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素養
06-02
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素養(人民時評)
推薦閱讀:
陳星星
2011年02月24日06:11來源:人民網
公眾素養是科技發展的土壤。離開了這個群眾基礎,即使我們能夠實現「上天入地」,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於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語境中,科學素養作為一項基本公民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意義上,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應該引發我們足夠的深思。 公民科學素養可以從三個方面衡量: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不可否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科學技術持積極態度。但是否就必然意味著科學素養的提高? 這讓人想到過去的一年裡,那些備受關注的科學話題:從「吃綠豆能治百病」的張悟本神話、道長李一的「蓋世神功」,到媒體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極寒」、「世界末日將來臨」,再到「引渤入疆」讓新疆變江南、禁止添加麵粉增白劑等爭議……面對其中一些明顯的科學謬誤,很多人不加質疑地相信、追捧、盲從,媒體不加選擇地跟進、擴大、炒作。 在專業層面,我國已是科技論文和專利數量的「創造大國」,但以衡量質量的論文引用率和國際專利來看,遠談不上「創新大國」。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的60%—80%存在很大差距。 公眾層面的現象與專業層面的表現,看似相距甚遠,實則緊密相連。不從事專業研究的社會公眾固然不會參與科學技術前沿的創新,但實際上,公眾素養是科技發展的土壤。離開了這個群眾基礎,即使我們憑藉少數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夠實現「上天入地」,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真正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命題:在經濟高速發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的背景下,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如何與之同步? 一個公民是否具有科學素養,並不僅僅看他能否正確判斷「聲音是否只能在空氣中傳播」這樣的科學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測試公眾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關係的看法,更考察公眾對科學技術是否持懷疑態度,是否認為科學技術需要控制,期望科學技術解決哪些問題,希望所納的稅費使用於科學技術的哪些方面等。甚至還有國家專門測試公眾對於媒體信息是否具有質疑精神和過濾功能。 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不僅應該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更需要強調科學的思維、科學的精神,理性認識科技應用到社會中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而具備學習、理解、表達、參與和決策科學事務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國科技實力「清單」:中國科技投入年增20%,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基礎研究取得多個「首次」或「第一」,部分領域比肩國際前沿。如果說,科技創新成果體現科技發展的「硬實力」,公民科學素養則是科技發展的「軟實力」。而通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激勵科技創新、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我們任重道遠。推薦閱讀:
※釋迦摩尼佛告訴我們「」身口意這三業中為什麼意業最重?報應最猛?
※我們住在石硤尾
※就電影來說,我們哪有資格嘲笑印度!
※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分享:「戒」的精神與目的是防範我們造罪業,不是約束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