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你知道幾個

《步虛》

【唐】司空圖

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有人說:「推動搖籃的手也是推動世界的手。」在所有的親子關係中,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極為天然和親密。母親的三觀,熏陶孩子的心靈;母親的境界,觸發孩子的世界。

播開歷史的紅塵,不負眾望各有建樹的名人們,大都自幼受其母親影響,從而也成就了他們的人生。

圖為2016年5月8日山西省太谷縣「孟母文化節」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

「亞聖」孟子的母親仉氏、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文豪歐陽修的母親鄭氏、民族英雄岳飛的母親姚氏,這四位母親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時代更迭,唯「愛」不變。那些從細微之處傳遞的明辨是非、舐犢情深、勤勞勇敢、深明大義的大愛仍令後人念念不忘,感動不已。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三字經》

東漢末年經學家趙岐對孟子研究頗深,他在《孟子題辭》中寫道孟子「宿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三遷」、「斷機教子」 是中國耳熟能詳的典故。除此之外還有孟子受教的故事。

據《韓詩外傳》記載,孟子看見他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箕踞而坐(即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認為不合禮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孟母知道後對孟子說:「沒禮貌的人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之前,要先問一下裡面是誰;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貌呢?沒禮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孟母這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慚愧於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琴瑟調和。

常言道,胳膊肘不能往外拐,孟母卻明辨是非,護理不護短。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孟母教子有方影響深遠,為後世所景仰。她的言傳身教不僅對孟子成為「亞聖」具有巨大的作用,也使自己成為了名垂千秋的中國賢母典範。

歌仔戲藝術家廖瓊枝(左二)在其封箱之作《陶侃賢母》記者會上。中新社發 李佳佳攝

誨子如陶母,持身比伯姬。

——《題孫母陳孺人墓誌》

陶母湛氏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陶侃年幼喪父,陶母賢良淑德,為供兒子讀書,陶母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儘管家貧無所依託,她也不忘以賢廉門風熏陶其子,至今流傳下不少家教美談。

《晉書》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傳》記載「封壇退鮓」的典故即為陶母原封不動退回陶侃送她的一壇公家的腌魚,並教育陶侃要從小處養成廉潔操守。陶母的精神和事迹更是被後人寫進家訓,編入宗譜,成為潯陽陶氏族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其曾孫陶淵明就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性,繼承了陶氏「賢」、「廉」家風的精髓。

除此之外還有「截髮延賓」的典故。據《晉書·列女傳》記載,風雪漫天之日,鄱陽孝廉范逵在陶侃家寄宿,但陶家一貧如洗,沒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覺用的草墊子,親自鍘碎,拿來喂范逵的馬;又暗中把頭髮剪下來,賣給鄉人,置辦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這件事後嘆息道:「不是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優秀的兒子!」陶母賣頭髮置辦菜肴招待客人,身體力行示範陶侃要結交賢友,真心待人。

陶母的為人品性和思想精神深刻影響著陶侃,陶侃從軍三十餘年,多次平定戰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喜文辭,行文如流」,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歐陽修紀念館內的「畫荻教子」塑像。圖片來源:江西日報 記者 鄒曉華攝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宋史·歐陽修傳》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然而,幼年的歐陽修在到了入學年齡時,非但上不起學堂,甚至連買紙筆的錢也沒有,那麼他是怎麼成為一代文豪的呢?這多虧了他的母親——鄭氏。

歐陽修在《瀧岡阡表》里寫道,「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於衣食,以長以教俾至於成人。」原來宋歐陽修由於四歲喪父﹐家境逐漸貧寒,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其母親鄭氏只能靠自己辛勤勞動,一心養兒長大。鄭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督教甚嚴﹐一心想讓兒子讀書。雖然經濟條件不允許,但是她努力創造條件——家貧買不起紙筆,她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歐陽修認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當歐陽修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讀書使得歐陽修從小寫的詩、賦文字就有成人水平那樣高。

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廟 「岳母刺字」銅像。中新社發 記者 謝盼盼攝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宋史本傳》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乃民族英雄岳飛所作。以詩言志,不難看出作者在國家危難之秋,社稷存亡之際,高舉起「精忠報國」的旗幟,甘為國民拋頭顱、灑熱血。岳飛由一個普通的男孩成長為英雄,這背後對他影響最深的就是母親。

岳母姚氏,又稱姚太夫人,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姚太夫人出身鄉野,識字不多,卻是一個極有家國情懷、大義凜然的母親。她從小就對岳飛施以嚴格的家教,教導岳飛不僅要學會承擔責任,而且要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金兵入侵中原,當時的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就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20歲的岳飛投軍抗遼,過了不久因為父親去世而退伍守孝。爾後,金兵又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問。「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岳飛答道。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成為副元帥宗澤的部將時深受宗澤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岳家軍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捨生忘死的戰鬥精神,使驕橫的金軍崩潰,金人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作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推薦閱讀:

母親吟
母親!母親!母親!母親!母親!
讚美母親的名言(40條)
養兒大高母心掛,娜娜彈唱雷歌《慈母親》!
沒媽的孩子,才不是草呢

TAG:中國 | 母親節 | 古代 | 母親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