家務勞動相比,我國的差距很大。美國每日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日本0.4小時,而我國只有0.2小時,讓孩子做家務不僅能增強孩子的參與意識,鍛煉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也會讓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自己幹家務的快樂。讓孩子做家務,父母應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以小學生來說,可以讓他們洗手絹、紅領巾、襪子等一些比較好洗的衣服,幫忙擇菜、刷碗、收拾桌子、澆花、倒垃圾、整理自己的房間、掃地、買一些日用品等。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家長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說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做到什麼標準等。如讓孩子擇菜,擇菜要做的內容就是所說的「做什麼」;「現在去擇菜「就是什麼時候做是時間;「把菜擇好」就是做到什麼標準,什麼樣算是擇好呢?父母應做示範讓孩子明白。另外在做家務這件事上,要讓孩子經常做,養成做家務的習慣。最好有家庭責任分工,讓家庭中的成員都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家務。在孩子把家務事做完後,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只要孩子認真去做了,就應該提出表揚和鼓勵,這樣會使孩子喜愛做家務並增強信心。如果不願幹家務,或者孩子說:「媽媽我出去玩回來再做可以嗎?」作為父母應採取必要的約束,可以說:「在你做完家務以後,再出去玩」。讓孩子養成做完應該做的事後,才可以去玩,去做其他的事,從而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做家務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管理事件和時間的能力,如洗一件衣服和洗十件衣服就會鍛煉孩子統籌的能力;如果同時安排幾件家務活,就會培養其分清優先順序,管理時間的能力。

4.讓孩子自己上學和放學回家

由於現在交通比較亂,車輛很多,很多父母都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上學和回家。在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可以接送孩子,接送一段時間之後,父母應有意識地鍛煉一下孩子自立的能力。因為孩子不能永遠都在大人的保護之下生活,他終究要展翅高飛。父母可以教給孩子怎樣走路,怎樣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在路上邊走邊玩,像玩球、互相追逐都是不安全的,在開始讓孩子自己上學、放學的時候,可以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在後面跟著,暗地裡進行觀察,看看孩子是否真能安全地上學和放學回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父母就應放心地讓孩子自已去上學和回家,但須時時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有時也要突擊檢查一下。

總之,讓孩子學會自理能使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自己管理自己,很好地處理和解決各種事情,將來能獨立生活。如果孩子習慣於在別人的保護」下生活,將會永遠失去飛翔的能力,無法高飛。

三、培養自信——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什麼是自信心

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指由積極的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我肯定並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傾向。簡單地說,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概言之,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已有力量與能力去實現所追求的那個正確目標。

自信心對一個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是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處世上,都起著基本性的作用。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孩子具有信心,而且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要不斷樹立自信心,為以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們要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一個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高度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責任心,自信心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如此重要,那麼如何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呢?

(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1.學會欣賞孩子

傳說古希臘塞普勒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革馬利翁,他酷愛藝術,通過自已的努力,終於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對於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愛不釋手,整天含情脈脈的注視著她。天長日久,女神終於神奇般地復活了,並樂意做他的妻子。這個故事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做的心理實驗——「皮革馬利翁效應」表明,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和暗含的期待可以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動力,它不僅能誘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激情,而目.影響著學生的智力、情感和個性的成長。有人說:教育的事業是愛的事業,那麼對於家庭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欣賞和愛,對孩子發展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

2.鼓勵孩子上課積極發言

通過上課舉手發言來讓孩子有成功感。

家長還可以在課下對孩子第二天要學的內容進行預習,讓孩子養成上課時注意聽講、認真思考的習慣。這樣,孩子在上課時回答老師的提問時正確率會很高。這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鍛煉孩子的膽量,促進孩子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從而推動孩子學習的進步。一位心理學家說,後進孩子並不是因厭學成績才不好,而是因為成績不好才厭學。可見,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對學習的重要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書讀好。孩子學習好,自己會有自豪感,會增強自信心。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方法很多,但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有句名言說得好: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3.要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

首先,要利用孩子的優勢來促進自信心的提高。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叫加德納,他認為人至少有八種智力。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的優勢智力潛能,有的孩子言語智力(也稱語者智能)比較好,表現為會說、愛說、樂於看書、講故事;有些孩子數理邏輯智力比較好,這種孩子不一定很會說,但對數字很敏感,愛問「為什麼沒?」尋求因果關係,喜探究;有的孩子身體運動智力較好,老師教的舞蹈和體操動作學得很快;有的孩子可能空間智力比較好,方位知覺敏感;等等。總之,要發揮孩子的特長或優勢,讓孩子參加相關的比賽,通過比賽獲得成功來引導他樹立自信心,這樣孩子會對學習其他功課也產生興趣,並充滿信心地學好其他學科。用孩子的優勢來克服劣勢,促進他們的不斷進步和提高。

其次,讓學生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來培養自信。孩子在實踐活動中,能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活動中,孩子會認真思考,積極動腦並調動自身的潛能,有的時候事情做得非常好,超過了自己的估計,孩子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肯定自我,從而提高了自信心。自信心的提高,會推動孩子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使他們對做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能夠聚精會神,專註於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4.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進行橫向比較

這是家長應該要特別注意的一點。經常聽到有的家長說:「你看人家××,哪都比你強。」這樣做,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尤其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要注意。

有這樣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位媽媽帶她的兒子去動物園看大象,大象周圍有許多矮矮的木樁,兒子的腦袋裡就產生了疑問:「媽媽,這麼大的象,一定很有力氣,可是它為什麼不掙斷這細細的鏈子逃出去呢?」媽媽告訴他說:「這頭象剛來到這裡的時候還很小很小,當時就用這小木樁、矮棚圈著它,它當時很想掙斷鏈子跑出去,可是由於力氣小,每次都失敗了,與時就失去了掙脫鏈子的信心。儘管他一天天長大,但不知道現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掙以下,就能逃出來,它不敢這樣想,老死在這裡了。」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因為害怕失敗而喪失了信心。因此,家長在看自己孩子的時候,要多發現讚美他的優點,少挖苦諷刺他的缺點。

爬蚤的實驗:有一個科學家,將一個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中,跳蚤一下子跳了出來,這時科學家再把跳蚤抓進玻璃杯,並蓋上玻璃蓋,跳蚤一蹦,撞暈了,醒來之後還繼續跳,又撞暈了,這回再跳就不跳那麼高了,拿掉玻璃蓋,跳蚤也不會跳出來了,如果不斷將蓋板降低高度,那麼跳蚤最後就會變成爬蚤了。很多所謂的「差生」就像跳蚤一樣,受到多次的打擊後,失去的信心,最後就變得越來越沒有能力了。

5.心裡暗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首先,對成功進行回憶和想像。當孩子失去信心時,要鼓勵和引導孩子回憶以前成功的事。如考試考得好的事、比賽得獎的事等,和孩子一起回憶、想像,幫助孩子恢復自信。

其次,要用積極方式暗示孩子:「你一定能行」。父母本身也要提高自信心,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

怎樣才能做到「我能行」呢?北京崇文區光明小學的同學們總結出了八句活,很值得借鑒:「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別人說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這點行,我在哪點行;今天若不行,爭取明天行;不但自己行,幫助別人行;能正視不行,也是我能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爭取全面行,創造才真行。」當「我能行」成為一種信念,隨著時間悄然沉澱在孩子心底的時候,他們就會真正地成長起來。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找機會把他誇成什麼樣的人,堅持去做,肯定會心想事成的。

  四、善交朋友,擇良而友

  (一)交朋友的重要性

交往的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需要和其他的人交流和往來的社會。有一句歌中唱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可見朋友的重要性。一位哲人說,人生的美好是人性的美好,人生的豐富是人際關係的豐富。愉快、煩惱、悲傷、愛與恨;都同樣與他人的交往和關係息息相關。兒童心理專家認為交友技巧的學習是在兒童期,過了這個時期就很難再學了。交友還可以促進朋友之間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可以互相競爭、互相激勵,你追我趕,使生活快樂。

激勵大師陳安之說過:一個人的成就是他最近的五個朋友的平均值。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想成為優等生就要和優等生交朋友。

王壯壯現在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了,壯壯沒上學之前總愛和父母在一起玩,不願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自從上學以後,壯壯經常和同學在一起玩,放學一道回家,有的時候還帶同學到家裡玩或者一起寫作業。壯壯爸爸感到很奇懌,為什麼僅一年多時間,壯壯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其實壯壯的變化是孩子長大的一種表現,孩子需要交往,需要友朋友,也足兒童獨立性發展的結果,也說明壯壯的心理發展很正常。可見孩子交友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二)對孩子交朋友的指導

1.兒童擇友的特點

低年級兒童,即剛入學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交朋友還談不上根據什麼標準選擇朋友,常常由於用同一張書桌,同做一種遊戲,或是同住一起的鄰居等偶然因素而成為朋友,同學之間多半是一種「玩耍關係」。他們關心自己,但是對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還不大關心,大多數對此還缺乏清楚的意識和要求。漸漸地少先隊的活動促進了他們集體意識的發展,他們逐漸認真地按照原則對待同學間的相互關係。中年級即三、四年級的兒童,開始出現少數比較穩定的、自發的友伴群,但規模不大,人數不多,即兩三個朋友。多數人的友誼仍處在不穩定狀態。高年級的兒童,一般知道了團結友愛,在同學有困難的時候,能夠給予幫助,認識到交朋友可以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但也有不少兒童是單憑興趣、愛好而交朋友的。

2.告訴孩子選擇什麼人做朋友

朋友應具有以下特點:具有較好的合作性,能謙讓,懂得體諒人;能夠就思想觀點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或爭論;思想比較成熟,可以給自己幫助;熱情坦率,願與別人談心裡話;性格活潑,愛好活動;考慮問題經常以集體利益為重;對自己應完成的事情有責任感,能很好地完成;能正確認識自己;思維活躍,有創新精神。不同類型的孩子在一起交往相處,會令他們成長得更加全面,成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與社會有著廣泛接觸的人,而不是一個孤獨、怪僻的人。

3.要鼓勵孩子交朋友,並為孩子交友創造機會

對於年齡小或性格內向、孤僻的孩子,父母更應積極為他們交友創造機會。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到遊樂場所、孩子多的地方去,讓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這樣也許孩子找到朋友。另外可以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同學到家裡來,增進孩子和其他孩子的交往,幫助孩子找到朋友。還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學校中的活動,參加合唱團、運動隊、課外活動小組等,由於孩子在活動中和其他孩子交往,從中會學到知識,增長才幹,獲得快樂,贏得好朋友。

 還要教育孩子努力使自已成為別人的好朋友。家長應教育孩子要互相謙讓,言而有信,說話算數,與人為善,平等相待,虛心學習對方的優點,朋友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講究文明禮貌,不在背後議論別人,不在眾人面前說別人短處等等。

 4.教育孩子要慎重擇友,要交好朋友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之間在一起會互相影響,所以要注意擇友。孔子曾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就是說:與正直、真誠、有學問的人交朋友,會得益;與諂媚奉承、心術不正、華而不實的人交朋友會受害。俗話說: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品行,只要看一看他周圍的朋友的品行,就清楚了。這些都是告訴我們要慎重交友,父母應對孩子交友積極引導,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並鼓勵他們建立自發的夥伴關係。

5.父母應做表率

因為孩子在家庭中通過父母與其他人的接觸、交談,會了解父母交友的情況。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作一個好榜樣。總之要讓孩子會交朋友,擇良而交,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對孩子今後的一生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五、感恩教育——懂得回報

(一)感恩教育的現實意義

那首風靡全國的《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曲的流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實際上,它唱出的不僅僅是父母之愛,更多的是父母對兒女日益淡薄的感恩之情的呼喚。有專家憂慮地指出:感恩是愛和善的基礎,當有恩不報的現象越來越多時,「誰幫人誰就是傻子」「硬起心腸來做人」就會成為一種文化,社會就會失去最起碼的良心。許多孩子明明靠父母辛苦掙來的一分分血汗錢上學,卻在大把揮霍的同時對父母沒有一點感激;明明是貧困生,接受了熱心人的幫助後,卻想把受助記錄抹掉、杏無音訊……

請看下面一則事例:

《教育時報》l996年5月25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報道:河南省某鄉的農民閃四孩駕駛拖拉機連人帶車一起落水,素昧平生的張禮環見義勇為,毅然下水搶救。閃四孩得救了,張禮環卻犧牲了。在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為張禮環送葬那天,閃四孩心安理得,似乎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其家屬甚至說出:「不曾要求救人」的話來。閃四孩得救了,但是他不懂得報恩,這說明他的父母從小對他沒有進行很好的教育,以至於他沒有感恩之心,他不懂得自己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張禮環搭救了他,要不然他不可能活著。

 我國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的古訓。感恩,就是意識到今天自己獲得的一切,不是憑空而來,除了自己的努力,還有許多人在背後的創造和奉獻。這意味著要永遠記住那些人和事,承擔一份歉疚,並準備為回報而付出努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天我都無數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內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的勞動的基礎上。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曾經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樣,作出同樣的貢獻。」偉人和所有人一樣要懷著謙卑的感恩之心,沒有理由遺棄這份情感。但是在當今社會,卻有許多人忘記了那些幫助過、照亮過、愛過自己的人,甚至傷害他們。感恩,正被遺忘和忽略。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感恩之心要從孩子抓起,讓我們的社會從娃娃開始就有感恩之心,讓社會這個大家庭都具有感恩之心。缺少感恩教育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因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穫更多的人生幸福。

 (二)感恩之心的培養

 1.父母應有感恩之心

 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鏡子,父母有感恩之心才會有可能培養出具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如果父母本身對老人不知道感恩,要想讓孩子對自己感恩,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孩子還會振振有詞地說,我姥姥把你養大,我怎麼沒看出來你感恩呢?

 從孝親敬長的細節中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在孩子的心裡播下愛的種子。人們都特別喜歡那個公益廣告——天真的孩子在一邊看到母親為祖母洗腳,之後,等母親下班回來,孩子便端一盆水,邊走邊快樂地喊:媽媽,洗腳。讓孩子知道做父母的甘苦,當父母為孩子做某件事時,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他們做出的某種犧牲。比好說在喝牛奶時,兒了給爸爸喝,爸爸說你喝,兒了拿過杯子來喝牛奶,爸爸可以問兒子,為什麼爸爸不喝呢?是不是爸爸不愛喝?告訴孩子自己不是不愛喝而是由於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太好而捨不得喝。讓孩子有不應該的感覺,不是什麼都應該屬於自己的。這樣孩子才會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體會到自己應該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並且也能從孝敬父母開始。

2.讓孩子對老師有感恩之心

家長應時時提醒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老師給自己大量而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小學階段是為國民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的時期。小學老師對孩子的發展更為重要,應有對老師的感恩之心,怎樣做呢?教育孩子對老師心存感激,平時幫助老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見到老師要打招呼,對老師要有禮貌,上課注意聽講,認真完成老師留的作業,積极參加各項活動,尊重老師的勞動,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

3.對關心、幫助自己的所有人的感恩之心

對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有感恩之心。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眾人的關心和照顧,要感謝他們平時對自己的幫助,從感恩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進而感恩學校、社會、時代。  教育孩子對人民、對社會要有回報之心,自己應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來報答社會。

總之,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懷,是一種溫暖的回報。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正因為如此,它催人振作,催人發奮,使自已有所作為,回報自己的父母、老師和社會,成為對別人、對社會有益的人。成為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人;成為一個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人。

六、培養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人對現實比較穩固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的心理特徵。像小學生的熱愛勞動,用功學習、關心集體、熱情待人、樂觀開朗等等都屬於良好性格的表現。

一個人具有良好的性格十分重要,誠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家長注重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呢?

(一)給孩子足夠的鼓勵

人類天性的深處是喜愛誇獎的。對於孩子來說,鼓勵能培養其自信並使其性格趨於成熟。家長的挑剔和責罵只能使孩子喪失自立的能力,一個總是挑剔孩子在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和缺點的家庭,孩子的特長和優勢智力潛能往往難以被發現和肯定,孩子也就難以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此,家長要注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予以鼓勵,這不光是為了孩子眼前前的成長,更是給孩子將來擁有良好性格打下基礎。

(二)為孩於提供多種選擇

快樂的體驗有助於培養孩子大方和開朗的性格。因此,家長首先要積極引導和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為孩子提供多樣的選擇,並引導孩子把追求快樂的習慣保持下去。其次要把嚴和愛結合,適度放權,不要過多地包攬該是孩子權利內的事情,從而讓孩子在獨立生活的體驗中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再次要讓孩子不斷地充實個人的「快樂資源」,家長多和孩子一起討論相互感興趣的話題。這些話題包括孩子的功課、身體、生活乃至家情和國情等,從而加深與孩子間的感情交流。這種歡快的經歷能不斷密切親子關係,拓展情感空問,有利於形成良好性格。

(三)營造美滿和諧,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家庭中真誠的微笑和溫暖,便是積極的情緒信號,而家庭消極的情緒信號則會極大地影響孩子健康個性的生成,會給脆弱的孩子心靈造成損害。

(四)引導孩子調整心態

家長應讓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樂,並不是他們一帆風順,而在於其適應能力強,擁有好心態,能夠很快從失望中振作起來。作為家長,就要身體力行,昭示出自身永不氣餒的精神氣質。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從行為上給孩子以引導,讓孩子能夠及時得到心理上的積極支持和調適,從而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

七、孩子必須有孝心

 (一)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道: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第一位的,如果一個人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怎能談得上會友愛同學、尊敬師長、樂於助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呢!「孝」在中國古代的倫理學中,主要是指孝敬父母、贍養老人。「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孟子的這句話道出了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孝」,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孝敬父母同父母的親子之情一樣,是任何民族、任何時代共同的情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古代中國,「孝」被看作道德的根本,因為親情是與生命歷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的天然情感,是難以改變的天性。所以,孔子把孝提到極其重要的地位,他要求晚輩做到:父母有事,主動「服其勞」,即要參加家庭服務性勞動。他要求子女把父母的年齡隨時記在心上,一則為其高壽而「喜」,二則為其年邁而「懼」,以便更多地體貼照顧。這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精華之一,應當吸取、繼承和發揚。

我們從電視節目中能看到:

一個年僅三歲的小孩兒,在父母上班之後陪伴著癱瘓在床的奶奶。奶奶該吃飯了,他把父母做好溫在鍋里的飯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邊。他為父母分憂,學會了很多事情。

一個上小學的女孩兒,母親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兒承擔起了全部家務,每天買菜、做飯、收拾房問,為母親擦洗身體。家裡生活十分困難,她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她每天按時到校上課,勤奮苦讀,還擔任學生幹部,成為三好生,被評為十佳少年。

看著這樣的報導,面對這樣有孝心的孩子,許多為人父母者熱淚盈眶。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數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關心他人。在有些獨生子女家庭里,誰孝敬誰甚至出現了顛倒的現象,難怪有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孝子,孝子,孝敬兒子。」

儘管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能夠有孝心,儘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時,又往往忽略這方面的內容。

據調查,許多家長對孩子孝敬K輩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就相當滿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舉手讓一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長輩們則覺得孩子非常乖。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禮貌來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講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心父母長輩,在需要為父母長輩付出辛勞時自覺自愿,而且形成習慣。

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

(二)怎樣培養起孩予的孝心

1.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要做到孝敬長輩、關心他人。父母對孩子祖輩的孝心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真孝心與假孝心,是騙不了孩子的。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人際關係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孩子向父母學,模仿父母,所以父母要做好的示範。因此,為人父母要對自已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裡去。

2.要明理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算是有孝心。讓孩子知道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為了明理,多給孩子講一些古今故事,通過形象去理解。如,從古到今,流傳下許許多多關於孝敬父母的經典性故事:

春秋時,有個叫潁叔考的小官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吃飯,他把肉片放在一邊捨不得吃,庄公很奇怪,潁叔考說:「我有個老母親,從來沒吃過您賞賜的這樣美味的肉食,請允許我拿回家敬奉我的母親。」鄭莊公聽了十分感動……

東漢時期有個孩子叫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在父親身上,為了讓父親休息好,夏天用扇子為父親扇涼席;寒冬,用身體幫父親暖被子……

1959年,闊別故鄉32年的毛澤東回到韶山,略事休息後便直奔父母的墳塋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禮……回來後,毛澤東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是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再回來,還得去看他們兩位」。毛澤東是20世紀改變中國乃至世界面貌的偉人,但他卻不忘「生我者父母」。

古往今來,有孝心的子女何止千萬,孝敬父母的故事講不完,有些故事雖然含有封建色彩,但發自內心深處的孝心是最感人的。

3.重在實踐,從身邊小事做起

下面是一位家長的做法:

葉童是父母的獨生女,有一次,一個朋友從四川帶來一筐橘子,他們要求孩子每次想吃時,都要拿三個,最大的兩個給父母.小的留給自已。開始,葉童每次都能做到。可是當橘子只剩三個時,葉童捨不得再分,爸爸媽媽給他講道理,他總算答應了,但還是捨不得把大的給父母。爸爸媽媽一再堅持要她這樣做,她哭著把大的橘子給了父母,而且眼淚汪汪地望著父母,希望他們不要把橘子吃掉,為了教育孩子父母狠心地吃下橘子。但從此以後葉童幾乎是有好的總先想到父母、長輩,然後才想到自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還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培養孩子孝敬父母、長輩,做到心中有他人。如果葉童的父母沒堅持去讓葉童做,葉童也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

孝敬父母、長輩的內容很多,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孝心就會在孩子身上紮根。如:讓孩子學會在父母生病時給父母拿葯端水,出「門和父母道別。回家時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請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有好吃的先讓父母、長輩先吃,然後再自己吃,聽從父母的勸告。即使父母、長輩批評過嚴或受了委屈,也要引導孩子聽父母、長輩慢慢地解釋清楚。只有孝敬父母、長輩,才能關心他人,關心同學和老師,也才能愛人民、愛社會、愛祖國。

請看一對雙胞胎兄弟的孝心故事:

在上海虹口區祥德路小學三年(1)班,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楊暉,弟弟叫楊曉。對其他孩子來說,他們是不幸的。兄弟倆的爸爸媽媽都是殘疾人,幾午前,爸爸下崗了,每個月工資只有四五百元,媽媽去年患了癌症,為此動了兩次手術,耗盡了全家的積蓄,還背上r一身債。但幸運的是,兄弟倆嚴格要求自己。由於媽媽身體不好,爸爸又行動不便,小哥倆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幫父母減輕家裡負擔。早上兩人不需要大人提醒,自己起床,並手腳麻利地穿衣服、疊被子。下午放學回家,兄弟倆在做完作業後,總搶著幫爸爸洗碗、整理房問。自從媽媽生病後,為媽媽煎藥,服侍媽媽喝葯又成他們雷打不動的「課外作業」。

班級里其他小朋友的文具總會跟著潮流走,一學期要換好幾個鉛筆盒、書包,可是楊暉、楊曉的書包和鉛筆盒已經陪伴了他們三年,書包的邊角都已經磨得發亮了。小哥倆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星期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到魯迅公園裡去玩,傍晚回家時,公園旁邊的麥當勞、肯德基里滿是出來玩的家長和孩子。面對香噴噴的炸雞、薯條,他們每回走過時,都把自己的頭轉過去,從不要求爸爸買。面對兩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媽媽常常偷偷地流淚。

孝心是充滿愛心的倫理行為,應該重視以情育情。當然,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愛心要適度適時。

八、學會與合作——未來生活與工作必備的能力

(一)學會合作的意義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實現共同目標或獲得共同利益而自願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而實現共同目標,最後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合作的特點是大家通過努力實現共同目標,屬於解決問題的協作性行為,在此過程中,人際關係和睦,集體能夠一起成功。學會合作,不只是一種認識,一種意識,一種情感,一種態度,更表現為一種行為和能力,是一個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的統一體。對於小學生來說,合作可以避免過重的成就焦慮,有利於培養自尊自信;可以體驗到更多的愉悅和快樂,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可以有更寬鬆的溝通氣氛,有利於問題的最終解決;最重要的是可以形成

寬容、傾聽、助人、分享等優良心理品質,有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合作意識是孩子未來生活與工作必備的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有一篇文章寫了「一個中國人可以輕鬆戰勝一個日本人,而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中國人卻不能戰勝兩個日本人」的故事,它從民族競爭的意義上表明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教育部發布新中小學生《守則》《規範》中也新增加了合作意識等符合時代特徵的內容。

現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學校里往往表現得更加自我中心,不願意也不會主動、正確地與人合作,不善於互相配合,不善於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於做必要的妥協。長此以往,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生活,有的甚至無法在社會環境中生存。因此有必要從小就對學生進行合作能力的訓練,幫助他們樹立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

(二)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同時又是一個更需要合作的社會,合作是人類擺脫愚昧、野蠻,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途徑。家長培養孩子與人合作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父母應作出榜樣

在家庭中父母可有意識地和孩子三人積極配合共同做一些事.比如說家裡打掃衛生,可以讓孩子掃地,父親擦玻璃,母親收拾屋子,擦室內的各種用具,分工合作把家裡的衛生搞好,這樣的活動形式可有意識地來創設,讓孩子從中懂得什麼是合作,並學會怎樣合作。

同時,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獨立是合作的基礎。真正的合作是在彼此獨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為了共同目標進行相互協作,相互融通,從而取得最大功效的過程。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已去想去做,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各種合作活動。

2.讓孩子學會謙虛,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善於利用他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已的劣勢。有效的合作其實就是利用各自的資源,互相彌補各自的不足,以共同獲得更大的效益的過程。

有位家長給孩子講了一個五個手指的故事,他的做法法很有借鑒意義。

從前,有一位長者聽到五個手指在議論:大拇指說:我最粗,幹什麼事都離不開我,別的四個手指都沒用。食指說:大拇指太粗,中指太長,無名指太細,小拇指太短,他們都不行。中指說:我的個子最高,只要我一個人就能做很多事。無名指說:真討厭,大家都不給我一個名字,我真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小拇指說:他們長得那麼長,那麼粗,有什麼用?我是小而靈,我的作用最大。長者聽了他們的對話,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都說自己最有用,那麼我就請你們來比一比,看看到底誰的作用大。於是這位長者拿出兩隻碗,其中一隻裡面放了一些小豆子,要求五隻手指分別把這些小豆子拿到另一隻碗里。結果可想而知,沒有一隻手指能完成這件事。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呢?(五隻手指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任務。)

3.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引導孩子在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在平等的原則下互相幫助,言而有信,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尊重他人,不自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和朋友發生問題時要大度,具有體諒別人的胸懷。不但要真正認識到別人很重要,而且要使對方覺得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

4.要引導孩子積极參加集體活動

在集體活動中孩子會體會集體大家庭的溫暖,集體的力量。能培養孩子個人服從集體的精神,使孩子體會到團結力量大,使孩子的心胸變得開闊起來,性格變得開朗起來,精神也振奮起來。讓孩子感到比競爭更重要的東西就是合作,沒有合作,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將受到限制。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與人合作的經驗,提高與人合作的能力。

另外,還要讓孩子學會在與同伴的相處中一定要心中有他人,要本著「對己嚴,對人寬」的原則。

總之,學會與人合作能填補個人頭腦中的知識空隙,它通過互相激勵、互相誘發,產生連鎖反應,擴大和增多創造性設想,它是未來生活與工作必備的能力。

附1:海貝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培養:

情商

1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2學會尊重他人,不嘲笑別人。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勇敢,學會適當的展現自己的優勢。

4遵守秩序,注意安全。

5與優等生交朋友,努力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

6盡所能去幫助其他同學。

7愛護動物,周圍的一切。

8做人要有禮貌。

9團結就是力量。

10凡事找規律,掌握真確的學習方法,事半功倍。

11.熱愛祖國

12.樂於助人

13.永不放棄

14.愛護公物

15.保持良好的心態

16.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17.看有用的書。

18.珍惜時間

19.孝敬長輩

20.樂觀向上

激勵

1TobeNo.1.

2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大學)

3克服困難成為真正的強者。

4突破自己走向成功。

5每天進步1%。

6成功屬於有準備的人,所以我們現在要時刻準備著。

7堅持學習,學習只為自己。

8相信自己,擁有自信。

9.成為成功人士

10.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11.勞逸結合

12.要樹立遠大的目標

13.永不言敗,知難而上。

附2:美國心理學家夫蘭德森曾指出,心理健康與學習的成功是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學習的基礎,而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則是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國大量教育調查材料表明:中學的優秀生之所以能在學業上取得成功,與他們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分不開的。如他們富於進取,求知慾強烈,具有一絲不苟的學風,堅韌不拔的意志;他們得到同學們的信任、尊重,老師的讚揚,家長的喜愛;他們的人際關係和諧,情緒相對穩定。種種因素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知、思維、想像、記憶等活動起著積極、巨大的推動作用,增強了他們學習活動的有效性。相反,學業差的學生往往在心理發展中或多或少存在著某種心理障礙。如後進生在學習動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學習興趣、自制力等方面都比優秀生差。有的不善於組織自己的心智活動,學習處於被動,趕不上全班學業水平;有的思維狹窄,較少靈活性,學習上經常失敗,很難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喪失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厭學"、"自卑"、"嫉妒"、"逆反"等心理油然而生。學習成績每況愈下,他們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同學的冷落、社會的歧視。由此,他們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極易受到傷害。長期被特殊對待的境遇、他們自身價值被人們所忽視,都會帶來巨大的消極作用,即使一些有天賦的學生,如果心理障礙嚴重,也會逐步滑人後進生之列。下面介紹三則小故事,請大家想一想,這些給了我們什麼啟示?1989年,河南新鄉一中從小學招收了30名11周歲以下的神童,用4年時間完成初、高中6年課程,進行快速培養人才實驗。5年後,請看實驗班中的三則小故事。傅華進實驗班時9歲半,是少兒班年齡最小的學生之一,智商128,不是班上最高的。父母是普通工人,對傅華並不嬌慣,家庭關係民主、和諧。傅華從小就幹家務活,生活有規律,自控能力極強,興趣愛好廣泛。他輕鬆地用4年時間學完6年的功課,並考上了大學。 ·另一個同學智商134,居全班第二,曾獲得新鄉市計算機競賽二等獎。他的數學、語文、生物都考過全班第一名。但他的自制力大差,學習全憑自己的喜好和情緒,上課總不定神,整天看武俠小說等課外書籍,最後他的成績每況愈下,失去了原有的優勢。還有一個同學,入學考試全班第一,但他自恃聰明,上課不聽不學,不做作業。課後就打電子遊戲機,成績明顯下降。後來家長只能讓他轉學。"神童成才,最關鍵的因素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品格、意志、生活習慣、自主意識等非智力因素。"——上述觀點來自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與情商相關的七種能力:1.自信。感覺能駕馭自己的身體、行為與周圍世界,相信只要努力就很可能成功,也相信大人會提供協助。2.好奇。認為探索世界是好的,而且可帶來樂趣。3.意圖。有發揮影響的意願、能力與毅力,具體而言就是一種能力與效率感。4.自製。具有與年齡相稱的自我控制能力。5.人際關係。能與他人達成起碼的互相了解,據此建立人際關係。6.溝通能力。具備與人交流觀念及感受的意願與能力,首先必須能信任別人,且從人際交往(包括與大人交往)中獲得快樂。7.合作。能夠在個人需要與團體活動之間取得均衡。

附3:

淺談情商教育與女生英語教學

朱季紅

情商,即使感商數或情緒商數。主要表現為自我認識的能力、自我調控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理解平衡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情商教育就是培養和提高這些能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說:「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在多年的女中英語教學中,我發現情商教育能積極推動女生的英語學習,可以作為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內容。

女生的思維趨於感性,她們記憶時通常與情感感受建立聯繫。具體來說,記憶力與人的情緒狀態密切相關。人們要從記憶深處回憶某一事物,常常取決於回憶者的心情是否與這一事物發生時的心情相一致。通過觀察,我發現凡是能使學生情感發生振動的事物,就比較容易記住,而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終身不忘;凡是學生對之有好感、熱愛的事物,就能牢固地保持在他們的記憶中。如:我在處理牛津教材7Amodule3Unit1 Controlling fire中的辭彙時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這一課的重點辭彙有:breathing equipment, axe, ladder, hose-pipe, rescue。我首先讓學生觀看曾經發生在美國的森林大火的錄像,逼真的畫面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隨後從火的危害性,引出我們需要這些工具來滅火。這堂課學生很快將這些辭彙記住了。又如:在處理牛津教材7B一篇關於關愛動物的文章中,我給學生看了我們學校在上海動物園認領的馬來熊的照片,它那憨憨的模樣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我們女中的學生對教師表現出很強的依戀,也非常渴望與任課教師建立『親昵』的感情。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使學生樂學,首先就要使學生親師。即建立平等、友愛、和諧的師生關係。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傾注滿腔的情和愛。即樂意並善於做學生學習的良師、生活的摯友。其次,教師要善於表現自我。以健康的人格、淵博的學識、親切的教態和新穎的教學藝術去吸引學生,讓他們信其道。然後,教師要想法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平時要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予鼓勵和安慰的語言,甚至善待他們交際中的某些錯誤,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感受教師關愛的溫暖,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培養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積極進取精神。不少了實踐證明,當女孩子信任某個老師時,她對這門學科也會產生強烈的興趣。

正確處理學生學習外語時的自卑心理和驕傲心理。由於學習基礎差,個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女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成績不能提高;有時甚至還遭到同學的嘲笑、老師的批評,形成自卑心理。通常這些學生在熱鬧的課堂中顯得非常『落寞和孤獨』。在做對話和演小品時可能沒人願意和她合作。對於這些學生,我通常會在課堂中與她『友情配對』,然後在課堂內表揚她的點滴進步,漸漸幫助她們建立自信。同學對她們的印象慢慢改觀了,她們也融入了愉快的課堂氛圍。而那些存在驕傲心理的學生,剛開始學習時,比較簡單,興趣又高,故而成績比較好,容易得到老師的表揚,產生驕傲輕視的心理。當難度不斷加大,成績不大理想,得不到老師的表揚時,有「失寵」之感,失去了學習興趣。這時需堅決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充分發揮青少年獲得「成就感」的心理特點。而要保持這種好奇心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利用課文對話在教師的指導下創設新的情景,做有指導的複述和寫作,組織英語節目演出等等。當他們真的感到英語有用,有成效,有「用武之地」時,於是就更主動自覺地學習。隨著學生自信心增強,學習效果也就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負擔逐漸減輕,學習速度不斷加快,學習興趣也就自然能得以持久。比如:我們在七年級時組織了一次英語小品表演,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如果教師能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大型的活動或表演,定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並獲得許多樂趣。

在課堂外,如果能指導學生參加真實的交際,並在交際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情感(想像力、創造力),這既是情商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讓學生採訪別人的工作時,我鼓勵學生去訪問長寧國際的老師。我又借春遊的機會,組織學生進行會話比賽,鼓勵學生同外賓對話。這些活潑、新穎的交際活動,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多維性,較好地開發了創新情感。

語言和文化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就指出過: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所以教師應樹立一種觀念:在教授語言的同時,也在教授一種文化。在外語教學中,要注重文化教育的滲透。

《牛津英語》教材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包含了許多反映我們風俗習慣,文化特點的辭彙。如在Festival 這一單元中的各種節目及節目中special food 和各種明間的慶祝活動。在讓學生了解中國民俗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了其中的辭彙。如中秋節賞月(moon),品嘗月餅(mooncake),芋艿(taro),毛豆(bean)。講到端午節,自然講述一番端午節的由來,講到屈原使學生對歷史,對中國古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Christmas 是西方的重大節日之一,這介紹給學生可以讓學生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外,還要適當介紹一些西方的節日。使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有一感性認識。現在過西方節日已成為一種時尚,但學生對此並不十分了解。所以在課堂中著重向學生介紹Christmas 的由來,Christmas trees, Christmas party 及Christmas dinner,還教授聖誕歌。這些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了感性認識

由於教學中堅持了情商教育,因此較好地開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生學習心態健康,習慣良好,興趣濃厚,思維敏捷。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好,語言交際能力強,在各級組織的考試和競賽中均處領先地位。

附4:

情商,即使感商數或情緒商數。主要表現為自我認識的能力、自我調控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理解平衡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情商教育就是培養和提高這些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說:「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筆者認為,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新世紀,情商教育自然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注意的研究的重要內容。

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英語作為一門源遠流長、有聲有形,能傳情表意的交際工具,其中自然蘊藏著豐富、複雜的情感因素。顯然在教學活動中如果沒有情感或者教師不注意培養和利用情感,學生同樣不可能有對知識的渴求。然而怎麼啟迪情感進行情商教育呢?筆者試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傾注愛心,培養親師情感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使學生樂學,首先就要使學生親師。即建立平等、友愛、和諧的師生關係。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傾注滿腔的情和愛。即樂意並善於做學生學習的良師、生活的摯友。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人和心靈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觸。」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外部表現,還應了解內心世界,尋找共同的語言,培養共同的情感。

其次,教師要善於表現自我。以健康的人格、淵博的學識、親切的教態和新穎的教學藝術去吸引學生,讓他們信其道。

然後,教師要想法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平時要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予鼓勵和安慰的語言,甚至善待他們交際中的某些錯誤,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感受教師關愛的溫暖,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培養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積極進取精神。

二、創設情境、激勵求知情感

情感是啟迪思維,激發興趣的金鑰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

情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勵其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學伊始,教師就用英語組織教學,藉助body language 用英語向學生問候,像貨廊一樣把英文商標,把印有英文的實物給學生們看。

精心營造校園、教室的英語氛圍。(力求借境生情,以情促學)採取班訓、口號、名言英漢互評。將與英語學習有關的圖畫、卡片都掛在教室的牆上,形成氛圍籠罩。

建立英語趣味閣、開辦英語學習專欄。趣味閣中有英語開心故事、謎語、諺語、習慣用語和交際用語。

課間開通英語小廣播,用不同的形式從聲、形兩個方面,從視、聽兩條渠道給學生輸入了語言信息,創設吸引學生並令其尋味的語境。

藉助多媒體、電教設備,進行直觀、形象教學。到多媒體教室上閱讀欣賞課;到多功能語音室上口語、聽力課;到電腦室練習書面表達。這些圖文並茂、聲形交融的交際媒介教學手段增添了英語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長盛不衰。

三、挖掘教材、啟迪同構情感

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教材匯聚了中外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教師以交際話題為中心,仔細挖掘、充分運用、因勢利導,啟迪學生同構情感(即與作者作品主人翁或教師的感情共鳴)。

教學中,將生態環境保護的話題作為重點。如:Animals、Water、Forest、Farmland and population。教師運用景物對比的方法,寓教於情。在多媒體教室,先放一段洪湖夏秋景色的錄相,呈現在眼前的是碧波蕩漾的湖水、競相開放的荷花、輕盈多姿的遊船;回蕩在耳邊的是野鴨的驚嗚、蘆雞的歡叫和悠揚的漁歌。接著播放筆者編錄的森林的對話和幻燈動物乞丐。學生的情感隨物而變。他們由歡呼變成了沉默、唉嘆,眼神流露出憂慮和同情。課後學生在日記中也表達了這種感情。有的還畫出題為「Help me!Where is my home?Don』t cut me down。」的漫畫。

巧妙的情景對比不僅將學生的情感帶入了教育的境界,而且還使之再生、升華,收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體驗生活、陶冶愛物情感

情商教育,誠然課堂是主要陣地,但社會生活也有廣闊的空間和生動的素材,因為情感本身就源於生活。教師文道結合,將學生帶進社會體驗生活,開闢了培養情商的社會課堂。

九八年筆者帶學生去本市災區體驗生活。雖然當時是滿目瘡痍,但災區人民,尤其是災區的孩子們,為了重建家園和校園,不屈地在泥沙中尋找磚木,挖掘門窗的情景,立即喚起了這群城裡孩子的同情與欽佩。他們忘記了遠途的疲勞和饑渴,奮手出臂,投身其中,離開時個個都傾囊相助。後來在學習The Forest of the USA和 The Great Green Wall 兩課時,教師朗讀課後:What Will happen if the forests are being cut down?What does the flood bring to us?What shall we do to stop the flood?學生很快意識到,過量地採伐森林、放牧和開礦會導致洪災。他們表示: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and grasses and take a good care of them。有的同學還當起了校園和街道的義務花木護理員。

在英語活動期間,我帶學生到離校僅二十公里的中國長江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一一螺山保護區,他們了解到這裡世代以在長江捕魚為生的漁民為了白鰭豚的生存與繁衍,毅然轉到內湖、河渠去謀生。親眼看到一位老漁民將捕來的活魚廉價賣給保護區,投入長江。耳聞目睹的情景,陶冶了學生們的愛物情感。他們也把隨身帶來的水果、餅乾紛紛扔進長江……

五、參加交際,開發創新情感

指導學生參加真實的交際,並在交際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情感(想像力、創造力),這既是情商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

借五一游洪湖的機會,組織學生進行會話比賽,鼓勵學生同外賓對話。一組學生看到二位外賓不會劃洪湖的木船,就大膽地劃近外賓,很有禮貌地說:「Hello . Nice to meet you. Can I help you?」兩位外賓遲疑片刻,高興地說:「Hello . Nice to meet you , too . Would you like to help us row the boat?」「Yes , of course .」學生們爽快地回答。在教外賓划船的過程中,學生們還用「be famous for」這個不常用的片語介紹洪湖的特色。Hong Hu is a rich and beautiful county with a long history . It』s famous for its fishes and wild ducks . 學會划船後,兩位外賓感謝學生說:「It』s very kind of you . Thank you very much .」學生又彬彬有禮地說:That』s all right . I wish you have a good time . And welcome to HongHu again . 午餐後,外賓將錄相帶和拍攝的照片送給同學們作留念。

在一次晚上會,筆者指導學生運用介詞表演小鳥搬家。男生做了一隻鳥籠,女生剪了十隻紙鳥,然後以鳥籠為中心,根據方位和距離,標了十個號碼,分別表示介詞:「in、on、over、above、under、below、near、beside、onto、into」的含義。同時運用Where is the bird?The bird is…的名型。讓鳥在十個位置間自由「飛翔」。

這些活潑、新穎的交際活動,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多維性,較好地開發了創新情感。

由於教學中堅持了情商教育,因此較好地開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生學習心態健康,習慣良好,興趣濃厚,思維敏捷。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好,語言交際能力強,在各級組織的考試和競賽中均處領先地位。

實踐證明,科學地進行初中英語情商教育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培養素質型人才的最佳途徑。

附5:


推薦閱讀: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溝通
如何提高自己 不錯過喜歡的人呀?
朋友做出讓你失望、沮喪、憤怒等引起負面情緒的事,說出讓你感到不好的話,應當如何對之?
這個回答太啰嗦了,沒有刪除鍵?
高情商不是遷就他人,而是放過自己

TAG:孩子 | 人生 | 情商 | 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