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展望中國未來30年: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從1978至2017年,改革開放經歷了逾38年,而再過32年的2049年,正好是建國100周年。在未來的30多年裡,我們將有哪些變化呢?

金海年、姚余棟、商灝三位專家在《華夏時報》撰文指出,中國農業將經歷一些重大轉折。

七大轉折點

①人口的轉折點。專家首先從需求出發。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總人口將在2025-2030年達到峰值並開始下降,預計到2049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數將減少至12億-13億。這意味著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將逐步穩定甚至可能下降。

②經濟的轉折點。有研究機構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在10-20年之間超過美國位列全球第一,在2049年左右有可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經驗,專家認為,我國對農業產品的需求結構會發生明顯變化,這就是主糧消費比例會下降,蛋白質、水果等消費比例會上升,而總的熱量消費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也就是說,中國人會對肉、奶、蛋需求上升,而對糧食的需求下降。這意味著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是產品結構的調整,不再是產量的增加。

③二元結構的轉折點。專家認為,未來我國的農業人口會持續減少,農業的人均生產率將不斷提升,農民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收入差距也將逐步縮小直至不再明顯,二元結構得以化解,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④農業科技的轉折點。目前我國整個農業生態形勢十分嚴峻,專家認為,科技的進步會幫助人們減少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水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和高效的使用,生產效率不斷提升,資源限制、污染問題和生態和諧將得到逐步解決。我們將進入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科技現代農業時代。

⑤農業市場模式的轉折點。我們目前的農業採取一家一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體制在打破人民公社弊端,調動農民積極性上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種體制的弊端也在日益顯現,比如農民沒有土地的決定權、其合法承包權常常得不到切實維護、形不成規模優勢、生產效率低下等等。專家認為,未來30年後,這些問題會得到較好的解決。農業生產方式將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人均產量、人均收入大幅提升。互聯網+農業,也將改變農業流通方式,農業流通渠道將大大縮短。農產品價格風險對沖體系也將直接使農民受益,農產品期貨、保險、融資等資本金融體系在農業上將得到體系化的應用,現代農業金融體系將全面形成。

⑥土地改革的轉折點。土地是農業的核心生產資料,專家認為,未來我國的土地制度也將會有重大重新,將像聯產承包制一樣進一步解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生產資料的約束,這是建立現代農業、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根本基礎。

⑦國際合作的轉折點。中國人口將在未來30年轉而減少,上面提到,未來30年,中國的人口是先增後減,大約會在十二三億,全世界的人口會增加到90多億。我們在土地制度、規模、科技等方面的進步,會提升自身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國際合作。我們的農業將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四化」

目前,儘管新中國成立快70年了,但是,由於採取以掠奪農業來發展工業的辦法,造成了我國的農業大大落後工業、服務業的現狀。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傳統農業階段,並向現代農業轉型。那麼,如何理解這個「現代化」呢?專家是這麼解釋的:

①人均生產率(亦即人均收入)的現代化。在保持總產量與人口總量同步的前提下,減少農民人口就能同步提升農民收入。

②資源的利用效率現代化。關鍵要減少單位農產品產出消耗的水以及使用的土地。

③產品質量的現代化。保證農產品的營養成分,去除污染、農藥殘留等不健康因素,是農業現代化的方法之一。

④環境和諧的現代化。維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保持和恢復肥力都是農業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內容。

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怎麼走

一是土地制度方面。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農民創收的根本,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土地制度變革與變更的歷史。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從農民的利益出發,不斷隨著農民人口的減少而實現土地規模化的有效配置。首先是土地股份制和租賃制的優先推行。相比土地轉讓,這兩種措施的法律基礎要求更容易實現,也更容易保護農民作為承包主體的自身利益。其次是土地的休耕與輪耕等養地制度,讓土地有恢復自然肥力的時間,逐步減少化肥的使用,保護生態體系,保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實現農業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循環。

二是推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民轉變職業身份,建立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福利與保障體系,真正實現二元結構的融合。只有有效減少農民人口比重,才能建立農民收入增加的前提條件。

三是農業科技體系。建立國家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企業應用研究、農民分享使用的多層次農業科技體系,著重降低單位產出的土地佔用和水資源消耗,或提高單位土地和水資源消耗的產量,在土地上、無土生產甚至太空生產等方面進行探索應用;同時減少對化肥、農藥的依賴,並且研究如何有效縮短種植養殖等生產周期。應發揮市場資本和民間創新的力量,發揮國家的基礎前瞻性力量,發揮政府在安全監管、質量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與法治作用,並建立國家基金,在資本、補貼等層面充分發揮對市場的槓桿與乘數效應,讓市場規律發揮主導作用,政府發揮引導作用。

四是探索建立針對中國國情的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如何以最少的人力利用最多的土地等資源,實現最大產出,實現專業化的流程分工,採用先進的設備、機器等生產工具,因地制宜地實現土地規模化,並根據土地適用性規劃產品品種,是建立中國現代農業企業的有效途徑。

五是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供求與流通貿易體系。農產品有其種植、養殖周期,往往難以迅速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情況。通過科技手段可以適當縮短種植養殖周期,通過互聯網平台還可以有效對接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專業化的農產品直供電子商務平台,將農民和消費者直接對接起來,可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方便農民合理安排種植養殖計劃,也可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可追溯的、更加便宜的農產品供應平台。同時,這樣的電子商務平台需要配套的加工與物流體系,實現農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融合。

六是建立多層次的農業金融體系。現有的農業金融體系主要是面對生產的融資和保險,而農民應對價格波動的主要措施還是政府補貼,難以有效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也帶來了龐大的財政負擔。如果能將農產品期貨對沖服務直接對接農民,則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而目前的期貨對沖主要應用在大型農產品收購與加工貿易企業,其實真正需要應對價格風險的是農民。因此建立農產品貿易針對農民的期貨對沖服務,是穩定農業生產、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有效措施。

七是全球布局的新農業產業體系。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與人均水資源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在美洲、澳洲、非洲等地區,資源利用率還比較低。如能在不影響當地生態體系的情況下進行全球資源開發利用,並建立全球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建立農業絲綢之路,就可有效應對全球人口危機,還能帶動當地經濟,實現世界經濟與生活水平的協調發展。

結語

農業是中國乃至全球的永恆話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我們也看到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以及我國遠古時期的農業地區對當地生態的重大影響,迫使我們尋找一條能夠滿足人們美好生活又與生態系統和諧相處的陽光大道,我們既應從全球視角、百年尺度思考中國農業的未來,也應思考全球農業乃至人類的未來。

《全球農業趣聞》提倡分享,凡轉載我們文章,除了為作者署名外,還請在文章最前或者最後註明:本文轉載《全球農業趣聞》(ID:zhongguonongzijie)。感謝您尊重版權!


推薦閱讀:

中國應該允許窮男人們合娶老婆嗎
醫公益:美國「癌症精準醫療」走進中國
2018年九宮飛星風水圖詳解 — 中國易經策劃研究院
老禮兒 | 中國人飲酒,原來有這麼文雅的講究,別只當成「喝」了
中國蛇類圖譜(下)【57P】

TAG:中國 | 農業 | 未來 | 現代 | 專家 | 現代化 | 農業現代化 | 實現 |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