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潛江蝦稻共作」是現代農業的成功典範
作為外來物種,小龍蝦在上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江蘇,後「溯江而上」來到潛江。經過16年的探索發展,潛江小龍蝦產業聲名遠揚,不僅養殖產量和加工出口量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其種苗研發技術等更是遙遙領先。 如今,蝦稻產業在潛江風生水起:小龍蝦供不應求,生態稻米受市場追捧,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功不可沒。 對於湖田資源豐富的潛江而言,蝦稻產業緣何一舉成為潛江農業重要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探究原因,「蝦稻共作」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政治意義凸顯;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經濟效益顯著;農藥化肥的少用甚至零使用,有利於種養品種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態效益明顯提高;實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對土地流轉、新農村建設和推動城鎮化等農村改革熱點難點問題作出了可喜探索,社會效益突出。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潛江考察時說,要大力推廣「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大力培育「蝦稻」和「稻蝦」兩大品牌,把小龍蝦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 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在潛江調研時指出,「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促進了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循環農業、效益農業的生動實踐,是稻田綜合種養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典範。 蝦稻共作,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標杆 ——從農民無意間的「發明」,到科研專家的理論總結;從掌握種苗研發等核心科技,到養殖技術標準的制定,這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的「制勝法寶」 說起「蝦稻共作」,就要提到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 2001年,稻子收割完後,劉主權將一袋龍蝦苗投入水田,沒想到龍蝦不僅長得好,品質也不錯。在一塊田裡,劉主權獲得了兩份收入,這讓他喜出望外。 從此,劉主權先種稻後養蝦,年復一年,效益穩增,成為「蝦稻連作」的第一人。而周圍的農民也紛紛開始仿效,蝦稻產業自此有了初步的規模。 隨後,劉主權和當地水產部門一道,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5年後,這種生態種養模式被寫入湖北省委一號文件,而湖北小龍蝦養殖也正式進入大發展時期。 「但隨著時間推移,『蝦稻連作』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龍蝦產量始終低位徘徊,養蝦種稻茬口緊張的矛盾凸顯,不僅直接影響經濟收入,還抑制了農民的種養熱情。」潛江市水產局局長吳洲說。 產業遇瓶頸,科技來攻關。在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舒新亞等專家的指導下,經過3年摸索創新,2013年,「蝦稻連作」升級版——「蝦稻共作」模式問世,專家一致認為,此項技術代表了當前我國稻田綜合種養最高水平。 所謂「蝦稻共作」,即在技術操作上實現小龍蝦與水稻的共作共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的環形蝦溝,由原來1米寬、0.8米深的小溝,改成4米寬、1.5米深的大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生長。等秧苗長結實了,再把溝里的幼蝦引回到稻田裡。這樣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月份又收穫一季蝦,就是「一稻兩蝦」。「蝦稻共作」一畝田可多產100多公斤商品蝦,增加收入3000多元,是「蝦稻連作」效益的2倍多,達到了蝦、稻同步增產和品質同步提升的目的。 對此,有關專家盛讚,「蝦稻共作」為中國現代農業的典型代表,是一次現代農業的革命。 湖北省副省長任振鶴說,「蝦稻共作」的綜合種養方式,為全省確立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標杆,提供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樣板;「兩高一優」的綠色發展模式,為全省創造了城鄉統籌協調的新優勢,構建了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典範。 十多年來,潛江市水產研發團隊始終掌握核心科技,不僅首創了「蝦稻連作」「蝦稻共作」小龍蝦種養模式,還制定了《潛江龍蝦「蝦稻共作」養殖技術規程》等標準,成為全國小龍蝦標準化養殖示範市。 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說:「我們還將實現『蝦稻共生』的更高目標,不摻入任何人為因素,讓蝦稻相伴相生、自然成長。」 放心「稻蝦」,全產業鏈演繹舌尖上的安全 ——從養殖戶到龍頭企業,都牢固樹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從線下交易到線上銷售,實現質量監管和質量追溯全覆蓋 胡臣偉從部隊複員回到白鷺湖農場,在700多畝的湖田裡專門從事蝦苗繁育和銷售。如今,他已是當地有名的小龍蝦育種大戶。 每天,他都會讓工人通過監控系統,查看水質情況和蝦苗狀態。「農藥、化肥基本是零投入,否則,小龍蝦根本就不可能存活。」胡臣偉說,正因如此,才使得小龍蝦品質得到了保障,「絕對是綠色無公害食品」。 只有種養大戶還遠遠不夠,如何帶動更多的人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種養?白鷺湖農場組建合作社吸納社員,與湖北萊克集團合作。合作社按照企業的統一標準,規定操作模式,引導社員改變舊習,培養現代農業種養理念。 農戶農產品安全質量意識的提高,與龍頭企業的示範引領是分不開的。 記者來到萊克集團,董事長鄭玉林說,集團產品主要出口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對質量要求很苛刻,不僅要過自檢、商檢關,還需獲得進口國當地檢驗檢疫部門的認可。 潛江市龍蝦產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吳本遠說:「每年進入小龍蝦養殖季度,相關部門都會深入全市水產投入品銷售點,發放《禁用漁葯清單》加強宣傳,並與各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 2010年以來,潛江配合部級、省級抽檢小龍蝦樣品256批次,合格率均達100%。今年以來,潛江共開展小龍蝦快速檢測150個樣品,送省定量抽檢20個樣品,檢測合格率均達100%。 管住小龍蝦養殖源頭,跟蹤監管小龍蝦生產養殖、消費、加工等環節。潛江對市域內小龍蝦經銷商實行「一票通」制度,保證小龍蝦貨源明了、去向可追。 近年來,潛江小龍蝦產業也搭上了電商快車。記者在「中國蝦谷」里的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看到,大廳里交易紅火,大廳外車水馬龍,分揀、過磅、裝車……碼放整齊的包裝箱上貼著產品檢驗合格證,並寫著「發往北京、上海、鄭州……」等字樣,標誌著剛出水的小龍蝦即將踏上旅程,擺到千里之外的餐桌上。 對於發展勢頭迅猛的電商銷售渠道,潛江在小龍蝦質量監管上更是同步跟進,並加強對市面上經營場所銷售預包裝熟食小龍蝦產品的摸底,確保規範化經營。在潛江,通過合作社養殖、交易中心交易和企業加工的小龍蝦,都已建立了質量可追溯體系。通過掃描產品二維碼,銷售日期、生產單位、種苗來源等信息一目了然。目前,潛江已有4.5萬畝稻田裡的小龍蝦擁有這樣的「身份證」,「十三五」期間將實現全覆蓋。 品質好不好,口碑來說話。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洪思說,今年「五一」三天小長假,就有10萬餘外地食客赴潛江吃蝦,全市2000多家餐飲店賣了50萬公斤以上的小龍蝦,營業額達1億元。而在隨後舉行的第七屆湖北潛江龍蝦節,依舊延續了往屆的火爆勢頭。慕名而來的車輛在高速路出口排起了長龍,潛江市內大小餐館人氣爆棚,停車位更是「一位難求」。 生態「蝦稻」,紮起穩糧增收「放心米袋子」 ——蝦稻共作必須以糧食為主角,在動植物和諧共生的相互作用下,水鄉稻米成為一種接近天然的生態稻,優質優價讓農民種稻既賺錢又體面 一袋袋「水鄉蝦稻」大米從巨金米業有限公司的 流水線上魚貫而出,很快被裝箱上車,即將發往省外。公司董事長李廣斌說,在需求旺季,公司每天向全國市場外運大米100多噸。旺盛的市場需求,是對「水鄉蝦稻」品質的肯定。為保證糧源,巨金公司與高場、積玉口等地水稻種植合作社及種糧大戶,採取訂單形式開展合作。 劉軍是千特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通過「蝦稻共作」種出的稻米,每公斤賣到了14元。在農業部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優質稻博覽交易會上,「蝦鄉稻」被評為「金獎大米」,隨後又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 稻米是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潛江市市長黃劍雄認為:「『蝦稻共作』必須以糧食為主角,確保糧食生產的絕對安全,同時又要提高種糧農民的收入和積極性,讓農民種田既賺錢又體面。」 「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後,秸稈還可還田,培肥地力。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為一種接近天然生長的生態稻。」潛江市農業局局長王維說,種養全程盡量採用物理或生物手段防治病蟲害,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節約了水源,破解了農民種糧不增收的難題。 為提高種糧收益,由潛江市農業局等牽頭實施的「『蝦稻共作』模式下秈改粳集成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成果,經省農技推廣總站、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專家組共同鑒定,達「國內先進水平」。 潛江市委農辦副主任熊先忠舉例說,湖北蝦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項目試驗方,運用該技術後,2015年粳稻每畝平均單產618公斤,按國家最低收購價格每50公斤155元計算,效益1915.8元,比同期秈稻每畝增產65公斤,農民每畝可多增收474.7元。此外,「蝦稻田」里除了水稻增收,還能做到畝產小龍蝦208公斤,效益約5000元。綜合計算,每畝效益可達7000元,比油稻、「麥稻模式」增收3000元左右。從2013年起,潛江通過企業訂單生產,示範種植粳稻5000畝,結果表明,「蝦稻共作」模式下,粳稻比秈稻優勢明顯。3年來已累計推廣3.5萬畝,新增效益9600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今年,潛江全市稻田養蝦面積將擴大到40萬畝,帶動更多農民種糧增收。 「龍頭」領舞,構建強產富民新格局 ——以做大做強蝦、稻產業為中心,企業將分散的土地流轉入股進行集約化管理,農民再以反租倒包等形式從事種養,使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 清晨,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萬畝「蝦稻共作」基地,村民們將收穫的一筐筐小龍蝦,送進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傍晚,在該鎮遷村騰地、統一規劃建設的華山綜合社區內,村民們走出聯排的六層樓房,在小區廣場上休閑健身。 一邊是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的湖田,一邊則是現代化的新型社區。農民離土不離鄉,在上樓的同時依舊可以守望「蝦跳稻長」的田園風光。 因為村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社區化,使華山公司的生產原料有了保障,鎮容鎮貌有了質的飛躍……而這都離不開龍頭企業的主動參與和示範引領。 華山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介紹,為謀劃穩固可靠的原料基地,2012年,公司與趙腦村農民簽訂「遷村騰地、整體流轉」協議,探索試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對流轉土地,公司出資按現代農業標準建設「蝦稻共作」養殖單元,再倒包給村民,並簽訂五年農田承包合同。農戶種養的農產品由公司收購,收入全部歸農民所有。 如此,農民和企業結為利益共同體。農民只需專心種養,為企業提供優質原料;企業則包攬加工、經營、銷售等市場行為,通過產業化經營,將農產品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本地、留給農民。 熊口鎮政府以華山公司為主導,在鎮區建設華山綜合社區,安置趙腦村2400多村民整體遷入,實現就近就地城鎮化。「新市民」在分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上,已實現生活方式的大轉變,並從身份和社會保障上逐步向「市民化」轉變。趙腦村村民許玉堂告訴記者,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錢包也鼓起來了。他把自家田租給華山公司進行高標準平整後,再返租倒包回來,按公司標準進行「蝦稻共作」,每畝收益6000元,是原來單種棉花、種稻收益的4倍。 「企業+農戶」極大地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財產權顯性化並明顯升值,除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外,農居變為城鎮「大產權」住宅,財產價值提升,面積寬裕的還可以通過出租掙一份租金;通過經營稻田蝦池,讓一部分人成為離鄉不離土的職業農民,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土地經營收入。而另一部分人進入公司、專業市場、園區,從事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成為職業工人或小老闆。同時,通過整村推進土地流轉和基地經營管理,村集體每年增收100萬元,對村民的綜合服務效能大大提高。 為進一步延長小龍蝦產業鏈,實行循環產業發展,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華山公司正加大開發甲殼素等保健品的研發力度,力爭實現小龍蝦產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政策扶持,讓蝦稻共作天地更寬 ——政府給予寬鬆的產業發展政策空間,科研、金融等機構加大支持產業發展服務力度,蝦、稻全產業鏈加粗加長,三產融合路徑愈加清晰 歷年來,潛江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蝦稻產業的發展。2007年,潛江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對新發展「蝦稻連作」模式的地方按每畝10元的標準予以獎勵。 2013年,市政府根據全市水稻田的資源條件,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對新發展「蝦稻共作」模式的養殖戶按每畝40元的標準實行以獎代補;2014年,又對新發展的千畝連片基地每畝給予40元的補貼,對連片發展2000畝以上的板塊基地給予1萬元獎勵。 短短3年時間,到2015年底,潛江已建成7個萬畝和32個千畝集中連片「蝦稻共作」標準化基地。與此同時,金融機構也順勢而為,推出服務「蝦稻共作」的金融產品。潛江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在全市推行「欣農貸——『蝦稻共作』產品貸款」業務,幫助農民解決蝦稻共作融資難問題。 2015年10月28日,潛江召開龍蝦產業升級發展推進會,成立了以市長黃劍雄為組長的小龍蝦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下發了《關於加快潛江龍蝦產業升級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龍蝦產業在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把龍蝦產業打造成富民強市的第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示範產業和接二連三的第一綜合產業,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從零星養殖到連片成方,從「蝦稻連作」到「蝦稻共作」,從龍頭企業的示範引領再到餐飲業的火爆拉動……16年的發展歷程,潛江蝦稻產業已形成集科研、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潛江市委書記胡功民說:「『蝦稻共作』模式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產業的硬支撐,今後將著眼全國、放眼世界,全力推進蝦稻產業轉型升級。」 展望未來,潛江將繼續加大對蝦稻產業的扶持力度:把蝦稻產業爭取納入湖北省級戰略產業發展規劃;推進退田還湖,今年年底前建設2萬畝原良種保護地;創建小龍蝦產業發展基金,成立小龍蝦產業發展局;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土地確權、確股,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 潛江市委副書記龔定榮說:「今後要做到蝦、稻雙輪驅動,向蝦稻產業化方向發展,提升蝦稻品牌效益和附加值。在蝦稻主推品種、全程標準化種植、精細加工、品牌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加強蝦稻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 「手中捉條魚,口裡含條魚,眼裡望條魚。」一天至少接到30多個農戶諮詢電話的水產專家陶忠虎,如此憧憬稻田綜合種養的發展前景。而作為「蝦稻種養第一人」的劉主權,如今已是牛灣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身份雖變了,但初心不改。每天一大早,他都會來到湖田邊轉悠,一會兒蹲下來看看「蝦寶貝」,一會兒又站起來遠眺稻田,似乎在盤算著蝦肥稻香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收益。
推薦閱讀:
※为什么荆江分洪要舍南保北?北岸为什么形成了荆北平原和重要城镇,而南岸则没有,根本原因是什么?
※為什麼武漢話和天門話會一起劃成「西南官話-武天片」?
※這裡被稱為中國最孝順的城市, 湖北綜合實力第六!
※禁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不應成為各省每年只打兩隻蒼蠅的拂塵
※武漢有什麼好的跑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