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莊 半部清史:看盛世下避暑山莊深厚的文化力|康乾盛世|避暑山莊

資料圖

來到承德,置身於避暑山莊,隨意向任何一個方向望去,都是清朝的建築或古迹,滿耳聽到的是清朝皇帝的趣聞軼事,最能刺激人興奮點的是創建所謂康乾「盛世」的故事,山莊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山一水,甚至連空氣都散發著清朝的氣息……令人不能不神思恍惚,常會生出一種不知今夕何夕的錯覺——清朝真的滅亡了嗎?這完全不是由於對清朝的懷戀,清朝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為歷史所詬病,成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或許也是最大的瘡疤。但每年有數百萬人擁到承德,卻還是沖著清朝來的,大家似乎做好了心理準備,要好好地進入康乾「盛世」,感受一下「盛世」的狀況。這是一種什麼現象?現代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廣泛的「思古之幽情」?

——是文化的魅力。人們並不是喜歡清朝,是對盛世「文化」充滿好奇。這從如織的遊人一陣陣嘖嘖稱奇的驚嘆,看他們讚賞不已的誇張神情,可以感受得出來。避暑山莊是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象徵,而現在的人們最喜歡的一個詞就是「盛世」,在一些鄭重其事的場合使用率很高。但「盛世」到底是什麼樣子?「盛世」有沒有個標準?或許在避暑山莊能找到答案,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中國封建社會持續兩千餘年,而稱得上「盛世」的不過三五個,被人們提得最多的除去盛唐的「貞觀之治」,再就是「康乾盛世」了。而康乾時期也是封建中國的最後一個「盛世」。哪一個朝代都是要幹事的,或大手筆,或敗筆,到底怎樣的手筆方能形成文化力,並成就盛世、影響歷史?恐很難找到標準答案,而參觀歷史遺迹或許能有所啟迪。

俗諺云:「明修長城,清修廟。」曾有大臣向康熙進言,長城損毀嚴重,為防禦外侵應重修長城。被康熙否決:「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自秦、漢以來,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邊患,為此,秦始皇連接六國長城而為萬里長城。直至明代,蒙古問題也始終未獲徹底解決,蒙古軍隊兩次攻打京師,明英宗甚至於成為蒙古瓦剌的俘虜。而清朝對蒙古的綏服,「撫馭賓貢,夐越漢唐」。可算解決了中國2000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匈奴、蒙古難題,昔日長城防禦蒙古,康熙因此才有底氣說個話,也正是這句話,為中國歷代老是修長城畫上了句號。

然而,他卻決定不修長城而在熱河修建避暑山莊。這是堪比修長城一樣的大工程,他很有幾條非修此庄不可的大理由,比如: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聯繫和團結等等,還有一條是修山莊「不佔民田,不毀民居」,也就是不拆遷不擾民。三百多年前的一個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為了修避暑山莊竟有如此意識,可見能開創一個「盛世」的君主積聚民氣是基本條件。

作為一個王朝的君主,修一座離宮或建一個避暑的地方並不難,令後人欽服的是康熙當年怎麼就選中了這塊地方?此處活脫脫就是「中國地理形貌的縮影」,東南低,西北高,西北部多山巒,東南部平野上多河流湖泊,為此康熙定下的調子是建一個「山莊」,要依山順勢,以樸拙的山村野趣為格調,保留自然原態的精妙,然後再移天縮地,「招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用當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話說,就是「人類生存環境最優秀的藝術構思與功能設計」。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時89年,終於建成中國佔地最大的帝王宮苑: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形貌如中華成一統,名勝集全國於一園,文化融華夏五千年。而山莊外面陸續建造的「外八廟」(實際是12座漢式、藏式寺廟),如眾星捧月般護佑著山莊,又與山莊珠聯璧合,形成「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宏大格局。

康熙卻仍給它定名「山莊」。名為山莊,卻是全國最大的皇家園林,與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中國四大名園」;論建築與故宮、曲阜孔廟並稱「中國三大古建築群」,成為康乾「盛世」不滅的印跡。自古來一個個王朝灰飛煙滅後,唯有文化留存下來。說到底人類的歷史一直是文化在統治,無論任何時代,永遠都是文化的時代。

避暑山莊形成的文化現象,伴隨著盛世的力量,至今仍能讓人感受到這種文化的強勁震撼力。這震撼還來自這個地方雖然叫「山莊」,實際上是北京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康乾時期許多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決策或處理,如平定準噶爾,統一南北疆,乾隆《欽定西藏章程》設駐藏大臣、在西藏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這裡一次次接見與宴賞少數民族首領、宗教領袖及外國使節,前代所謂「邊徼」之野,成為清朝的「龍興之地」,真正實現了中國皇朝史上的多民族國家。1780年,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從後藏扎什布寺出發,徒步一年多來到避暑山莊,專為祝賀乾隆70大壽。皇帝特別恩准他可以進入平時非皇室人員絕對不能進入的避暑山莊後殿,以示對他的親近和敬重。

甚至可以說是在避暑山莊里,設計和規划了康乾「盛世」。在康熙、乾隆的心裡,也將避暑山莊視為國祚強盛的象徵,昭示大清江山「萬世締構」。盛世之「盛」,就應該體現為強大的凝聚力,不能是內憂外患。乾隆五十八年(1793),號稱「大英帝國」的第一個訪問中國的使團,帶著重禮也是在避暑山莊覲見中國皇帝。據乾隆重臣和珅的奏摺所載,英使馬戈爾尼按中國禮俗向乾隆帝行了三跪九叩大禮,而英國人卻流傳說是單膝下跪。當時歐洲正流行「中國熱」,他們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被譽為「歷史上少見的通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中國老百姓服從長上,尊敬老人,即使農夫與婢僕之輩,彼此也非常客氣,其殷勤程度勝過歐洲所有貴族。」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說得更直接:「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馬戈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他一輩子最嚮往的事情可能就是來到中國,能得遂心愿,跪都跪了,還在乎什麼單腿、雙腿?

然而「盛世」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自大和保守。英國使團極力想討好清帝,就是想跟清朝通商、建立外交關係,他們帶來了精心挑選和特意製造的大批禮品,有19宗590餘件,包括英國人最新的科技發明:蒸汽機、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當時規模最大配有110火炮的戰艦模型,以及精確用於天文航海的儀器……不想清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對此不屑一顧,讓馬戈爾尼失望地空手而歸。半個世紀後「鴉片戰爭」爆發,清朝為他們當初的傲慢和遲鈍無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此「盛世」不再,所謂「大清帝國」的顏面喪失殆盡。

由盛及衰,是任何一個王朝都難以突破的規律,康熙在為「避暑山莊」命名時似乎就為此留下了伏筆。山莊主殿正上方懸掛的大匾,是康熙親筆所書,「避」字右半邊的「辛」字下部多了一橫,被稱作「天下第一錯字」。但錯得有說辭,錯出了大名堂,這多出一橫是避暑,有別於逃避之「避」。康熙有這個權威,能創造一個錯字,卻將其演變成一段佳話流傳開來。他為避暑山莊命名了36處景緻,取名一律用四個字:「煙波致爽」、「四面雲山」、「天宇咸暢」等,乾隆同樣也在山莊命名了36處景觀,為表示不能與祖父比肩,取名一律用三個字:「滄浪嶼」、「凌太虛」、「千尺雪」等等。康熙還為正殿大門上方題寫了一塊「戒急用忍」的匾額,雍正甚至因避暑山莊的存在將古已有之的「熱河」更名為「承德」,取「承先祖德澤」之意。按滿族風俗,西屋為尊,清朝前後五任皇帝到避暑山莊都住在西暖閣,乾隆卻為其題名「抑齋」……

然而無論「盛世」君主活得多麼精製且富有學養,他們的文字也終究無法讓盛世永固,最終康熙生造的避暑之「避」,還是成了逃避之避、避難之避,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兵鋒直指北京,清帝咸豐為躲避戰亂逃到避暑山莊,在山莊里一躲就是兩年,與道光一樣最後也死在西暖閣。隨後慈禧誅殺肅順等八大臣,在避暑山莊奪權成功才返回北京。她回京後竟下了一道懿旨,廢棄避暑山莊。不知是想掩蓋她在山莊做了一些永遠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還是山莊的存在讓他們的子孫無顏面對先祖?

避暑山莊這座康乾「盛世」的佳作,見證了清王朝由盛及衰的歷史。「一座山莊,半部清史」,才正好體現了它深厚的文化力。

原標題:盛世的文化力


推薦閱讀:

哪涼快哪呆著去,外出避暑這份指南請隨身攜帶
祖山系列之一 避暑聖地祖山游
淮陽荷花節——忘不了, 故鄉那抹荷花香
這位皇帝60歲,去臣子家裡避暑,竟對所有家眷「遍施雨露」
炎炎夏日,去這10個最涼快的避暑勝地!

TAG:文化 | 避暑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