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八手攻防之捆手和攔手和耕手和攤手
捆手
捆手是以擒抓手法自前上方至後下方.呈斜45度角瞬問發出肘底力,
捆拉對方小臂,令對手身體失重突然前傾的一種手法。
捆手並非死死地抓住對方的臂腕不放手,而是富有彈性和變化的捆拉手法。捆手使用的前提是肘底力的靈活運用;否則就變成兩人鬥力捆拉的局面.仍是大力打小力.人高馬大之人將佔盡優勢。
捆手多與口字沖拳結合起來使用,又稱捆手沖拳(圖049).捆手練得好,可憑藉瞬間捆拉之力,令對手突然失重,前沖數步甚至失重摔倒。
捆手訓練的目的:練習肘底力與腕力,平衡自身重心,練出腰馬合一的發力。
攔手
攔手是用來攔截敵方上路和中路攻擊的一種手法。由攔手可以變換出多種攻防轉換的手法,如拂手、枕手、標指手等。
攔手有兩種形態:第一種是小念頭拳譜中的雙攔手動作(圖050).用於練習一氣貫通的循環招式變化;第二種是單攔手(圖051)。用於破解近身抓腕鎖臂的擒拿手法。
攔手訓練的目的:練習變招換勁發力技術.增強肘底力與手臂藤條勁。
耕手
拼手.又稱耕打。耕手是以肘部為軸.自身體中線向體側斜下方.呈半弧形切削出的手法(圖052)。耕手的發力原理是,運用大小臂之間的整體支點軸承式旋轉之力.來化解攻擊,這樣以我之整體力量應對敵手之局部力址.對手很難克服。
耕手時常和日字沖拳配合使用.稱為耕手沖拳;多用於消解中路攻擊的腿法和拳法。耕手沖拳是一種防守反擊性的手法。在街頭打鬥中用之最廣,多用於反擊敵方攻來的正蹬腿(圖053)
耕手訓練的目的:提高大小竹之間的整體協調性,養成防守反擊的本能反應。
攤手
攤手是手肘歸於身體中線心窩處,以肘底力催動手臂緩緩前伸的動作。攤手攤盡停住後的手型是:手心向天.手背向下.指向正前方(圖054),
攤手是小念頭拳譜中日字沖拳後的第一個手法,也是詠春拳中配合使用最多的手法。攤手多與日字沖拳配合使用.稱為攤手沖拳。
從攻守同期與攻守合一的實戰意義上講,攤手是指攤開對方攻擊的拳腳的同時,另一隻手已經攻向對方中線要害部位。攤手是順應對方的攻擊而變的.所以在詠春拳中攤手多屬被動手法.而不是主動的。
攤手化勁測驗:受測者做出標準合格的攤手動作。測試者對受測者的攤手施加上提下壓、左右橫推、前拉後推。受測者必須隨時保持手肘歸於中線,無論如何受力或被推拉,腰馬無任何傾斜動搖。無論外來勁力如何強大,受測者絕對不可以僅用手臂的力址去對抗,而應將勁力回收到腰胯部,以腰胯帶動周身之力來支撐化勁。當然,如果對手突然撤消施加的力量,受測者不可以有失衡沖身的跟進動作,而應攤手與馬步基本不晃動,仍處於原位置。
攤手訓練的目的:提高肘底力、念力以及手肘與身體之間的整體勁力。
除了詠春八手標、圈、伏、膀、捆、攔、耕、攤之外,詠春拳尚有一個最經典的起始動作—問手。
有人認為,問手不過是一個起式而已.不具備攻擊效果。殊不知,詠春拳歷來有問手原理的講法。所謂問手原理,指的是在實戰中.根據對方的進攻招式變化,來感應對方的重心所在,感應對方的力角、力度、方向及輕重變化。
問手的標準動作是:一手在前.一手在後,放在人體的中軸線上(圖055).前手稱為「前鋒手」.後手稱為「護手」,是一個攻防兼備的起式。問手源於木人樁法的第一式動作「對樁手」。
詠春拳歷來有「講手」的禮儀,講手指的是同門之間或者和別派高手之間切磋武術。比武切磋開始之初,雙方對峙時.詠春門人往往使用問手的起式(圖056),既表示以武會友,點到為止;又可以將平時通過藕手訓練獲得的靈敏肌膚感應力.通過問手發揮出來,隨時變招,或直衝對方重心,以攻制攻,或牽引對方來力,後發制人。
詠春拳除了標、圈、伏、膀、捆、攔、耕、攤八手之外,還有問手、側掌、正掌、按掌(又稱禁手、桐掌)、抹手、彈手、拂手、枕手、窒手、橫掌、底掌、昂掌、脫手、擒拿手、攀頸手、抱排掌、殺頸手、鏟手、打眼手、圈割手等。因詠春流派分支較多,也有沿用古傳招式名稱的手法,如三品掌、撲翼掌、半攤膀、雙飛掌、破排掌、穿心掌、陰陽掌、內簾手、外簾手、蝴蝶掌、鎖喉指等。各派招法名稱雖異,但紅花綠葉木是一家,修鍊內涵相同。
詠春拳雖然手法眾多,用法各異,但其歷來講究「有定式而無定招」。不同的手法都在攻防轉換中瞬息萬變.沒有固定的位置限制。因此,不能單憑某招式的名稱和某種手法出手位置的高低,來評斷某人的行拳動作是否規範.是否是正宗傳人;只須行拳嚴守法度,發力剛柔分明.動靜有法.深明詠春要義.便是詠春同道。
推薦閱讀:
※詠春拳一伏二絕技
※詠春拳三套路和黐手解釋
※「太極拳」和「詠春拳」這麼出名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視頻: 詠春拳--截拳道
※打擊拳靶:傳武整勁催跟發力,與現代搏擊直線發力的異同
TAG:詠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