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訪談》教我怎樣做父母---張小琴
作為《心理訪談》的主持人,我已看到了太多的人生悲喜。而其中最讓人感慨的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此時,一想到這一點,眼前立刻浮現出那麼多生動的面孔。11歲的男孩子在談話中一直怯怯地看著媽媽,他最不能肯定的就是媽媽是不是真地愛自己。1...作為《心理訪談》的主持人,我已看到了太多的人生悲喜。而其中最讓人感慨的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此時,一想到這一點,眼前立刻浮現出那麼多生動的面孔。11歲的男孩子在談話中一直怯怯地看著媽媽,他最不能肯定的就是媽媽是不是真地愛自己。17歲的女孩子和媽媽互不理睬,只要媽媽一流淚,女兒就不屑地笑起來,媽媽越哭女兒笑得越厲害。一位中年母親,為了給女兒一個擁抱,猶豫良久卻挪不動腳步。一個自小喜歡畫畫、彈鋼琴,還獲得過幼兒繪畫比賽大獎的14歲男孩,在母親的「培養」下,喪失了所有的興趣,只喜歡在網吧中沉溺。他們都是至親的父子或者母子,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心相離,情相悖,身相隔,心愿相違?我自己也有一個青春期的女兒,儘管沒有衝突到這樣的程度,卻也時常令我不知所措。我非常渴望在錄製節目的同時重新學習如何做父母,也希望我們的節目能做到最好,因為電視機前有許許多多像那些來求助的父母一樣焦慮、痛苦,或者像我一樣困惑的觀眾,希望從我們的節目中得到啟示。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的特殊情況,有他們產生衝突的不同原因,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幾乎沒有情感交流,更不要說有效的溝通。上海的曉露是和父母一起來的,錄製前在化妝間休息。房間里只有一個沙發,不過很長,足以坐下四五個人,但是只要曉露坐著,母親絕不會坐上去,只要母親坐下,曉露也寧肯一直站著。即便中間隔著兩個人的距離,她們也不願意坐在同一個沙發上。節目開始之後,雙方開始數說彼此的矛盾,但是聽上去那些事情好像不足以讓父母和女兒產生這麼大的隔閡。那一期的心理學專家是李子勛,面對衝突,他並不急於辨析是非,也不急於解決,而是希望他們回到孩子小時候,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肢體狀態。爸爸比較自然地選擇了站在側面,摟著女兒的肩膀。輪到媽媽了,曉露站在前面,媽媽從後面過來,走到距離曉露一步的距離時,她停了下來,身體往前傾,腳下卻在遲疑,怎麼都邁不開步子。我看著曉露,她背對母親站在前面,雖然看不到,卻似乎在感覺,緊緊地攥著拳頭。時間凝固著,靜默讓人窒息。好像過了很長時間,媽媽抬起淚眼看著我們,一邊說「我想到前面」,一邊轉到曉露面前,遲疑著抱住了女兒。李子勛走到她們身邊,兩隻手分別放在她們身上,女兒很敷衍,好像完成了一件事情,就要抬起身來,母親卻已經淚流滿面。李子勛說了什麼我已經記不清了,那些話本身並沒有太重要的意義,只是要給曉露一種感覺,好像這件事還沒做完。他的手上用了力,曉露不斷地起身,他不斷地按著。終於,女兒不再抗拒,母女有了一次真正意義的擁抱,曉露的眼淚也流了下來。在這之後,所有的矛盾似乎已經不再重要,當他們走出演播室的時候,一家三口的手拉在了一起。錄完節目之後,我跟李子勛還在討論這個家庭,他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我們又接觸了很多類似家庭,有些家庭的衝突比他們還要嚴重得多,有一個孩子常常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母親用繩子把他拴在家裡整整一個月。但是在所有這些節目中,這一句話卻是不斷地得到印證。這句話從此印在了我的心裡,因為它,我跟女兒的相處也容易了許多。「五一」節過後到女兒的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老師請一位優秀學生的家長介紹母子相處的經驗。她講到兒子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她當啦啦隊,得了分她和球隊的孩子們一起歡呼,輸了她也一起流淚;講到每天晚上臨睡前到兒子的床前坐一坐,互道晚安;講到家裡買車讓兒子做市場調查……卻沒有一句在說如何督促孩子做作業,如何監督孩子不能早戀,更沒有看著孩子不準出門。我發現她的經驗與心理學家講的原則竟然如此相合,還是那句話:——「保持關係比教育更重要」。父母和子女沒有良好的關係,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甚至你越說他越反著做,還有什麼教育可言呢?不僅教育的目的達不到,還會失去人間最寶貴的親情,在《心理訪談》,我們看到了太多反面的例證。而這位聰明的母親知道,當你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你們同喜共悲的時候,不必教育,你的期望也會成為孩子的願望,那就不僅會收穫孩子的成功,還會收穫親情的幸福。我把這句話視作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秘訣之一,也非常想跟所有的父母分享。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這也許是因為幸福的原則並不複雜。
推薦閱讀:
※我沒有江郎才盡:郭峰訪談
※同性戀去病化15周年訪談
※訪談所思-與劉博士對話
※橙光採訪|遲遲遲言——這是橙娘與一位心靈肉湯大巫師的一場「真我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