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彙編 第015集 定弘法師 文字版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請坐! 我們繼續來學習《太上感應篇彙編》,請看經本第45頁倒數第二行。今天我們要講這一篇第二句話: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兩句跟篇首的頭兩句,總共四句,是《太上感應篇》的總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我們來看這後兩句的註解: 【善惡。就人心言。報。就天理言。形正影正。形斜影斜。總是一毫不爽之意。】  『善惡』,這是講到了人心。那麼怎麼來判斷人心的「善惡」呢?最初的判斷,粗淺的判斷,「善」是為別人,起心動念為別人著想,這就是「善」。「惡」呢?就是為自己,自私自利。這個是從心上來看,不論事,事可能會利益別人,但是他的發心是自利,那也叫「惡」。只是什麼呢?惡中有善而已。那麼反之,如果我這心是為別人,而做的事情好像也是自利,但是他發心沒有為自己,這就是「善」。所以善惡的分判要從人的起心動念來看,從事上來看往往看不清楚,會迷惑。  『報』在天理。『就天理』而『言』。「報」是報應。「天理」就是自然之理,就是宇宙的客觀規律,那個規律就是因果,「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一絲毫都不會差錯。那麼這裡講「如影隨形」,我們都知道,影子是身體在這個光線下投在地上的陰影,所以『形正』則『影正』。「形」是身體,那個影子跟著身體走,身體正影子就正,身體斜了影子就斜了。那麼身體是比喻什麼呢?自己起心動念,行善行惡。影子就是講的報應。報應跟著你的這個善惡的念頭,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總是一毫不爽』。這個「爽」是講差失,差錯,一絲一毫差錯都沒有,講的是這個意思。下面說: 【善因樂果。惡因苦果。聖人言之甚詳。無奈愚人不信。遂爾背善向惡。蓋見今人。善或坎坷。惡或壽考。現世所受。種種不一。遂謂有不報之善惡。因果似不足信焉。】  善因得到樂的果報,惡的因就會得到苦的果報,聖人講這番道理很詳細。不僅佛家,『聖人』,就是佛菩薩講因果,儒家、道家的聖人,乃至所有宗教的創始人沒有不講因果報應的。講的很詳細,可是無奈這些愚痴的人不相信,認為那是聖人哄我們的,讓我們斷惡修善,所以編一些所謂因果的謊話來欺騙我們,他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斷惡修善而已。你看他是這樣認為的,不相信。  那不相信因果,行為造作就沒有規範了,往往就會為所欲為。『遂爾背善向惡』。「遂爾」就是於是乎,於是乎違背了善法,趨向惡法,不斷的造惡。這就是因為不信因果,真正相信因果,知道惡必有惡果,他就不敢造惡。知道善必有善果、樂果,他就很歡喜,心心嚮往,好善好德。  這些人為什麼不相信因果呢?這裡講,『蓋見今人』。大概是因為見到現在這個社會上的人,善人呢,或許有很多坎坷,很多挫折。你想要行善,障礙特別大,越是大善障礙是越大,甚至那善人到最後都走投無路,或者是幾乎生命都有危險。看孔老夫子就是這樣啊,他懷著善意,希望能夠幫助諸侯治國,令天下和平,令天下大同,可是一生都是坎坷,甚至有「陳蔡絕糧」,幾乎要餓死。「微服過宋」,在宋國的時候,遭到司馬桓魋的謀害追殺,只好喬裝打扮,趕緊逃離。看到這個狀況,如果對聖賢道理不甚明了,難免就起疑惑。 又見到『惡或壽考』,造惡的人他竟然長壽。這個「考」叫考終命,五福之一,《書經》里講的五福,有富、貴、康寧、好德、考終命,就是壽終,能夠長壽,好死。那個行惡的人居然能得到長壽,也能得好死,這就大惑不解了,為什麼惡沒有惡報?這些都是看的太短淺了,眼光只看這一世,沒有從三世的角度來看,所以難免對因果就會疑惑。信之不真,行之就不利,斷惡修善他就會有猶豫,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學透、悟明,才肯真正斷惡修善,義無反顧。 『現世所受。種種不一』。看到現世所遭受的果報種種不同,很難說是一致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於是就說了『有不報之善惡』。善惡不是說都有報,還是有沒有報應的那個善惡,有的善就是沒有善報,有的惡就是沒有惡報,所以因果好象不足以為信啊。這些觀點確實很多人有,我們看底下聖賢是怎麼回應的: 【抑知世無數百年之人。天有未即結之案。純善純惡之人既少。可善可惡之機最圓。念有轉移。報宜斟酌。或在本身。或在子孫。或在現世。或在後身。大小遲速。變化遷移。絲毫不錯。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論目前。當觀究竟。豈有不如影隨形者哉。】 這番議論真是精彩,破掉我們的疑惑。這裡講『抑知』,「抑」是個轉折詞,就但是,不過。「知」,就是我們應當知道。世間沒有『數百年之人』,人活不了幾百歲,頂多一百歲就了不得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怎麼可能有數百年這麼長的壽命呢?所以你看不到那麼快速成熟的果報,就是因為人壽命太短了。不是沒有,後生有報。 『天有未即結之案』。上天就是這些天地鬼神他要斷案子,還有些案子沒結。「即結」就是馬上結的案子,那「未即結」就是還沒有馬上結的案子,懸在那裡,叫懸案,等到以後要分判的。「純善純惡」的人既然很少,確實很少,一般的人都是善惡夾雜,就看你一天下來,你有善念也會有惡念。 『可善可惡之機最圓』。人這個善惡之性還沒有定,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它來回會擺動,可以善也可以惡,這樣的根基其實是最容易圓滿成熟。只要他學了聖賢教誨,他就能聽到善,然後善越來越純,就變成純善之人。那如果他接受的是惡法,不信因果,追求利慾的這種享受,最後心地越來越自私,行為越來越惡劣,最後就變成純惡之人。看他的緣,總在遇緣不同。這個緣是外面的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老師,看你是跟什麼樣的老師學,是善知識呢,還是惡知識。善知識教你善法,讓你心地越來越善良,將來你會得到很好的果報;惡知識呢教你放縱自己的慾望,最後到達窮凶極欲無惡不作,地獄果報最後就能成熟。那麼外緣固然對自己影響很大,而自己的內因為主,內因就是自己的念頭,你能不能夠控制念頭。  『念有轉移。報宜斟酌』。在善惡這個兩種緣面前,你是去就哪一種緣,那就是在你當下這個念頭。如果你能夠良心發現,克服自己的慾望,所謂天理戰勝了人慾,這念就移到了善了,那你就向善人這個境界上去邁步了,而且你這個果報就會越來越殊勝。如果這時候你縱慾,昧了良心,良心不是沒有,你把它蒙蔽起來了,昧著良心,那念頭就移向惡,念念相續下去,最後就惡貫滿盈了,變成了極惡劣的惡報。  所以「報宜斟酌」,「宜」是應該,好好斟酌斟酌,就在你現在這個念頭,偏向哪邊。有時候我們的人生在轉折點上,就是那一念,看你移向哪。而上天往往會憐憫眾生,佛菩薩更是慈悲不舍眾生,當你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善知識、佛菩薩肯定會出現在你身邊,會勸導你,會鼓勵你斷惡行善,擺脫惡的念頭,轉移到善法。但是聽不聽就由你自己,機會你肯定有,不可能沒有,只是看你那個時候,會不會昧著良心,拒絕善知識的勸導,機會錯過了就追悔莫及了。那麼這時候斟酌就是自己要斟酌,如果你能夠信善知識的話,你能夠聽話真干,就恭喜你呀,將來你的果報就非常的殊勝,你能夠成聖成賢,往生成佛,所以全看自己能不能把握。 下面說『或在本身。或在子孫』。這是講報應。有的報在自己本身,壽命還沒到,報應就現前。尤其是大惡之人,他的福報很快就消了,沒了,惡報就現前了,現世報。或者是報在子孫的,現世看不出來,因為他前生福報很大,他造再大的惡,前生福報還沒享完,還沒消完,但是呢將來必定是墮惡道。而子孫的惡報往往就是他墮惡道的一個反映,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餘慶餘殃啊,就是子孫要受。 『或在現世。或在後身』。這是講他自己,從三世因果來看,決定一絲毫不差。 『大小遲速』。報應的大小,根據你所行的善惡的大小而定,絕不會多一點不會少一點。「遲速」是講報應來的早還是還得遲,有的報應很快,有的報應很慢,總在遇緣不同。  『變化遷移』。報應它也有變化,為什麼呢?因為善惡也在不斷變化,可能一個人在造惡的過程中忽然起了一個善心,良心發現了,就停止了造惡,將來的報應,他是會得到惡報。但是惡報的時候呢,絕處逢生,忽然善報會現前。那善惡之報也能轉移,善變成惡,惡變成善。所以果報樂變成苦,苦變成樂,它都會轉,絲毫都不會有差錯。  所以明眼人能夠看得清楚,所以諺語有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決定有報應,只是看來早來遲而已。所以人不能只看目前,眼光太短淺不行,只看到眼前的這個善惡好像沒有果報,你就否定因果,那就大錯特錯了。  『當觀究竟』。應該去看,到最後。這個「究竟」不僅是這一生,你要從生生世世來看,從他這家裡頭的世世代代子孫來看。『豈有不如影隨形者哉』。你眼光看得長遠就究竟、就徹底,你就真正知道了善惡之報真的是如影隨形。  你像釋迦牟尼佛都給我們示現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成佛了都要受果報,這世尊曾經有三個月馬麥之報。他帶著僧團沒有糧食吃,沒人供養他,結果有一個馬夫拿著喂馬的這些飼料,跟釋迦牟尼佛說,沒有糧食了。剛好那年也是災年,欠收,我們只有這些馬麥,馬的飼料,你要不嫌棄你就吃這個。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們只好吃這個馬麥,吃了三個月。弟子們就問了為什麼我們要有這樣一個遭遇?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劫前,他跟這些弟子們曾經就是外道,也是修行人,不過修外道,見到僧團到王宮裡面應供,拿了這個飯食特別的香美,於是就起了嫉妒心,罵這些出家人,說你們只配吃馬麥。惡口的報應一直都沒有報,最後到成佛了之後才報。成佛之後還要自己受三個月馬麥之報,所以你要看得究竟啊。  無量劫的角度來看,善惡之報真的是如影隨形。所以佛家有一首偈子說,就講這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百千劫」,無量劫,造的業他都不會消失,真的如影隨形。那個善惡的種子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頭,它不會磨滅,要報掉了才行。什麼時候報呢?因緣會遇的時候就會報。因緣還沒有會遇,就是還沒有成熟,這個種子就存著,決定不會消失。下面說: 【按佛經有通論三世之說雲。眾生造業。其報有三。一者現報。今生即受是也。二者生報。第二生受者是也。三者後報。第三生。及十百千萬生受者是也。】 這佛講的圓滿。佛經講三世,三世因果就是前世、今世、後世,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就講眾生造的業,他的報應有前生報、有今生報、有後生報,這裡講有三種。 一是『現報』,就是今生你造的,馬上就受報。比如說,你殺了人被逮住了,被判於死刑,現報,這個我們看得很多。一生仗勢欺人,到最後呢,晚年的時候,孤苦凄涼,過去欺人,這一生最後被人欺,這都是現報。還有呢,不孝父母,兒孫對他也不孝,這最明顯,那麼這是現報。 還有第二種是『生報』。就是第二生受報。這一生果報沒現前,第二生受,這也很多。比如說,貪慾重的人來生就變成餓鬼,嗔恚心強的人,傲慢、嫉妒,怨恨心很強,來生下地獄。愚痴不信因果,來生變畜牲,三惡道啊,是貪嗔痴感召的,這是第二生要受報。 還有第三個是『後報』,第三生或者是三生以後,十生、百生、千生,萬生,無量生之後再報,都叫「後報」。就像釋迦牟尼佛,剛才講的馬麥之報,這是無量生之後報的。過去他是無量劫前乾的那個壞事,罵人惡口,成佛以後還得報,佛也逃不了因果。所以佛只是不昧因果,對因果非常清楚,沒有絲毫的疑惑、迷惑,只要不昧因果,但是絕不會不落因果,一定會落因果,成佛都免不了。 【故世之造善得禍者。前生之惡熟也。造惡得福者。前生之善熟也。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非純善純惡也。始福終禍。善心退也。始禍終福。噁心悔也。苦樂不移。顯直報也。災祥互出。隱巧報也。更有隱德隱過。非人耳目前之善惡也。亦非人耳目前之報也。】 這個論述很深刻。這個『故』,就是所以,前面說的三世報,但是總有報。所以世間造善而得禍的人,我們看到。你比如說顏回,孔老夫子最欣賞的學生,可是他呢三十多歲就過世了,而且一生都貧窮,所謂簞食瓢飲、居陋巷,人家看他這是禍呀,貧窮短命啊。但是他這是大善人,大賢人呀,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不從三世因果講,真講不通啊,哪有天理呀,這樣的大善人,大賢人最後得這個報應啊。但從三世因果你就知道啊,他是什麼呢?『前生之惡熟也』。他前生肯定做過惡,連釋迦牟尼佛前生都做過惡,更何況顏回呢?剛好這一生的緣成熟,前生的惡報先顯現。但是在這個惡報當中,難得的是他能夠斷惡行善,所以前生的惡報報掉了,後生他的善報就很殊勝了。顏回死了以後生天了,這個人看不到啊,但你就不能說善人就得不到好報,不能這麼說呀,你看的太淺而已。 下面『造惡得福者。前生之善熟也』。造惡的人他也得福報,大富大貴。你像秦檜謀害了岳飛,賣國求榮,造了大惡啊,他得福報,他能夠保住他的相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你不能說是沒有因果啊。只是他前生造的善太大了,這一生又遇到這個緣,所以那個善報先成熟,他享富貴,但是他這一生造的惡決定讓他來生受慘報,肯定是下地獄呀。那你從他,現在歷史對他的那種評論,你就知道他要遭受多大的惡了,大奸大惡之人啊。所以你看千百年之後啊,人們看到秦檜的那個銅像跪在杭州岳王墓外面,人家見了這個像啊都吐口水,都拿那個板子打他,顯現對這種奸臣的痛恨,遺臭萬年啊!這就是那一生他造的惡,現的這個報,這個報都叫余報,自己本身的報在地獄。  還有的呢?『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這福和禍交錯在一起,這是什麼原因呢?『非純善純惡也』。因為他造的那個因不是純的善,也不是純的惡,也是善惡交錯在一起。比如說他做好事,一半是為別人一半是為自己。為別人好,真的他有這個心,同時也忘不了自己的名利。如果是只為別人好,自己一點名利都沒有,他可能就不幹了,他裡頭就夾雜自己名聞利養。比如說弘護正法,大好事啊,為了利益眾生,覺悟眾生,有沒有這個心呢?也有這個心。但是做起來,他還計較自己的名利,他有那個從裡頭得到的榮譽感,成就感,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控制佔有這些念頭,這些念頭是惡,所以他的善惡混雜在一起,將來受的果報呢有禍也有福,福禍也混雜在一起。最明顯的,我們講「福氣很大」,福是很大,大福大貴,可是氣也很大,天天生氣。享富貴的人天天生氣,看什麼人都不順眼,什麼事都不順心,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豪華別墅,心裡就是不快樂。這是什麼原因呢?過去他布施的時候,他心不是純善的,很多計較,很有得失心,還有傲慢心,有爭強好勝的心來做善事。修羅心態,修羅就是爭強好勝。別人做好事,我比他要做的更大,搶在他前面,這種心感得的福啊裡頭就有禍。  下面,『始福終禍。善心退也』。有的我們看到,剛開始享福,最後呢遭到禍殃,這是果報。因在哪裡呢?前生呀,他剛開始行善,有善心,但是後來退了,所以呢那福最後就變成禍。你比如說你要幫助人的時候,幫助人不能夠一心到底,中途又退掉了,自己煩惱現行了,不幹了,那麼你的福,就不能到究竟,將來享的福享著享著最後會有禍殃現前。  那麼還有『始禍終福』。剛開始是遭到很多的災禍,最後轉變成福報,這是他前因,『噁心悔也』。曾經造了惡,後來後悔了,悔過自新。所以呢那個惡必定有惡報,但是最後他悔過了,轉成善,善也會有善果,彼此不抵消。不是說我造惡,我後悔了,那惡報就沒有了,不行,還是有。但是你悔過之後,你行善了,那個善也有報應,各報各的,他不會互相抵消。但是我們能在緣上控制,我們希望自己善報先現前,那你現在就努力的斷惡修善,創造善的緣,那麼善報就容易現。那麼如果我們現在造惡,等於是給阿賴耶識里惡種子創造緣分,惡的報也會容易提早現前。  『苦樂不移』。這是另外一種情況。『顯直報也』。「不移」就是不變,不改變。苦報一直苦到底,沒有改的,或者是樂報一直樂到底都沒有改,那是因為他以前造因的時候,造惡的時候,一直惡到底他沒有悔過,他不肯回頭,所以將來享的苦報啊一直苦到底,這是執迷不悟啊!那麼樂報一直樂到底的,是因為他前生堅持行善,不退縮、不退心,果報就很殊勝啊。你看乾隆皇帝,這是歷史上享受樂報可以說是第一人。他的父輩、祖輩給他創下的基業,順治、康熙、雍正,那都是很好的皇帝,打下很好的基礎給他。乾隆皇帝上任了,登基了,什麼都很好,不用他操什麼心,自己享福啊,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呀,而且他當皇帝的時候,那真的是天下太平,他的疆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版圖面積最大的,北至西伯利亞,西至伊朗、伊拉克,南至南洋,全是中國領土。自己活六十年的皇帝,本來他還繼續當下去,但是因為他的祖父康熙只做了六十年皇帝,所以他呢就不想超過祖父,這是他的孝心,謙卑,所以他把王位呀讓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還做了四年。所以他自己自命為十全老人,十全十美,樂報沒有改變。你可想而知他前生修的善有多大,而且一定是很長久的,不懈的努力的在修,才有這一個福報。  『災祥互出。隱巧報也』。這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有災禍有吉祥,互相的出現,更替的出現。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為前生造因的時候,「隱巧」,他內心那個善惡沒有讓別人發現,這叫「隱」,行為上又很「巧」,他不讓別人知道。如果是善不讓人知道,這是好事,積的是陰德;那如果惡不讓人知道,那叫大惡。所以內心裡頭善惡互相的更替,都不為人知,而實在講呢,果報可不會有差錯,將來他就變成有災殃、有吉祥,而且往往是人家意料不到的。  那麼『更有』,就是還有,『隱德隱過』。把自己的德行隱藏起來,這是所謂韜光養晦,謙卑低調,行善不與人知,往往這是大德。「隱過」呢,那就反之了,掩飾自己的過錯,別人指出來了都不肯承認。甚至呢用種種的方法,巧妙的手段,把自己的過失掩蓋的很好,沒有人知道,那麼得到的善惡自然就會很大。越隱的過其實更是大過,越隱的德更是大德。『非人耳目前之善惡也』。不是在別人的面前顯示出來,耳聞不到,目視不到,但是這個善惡總有報。『亦非人耳目前之報也』。那個報應也是人家看不出來。這裡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欒黶之汰報在書。欒盈之死報在黶。顛之倒之。其例亦多矣。】   這是一個歷史故事,我們要解釋解釋。『欒黶』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人,是欒書的兒子。底下『汰報在書』,這個「書」是欒書,是欒黶的父親,卻是一個暴虐之人,很殘暴驕奢。「汰報」的「汰」就是驕奢,殘暴。那麼驕奢殘暴之人,他沒有得到現世的報應,所以你看他最後還得個好死,善終,看不出他有不好的報應。他的父親欒書,他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其實也是一個很殘暴之人。這裡有個故事,就講到當時在晉國,把這位欒書劫持了,結果呢沒有殺他,把他赦免了。結果欒書呢他就逃到外國,然後就趁著厲公出遊的時候,帶兵回來造反,結果把厲公給囚禁起來了,六天之後就把厲公給殺死了。他沒有去放了厲公,當時呢厲公當年卻是把他赫免了。這種行為叫以怨報恩,人家過去沒殺你,赦免了你,你這回抓了人家,把人殺了。從這個舉動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殘暴之人,所以他生的這個兒子呢?也是殘暴,正所謂啊父親的餘殃。  『欒盈之死報在黶』。欒黶呢他的報應也沒現前,他父親的報應和他的報應,在現世看不出來,他的兒子欒盈結果就報出來了。在歷史上記載,這個欒盈的母親跟人家私通,竟然還誣告她自己的兒子作亂,這家裡出現個這麼個問題。當然這也是等於欒黶的夫人,是一個邪惡的女人,所以敗家。結果後來欒盈逃到了楚國,又逃到了齊國,最後還是被圍殺,而且欒氏家族都被滅了。從這裡可以看到,欒盈這一生死,本來欒盈是一個歷史上記載,是一個喜歡布施的人,反而被殺死,而且這一族也被滅掉,可以推到前面他的父親,他的祖父所造的惡業,所以因果通三世。這個三世呀,世間上講就是三代,祖父一代,父親一代,到他自己一代。真的可以看出,「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顛之倒之』。這看起來有點顛倒,從他現世來看,這個人呢,殘暴,居然得善終,欒盈是個好善樂施的人,竟然會死於非命。但實際上這裡面的因果複雜,愚痴的人看不出來,明眼人看得非常清楚,這種事例在歷史上很多。底下又說: 【而白起之坑降卒。李林甫秦檜之毒流蒼生。非一生可畢其惡也。】  這裡又舉到歷史的人物『白起』。他是春秋時期,他在打仗的時候,把敵軍四十萬人都坑殺了,而且這四十萬人都是投降過來的,這歷史上是非常慘烈的一個大屠殺。你看日本在中國南京屠殺三十萬人,白起當年是四十萬人,這個業造得太重了,在《感應篇》里講「誅降戮服」,投降了的兵士你還要把他殺了。在伊斯蘭教《可蘭經》里講,敵人放下了武器,就要把他看成兄弟一樣,怎麼還能夠去殺他?這是不仁啊,所以他自己的就報應很慘。根據《增修歷史感應統計》這部書記載,白起殺了四十萬的兵士,「萬世不足以避其辜」,就是他萬世之後那個惡報都不會消失。  在很多史書上有記載,江南曾經出現一個女子陳氏,「年十七」,十七歲,「不識字」,沒看過書,也不知道白起這個人。她有一次得病,到快死的時候忽然對別人說,「我是秦將白起」,我是秦國的白起,白起是秦國人,過去殺人七、八十萬,在地獄受無量苦,最近才得到人身,但是世世都要做女子,而且壽命不超過二十歲。「今天又死」,這是又一報,說完就死了。然後呢又有記載,在明朝,在吳山三毛觀,有一次打雷擊死了一個白蜈蚣,白蜈蚣很長,有一尺多長,它的背上寫了「白起」兩個字。又有說到,有一次一個屠夫宰一頭豬,它的皮上寫著「秦白起」這三個字,可見得他確確實實生生世世在輪迴受報。  『李林甫』是唐朝人,曾經做過宰相,李林甫是「口蜜腹劍」,嘴上很甜,心裡很毒,排斥異己。對他能夠阿諛奉承的他就舉用,而盡忠職守、剛正不阿這些忠臣就被他排擠,「獨權專滋」,而且「杜絕言論」,他等於是一個人把皇上給封起來了,皇上聽不到下面真實的言論,大奸臣。結果後來唐玄宗遭到了安史之亂,要知道,奸臣當道就會亂,這個奸臣他是大權獨攬,挾天子以令諸侯,肯定就會作亂。所以當時安祿山反叛,幾乎把唐朝給滅了,幸虧郭子儀率兵把這個唐朝給救過來了。李林甫到最後病死的時候,相傳有一個張牙舞爪很兇惡的鬼物他看到了,不久之後,李林甫就七竅流血而死。死了以後,遭到楊國忠的誣陷,楊國忠當然也是個奸臣,他倆有矛盾,所以李林甫一死,楊國忠立刻就誣陷他,所以他被削了官爵,子孫都被流放,家產全部沒收。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記載,說會州有一個娼妓,一個妓女被雷給震死了,當街震死。她的身體上用紅字寫著「李林甫毒虐弄權,帝命三震之」,就是李林甫狠毒暴虐、弄權,以權謀私,上帝下命要三次把他震死,出現這麼一個情形。那麼還有呢,後來有一個人殺雞的時候,發現雞背上寫著「李林甫」三個字。還有一頭牛被雷震死了,被震開的皮膚裡面也寫著,「此是唐朝李林甫,三世為娼,七世為牛」,這都是有記錄的。  『秦檜』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的大奸臣,可能他可以排上首位的了。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飛。『毒流蒼生』。他們的這個對於天下蒼生的毒害很嚴重,而且很深遠,所以造的惡太重了。『非一生可畢其惡也』。這一生肯定報應不可能就完了,生生世世都要受報呀,而且在地獄裡面的時間會很長。下面說:  【總之前生後生。同是一生。人誅鬼誅。等是一痛。世更不之忖也。然則報應何嘗有爽哉。】  『總之』,就作一個小結,『前生後生』。這報應『同是一生』。不管你在哪一生受報,報應肯定是有。  『人誅鬼誅』。「誅」是誅滅,殺死。一個人過去造惡,可能是被人誅殺。比如說王法,這「人誅」,王法逃離了,還有「鬼誅」,上天鬼神不饒他,也一樣誅殺。就像李林甫一樣,王法當時雖然沒有把他誅殺,他死後他的官爵被削掉,子孫被流放,但是他生前沒事,但是他是被鬼誅殺。在陽間我們看是病死的,實際上都是被惡鬼弄死的。  『等是一痛』。報應的痛處是一樣的。世間的人,沒有去認真思惟,這個『忖』就是思惟。看的是淺薄,看不出前因後果,就隨便的說報應也會有差錯,這是粗心大意,眼睛被蒙蔽。  『然則』,就是然而,『報應何嘗有爽哉』。「爽」是差錯,報應哪裡會有差錯呢。  【而或者猶曰。王者彰善癉惡。豈貴因循。天何不即施行。使人警懼。而有姑徐徐雲者何也。】  有的人還會問,這因果的道理呀不是那麼明了。『或者』,或者就有人。『猶曰』,還會這麼說。『王者彰善癉惡』。「王者」是指聖王,聖賢的君王,表彰善人善事。「癉」就是憎惡惡人惡事,能夠這樣做,自然這社會它就能夠善惡大家就能夠認識清楚,自然善就會越來越多,惡就越來越少,人都不敢造惡。國家領導人對於扶正社會風氣,他的作用是最大的,他要是能夠表彰善人善事,社會就會出現很多善人善事。他能夠表態,而且自己以身作則,憎恨惡行,斷除惡行,社會的人自然也就會跟著斷惡,不正之風就沒有市場。總是上行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嘛,國家領導人自己正了,社會就正了。  這裡說的「王者彰善癉惡」,『豈貴因循』。「因循」就是拖延,怎麼會說拖延,或者是輕忽,沒重視這個問題,那就不叫王者。真正好的君王不會拖延表彰善行,憎惡惡行。那麼連人裡頭的聖王都是這麼做了,『天何不即施行』呢?上天為什麼不立即去施行善惡之報呢。讓人馬上就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使人警懼』了。「警」是警惕,「懼」是畏懼,自然就不敢造惡了。上天很慈悲呀,為什麼不把這善惡顯示的非常明顯,那大家自然就會回頭。他問的也很有道理,『而有姑徐徐雲者何也』。「姑」是姑且,也有姑且,「徐徐」是緩慢,緩慢的來顯現這個報應。就像前面講的,有後生報的,來生報、後生報,甚至報應、善惡、禍福交錯在一起,你很難去判斷,為什麼上天沒有把這些彰顯的清楚。我們看下面的回答:  【此豈知王法尚有遺漏。天道必無疏虞。且王者不忍。必與矜全。天心至仁。每容悔禍。古稱天公最有耐性。在人亦當有忍心。】  這裡回答得很好。這種問答幫助我們對於因果的道理呀弄清楚,理越明信就越深,如果有疑夾雜,信心就容易被破壞。聽到別人說幾句話心就動搖了,所以這個《感應篇》等於是有理、有事,讓我們信心堅固,深信因果。這裡說『此豈知』,「此」就是前面那個人說的話,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怎麼能知道『王法尚有遺漏』。他不知道,王法它也不是一點遺漏都沒有的。這種遺漏不是說疏忽,而是什麼呢?往往在執法的時候給予罪人機會,悔過自新,這就是執法人的慈悲。  『天道必無疏虞』。王法可能會有遺漏,或者有疏忽,或者是因為慈悲,就有遺漏不懲罰罪人。而天道必然是沒有疏虞,就是疏忽、失誤。所以報必定會有,一絲毫不差錯,比王法就更加的不會疏漏。  『且王者不忍』。聖王有不忍之心,慈悲。只要看到罪人能悔過,都盡量的減刑,甚至赦免,『必與矜全』。「矜」就是憐惜,可憐他,保全他。  『天心至仁』。老天爺的心至仁,仁到極處,仁慈到極處。『每容悔禍』。「每」當常字講,常容許人悔過自新。這個禍只要有悔心,就得到減免。  『古稱天公最有耐性』。古人講天公最有耐性。就是只要人肯回頭,都盡量赦免他的罪,只要人能夠回心轉意呀,就不讓災難現前。除非他實在不能回頭,那隻好讓災難現前了。  『在人亦當有忍心』。所以我們做人也要像天公那樣要有忍耐心,要有包容、仁慈的心。  【譬猶負債。責償在後。但所限歲月有異耳。夫一世二世。至於三四五世。是亦天地償限之大數也。報遲則息必倍焉。】  這裡舉譬喻,猶如『負債』。這個債必須得還,現在借了債以後得還,所以『責償在後』。償債在後面。那什麼時候償還這個債務呢?那就不一定,所以『所限歲月有差異耳』。就是限期償還的時間有長有短。借債的時候談好,比如說一、兩年還清,或十年還清,這也長短不同。  同理,因果也是一樣,『夫一世二世。至於三四五世』。多生多世,這都是天地償限之大數。天地因果報應償還那個時限的大數,它論什麼呢?論一世世的,前生造的惡這一生受報,它的時間跨度很長。報的遲就報的很厲害,就像有利息一樣,就像還債,你欠的債越長、越久,還的利息就越多。『必倍焉』。加倍來償還。  【且人視為久遠。天視之旦暮也。】  況且人看到這個報應好像很久遠,可能幾十年之後才報,可能是好幾世之後才報。可是上天呢看這個時間很短暫,就像早晨跟晚上,從早到晚而已,這是事實。佛經上講,四王天,就是天道最低的一層天,它的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所以五十年之後報應,在他們看真的就是「旦暮也」。那忉利天一天等於人間一百年,所以人間一個世紀呀對他們講就是一天。天越往上層,時差就越大,倍倍增加。再往上,夜摩天又增一倍,一天等於人間兩百年。兜率天一天等於人間四百年,都是倍倍增加。所以上天看人間真是可憐,朝生而暮死啊。  【故曰。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  這是引格言,一個格言說的話。  『造作善善惡惡』。人所造的善也好、惡也好,報應都如影隨形,必定不差。所以莫說啊,不要說善惡沒有報應,一直等待他『惡貫滿盈』再去看他。這個「惡貫滿盈」這個成語最初來自於《書經》,《尚書》裡面記載商朝最後一個皇帝紂王暴虐到極點,惡貫滿盈,所以講「商罪貫盈,天命誅之」,這是《尚書》的話。「商」是講商紂王,商紂王的惡行積的太滿了,到最後上天要誅殺他,所以就有武王革命。武王革命是什麼呢?人民推動,他自己並不想去革命,但是商紂王太惡劣了,人民忍無可忍。所以武王是等於替天行道,紂王是自己自殺。  這是什麼呢?不要說造惡的沒有報,你看他造惡的時候,那真是為所欲為,不聽任何人的勸諫。像比干是忠臣,勸諫他要改過自新,結果他把比乾的心給挖出來了,對忠臣都這樣來下毒手,你就可以想像到他的福報已經將盡了。越是他最惡劣、最狠毒的時候,越顯示他已經到尾聲了。強弩之末,就像蠟燭燒到最後,會一下亮起來,但是很快就熄掉了。  『莫道修善無應』。不要講啊修了善沒有報應,你要等待,直待善果圓成。你的善還修的不夠,所以那個善的果報沒有圓滿,沒有成就,沒成熟。一直行善,行到最後呢,善果成熟。中間不能氣餒,不能灰心。  底下引佛經的話:  【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是知三界苦樂。六道升沉。皆悟自心感召。天網難逃。即欲妄生趨避。如中路遇雨。四望皆濡。茫無躲處。】  『是知』,就是是以,所以。我們要知道,『三界苦樂』。「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講六道輪迴,三界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所以三界同苦。沒有出三界,根本享受不到真樂,真正的樂極樂世界有,沒有苦「但受諸樂」。在六道裡面升沉,六道輪迴,時而做人,時而生天,時而又墮到了地獄、餓鬼、畜牲,升升降降,無量劫就搞這個,都沒出過六道,可憐可悲呀!  而六道的這些果報,你要悟啊,皆『自心感召』,就是你善惡的念頭感召來的。因為你有念頭,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不放下,所以就感召到六道裡面的果報。善惡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那麼如果執著善就能得善道,在六道裡面生。如果是執著惡,那在六道裡面就感得惡道,這是,全是自己感召的。那想真正脫離六道,必須把善惡的念頭都放下,執著沒有了,才能出六道。  『天網難逃』。「天網」就是講因果的規律,逃不過啊。『即』,即使。『欲妄生趨避』。你想生起這個念頭。「趨避」,「趨」是趨善,趨吉避凶。希望得到吉祥,得到福報,而逃避災難,逃避禍患。你這個念頭只想著得好報,沒去種好因,那叫妄念,「妄生趨避」。你真想得好報,你得修好因才行啊。不修好因,在那空想好報,不可能。  這裡舉例,『如中路遇雨』。走到半路,走到荒郊野嶺的時候,忽然下雨了。『四望皆濡』。沒有躲避的地方。這東南西北四方望一望,全是浸濕的地方。「濡」就是浸濕。全是雨水浸泡的,你上哪躲呀。『茫無躲處』。茫然沒有躲避的地方啊。這是比喻什麼呢?沒有好好修因,圖望好報,就是如同中路遇雨,想要躲避,躲避不了,該是什麼報就是什麼報。  【但世人不悟。置焉不察。其報之遠者。固不及見矣。即及見之。其尋常順逆。既忽之而不覺。至大迪吉大逆凶之可信者。又援他不盡驗之事。以自眩自疑。沈豫不反。就使閱歷既久。覺悟忽生。而人老習成矣。少年豪氣正熾。又復不信。此世之所以多迷途也。悲哉。】  這裡講,但是世人沒有悟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的道理。對因果就不相信,也不能夠細細的去審查。『置焉不察』。這個「焉」是代詞,當之字講。置之而不去覺察,放在那兒,沒有認真的去體會審查。所以對因果道理啊就看得很淺,或者是看偏了,自己看走眼了。  『其報之遠』的,報應很遠,比如說來生報,後生報。『固不及見矣』。固然就看不見了。即使是見到的報應,有些報應現世報,你能看得到。『其尋常順逆。既忽之而不覺』。他總覺得很平常。這些報應他覺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好像也沒說明什麼問題,覺得很尋常。這個「順逆」講順逆天道,天理。順天理的能得善報,逆天理的得惡報。他覺得這些事情又不太那麼明顯,實際上已經能看出來了,他還是不太相信,看得非常的粗淺。  所以「既忽之而不覺」。對這些「忽之」,輕忽。沒去重視,沒去仔細的去觀察,實際上你仔細觀察,眼前全是因果報應。你要從他的心上看,他是真在做善還是真在做惡。表面上好像在行善,實際上造的是惡,所以他的惡報現前了,你就知道必然是這樣的。不能看表面呀,要看透他,當然這需要時間。而且深入聖賢的學問,慢慢你就會觀人,學這些教誨。同時在待人處事接物上你去落實,去留心,越看就越清楚,逃不過你的眼睛。所以有學問的人,指有智慧,只一葉,就看一葉而知秋,這葉子黃了就知道秋天到了。一片葉子就說明問題了,不用啊,找所有的葉子來去證明秋天到了,不需要,一片葉子就知道秋天到了。這是明眼人,所以明眼人看人你一個舉動就知道,你將來是什麼報應。  像歷史上記載,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國君派他去治理河水,河水泛濫。他也不知道怎麼治理,結果遇到一個車夫,當地人就跟他講,這個事情很簡單,你就好好的祈禱水神,江河之神,請它不要泛濫,就能治好。結果他去稟告國君,國君就相信他,於是就向這個神靈祈禱,果然呢那河水就不泛濫了。國君很高興,臣子出了一個好的建議,嘉獎他。就問他,你這個建議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別人告訴你的?結果他說「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感應篇》里講「竊人之能」,人家的主意呀說成是自己的主意,來邀功。孔子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就說了,這個人將來要子孫都斷絕了。果然後來他出事了,犯了罪,就被削職,好像也是被斬殺了,子孫後來都流放,最後真的就家族就滅掉了。孔老夫子厲害呀,就聽你那一句話,知道你心裡什麼心地,就能夠預卜將來你的報應。那麼一般愚痴的人,卻是「忽之而不覺」。  『至大迪吉大逆凶之可信者』。《書經》上講「惠迪吉,從逆凶」,「迪」是道,當道講,道路的道。「惠」是順,順著道的就吉,逆著道的就凶,這講因果報應。那麼也就是大是大非,大善大惡,必有大的報應,這個應該相信吶。你比如說,前面講的紂王惡貫滿盈了,結果最後就被誅殺,這個哪能不信呢?可是這些愚痴的人,尤其是現代,很多人他就是不信,還『援他不盡驗之事』。「援」是援引,引證。「他」是另外的。一些不那麼特別應驗的那些事情,善好像沒有善報,惡也沒有惡報,他用這些說法。『以自眩自疑』。這個「眩」是迷惑,自己迷惑自己,生懷疑。『沈豫不反』。「沈」是沉淪,「豫」是猶豫,懷疑聖教。沉淪自己的那種惡行惡念當中不能自拔,不能夠回頭。即使是最後『閱歷既久』,這一生下來,閱歷多了,時間久了。『覺悟忽生』。終於有一天覺悟了,但是人已經老了,而且已經養成惡習了,要改就很難了,這就是很可惜。  『少年豪氣正熾。又復不信』。所以能夠在青少年的時期接受正法教育,這是福報,少走很多彎路,少造很多惡業。千萬不可以「豪氣正熾」,目空一切,自以為是,不信因果,不信聖教,這就是很悲慘了。  『此世之所以多迷途也』。這個話對現在來講真的是,可以說是當今的寫照,迷的人太多了,誤入歧途的人太多了,都是不讀聖賢書之過。『悲哉』。太可悲了。所以應當回頭,應當好好學習因果,才不會虛度一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有講的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由於水平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感恩頂禮!)
推薦閱讀: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集--五集)
形旁不用於表示字義
文字飄香潤經年(下)
精美文字祝福集錦<9>

TAG:文字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