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系統論

象萬物的運動無非陰陽的消長,但如何更精確的描述這種消長運動呢?古人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取象」,為什麼要取象呢?「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陰陽的消長過程變化無窮,數不勝數,你如何去描述他把握他?古人發現,陰陽運動儘管千變萬化,但經歸納分類,卻只有有限的數之可數的一些特徵狀態,這些特徵態是可以通過觀察加以識別和區分的,故名之曰「象」。最容易區分的象,莫過於白天與黑夜,冬天與夏天,稱為「兩儀」。再細緻一點,則可分春,夏,秋,冬,稱為四象。若仔細觀察天氣變化規律,則可以在夏秋之間加入一象,謂之長夏。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可是夏秋之間明顯能感受到另一種天氣狀態:又濕又熱,稱為暑,所以這一態不能漏,這就有了五態,即五個象,分別命名為:木,火,土,金,水,謂之五行。要更精確的描述一個陰陽消長循環,最少需要分幾個象呢?六個。陽長陰消可以分兩態,初生,壯大,可稱為少陽,太陽;陽消陰長也可分初生與壯大,可稱少陰,太陰,但還缺兩個陰陽轉換的狀態,一是由陽長陰消到陽消陰長,稱為陽明,一是由陽消陰長到陽長陰消,稱為厥陰,如此就分成了六態,即三陰三陽六氣,這樣就可用最少的量來準確描述運動狀態。為了不同的目的,還可以定義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氣,六十四卦等等。可見,這些五花八門的名稱,其實就是古人所取的象,每一組象取一套名字,如五行之木火土金水,六氣之三陰三陽,八卦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這種命名法其實是從比類取象思維發展而來,因為只要是用上述五種或八種陰陽態勢來描述系統,他們都有一一對應的特徵相似性,即特徵「象」的相似性,很自然的,我們用最常見,最熟悉,最易理解的系統「象」加以命名,那就極容易獲得「觸類旁通」的效果。當我們看到金,木,水,火,土時,千萬不要理解為五種或五類具體物質,他們不過是五種陰陽狀態的「標準象」罷了,也就是說古人把這幾個象選作標準的特徵狀態,以便人們更好的理解並準確的類比。用象來描述系統的運動,可以去煩就簡,把握大局,這是古人研究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醫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

天地坐標,格物致知。

陰陽系統即為「象」(事物系統狀態),以陰陽觀認知不難,難就難在「判」陰陽,目前為止,除心靈系統能感知「陰陽」外,尚未有物質性存在能感知(感測)事物陰陽。

與科學方法類似(物理學、化學是一切應用科學理論與技術的基礎),太極方法的基礎就是陰陽學(陰陽系統)、三才學、五行學、八卦學等,其中陰陽學相當物理學地位,而後幾種陰陽關係學說則相當與化學,在它們基礎上的一切應用太極說學(包括中醫學說)相當於應用科學理論與技術屬性。

東西方文明各自發展,西方文明(以科學體系為核心)則得到了充分的發育並走向了良性循環,而東方文明卻徘徊不前並受到了科學繁榮昌盛的擠壓,處於極為不利的局面(後繼無人-----人力資源都往科學領域配置)。

什麼時候太極體系才可當「陽」不讓呢?又什麼時候太極體系與科學體系和諧共處呢?

陰陽系統論——中醫理論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作者:金可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69153242_0_1.html

為何要闡明「陰陽系統論」?(2010-01-06)

為何要闡明「陰陽系統論」?

從中醫發展的兩千年歷史可以看出,《內經》和《傷寒雜病論》之後,中醫理論就沒有被明確的闡明過,醫家都以各自的理解來說明這個理論,以至於流派紛爭,莫衷一是。可以說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已經失傳。

現代科學和醫學的發展,為重整中醫理論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由於現代系統論的出現,使中醫理論的現代科學解讀和闡述成為了可能。我們雖不知中醫理論全部,但其思想方法還是可以體會的,這個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還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用系統的概念闡明中醫理論就事在必行了。陰陽系統論旨在闡明古代中國的科學思想體系,他是古代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基本出發點,這個問題不說清楚,古代的一切神秘奇蹟就無從破解,中醫這個寶貝老古董的真正價值就無從被了解和挖掘。

中醫的理法方葯與現代科學認識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如此的不同,以至於一些高級科學工作者也不能理解,原因何在呢?首先是中醫界自己也拿不出一套象樣的有科學說服力的完整理論,於是別人就必然認為中醫缺乏真正的理論,是經驗醫學。另一方面,中醫理論的體系結構建立在一個完全不同於現代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之上,以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中醫顯然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要想使中醫讓人理解,必須闡明他的認識和方法體系;要想使中醫現代化,必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認識和方法體系;要想使中醫擺脫模糊的解釋狀態,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精確的理論描述方式;要想使中醫真正的繼承,我們必須深刻而精確的理解這套理論;要想真正的發展中醫,絕不能缺少這個理論基礎。這一切的一切,都必將指向一個目標:整理並建立中醫的現代基礎理論體系,那就是——以陰陽系統論為指導的人體生理,病理,藥理,診斷等,所謂理法方葯體系!

這個理論可以完全的解釋所有中醫的理法方葯,這個理論絕不會與現代的科學常識與成就相矛盾,這個理論無論是中醫學者、西醫學者乃至一切現代科學工作者、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掌握。陰陽系統論必將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門!

究陰陽只為一個信念(2010-02-22)

我為何花這般力氣來探討陰陽奧義,只為一個必須做出的抉擇——學中醫還是不學。如果中醫理論只是一些經驗的堆積,想學也學不出個所以然,不如不學。如果中醫理論竟然隱藏著一個科學體系,那就必須要下大功夫去學了。如何判定中醫理論是否具備科學性?只需抓住兩個字不放:「陰陽」,陰陽若是經不起科學考究,則整個中醫理論必定不可能有什麼驚人之處,必定是個漏洞百出的「歪理」。陰陽若是被證明具備嚴格的科學性,那麼,中醫理論就必定是個偉大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體系。

《陰陽系統論》就是為了這一目的才辛辛苦苦發掘出來的。為了陰陽二字,我幾乎又重新學了一遍物理學,重新學了一遍數學,重新學了一遍控制學;認認真真學了好幾遍系統科學,辛辛苦苦企圖搞懂「相對論」,儘管還是懵懵懂懂,但畢竟總會有收穫。當然,《黃帝內經》之類的書就不知啃了多少了。陰陽,真不簡單啊!!

現在我自認為把陰陽徹底搞懂了,陰陽,真是太簡單了!!陰陽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科學,是比現代科學還要科學的科學!得出這個結論是經過嚴格的科學推斷的,絕不是喊個口號而已。

本博發表的是《陰陽系統論》的認識論部分,還有一個方法論部分沒有發表,這一部分就有趣的多了,他會告訴你,病是可以「算」出來的,「命」也是可以「算」的,中醫的方法論更是大白天下。不過自認為還不成熟,故暫不發了。僅認識論這一部分,就能將我們的腦袋徹底洗一洗,幫你破除對科學的無知的迷信,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運。

陰 陽 系 統 論——中醫理論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作者:金可

中醫理論究竟是一套什麼樣的理論?他是經驗的堆積還是具備某種自然科學基礎呢?很明顯,中醫理論涵蓋從哲學到技術的各個層次,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絕不可能僅由經驗堆積而成,他必然具備更深厚的理論基礎。實際上許多人都已看到,中醫理論與現代系統論有著驚人的相似,正如戴汝為先生所言:「中國傳統思維中的一些最為基本的內容和特質,與現代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有著內在的,本質的一致性」[1]。於是大家想用現代系統學解讀中醫,但是卻發現困難重重,原因何在呢?錢學森,錢老指出:「中醫理論的缺點是它和現代科學技術掛不上鉤,語言,概念是兩套。所以中醫自有中醫的一套」[2]。語言,概念的不同還只是問題的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現代系統學與中醫理論,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方法論上,現代科學(包括系統科學)根本就沒有與之對應的理論,這才是中醫理論讓人百思不解的根源。也就是說,目前現代系統科學的水平還沒有能力完全解讀中醫的核心理論。

那麼,古人究竟有一套什麼樣的理論體系呢?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古人思維中處處閃現著的系統科學之光,他們無疑就是以系統觀來看待宇宙萬物,看待人體的。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了一整套研究認識自然的方法體系,這個體系的本質,必然是基於系統觀和系統方法的,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先賢已然發展出一套他們自己的系統科學體系,這個體系有著鮮明的特點,其語言,概念,理論與方法自成一體,是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

古人言必稱陰陽,可見陰陽概念必定是整個古代思想體系的根基,是對自然世界的根本性認識,是奠定古人世界觀的基石。古人的一整套系統理論大廈也必定是建立在這陰陽二字之上的。因此,要理解古人的系統科學思想,就必須明確陰陽的準確含義,給出明確的定義。不然,我們便無法徹底弄懂古人的思想,那麼,建立在此一體系之上的一切古代學科的研究,包括中醫,我們就無法取得根本性突破。正因為陰陽概念在古代科學中的根本性地位,所以我們為古人的系統科學體系取了一個恰當的名稱,以區別於現代系統論,謂之:陰陽系統論,簡稱陰陽論。

很明顯,中醫理論必定建立在這樣的一套陰陽系統理論之上,要明白中醫理論的核心,就必須明白何謂「陰陽系統論」,他是中醫理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中醫理論就是一套建立在陰陽系統論之上的,集理,法,方,葯於一體的生命科學體系。

上篇 系統認識論

1. 宇宙與系統

1.1 宇宙為何物?

「哲學是一切理論產生的源泉,中醫產生於有著深厚哲學基礎的古中國,自然在醫學理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之處」[3]。因此我們先來看看古代先賢是個什麼哲學世界觀?大家都知道,就是所謂整體,聯繫,變化等,我們以現代語言和概念來歸納一下:首先,宇宙是物質存在,世界是物質組成的。第二,宇宙中的物質還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著,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暫時的,相對的。第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聯繫是絕對的,孤立是暫時的,相對的。第四,宇宙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絕不是雜亂無章的。雜亂是表象,規律是本質。所以,我們的宇宙其實有四個特質:物質,運動,聯繫和法則。

公理:宇宙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物質以某種法則運動的存在。運動,聯繫和法則是絕對的,靜止,孤立和雜亂是相對的。

這個公理是我們為古代先賢歸納的世界觀。世界萬物不僅僅是物質存在,他們還要互相聯繫和運動,並且,這種運動一定存在某些法則。

1.2 系統為何物?

既然宇宙萬物相互聯繫,相互作用,那麼他們彼此之間就總是互相影響著,並且不停的以某種法則運動著,宇宙中沒有一物是可以完全孤立的,或永遠靜止的。這種互相聯繫,運動著的事物,同現代科學的物質概念是有所區別的。為了明確這種互相聯繫,運動著的事物,現代科學家為其另取一名,謂之「系統」。不過系統學界對系統的定義並未統一,本文中系統的含義基於以上公理,故做重新定義:

定義1:系統是由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各組成部分構成的,以某些法則運動的整體。

按照這個定義,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就不是系統了,「物質」概念主要強調有形的存在性,而運動和聯繫卻通常被忽視。但是,中國古代先賢卻始終認為宇宙萬物是運動聯繫的,他們把萬事萬物統統稱之為「物」,而這個「物」的含義恰恰就是我們定義的「系統」。因此,現代科學的「系統」同古人說的「物」為同一個概念。現代系統論專門討論「系統」問題,而古代陰陽理論討論萬事萬物,其實還是系統,因此,現代系統論和古代陰陽論所討論的是同一個對象,同一個層面的問題。

1.3 萬物皆系統

宇宙就是一個大系統,宇宙中的任何物質存在,全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所以,萬物皆為系統之物。儘管事物千差萬別,但他們一定是以「系統」這種方式存在著,運動著。另一方面,宇宙系統可以劃分成無數子系統,如果這樣一直細分下去,即便分到只剩一物,那也是一個子系統。因此可以認為,世上所有事物都是系統,就像古人的觀念一樣:萬物皆系統。本文中的萬物,事物與系統同義。

世上任一物的運動必定是某一系統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將他歸於某一系統的整體中加以研究。因此,我們研究事物的運動規律,實際上都是在研究系統之物的運動,而不能脫離系統將此物完全孤立出來,於是我們就總是在研究系統,這就是區別於還原法的所謂系統整體思維。

1.4 系統與環境

宇宙系統如此之大,我們研究身邊之物如果都要與整個宇宙所有事物相聯繫,那就沒法進行了。好在宇宙事物有聯繫的一面,又有獨立的一面,是聯繫與獨立的統一體,所謂獨立,就是宇宙事物並不是混沌一氣,而是存在客觀自然的可以被區分的特質,這是將一事物與他事物加以區分的客觀依據。區分的某種界限稱為邊界,這樣,邊界之內就是宇宙系統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子系統,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事物。實際上子系統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也是互相聯繫運動的整體,只不過規模更小而已,所以我們一般就直接稱之為系統。邊界之外的一切稱為該系統的環境,於是系統與環境就以邊界來劃分,這樣,我們的研究區域就能確定在一定範圍之內了。宇宙大系統可以劃分為無數子系統,這些系統是宇宙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只不過我們經過了人為的但具備客觀事實的劃分,他們仍然互相聯繫,互相作用,構成運動的宇宙整體。

我們討論的系統總是從宇宙系統中劃分出來的,凡是包含在已劃分系統之內的,就成為系統內部組成,此外的一切,全是該系統的環境。考察太陽系,則太陽系之外全是他的環境;考察地球,則地球之外全是他的環境;考察一個國家,則國家之外全是他的環境;考察人體,則人體皮膚之外全是他的環境。環境是整個大系統的另一部分,而我們劃分的系統總是從其環境中剝離出來,因此就是其環境的一個子系統。人,同樣也是其環境的一個子系統。系統外的環境可以一層層一直擴展下去,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大,所謂「其大無外」,另一方面,系統又可以一層層往內分,也不知道能小到什麼程度,所謂「其小無內」,但因為邊界的存在,我們總可以確定環境的適當範圍。同理,系統的內分也可以確定一個極限,這就要看我們的研究目的了,「適可而止」就是原則[4],否則我們的研究就會沒完沒了。

2. 系統何以運動?

宇宙,系統的特質有四個,物質,聯繫,運動和法則,物質的概念基本沒有疑問,我們關心的問題是:系統何以運動?如何運動?如何聯繫,法則何在?運動,是系統的基本行為,系統的各組成部分都是為了運動而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首先來回答這一問題:系統為什麼會運動?即萬物為什麼會運動?究竟是誰在推動萬物不停的運動變化呢?

古人早已經給出了答案:「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5], 陰陽就是系統運動變化的原因,又是系統產生和滅亡的根源,也就是說,陰陽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那麼,何謂陰陽呢?

2.1 何謂陰陽?

2.1.1 陰靜陽躁

搜遍整部《黃帝內經》,我們只得四個字:「陰靜陽躁」[4]。《內經》中似乎只有這四個字可視為對陰陽的直接定義,因此我們要準確的理解靜與躁的含義。

靜與躁顯然是言運動的,因此應從運動角度加以考察。我們觀察身邊事物,所有的東西不是正在動就是靜止不動,只有這兩種情況。那麼,為什麼有些東西動,有些又不動呢?毛主席說:「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為什麼灰塵不會自己跑掉,而樹又欲靜呢?說明一個問題,我們看見那些不動的東西都不會自己主動的去改變自己,他們天生欲靜或不欲動,即不想改變,這是他們的本性,我們稱之為「靜性」。那麼,若要這些東西動起來,必須要有使他變動的力量,如掃帚,風等等,這些力量是使那些欲靜的東西變動起來的原因,他們總是想要改變,天生就欲動或不欲靜,這也是一種本性,我們稱之為「躁性」。所以「靜」的含義是「欲靜」,「不想改變」,這種本性古人稱為「陰」;「躁」的含義是「欲動」,「想要改變」,這種本性古人稱為「陽」。

樹欲靜:樹自己本不想動,總想靜下來,可是那個風卻總是使他不停的動,於是樹為陰風為陽。灰塵本身也不想動,也欲靜,想要讓他走,就必須拿個掃帚強迫他走,於是灰塵為陰掃帚為陽。我們看到動的東西,一定有推動他變動的力量存在,我們看到不動的東西,一定沒有那種使他變動的力量存在或那種力量不足以使他產生可觀察的變動。因此,「陰靜陽躁」可解為:本性為「欲靜,不想改變」者,謂之陰,本性為「欲動,總想改變」者,謂之陽。

2.2.2 牛頓定理與陰陽

陰陽研究的問題是萬物運動變化的問題,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牛頓定理,牛頓定理正是說明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兩者之間一定存在某種本質聯繫。因此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牛頓定理。

牛頓第一定理斷言:一個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將保持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即靜者恆靜,動者恆動(勻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說,凡物體都有一個本性,即「不想改變」,沒有外力,他將不會主動改變現狀,我們將這種特性稱之為「惰性」或「慣性」。這不恰恰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靜性」嗎!靜性就是不欲動,不想改變,可見「惰性」與「靜性」同義。但這裡有個勻速直線運動,不是在動嗎?只要取一個恰當的慣性坐標系,勻速直線運動就與靜止沒有分別,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沒有「變動」。所以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所謂「動」與「靜」,意為「變動」與「不變動」,或改變與不改變,嚴格說就是運動狀態的變或不變,即變為動,不變為靜。

要想變動怎麼辦呢?牛頓第二定理斷言:物體運動狀態若要改變,就必須有外力的作用,使物體的運動速度或方向發生改變。這就是說,要想使物體改變原來的狀態,必須對其施加外力,強迫他改變。所以外力也有他的本性,就是「想要改變」,他天生就是要改變他物運動狀態的,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躁性」嗎!躁性就是欲動,總想改變。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古人的陰陽與現代科學的基石:牛頓定理如出一轍,說的是同一件事,是宇宙的同一個「道」。 至此,陰陽的概念就已經非常清楚了。

我們可以這樣來描述牛頓定理:一切宏觀物質的本性是惰性,他們不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現狀。如果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有一種企圖改變其現狀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本性是躁性。物質的運動變化,歸根到底都根源於,並僅僅根源於躁性和惰性這兩種本性的相互作用。這兩種本性可以量化,躁性的度量是改變的能力,惰性的度量是拒絕改變的能力。

2.2.3 陰陽的定義

可見,陰陽概念的本質與牛頓定理是同一的,不過陰陽概念是更高層次的抽象提煉,是一種更具本質的表達,已經超越了經典物理學的範疇,所以具有更高的普適性。牛頓定理把物質運動的原因歸結為質量與外力。而古人則歸結為陰與陽,於是我們在這裡找到了古今概念的契合點:

定義2:宇宙系統存在兩種本性:一種是不想自己主動改變的本性,稱為惰性;一種是總想去主動改變的本性,稱為躁性。

定義3:躁性的度量稱為陽氣,代表改變的能力;惰性的度量稱為陰氣,代表拒絕改變的能力。陽氣的物質載體稱為系統之陽,陰氣的物質載體稱為系統之陰。

萬物皆系統,故任何物質運動都是系統運動。陽氣是對躁性在量上的表達,代表了一種改變的能力或去除惰性的能力,陽則是對陽氣承載物的表達。陰氣代表了拒絕改變的能力或者消耗陽氣的能力,即惰性在量上的表達。陰則是對陰氣承載物的表達。

於是,任何系統歸根到底都可以分成陰陽兩方,也只能分成陰陽兩方。陽總是充當該系統運動變化的推動者,而陰則總是該系統中的被推動者,兩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運動的系統,這是對系統有形物質層面的描述。而實際決定系統運動狀態的,卻是有形物質背後的陰氣和陽氣。在牛頓定理中,外力的施加者就是陽,外力的量就是陽氣;物體就是陰,物體的質量則是陰氣,於是形成了一個最基本的牛頓力學系統,這個系統如何運動決定於力和質量,而與物體外形或組成成分無關,與外力的施加者和具體形式無關。所以,決定系統運動狀態的根本原因是陰陽二氣。於是我們可以給出以下結論:

結論一:任何系統,必為一個由陰、陽兩方組成的二元關係整體,否則就不成其為系統。

結論二:系統運動變化的原因,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系統的運動狀態由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決定。

陰陽代表了宇宙自然的兩種本質特性,萬物的運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這種本質特性決定的。所以陰陽二氣就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們這個宇宙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自然也是人體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沒有陰陽二氣的互動就沒有物質的運動變化,所以陰陽是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真正推動者,由於陰陽的互動,世界才可能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因此,陰陽又創造了世界,堪稱萬物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陰陽概念將事物運動的本質原因提取出來,而與具體事物的組成形式,關聯結構無關,與物質基質無關,與物理化學量的形式無關,不局限於任何具體事物。可見,陰陽可以代表任何符合其定義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一種帶屬性的數學變數,不妨稱為「屬性變數」。所以陰陽所描述的事物運動,是在數學層次上的本質描述。陰陽不是具體的某物或某物理量的固有附屬,而是數學或哲學概念,不能等同於能量和物質,儘管他們很相似。

3. 陰陽的性質

3.1 陰陽的對立性

陰陽為什麼有對立性?因為陽氣的本性是躁性,總是企圖改變;而陰氣的本性剛好相反,即惰性,總是企圖拒絕改變,於是兩者形成對立矛盾。

正因為陰陽的對立性,才可能使兩者互相制約,陽氣使系統能夠運動變化,而陰氣則使系統不過分運動。從而有可能形成一種穩定的運行模式,這是系統得以在運動中存在的根本基礎。

3.2 陰陽的互根性

任何已存在的系統都是陰陽同時存在的二元統一體,缺少任何一個,該系統都將不復存在。正如古人所說:「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有其陰必有其陽,有其陽也必有其陰。對於已存在的系統,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根基的,這就是陰陽的互根性,也可以稱為共生性。

陰陽相遇,要形成一個相對穩定運行的系統,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即陰陽兩者必須形成合作關係,合作良好,我們就稱之為陰陽「和」,如此,該系統就能穩定長久。如果兩者「不和」,就達不成合作關係,因此就不能形成穩定存在的系統。關於這一點,我們下面將會詳細討論。

可見,系統的陰陽關係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不是誰消滅誰的問題,恰恰相反,他們是一種需要彼此達成妥協的合作關係。

4.陰陽的消長運動

所謂消,就是量的減小,長,就是量的增長。消長,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在量上的波動,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故看上去此消彼長,這就是陰陽消長。我們在前面已經考察了陰陽與系統運動的關係,但只說明了變與不變,系統究竟如何變還是不得而知,現在我們通過考察陰陽二氣的消長關係來尋找系統運動變化的規律。

4.1 消長趨勢

陰陽消長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在量上的差異變化,陰氣與陽氣的量隨時可以改變。在一個系統中,陰陽二氣總是處在變化之中,不是你多就是我少,消長代表了二者數量關係的動態變化。

令人驚奇的是,陰陽消長實際上只有兩種特徵狀況,其一:陽氣相對於陰氣在單調增長,稱為陽長陰消;其二反之:陽氣相對於陰氣在單調減小,則稱為陽消陰長[7]。注意,這種消長基於陰陽二氣量的相對比較,不考慮絕對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消長表現出陰陽運動的一種趨勢或態勢。

考慮陽長陰消,陽氣不斷的增長,而陰氣相對於陽氣不斷減小,由於陽氣的推動作用,此時的運動狀態將不斷加劇改變;反之,如果陽氣不斷減小,而陰氣相對的不斷增長,即陽消陰長,此時系統逐漸失去陽氣的推動,其運動狀態的改變勢必不斷減弱,這就是陰陽消長使運動狀態改變的基本模式,也就是陰陽二氣使系統運動狀態改變的基本模式。這兩種態勢都是單向發展的,系統的運動狀態要麼無限制的加劇改變,要麼無限制的減弱直至停止改變。究其物理意義就是,陽長陰消,則系統的推動力量越來越大,使運動變化不斷加劇,其結局將導致系統物質結構(即系統之陰)承受不了劇烈運動而發生崩潰(即系統能量過大,已形成破壞力),系統也就隨之消亡,這就是古人所謂「陽偏盛」導致「陰不勝其陽」的情況,「勝」是克制或承受的意思。而陽消陰長,則使運動變化不斷衰減,以至趨向於零,結果系統運動變化就徹底停止下來,不改變,就意味著「不活」,「不生長」,系統也就成了「死」系統,所以古人稱之為「死陰」。這是「陰偏盛」導致「陽不勝其陰」的情況。出現偏盛,表明系統已處在病態,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會一路惡化下去,最終消亡。

4.2 系統的穩定性

可見,如果系統打算長期存在下去,則系統陰陽二氣就必須有所節制,否則就會偏盛或偏衰,就會導致系統消亡。這就要求,當陽長陰消發展到一定程度,陽氣就能夠被抑制,並能轉為陽消陰長,而陽消陰長發展到一定程度,陽氣又能被助長轉為陽長陰消。這就是陰陽消長運動的「逆轉」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系統的長期存在,從而形成一種陰陽消長狀態可以不斷回歸的循環運動模式,也就是類似周期運動的形式,所以古人稱之為「環道」。抑制和助長,古人則稱為「克」與「生」。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狀態既能發展又能抑制,環道才得以長久。

但是,陰陽難道不可以剛好處於一個平衡點,相持不動嗎?那我們就來考察一下。當系統處於所謂「陰陽平衡」態,即陰陽等量相持「坐著不動」時,陰陽各自即不消也不長,如果沒有擾動,這種狀態確實會維持下去。不過,在我們這個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宇宙是不能長久維持的。那麼,若此時遇到擾動而助陽增長,則變成陽長陰消態勢,此時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繼續陽長陰消,直到發生逆轉,變成陽消陰長,要麼隨即發生逆轉,轉換成陽消陰長,可見兩者的結果一樣,都會重新進入回歸運行模式。要保持平衡態,就不能有外部干擾,也不能有內部參數的變化,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系統必須自有一套機制可以強迫保持這種平衡態,這就是生克機制,只有這樣的機制才可能使陰陽消長運動存在「逆轉」的可能。所以這種所謂強迫平衡就是環道,因為系統一遇擾動而偏離,就會立即遭到強迫抑制或強迫增強,也就是生與克,從而發生狀態逆轉,結果還是環道。所有人工控制系統都是這種強迫平衡系統,當系統負載增加時,即處於陽消陰長態勢,此時系統能量輸入隨即增加,增加陽氣供應量,或減小阻尼(即減小陰氣),使陽消陰長態勢得到抑制,並逆轉趨向平衡點,以避免負載運行減弱;如果負載減小,即處於陽長陰消態勢,此時系統能量輸入就隨即減小,或增加阻尼(即增加陰氣),結果又發生狀態逆轉而趨向平衡點,以避免負載運行加劇。如此,又形成了環道模式,只不過這裡的環道是逐漸減弱的,所謂漸近穩定,最終會局限於一個很小的範圍,於是我們就稱之為穩定平衡點。其實系統永遠也停不到那個點上,只不過以很小的半徑圍著那個點繞圈子,仍然是環道。自然選擇的法則是:能長期穩定運行的系統將得以保留,反之則淘汰。

如何才能穩定運行呢?從陰陽消長層面看,那隻能是陰陽狀態的循環回歸模式,即環道,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保證系統的長期穩態運行,要不然不是運動過度,就是運動不足。因此,我們可以推出結論:

結論二:系統若要保持穩定定態運行,其運行模式只能是:其陰陽消長狀態可以不斷回歸的循環運動模式。我們將這種模式定義為:環道。

結論三:系統必須具備生克機制,才能保證形成環道。

這個結論告訴我們,系統想要長期存在只有一條路可走:環道。陰陽相遇,若要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必須形成環道運行模式,這就是系統的創生;而一個系統的消亡,則必定是環道運行遭到破壞而崩潰。

這裡要說明一下,結論三中的穩定概念不同於現代控制學和系統學,故做重新定義:

定義3:在給定的時間尺度內,能夠保持環道運行的系統稱為穩定系統。

穩定的先決條件是環道,沒有形成環道運動就絕不會穩定。時間尺度是人為的,視乎我們對系統的「要求」。環道描述的是系統的回歸性而不是嚴格的周期性,他不要求準確回到起始點,也不要求規則的時間周期,振幅也可以不一樣,波形也可以不一樣,這些參數,實際上可以相差很遠,但只要狀態能夠回歸,這種循環運動就能永遠進行下去。在相平面上,凡是環繞定點的環形軌跡都是環道,而且並不要求封閉,漸近或漸開的系統,並不能馬上消失,在一定的時間尺度上,仍然可以看成是「長期的」,如果一個系統即能漸近又能漸開,豈不是一個「穩定而聰明」的系統嗎?

現代科學之動態系統理論告訴我們,系統運動只有兩種狀態,一是暫態,一是定態。暫態意味著不能長期保持,即不能穩定存在,而定態則是可以長期保持並存在的。定態是系統具備穩定性的表現,可以認為是系統能夠生存於環境中的必要條件。動態系統的定態只有兩種:一是:若無外部作用將保持不變,即平衡態;二是:可以回歸的狀態[9]。顯然,第一種定態就是我們前面討論的「陰陽平衡」態,是很難保持的,外部作用是不可能完全隔絕的,所以遲早會失穩。於是,系統只能選擇第二種定態,即可以回歸的狀態,也就是環道。系統必取環道而行之,這與我們前面以陰陽消長概念分析得出的結論完全一致。

5.系統如何運動?

5.1 神

系統如何運動,表現為他的運動行為。什麼是系統的行為呢?我們先給出一個定義:

定義4:系統運動狀態的具體表現形式,稱為系統的行為。

行為就是系統「如何運動」的具體表現,看到了,他存在,看不到,他可能也存在。湧現,組織,秩序等等都屬於行為的一種表現,只不過是我們對行為特性加以區分描述罷了。

我們已經知道,系統的運動變化決定於陰陽二氣,陰陽的變化將導致系統狀態的變化。若要穩定運行,陰陽消長狀態必能回歸,形成環道運動。若不走環道,則陰陽消長狀態必定不能回歸,系統將趨向消亡。也就是說,系統運動行為可以分成環道和非環道兩大類,其實就是定態和暫態。

我們可以借相平面上的相軌跡來描述系統行為。環道反映在相平面上,就是繞某些點的環形軌跡,可是,這種軌跡可以千千萬萬,因為他可以繞任何點做環道運動,且可大可小,形狀各異,回歸時間可長可短,幾乎是任意的,只要能回歸就行。因此,環道是無窮無盡數不勝數的,那麼,系統究竟走哪一條呢?另一方面,系統若不走環道,他仍然也要循某些道運行,只不過他沒有確定的環繞點,他的道也可以千千萬萬,那我們如何知道,系統究竟取那條道呢?是誰決定了這個道路呢?雖然我們已知,是陰陽消長決定了系統的運動行為,可是,又是誰來決定陰陽二氣的消長呢?為什麼是這樣變而不那樣變呢?看來,陰陽的背後一定還有個主宰者或操縱者,是他決定了陰陽二氣的變化。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實物可察,有點玄妙,於是古人就給他起個名,謂之「神」。也就是說,神就是這個主宰,是看不見的神在背後操縱陰陽在那兒變化,於是形成了看得見的「道」,如相軌跡。顯然「道」是神的最直接表達,他告訴我們神讓陰陽走這樣的道。

因此每一系統都必然有一個自己的神,是神的指令決定了系統陰陽所走的道路,決定了系統的行為。可見,所謂神就是陰陽的操縱者,是可以被認識的客觀存在。

定義5:陰陽二氣的操縱者,稱為神。

可見,系統存在一個更高級的管理者或司令者,是他在管理系統陰陽。正因為有了這個「神」,系統才可能將眾多的「組分」統一起來,形成了一個在「統一意志」下聯繫運動的整體。所以,神,就是湧現的根源。

5.2 神機

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想知道系統「如何運動」,那就要觀察他運動的道,從而找到道後面的行為法則,於是就能明白系統如何運動,甚至為什麼要這樣運動。若走環道,其神就需要適時的助長和抑制,這是環道系統之神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是不能違背的。至於環道的大小,形狀,回歸時間等等,那就各顯神通了。但不論走什麼道,總不離穩定運行的環道,他才是能夠長期存在的,故稱 「生道」。若不走環道,其神要麼一味助長陽長陰消,要麼一味助長陽消陰長,要麼生不足,要麼克不足,總是不能形成環道,陰陽終歸要分離,這就是「死道」。不管什麼道,都是系統之神所採取的機制決定的。

定義6:系統之神操縱系統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某種機制或法則,稱為神機。

「神」很神嗎?也神也不神,人工控制系統的神都是由人直接「灌入」的,所以是「天生」的,可簡單可複雜。一個平衡點控制系統,其神的機制是:不許離開設定點,系統陰陽總是趨向這些點,他們可以表達深度,溫度,壓力,位置等等,他的道總是向著那個點逼近,是環道。隨動系統稍微複雜一點,其神的法則是:必須跟隨我划出的線路運動,他的道總是跟隨著那條線而不離左右,也是環道。 一個控制系統的神機,就是按某種規則調節系統陰陽二氣的關係,從而控制陰陽的消長運動,進而決定系統的行為。

神機所強調的是神的操縱機制或法則,而前面討論的神,強調神的客觀存在。系統的行為是在神的操縱之下的,有操縱就必須有個機制,這就是神機,沒有了神機,系統就會因失控而出現問題甚至消亡。

神主宰操縱著系統的行為,他是靠什麼手段來實現的呢?控制陰陽!且只有兩種手段:助長或抑制,亦即生與克。何以如此簡單?因為系統的運動只有一個原因,即陰陽二氣的消長,所有的運動狀態都是消長的結果,所以,神只要控制陰陽消長就行了,對陰有兩手:抑制或助長;對陽也有兩手:抑制或助長。神的手段如此單一,如何駕馭複雜的系統行為呢?有辦法,那就是「得機而動」。什麼叫機?機就是機關,關鍵點,有「時機」和「位機」之分。時機就是關鍵時間點,位機就是關鍵空間點,把握系統的時空運動,當然要有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控制,也就是要把握時機與位機,所謂天時與地利。把握住了就是「得機」,否則就不得機。神的操縱作用關鍵在「得機」,即選擇恰當的時空點對陰陽加以干預,或助或抑,這就是「得機而動」,於是就形成某種操縱機制,從而駕馭複雜的運動。

神機的操縱作用,我們可以舉一個開車的例子。控制車的運動有兩個要素,一是速度,一是方向,速度的控制有助和抑(油門和剎車),方向的控制要麼左要麼右,也是一種助或抑。所以,這裡的控制手段只有兩種:助長和抑制。但是,在什麼時侯,什麼地點採取助,抑行動,那就數不勝數了,這就要靠神來把握時機和位機,這個神不是別的,正是開車的人。人是車子運動行為的主宰,是車神。神的控制得機,車就跑的好,神要是喝醉了酒,那車就要亂來了,如果人車合一,那車就 「出神入化」,「隨心所欲」了。

面對一個複雜巨系統,如何確定他的神呢?「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9]? 這確實是個難題,因為神看不見摸不著,是一隻「無形之手」,琢磨不定。對於簡單系統我們可以列方程,對於複雜巨系統,就像前面的人車系統,要給車神列方程顯然就不太現實了,那只有考驗我們的洞察力了。神固然神,但他畢竟是客觀存在,既然存在,那就可觀。神總要指令系統陰陽來運動,於是從陰陽的運動之道,我們就能窺見神的作用。看見車子亂跑,就能知道「車神」出了毛病,長期仔細觀察車的運行特徵,就能知道「車神」的許多習性,摸清他的「路數」,我們就有可能判斷他的未來走勢,所謂「極數知來之謂占」[10]。「神乎神,客在門」,客雖然在門外不可見,但他總會搞出點動靜,我們只需靜靜的聽,靜靜的去感受,總會露出他的蛛絲馬跡。

5.3 神的複雜性

簡單的系統,其神就附在系統之陰的內部(有時與陽也有關係),隱含在其固有的結構制約關係中,有時候可以一目了然。稍複雜就要找出他的動力學方程,方程的解就是這個系統的道,看見了道,我們就明白了神。實際上簡單系統還談不上神,當我們考察複雜系統時,就會發現,系統已然發展出一套獨立於陰陽的「神系統」,專司神的主宰職能,以保證系統陰陽的協調運作,並決定了系統陰陽所必須走的道。所謂獨立於陰陽,是指這個神系統的運作並不依賴於系統陰陽的物理形質結構,或者說與他們發生了關係層次上的分離,故曰獨立。在人工系統中,以上位計算機為中心的集散控制系統,就是典型的神與陰陽分離的例子,這裡的神已經比較複雜了,不可能再由某些物理結構(系統陰陽)組合完成,所以將他放在上位機中,這就變成了一個獨立的信息指令系統,也即神系統。很明顯,這個神系統是獨立存在的,他不依賴於系統的任何下級執行機構。沒有神系統,這套執行機構仍然存在,但可能已失去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意義。有了上位機這套神系統,還是以前的那套執行機構卻能「如虎添翼」,以至於就像具備了「神奇的魔力」變得「神通廣大」了。現在大多數複雜的控制任務都不能缺少計算機,這是因為系統任務太過複雜,必須建立一個專門的神系統,以統轄系統陰陽的所有活動。人可以將所有想要的任務交給計算機,實際上是將人腦的思維過程複製到計算機裡面,從而使系統行為天生具備了某些「人性」,這種系統就有點神奇了。自然系統的神奇更加千奇百怪,僅是生物界就已經數不勝數。但是,這種神奇卻並不一定神秘,究其實質,同我們的人工系統在本質上卻沒有區別。

我們在以往的研究中,重點考察系統之陰的固有特性,何謂固有呢?也就是他的固有結構中已經隱含了的特性,這個特性實際上就是運行機制,決定了將來他必然要走的道,這就是他的神機,或稱本能。這時候的神都還比較簡單,可以說還是一種「機械」機制,因果關係明了,一種激勵信號對應一種響應,具有確定性。這個層次的神多數附於系統之陰的固有結構中。我們以前所有的系統學,控制學研究,多數精力都是在研究這個層次的神,找到他的動力學方程也就找到了神。可是一旦系統向高級複雜發展,這種陰附神的能力就捉襟見肘了,神與陰陽的分離成為必然,神的獨立標誌著系統的飛躍性進化,因為這樣的分離將系統從對物理形質結構的依賴中解放出來,使得系統實現複雜行為變得更為容易。系統可以利用的「材料」也將豐富多彩,可以將機,電,磁,氣,液,光,化學等等手段集於一身,吸取巨大的信息量加以處理,又可以用簡單的機構和手段,在神的統領下協同運作,從而實現整體複雜的行為。實際上,在複雜系統中,那些執行神的指令的下層子系統可能非常簡單,或許只需開,關而已,這是因為獨立神的存在,根本無需複雜結構就能實現複雜的行為。但是,這種系統並不簡單,因為系統的複雜性轉移到了神系統之中。

我們可以將複雜性分成行為複雜性和結構複雜性,結構複雜並不等同於行為複雜,而行為複雜也並不等同於結構複雜。行為的複雜性,來源於神的複雜性,結構關聯複雜與否並不是行為複雜的決定因素。複雜的神幾乎必須獨立出來,神系統的獨立與否,可以作為對系統複雜性的一種劃分。

神有簡單複雜之分,前面說的那個「本能」是低層次的,基本上是一些簡單的因果關係,並且多數由系統之陰的形質結構決定。高級的神是什麼呢?那就不是簡單的因果了,一個因可能有不同的果,同一個果,可能有不同的因,此其一;其二,高級的神已經脫離了系統陰陽形質的束縛,成為獨立的系統,而其運作介質大多數變成信息載體,以司信息傳遞與轉換,他是專職的司令者,是陰陽的主宰者和操縱者;其三,高級的神應該具備主動的行為特徵,而不僅是對內外環境的被動適應者,亦即有能力趨利避害,實現有目的的行為。

我們知道系統可以分層次結構,同樣神也分層次結構。在同一個複雜大系統中,上層的神管轄協調下層的神,各司其職又協同合作,從而形成一種神系網路。幾乎所有的管理系統都是這種結構。考察人體,我們知道有所謂「植物神經」系統,這個系統有一套「機械的機制」,主司日常管理,通常無需大腦幹預,這就形成了一種上下級的層次關係。人工的集散控制系統採用了同樣的策略,有上位機與下位機的區分。層次結構的靈魂在於神系統的層次結構,而不在於系統的物理形質結構或組成。

5.4 系統三要素

神概念的提出,使系統的主體增加到三個:陰,陽,神,我們稱之為系統三要素。陰陽是使系統能夠存在和運動的兩個主體,我們稱之為動力要素;而神則是決定系統如何運動的主宰,我們稱之為行為要素。系統的整體行為由神決定,神是湧現的最主要根源,也是行為複雜性的主要根源。陰,陽,神三者完全決定了系統的運動行為,也可以說決定了整個宇宙的行為,不管系統多麼複雜,一定逃不脫陰,陽,神三要素,所謂系統,就是陰,陽,神的三位一體。

要強調的是,神,也是一個抽象的帶屬性的數學概念,不拘泥於任何具體的物理或信息含義,他只代表目的,機制或法則,不能與信息等同,儘管他們很相似。

至此,我們可以回答兩個問題:

系統何以運動?——陰陽二氣;

系統如何運動?——神。

有了對神的認識,我們就會明白,面對複雜系統,為什麼用以往的研究方法總是不得要領,因為神已經獨立於陰陽之外,我們還盯住那些個形質結構,這組分那元素,這物質那成份的摸索,何時才能理出個頭緒呢?須知所有的形質結構,以至於陰與陽,這時統統都統轄於神的主宰之下,他們全都成了神的工具或合作者。所以,對於複雜系統,研究系統之神的行為才是最首要的課題。一味埋頭於系統的形質及物理關聯結構,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系統整體行為的。

6.系統的生成,維生和演化

前面已經闡明,系統具備三要素:陰,陽,神。那麼在系統生成的那一刻,究竟是陰陽互動在先,還是神在先,抑或是三者同時產生呢?

我們取老子的命題:有生於無。但是在有無之間應該有一個過渡,苗東升先生引入了一個概念:微,即「信息核」,把微看做系統的起點,他包含了未來系統的核心信息[11]。就像生物的受精卵,那裡面又可以找到DNA,這就是生物生成乃至演化的起點,古人稱「元神」。可見信息核的概念同我們提出的神的概念是一致的。那麼,是先有神還是先有陰陽呢?

陰陽相遇而互動,能形成穩定系統的條件是:必須形成環道,因此就必須有陰陽消長的生克機制,這個基本法則由系統之神來掌控,他知道何時該助長何時該抑制。因此,要形成穩定的系統運行,必須先有神,至少是同時存在。這個神可以極其簡單,比如只需一點點引力即可,這個引力可以說是自然力量,也可以說是神。陰陽相遇,只要有神的存在就能使陰陽形成環道,生成新的系統。新的系統只要保持環道運行,就能維持下去,能維生就能演化。

複雜的神,是目的性的產物,這些目的將吸引神去逼近,同時為此目的而改造發展自己,於是系統得以不斷發展。但神的最基本工作是不斷加強自己對陰陽的控制能力,因為穩定是發展的前提。神要使系統趨向於更有組織,更有秩序,結果也使系統結構變得更複雜。而組織複雜度越高,則神的控制能力就必須越強,因為陰陽只會隨自己的本性行事,一個是一味的要改變,另一個又始終不想改變,神的工作勢必是使這兩者在一起和諧共事,故此一刻也不得放鬆,這顯然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一旦神的能力下降,系統陰陽的不和諧矛盾就會因其本性自然加劇,這時系統就會走下坡路,即組織,秩序的逐漸喪失。生物的生,長,壯,老,已過程就是明證,這也是所有系統的發展歷程。系統的演化首先是神的演化,因為系統所有的物理形質結構都是神所「化生」出來的。神可以從簡單到複雜,到高級階段就會形成獨立的神系統,於是發展出開放複雜巨系統。

可是最初的神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呢?所謂目的,機制何來?信息核,「元神」何來呢?按照達爾文的觀點是進化而來,但所謂進化是從有到有的過程,從無到有就不是進化了。神的產生確實是一個比較玄的問題,事實上有許多學者已經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了質疑。我們知道所有生物的起點就是DNA,他是一個信息編碼集,這樣複雜的一個編碼,很難用進化論的所謂「機緣巧合」加以解釋,無論是數學家還是生物化學家所做的自然進化實驗都歸於失敗,於是有人認為這一定是某種「智慧的設計」[12],若果真是如此,那麼是誰做出了這個設計呢?人工系統自然是「人的設計」,那自然系統又如何呢?

哲學問題我們先擺一邊,只要我們知道神的存在,神的本質特性,研究系統也就足夠了。

7. 認識複雜性

事物的複雜性,也就是系統的複雜性,研究複雜性問題自然要歸於系統之中,實際上就是複雜系統的研究。前面已經闡明,不管系統多麼複雜,不外乎陰陽神三個要素,而系統的複雜性主要來源於系統之神,於是很自然的,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神之上。神系統本身仍然是一個複雜系統,但他的靈魂不在於他的形質結構或物質組成,而在於他的那個機制或法則,所以,要理解系統行為,就必須理解系統物質結構後面的那個靈魂,而不是系統的物理結構和物質組成本身。

系統的陰陽兩個要素,其本身的行為是非常簡單的,不是「太過」就是「不及」,陰陽無非是在這兩者之間蕩來蕩去,但他究竟如何盪,卻在他的主宰神的指揮棒下。對於觀察者來說,神是看不見的,只能從其指揮棒下的陰陽行為加以推斷揣測,古人稱為「窺度」,老子說:「晃呵忽呵,中有物呵」[19],有什麼物呢?神。如果這個神之道被我們窺見,那就泄了「天機」。可見,了解神的行為規律,是理解複雜的關鍵,脫離了這條主線,必然得不到對系統的徹底認識,片面和謬誤將不可避免。現代科學發展的歷史證明,企圖從物質組成上來探究複雜性行為的努力已經歸於失敗。

將物質不斷的分解就可以找到複雜行為的奧秘嗎?看來不行了。現在我們知道應該用系統的觀點看世界,看系統就得從陰,陽,神三者身上找關係。於是,我們應該從系統內跳到系統外,站得高看才能得遠,先從整體上把握,儘可能多的了解系統的整體行為模式,了解這些行為的目的性何在,其實就是神機。有了這個基礎,再來探求其物質機制,層層深入,這應該才是複雜性課題的研究思路。

8. 結語

以往對於所謂系統的認識,應該說並不太清晰,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所謂系統的本質。系統的本質是什麼呢?那就是前面我們為系統下的定義。系統之所以成為我們定義的系統,是因為有著宇宙自然的天生的本質因素,那就是陰,陽,神三要素。無論系統簡單也好,複雜也好,都不能逃脫這三個要素。如此我們就抓到的系統的本質,對系統,對宇宙自然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陰陽的劃分(2009-10-16 08:56:56) 陰陽是一對帶屬性的數學概念,不是物質概念。所以沒有一物絕對的屬陽,也沒有一物絕對的屬陰。到底是天為陽還是地為陽,是內為陰還是外為陰,那都要看我們選取的系統而定,也就是運動關係而定。所以陰陽必須在一個客觀特定的系統內來劃分,不能脫離系統論陰陽。不是一個系統的陰陽,就不能混為一談。比如論夫妻的「事物處理系統」,就統計規律來說,男主女從,故男為陽女為陰。但有這麼一對夫妻,凡事都是女的做主,男的從屬,那麼,這對夫妻,就是男為陰女為陽。而就「性別系統」而言,還是男為陽女為陰。可見,這裡有個系統劃分和陰陽劃分的問題,首先要客觀準確的劃分系統,然後在系統內劃分陰陽,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機械死板,必須遵循系統和陰陽的劃分原則進行。 陰平陽密陰平陽密強調系統的穩定性。陰和陽都必須無太過無不及。系統之陽氣是運動的推動者,但他的本性是「躁動」,他並不願意「按規矩」辦事,所以必須將他置於陰的管制之下,將他守在家中,所謂「陰在內,陽之守也」,守住了陽氣,才能夠實現「陽在外,陰之使也」,即實現系統應有的功能。所以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若「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即陽氣太過導致陰不能守,則「陰不勝其陽」,陰氣就會耗盡。所以,陰平陽密強調陰陽的合作關係,所謂「陰平陽密,精神乃治」。在《內經》中,陰平陽密的另一個相近表述是:「陰陽和平」,強調陰陽運行的協調程度,或稱和諧度,「平穩和緩」則表明系統和諧度高,運行狀態良好。陰平陽密的反面就是陰陽絕離,陰陽不能合作,陰不能守陽,陽氣離他而去了。沒有陽氣可用,則陰為「死陰」,故「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談陰陽則必為動態,「平,密」,「平,和」都是表達動態的。近世所言「陰陽平衡」的表述容易引起歧義,因「平衡」的首要含義是「兩邊一樣多」,像是一架天枰,容易理解為靜態的「相持」,這就不對了,即便說成「動態平衡」,其含義也是模糊的,所以建議不再使用。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作者:薛公忱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之一,兩千多年來曾被廣泛運用於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諸多領域,更是中醫文化的理論基礎。近代以來,它雖然受到東漸的西方文化的攻擊、排斥、否定,視之為原始思想,但並未因此而泯沒。1949年以後,它也曾被視為中醫藥學不科學的內在根據之一,主張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取而代之,但亦未能完全達到目的。時至今日,它仍然在中醫藥學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中發揮積極作用,並且毫無隱退的跡象。作為古老的哲學思想,陰陽學說竟有如此悠久、頑強的生命力,這在世界哲學史、科技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故有必要以現代人的思想和語言深人解讀其意蘊。 毛澤東曾在縱論事物的對立統一時指出:「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1]即是說,古老的陰陽學說與唯物辯證法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長達六七十年之久的英國李約瑟博士,從現代自然科學的層面上,也給予陰陽學說出極高的評價。他把陰陽學說與現代遺傳學、胚胎學、化學、物理學聯繫起來,認為這些學科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陰陽學說。他特別肯定和讚賞物質析離後仍舊各有陰陽即陰陽互含的思想,認為此即所謂場的思維方法,並用磁鐵不斷地一分為二後每部分仍舊具有南北兩極這一科學事實予以證明。他的結論就是:現代科學所探討出的世界結構的某些部分,已見諸陰陽學家的思考中。[2]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量子力學大師、丹麥哥本哈根學派代表人物玻爾,曾經訪問過中國,他對陰陽學說也情有獨鍾。他後來根據陰陽雙魚太極圖設計其族徵,認為此圖標明的陰陽互根互補思想與微觀世界的波粒互補一致。在他看來,近年來(指尤世紀前期——引者注)的經典物理學在解釋微觀現象時則顯然有一種根本局限性。互補一詞的意義是:一些經典概念任何確定應用,將排除另一些經典概念的同時應用,而這另一些經典概念在另一種條件下卻是闡明現象所同樣不可缺少的。[3]而陰陽互補思想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科學發展的這一要求。這一態度表明,陰陽學說與現代尖端科學之間也是相通的。 由上述毛澤東、李約瑟、玻爾的看法,不難理解現代中醫藥學何以仍然運用陰陽學說。這一學說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比較深刻、全面地揭示了事物之間及其內在要素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關係。 醫家認為,陰與陽互有相反的規定,或指相互對待的物質形態,如地與天,月與日,女與男,血與氣,水與火等;或指事物相反的屬性,如黑暗與光明,寒冷與暑熱,空虛與充實,柔弱與剛強,衰敗與興旺,疾病與健康等;或指相反的時間過程、運動趨向,如秋冬與春夏,黑夜與白晝,衰萎與生長,下降與上升,後退與前進等。但陰與陽絕不分別等同於具體的事物、屬性、趨向,二者的區別僅僅是相對而言。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4]陰與陽只是分指事物相互對待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互有差異乃至對立、鬥爭、衝突,但又不可分離,離開對方均不能單獨存在。雖然古人未能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對立、統一的哲學概念,但綜觀歷代的陰陽論述,意似近之,僅有一步之遙。如說: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5]。陽生陰長,陽殺陰藏[6]。正氣存內,邪不可干[7]。無疑,這是揭示陰與陽的鬥爭。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8]陰不可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9]陽為陰之偶,陰為陽之基。[l0]陰陽互為其根,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便是死期。[11]此類不勝枚舉的陰陽互根、互依之論,明顯、深刻地揭示了陰陽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統一的關係。不僅如此,古代醫家還進而指明陰與陽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寒(陰)極生熱(陽),熱極生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12]。寒甚則熱,熱甚則寒。[13]以變化言之,則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可變為陽,陽可變為陰。[14]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此二至"最為緊要,"至"者極也。陰極生陽,絕處逢生,自無至有;陽極生陰,從有至無。陽變陰化之不同也。[15]陰陽互藏互交,以故生生不息[16]。可見,陰陽轉化的條件就是彼此消長、變化到極、重、甚、至即關節點。其根據就是相互包含,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正如恩格斯所說:一極(即矛盾的一方面引者注)已經作為胚胎存在於另一極之中,一極到了一定時就轉化為另一極。[17]前述李約瑟所說的物質凈化、析離後仍各具陰陽,即指此。轉化的方向就是對方,即陰轉化為陽,陽轉化為陰,而不是向其他方面轉化。古代醫家的這些論述,顯然接近於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 如此理解陰陽學說,並不意味著可以將它等同於對立統一規律。因為它也有明顯的局限:一是概念不清晰。何為陰,何為陽?僅有描述性的說明和比喻,未能作出邏輯上的明確界定。作為陰陽轉化條件的極、重、甚、至亦較模糊,難以把握。表明這一理論直觀性有餘,抽象性不足。二是缺乏嚴密的系統性。陰與陽之間存在著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關係。這些關係的地位是什麼?相互制約的內在機制是什麼?均末予以揭示和明確界定。表明古人的陰陽思想尚未形成系統的科學理論。三是具有一定的封建意識。如其陽尊陰卑扶陽抑陰等思想主張,不言而喻,帶有貴君賤哭、重男輕女的政治、倫理色彩。 指出陰陽學說的局限,也不意味著可以拋棄這一理論,並代之以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因為它具有對立統一規律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和經過幾千年防病癒疾實踐所檢驗、證明了的合理性。 其一,從抽象程度來看,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最高,陰陽次之,醫藥學概念又次之。矛盾雙方沒有任何特殊規定,反映最一般、最普遍的聯繫,適用於一切領域。而陰陽雙方各有不同於對方的規定,因而涵蓋面較矛盾雙方為小。有些事物之間存在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但不一定是陰陽關係。如性別、年齡相同而又勢均力敵的競爭雙方,孰陰孰陽?宇宙中存在質量相等、相互環繞運動的雙星,孰陰孰陽?社會實踐和科學發現證明,陰陽概念不能適用於所有矛盾著的事物,但卻可以涵蓋醫藥學、生物學、氣象學乃至化學、物理學等領域。中醫藥學中的寒熱、虛實、氣血、臟腑、表裡、上下、左右、動靜、沉浮、遲數(速)、出人、升降、消長、盛衰、聚散等生理、病理現象,既體現對立統一規律,又可用陰陽概括之。所以醫家認為:良醫之救人,不過能辨此陰陽而已;庸醫之殺人,不過錯認陰陽而已。[18]可見陰陽關係比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特殊,但又是中醫藥學中的一般。它包括對立統一,又被中醫藥學的對偶概念所包括,實為二者的中介,可以作為中醫藥學的方法論,並傳達和體現對立統一規律對中醫藥學的指導作用。如果以對立統一規律代替陰陽學說,難免有以一般代替特殊之弊。 其二,從陰陽關係的特徵來看,也比較符合人體生理實際和醫藥學的根本任務。對立統一規律認為,矛盾的統一(同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矛盾的鬥爭是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而陰陽學說雖然也承認陰陽之間的對立和鬥爭,但更重視、強調二者的調和、中和、和諧,即統一。而醫藥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維護和恢復人體的統一,保持內外各種因素、作用的相對平衡,任何時候都不應破壞這個統一和平衡。所以古今醫家都接受和運用陰陽調和原則。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而和之,是謂聖度。[19]這就是說,陰陽兩方面相對平衡、協調,人體就健康: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乃至離決,人的生命就有危險以致死亡。因而一切醫療措施和養生方法,都是著眼於調和陰陽,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20],此乃聖度,即神聖的不可更改的根本原則,其合理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對立統一規律認為,調和矛盾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進行,並且不是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的途徑。在社會歷史領域內,一味調和矛盾,勢必走向保守乃至反動。兩相比較,陰陽學說更適合醫藥學的需要。它不違背對立統一規律,只是更強調和突出矛盾雙方統一的一面。實踐證明,以陰陽學說指導中醫藥學,可以啟發醫家研究矛盾雙方的特殊性及其統一關係,為辨證施治提供理論依據。在臨證之時把複雜多變的生理、病理現象加以歸納、概括,提升到陰陽層面,而不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的高度,既可避免就病論病的局限性,又可以把握矛盾的具體性。因此,兩千多年來,陰陽學說已與中醫藥學熔為一體,成為其不可缺少的理論成分。從這一意義上說,陰陽學說是對立統一規律所不能完全代替的。當然,陰陽學說本身也應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汲取科學發展的成果,不斷進行充實、改進和發展,使之科學化、系統化,決不能原封不動地加以應用。注釋[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刀7年版,第3叨頁。[2]〔正英〕李約瑟川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陳立夫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頁。[3](丹麥)玻爾川原子論和自然的描述》,郁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9頁。[4][13]《靈樞》卷七,《陰陽系日月》;卷十一,《論疾診尺》。[5][7][19][20]《素問》卷十,《瘧論》;卷二十一,《刺法論》(遺篇);卷一,《生氣通夫論》;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論》。[6][12]《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8]唐?王冰:《素問注》卷一,《四氣調神大論》。[9][10][14]明?張介賓:《類經圖翼》卷三,《真陰論》;《類經附翼》卷一,《醫易義》;《類經圖翼》卷三,《大寶論》。[11]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卷一,《傷寒總論》。[15]]明?趙獻可:《醫貫》卷一,《陰陽論》。[16]清?章橢:《醫門棒喝》卷三,《論景岳書》附《辯日月體象》。[l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3l頁。[18]清?江筆花:《筆花醫鏡》卷一,《表裡虛實寒熱辨》。陰陽學說大辯論發布人:張曉雲 發表日期:2007-3-24 http://www2.100md.com/submit/info_base/detailnewsb.asp?infono=2866 人類的經驗是:昨天的發現,被今天所證實;今天的證實也可能被明天所淘汰。我們祖先的付出,為今天的騰飛打下了基礎,但必定那是昨天。按今天科學的視野對待昨天的觀點,可能我們會對昨天有新的認識,這也是最起碼的常識。 為了避免對傳統陰陽學說認識上的偏差,我從陰陽最樸素的日光的向與背,到陰陽兩種屬性,又不得不追溯到「河圖」「太極說」八卦(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中天八卦),最終弄清了「河圖」及「先天八卦」都屬於古天文蓋天派的思想。經過反覆論證、審核,這幾張圖無一與自然及實際相符合。所以,我繪製了新「河圖」「八卦圖」「太極圖」。 總之,我陰陽學說的新觀點,拿出了強有利的證據,而且有能力與傳統的諸多保守派來辯駁! 第一節 撥亂反正 1、陰陽屬性的基本概念 陽的屬性是:溫熱的、升散的、分解的……。 陰的屬性是:寒涼的、降(聚)的、凝固的……。 古人說「日為陽,月為陰」(陽則熱,陰則寒等)。也就是說,用寒熱、升降等來說明陰陽的兩種屬性,對此古今的看法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屬性(徵象)可以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萬物統歸兩類。但是,有兩種屬性不等於有陰陽關係,如蛇的體溫低於人的體溫(蛇寒、人熱),我們毫不猶豫的就把蛇歸屬於陰的一類,人歸屬於陽的一類。 2、舊陰陽學說概念的總括 《內經》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夫五運陰陽者,即《太極圖說》的「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陰陽五行)。天地之道也,「道」的含義極廣,但這裡所指的天地之道,不外兩種意思,一是以「元氣之上無物」(無極、太極)。二是以「形而上者謂之道」(事物的屬性或事物之理)。萬物之綱紀,程士德老師認為:「綱紀,可作為大綱,要領解」。變化之父母,即陰陽是萬物之父母,也可以說天地陰陽交感能生萬物。生殺之本始,即陽生(始),陰成(終、死)。神明之府也,《中國醫易學》認為是:「神指北斗;明,指日月;這就是說,要觀察日月斗的運動規律,就要看『府』。人物聚會之處曰府,即言要觀察日月斗的聚會,才能定出一年十二個月的節氣變化」。可不通乎?是問以上之說可有不通之處? 從以上《內經》之說及對《內經》之說的解釋,是無可挑剔的,因為說的與解釋的無不在理。但是,有一點是致命的,那就是:舊的陰陽學說不敢指代事物,因為只要落實到具體的事物,就與事實相反,如表為陽,而表比里寒;里為陰,而里比表熱。最後使舊的陰陽學說不敢面對其事,最終成了一個空洞的陰陽學說。 3、陰陽是形而上及形而下之辨 (1)陰陽乃物質中的物質,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個生命體(整體)內的陰陽相互發揮自己的特性來維持生命,陰陽缺一不可,這就是陰陽相互關係。如地球是一個個體物質,蒸汽和雨屬於地球包含的物質,蒸汽(陽)升,雨(陰)降,形成了無休止的循環。這個生命體的整體,即不是陰,也不是陽,只是一個物質整體。而整體包含的兩種屬性不同的物質才有陰陽相互關係。所以,陰陽是物質中的物質。 (2)反對派認為,陰陽是物質中的屬性,而屬性不等於物質,其證據是:辣椒是物質的,而辣椒中所含的辣素是屬性,即「辣」不等於物質。 (3)對陰陽是物質的辯護: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一於氣「一元論」的單一的物質概念之中。「一元」(元氣、無形的)指太極、無極而言。以老子的道德觀而言,「一元」則是宇宙之本,這就是至高無上的「道」。這個「道」的概念是指「有」,因為元氣則是「有」。一分為二,或「一生二」,「二」指陰陽、指有形之氣而言。所以,陰陽是物質的。有前哲認為:「太極理也,陰陽氣也」,這裡所說的「理」與「氣」是指「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言,「道」包括道理,「氣」包括物器。類似「陰陽氣也」之說的前哲認為:「由『太極』到『陰陽』是由『道』到『器』;由『陰陽』到『太極』是由『器』到『道』」。表明「陰陽氣也」是指物器(物質)而言。例如,日是形而下的東西,指物質而言,而日自身的「熱」是形而上的東西,表明有其物則有其理。「道」「器」合而言之,陰陽器也(物質),而物質中的屬性「道」也,和古人所說的「道在器中」(理在物質中)相吻合。「道」「器」分而言之,器是實有的,道是空無的(物質是實有的,而屬性是空無的,也可以說物質是有形的,而屬性是無形的)。 把陰陽看成是物質中的屬性,而屬性不等於物質。這樣陰陽就成了無形的形而上(空無)的東西了。這不只在「形而上」與「形而下」出現了混亂,而且在舉例時也出現了事物的混亂。如辣椒中所含的辣素是屬性;辣椒的色紅是屬性;蘋果的紅是屬性等等。對此我問:辣椒的紅等是代表陰還是代表陽,這與陰陽有關係嗎?我對他們的質疑,結果他們無法自圓其說(爭論的詳情在後)。 今天我把陰陽看成是物質的,而物質包含屬性,即陰陽是「有」,而「有」屬於形而下的範疇。我強調陰陽既有實質而又有屬性。物質是有形的,而屬性是無形。所謂陰陽升降的運動,實際是物質在運動(蒸汽『陽』升,雨『陰』降)。也就是說,陰陽的運動是物質「自身」的運動,而不能說物質的「屬性」在運動。以「道」「器」觀論陰陽,陰陽是形而下的東西,而其中的屬性是形而上的東西。以當今哲學的視野論陰陽,實在的、物質的為陰陽,思維的、精神的為陰陽之魂或表示陰陽的屬性。以上乃陰陽是物質的辯護理由。 4、難以置信的陰陽定義 《易經》曰:「天尊地卑;以天地論,天動地靜」。 「天尊地卑」,古天文蓋天派以「仰觀俯察」法,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其結論是「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到了漢代,出現了渾天派,並提出了「天包地外」之說,說明了人類在進步。渾天派的出現,使蓋天派「天尊地卑」的錯誤說法失去了立足之地。 「天動地靜(天為陽地為陰)」,對此古人有其說,而無其據。 因為古人天地的概念是籠統的,在概念籠統的基礎上,給天地定義陰陽,就難免有張冠李戴之嫌。 研究理論的人如果弄不清某種學說的概念,必然導致各自認識上的混亂,最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古至今對天地陰陽的概念從沒有人做過正確的明確的規定,這是導致對陰陽學說認識上千差萬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澄清天地陰陽的概念,實屬必要。 本想用古人天地概念上的一段完整的原文,但是,搜集了大量的傳統資料,並沒有發現關於天地陰陽概念的詳細論述。所以,我們只能從古人某個片段中找些與天地陰陽概念相關的內容做參考了。《內經》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對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古人認為空間為天,地球為地。因為雨是從天而降的。再根據些相關的資料: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臟等,也能證明天是指空間而言。如果對此大家沒有異議,那麼,以下的問題可能就難以自圓其說了,如空間為天,天為陽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來的呢? 以上表明,天地陰陽的概念不清,導致了天為陽,地為陰無據可查,這是保守派在辯論中失敗的主要原因。 5、天的概念 從天文學的角度而言,有「天」與「天體」(空間的物質)之分。空間即無限天,而宇宙中的天體是指日月星辰的總體而言。也就是說「天」是日月星辰活動的一個大場所。古天文觀天象就是觀察「天體」的運動規律。表明天就是天空。天體就是日月星辰。這樣天的概念再清楚不過了。 天地的概念 關於天地的概念,對定義天地陰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概念不清,則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天的概念已經弄清了(天即天空),地在空中,表明天與地的概念不過是地自己在空中運轉而已。如果我們的目光只把地看成在空間運轉,那麼,天地的陰陽定義就無從說起。只有找到陰陽兩者的屬性後,定義陰陽才會有據可查。那麼,兩者的屬性到底體現在哪裡呢? 我們還得借古人的一句話「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所謂地氣,實乃地之蒸汽。所謂天之雨,實際是地之蒸汽轉變而來。也就是說,地之蒸汽和天之降雨,都屬於「地」自身代謝過程中的產物,或自身的輸出和輸入。所謂天地陰陽對待,實際是地自身的陰陽對待。表明天地概念的範圍只能是從地球到臭氧層之間。 有位同仁問我,天地的範圍局限在地與臭氧層之間,是否太狹小?如果超出這個範圍那就不是天地的概念了,因為我們在這裡只是談天地的概念,地之蒸汽升不出臭氧層以外,所以天地的概念範圍只能是由地到臭氧層以內。只有這樣,才是系統而又完整的陰陽學說(陰陽屬性的升降、變化之父母包括周而復始的循環)。 6、陰陽的對待關係 陰陽有兩種對待關係,得出的不同結論是「廣義陰陽」和「狹義陰陽」。對此,我們先弄清兩種概念: (1)個體中包含的兩種陰陽屬性,其兩種屬性的相互作用(氣終而象變),自然周而復始的循環,即「太極」陰陽(狹義陰陽)。也就是說,在一個整體中的兩種陰陽屬性的對待,應屬於狹義陰陽的對待關係,而狹義陰陽才是系統而又完整的陰陽學說。所謂系統的,是指一個整體中的陰陽自然而有規律的運動,以維持整體的生命。在這裡所謂完整的(完善的)可以指縱觀(縱向性)而言,兩儀陰陽屬性(寒熱、升降等)可以包括天地萬物中的兩種屬性。 (2)任意一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相對待,再根據兩者性質的差異來定義陰陽。如日熱,月寒等,古人利用了兩個個體的陰陽屬性差別,定義了日為陽,月為陰,此乃廣義陰陽。 有專家認為:「陰陽是一個機動的代名詞」,我認為,陰陽可以指代萬物,但不是指代萬物中的個體(宇宙的萬物),而是指代個體中的萬物(人是一個個體,氣陽、血陰;腎陽、心陰;里陽、表陰包括動脈陽、靜脈陰等)。 廣義陰陽的舉例如下: 日是一個天體,月也是一個天體,以陽熱陰寒的屬性對比,應該是日為陽,月為陰。反過來說,再以陰陽動靜的角度日與月對比,就應該是月為陽,日為陰,「月行倍離」,即日行180度,月行360度;瘦女人為陽,胖男人為陰等等。關於傳統的男為陽,女為陰在《太極新解》另有解釋。 以上表明,廣義陰陽只是反映出兩個物體陰陽不同的屬性,並沒有陰陽的相互關係。廣義陰陽雖然有個體與個體的屬性差別,但與系統的陰陽學說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3)廣義陰陽與狹義陰陽的差別 廣義陰陽是:可以把任何兩個物體拼湊在一起並論陰陽,但是,沒有陰陽的變化及陰陽升降規律的運動過程。如日為陽,月為陰,日即不能轉變為月,月也不能轉變為日;也無法確定是日升還是月升。 狹義陰陽是:陰與陽只有在一個完整的事物中才能表達它們的屬性和運動過程。如「地」是一個整體,地之蒸汽陽升到高則空轉變為雲雨『陰』。 (4)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因為受廣義陰陽概念的影響,很多人總是把太陽和地球混為一談,用太陽光和熱來證明地為陰,天為陽。對此我質問:是天地對待還是日與地對待;太陽是天嗎?但沒有一人能夠回答得來。他們回答不出是必然的,因為廣義陰陽只能反映兩個個體的陰陽屬性的差異,而沒有陰陽關係。把兩個相關的個體,拼湊在一起胡亂說是陰陽。起碼還不了解主體與客體是什麼關係,因此,闡述一下個體與外環境因素的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宇宙中沒有一個生命體能孤立存在,因為主體沒有客體的作用,這個主體就不能維持下去。 舉例如下: 人是一個個體,維持個體生命的內因是自身的陰陽相交,一旦陰陽不交了,生命將結束。我們再看看生命的外因素,沒有食物,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續下去。表明個體是離不開外環境因素的。雖然外環境因素對個體如此重要,但與個體並不是陰陽關係。因為不可能把人和食物聯繫起來定義陰陽(人為陽,食物為陰,或食物為陽,人為陰)。 我們再回到太陽與地的關係上來,地球釋放的蒸汽和轉變的雲雨,是在地球主體與外環境因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產生的。蒸汽與雨是地球主體以內的,而太陽系(金木水火土的五星、日月、北極星等),皆是地球主體以外的客體。主體以內的陰陽是相互的作用(蒸汽轉變為雲,雨歸還地球又變為蒸汽)。而地球主體以外的,如太陽等客體不是相互作用,太陽可以把光和熱奉獻給地球,而地球卻沒有奉獻給太陽的東西,用陰陽的話說即「有來無往非理也」。太陽對地球的作用功不可沒,但畢竟是地球主體陰陽之外的客體。所以,我把太陽定義為「相火」(五行以外之火或主體以外之陽),即缺它不可,但它又不是主體之內的陰陽。如果把太陽熱為陽,就把太陽與地球拼湊為陰陽關係,起碼這種認識忽視了主體與客體的區別,最終必然導致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7、對天地陰陽動靜的質疑 古人把地如平盤不動(靜止的)故地靜。那麼,天動是什麼在動? 古人以天圓地方「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 對「天圓地方」古人犯了兩種認識上的錯誤: (1)地實際不是方的而是圓的,這一點已被科學所證實。 (2)「天如覆斧」即天象一個蓋在地上的圓蓋。既然天是一個圓蓋,那麼,「天動」從何說起呢? 有人認為,「天動地靜」是古人以靜測動的一種認識方法,即「日周運動」,日出到日落為一日(一天)。這種說法忽略了一點,到底是日動還是天動? 受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影響,近代人把動靜分別為「絕對」的動靜和「相對」的動靜,這樣一來,使天地陰陽之動靜亂上加亂了。古人所說的「地如平盤」之地靜是絕對的。現在已經證實了地球也是運動的,如果按日的運動和地球的運動相對而言,必然有速度的快與慢,即快者為動,慢者為靜。但是,兩個物體相對的動靜,是沒有陰陽關係的。然而,人們正是被這種動靜所矇騙了! 「太極」陰陽之動靜是指一個個體所含的兩種屬性的動靜,和兩個物體相對的動靜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但是,「太極」陰陽之動靜,自己也出現了難以解釋的矛盾。要談陰陽之動靜,首先要拿出陰陽所指代的、具體的兩種物質是什麼。今天我把蒸汽定義為陽,把雨定義為陰。蒸汽(陽)上升之「動」,比陰降雨之靜要慢的多;陰降雨之「靜」要比蒸汽陽升之動快的多。為什麼把蒸汽與雨比喻「太極」之動靜?因為太極及天地陰陽就是蒸汽與雨,否則,天地陰陽就沒有著落。太極之說就成為空談妄論。 再如心的舒張屬陽,收縮屬陰,每一個心動周期平均為0.8秒,兩心房收縮約佔0.1秒,而心房舒張佔0.7秒,心室收縮佔0.3秒,心室舒張佔0.5秒,也反應了陰之「靜」的系列狀態要比陽的「動」快得多(心的舒張屬陽,收縮屬陰其證據在《心臟的病理與用藥的淺析》)。表明「太極」陽動陰靜之說難以服眾。 以上表明,古人的「天動地靜」之說是沒有根據的。是經不起科學驗證的。 8、古人上為陽下為陰錯誤定義的搪塞 因為傳統的天地陰陽概念的混亂,得出的結論是,上為陽,下為陰。這樣一來和自然規律(陽升陰降)就背道而馳了,因為陽已經在上,沒有陽再向上升的空間了。陰在下也如此。因此,不少智者費盡了心思,用「天在上為陽,而陽中之陰下降為雨;地在下為陰,而陰中之陽上升為雲」,即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這樣一來眾人被這種迷惑折服了,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在人們心目中也就成了一條不可否認的真理。 8.1、什麼是陽中之陰,什麼是陰中之陽 一種說法是:《類經*陰陽類*五》以晝為陽,夜為陰;午前為陽中之陽,午後為陽中之陰。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後為陰中之陽。 二種說法是:程士德老師著的《內經》解釋「心為陽中之太陽」中說:「前『陽』字指位置,後『陽』字指功能」。 三種說法是:太極圖半面陽中的黑點及半面陰中的白點(陽中有陰使陽不亢,陰中有陽使水不寒)。這三種大致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幾個說法。 其中,後兩種說法最容易給人們造成錯覺和混亂。 第二種位置陰陽的混亂是:古天文蓋天派以「仰觀俯察」法,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其結論是「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蓋天派站在地平觀測天象,把有太陽的白天為一晝,為地平上方;把沒有太陽的夜間為一夜,為地平下方,故上南(陽)下北(陰)。伏羲的先天八卦、河圖都屬於蓋天派的思想方法。如乾(陽)在上(南),坤(陰)在下(北);河圖二七為火在上(南),一六水在下(北)等。 眾所周知,寒屬於陰,熱屬於陽,是無可質疑的。事實表明,不論有太陽的白天還是無太陽的夜間,上寒下熱是不會改變的。既然事實是上寒下熱,那麼,古人上為陽,下為陰從何說起呢?難道傳統的陰陽學說是陰熱陽寒?到此已經很清楚了,傳統的上(外)為陽實際是上(外)為陰;傳統的下(內)為陰實際是下(內)為陽。 按新的定義,上(外)為陰,下(內)為陽,我們不妨再核實一下:蒸汽升到上(高空),靠上空的寒冷才凝成雲。這個事實證實了高空是寒冷的。也只有高空的寒冷,蒸汽才能凝固成雲(雨)。表明「上」是陰的位置,「雲雨」是陰的實質。實際雲雨是在陰中(雲雨在陰的本位置)。這個事實使傳統的「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不攻而自破!同時又徹底否認了「上為陽,下為陰」的錯誤定義。 另外,古天文蓋天派對位置的定義自相矛盾:如面南晝參日影,故上南下北。而面北夜考極星也是仰觀的(仰面觀星),故上北下南。也就是說,蓋天派的面南晝參日影,和面北夜考極星對位置的定義是兩種結果,即面南晝參日影,是左東右西;面北夜考極星,是左西右東。這種上下左右定義的方法怎能服眾? 8.2、筆者對陽中之陰的認識 陽(蒸汽),蒸汽中含的濕氣即陽中之陰(太極圖陽中的小黑點)。在陽升(蒸汽上升)的過程中,陽中之陰(濕氣)隨之上升。 陰(雨)中之陽,即雨水的養分或陰的前身就是陽(陰是陽轉化的,水的成分氫氣、氧氣,太極圖陰中的小白點)。在陰降時,陰中之陽隨降雨而下降。 我們再看看人體的陰中之陽:如心為水,功能主血,屬陰,心為水髒的證據在《對傳統理論「心腎相交」的質疑》。而陰中之陽是血中的養分。養分(陰中之陽)是隨著血(陰)並行的,不可能脫離開陰血而妄行。陽中之陰:腎為火,14肽的腎素中的天冬氨基酸殘基即陽中之陰。在腎素陽升時天冬氨酸照樣隨之上升。這就表明,不論是天地還是人體,絕沒有陽中之陰降,陰中之陽升的道理! 古人用陰中之陽升和陽中之陰降來搪塞的用意是:只因為古人錯把陽定義在上,陰在下,而自然中又沒有陰昇陽降之理,所以,不得不胡亂的搪塞一下而已。 總之,傳統陰陽的錯誤定義已經真相大白了。用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來搪塞陰陽的錯誤定義也徹底被揭穿了。到此,舊的陰陽學說已經成了朽木之雕。 9、舊陰陽學說死而不僵 一個與理不通的學說為什麼能流傳數千年?其原因有兩點: (1)部分人認為陰陽是中醫理論的核心部分,否認了陰陽學說就等於中醫理論全部坍塌。既然陰陽學說能流傳數千年,就必然是正確的。請大家看紅莎草的一段原話: 大家都知道,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你把陰陽學說否定了,陰陽錯了,也就是方向錯了,中醫理論也就錯了,按你的邏輯,中醫治病也就應該治反了,五千年來中醫就是靠這種理論治病,應該是治一個死一個,中國人早就死絕了,但現在人卻越來越多,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你怎麼解釋錯誤的理論卻出現了正確的結果呢? ———————————————————————————— 宇宙中有物就有理,而且,即物見理是無可質疑的。陰陽學說是用來闡述事理的一種方法。如人的生理是:內在的熱不斷向外擴散,外在的涼向內降聚。而舊陰陽的說法是:內在的涼向外擴散,外在的熱向內降聚,這個說法雖然與事實不符,但並不影響半點人體的內熱向外擴散。也就是說,我們評論陰陽學說,評論的是它闡述的事理與實際是否得當。而這個學說錯了不等於事理也錯了。 我也向「紅莎草」提出了質問:以傳統理論上為陽,下為陰,而陰陽相交是生命必然的條件,在下之陰必須向上升,在上之陽向下降才能陰陽相交。只要你能拿出一味陰昇陽降的藥物,我反駁傳統的觀點就全部作廢!但是,「紅莎草」仍然沒有拿出這個證據。表明自然中沒有陰昇陽降之理;中藥也沒有一味使陰升和陽降的葯。那麼,舊的陰陽學說闡述事理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陰陽學說是一種闡述事理的方法,而人體是被闡述的對象。這些人錯把闡述的方法當被闡述的對象了。甚至他們認為如果是方法有錯誤,對象就不能存活。 (2)有很多不明是非的愚昧者,他們對理論沒有經過核實,就盲目崇拜,而隨波逐流了。 以上這兩點是舊陰陽學說死而不僵的主要原因。 10、新陰陽學說的崛起 舊的學說在不能自圓其說之時,新的學說必然崛起!激烈的爭論也就拉開了序幕。所謂爭論,就是各持己見,辯明是非。 10.1、上為陰下為陽的證據 在舉證之前,先把上與下的概念澄清一下: 天與地不是上下關係,而是里與外的關係。因為地球的周圍皆是天「天包地外」,也就是說,上下都是外。為了方便起見,也可以把「上」作外,把「下」作內(中間)。 陰陽升降的條件是: 大地靠陰陽相交而生萬物,談到陰陽相交,就必然涉及到陰陽自然升降的問題。所謂升降,第一要具備陰寒、陽熱的性能。第二陰陽的位置要合適,比如,自然規律是陽升陰降,那麼,陽的位置就必須是在下(內),陰的位置必須是在上(外)。否則,陰陽就沒法升降。 我們先把古人的說法做一個反面教材:天在上(外)為陽,地在下(內)為陰。那麼,陰已經在下了,還怎麼向下降?為什麼理論與自然相反?在下(內)者為陰,為什麼實際人體內的溫度比外表熱?天在上(高處)為陽,為什麼實際是高寒下熱?難道古人所說的下(內)為陰則熱、上為陽則寒?為什麼理論與實際相反?一個基礎理論與自然相違背,又與實際不相符,理從何來?無據之理,豈不謬論? 以下是新陰陽學說的根據:地在下(內)為陽,天在上(外)為陰,其證據是:地之蒸汽與天之降雨對待而言,應該理直氣壯的說,蒸汽為陽,降雨為陰。自然之陽升(蒸汽上升),符合自然的陽升;蒸汽升到高空,因為高空寒冷,因此,蒸汽到此凝固成雲,符合自然的寒則凝固。所以是天為陰,地為陽。 以上用陽升陰降的自然現象,和上寒下熱的實際情況作為我上為陰,下為陽的證據。如果對此有異議請提出,我願為所有人解答。 還有另一種陰昇陽降的說法:陰(涼)也可升散,陽(熱)也可下降,這也是自然客觀存在的一個現象。 舉例如下: 把冰放到容器里,一段時間後,冰就融化了,原因很簡單,外邊的高溫侵入到容器內,和冰的寒氣散出容器外。這說明了只要有溫度差別,陰在內,陽在外,陰照樣可以陰升(散);陽降(聚),但並無實質意義。上述雖然有寒熱屬性的差別,但不能為「陰陽者,變化之父母」。所謂陰陽的「變化」是無休止的循環。如果陰在內,陽在外,內在冰的冷氣散出後,外在的「熱」進入內不能轉化為冰,在內有限的冷氣散出後,內外的溫度就持平了,也就沒有陰陽之間的屬性差別了。 我們再看看陽升陰降:地為陽,蒸汽陽升,到高空自然轉化為雲(後天之陰);陰雨再下降補充地(先天)。再加太陽(相火)的作用,使地之陽升永遠不減弱,這種陽升陰降成為恆定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一個完整系統的陰陽學說。 10.2、對陽升陰降的核實 為了更有說服力,以客觀實在的自然規律為基礎,我們做個模擬式: 為了容易觀察,用一根很高的玻璃管模擬物體的模型。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下端,火焰就會自然順玻璃管向上升;向玻璃管的上端灌水,水就會自然向下流。反過來說,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上端,火焰不但不會順玻璃管下降反而脫離開玻璃管向上升;把水放玻璃管的下端,水不但不會順玻璃管向上流反而會脫離開玻璃管向下流。這就表明,自然的陽升陰降是不可質疑的,也和蒸汽(陽)升,雨(陰)降,理同一轍。 10.3、人的生理證實陽在下(內)陰在上(外) 以上以自然規律為基礎證實了陽在下,陰在上。人體是否也如此?是的。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以人體呼吸為證:體內之熱氣呼出(在內之陽向外輸出),體外之涼氣吸入(在外之陰向內輸入);再以人體的體溫為證:體內溫度高(內為陽),體表溫度低(外為陰)。這不只表明人體陽在下(內),陰在上(外),而且,與「人是宇宙小天地」相吻合。 10.4 、現代微觀證實陽在內陰在外 人是宇宙小天地。細胞照樣是宇宙小天地,它的運動及代謝也在遵循自然的規律而行事。自然是陽在內(下)而升散,陰在外(上)而降聚。細胞按兩大類分之,一類是固定細胞:如每個部位的肌肉細胞,或臟腑的細胞。另一類是運動細胞:如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等。我們演示一下固定細胞的供養途徑:如紅細胞是氧(養)的載體,紅細胞的載養實質是紅細胞從內向外釋放能量的一個過程。它的途徑和血中的養一樣,主要是從動脈而來。動脈的血液因含有大量的養分(熱能),屬於中醫理論陽的範疇。到微動脈時,血流減慢,這是紅細胞向外釋放能量的大好時機和場所。 我們知道,紅細胞是不能進入細胞(固定細胞)的,因紅細胞一般直徑是6~9um,而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5~6um。但是,紅細胞釋放出的氧(養)可順毛細血管進入細胞。然而,凡是細胞所用的一切養分(氧等)的途徑皆是從動脈而來。這裡所說的紅細胞向外釋放能量是自然的,因自然中熱則向外散。紅細胞釋放熱量是邊走邊釋放,把熱量散出的也差不多了,也就到了微靜脈。 紅細胞的這一作用和肺的呼吸很相似,如肺內的氣壓比外界高2~3毫米汞柱,當把肺內之氣呼出時,肺內的氣壓又比外界低2~3毫米汞柱,外界之氣又毫不費力的被肺吸入了。而紅細胞到微靜脈時,赤紅的動脈血因養分(熱能量)在途中已經散出或消耗了,所以,到靜脈的血液是紫黑的。靜脈血基本不含或少含養分(熱能量),屬於中醫理論陰的範疇。最近已經證實:「動脈血比靜脈血熱」。陰則涼,陰則向內聚,此時,一些水(二氧化碳)就自然的進入了紅細胞。紅細胞代謝的全過程是:從動脈端而來裝滿養分,到組織間後又裝滿了廢物(水、二氧化碳等)通過靜脈運走了。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是在自然的陽向外散、陰向內聚的過程中完成的。這是用現代科學的眼光證實陽在內向外散,陰在外向內聚的有力根據。 總之,不論是自然規律、物證及現代科學都能支持陽在下,陰在上的觀點。我們再從空間、時間及陰陽屬性的運動規律核實一下: 所謂空間,是物質生存的場所,沒有空間,就沒有一切。陰陽的功能就是在這個空間里自然的運動著。陰陽自然的運動,首先兩者的位置要得當,如陽在下才有升的過程;陰在上才有降的過程。反過來說,如果陽在上,就沒有它上升的空間了,陰也如此。表明陽在下,陰在上,才是在空間自然運動的唯一條件。 所謂時間,有時間就有物質運動的過程,就有先後之分。如蒸汽(陽)先上升,升到高空,然後就轉變為雲雨(陰),即陽先陰後。和古人所說的「大哉乾元,萬物之始」相吻合。 總之,新觀點不論是時間、空間、物證及陰陽的運動規律等,是經得起任何科學驗證,這就表明新的陰陽學說不僅是自然科學,而且能與現代科學接軌。 推翻了舊的陰陽學說,那麼,古人的乾陽為天,坤陰為地,也必須糾正!即乾為地,坤為天。對此的細節請關注《八卦新解》。如果同人們能幫古人找到天為陽的證據,請您在此發表高論。如果對我的觀點有質疑,請您提出,我願意回答所有人提出的問題。 11、不必要的恐慌 新的陰陽學說能與現代科學接軌了,這是醫學界的一個飛躍!然而,有些人大罵新的學說甚至已經失去理智。其原因何在? 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健全嬰兒,從剛開始學走路就讓他拄拐杖,等熟練後,習以為常了,再讓他把拐杖扔掉,可能就真象拐子一樣真的不會走路了。人在黑暗中習以為常了,所以,他們的眼睛怕見光,更不敢撥雲見日。這就是保守派不願意捨棄的主要原因。也說明舊的陰陽學說的錯誤理論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但烏雲不會永遠遮住太陽! 跛足不迷路,能超過雖健步如飛,而誤入歧途的人,我希望廣大迷路的人能儘快迷途之返 陰陽學說大辯論發表於 2009-8-17 本文來自: 華夏中醫論壇(http://bbs.hx317.com/) 詳細文章參考:http://bbs.hx317.com/viewthread.php?tid=13923&extra=&page=1人類的經驗是:昨天的發現,被今天所證實;今天的證實也可能又被明天所淘汰……。我寫陰陽學說大辯論,實際是對陰陽學說批判性的繼承,其內容大致不外三點:(1)澄清模糊概念(用具體的事物作為陰陽的根據,使陰陽有據可依);(2)推翻舊陰陽位置的錯誤定義(表為陽,里為陰);(3)繼承整體觀念,陰陽互根(無休止的自然循環及周期規律等)。在討論之前,我們先澄清一種概念,那就是,陰陽到底是什麼?陰陽是闡述事理的一種方法;也是指代事物的一種符號,即括弧( )。這裡的關鍵詞是「物質」,因為沒有物質,這種方法及符號就不會有任何意義。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括弧里沒有具體的事物,那麼,陰陽則成為泡影。為了避免對傳統陰陽學說認識上的偏差,我從陰陽最樸素的日光的向與背,到陰陽兩種屬性,又追溯到《河圖》《太極圖》《八卦圖》(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中天八卦),最終澄清了《河圖》及《先天八卦》都屬於古天文蓋天派的思想。經過反覆論證、審核,這幾張圖無一與自然及實際相符合。所以,我繪製了新的《河圖》《八卦圖》《太極圖》。總之,我的新觀點,拿出了強有利的證據,而且有能力推翻舊的陰陽學說!這一命題在網上共使用了五個標題即《天地表裡何為陰陽》《對傳統陰陽學說的質疑》《傳統的陰陽學說之謬乃大千奇聞》《關於陰陽學說向專家挑戰》,最後總稱《陰陽學說大辯論》。 第一節 撥亂反正一、對古人陰陽概念的辯解《內經》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這段原文從宏觀上看,可以說包羅萬象了。夫五運陰陽者:五運即指五行,其中包括五季;也可以用《太極圖說》的:「……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天地之道也」其中的「道」以哲學的角度而言,「道」即理(事物的特性與規律),也就是說,萬物之理用「天地之道」全概括了。「萬物之綱紀」的「綱紀」:程士德老師認為:「綱紀,可作為大綱,要領解」。變化之父母:即天地陰陽交感是萬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陰陽之交感可以生生不息及變化無窮。生殺之本始:即陽生(始),陰成(終、死),具體的在《對「河圖」批判性的吸收》。神明之府也:《中國醫易學》認為:「神指北斗;明,指日月;這就是說,要觀察日月斗的運動規律,就要看『府』。人物聚會之處曰府,即言要觀察日月斗的聚會,才能定出一年十二個月的節氣變化」。上述是以古人之意解釋的一面,但是,我們還有質疑的一面:陰陽者既然是天地之道就應該具備「太極」之理,但是,筆者經過認真的、反反覆復對所有有關陰陽的資料辨證分析,並沒有找到與「太極」相吻合的證據。對此,有人會問,太極說(太極圖)不是太極嗎?客觀地講,「太極」之理是存在的,但古今的書本里並沒有(書本里只提供了一個與實際不相吻合的太極)。那麼,找不到「太極」,就沒有指代陰陽的事物,沒有事物為依託,陰陽之理就沒有著落,最終成了一個以空洞抽象為基礎的陰陽學說,數千人次的保守派與我辯論,他們最終沒有找到「太極」,所以,沒有一人能夠說出一個陰陽的事理來。陰陽者是萬物之綱紀,「綱紀」即綱領(章法)就應該突出陰陽的特性(屬性),因為萬物之理都是通過物質的特性顯示出來的。然而,不論從《易經》還是《內經》並沒有提供陰陽的物質屬性。但是,從一些相關的資料看,似乎概括了陰陽的屬性:陽(熱、氣化分解、升散等),陰(寒、凝固、降聚等),這種說法等於把陰陽之章法隱匿在迷團中。這樣一來,認識陰陽就看你的悟性了。又由於人的悟性個有所不同,最終造成對陰陽千差萬別的認識(亂不堪言)。可能中醫界為了激化這種混亂,從《類經》開始突出陰陽之「綱」所註:「陰寒陽熱……」,逐漸中醫又特設條文「八綱」(表、實、熱為陽綱;里、虛、寒為陰綱)這樣從表面看陰陽之綱也排在首位了,但這只不過是從一個迷團又進入了另一個迷宮而已。二、陰陽屬性(無事生非)陽的屬性是:溫熱的、升散的、分解的……;陰的屬性是:寒涼的、降(聚)的、凝固的……。對以上兩點陰陽屬性的概念,不論是從直觀的還是臆想(悟性)的,可能不會有人反對。但是,陰陽屬性的致命點卻一目了然(赤裸裸)的暴露在書面上。哪怕用羽毛來指代陽升及陽熱,至少我們還能核實指代陽的物質在不在理,但是,教科書提供的陰陽屬性沒有一點遮掩物,所以,我用赤裸裸和一目了然來揭示陰陽屬性的致命點。在理論上,既然是赤裸裸暴露的致命點,為什麼幾千年(整個中醫界)沒有看出來呢?回答很簡單:中醫界被陰陽屬性的玄機遮蔽了雙眼。那麼,陰陽屬性的玄機在哪兒呢?玄機在:無事生非!需要說明一點:無事生非本身就蘊藏著欺騙性的玄機,如陰陽是一對矛盾(寒熱、升降等;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等),在這裡的問號是:是什麼升降?是什麼相互轉化?具體的事物在哪兒?三個字"在悟性",你想用什麼熱和什麼升作為陽的根據皆可,只要你把對方說暈了就行。文字的「升」,是物質向上運動過程的表達,如果找不到向上升的物質,空談陽升,就是無事生非。中醫教科書書面上沒有提供陰陽所指代的物質是什麼,沒有物質,就等於虛無,當然,越虛也就越玄。致使部分人在網上呼籲:提倡科學,破除中醫玄學。既然中醫界把陰陽看成是闡述事理的一種方法,那麼,就必須從空洞陰陽概念的誤區(無事生非)中擺脫出來。首先提供陰陽之事(陰陽所指代的事物『物質』),然後再闡述陰陽之理。對我的這個說法,中醫保守派幾乎不敢苟同,其原因只有一個:即教科書提供的陰陽之事與理不通。致使整個中醫界對陰陽事物概念的認識幾乎為零。上千人次的保守派辯論失敗的共同點是:沒有一人能夠說出一個陰陽的事理來。其原因是:教科書提供的書證是「無事生非」;致使陰陽的概念無法澄清,在這種前提下,使保守派提供的根據文不對題(把畫掛在牆上、人向高空扔物等為陽升),所以,與理不通。總之,「無事生非」使陰陽的概念不清,是保守派在辯論中失敗的主要原因;「無事生非」還可以導致千差萬別的各種歪說。三、形而上下之辨(陰陽是物質的辯解)這個命題主要是針對「傳統空洞陰陽學說」的反駁。1、就事論理陰陽是由「形體」(太極體)和「形態」兩個部分所構成。「太極體」屬於陰陽的前提,太極體中的兩端屬於陰陽的兩種「形態」。舉例如下:地球是一個形體(太極體),陰陽的兩種形態就是蒸汽和雨。陽(蒸汽)升到高空則轉變為陰(雲),陰(雨)再下降歸還於地,形成了無休止的循環(蒸汽與雨乃陰陽之事物,升降乃陰陽之道理),這就是陰陽者,生生不息變化無窮之理,這也是目前唯一的陰陽定律。蒸汽與雲雨是一個陰陽的新模板;是一個新太極圖。這個定律、及陰陽的模板大家可以隨便用任何手段來核實、驗證……。從2003年保守派試圖推翻我這個陰陽定律,但是,從幾年辯論的情況看,我的對手無一人不是以失敗而告終。 2、哲學證實陰陽是物質的有前哲認為:「太極理也,陰陽氣也」,這裡所說的「理」與「氣」是指「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言。「氣」即物器;「道」即道理。類似「陰陽氣也」之說的前哲認為:「由『太極』到『陰陽』是由『道』到『器』;由『陰陽』到『太極』是由『器』到『道』」。這段話的意思是:從太極到陰陽是從無形到有形;從陰陽到太極是從有形到無形。對此說,需要做必要的更正,即不論是由太極還是無極到陰陽,都是從「有」到有,不可能從無到有,其理由是:「太虛」中的各種因素不可能從另一個「太虛」轉運過來,元氣就是「有」,哪怕元氣有多麼不好形容,但「有」是肯定的。再次表明「陰陽氣也」是指物器(物質)而言,如果陰陽不是物質的,那麼,陰陽就沒有「理」可言了。「道」與「器」的舉例如下:太陽(日體)是物質的,乃形而下的東西,屬於「器」的範疇;而太陽自身的「熱」乃形而上的東西,屬於「道」的範疇,表明有其物則有其理。「道」「器」合而言之,物即器也,物質包涵屬性,屬性即「道」也。 「道」「器」分而言之,器即實體,道即實體內涵的屬性;「道」「器」合而言之:道在器中,器中有道。3、保守派的兩個死角我與保守派幾年的較量,保守派大致有兩個死角,(1) 「道」 「器」不合:「道」與「器」即事與理。自然世界只有事物之道,而無事外之理。但是,反對派把陰陽看成是物質中的屬性,而屬性不等於物質。從《詞典》對「屬性」一詞的解釋看:「事物具有的性質、特點,如運動是物質的屬性」。表明屬性的概念是:動詞(物質運動)背後的名詞,屬性乃事物之理。反對派把陰陽看成是物質中的屬性,而屬性不等於物質。用這個荒謬論點試圖把陰陽從事物中擺脫出來,又由於我寸步不讓,所以,反對派不得不用蘋果、辣椒等強調他們的理由,最終造成了「道」「器」不合。他們忽略了陰陽的運動是物質自身在運動,如果找不到從下向上運動的物質,空談陽升就是無事生非;陰降也如此;反對派想把陰陽從事物中擺脫出來,這樣陰陽沒有事物為依託,反正也沒有依據,也無從核實,就可以任意胡說了。還是讓我們看看反對派的舉證吧:如辣椒中所含的辣素是屬性;辣椒的色紅是屬性;蘋果的紅是屬性。就反對派所提供的「事」(辣椒),看看他們自己能不能闡明其中的道理,結果是,不攻而自滅了。我問:辣椒的「紅」是代表陰還是代表陽,這與陰陽有關係嗎?因他們提供的舉證與陰陽的前提「道」「器」不合,所以,不能自圓其說,轉移話題而告終,辯論的詳情在:《向翟鑒老師請教幾個問題》等。(2)離「器」言「道」:因保守派找不到陰陽所指代的物質是什麼,於是,用投機的方式瞞天過海,一個網名為杏林觀秋的作者在《駁翟鑒先生之「新陰陽理論》,中說:「如果按照我的認識,那麼具有『寒、降、靜、長、藏、形、濁……』這些特性的事物,它的屬性是陰」。這個說法的致命點在:用特性掩蓋了事物,「寒(降)」屬於事物中的屬性或特性,而不是事物,而作者錯把特性當成事物了。對此,需要強調的是:屬性是不會「升降」的,而是物質在升降,如雨為陰的事物,雨從空間向地球的運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降」,這個「降」的運動過程,即陰(器)的表現,所以,我把雨為陰的事物,把「降」為陰的屬性。也就是說,屬性與事物是分不開的,「降」只是物質運動過程的外在表現,沒有物證你用什麼談「降」?沒有「器」您用什麼談「道」?由於該作者離「器」而言「道」,所以,失敗是必定的。我與杏林觀秋先生的辯論在第四節中《陰陽的屬性與特性之爭》。因為陰陽的升降是根據物質運動命名的,如果沒有物質的運動,就沒有「升降」二字可言。而保守派找不到陰陽所指代的物質是什麼,所以,永遠也不會拿出陰陽「升降」的物證來。沒有物證,一切皆空!今天我把陰陽看成是物質的,而物質包涵屬性,即陰陽是「有」,而「有」屬於形而下的範疇。也可以這樣認為:實在的、物質的為陰陽;思維的、精神的為陰陽之魂或陰陽的屬性。這就是我辯護陰陽是物質的理由所在。當然,如果中醫界有高手,不用物質就能闡明陰陽之理,那麼,這個人必將成為全球的奇人!我的新觀點必然隨著這個奇人的出現而破滅。但我敢肯定,地球上是不會有這個奇人的。4、陰陽定位背離「道」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之一,在這裡我們不談「道」學的玄機,先了解一下「道」屬於一項什麼學科?道學大致不外兩點,(1)對現實還原的想像:如「道生一……」是指宇宙萬物的起源是「元氣」。(2)對事理的總結: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既有其事物則有其道理,有其事物則有其規律,宇宙萬物皆在「道」中。最後的結論是:「道」既自然科學(萬物皆規律)。宇宙萬物皆在「道」中,此時的「道」已經成了至高無上的「道」了。所以,很多知名人士常打著「道」的品牌來闡明一些難以闡明的道理。由於「道」的涵義極廣,而玄機又深,又由於《易》學及中醫學界對「道」的崇拜,而陰陽學說又是中醫理論的核心部分,所以,陰陽學說被中醫納入到「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同時也把陰陽學說推向了頂峰。然而,陰陽之定位卻與陰陽的屬性大相徑庭(表為陽而表比里寒),陽在上,陰在下,至少陰陽不能升降。一個與陰陽屬性大相徑庭的、又不能升降之陰陽「道」從何來呢?四、傳統的陰陽定義難以置信《易經》曰:「天尊地卑;以天地論,天動地靜」。「天尊地卑」,古天文蓋天派以「仰觀俯察」法,「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其結論是「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然而,到了漢代,出現了渾天派,並提出了「天包地外」之說,說明了人類是不斷進步的。渾天派的出現,使蓋天派「天尊地卑」的錯誤說法失去了立足之地。「天動地靜」(天為陽地為陰),對此古人有其說,卻找不到合理的根據。這是因為傳統的天地概念是籠統的,在籠統概念的基礎上,給天地定義陰陽,就難免有陰陽顛倒(張冠李戴)之嫌。研究理論的人,如果弄不清主題的概念,必然導致認識上的混亂。然而,從古至今對天地陰陽概念的混亂從來沒有人認真的核實過,這是導致對陰陽學說認識千差萬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澄清天地陰陽的概念,實屬必要。本想用古人天地陰陽的一段完整的原文,但是,搜集了大量的傳統資料,並沒有發現關於天地陰陽概念的詳細論述。所以,只能從古人某個片段中找些與天地陰陽概念相關的內容做參考了。《內經》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對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古人認為空間為天,地球為地,因為雨是從天而降的。再根據些相關的資料:天有日月星辰,表明天是指空間而言。既然空間為天,天為陽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來的呢?這一點是中醫理論界回答不了的。以上表明,天地陰陽的概念不清,導致了天為陽,地為陰無據可依,這也是保守派在辯論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五、天的概念從天文學的角度而言,有「天」與「天體」之分。空間即無限天,而宇宙中的天體是指日月星辰而言。也就是說,「天」是日月星辰活動的一個大場所,指空間而言。古天文觀測天象是觀察「天體」的運動規律。表明天就是天空。天體就是日月星辰。這樣天的概念就十分清楚了。六、天地陰陽的概念關於天地的概念,對定義天地陰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概念不清,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天的概念已經弄清了(天即天空),「地」乃空中之物,在這個前提下,再找到指代陰陽的兩種物質,這兩種物質必然就是定義陰陽的根據了。我們借古人的一句話:「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所謂地氣,實乃地之蒸汽。所謂天之降雨,實際是地之蒸汽轉變而來的。也就是說,地之蒸汽和天之降雨,都屬於「地」自身代謝過程中的產物,或自身的輸出和輸入。所謂天地陰陽對待,實際是地自身的陰陽對待。表明天地陰陽概念的範圍只能是從地球到臭氧層之間了,地球相當於人體,臭氧層相當於人的外衣。以「太極」陰陽而言,天與地不是兩個陰陽事物,而是同一個陰陽事物,此時的「天」什麼都不是,只是充當了一個位置(上、外)的概念。和陰陽的周期規律(天干、地支)是兩個層面的陰陽,如果弄不清楚這一點,則導致張冠李戴與理不通的局面。有位同仁問我,天地陰陽的範圍局限在地與臭氧層之間,是否太狹小?如果超出這個範圍那就不是天地陰陽的概念了,因為地之蒸汽升不出臭氧層以外,所以,天地陰陽的概念範圍只能由地到臭氧層之間。只有這樣,才能構成一個系統而又完整的陰陽。在20年前我曾經把陰陽放大到整個宇宙,其結果是,只能體現在兩個物質對比的兩種陰陽的徵象,而找不到陰陽相互關係,最終不能自圓其說。從幾年對陰陽學說辯論的情況看,放大到整個宇宙認識陰陽的人,在半數以上,特別是知名人士,這也是保守派在辯論時失敗的原因之一。經過幾年的大辯論看,把兩個事物拼湊為陰陽(日月、男女等)的大有人在,但還沒有一人能說出此理。七、陰陽的「對待」關係從幾年來對陰陽學說的討論來看,整個中醫界對陰陽學說的認識幾乎是零,即使有人知道有陰陽對待關係,但又拿不出自己的舉證;有些人雖然拿出舉證,但又是離題千里。所以,說整個中醫界對陰陽學說是一塌糊塗一點都不過分。因此,陰陽對待關係的立題實屬必要!當然,如果哪位仁兄不論用哪種方法(虛擬的也行)只要說出一個陰陽的事理來,就等於我這個命題是多此一舉的。1、廣義陰陽的概念陰陽有兩種對待關係,得出的不同結論是「廣義陰陽」和「狹義陰陽」,這一點是討論陰陽必須要掌握的。從我研究陰陽學說多年的經驗體會到,陰陽涉及很多個層面,如果學者弄不清每個層面的概念,就會混亂無窮,最終導致不能自圓其說。陰陽周期規律是反應的一種陰陽「徵象」,關於陰陽的周期規律方面的內容《易經》《內經》的論述甚多,因為在這裡只討論陰陽的徵象,所以,沒有引用古人的原文。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地球的某個區域為坐標點,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這個區域面向了太陽屬於白天,表現出陽的徵象(熱);這個區域背向了太陽屬於夜間,表現出陰的徵象(寒)。這種陰陽的徵象還可以任意一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相對待,再根據兩者徵象的差異來定義陰陽。廣義陰陽的舉例如下:日是一個天體,月也是一個天體,以陽熱陰寒的屬性對比,應該是日為陽,月為陰。再以古人陰陽動靜的角度而言,還可以月為陽,日為陰,因為「月行倍離」,即日體在日道上行1度,月體在月道上行13度有奇;冰山為陰,火山為陽,還可以「瘦」女人為陽,「胖」男人為陰等等。以上表明:廣義陰陽只是反映出兩個物體陰陽不同的徵象,但與陰陽相互關係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如果弄不清楚陰陽的對待關係,僅根據兩個物體的徵象拼湊比陰陽,必然導致陰陽不能變化、沒有陰陽升降的運動過程,如日為陽,月為陰,日即不能轉變為月,月也不能轉變為日;也無法確定是日升還是月升。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則混亂無窮。2、狹義陰陽的概念狹義陰陽既是一個「太極」(個體中包涵有兩種物質屬性)其兩種物質屬性的相互作用「氣終而象變」,自然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個內容具體的在第3小節《就事論理》中已經闡明,不再重複。3、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很多人在討論陰陽時,總是用太陽的光和熱來證明地為陰,天為陽。對此我問:是天與地對待還是日與地對待;太陽是天嗎?但沒有一人能夠回答上來。在人們眼裡,用光和熱定義太陽為陽是無可質疑的。但是,忽視了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宇宙中沒有一個生命體能孤立存在的,因為主體沒有客體(外環境因素)的作用,這個主體就不能生存。舉例如下:人是一個個體(主體),維持個體生命的內因是自身的陰陽相交,一旦陰陽不交了,生命將結束。我們再看看主體的外環境因素:沒有場所,人就沒有生存之地;沒有食物,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續下去。表明個體是離不開外環境因素的。雖然外環境因素對個體如此重要,又因為「人」這個主體的自身已經具備了陰陽,所以,不能把人和外環境因素(食物等)聯繫起來定義陰陽(人為陽,食物為陰,或外環境為陽,人為陰等等)。我們再回到太陽與地的關係上來,地球釋放的蒸汽和蒸汽轉變的雲雨,這個現象是在地球主體與外環境因素(空間、日月星辰)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產生的。地球主體的範圍以內的蒸汽與雨已經具備了自身的陰陽,而太陽系(金木水火土『五星』、日月、北極星等)皆是地球主體以外的客體。主體以內的陰陽是相互的作用(蒸汽轉變為雲,雨歸還地球又補充了蒸汽繼續上升)。而地球主體與太陽等客體不是相互關係,太陽可以把光和熱奉獻給地球,而地球卻沒有奉獻給太陽的東西,用陰陽的話說即「有來無往非理也」。太陽對地球的作用功不可沒,但畢竟是地球主體陰陽之外的客體。所以,我把太陽定義為「相火」(五行以外之火或主體以外之陽),即缺它不可,但它又不是主體之內的陰陽。如果把太陽熱為陽,就把太陽與地球拼湊為陰陽,最終必然導致陰陽不能相交(與理不通)的尷尬局面。 4、陰陽對待的兩個端以傳統陰陽為例,天(陽)動,地(陰)靜;上(表)下(里)、男女等,皆是限制在兩個端之內。由於見仁見智,各有發揮,逐漸出現了不同的認識,魏朝學者孟康在《三統曆》註:「太極元氣,含三為一」。這段話從表面看,由陰陽對待的兩個端擴大到三個端了。其實不然,對「太極」說的正確認識是:一是表示太極體(生命體);二是表示太極體中的陰陽兩端,而實際陰陽的對待仍然是兩個端。在6年的大辯論中,有相當部分人出現了多此一舉的陰陽對待的三個端:地面水、蒸汽、雨等。從文字意義上講,地面之水,以蒸汽的形式蒸發,升到高空凝固成雲(雨),其矛盾出在地面之液態水和高空(雲)也是液態水,把蒸汽夾在中間。用陰陽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的結論是:水為陰,蒸汽為陽,蒸汽(陽)升,升到高空轉變為陰(雲)。這個現象出現了上下皆是陰。最後別說闡述陰陽之理了,連最起碼的陰陽孰與孰是對待關係都找不到了。辯論的詳情在第三節、「陰陽是物質的雜辯」中的第3小節「蒸汽和雨應當出在兩極的認識上」。不論我們談論哪個層面的陰陽,最為關鍵的是合理的取證。我把地球看成是一個生命體,客觀的講,地球深層有大量的岩漿(熱),而地表面寒,就可理直氣壯的說,內為陽,外為陰;但是,體現不出陰陽的相互轉化。所以,在闡述道理時,選擇了蒸汽和雲雨作為我陰陽的根據。為什麼我沒有選擇地面之水呢?很簡單,蒸汽(陽)升……,雨(陰)降……已經把所有的陰陽之理都包括其中了。在此有人會問,如果沒有地面之"水",沒有太陽蒸汽何來呢?豈不是舍本遂末嗎?很簡單,我在談陰陽之理時,沒有能力把與陰陽有關的各種因素(太陽等)割裂出去,連動物的糞便都在蒸汽蒸發的範疇,何只地面之水及太陽。5、陰陽無三端之理一個完整的人體是靠多種因素所組建(五臟六腑等)的。我在給人體定義陰陽時,把動脈血(熱)為陽,靜脈血(寒)為陰,動脈血從左心升散於全身,而靜脈血從外周返回於心臟,這個現象和蒸汽升及雨降理同一轍。如果定義陰陽把各種因素拼湊進去,必然失去陰陽兩端的實質意義。如動脈血為陽,靜脈血為陰,然而,中醫講,胃為水谷之海,而胃中的水谷之精微是營血的根源(胃中的水谷之精微,動脈血、靜脈血,沒有心臟的功能血就成為死血,沒有腎陽的功能心臟就不能跳動等,這樣追無窮盡……不但錯亂了陰陽對待關係,更無法闡明陰陽之理)。不論多麼高級的陰陽定義,都沒有能力把與陰陽有關的各種因素割裂出去。儘管各種因素對陰陽來說如此重要,當我們闡述陰陽之理時,以人體而言: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兩端把所有的陰陽之理都包括其中了,此時不論把哪一種因素添加到陰陽時,不但是多此一舉的,反而與理不通。然而,有很多人總是把太陽和地面之水納入到天地陰陽中去,其結論是:說太陽是天它又不是天,說太陽不是天,天為陽的根據又無從查尋;地面之水為陰,蒸汽上升凝固成雲還是水(陰),其結果是「氣終而象不變」(在下為陰,升到高空還是陰)。也就是說,陰陽只有兩端,如果用三端或多端,必定不是一陰一陽,如果在一陰一陽的基礎上節外生枝辯護陰陽之理,必然不能自圓其說。八、對傳統天地陰陽動靜的質疑古人以天圓地方「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對「天圓地方」古人犯了兩種認識上的錯誤:(1)地實際不是方的而是圓的,這一事實已被人們所認可。(2)「天如覆斧」即天象一個蓋在地上的圓蓋,這個說法在漢代出現渾天派時,就已經被否定了。也有人認為,「天動地靜」是古人以靜測動的一種認識方法,即「日周運動」,日出到日沒為一天。這種說法忽略了一點,到底是日(太陽)「動」還是天「動」?太陽是天嗎?這一點是保守派回答不了的。如果把日與地各自的運動拼湊為陰陽,雖然有快者為動,慢者為靜的現象,但兩個天體相對比動靜,不但沒有陰陽關係,而且,無法認定是日(太陽)升還是地(地球)升。然而,人們就是被蒙蔽在這種混亂的概念之中。「太極」陰陽之動靜是指一個個體所包括的兩種不同物質屬性的動靜,和兩個物體相對的動靜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但是,「太極」陰陽之動靜,也出現了難以化解的矛盾:因為到目前為止,中醫界還沒有找到太極體,更不能具體到陰陽的兩種物質是什麼。今天我用地球為太極體,把蒸汽來指代陽,用雨來指代陰作為陰陽之兩端。與傳統相反的是,陽(蒸汽)上升之「動」,比陰(降雨)之靜要慢的多;陰(降雨)之「靜」要比蒸汽之動快的多。所以,「太極」陰陽之動靜之說,是不能自圓其說的。為什麼把蒸汽與雨比喻「太極」?因為太極天地陰陽就是以地為形體,蒸汽與雨乃陰陽的兩種形態。否則,天地陰陽就沒有著落。太極之說就成為空談妄論。以上表明,傳統的「天動地靜」之說,不但拿不出合理的根據;而且,更不能自圓其說。九、對傳統上為陽下為陰錯誤定義的搪塞1、用時間的概念錯亂了位置的概念上(表)為陽,下(里)為陰是根據古天文蓋天派的思想定義的。古人把地平「上方」的白天為陽,把地平「下方」的夜間為陰。根據這個陰陽定義,我們就很容易地覺悟到:古人定義位置的陰陽是以太陽為支點的,有太陽的白天為地平上方(上為陽),無太陽的夜間為地平下方(下為陰)。這種陰陽定義犯的概念混亂錯誤在於:(1)地面與高空是上下(里外)的關係,屬於空間的概念。然而,古人所指的地平上方及地平下方,實際是用日和夜時間的概念錯亂了位置的概念。我們中國的白天與美國的夜間根本就不是上下的關係,我們有我們的高空(上),美國有美國的高空(上);如果把我們中國的地面與美國的地面錯亂為上下關係,這種定義陰陽的致命點是:中國的白天為陽,而美國的白天照樣為陽,其結果是:這個概念的「上」可以為陰,但照樣可以為陽,「下」也如此。很明顯,在這種前提下的陰陽定義,實際是以晝夜(時間)的陰陽定義,而不是位置(上下)的陰陽定義。所以說,這種陰陽定義是用時間的概念錯亂位置的概念。(2)寒熱是陰陽屬性的概念,也是定義陰陽的一個重要支點。古人把地平上方的白天(晝『時間』)熱為陽,而事實表明,不論晝夜,皆是上寒下熱。又由於古人時空概念的錯亂,其結果是:上為陽而實際寒,下為陰而實際熱。陰陽的定義與陰陽的屬性大相徑庭。也就是說,蓋天派不只犯了用時間錯亂位置定義陰陽的錯誤,在這個錯誤前提下,同時也把自己的支點(陰寒陽熱、陰陽之綱領)也給推翻了,兩個字「荒唐」!因為我們的愚昧,而被一種荒唐搪塞了數千年!古人還有一種說法:「天在上為陽,而陽中之陰下降為雨;地在下為陰,而陰中之陽上升為雲」,即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而愚昧者就是被這種搪塞所折服了,所以,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在愚昧者的心目中也就成了一條不可否認的真理。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下,才有「升」字可言,又因為古人找不到陽在下的合理證據,用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來搪塞,純屬於無奈之說。 2、什麼是陽中之陰?什麼是陰中之陽?第一種說法是:《類經*陰陽類*五》以晝為陽,夜為陰;午前為陽中之陽,午後為陽中之陰。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後為陰中之陽。第二種說法是:程士德老師著的《內經》解釋「心為陽中之太陽」中說:「前『陽』字指位置,後『陽』字指功能」。第三種說法是:太極圖半面陽中的黑點及半面陰中的白點(陽中有陰使陽不亢,陰中有陽使水不寒)。其中,後兩種說法最容易給人們造成錯覺和混亂。第二種位置陰陽的混亂是:古天文蓋天派的錯誤思想,有上為陽(天在上為陽),下為陰(地在下為陰)的定義,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地在下為陰,而陰中之陽(地氣、蒸汽)上升為雲;天在上為陽,而陽中之陰(天氣)下降為雨了。但是,這裡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卻被人們所忽視了,那就是,「上」是不是為陽,「下」是不是為陰。上下只是位置的一種概念,而上下位置如果沒有陰陽的物質屬性為依託,就無法定義上為陽或下為陽。從古至今定義陰陽的標準皆是以陰陽屬性為根據的,即陰則寒,陽則熱。事實表明,不論有太陽的白天還是無太陽的夜間,但上寒下熱的客觀現象永遠不會改變。什麼是真理,事實就是真理(事實證明了上為陰,下為陽)。而傳統的上(外)為陽;下(內)為陰不只與陰陽的屬性大相徑庭,而且陽在上沒有陽再向上升的空間了,陽沒有上升的條件了,必定是死陽,陰也如此。我們再看一個事實:蒸汽升到上(高空),靠上空的寒冷凝成雲。這個事實證實了高空是寒冷的。也只有高空的寒冷,蒸汽才能凝固成雲(雨)。表明「上」是陰的位置,而「雲」(雨)是陰的實質。雲雨是在陰中(雲雨在陰的本位置)。這個事實使傳統的「下為陰,上為陽,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的說法不攻而自破!另外,古天文蓋天派對位置的陰陽定義不只拿不出合理的根據來,而且自相矛盾:(1)面南晝參日影,故上南下北。而面北夜考極星也是仰觀的(仰面觀星),故上北下南。也就是說,蓋天派的面南晝參日影,和面北夜考極星對位置的定義是兩種相反的結果。(2)有太陽的白天為地平上方,無太陽的夜間為地平下方,故晝為陽,夜為陰,這樣地球就充當了太陽的一個坐標點,地球遮蓋住太陽時為夜間,這樣一來就不是天與地的陰陽對待關係了,而是有太陽白天的「天」與無太陽夜間的「天」,兩種「天」的陰陽徵象而已。3、筆者對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認識以天地陰陽而言:蒸汽為陽,蒸汽中含的濕氣即陽中之陰(太極圖陽中的小黑點)。在陽升(蒸汽上升)的過程中,陽中之陰(濕氣)隨之上升。陰(雨)中之陽,即雨水的養分或陰的前身就是陽(陰是陽轉化而來的,水的成分氫氣、氧氣,太極圖陰中的小白點)。在陰降時,陰中之陽隨降雨而下降。所以,絕沒有陽中之陰降和陰中之陽升的道理。古人用陰中之陽升和陽中之陰降來搪塞的用意是:只因為古人錯把陽定義在上,陰在下,而自然中又沒有陰昇陽降之理,因此,用陰中之陽升來冒充自然的陽升而已。我們用數值假定「陰中之陰」是95%,「陰中之陽」5%,5%的陰中之陽脫離開陰上升了(但事實是不可能的),那麼,95%的陰中之陰下降嗎?如果下降,請問,陰已經在下了,還向哪降?像這樣保守派自己都不能自圓其說的東西,不是謬論又是什麼?與我辯論的保守派幾乎都用過「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句話對愚昧者來說是最好的搪塞,這種搪塞等於挖掘了一座埋葬自己的墳墓。為什麼這麼說呢?陰陽是前提,而陽中之陰及陰中之陽是「陰陽」中的又一個層面,從中醫教科書來看,並不知道陰陽所指代的物質是什麼,那麼,一個渺茫的前提,又用什麼談陽中之陰降,陰中之陽升呢?總之,傳統陰陽的錯誤定義已經真相大白了。用唯一的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來搪塞陰陽的錯誤定義也破滅了。到此,舊的陰陽學說也就成了朽木之雕。十、舊陰陽學說死而不僵一個與理不通的學說為什麼能流傳數千年?其原因有以下兩點:(1)中醫理論如果有錯,為何能流傳五千年?保守派認為,陰陽是中醫理論的核心部分,否認了陰陽學說就等於中醫理論全部坍塌。既然陰陽學說能流傳數千年,就必然是正確的。請大家看紅莎草的一段原話:大家都知道,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你把陰陽學說否定了,陰陽錯了,也就是方向錯了,中醫理論也就錯了,按你的邏輯,中醫治病也就應該治反了,五千年來中醫就是靠這種理論治病,應該是治一個死一個,中國人早就死絕了,但現在人卻越來越多,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你怎麼解釋錯誤的理論卻出現了正確的結果呢?—————————————————————————有物質則有道理(即物見理)。陰陽是用來闡述事理的一種方法,人的生理是:內在的熱不斷向外擴散,外在的涼向內降聚,即陽升陰降。而舊的陰陽說法是:內在的涼向外擴散,外在的熱向內降聚,即陰昇陽降。這個說法雖然與事實不符,但實際卻沒有影響半點人體的內熱向外擴散。我也向「紅莎草」提出了質問:以傳統理論上為陽,下為陰,而陰陽相交是維持生命必然的條件,在下之陰必須向上升,在上之陽向下降才能陰陽相交。所以,在治療陰陽不交時,就必須用陰昇陽降的藥物,只要你能拿出一味陰昇陽降的藥物,我反駁傳統的觀點就全部作廢!但是,「紅莎草」始終沒有拿出這個證據。表明自然中沒有陰昇陽降之理;中藥也沒有一味使陰升和陽降的葯……。陰陽學說是一種闡述事理的方法,而人體是被闡述的對象。事物中沒有錯誤之「理」,但難免有錯誤之「論」。這些人把闡述的方法論錯當被闡述的對象,甚至他們認為如果是方法論有錯誤,被闡述的對象(人)就不能生存,所以,才導致了他們以上錯誤的推論。(2)隨波逐流:有很多不明是非的愚昧者,他們對理論沒有經過核實,就盲目崇拜,而隨波逐流了。以上這兩點是舊陰陽學說死而不僵的主要原因。十一、新陰陽學說的崛起舊陰陽學說有精華部分,但是,陰陽位置的定義(上為陽,下為陰等)卻與陰陽屬性相反,這必然與理不通。但又由於舊陰陽學說有其精華部分,這又是激起新陰陽學說崛起的必然。新陰陽學說的陰陽位置的定義更新了,又是以物質為根據的,這兩點不只是超越的發現,更是大膽的創新。只有「新」才能與「舊」挑戰;只有「新」,才能使「舊」得以完善;只有推翻了舊的謬論部分,才能用新的來繼承舊的精華部分。俗話說,不破不立。否認了舊陰陽位置的錯誤定義,再用新陰陽學說之名,是因為有繼承舊的東西在其中。所以,我寫陰陽學說大辯論,實際是對陰陽學說批判性的繼承。
推薦閱讀:

楚河漢界任君闖,一生棋道貫陰陽
羅經易解[十] 第三章 易盤 3、易盤廿四山陰陽 4、天星盤
二十四山放水法—陰陽快捷方式陽宅放水法
我90我的文件夾【天地 陰陽】
[轉] 陰陽宅論八煞黃泉

TAG:系統 | 陰陽 | 系統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