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王衰敗!2個月關閉276家門店,曾超耐克位居市場第一
一代鞋王
黯然落幕!
3月19日晚間,百麗發布四季度零售運營數據及盈利警告公告。
受鞋類業務低迷影響,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凈利潤將減少15%-25%。
去年上半年,雖然百麗與去年同期相比總體銷售收入增長0.9%至195.26億元,百麗集團歸屬凈利潤同比暴跌19.72%至17.33億元。
最令人痛心的是,2016年6月至8月,百麗集團在內地關閉276家門店,相當於平均每天關店3家。
業績連年下跌,讓百麗在中國鞋業市場長達7年的稱霸時代早已終結。
回想此前,在中國只要有女鞋的地方,就有百麗的影子。當時,百麗集團自營或代理的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Peace、Millie"s、SKAP、Bata等眾多主流品牌佔據了女鞋市場的半壁江山。不曾想,當年的鞋王,竟然淪落到如此境地。
日開6家店,做到千億市值
據公開資料顯示,百麗在20世紀70年代創於香港,90年代由香港著名鞋款設計師鄧耀先生引入內地,並針對內地市場重新包裝定位。1992年3月,百麗鞋業公司投資200萬港元在深圳正式投產,內地第一雙百麗皮鞋誕生,此後迅速發展。
2007年5月23日,百麗作為最大的女鞋連鎖品牌在港交所上市,股價一路飆升,總市值超過500億港元,在最高峰時市值高達1500億港元,甚至一度超過國美蘇寧。
此後,百麗開始了瘋狂的擴張之路。
2010年到2012年,百麗每年凈增門店數目都在1500家至2000家。
2011年可謂開店最瘋狂的時候,平均不到兩天就能新開一家門店。
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4年間,百麗國際在中國鞋類市場的份額始終排名第一。
然而到了2015-2016財年,百麗純利潤大跌38.4%至29.34億港元。這是百麗上市九年以來首次出現利潤下滑的情況。
同年,百麗國際在中國大陸凈減少鞋類自營網店366家,這也是百麗國際上市以來鞋類自營網點首次出現負增長。
實際上,百麗衰落的跡象早從2012年便初現端倪,2012年百麗的凈利潤僅增長了2%,要知道此前這個時間點百麗的凈利潤都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08年除外)。2013年,百麗開店速度開始放緩,百麗在2013-2014財年年報中表示,開店速度過快,在人力資源和管理資源上,都難以得到有效支持,導致新店質量不高,原有店鋪也會受到影響。
直到2014年,百麗瘋狂開店的舉動戛然而止,自2015年3月開啟了關店之路。
從日開6家到日關3家,這中間經歷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百麗國際的衰落?
正如上文提及的那樣,百麗旗下品牌雖多,但同質化嚴重。隨著消費者購物習慣發生改變,百貨渠道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開始下降,電商渠道日盛,百麗的核心優勢從根本上就被瓦解了。
同時,百麗雖擁有眾多品牌,但這些品牌不可能「壟斷」線下渠道,那麼,之後的轉型也被以往的優勢所拖累。而且,電商的出現,使價格都相對透明化,百麗的性價比也不是讓人感到很滿意。
就連優他國際品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楊大筠指出,同質化是百麗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百麗雖然有很多品牌,但是無論從年齡層、風格來看都沒有太大的分別,眾多的品牌沒有形成區隔,一部分消費者就會流失,去消費小眾或者更加個性化的品牌。」
研發和生產供應鏈機制緩慢
在新鞋的研發和生產供應鏈機制上, 國內傳統女鞋品牌一直都延續著一套長期而繁雜的冗長流程。從設計團隊尋找靈感、定樣,再到發布鞋款式,配料生產、物流配送等,大約要佔用一年的時間。
拿快消時尚領域的巨頭ZARA來舉例,它就勝在產品更迭上。
但要說百麗轉型,從它們的動作來看,似乎有此想法,但又搖擺不定。
百麗旗下在2011年成立的優購時尚商城,也在其他電商平台上有業務,但關於做品牌還是做渠道,線上線下衝突如何平衡的問題,百麗一直搖擺不定。
其實,不光百麗鞋子不好賣,像其他傳統依靠百貨渠道的品牌商們也面臨如此窘境。
最明顯的是達芙妮,達芙妮2016年上半年的營業額下跌22.3%至34.01億港元,虧損1.64億港元。
2015年達芙妮的虧損達到了3.79億港元,同比去年大幅下滑超300%。
另一家女鞋品牌千百度2016年上半年的凈利潤9041.2萬元,同比減少18.5%。
傳統實體零售還有救么?
推薦閱讀:
※淺談中國畫筆墨和色彩的關係
※博古論今│中國的計時曆法
※中國禪學
※美移民排期出新政 中國工作移民最快提前7年獲批(圖)
※風捲殘雲的戰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