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韓國先抗擊匈奴後又投靠 都怪劉邦步步緊逼?
將韓國從豫中遷徙到晉中,領有太原郡三十一縣,是在漢高祖六年正月。遷徙之初,韓國的首都定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韓王信抵達新都,視察了國土後,深感匈奴威脅之嚴重,於是上書劉邦說:「匈奴緊鄰北邊,數次深入晉陽一帶。晉陽離邊塞遠,從防禦匈奴著眼,臣下請求將首都遷徙到馬邑。」劉邦同意了。
馬邑,地在今山西北部的朔縣,當時屬於雁門郡,控制著從雁門進入太原的要道。就在韓王信徙都馬邑這年的九月,匈奴騎兵大舉侵入韓國,突破長城防線,深入雁門境內,包圍馬邑。被圍困的韓王信,一邊派遣使者請求漢朝救援,也多次派遣使者與匈奴和談,請求匈奴退兵。
不久,漢朝的救兵出動,漢朝的使者也前往匈奴交涉。來來往往中,韓王信與匈奴和談的事情曝光。劉邦非常不悅,送信嚴厲譴責韓王信說:「身為一國之主,坐鎮一方,輕生不能稱為勇,貪生不能勝任事。敵寇侵攻馬邑,君王難道沒有力量堅守嗎?身處安危存亡之地,朕期待君王的,是竭盡智勇禦敵而不輕生,堅貞不屈守城而不貪生??」
韓王的不安
韓王信讀了劉邦的信後,大為恐慌。他感到劉邦的譴責,非空穴來風。之前,楚漢相持滎陽,拉鋸苦戰多年。漢三年六月,項羽攻克滎陽,韓王信與漢軍守將周苛一道被俘。周苛拒不投降,韓王信經受不住項羽的威脅利誘,歸順了項羽,直到漢四年九月,楚漢議和成功,才輾轉回到劉邦陣營中來。這一段不光彩的往事,成了韓王信一生的歷史污點。
更讓韓王信不安的是,皇帝即位以來,對於諸侯王們的態度,出現了猜忌不信、步步收緊的變化。去年七月,燕王臧荼因為謀反,國破身擒,盧綰被封為燕王。臧荼,本來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不是漢王陣營中的舊臣,不自安造了反,兵敗丟了王,不難理解。不過,盧綰這個人啊,哪裡有封王的功績資歷,只因為是皇帝少年時代以來的密友,群臣中最親近的內臣。盧綰封王,似乎是一種預兆,在皇帝的心中,親情正在取代功績。
盧綰封燕王,由楚王韓信領銜上書,諸侯大臣們跟進請求。然而,萬萬沒有料想到,僅僅三個月後,皇帝假稱巡遊雲夢,誘捕了前來迎接的楚王韓信,押解至洛陽,以擅發兵的罪名罷黜王位,赦免為淮陰侯後,被軟禁於長安,嚴密監護。
誘捕了韓信以後,皇帝讓自己領銜上書,奏請分封劉賈為荊王,劉交為楚王,劉喜為代王,劉肥為齊王。這一番分封下來,算是挑明了話,今後除了姓劉的親人,都不能再封王了。留下的話沒有挑明,已經封了王的異姓人,不姓劉的諸侯國,還能繼續存留下去嗎?
前後夾擊,而不得不與匈奴聯合
國土被遷徙到邊地後,日夜受匈奴的威脅,如今又受到皇帝的嚴厲譴責,真可謂是上下壓力,前後夾擊,直面生死存亡的眼下,必須馬上做出何去何從的決定。經過再三的權衡,韓國君臣一致認為,為了保全韓氏韓國,唯一的出路是與匈奴聯合,藉助匈奴的力量,抗擊來自漢朝的威脅,在漢匈兩大敵國之間求生求存。於是,韓王信與匈奴簽訂和約,宣布臣服於匈奴。
韓國臣服後,匈奴利用自由出入韓國的便利,開始大規模入侵,長城內外,到處都是匈奴騎兵出沒、攻取劫掠的蹤影。劉邦傳檄,大規模徵調漢以及燕、趙、齊、梁、楚等國的軍隊,火速出征。
高帝七年十月,集結起來的劉邦軍進入上黨郡,在銅鞮(今山西沁縣)擊敗韓王信軍,韓王信逃入匈奴軍中。漢軍收復上黨郡,北上進入太原郡。
太原郡和雁門郡,戰國以來一直是趙國的領土,韓王信被遷徙到這裡,是外來的客主,缺乏民意的根基。銅鞮戰敗後,韓國將軍曼丘臣和王黃,擁立趙國王族的後裔趙利為趙王,以本土趙王的名義,收集被打散的韓軍吏卒,重新在當地集結軍隊,聯絡韓王信和冒頓單于,繼續抗擊漢軍。
推薦閱讀:
※劉邦臨死為何不放過最好的兄弟
※漢初劉邦所封的異姓王有哪些?他們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劉邦為什麼誅殺韓信彭越英布?和秦始皇滅六國的理由一樣
※劉邦剛剛駕崩,呂后一個計策差點讓大漢王朝滅亡
※此人被劉邦判斬首,臨刑前大喊3句話,劉邦龍顏大悅:免死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