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45】在線收聽
06-02
喑俳 張云:俳。音排。無所取義。誤也。當作痱。正韻。音沸。廢也。內奪者。奪其精也。精奪則氣奪而厥。故聲喑於上。體廢於下。元陽大虧。病本在腎。腎脈上挾舌本。下走足心。故為是病。高云:俳。 痱同。音肥。喑痱者。口無言。而四肢不收。故曰此腎虛也。簡按樓氏綱目。引本節及王注。俳。作痱。張注。蓋原於此。靈熱病篇雲。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樓氏綱目雲。痱。 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營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漢賈誼傳雲。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師古注。辟。足病。痱。風病也。 (本出於說文。)由此觀之。痱。即仲景中風篇。所謂邪入於臟。舌即難言者。蓋痱是病名。偏風是所因。偏枯是病證。必非有別也。吳云:俳。陽事廢也。非。聖濟總錄。有喑俳門。載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地黃飲子等方。具於五十一卷。 少陰不至者厥也 張云:此釋上文內奪而厥之義也。少陰者。腎脈也。與太陽為表裡。若腎氣內奪,則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以陰虛無氣。無氣則陽衰。致厥之由也。簡按王注太陰之氣。逆上而行。可疑。 心之所表也 馬云:膽之脈行於脅。而心之脈出於腋。為心之表。故為心脅痛也。張云:少陽屬木。 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膽。其表在心。表者。標也。簡按張注仍王義。今從之。 九月陽氣盡 高云:若九月之時。陽氣已盡。而陰氣方盛。少陽火氣不盛。不能為心之表。故有心脅痛之病也。 陰氣藏物也 張云:陰邪凝滯。藏伏陽中。喜靜惡動。故反側則痛。高云:經脈篇曰。足少陽病。 不能轉側。故申明所謂不可反側者。九月陰氣方盛。陰氣所以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少陽經脈。有不可反側之病也。 草木畢落而墮 文選。潘岳寡婦賦。木落葉而隕枝。李善注云:毛萇詩傳曰。隕。墜也。千金方。蒲黃湯主療。小兒落床墮地。 氣盛而陽之下長 吳云:氣盛。氣盛於陰也。之。往也。下。下體也。陽之下。謂陽氣往下。如少陽之脈。出膝外廉。行於兩足。是也。長。生長也。陽為動物。長於兩足。故令躍。 相薄 張云:薄。氣相薄也。吳云:薄。摩盪也。 水火相惡 高云:厥。為陰為水。乃水火相惡。又木能生火。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簡按本節所解。與陽明脈解篇異義。 所謂客孫脈云云 高云:出處未詳。大抵皆陽明之病。孫脈。孫絡脈也。 其孫絡太陰也 高云:陽明之脈。不從下行。而並於上。並於上者。則其孫絡之脈。合脾之大絡。而為太陰也。陽明並於上。故頭痛鼻鼽。孫絡太陰。故腹腫也。簡按此一句難通。故吳改作其頭之孫絡。腹之太陰也十字。張以為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陰經之謂。俱臆見也。高注稍妥。姑從之。 上走心而為噫 馬云:宣明五氣論曰。心為噫。又口問篇雲。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 故為噫。夫素問言心。而靈樞言胃。則此篇兼言陰氣走於胃。胃走於心。見三經相須。而為噫也。(三經。謂心脾胃。) 故嘔也 張云:脾胃相為表裡。胃受水谷。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 得後與氣 熊音。得後。謂得大便也。氣。謂快氣。馬云:後者。圊也。氣者。肛門失氣也。張同。 雲。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十一月之氣。簡按吳云:氣。謂噯氣。誤。 陽氣皆傷 吳云:傷者。抑而不揚之意。高云:承秋之肅殺也。 嘔咳上氣喘也 張云:陽根於陰。陰根於陽。互相倚也。若陰中無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依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按前章。列本節義於手太陰肺病條下。此則言於腎經。正以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即無所依從之義。簡按此原於吳注。而更詳焉。 色色 馬高云:二字衍文。吳改作邑邑。雲。愁苦不堪貌。張云:當作邑邑。不安貌。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內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KT KT 無所見。以陰肅陽衰。精氣內奪。故應深秋十月之候。簡按邑邑。與悒悒通。史記商君傳雲。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悒。說文。不安也。張注本此。 志載高說雲。色色。猶種種也。色色不能猶言種種不能自如也。此解不通。今從張注。 陰陽內奪 志云:秋氣始至。則陽氣始下。而未盛於內。陰氣正出。而陰氣內虛。則陰陽之氣。奪於內矣。 煎厥 吳云:陽氣不治者。陽氣不舒也。肝氣當治。而未得者。木性不得條達也。肝志怒。故善怒。 煎厥者。怒志煎熬厥逆也。張云:按煎厥一證。在本篇。言陽虛陰盛。在生氣通天論。言陰虛陽盛。可見煎厥有陰陽二證。簡按此與少陰。不相干涉。乃屬少陽厥陰之病。則為可疑。諸家不言及於此者。何。高獨以少陰君火之陽氣不治而釋之。此乃運氣家之言。竟不免牽強焉。張以陽氣不治。為陽虛。不可從。 陽氣入 吳云:陽邪入薄於腎。故善恐。張云:陰氣將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薄。則傷腎而為恐。馬云: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腎。則為恐也。 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張云:胃無氣。胃氣敗也。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此即經脈篇。飢不欲食之義。 故變於色也 張云:色以應日。陽氣之華也。陰勝於陽。則面黑色變。故應秋氣。此即經脈篇。面如漆柴之義。高云:地色。地蒼之色。如漆柴也。因秋時肅殺之氣。內奪其精華。故至冬。則變於色而黑如地色也。 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 高云:經脈篇雲。腎病咳唾則有血。故申明所謂咳則有血者。乃陰血乘於陽位。 陽脈不歸於陰。故曰陽脈傷也。陰血乘陽。脈不歸陰。則陽脈滿。十月之時。陽氣未盛於上。未當盛時而脈滿,則陽氣內逆。故滿則咳。咳則有血。而且見於鼻也。張云: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於口。衄則血見於鼻也。 疝 高云:猶 疝也。言高腫也。經脈篇雲。厥陰病。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簡按王氏資生經雲。千金曰。氣沖主 。明堂下經曰:治 疝。則是 。即 疝也。巢源雲。 者。陰核氣結腫大也。詳見於陰陽別論頹疝注。 厥陰者辰也 張云:辰。季春也。五陽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居於陽末。則為 疝少腹腫。故應三月之氣。 三月一振 吳云:振。物性鼓動也。張云:陽氣振也。高云:經脈篇雲。厥陰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故申明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之時。振動發生。草木向榮而華秀。故三月一振榮華。生機雖盛。猶未暢達。故萬物一皆俯而不仰也。 一俯而不仰也 馬云:凡俯者不可以仰。仰者不可以俯。故肝應其時。腰痛之病。俯仰似難也。 所謂 癃疝膚脹 高云:出處未詳。大抵皆厥陰之病。。 疝也。癃。溺閉也。 癃疝膚脹者。陰器腫。不得小便。則膚脹也。簡按靈水脹篇雲。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 而不起。腹皮不變。此其候也。 曰陰亦盛 曰。吳本作由。張云:此復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證。 張兆璜雲。曰所謂。曰者者。是設為之問辭。下文是答辭。故增一曰字以別之。簡按上文。並無增一曰字者。 特於末節而有之。可疑。吳本似是。而吳云:陰亦盛者。言陽固盛。而陰亦盛也。此注恐非。亦字。承上文疝及腰脊痛而下之。蓋與平人氣象論。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之亦同義。 嗌干 馬云:陰陽相薄。而在內為熱中。在上為嗌干也。高云:經脈篇雲。足厥陰病。甚則嗌干。手厥陰病。心中熱。 刺要論篇第五十 馬云:刺要者。刺針之要法。故名篇。吳云:要。至約之理也。 各至其理 志云:理者。皮膚肌肉之文理。 無過其道 張云:應淺不淺。應深不深。皆過其道也。高云:無過其皮肉脈骨之道。中其道。毋容過也。 毫毛腠理 志云:毫毛腠理者。鬼門元府也。高云:毫毛中之腠理也。簡按文選西京賦注。引聲類及廣韻雲。毫。長毛也。志。玄府之解未為得。王注詳焉。 秋病溫瘧 甲乙。瘧下。有熱厥二字。志云:肺主秋收之令。秋時陽氣下降。陰氣外出。妄動其肺,則收令化薄。陰陽之氣反相得於外。而為溫瘧矣。動。謂動其臟氣也。 溯溯然 甲乙。作淅淅然。志云:逆流而上。曰溯。溯溯然者。氣上逆。而寒慄也。簡按溯溯然。 於義難協。今從甲乙而改之。皮部論。溯然。甲乙。又作淅然。 煩不嗜食 甲乙。煩下。有滿字。吳云:脾氣不運。則中氣不化。故令煩。脾病則不磨。故令不嗜食。 冬病脹腰痛 吳云:冬月無以奉藏。而病脹與腰痛矣。 銷鑠 酸 甲乙。作消濼。高云:酸。作 。吳云:銷鑠者。骨髓日減。如五金遇火。而銷鑠也。 簡按枚乘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李善注云:賈逵國語注曰:鑠。銷也。甲乙。消濼。蓋與骨空論淫濼同義。金匱虛勞篇。足酸削。(此二字。本見於周禮鄭注。)巢源。作 。知酸 通用。不必改 。 不去矣 馬云:不能行動而去也。簡按三部九候論。脫肉身不去者死。王注云:猶行去也。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馬云:齊者。後世劑同。刺以為劑。猶以葯為劑。故名篇。簡按一切經音義雲。劑限。考聲雲。分段也。 韻詮雲。分劑也。三蒼雲。分齊也。知是齊劑同。限劑分劑之義。蓋刺之淺深。有限有分。故曰刺齊。吳高如字讀。為齊一之謂。非。 刺骨者無傷筋云云 高云:欲知其分。必先知其非分。如刺骨者。刺入骨分。無傷其筋。刺筋者。 刺入筋分。無傷其肉。刺肉者。刺入肉分。無傷其脈。脈有絡脈。有經脈。上編。脈居肉後。經脈也。此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