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誕生文化巨匠的地方

濟寧,誕生文化巨匠的地方

魯先聖

中國人最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堅信哪一個地區出了傑出的人物,必定是那方水土滋潤養育的結果,那方水土之中,必定隱藏著神秘而不可知的文化密碼。

那麼,在兩千年前的魯國故地,也就是現在地理方位上的魯西南地區,在短短的兩百年之間,在方圓百里之內,先後誕生了孔子、曾子、顏子、子思子、孟子等被後世尊為五大聖人的儒學大家。他們都是毫無爭議的中國文化巨匠,養育他們的這方水土之中,又掩藏著什麼秘密呢?

我曾經在北京與上古文化專家和散文家卞毓方先生就這個問題有過一番探討。卞先生對春秋時期的魯國非常推崇,他甚至說,我們一般所說的「五湖四海」,就是指的魯國地區。因為這話出自孔子,以那個時候的交通條件,靠車馬出行的孔子,能夠去過多遠呢?這句話中的湖海顯然是指孔子見到過的北面的渤海,東面的黃海,南面的微山湖,西面的東平湖。

魯西南地區是我的故鄉,我對於那裡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過,以我的了解,卞先生的說法也似乎有些道理。至少可以這樣認為,這是一方山水環繞、充滿靈性的土地。

其實,在西周初年,當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後,周武王封邦建國,他就看中了這方水土。他指派自己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去殷的發祥地奄,建立魯國。由於周公旦需要輔佐成王,就派長子伯禽代為受封。伯禽赴封地的時候,分得殷民六族和許多典冊文物,因此,魯國當時又被稱為東周,是東方的周室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心。

周武王去世之後,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他在吸收殷商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周人的傳統習俗「制禮作樂」,規定一系列不同於殷商的典章制度,實行以「周禮」為規範的統治。而周室東方他兒子做國君的魯國,成為他實驗推行自己政治主張的先期實驗地。《禮記》中記載,魯國可以效帝,以后稷配樂,立文王廟進行祭祀,在禮儀規格上與周天子無異。所以,當時就有「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

伯禽在魯國恪守周公之禮,治理三年之後大見成效。吳國的季札到了魯國,聽到了周的音樂。晉國的韓宣子到了魯國看到了「易象」和「春秋」,他欽佩地稱讚:「周禮盡在魯矣!吾今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可以想見,當時,魯國把全部精力用在思想文化的構建,一批文化巨匠的誕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正是這樣的文化土壤,為孔子等一批思想文化巨匠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魯國發展到孔子所處的時代,作為當時魯國最有思想的學人,他以仁入禮,以仁釋禮,不僅僅發展捍衛了周禮,使周禮更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需要,內化為修己之道,外化為治人之政,逐漸形成了既保留周禮又有獨特創新的儒家思想體系。 

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樑。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稱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偉大的思想。

儒學雖然產生於魯國,但是,一開始它就不僅僅是一種區域性的文化,它的廣泛適應性使它在誕生之初就越過魯國的疆界,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學思想。他們周遊列國14年,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又由於他廣受門徒,使得儒學成為當時的顯學,而且影響日益擴大。他把自己的思想傳授給了最優秀的學生曾子等人,曾子又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孔子的孫子子思,而子思之下,又誕生了儒學繼往開來的人物孟子。

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子以他的建樹,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孟子師承孔伋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短短數百年間,在魯國這片豐厚的文化土壤之上,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被一個文化巨匠薪火傳承。

儘管,隨著周王室在諸侯國中政治地位的下降,魯國逐漸淪為了一個二等的諸侯國,並走向衰亡,最終於公元前249年被楚國考列王所滅,歷時870餘年,凡34世的魯國不復存在,但是,魯國所代表的禮樂文化卻沒有消亡。甚至恰恰相反,由於當時那些文化巨匠的巨大影響,這種古老的思想文化,在注入了時代的新鮮血液之後,進一步加強了自身的深度和涵量,使本身就十分深博的思想突破了國家和民族的局限,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大一統的「仁道」即「王道」思想。

千載而下,我們回望歷史深處這方誕生了一批文化思想巨匠的水土,不禁頓生無限的懷想和蒼涼。歷史的煙塵已經遠去,但是,這方水土依然生機勃勃,那些偉大巨匠的身影,依然在我們眼前閃爍。


推薦閱讀:

《監獄風雲》: 江湖裡的友誼之光
日用之器—鎖
王道與霸道
為何近期屢次曝出東北地區的醜聞?
民國三才女冰心、林徽因、張愛玲哪個氣質更好,成就更高?

TAG:文化 | 濟寧 | 地方 |