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風水真解(第二章)

第二章 風水的來歷(風水簡史)

風水的歷史痕迹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在那洪荒的年代,你也許認為古人尚懵懵懂懂,智慧未開,但千百年的生活實踐積累使他們懂得逐水草而居,懂得面水、背風,懂得向陽、採光……這些直感經驗做出的選擇已經具有合理的風水內核了。

現在的有關資料表明,上古穴居時代的兩種穴居方式,或利用天然岩洞,或掘地為室,都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是具有向陽、避風雨、近水的特點。利於取得居所乾暖、飲水方便、便於採集和漁獵的生活環境。

考古發現,新石器年代我國地域內開始形成巢居和半穴居南北兩個不同特點的居住文化。而他們都懂得將房屋選擇在近河地段,土地肥美之地。

在北方,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所有的房屋幾乎都是坐北朝南的,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這已經具備後世風水師普遍提倡的「子午向」原則了。同時在遺址中我們還能發現當時選擇宅址的一些其它基本符合風水理論要求的因素:

地形要選擇在河床邊,

土質要乾燥,

地基要堅實,

地勢要前低後高,

水源要充足,

水質要純凈,

交通要方便,

環境要幽雅,

四周林木要茂盛等等。

凡此種種說明,人類對居住環境的選擇逐步地從本能經驗走向有理性的能動選擇。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四個風水基本構形中的方位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確切的考證還難以確定。但有跡可查的「青龍」、「白虎」圖形,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考古人員曾經找到,這兩個圖形是用蚌殼砌塑而成,圖案清晰,分別位居埋葬者兩惻。這也就告訴我們「青龍蜿蜒」,「白虎蹲踞」的風水思想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

商朝的祖先拒考為游牧民族,他們在從游牧到趨於過定居生活時,開始營造宮室,而且他們的建築文化超於豐富,建築技術也有了高度發展。《周禮.考工記》中對商人的建築有這樣的記錄:「殷人重屋,堂修土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現在對商代遺址的發掘,可以看到,商人的建築物不僅有房子,而且還有水井、灰坑。對河北 城台西村商代遺址的發掘中還發現,商人在動土建房時要殺人和殺豬狗等來做壓勝。

不過,商人最具有風水意義的建築文化表現是他們有廣泛的卜宅活動。這是商代極為流行的卜筮活動在建築文化上的表現。用龜殼焙裂後觀其儀象為卜,將草策揲折而觀其數為筮。當時修造房屋,興建宮室,都要事前占卜,所以在殷墟卜辭中留下了許多關於「卜宅」的記錄。據載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商王武丁相土作大邑的卜辭,而且這個卜辭大概也是卜宅的最早文字記錄。

從商人留下的卜辭可知,商人卜宅的主要目的是,一.決定建造就邑的地點和範圍;二.決定動土興建的時間。後世卜宅雖方法不同,但主要目的不過如此。

從了解到的史籍來看,自商而後的周朝人真正有了「相宅」的活動,並且還有了測量性的工作。見於史籍的周人相宅營都造邑活動有三次。一是公劉遷幽;二是古公遷歧山;三是成王營建洛邑。

公劉遷幽見於《詩.大雅.公劉》,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公劉觀察和選擇遷居地的工作做得很周到而有系統性。他審視了廣大原野,了解土地肥沃情況;他登臨丘岡,察看日光向背;他跑到水流處,了解水質和流向;他還測量了日影。似乎是利用土圭和日影測定朝向方位。這也就是說,第一他做到了全面巡視,對比觀察;第二他懂得丈量土地,確定建築基址,並估量糧產;第三他知道測量日影,相度陰陽,確定朝向。這已經是有一定系統性和科學性的相地活動了。

古公遷岐山見於《詩.大雅.綿》。周成王營建洛邑載於《周書.召誥》。這兩個相宅的記錄除告訴人們當時的相宅活動外,還告訴我們當時相度宅地以後還要再卜宅。這也就是說當是相宅、卜宅相結合的,相宅是一個主動性很強的活動,先以這種方式確定遷居地各項條件,再用卜筮的信息來最後確定,然後才實施遷居和營建工作。這樣,選擇遷居地是否適宜的工作就顯得更嚴密了。就這一點而言也提示我們反過來思考商人的卜宅活動,商人卜宅的活動見載了甲骨文,但是卜宅之前是否也應有相宅活動呢?畢竟卜宅是被動性的,不能見一地卜一地吧?新石器時代的半坡氏族尚懂得選擇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條件,商人處於銅器時代,且有了較有系統的文字,難道會沒有相宅活動,直接採取卜宅的方式嗎?也許只不過史載不祥,不得稽考罷了。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是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時代,也可以說這個時代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軸」。此前為文明探索和積累階段,沒有系統的思想總結,也基本不見於文字記載。此後兩千年的歷史則為春秋戰國時代所總結創造文化思想的實施和展開。雖然在風水方面,此一時期並沒有系統的風水思想專作,也不見系統的風水方法記載。但風水的基礎理論——陰陽五行思想系統化了,《周易》問世了。對天文、地理的認識也都深入系統了,對土地的認識也很學術和科學化了。如天文方面,甘德著有《天文星古》,石申著有《天文》。地理方面有《尚書.禹貢》、《山海經》。對土地的認識如《周禮》土宜法的記載,《管子》中對土地的分類等。尤其《禹貢》,它以自然的山川、河流、海岸為界對疆域的劃分,對九州的界定,及對黃淮、長江流域間的山嶺的記述,為後世「龍脈說」奠定了一定基礎。

據載,秦始皇時有善於望氣的術士曾對始皇說,五百年後金陵(今南京)有天子氣。始皇居然大動干戈,又是「東遊以壓之」,又是更改地名,又是「塹北山以絕其勢」。又有術士說長水縣有座山有王氣。秦始皇也遣囚徒去挖山。又據載,秦朝名將蒙恬被趙高矯詔而被迫自殺時還曾嘆息說,自己無過而死,大概是奉命修長城,開馳道而破壞了地脈所致。以上都說明,到秦朝時地有氣脈的風水思想已經影響相當廣泛了。

《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樗里子,他是戰國秦惠王的弟子,名字叫疾。據說他生前選了一塊葬地,命人在他死後將他葬在渭南章台之東,且預言「後百歲,是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到了漢代果然長樂宮建在此地東邊,未映宮建在此地西邊,武庫則正當基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至少到戰國後期,風水思想和方法都已相當成熟了。而樗里子也是見載於史籍的第一位風水名流。只是未見當時風水著作傳世。

漢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既統一昌盛又國運綿長的封建專制王朝。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文化成果,有了漢朝這樣一個統一穩定綿長的載體,才得以在經濟上、制度上、社會生活上及文化上等方面得以充分的實施、展開和進一步的發展。這一基本歷史節律在風水學的發展上也得以充分體現。

漢代各種術數均得以較大發展並風盛一時,如龜卜、筮占、星占、相術、納甲、求仙等。風水學的理論、方法、工具也在這一時期得以發展得較完整和較成體系。

漢代已經出現了一批有關相地擇宅的專門著述,見於記載的如《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周公卜宅經》、《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大衍元基》等,雖均已散失,但從史書的記述可略窺這些風水專著的基本概貌。漢代的風水著作中較具代表性著述為《堪輿金匱》和《宮宅地形》。從漢書·藝文志》的目錄來看,《堪輿金匱》有十四卷,列為五行類,講的大體屬陰陽無行干支朝向一類的內容,有些類似後世的理法,或者說是理法的早期形態。《宮宅地形》有二十卷,列為形法類,講的大體屬山川形式、地理形態、自然環境一類的內容,有些後世形法的影子。這大概也是形法和理法最早的分別。至少是記載的最早的形法和理法的不同論著。

從史科及考古資料來看,漢代已具有較完整的相地術理論和方法,這除了上述見於《漢書》的對於五行類和形法類的記載外,還可以從見於史料的當時將相地與觀天相結合得到佐證,可以從司南技術已運用於相地術得到佐證,可以從出生的「六壬式盤「中所體現出的天地一體的世界觀及干支、八卦、星宿均結合於盤中得到佐證。

漢代大儒董仲舒倡「天人感應「學說,這一學說影響中國兩千餘年,它標誌著漢代世界觀已很成熟且成體系,這一世界觀也就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闡釋事物運動的八卦模式和干支節律,將時間、空間乃至萬物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中。而這一思想充分地體現在了「式盤」中

《追宗》17頁

從「式盤」中我們可以看到圓形的天盤和方形的地盤。盤中有體現天象的星宿,有體現地理方位及四時的八干四維、十二支等等,現今仍在廣泛運用的二十四山向也已出現在當時的「式盤」中。這說明當時的相地術,已充分地運用了當時的對於天地萬物的認識成果,並較完整地注入一個操作儀器中,形成了一個操作體系。

漢代還盛行一種「圖宅術」,叫「五音相宅法「。這種方法將古代音韻學和五生生克結合起來,將宅主人的妊氏按讀音區分為宮、商、角、徵、羽五種,由於宮、商、角、徵、羽屬五行體系中在音韻學上的一種表現,於是就可以將宅主人的姓氏與時空中的五行資訊理論生克以定吉凶。

宮、商、角、徵、羽的五行歸屬即宮屬土、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凡發音在喉的即屬宮音,發音在齒的即屬商音,發音在牙的即屬角音,發音在舌的即屬徵音,發音在唇的即屬羽音。讀一讀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字體會它們的發音特點,然後將姓氏讀音和這幾個音對照一下,以定姓氏的音韻歸屬。

姓氏有了音韻和五行歸屬,那麼就可以決定擇宅時門的朝向,以迴避門的朝向克姓氏的音韻五行,如李姓,它的發音在舌尖上,屬徵音,五行屬火,則李姓擇宅不宜北向,因北方屬水,而水克火。其它可以類推。

這種方法一直流傳到唐代,唐高僧一行還在其著作中,論述過五音圖宅術,但唐以後即盛行以八卦方位為基礎的八宅風水了,

以上諸方面都可以說明風水術的發展到漢代在論理論和方法上都已經有了較完整的形態,風水學已算基本在社會上確立了,以後的發展是更加深入、豐富和形成不同的風水流派。

既然漢代風水學已經具有較完整的形態,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風水學按理當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從史料記載來看,卻讓人對這一段風水學的發展很難確定和說清,如果說這一段風水有了較大發展也有跡可尋。一是見於《晉書》、《南史》等記載了很多相地、相墓的故事,這是以前的史料上所少見的,二是這一時期出了兩個風水史上的名師,一個是三國魏時的管輅,一個就是東晉時的郭璞。三是這一時期於史料中隱約可見有關陰陽望氣理論和地脈理論的記述。據說東晉陶侃曾撰有風水著作〈捉脈賦〉。而這一理論對後世風水學的指導意義和影響很是深遠。

尤其管輅、郭璞在風水發展史上的成就地位之忽出,可以說鮮有其它風水名流可與之比肩,史書上記載了不少有關他們相墓相宅測卦的事,神異無比。即使你不必相信那些故事都是真的,有的可能不過是附會在他們身上,故意神化他們,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在術數、風水方面的造詣和影響。可是,這一時期卻仍然沒有真正風水著作傳世,甚至,史書上記載的這一時期的風水方面的著述還不如漢代多。

然而讓人驚呀的是,流傳至今的影響很大的幾部風水名作卻都偽托在這一時期的風名大家的名下。管輅的名氣大,於是後人有人作了一部風水書叫《管氏地理指蒙》,甚至還象真的一樣作了一篇序言。也是以管格的名字和口氣寫的。郭璞的名氣大,於是後代又有人寫了一部《葬書》,偽托在郭璞的名下。這部風水名作,以「生氣」為核心,以藏風得水、地形藏氣、遺體受蔭,方位構形等理論展開論述,已經具備了明確的風水思想體系,後世風水思想也基本不超出這一套基本理論。而「風水」這一概念也是在這部書中首次見到。然而就是這樣一部風水名作,據考證卻為宋代某位風水師所偽托。雖為偽托,但郭濮卻以此被後世稱做風水鼻祖。

還有一部風水名作《宅經》,又叫《黃帝宅經》,在風水史上的地位也非一般的風水作品所能及,從而被稱做風水經典。

據考證《宅經》也應產生在唐代中期以後,可是後代的風水界也要把它偽托在南北朝時期,稱是王征所作。雖然都是後世偽托,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風水史上的地位也可見其一斑了。也許是在那個比較紛亂不定的時期給人的感覺比較容易出一些不世出的傑出人物,也許唐宋時的人把其作品托在這一時期的風水宗師的名下,顯得比較古代一些。反正,這一時期在風水史上的特殊地位似乎就這樣確定了,風水的真正成形的理論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在這一時期確定的,風水經典似乎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

隋朝的國祚不長,但風水學發展到隋朝卻已經是有了更清晰的歷史記載了。這一歷史時期很短,但載於《隋書》的相宅、相墓的書有10餘部。這一時期仍以五姓五音理論為核心,沒有進一步的理論發展,生氣理論的發展還不足,這也說明《葬書》不是晉代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勢盛大,文化繁榮,風水學也是發展到唐朝才開始真正步入它的繁榮期和成熟期的。唐朝載於史籍的風水著作數量更多了。《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共列出了15部不同的相地書名稱,既有相陰宅的,也有相陽宅的。而在敦煌寫卷伯三八六五號《宅經》中所開列的流傳民間的陽宅書就有24種之多,流傳於今天的《宅經》即是其中之一,這已經可以看出當時風水學繁盛的狀況了。

而且這一時期也是風水學理論和方法的轉型時期,起自兩漢的五音圖宅圖墓和演式推算吉凶的方法到了唐代都已沒落。堪稱家們在實踐中探索發展出就的理論和方法來代替它們,並使風水理論和方法更趨合理和精細,這個探索和發展方向,一派思路就是拋棄干支、星宿、方位等數的工具,純粹以山水的構形、土質水質的優劣等來觀形察勢以取穴定基,這一派很顯然更重視自然的大環境,追求的是優美的自然環境、完整的構形和強氣場,使人與自然的關係達到更合諧的境地,這也就是所謂的形法理論,或叫巒頭法,這一派被稱之為形勢派,或巒體派。

另一派的發的展思路卻是把理數方位的理論引向深入,方法翻新。五音不用了,式盤改良了,但陰陽八卦的理數模式還用,並變得更細緻、更複雜、更神秘了,發展到後來也就成了風水羅盤、八宅吉凶、九星飛宮、玄空大卦等等,這一套理論也就是所謂的理法理論,或叫理氣法,由於這一套理論方法主要用在建屋構宇的人居小環境之中,所以,這一派被稱為屋宅派、或理氣派、三元派。

唐代的風水名家也更多了。見於史載的如一行、李淳風、司馬華陀、浮屠泓、邱延翰、楊筠松等,都是很有名氣的風水宗師,在當時也大都有很有影響的風水案例。

尤其楊筠松在風水發展史上更是一個里程式的人物。據說,他本是唐末僖宗朝的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攻破長安,楊筠松帶著一些官藏的書遁跡於江南,在江西一帶廣傳地理山水之術,並成為贛派的祖師。他自稱救貧仙人,後人又稱之為楊救貧。他有三部很有影響的著述傳世,即《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都是形勢派有影響的作品。只是主要論述的是陰宅的相法。不過,我們知道,陰宅、陽宅本是一理相通的.

從歷史上看,著名的風水家大都是兼具天文學家、曆法家、地理學家、陰陽術數家素養的,或者是佛教名人、道教名人一類的人。他們學養深厚,悟天地萬物,能把豐富的學識注入風水學中。

但唐代中期以後,風水學家的學識越來越專,出現了眾多的考營風水學的人,這也是風水學已發展得比較成熟的一個標誌吧。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唐朝不僅陰宅、陽宅理論和方法都發展得很繁榮.而且形法、理法這兩條風水線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楊救貧的傳世之作已是形法派的名作,《宅經》就屬屋宅派的要典。我們今天見到的風水形態,唐朝已初步具備了。

宋朝雖然政治上妥協、軍事上保守,但經濟上很發達、文化上很繁榮,這後兩個方面較之盛唐還有進一步的發展.風水學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也就更加繁榮和真正成熟.

〈宋史.藝文志>載錄的相地書有51種之多,可以說繁盛之狀空前.而無論形法還是理法,發展到宋代也都基本定型了.

據史界考定<葬書>為宋代偽托在的郭璞名下的作品,而<葬書>為形法派的你表作,甚至經典。風水之稱也是來自〈葬書〉」藏風得水」說,後世風水思想基本不出<葬書>的」生氣論」.這也就是說,至宋代不僅形法派繼唐末楊筠松而繁榮定型了。而且風水的基本理論也有了系統闡述.理氣派雖然與形法派有不同,但不能偏離生氣思想,只是更多地發展了屋宅環境中氣的方位和動態吉凶理論罷了.

說到理氣派,也是到宋代才得以大成.我們介紹過,形法、理法的分別自漢代就已露端倪了。到唐代兩派的發展更趨異路。但是理氣派在宋以前於史載終究不見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且理氣派的重要標誌性工具---指南針、羅盤在宋以前也未廣泛使用。然而發展到宋代不僅羅盤已廣泛應用於相地。而且終於出現了代表理氣派的大風水家,那就是賴文俊和王伋。賴文俊,世稱賴布衣,本為江西派的第三代傳人。又為二代傳人曾文遄的女婿。據載,當時廣東一帶的大姓人家的祖墳多為賴布衣所定穴。他曾在福建建陽做過官,但好相地術,竟棄官為民,自稱布衣子而浪遊。現流傳的<催官篇>兩卷為其所作,以二十四山干支陰陽論吉凶。於是他也成為理氣派的典型代表。

理氣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王伋早年致力科舉,但後來由於科舉不利,於是棄家浪遊.成就了堪輿之學。他的代表性著作為<心經>,及《問答語錄》。清趙翼在《陔余從考》中說:一曰屋宇之法始於閩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純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

一門學問之中學派的發展成熟是該門學問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它意味著這門學問向深入化發展,向更專門化發展。如果一門學問其基本理論方法沒解決沒成熟,不可能出現這種狀況。雖然漢代已有形法類、五行類的分別,但畢竟比較初步,而且到唐代相地術又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形法又往往稱之為贛派,理法往往稱之為閩派,大體上也是和風水術在宋代的發展和成熟有關。形法、理法的分別其最初端倪時間上肇於漢,但地點上形法本來起於陝西,理法起於中原。到唐代這個流派的地理區域都應該沒有什麼變化。因為唐代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還在長江以北,黃河中下游流域,只是到了宋代以後,長江流域以南才由於宋王朝的偏安而得歷史的機遇發展為經濟文化繁榮地區。於是在這種歷史大變遷的背景下,風水之術也向南發展和遷移。從而形成了形法以江西為代表,而稱贛派,理法以福建為代表,而稱閩派,這樣一種歷史狀況。

風水學發展到明清呈現出在穩定中向更加系統化、精細化、公開化方向發展的就形志,並在整個社會上從上到下普遍運用。

中國傳統文明形態發展到明清而趨成熟和穩定。這一歷史階段,王朝既缺乏外部文明的刺激,也沒有足夠的內部動力。它只是把固有的文明文化成果深一步地沉綻。這種歷史大背景也反應到了風水學的發展上。

到了明清,風水學開始走向公開化、正規化、合理化。官方的學者受皇命進行研究整理,並公開錄載於《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這種受皇命進行整理編纂的類書上。而且,此時民間的研究者也非常廣泛,民間風水書也層出不窮。

這一時期,學者及風水家們對已有的風水著作做了大量的校注和闡釋工作。許多著作都以「校補」、「辟謬」、「箋注」等名稱出現,如《葬經箋注》、《青囊解惑》、《陽宅辟謬》等。

這一時期對此前的風水理論著述進行整理編纂的文獻大量出現,不僅有官方的,民間的收集和彙編工作也很多。所以,明清時許多風水著作都冠以大成、大全、全書之類的名稱。如《陽宅集成》、《陽宅大全》、《地理大全》、《山法全書》等等。

這一時期,基本理論已經定型,但分支理論有了較大發展,理論著述有專題化的傾向。無論形法還是理氣都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揮和闡述。如明代繆希雍著有《葬經翼》,他精通中醫,遂把醫學上的「氣」、「脈」等理論用於風水,使風水的探穴方法有如中醫的望、聞、問、切的診斷過程,真正讓人感到「相地如相人」。

再如明代蔣平階撰有《水龍經》,專論風水中的「水」,闡述氣與水的表裡關係,認為「平洋之地以水為龍」,「水積如山脈之住,水流如山脈之動」。為平地上尋找生氣所在提供了理論依據。

又如清代學者沈竹礽發展了九星飛宮法,把理氣之法歸納為「玄空」二字,是近代「玄空」學的開拓者。他著在《沈氏玄空學》、《仲山宅斷》、《宅運新案》等。《沈氏玄空學》為近代「宗廟派」理氣法的代表作,有很高的權威性。

還有明代徐之鏌的《羅經頂門針》,清代梅自實的《定穴要訣》等等都在風水學的精細化、專題化發展上有獨到之處。

明清在風水學的運用上比前代為盛,也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明清在風水學的運用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不僅民間置宅定穴廣泛運用風水,且風水尤其受到了皇家的重視。不僅陽宅宮室以風水為指導,更在皇陵的選址規划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現在的明代和清代的皇家陵區都是典型的風水案例。

形法理法的發展難免要存在競爭,以彰顯其方法更得陰陽易理真諦,以證明其門派更代表風水正宗。這種發展和競爭,到了明清得以判然而分。形法在社會上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形法得到了皇家的寵信和重用,並在社會的高層---士大夫階層和讀書人中廣泛流行。這一階層飽學之士多,地位高,影響大,他們文化攻底深厚,對風水的根底理解得更加透徹,著述理通而詞雅,並將其運用於國家的某些重要領域,如興建宮室、城市規劃、選擇陵址等等。而理氣派既然得不到社會上層的寵信,自然只能在下層社會保有一定市場。不過,由於在平原地區及城市內部的住宅選址和規劃中,形法理論由於過於側重自然山水構形,及龍穴砂水相配的理論,顯得大而不當,無法施展其所長,不能置之宅中而皆準,於是在這種領域理氣派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揚,暢行於民居的選址規劃和內部的風水布局。

說到這裡有的讀者已可以意會到,其實形法和理氣雖有分別,但決不是可以截然分開,互不關屬。從根本上說,他們都是在研究風水,研究人居環境中的氣場,只不過形法理論著重於山川大勢,自然穴場以形來觀察和確定氣場的強弱和吉凶。而理氣派則側重於不同的星位、方向,以及同一穴場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氣的吉凶和變化。有門派之見,自然可以「自立門戶,不相通用」,無門戶之見則可以統而合之,取長不短。所以前人早就有人說過,風水之學研究到深處,形法的盡頭自見理氣,理氣的盡頭自見形巒。正因如此,歷史上才會有風水家的身影同現於兩個門派,如大風水師賴布衣本是贛派的第三代傳人,但卻成為閩派的代表人物,這就很引人深思。

 

民國以後風水的歷史比較簡單,由於西風東漸,西方科學思想的極大傳播。人們在積極要求學習西方科學的同時,卻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了自信,或者主張發展科學和向西方學習者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於是對包括風水在內的傳統文化諸方面嚴加批判,甚至禁止。但是畢竟當時社會比較紛亂,風水學在民間和社會上還是有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四九年前以後,在大陸由於意識形志的原因和誤解,風水及其它術數之學被當做封建迷信,嚴加禁絕。使風水在大陸二三十年間基本沒有官方學術機構的研究。

但是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對中國傳統建築學的研究出現了一些難以突破的地方,而傳統建築大多是在風水學的指導下構建的,於是開始有學者涉足風水這一禁區,並且發現通過風水這一突破口可以對傳統建築學有極多的發掘。加之八十年代以來西方有學者也對中國風水學發生了極大興趣,並有了許多介紹、闡釋和發揮之作,西方學者的這種興趣對國內產生了回歸效應,國內也有了更多的學人和愛好者將目光和智力投注到風水學的研究上。而現在畢竟國內的環境也比較寬鬆了,於是自八十年代末以來,國內相繼有不少風水學介紹作品及古代著述譯本面世,如《古代相地術》、《風水探源》、《神秘風水》、《中國風水文化》、《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陰陽宅大全》等。

當然以上是就官方而言。至於民間,由於風水學的實用性,又由於其中蘊含著天地萬物之道。所以,好之者習之者從來沒有間斷,或於家族秘傳,或於師徒間口傳面授,使風水學既使在六七十年代仍有相當範圍的流傳。於今已無太多禁忌,流傳自趨更盛。

我們用了上萬字的篇幅對風水的發展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介紹。不過,最後我得做出提示的是,這只是就可見的史料和考證資料所做的介紹和分析。但是風水的發展用這樣一種可見的資料和理論思維的思路所做出的,似乎是風水之學最初較原始,後來越發展越成熟的結論,是不能完滿解釋所有風水史上的現象的。

比如說《史記》記載秦代樗里子死前預言,百年之後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而到漢代卻果然長樂宮建其墓之東,未映宮建其墓之西,武庫正當其墓。按史料說,秦代風水學還很初始,甚至沒有清晰的史料記載當時風水學的發展情況,可樗里子竟有如此風水造詣和神奇預言嗎?

也許你可以認為這是史家記錄,未必實有其事。那好,我們再簡介一下黃帝陵。

黃帝陵在陝西省黃陵縣中部村橋山。據史傳,為黃帝在世時親自選定。就黃陵帝的選址而言堪稱絕妙。橋山,山勢高拱,沮水河彎曲繞山而行。而恰恰在皇帝陵陵址附近,沮水河彎曲如太極圖中間那條s形曲線。沮水北的盤龍崗為太極之陽儀,水南的印台山為太極之陰儀,盤龍崗南側即為黃帝陵所在,而它正好位於陽儀的陰點上,如同陰陽魚的魚眼,水南的印台山位於陰儀的陽點,如陰魚的魚眼,整個構形正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負陰抱陽的組合,黃帝陵屬陰宅,精妙地選在了陽儀的陰眼之上。

再說盤龍崗,它是橋山的制高點,形狀就象龍頭,崗南即為明堂,明堂寬55米,長210米,地貌如同龍口大開,龍舌長伸,而黃帝陵正位於龍舌的中心,如同龍口含一明珠,屬典型的「龍珠在頷」的風水格局。

整個橋山上有82000餘株千年古柏,據傳為黃帝手植。82000餘株皆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然而唯獨盤龍崗(即龍頭)兩側各有一株古柏長得剛勁有力,干立枝旋,卻不長柏葉,就象龍頭上的兩支龍角,呈右旋的螺旋狀,伸向藍天。這兩株奇異的古柏雖不長柏葉,卻是活體,水份充足,生機盎然。

 陵區四望,南邊一山狀如卧虎,蹲踞回視;東邊一山形如鳳凰,翔舞顧盼;西邊一山則如萬年神龜,左視翅首,向陵區凝望;加上橋山龍形,是為四靈俱備,為典型的風水格局。格局、陰陽、點穴等都精妙地附合風水學的原理,那麼還有什麼特別的效驗呢?

據測試,在陵區在參天的古柏叢中使用電話和手機,其訊號不僅不減弱,反而會奇異地增強,這說明這一風水格局之內氣場有序,接受微波能力特異。

黃帝陵有如此典型,甚至可以說很完美的風水布局。又有黃帝手植柏為千年佐證,還有現代的檢測做為效驗。可是它卻又是四五千年前的一個風水布局,如此這般,你還會認為兩三千年前的風水發展很原始、很初級嗎?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異之處!其實也不只風水如此。中華文化在很多領域都有這種現象,即似乎某些領域的文明發展不是靠歲月的積累和一代又一代的智慧耕耘創造出來的,而是好象在某一個特定時期突兀地崛起一座高峰,而後來者再難以超越,甚至為很多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如《周易》的創造,用簡單的符號精準地圖示了宇宙蘊含的真理,甚至還有人不能接受它的真理性的認識。又如《道德經》,兩千年前老子寫出了它,可是兩千年來無數學者解說它,卻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真意。再如中醫,也是兩千年前就誕生了它的至高經典——《黃帝內經》。而後被中醫師們奉為神聖,不能超越,甚至有中醫認為,《黃帝內經》中的部分論述,如果學中醫的人真正理解了都可以成為神醫聖手。

以上現象說明了什麼?它說明我們這個文明不能完全用西方文明的發展邏輯來理解,我們中華文明探索的方式特殊,思維的方式特殊,文明發展的線索特殊,文明的貢獻也特殊。我們這個文明似乎在表面的文明發展後面總是有一隻「神」的手在指導、在點撥,是真的有什麼外星人或神靈在若隱右現嗎?古人不這樣認為,古人只認為創造這種特異文明成果的是聖人。


推薦閱讀:

談談風水學中的「功」與「架」
醉媄居告訴你鮮為人知的石材風水秘密
家居健康風水三大禁忌 q
七種壞風水的家居格局,讓你財富流失霉運不斷
風生水起話「風水」

TAG:轉載 | 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