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試談鏤雕玉器是爐頂還是帽頂

遼金白玉鏤雕海東青捕雁春水圖爐頂的收藏, 試談此種鏤雕玉器是爐頂還是帽頂? (100.2.19) 春節過後決定北部文物之旅,在幾天前就與小謝連繫,表示周六要到北上到建國玉市,請其特地帶來我可能有興趣的較高檔宋遼金元中古玉件及戰漢高古玉件。(100.2.19)周六中午逛完光華玉市,下午趕往建國玉市,大略逛了一圈並無所獲,再到其攤位,瀏覽一遍其攤上所擺玉件,並無中意的。再到攤位後方逐一鑒賞所特地帶來的較高檔貨色,總共看了近十件中古及高古玉器,只對其中三件玉器留下深刻印象---一件出土漢代白玉帶沁蠶佩,水料玉質,雕工細緻傳神,相當小巧長約3厘米;第二件元青白玉雕螭龍紋爐頂,玉質溫潤白凈沒任何雜質,屬中型爐頂高約5厘米多;第三件青白玉鏤雕海東青捕雁春水圖爐頂,玉質較差青白略帶白花,但鏤雕雕工較繁複。他表示此批貨都是從台灣老藏家的舊藏所挖掘出來,現在要再從大陸進貨,不容易找到東西可以,價位又可接受的貨色,因此已好幾個月沒有去大陸找貨了。 挑出這三件玉器,經詢問價位,白玉帶沁蠶佩,雕工細緻傳神,但相當小巧,要價卻不低,只好放棄。最後只剩元青白玉雕螭龍紋爐頂及遼金青白玉鏤雕海東青捕雁春水圖爐頂做抉擇,元青白玉雕螭龍紋爐頂玉質較佳,體積較大,但要價高近兩倍半,遼金青白玉鏤雕海東青捕雁春水圖爐頂較小,玉質較差帶白花,但雕工鏤雕較繁複,年代較高,要價較低。最後決定選擇這件遼金青白玉鏤雕海東青捕雁春水圖爐頂。於是再度上手詳細檢視: 他表示前一手跟他確認是遼金玉器。 一、首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有符合新疆和田玉。 2.玉色青白色略帶白花,得到賣家同意後,以美工刀在底部死角處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若入刀,絕非新疆和田玉;但若不入刀,也不一定是和田玉,因為較高品質的青海玉或俄玉仍不入刀。 3.觀看玉件表面為溫潤柔和寶光,不像青海玉或俄玉,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青海玉或俄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若為青海玉會過於通透,其密度小手頭會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此件依特徵絕非青海玉。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材質,在密度、硬度及上手溫潤感是符合新疆和田青白玉。此種和田青白玉屬於中等用玉,以歷代傳世爐頂來看,元代用玉料材質最佳;明末普遍用料是中下級的灰白玉;遼金雖偶見玉質佳者,但普遍用玉是等級較差的青玉、黑白玉及墨玉,這顯然跟其當時取得新疆和田玉料難易有關。此爐頂以用青白玉帶白花材質來判斷,較符合遼金的用玉特性,其斷代還要看雕刻工具痕迹、皮殼包漿以及紋飾風格而定。 二、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迹,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是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迹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非以電動快速工具製作新品。 三、檢視皮殼及包漿: 以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若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迹;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迹。 檢視此件有製作拋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殼,沒有新製品的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迹,有自然風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表面上老件應有的使用後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迹,且皮殼包漿濃厚,應有相當年代的老件玉雕。 四、由玉的顏色及沁色: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元以前爐頂一般為出土,非傳世文物,會入沁。此件玉色青白色,並沒有任何沁色痕迹,若真是出土文物,則為干坑出土未受沁。 五、由雕工紋飾:遼金元白玉鏤雕秋山春水圖爐頂之製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留下拉絲痕迹,細節不會拋光,所看到的鑽孔都會對穿,整個爐頂都是透空。而明末爐頂雕工較粗糙簡單,鏤空比遼金元較不通透,只用鑽頭未用拉鋸,有鑽孔痕迹,不見拉絲痕迹。近代仿製改用電鑽,只見鑽孔痕迹不見拉絲痕迹,整個爐頂只有外層鏤空,爐頂未穿透。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經濟站主導地位,春水、秋山員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漁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即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缽。女真族建立新政權後,承襲了契丹的舊俗,狩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並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秋山」。常見的「春水玉」表現為殘忍場面,通常是海東青促天鵝圖。海東青是一種神鳥,又名鷹鶻、吐鷹鶻,主要生長於黑龍江流域。它體小機敏,疾飛如電,勇猛非凡,自古以來深得我國東北各民族的喜愛,有專人進行馴養,用以捕殺大雁及天鵝。 此爐頂鏤雕青白玉鏤雕鏤雕海東青捕雁春水圖,鏤雕一隻野雁在禾荷中穿梭躲藏,逃避上面海東青的追捕,雕刻流暢傳神,形神兼備,鏤雕較通透,有拉絲痕迹,較符合遼金元爐頂風格。 綜合以上判斷,此件為古法以砣輪雕制,表面已有老件的濃厚的皮殼及包漿,絕非近代以電動工具所雕制。至於其詳細年代到底是明末仿遼金元鏤雕春水圖爐頂?還是元代?或者是有到遼金年代?個人認為此爐頂以雕工紋飾流暢傳神,形神兼備,鏤雕較通透,有拉絲痕迹,較符合遼金元爐頂風格,不像明末的較粗糙簡單風格。若以用屬於較中等和田青玉來看,則較符合遼金的用玉特性,不像元代普遍採用較優質玉料特性。能符合以上兩者雕工紋飾及用玉特性,為遼金時期,所以此爐頂極大可能是遼金時期。雖然所用青白玉帶白花玉質較差,但雕工生動傳神。 詢問其年代?他表示從皮殼包漿濃厚及用青白玉和雕工看為遼金風格,最少為元代。再詢問其實際售價,他表示最低只能8折優惠,告知其平日慣例雖然單件8折價,兩件以上7折價,但此件可惜玉色青白帶白花玉質較差,只能接受7折價,他表示此件為熟識的藏家十幾年前舊藏,因此價位已算較低,8折無法賣,最後議價以75折去尾數成交。 這種鏤雕的玉件到底是爐頂還是帽頂?從明末萬曆時期學者就有兩派看法,迄今據專家考據見仁見智見解仍分歧。一派認為傳世玉爐頂是由元代玉帽頂,至明中期在古物新用的風潮下,選用傳世元代玉帽頂嵌在木製爐蓋上作為蓋鈕之用。另外有一派則認為爐頂本來就是嵌在木製爐蓋上作為蓋鈕之用,從遼金元一脈相傳,因年代久遠木蓋皆腐壞,以至出土玉爐頂到目前仍未發現連木蓋,到明中期因好古之風,將市面上傳世玉爐頂再度嵌在木製爐蓋上作為蓋鈕,配置在宋瓷爐及三代銅鼎頂。因骨董市場需求量大,遼金元爐頂不足,所以到明末開始有仿古製作,然雕工較為笨拙,此說目前獲得較多古玉同好認同,因此古玉界稱此為」爐頂」,而不稱其」帽頂」。至於清代時期是否有仿造?則沒有記載或發現有可靠之實物,到民初時期好古興起,則出現以古法砣輪雕制仿古爐頂,但年代近尚未形成較厚皮殼及包漿。二十幾年前大陸開放,為應付台灣市場需求,開始以電動工具大量雕制仿古爐頂。 以下是專家的研究考據: 玉帽頂與玉爐頂 作者:徐琳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中對玉器的描述有這麼一段話:「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如笛、管、鳳釵、…… 爐頂、帽頂、…… 梳背、玉冠、珥、絛環、刀把、猿、馬、牛、羊、犬、貓、花朵種種玩物,碾法如刻,細如髮絲,無毫末踰距,極盡工緻」。這裡提到的爐頂、帽頂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們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歷來爭論不一,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器物形制及其爭論焦點 傳世玉器中有一類器物,形似饅頭狀,下有象鼻穿,上為鏤雕、透雕的各種立體圓雕圖畫,有山石、人物、花鳥等,不論其形態多異,均團為一體,不出玉紐之樣。這類器物清宮舊藏不少,一些大博物館如南京博物院也不少,有些是綴在銅爐、玉爐等香爐爐蓋上的,有些爐已丟失,只留一爐蓋,上連著這種紐。所以人們一向習慣將此物稱之為爐頂,但從所有帶爐頂的爐本身來看,多為明清時爐。另外,故宮還收藏有同類型的玉紐數百個,但未安放在爐蓋上。 對於這類器物,歷來爭論的焦點在於兩點,一是它們的製作年代,二是它們的用途。有人認為它們是漢代爐頂,因為清宮遺存的許多爐紐上帶有入藏時的黃紙登記條,條上所記器物名稱為「漢玉爐頂」。有人認為它們是唐代爐頂,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宋代爐頂,還有人認為它們是元代的帽頂,而非爐頂。另外,還有一些古玩收藏家把這些爐頂只劃分為明代與清代製品兩類,認為古樸而生動者為明代,工整而華麗者為清代。 製作年代及用途 現在,學術界中已基本沒有人將這類器物認為是漢唐時作品,因為它們與漢唐爐的形制完全不同。考古出土也無一例此實物。而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本人認為將這類器物說成是宋代爐頂也不妥,因為從宋代銅爐來看,多為仿古樣式,紋飾也以獸面、雲紋為多,而這類器物的總體風格是仿生型,多雕刻山石、樹木、花鳥、春水、秋山乃至蟠伏的龍身式樣,與爐體本身的仿古型藝術,應屬兩個不同的藝術體系。 另外,從現有已發表考古出土資料看,此類器物已出土多件,無錫元代錢裕墓出土的白玉半圓形紐,光素無紋,為元代玉紐中之特例。另外幾件與傳世品中常見的鏤雕、透雕者相同,例如上海青浦縣元代任氏墓群出土的鏤雕荷葉鷺鷥紋玉紐,江西南城縣明益宣王墓出土的一對白玉鏤空鴛鴦戲蓮玉紐,上海西林塔明代地宮出土的多件鏤雕、透雕玉紐等。 從中可知,目前考古出土者最早為元代,而在傳世品中被認定為宋代玉紐的那些作品,與元代的這些作品形狀又有不同,例如宋玉樹下嬰戲圖紐、青玉人物紐,它們的不同主要在於形狀,宋代玉紐呈立的鴨蛋狀,上大下小,上部也是鏤雕、立體圓雕,底部扁平,底中間有一孔洞,似插在什麼東西上。元代玉紐呈饅頭狀,下部為一或圓或橢圓的底盤,底中間是成對的直穿孔或象鼻穿。所以本人認為宋代玉紐與元代玉紐用於兩種不同的器物上,分屬兩種不同的體系,但不排除元代玉紐製作受到宋玉紐影響的可能性。 傳世大批被認為是爐頂的玉紐中,有一些題材為鶻捉天鵝、山林群鹿等的作品可能為早期作品,其內容多為北方民族的生活寫照,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可能是遼金時期的作品。但目前還無法從考古出土品中證實,所以暫時將此類玉器的製作年代歸之為元。 那麼在元代,這種器物到底為何用途呢?是爐頂還是帽頂?對於這個問題,包括其製作年代,明人已有爭論並有記載。明人沉德符在《野獲編》中對這場爭論有如下記載:「近又珍玉帽頂,其大有至三寸,高有至四寸者,價比三十年前加十倍,以其可作鼎彝蓋上嵌飾也。問之,皆曰:『此宋制』。又有云:『宋人尚未辨此,必唐物也』。竟不曉此仍故元時物。元時除朝會後,王公貴人俱載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嘗見九龍而一龍正面者,則元主所自御也。當時俱西域國手所作,至貴者值數千金。本朝還我華裝,此物斥不用,無奈為沽客所昂,一時竟珍之,且不知典故,動云:『宋物』。其耳食者從而和之,亦可曬矣」。沉德符在否定了爐頂唐宋說後,明確提出了元代帽頂說,並且帽頂也是區分等級的一個標誌。明代去元不遠,其說順理成章,應該說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考其元代服飾,葉子奇《草木子》載「元代官民皆戴帽,其簷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又說「帽子系腰,元服也」。元初時政府也曾有過要漢人薙髮的命令,所以元官民帶帽很多。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在《輟耕錄》中有載:「成宗大德間,本土鉅賈中賣紅刺石一塊於官,重一兩三錢,估直中統鈔十四萬錠,用嵌帽頂上。」另記有一故事:「河南王卜憐吉歹為本省丞相時,...一日行郊,天氣且暄,王易涼帽,左右捧笠待,風吹墜石上,擊碎御賜玉頂」。可見元人有在帽子上飾珠寶玉器的習慣,雖然這其中的玉器是否包括那些出土或傳世的鏤雕、透雕玉圖畫玉紐還不能真正從考古中證實,並且在元人繪畫服飾中也僅見光素無紋的帽頂,沒發現鏤雕、透雕的帽頂,但是,這不表明這些鏤雕、透雕之器不是元人帽頂,因為迄今為止,還無一例科學發掘元代墓葬中爐與玉紐伴出的現象。另外上海嘉定法華塔元代地宮中出土的一件銅薰爐,為元代銅爐,蓋上也無專門嵌紐作爐頂,而是蓋頂整個鏤空,頂盤一龍,與蓋為一體,說明元人也並無把此類器物嵌在爐頂上。所以說在元代,這些玉紐極有可能是作帽頂用的。 明以後,隨著人們頭頂多用束髮之冠而不再用帽,於是把許多元代舊帽頂改為爐頂使用,至使許多元代帽頂與爐頂相混雜,難以區分。另外,明代還仿此樣式製作爐頂,如明益宣王墓出土的那件白玉鏤空鴛鴦戲蓮紐,它與故宮舊藏的明代青玉獸面紋沖耳爐紫檀木蓋上的鴛鴦銜蓮蓋鈕形制基本相似,這也就是後世人們將此類玉紐都稱為爐頂的原因。 錢裕墓出土的玉帽頂 無錫元代錢裕墓出土的白玉半圓形紐,高3.5厘米,寬5.1厘米,厚2.5厘米,重80克,白玉質,表皮微有黃土色沁。光素無紋,表面拋光較亮。底部收斂,橢圓形底部上有一物件鼻穿,靠邊緣處有一深鉈痕。從以上分析中得知,它應為帽頂,其原因有三:其一,從錢裕墓出土玉器的整體情況來看,除桃式杯為日用器皿外,其他均為隨身首飾、佩飾,不可能單單將一爐頂拿下陪葬。而墓中其他隨葬品中除水晶小香爐佩飾外無爐形器,所以,其用途不應為爐頂。其二,錢裕墓中還出土有許多絲織品服飾,它們多已腐朽,一碰即破,當時搶救出一些袍、背心、裙、褲、鞋等,按理也應有帽。另外,此墓為夫妻合葬墓,在女棺中出土有銀髮罩一頂,想來錢裕本人也應有帽戴,可能帽本身為絲綢或竹笠類,早已腐爛不可辨認,所以僅留下這件白玉帽頂。其三,錢裕生活在南宋末至元前半期,他率鄉人效順元政府,又和地方官交好,其服飾也必受蒙古人的影響。此件白玉半圓形鈕,玉質較好,為新疆和田白玉,拋光又亮,大小尺寸與所見玉紐相似,重量也差不多,器底又有一物件鼻穿,所以此應為錢裕生前所戴帽頂。但此件玉帽頂光素無紋,與常見鏤空透雕或浮雕玉圖畫的帽頂不同,但卻與元人畫像上相似,是目前唯一一件出土的光素無紋的帽頂,當是反映元代玉制帽頂的另一種類型。筆者還有一個猜測:這件帽頂底部有一深鉈痕,想來當時玉工想對此玉進行鏤、透雕,但因其玉質極好,不加雕琢也已渾然天成,故留下這光素無紋的玉帽頂。 結語 帽頂、爐頂的問題較為複雜,到底是元代製作的帽頂流傳到明代就用作了爐頂,還是本來此物就是爐頂,亦或是帽頂、爐頂本來就是兩種器物,學術界至今還沒有統一的認識。要想解決此問題,還應做大量的工作,例如先排比、梳理一下這些器物,找出哪些是元代之物,哪些是明、清作品,在結合文獻來論證哪些是帽頂,哪些是爐頂。 當然,如果能從今後的考古工作中直接找到答案則更好。 但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庄王墓發掘出土金帽頂共6件(金鑲玉龍帽頂2件、金鑲寶石帽頂4件),而金鑲寶石帽頂與元成宗、元文宗畫像所繪帽頂一致,應為元代皇室之物,現在此類器物是「帽頂」而非「爐頂」便可成為定論。而它們出現在了明初藩王墓中,可能是「本朝還我華裝,此物斥不用」,或皇帝賞賜,或由其收藏。其中墓中還出土了多條金元時期的玉帶飾,或亦經歷了改制和轉賜。 明初太祖基於政治考慮,於洪武元年(1368年)著手制定冕服制度,洪武三年易服色,恢復唐宋衣冠制度,蒙古人在冠上裝飾珠寶玉石帽頂的制度被廢除,後人逐漸淡忘其原始功能。降及明晚期,「以其可作鼎彝上嵌飾鈕也」,前代的帽頂再度受到世人的青睞,紛紛取之鑲嵌成爐頂。「近又珍玉帽頂,其大有至三寸,高有四寸者,價比三十年前加十倍······至貴者值數干錢。」可見當時市場價值巨增,元玉必定供不應求,仿製品逐漸應運而生,我們需要從玉雕工藝的角度仔細考量。   文章"試談鏤雕玉器是爐頂還是帽頂"由玉軒吟|中國玉石門戶網提供,希望對各位玉友有所幫助;歡迎分享,轉載務必保留此信息。
推薦閱讀:

【翡翠】原來翡翠的小珠子是這樣來的
玩玉40年的大師告訴你,為什麼俄料不及和田料有收藏意義
和田玉的產地那麼多,如何分辨?
玉見中國(一)丨和田玉里的中國文化之「玉」與文字的創製
玉鐲保養要怎麼做?

TAG: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