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連海:周瑜不是被氣死 陳世美被誣衊成負心漢——中新網
參與互動(72) 【字體:↑大 ↓小】
百家講壇著名講師紀連海:告訴晨報讀者不一樣的魯肅和周瑜,同時揭開「包青天」身世之謎
李玲芳 鄭蕊
魯肅是被《三國演義》破壞的最厲害的一個人,周瑜其實一點也不小氣,包拯雖然真的非常孝順,但他根本不是由嫂娘帶大的……4月9日下午,由和昌地產(集團)承辦,本報協辦的「和昌大講壇第三季——紀連海正說安徽歷史風雲人物」在萬達威斯汀酒店正式開講。紀連海精妙的演講給我們講述了歷史上的魯肅、周瑜和包拯,讓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
為《三國演義》兩名人喊冤——
周瑜的死「都是原始森林惹的禍」
《三國演義》里,羅貫中老先生為了突出諸葛亮,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結果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身亡,臨到絕命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
「這真是糟踐了周瑜呀!」紀連海說,實際上周瑜並不是被氣死的,他不僅雅量大,而且幾乎是那個時代最完美的男子。
紀連海表示,周瑜病死時才36歲,主要是受當時的自然環境影響。「南方那塊都是原始森林,樹葉堆積在那裡好幾萬年,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大量的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烷烷要你命啊。」紀連海說,當時人的平均壽命都很短,活得像黃蓋、魯肅那麼久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因此周瑜36歲病逝在當時實屬正常,總之一句話,「都是原始森林惹的禍」。
「吳中對策」其實早於「隆中對」
「大家看《三國演義》,覺得魯肅似乎是個窩囊廢,冤大頭,其實歷史上真正的魯肅是個有大智慧的人。」紀連海說,對於戲劇中的魯肅形象,自己一直頗有微詞。魯肅年輕時愛好習武和兵法,晴天時候和夥伴在山中練武,陰天時候就在屋子裡研習孫子兵法,是個在當地相當有謀略的人物。當時時任一縣之長的周瑜到魯肅家「借糧」,在當時算「土財主」的魯肅非常識時務,相當爽快地借了家中的一半糧食給周瑜。
由此兩人結下深厚的戰鬥友誼,後來魯肅也跟著周瑜到了東吳。開始魯肅沒有得到重用,後來孫權當家時,魯肅和孫權談了好幾天,提出了《吳中對策》,大概就是天下三分的「三足鼎立」之勢,孫權一份,曹操一份,劉表一份,讓孫權深受啟發,也大為感動。
《吳中對策》只有聊聊200字,史料有記載,可惜因為字數太少沒有入選後來的教科書,結果讓後來的諸葛亮的《隆中對》佔了上風。
其實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也是「天下三分」的意思。紀連海調侃說當時交通不方便,不能確定諸葛亮就是抄魯肅的,但可以說得好聽點就是「英雄所見略同」。紀連海戲言,要論兩篇文章,誰寫得好,那自然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因為《隆中對》已經進了中學教材。
在赤壁之戰中,魯肅更是堅定了孫權與曹操決戰的決心。打與不打,孫權一直在徘徊,魯肅給孫權分析了形勢,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為《包公案》打假——
包公是長子,何來嫂娘?
據紀連海介紹,包拯的父親是員外郎,自幼家境尚可,包拯是家中的長子。生於公元999年的包公,在28歲時考上了一甲進士。
在當時考中進士後皇帝都會封官,皇帝先是讓包拯到廣州去做官,結果因為包拯的父母不願意去,包拯就請辭了;皇帝遂換了另外一個距離較近的安徽一縣城讓包拯去做官,父母還是嫌遠,包拯就再次請辭。皇帝也就順了包拯的意思,讓他留在廬州侍奉雙親。
直到7年後包拯父母過世,包拯又為父母守孝3年後,38歲的包拯才第一次出外做官。紀連海總結:所以說,包拯是個大孝子。
熟悉包拯的人都知道傳說中包拯自幼雙親盡失,他是由嫂娘(即哥哥的妻子)一手帶大的故事。紀連海表示,根據他的研究,這個故事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
包拯大兒子的媳婦姓崔,兒子英年早逝後,兒媳崔氏一直不願改嫁,「生為包家人,死為包家鬼」,一直侍奉在包拯左右。後來到了58歲,包拯有一個妾侍,姓孫。在懷了包拯的孩子之後,被包拯遣送回家了。
但善良的崔氏卻在暗中接濟孫氏,並將孫氏所生的兒子,帶回家自己撫養,並在包拯晚年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包拯。按照輩分,崔氏就是包拯妾侍孫氏所生孩子的嫂子,於是便有了「長嫂如母」的故事。
世人對於「長嫂如母」的誤讀便發生在兒媳崔氏身上。在影視劇或者戲曲中,這段故事被移花接木地移植到了包拯身上,繼而流傳開來。「長嫂如母」中說的不是包拯,而是包拯的兒子。
「鍘美案」中陳世美真冤呢
「《包公案》中描寫的幾十個案子,沒有一個是包拯破案的真故事,但有關包拯斷案的真實故事遠比這書里描寫的精彩。」紀連海說,故事真真假假, 狸貓換太子是包拯在開封府斷的第一個案子, 而他斷的最著名的案件莫過於「鍘美案」。紀連海認為這兩個案子都「真是假的」。
戲中的陳世美進京考中狀元,當了駙馬。當他的結髮妻子秦香蓮攜子女進京尋夫時,不但不認,還想殺人滅口。於是陳世美成了人們心目中喜新厭舊、殺妻誅子「負心漢」形象的代名詞。
其實,陳世美、秦香蓮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他們的故事與我們戲曲中講述的大相徑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陳世美的原名叫陳熟美。貧寒學子陳熟美讀書考上了狀元,並且當了大官。同鄉的兩位熟人便來找陳熟美幫忙辦事,「打秋風」的同鄉被陳熟美拒絕了。
這時候,兩人正好遇到一個戲班,在唱《琵琶記》,於是兩同鄉將對陳熟美的不滿表達給了說書人,請說書人將《琵琶記》中的男主人翁蔡伯替換成了陳世美,其妻秦心蓮改成了秦香蓮,並且將這個戲劇改名叫《賽琵琶》,並且花錢請他們廣為傳唱,好敗壞陳熟美的名聲。
而這兩人回到家鄉之後,發現陳熟美給他們蓋好了房子,整好了良田,兩人良心不安起來,想去為陳熟美的形象辯解,但卻沒有人信,陳世美的負心漢形象就此流傳開來。
「狸貓換太子」是兩故事拼湊
「狸貓換太子」已經成為市民喜聞樂見的曲目。紀連海說,其實歷史上並不存在這齣劇情,而是兩個真實故事的拼湊,這兩個故事都發生在宋真宗的兒子宋仁宗身上。
據歷史記載,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劉德妃的宮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後,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親自撫養,後來在年幼時繼承了皇位。這樣,劉德妃就成了皇太后。
仁宗並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懼太后之威也不敢說。但劉太后仁慈厚道,當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時,劉太后將其由宮女晉陞為宸妃。後來李氏病故,劉太后還以皇后之禮給予厚葬。
過了若干年,劉太后逝世後,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仁宗大怒,要殺死劉家全部族人。好在宸妃靈柩尚在,於是仁宗開啟宸妃之棺察視。發現其葬禮實超皇后標準,最後相信劉皇后並沒有害死自己的母親。
另外一個故事也是發生在宋仁宗身上。宋朝皇帝臨幸妃嬪,都會將一個抱枕送上。可仁宗一直無子,突然有一天民間有個青年自稱是宋仁宗的親骨肉,皇上一聽非常重視,命令官員一定要查清。
當時的一位官員將該青年帶至面前問話,發現青年精神有些失常,遂將青年發配汝州。汝州距離包拯執政的開封很近,獲悉此事後,包拯親自查辦,發現該青年的母親當年確實是仁宗宮裡的宮女,而且還有一個皇帝御賜的抱枕!再查下去,發現該宮女當年被臨幸後並未懷孕,被逐出宮後就和鄉間一男子結了婚,隨後生下了一女一兒。此兒就是這個自稱皇帝親骨肉的青年。
查實清楚該青年不是仁宗的親骨肉後,包拯奏明仁宗,將「謠言惑眾」的青年斬首。
就這樣兩個故事,被後來的說書人演繹成了離奇曲折的「狸貓換太子」!
獨家專訪
穿越劇就是「好玩的事兒」
4月9日上午10點半,名嘴紀連海與媒體粉絲見面會上,紀連海以他一貫的紀氏幽默妙答記者提問。曾先後多次來到合肥,對合肥十分熟悉的紀連海,當被問到最喜歡合肥哪裡時,直言是在某年的正月初七,和幾個好朋友逛雪後的包河公園,「因為現場沒有媒體,環境很安靜,可以自己玩自己的。」
針對當下備受觀眾喜愛的穿越題材的影視劇,紀連海坦言,曾經多次被問到對穿越劇的看法。由於沒有看過有關穿越的故事,不願意多談,卻被誤解為「紀連海一聽穿越頭就大」,沒辦法只得惡補有關知識,這才明白穿越的概念。
他認為,穿越劇寫清朝的多,主要是由於朝代距離現在較近,各方面的材料都很豐富。另外,讀者沒有必要將這種題材的小說戲劇當成歷史來讀,「否則好玩的事就不好玩了」。
如今提起紀連海,全國人民都知曉,紀連海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歷史教師這個身份,在文化圈和娛樂圈同樣是明星。同時在文化、娛樂、教育三個圈裡兼職,紀連海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會後,紀連海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時說,混文化圈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娛樂圈則要準備隨時挨「板磚」,稍微把握不到位,都會被「淹死」。
而教育圈最重要的是經驗,由於自己長達25年的教學生涯,已經能輕鬆地在教育圈「哄孩子」了,教育圈是最愛。
本報記者 李玲芳/文 鄭蕊/攝
紀連海印象
9日14時,可容納千人的萬達威斯汀酒店三樓宴會廳早已坐滿,普通的黑色西褲,條紋襯衫的背後還有些褶皺,紀連海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像個名人,可當清瘦的紀連海一出現,就立即引起現場一陣騷動,遭到中、青、少年粉絲的瘋狂追求,要求籤名、合影的絡繹不絕。
面對鏡頭,紀連海顯得很淡定,一邊簽字,一邊配合粉絲留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