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回顧 | 李力老師教你如何處理0至6歲孩子的依戀關係
babymap_sh
寶貝地圖是熟人間的親子生活圈,是有見識的親子生活靈感庫。吃喝玩樂遊學購,我們只收錄最能啟發靈感的有趣推薦。一起來找靈感,給親子生活加點兒料!
寶貝地圖App正在推出「0元玩轉5.1」專項活動
點擊了解詳情
依戀是寶寶出生後形成的第一個社會關係,它為寶寶在以後的成長中建立其他社會關係提供了榜樣,也是寶寶自信心的來源。
1歲左右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會對母親形成一種特殊的依戀,母親離開會哭鬧,母親回來會微笑。
到這個階段,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情緒情感,對嬰兒的情緒情感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麼問題就來了——
那麼您的孩子屬於哪個類型的呢?
是安全型還是不安全型?
您自己屬於哪個類型的家長呢?
帶著這些問題,寶貝地圖的爸爸媽媽們昨晚在微信群內齊聚一堂,聽具有多年兒童營養及心理研究的李力老師講述了《0至6歲孩子的依戀關係》這一話題。
一個小時的講座讓寶爸寶媽們收穫多多,在講座過程中,李力老師還用了兩個小測試,讓爸爸媽媽們更加了解寶貝,同時更加了解自己。
說到這裡,您是不是對小測試非常感興趣呢?是不是想聽聽李力老師如何闡釋嬰兒的依戀關係呢?下面小坐標就給大家送上昨晚在線講堂的實錄。
完整實錄
Record
﹀
﹀
﹀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興能夠在寶貝地圖這個平台和大家進行交流,我們的平台先給我提供了一些問題,我會跟大家做一些簡單的解答,隨後跟家長朋友們做一些交流。
經常有家長問我,為什麼孩子那麼粘人,要我一刻不停地陪著?為什麼我一離開就哭鬧不停?為什麼孩子只要我其他人都不要?為什麼我的孩子感覺有點歇斯底里?為什麼我的孩子老是攻擊別人?為什麼孩子去學校總結交不到新的朋友?
也許你不敢相信,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心理諮詢師那裡都指向一個答案——孩子的依戀關係。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說過,3歲決定一生,與中國古諺「3歲看老」不謀而合,實際上從情感關係的發展來看,1歲左右孩子就顯現出不同個性,1歲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期不能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會對今後其情感關係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在3個月左右,嬰兒對待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哪怕對著一個假人也會微笑;6個月左右,嬰兒開始會區分熟人和陌生人;1歲左右,幾乎所有嬰兒都會對母親形成一種特殊的依戀,母親離開會哭鬧,回來會微笑。到這個階段,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情緒情感,對嬰兒情緒情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依戀是寶寶出生後形成的第一個社會關係,他為寶寶以後的成長中建立其他社會關係建立了榜樣,也是寶寶自信心的來源。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個艾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實驗。
這個實驗有一個前提,我們作為觀察者可以看到實驗室情況,但是不要讓孩子看到觀測者。
大家可以看後面陌生情景的8個片段,陌生人有一個條件,必須是這個孩子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人。家裡有條件可以給孩子試一試。
實驗測試結果A型:這些孩子單獨和媽媽在一起時,對探究玩具不感興趣,與媽媽分離表現出較弱的痛苦,媽媽回來迴避與她接觸,對陌生人不十分警覺,有時候像迴避媽媽一樣迴避忽略陌生人,這個類型大概佔20%,我們管這樣的孩子叫迴避型。
B型:進入陌生的實驗室以後,雖然媽媽在身邊,他們已經感到憂慮,媽媽走後表現極為痛苦,媽媽回來時表現出雙重情感,既想靠近又怨恨她的離開,並反抗媽媽主動的親近,即使媽媽在場也對陌生人非常警覺。B型孩子大概佔10%,叫做矛盾型。
C型:進入實驗室以後,積極獨自或者與媽媽一起探究,玩房間里沒見過的玩具。與媽媽分離時明顯焦慮,見到媽媽回來非常高興,進行熱烈的身體接觸,媽媽在場時能與陌生人一起玩。C型孩子佔70%,這個叫做安全型。
這個實驗我說完了,大家沒有條件馬上做這個實驗,可能對孩子情況不太清楚,我們現在做一個陌生情景測驗的成人版。
一共有3個,請大家選擇與自己情況最為接近的——
1、我很容易與人接近,信賴他們,或者讓他們信賴我是開心的事情,我不怎麼擔心被拋棄或害怕別人離我太近。
2、與他人接近很容易不安,很難相信依靠他們,有人對我太親近我會很緊張,並且愛侶想讓我更接近,我有點不自在。
3、我想讓人親近我,可別人不情願,我常擔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愛我,或者想離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為一體,可這個願望會嚇跑別人。
現在給大家留一點時間,覺得哪個更像是自己呢?
我現在要公布答案了,第一種情況是安全依戀類型的成人,第二種是迴避型的成人,第三種是矛盾型的成人,比例是怎麼樣呢?其實成年人實驗結果還不如孩子,56%屬於安全型,25%屬於迴避型,19%屬於矛盾型,不安全的成人更多。
我為什麼要做一個陌生情景實驗成人版呢,因為一個非安全型成人在養育過程中會把自己情感帶入生活,很容易影響到孩子,使得我們孩子也成為非安全型的嬰兒。那麼我現在說一下陌生情景測驗的結論,在1歲左右,嬰兒與父母之間會形成某種情感關係,但不同的親子之間會形成不同的情感關係,即依戀類型,迴避型、矛盾型、安全型,後來美國心理學家教梅赫-所羅門發現了第四種類型,即混亂型嬰兒。
四種依戀關係類型特點下面我會逐一介紹每種類型的特點。
1、迴避型嬰兒跟父母關係並不親密,對物的關心程度超過了人,父母很難吸引嬰兒的注意力,如果父母想跟嬰兒一起玩,嬰兒不會回應他們,這種嬰兒似乎放棄了對父母的情感需要。
2、矛盾型,跟父母關係充滿矛盾性,有時候想要父母抱,當父母抱的時候又推開他們。父母離開會傷心難過,但父母回來安慰,他們的情緒似乎也沒有變的更好。
3、安全型,會和父母玩得很好,父母在的時候積極探索環境,痛苦難過會尋求父母安慰,可以從父母那裡獲取力量和安慰,內心似乎很平和,充滿了安全感。
4、混亂型嬰兒,他們的行為缺乏目的性和規律性,有時候會直直地看著父母,獃獃地微笑,也許前一秒微笑,下一秒卻會哭泣,似乎很害怕父母,內心充滿恐懼,而這些恐懼情緒讓他們行為錯亂。
那長大後的他們會是什麼樣子呢?科學家研究發現,大約有70%的嬰兒安全型,30%不安全型,1歲左右形成親子關係往往會在他們的一生中留下烙印。
1、迴避型嬰兒長大後往往和其他小朋友難以建立友誼關係,成年後缺乏社會交往技能,難以與戀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性格獨立,做事專註,在事業上有一定成就,但婚姻生活可能比較失敗。
2、矛盾型的嬰兒成年後往往自尊心較低,對朋友和戀人較為依賴,對愛的渴求非常強烈,總是埋怨伴侶不夠關心自己,佔有慾很強,時刻希望別人關心自己,像刺蝟一樣近則痛遠則冷,內心痛苦而矛盾。
3、安全型嬰兒成年後獨立自主,充滿自信,社交能力較強,能夠與朋友戀人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
4、混亂型嬰兒成長過程充滿艱辛,一部分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出行為問題或者心理障礙,如抑鬱、焦慮症,有些人甚至發展成精神分裂。
我也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關於這四種依戀關係的成年人在戀愛中的反應,安全型和安全型自然非常融合,安全型的成年人,和矛盾型、迴避型、混亂型都可以和平共處,但是有一個群組,迴避型和矛盾型兩種人之間會有致命的吸引力,當他們相處會非常有問題,一個佔有慾很強,一個是忽冷忽熱。
不同依戀類型的來源心裡學家認為,之所以嬰兒1歲時表現出不同的依戀類型,可能是因為父母採取了不同的看護方式。
1、迴避型嬰兒父母,往往會避親密行為,往往鼓勵孩子獨立自主,但是放棄了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在孩子傷心難過時較少安慰,而是鼓勵孩子堅強勇敢,久而久之,孩子不願意輕易表達情感,冷漠孤獨,和父母之間有距離感。
2、矛盾型嬰兒的父母,過度強調親子之間情感關係,經常對孩子的獨立探索活動進行干涉,喜歡跟孩子一起玩,但往往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孩子扮演被動服從的角色,有時候父母自己也反覆無常,同一件事,心情好和不好的時候處理的方式完全不同,這種矛盾的行為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3、安全型嬰兒的父母,在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給予愛撫和安慰,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同時鼓勵孩子獨立探索不加干涉,這樣的環境既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又能使其自如對世界進行探索。
4、混亂型嬰兒的父母,內心充滿恐懼感,對照看孩子感到無助,有時候他們會恐嚇打罵孩子,有時候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孩子氣的無助,這讓孩子感到恐懼,而且讓他感到父母是不可信賴的。
不安全型嬰兒父母該如何改變首先要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其次要正確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後才去恰當的措施。嬰兒期孩子有2個需求,一是安全的需求,希望父母提供安慰和保護,恰當處理悲傷憤怒恐懼等情緒。二是探索的需求,就是希望父母關注他,讓他高興或者跟他一起玩耍。如果嬰兒這兩個需求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內心有愛、獨立自主、永遠勇於探索的孩子。
要扮演好這兩個角色要做到四點:第一意識到嬰兒的需要,第二正確理解嬰兒的需要,第三對嬰兒的需求做出恰當及時的反應,第四對嬰兒的反應要始終如一。
迴避型嬰兒的父母要意識到,孩子對愛和關懷的需要,允許孩子表現出痛苦、無助、傷心,並且給予及時恰當的安慰。矛盾型嬰兒的父母,要意識到孩子獨立探索環境的需要,給孩子獨自玩耍的空間,鼓勵孩子獨自探索環境,將遊戲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在遊戲里里扮演孩子的助手而非領導。
混亂型嬰兒的父母,要意識到他們的感受與其過去受到的傷害有關,而他們此時的感受正在傷害孩子,如有必要,這種類型的父母應該求助心理專家的幫助,在他們的指導下重塑自我。
父母既是引發孩子心理疾病的根源,也是治療孩子心理問題最好的醫生,想要孩子未來與他人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父母一定要及時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
親子游泳為什麼是最佳的親子運動,親子在水中親密舉動,有助於發展正向的依附關係,對產後憂鬱的媽媽有附加的好處,增加父母照顧寶寶的信心,釋放壓力,共同體驗樂趣,謹慎的嬰兒學會接受風險,過度興奮的孩子變得比較謹慎。
為家長樹立一個慈愛且專註的互動模式,有助於正面的教養,常態性課程建立互動互助,提供一個豐富且刺激性環境,讓嬰幼兒較為容易學會分享、排隊,並接受失敗,促進團體互動的歸屬感和樂趣經驗。
下面我也為大家準備了21個題,我會以圖片形式發給大家,大家可以通過21題判斷孩子屬於哪一個安全類型。
一共是21道題,分為3組,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希望爸爸媽媽一起做,因為2個人的時候可能對問題的回答比較客觀,更加接近孩子的實際情況。
Q&A
1、Q:想問一下老師,我兒子四歲,總感覺他有點膽小,尤其是我在場的時候,一定要拉著我的手。總是想耐心告訴他,媽媽就在旁邊等你,你放心的去玩。怎麼說都不行,難免就著急上火想訓他。
A:對於4歲左右的男孩,你會發現他有段時間對媽媽特別有依戀,1歲左右孩子有一個依戀關係,4歲左右也會有段時間特別粘人,這段時間一定要好好安慰他,第一不要他面前,或者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要說他膽小,如果你老說他膽小,他就會真的變得膽小了。其實媽媽這樣做的很對,當他感覺有一些畏懼和恐懼的時候,其實表現這個孩子的智商比較高的,因為以前有個實驗,在一個充滿玩具的房間來了2撥孩子,第一撥孩子馬上衝進來就跟玩具玩,另一撥孩子會看一看觀察再慢慢接近玩具。其實第二撥孩子智商更高一些,第一撥孩子同年齡的時候有一些智商不完全的孩子在裡面,這些孩子的謹慎性安全意識比較低。您的孩子我們可以慢慢引導他,不要強迫他,因為孩子的性格非常受到遺傳影響,如果爸媽都比較謹慎,那你也不要希望孩子會變得熱情開朗,因為會受到您的基因影響。有的媽媽特別想讓孩子去舞台上表現,強推孩子上舞台,孩子百般不願意,即使上去表現也並不是完美,這時候媽媽會有一些著急,您的著急會感染到孩子,越著急孩子越會變得唯唯諾諾。當好孩子真心不願意做這件事情我們一定不要強迫,可以給它幾次機會,多觀察。第一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也許會站在舞台上。還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天生是演員,有些人天生是觀眾,如果他就是觀眾,你也不要期盼他成為演員。這個過程中,過分的批評他往往起到反作用,所以我希望媽媽不要著急,慢慢誘導,他願意牽你的手沒有問題,可以的話,下次我們牽三個手指,再下次牽一個手指,慢慢他會脫離你的手獨立完成挑戰。
其實你都已經知道和爸爸都是內向的人,所以孩子不可能特別外向,我們只能做恰當的引導,不要適得其反,讓孩子自由發展,至於以後長大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有些幫助,但是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因為性格上的遺傳是沒有辦法的。我相信你們的孩子一定比你們強,因為他有一個知道自己發展方向的父母,會在往他外向的方面進行培養,所以他的未來一定比你們好。
2、Q:李老師,孩子3歲10個月,在跟著爺爺奶奶的時候特別聽話,吃飯玩都表現很好,吃飯自己吃,只要我下班回到家,她就粘人的不行,吃飯也不自己吃了,還要喂,這是什麼原因?
A:你們家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孩子很聰明,他會知道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方式,這就是俗話說的特別會欺負人。可能他在媽媽這裡得到的更多,只要哭鬧便會滿足要求,離開媽媽的時候,在爺爺奶奶面前他會是非常好的孩子,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而在媽媽面前就會能力倒退,這是情感上的變化,也是他撒嬌的方式。我有2個建議,第一就是父母作為母親這一方,我們的關注度是不是太高?眼神是不是一直跟著孩子?孩子會認為媽媽的世界只有他。我經常看見一些孩子哭鬧不停,其實這是孩子覺得媽媽專註力應該全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不想媽媽跟別人說話,想獨佔媽媽。第二,對待孩子方面,如果3歲10個月了,已經有集體感和規則性了,我們可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有些事情可以妥協,有些事情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3、Q:想問一下老師,對於一歲兩個月的寶寶,媽媽離開是不是不應該採取偷偷離開的方式?可是讓他眼睜睜看著我走又會哭個不停,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A:問的非常好,非常有代表性,到底是偷偷離開還是解釋一下,我還是建議說清楚。1歲多的孩子理解能力非常強,可能在我們的意識上乘以三倍的理解能力。除了說可能有些問題,理解是已經基本上達到我們這個水平了。離開的時候一定要跟他解釋,哭是必然的,總比你扭身放他在那兒,等他回頭看你你已經消失了強。所以我還是建議,如果要離開一定要跟寶寶做一下解釋,比如說「媽媽要去上班了」,可能他還是會哭,但時間長了他會形成規律,漸漸的哭鬧會減少,最終他可能還是會難過,但是不會哭鬧了。
4、Q:多少歲之前讓孩子擺脫對媽媽的依戀最合適?如果太晚,會不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影響?
A:這個很難說有太早太晚的衡量,每個孩子情感發展不太一樣,雖然我們知道有關鍵期的概念,但不是哪個月哪一天開始或者結束,只是有一個時間段。孩子個體發育差異性比較大,在母親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母親不存在離開的問題,母親一生中都充當慈愛關懷的角色,所以不用特意迴避,我們現在可能太強調母親這個位置了。我們更應該讓父親一起加入到養育的過程中,讓爸爸充分體會養育過程中依戀的情緒,我也在親子游過程中發現,有些爸爸平時工作很忙,很少參與育兒活動,他會發現孩子以前根本不找他,但是通過親子游突然跟爸爸關係好了,有時候被人需求也是一種幸福,所以關係不用強調或者迴避,順其自然就可以。
5、Q:老師,我家孩子3歲一直是平時老人帶,但從來都睡我家,但是孩子還是和老人親,和我不親,我很苦惱。孩子說因為奶奶更溺愛他,而我會有規矩和要求,難道管教孩子錯了嗎?
A:因為我們父母都要工作,孩子往往是老人帶,你會發現老人的心態跟我們中年人完全不一樣,是我們俗稱的隔輩親。因為老人已經走向了生命的夕陽階段,看著孩子們朝氣蓬勃,他那種對於生命的嚮往和愛是我們不可能想像的,我不能說等我老了是不是粘孩子,所以3歲是秩序期和集體感培養的關鍵時刻。這也是為什麼3歲送去幼兒園一個道理,他要融入集體的能力和遵循集體規則的一個方式。我不能說爺爺奶奶溺愛是一種錯誤,因為老人帶孩子應該感恩,那麼管教孩子責任要落在我們自己的肩上,那麼我們也說了,孩子非常聰明,會知道在哪裡得到需要和幫助,這樣我們盡量要跟爺爺奶奶和爸爸達成一共共識,在某些原則性問題上要統一口徑,不要一件事情爺爺奶奶和我們有不同的反應,這樣孩子就會形成一個矛盾型的孩子。而且借這個機會,我要說的是,有些家庭可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帶孩子,我不是說不行,但時間上要把控,盡量時間長一些,不要你一個星期我一個星期。因為任何父母性格迥異,帶孩子的方式不同,甚至很多家庭老人的語言和做事的方法都有很大差異,這就讓孩子在一個環境中造成一種混亂,同樣一件事造成不同的結果,孩子也會很矛盾,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所以這時候我們的父母就應該站出來,明確思想,到底哪些事情是應該真正把控的,哪些事情可以放縱。這時候要跟撫育人統一思想,讓孩子在統一的環境中做出統一的反應。
6、Q:我家孩子三歲,吃飯睡覺出去玩,都要帶著海綿寶寶,這種情況屬於對物品的依戀嗎?需要不需要糾正?
A:有時候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找一個小物件隨時帶著。我以前在幼兒園工作過,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對環境和周圍人陌生,會選擇依戀海綿寶寶,如果這時候生硬地拿開,對他心裡是非常大的傷害,所以還是要採用分散精力、自然脫離的方法,等他到了幼兒園,有了新的小朋友和愛他的老師。慢慢的他就會對這個依戀物感情降低,但是你會發現,當他痛苦,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又會想起海綿寶寶,所以有時候還需要。其實有時候這不是很大的問題,這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很多成年人也有這個問題,比如有些人外出旅行會帶上自己的小毯子和枕頭,因為他會覺得陌生環境中有一個這樣的東西讓他非常舒服。所以我還是建議,其實沒必要過分糾正這個問題,當一個環境非常安全,他覺得周圍的人和物非常信賴的時候,他自然不會想海綿寶寶,只有當他覺得恐怖、緊張、尷尬的時候才會想起,當他特別需要海綿寶寶的時候,正是需要我們的時候,這時候我們需要安慰他,撫慰他。
7、Q:老師,我家孩子也有小坐標剛才提出的問題,她現在還在喝奶粉,白天晚上不管什麼都要自己脫掉鞋,坐上沙發活著床上,然後蓋上她經常蓋的小被被喝,我覺得這個習慣特別不好,老師怎麼看,要不要現在就強制管一下還是讓她自己保持這個習慣。
A:其實我剛才也說了,我們對這麼大的孩子一定不要強制管他,因為對他的傷害極大,如果有一天拿走我們的手機不讓我們用,我們也會感到氣憤和和不舒服。這時候怎麼做呢?第一他有常改的小被被,可以換成不同的小被被,告訴他被被髒了,洗了在曬,各種理由,變成好幾個小被被讓他慢慢接受。也可以說,今天小被被沒在怎麼辦,也許他可以適應一次。通過這樣的方法,慢慢削弱他對某一個小被被的感情,也許下次鋪一塊紙就可以了,不要強制要求他。其實就是蓋一個小被被喝奶又能怎樣呢,對於他的生活沒有影響,等他長大一點他自然就不要小被被了,因為他會發現小夥伴都不用小被被。
8、Q: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家寶寶,三周歲三個月,白天一直我帶,晚上爸爸回來會搭把手。一直都不太依戀我們。出去玩也是,只要跟哥哥一起玩個20分鐘,她馬上就不要我們了,要跟哥哥一起玩。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A:其實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孩子都是願意跟孩子玩,對於孩子來說我們可能過於強大,什麼事情都會做,控制力比較強,約束力比較大,所以他們願意要跟哥哥一起玩,這時候忘掉父母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哥哥跟他更接近,比他強,但是又沒有達到一種高不可攀的方向上,所以跟他追隨又可以競爭,是非常好的玩伴,所以我們不用在意跟哥哥玩這件事。還有你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太依戀,是不是跟哥哥比呢?我們要知道他有什麼需求,當知道需求要去滿足,往往依戀的大小和你跟孩子的時間長短並不是成正比的,而是當他最需要的時候你出現,讓他得到最有力的幫助,往往是建立依戀最關鍵的時刻。
9、Q:老師您好,我女兒2歲8個月,只喜歡和固定的幾個小朋友玩,其他孩子都不理,但在遊樂場時她還會主動和某個新朋友玩,似乎對朋友的選擇特別謹慎,我希望她更開朗一些,多交朋友,這樣如何引導呢?
A:其實我覺得這不是問題,因為我們有時候可以拿自己作為一個例子,我們也有三五個閨蜜,當陌生人我們比較謹慎,從來不會跟陌生人太過於熱情。所以像你的孩子一樣,固定的小朋友已經夠快樂了,為什麼要擴大交際圈呢,他沒有擴大的必要性。我明白媽媽的感受,想讓孩子多交朋友,但必須是和孩子氣質相仿的孩子交朋友,如果氣質不同很難真正做朋友。至於更開朗一些,其實我們只要營造好環境,足夠大的交友的空間,他自然會選擇朋友,至於他交到多少朋友,交到什麼樣的朋友,我們盡量不要去限制。另外我們說,打招呼和說再見這件事,其實往往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先打招呼,然後說孩子要跟阿姨說你好再見,但是你會發現1歲左右的孩子,打招呼這件事對孩子很容易,但是越大他們的可操控性越差。其實就好比我們成人,當我情緒不高的時候不會打招呼,情緒好的時候就願意打招呼,所以這個問題我還是建議,不用特別勉強。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家長要向孩子傳遞正能量
※家長應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呢?
※談談孩子獨立的真實意義
※帶孩子出門做客,這些禮儀讓別人誇你教得好!
※容易追到手的三種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