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原文及解說(下)

〈泛愛眾〉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解說:   對於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並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並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讚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聖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 ,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讚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於自己作惡,如果過份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託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僕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係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 ,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  〈親仁〉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解說:  同樣都是人,類別卻不一定整齊,就一般說,跟著潮流走的俗人佔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卻顯得稀少。對於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說話不會故意隱諱扭曲事實,臉色態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求好。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者,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塗地。  --------------------------------------------------------------------------------  〈餘力學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解說:  對於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份,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如果只重力行,對於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聖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於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 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步就班的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餘,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覆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牆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乾淨,所用的筆和硯台要擺放端正,在硯台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裡先有了病,排列經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齊以後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穫。  如果不是傳輸聖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我們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聖賢的境界的雖高,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處在蒙昧年幼之時,若采要正正噹噹的教材,配合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學習,就能造就聖賢。《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 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覆讀誦,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針。
推薦閱讀:

陳益峰:《葬經翼》葬旨篇原文及白話
天馬二首·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_劉徹古詩_古詩文網
《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原文、注釋與對照翻譯(3)
《老子》原文(繁體)
《荀子·仲尼》原文與譯文(八十九)

TAG:解說 | 弟子規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