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內衣

古代女子的內衣分類:歷史怪論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乾淨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髮,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內衣稱謂的變遷實際上表明了古代女人對胸部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以唐代「訶子」為例,唐代對女性美早早喊出了「以胖為美」的口號,當然,這裡的胖並非肥胖,而是豐滿。這決定了美麗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樣穿弔帶的「心衣」,那樣容易勒出毛病來。於是,唐代女人便發明了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難怪人們總以盛唐為驕傲,那時候便「內衣外穿」了。「訶子」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這應該是以楊貴妃為分界線的。之前露胸較多,而後就有所收斂。蔡東藩《唐史演義》記載:「祿山與貴妃,鬼混了一年有餘,甚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未免暗泣,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宮中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多半仿效。祿山卻暗中懷懼,不敢時常入宮。」由此可見,「遮醜」也是內衣的主要功能之一。  

  宋代的抹胸與之相比,則顯得越發收斂。《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用抹胸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堪稱保守。直至清朝末期隨著洋紗洋布進入中國,西方的各種極富美學價值的胸衣才真正演繹在中國女子的身型之上。  上半身的問題說完了,我們談談下半身。《禮記·曲禮》則告訴人們:「暑勿褰裳,褰則下體露矣」。夏天千萬不要撩衣服呀,要是撩的話,你的下體就暴露了!在商周時期的玉俑及漢代的畫像石上還可看到。如果將腿伸直而坐,則叫「箕踞」,這種極其隨便的坐法、在當時是很忌諱的。這些點滴的記載告訴我們:在周朝以前,甚至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人並沒有穿內褲的習慣。由此不難理解,早些年代的古人為什麼席地而坐(先跪而後坐在自己的腿上),主要是為了收斂自身,避免露出下體。
推薦閱讀:

為什麼無論古今中外、文明高低,人類都喜歡黃金這種金屬?
古人睡覺穿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賢母」是指哪四位女性?
重新認識書法 (提要)---讀古代書論揭示書法的筆法
古代面相看夫妻歌訣註解

TAG:內衣 | 女子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